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应用报告_第1页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应用报告_第2页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应用报告_第3页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应用报告_第4页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应用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调查研究》汇报﹡﹡此汇报系《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调查研究》课题结题汇报。本课题调研工作得到Intel企业赞助支持。王珠珠1,刘雍潜1,黄荣怀2,赵国栋3,李龙41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100031;2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3北京大学北京100871;4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本汇报共分七部分:序言;基础教育信息化之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之信息资源建设;基础教育信息化之ICT索养;基础教育信息化之ICT应用;基础教育信息化之管理;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对策和提议。本课题研究关键目标是:分析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现实状况,挖掘发展中存在问题,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议提供对策,为中小学和教育技术机构提供本事域未来发展提议,也为从事教育信息化IT企业提供相关信息。本课题研究关键结果是:1.制订并成功应用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价基础指标体系”。该体系包含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索养、ICT应用和信息化管理等5个一级指标、26个二级指标,基础涵盖了教育信息化各个方面。调查统计了一批来自全国教学第一线珍贵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3.提出了促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6项对策。[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应用;调查一、序言(一)问题提出从20世纪末期开始,世界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中国政府一样抓住了这一历史性机遇,制订了对应方法,开展了卓有成效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和发展,到底,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水平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ICT(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y)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推进了教育现代化进程。在基础教育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经过“校校通”工程、“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和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等工程项目标实施,包含西部农村边远地域在内,中国城镇中小学校信息化环境从无到有,进步巨大。教育信息化硬件支撑环境跨越式发展在部分地域已经实现。在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方面——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支持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和应用(96-750项目)、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中小学老师继续教育资源建设、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建设、国家级教育资源库建设研究等项目,结果显著;企业和学校主动参与设计开发教学资源,成为资源建设关键力量。在基础教育信息素养方面——伴随信息技术课程在各地域中小学不停普及,老师和学生信息素养已经有了很大提升。底,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老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对老师、管理人员、教育技术人员信息素养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基础教育信息化ICT应用方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也开始取得试验性成功,很多老师已经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有了一定认识;另外,教学平台、管理平台和信息平台等在中小学逐步受到欢迎,在教育软件丰富同时,精品正在涌现。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方面——信息技术政策力度、管理信息化程度、校园网维护和管理水平全部有较大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第一部分:学校管理信息标准)》已由教育部组织相关教授编制完成,于6月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在看到成绩同时,我们也发觉,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如:重视硬件环境建设,轻视资源建设和人员培训;重建设、轻应用;资源不能共享;使用效益不高;在旧教育观念影响下使用新技术等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着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所以,在国家“十一五”计划来临之际,在国家信息化大发展攻坚阶段,搞清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现实状况,摸清存在问题,找出处理问题方法是十分关键。这不管对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中小学校长、电教馆馆长、教育技术中心主任,还是老师、研究人员全部有现实意义。(二)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本课题研究关键目标是:分析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现实状况,挖掘发展中存在问题,为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议提供对策,为中小学和教育技术机构提供本事域未来发展提议,也为从事教育信息化IT企业提供相关信息。本课题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围绕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中基础设施、信息资源、信息素养、ICT应用和信息化管理五个部分,调查分析相关数据,找出其中问题,并提出对应对策和提议。本课题采取文件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经验总结法和头脑风暴法等多个方法搜集信息,调查、梳理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三)研究过程1.指标体系及调研问卷研制说明课题组在参考、借鉴中外相关评价指标基础上,确定了设施、资源、素养、应用、管理等5大类指标评价教育信息化总体框架,最终提出了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26个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IndexSystemofEducationInformatization,简称ISEI)评测工具,图1所表示。图1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ISEI)5个要素在这5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基础上,课题组编制了问卷调查表。(详见文后附录)2.调研和样本情况依据课题组设计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编制问卷应用于本课题调查研究工作。9月,课题组向部分省、市中小学发出了“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调查问卷”。问卷共有五个部分,分别由不一样人员填写,她们是:·《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学资源》,填写人为学校网络管理员、电教老师;·《教学信息化》,填写人为中小学各学科老师;·《信息技术课》,填写人为信息技术课老师;·《学生问卷》,填写人为中小学生;·《校园管理信息化及信息化经费预算》,填写人为主管校长、副校长或信息化部门责任人。(1)采样标准和方法。依据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情况来看,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域有着较大差异。为了使调查结果能反应各类地域基础教育信息化整体发展概况,课题组决定在北京、浙江(东部地域),湖北(中部地域),云南(西部地域)等地进行调查,并要求各地根据不一样百分比在城市、县镇、农村三种学校选择问卷填写人。(2)样本回收情况。我们经过网络调查方法,共回收样本12925份,其中有效样本12444份。二、基础教育信息化之基础设施建设(一)学生计算机普及情况1.超出二分之一学校生机比达成20:1,但区域性差异显著。据我们抽样调查收回416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中小学生在学校拥有计算机情况已经达成了比较高水平,大约59%中小学校生机比达成了20:1(包含每人1台、每2-5人1台、每6-10人1台、每11-20人1台)水平,18%中小学校可能没有计算机。城市、县镇、农村地域生机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城市地域生机比达成20:1学校百分比达成了80%,县镇地域为54%,而农村地域仅为37%,低于被调查学校平均水平;而且有40%农村中小学没有计算机。一样,东、中、西部地域生机比也存在一定差距,东部地域生机比达成20:1学校百分比达成了74%,中部地域为61%,而西部地域为41%,和东部地域还有很大差距;西部地域还有34%中小学校没有计算机。2.学生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还不高。据我们抽样调查收回8788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52%中小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家庭计算机67%已经联网。城市和农村、东部和西部差距仍然存在,城市地域已经有68%中小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而农村地域中小学生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还相当低,只有12%中小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二)老师计算机普及情况1.老师计算机普及情况仍不理想。据我们抽样调查收回416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59%中小学校师机比达成了5:1,其中15%学校师机比达成了1:1水平。2.仅32%学科老师拥有专用计算机,且区域性差异显著。据我们抽样调查收回1951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32%学科老师已经拥有了自己专用计算机,另外44%学科老师能够和其它老师适用,24%学科老师办公室还没有配置计算机。另外,学科老师使用计算机已经有86%联网,这是一个可喜改变。不过,城市、县镇地域分别有87%和77%学科老师办公室已配有计算机,而农村地域老师还有二分之一学科老师办公室还未配置计算机。东部地域已经有91%学科老师已经使用上了计算机,而西部地域还有48%,几乎二分之一老师没有计算机。3.50%以上信息技术老师拥有专用计算机,但区域性差异显著。据我们抽样调查收回810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已经有54%信息技术老师拥有了自己专用计算机,30%能够和其它老师适用。可见,和学科老师相比,信息技术老师计算机普及率要高很多。另外,信息技术老师使用计算机已经有81%联网。调查显示,城市和东部地域绝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能够有专用计算机,分别达成了93%和95%。不过在农村和西部地域,信息技术老师计算机普及率还相当低,分别有36%和32%信息技术老师办公室没有配置计算机,极大地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程质量。(三)管理人员计算机普及率较高据我们抽样调查收回479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学校管理人员计算机普及率较高,达成了78%,其中40%拥有自己专用计算机,38%能够达成2-5个人适用一台计算机水平。而且有62%管理人员使用计算机已经联网。(四)中小学校园网发展快速,但仍存在区域性差异据我们抽样调查收回416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63%中小学已经建设了校园网,另外23%中小学也正计划在未来2-3年内建设校园网,也就是说,未来2-3年内,拥有校园网中小学百分比可能达成86%o城市和农村地域差距仍然比较显著,城市地域已经有89%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而农村地域拥有校园网中小学百分比仅为35%,而且有29%农村中小学没有建设校园网计划。西部地域校园网建设步伐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域,东部地域将要达成普及中小学校园网目标,已经有95%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3%中小学计划2-3年内建设校园网,而西部地域中小学校园网普及率仅达成26%,有28%中小学没有建设校园网计划。在已建设校园网中,23%主干网带宽达成了1000M,59%主干网带宽达成了100M。97%校园网已经和因特网连接,其中70%是采取光纤方法联入。三、基础教育信息化之信息资源建设(一)学校网站(网页)普及率较高,但关键用于宣传在已建设校园网中小学中,67%已经建立了自己官方网站。校园网更新频率比较低,只有16%校园网能够天天被更新,30%校园网能够每星期更新一次,而高达50%学校没有更新校园网计划。在对校园网主页上所提供20个信息和服务项目标排序结果显示,学校情况及校领导介绍、学校新闻、学校政策和规章制度名列前茅;网络教学资源、常见软件下载、信息技术技能培训课程、在线课程这四项和教学关系亲密项目分别排在第5,10,16和19位;校长信箱、电子邮箱服务两项分别排第4和11位。假如校园网只是提供部分宣传和管理功效,不提供真正对老师和学生有用资源,那花了几十万甚至上千万建设校园网只能算是一个赶时髦,是一个极大奢侈。(二)学校光盘出版物(CD/DVD等)较丰富据我们抽样调查收回416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85%中小学已经拥有了自己光盘出版物,其中有17%学校光盘出版物达成了200套,而15%中小学没有任何光盘出版物。(三)各大品牌教学资源库受到中小学欢迎据我们抽样调查收回416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73%学校开始使用各大品牌教学资源库,而且K12、清华同方和中教育星教学资源库受到了中小学校欢迎。四、基础教育信息化之ICT素养(一)60%老师天天用机时间不超出1小时据我们抽样调查收回1951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有6%学科老师反应未用过计算机,平均天天使用计算机时间不超出1小时学科老师达成了60%。城市、县镇、农村地域学科老师使用计算机情况表现出显著差异。调查显示,城市地域只有1%学科老师没有用过计算机,而在农村地域这个百分比为18%;城市地域平均天天使用计算机不超出1小时学科老师为54%,农村地域高达74%。一样,东、中、西部地域也存在差距。东部地域只有1%学科老师反应没有使用过计算机,而西部地域有14%学科老师没有接触过计算机;东部地域平均天天用机时间不超出1小时学科老师为52%,西部地域达成了70%。(二)学科老师使用信息技术信心不足据我们对学科老师抽样调查收回1951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只有21%表示她们能够很熟练地使用信息技术,而且尤其有信心;而65%显得信心不足,能通常使用,但有时碰到问题时需要其它人帮助;另外14%老师对于信息技术没有爱好,不愿意使用。(三)学生课外上机效率不高1.学生家庭使用计算机时间较少。据我们抽样调查收回8788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52%中小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而这些中小学生也并不全部是常常使用计算机。45%中小学生在家中常常使用计算机,35%偶然会使用,而有11%中小学生在家中有计算机情况下却从不使用计算机。从每星期使用计算机时间来看,只有13%学生平均天天使用计算机时间达成1小时。一样是家庭中拥有计算机,城市、县镇和农村地域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城市地域家庭中拥有计算机中小学生有50%会常常使用计算机,而农村地域常常使用只有23%;历来不使用在城市地域百分比为6%,而在农村地域却高达41%。东、中、西部地域在这方而差距不是很显著。2.家庭计算机关键用于玩电脑游戏。对于中小学生来说,计算机用途也是多个多样。中小学生使用计算机所做事情中,玩电脑游戏排在第一位,听音乐排在第二位,查找多种学习资料排在第三位,以后分别是上网聊大、画画、给同学和好友发电子邮件、上网冲浪和写作业。所以,中小学生在家里使用计算机时,娱乐(玩电脑游戏、听音乐、聊大等)占据了关键部分。不过,从百分比来看,仍然有二分之一以上中小学生应用计算机和网络来查找多种学习资料,这是值得激励。3.中小学生极少光顾网吧。统计分析表明,69%中小学生历来没去过网吧;24%中小学生只去过几次;7%中小学生常常去网吧,这些学生中63%在网吧停留时间不会超出1小时。调查中问到中小学生去网吧最喜爱做事情时,结果显示,大部分全部是娱乐,排在前三位分别是玩电脑游戏、听音乐和上网聊大。(四)中小学生拥有计算机证书很少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参与计算机相关考试并获取证书仍然是一个比较罕见现象。据我们抽样调查收回8788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只有7%中小学生拥有计算机证书,而且,城市、县镇、农村地域,和东部、中部、西部地域也表现出差异。(五)中小学已普遍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据我们对中小学生抽样调查收回8788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中日渐普及,91%中小学生所在学校已经开设了该课程。不过城市和农村差距很大,城市地域99%中小学生所在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农村高达41%中小学生所在学校没有开设;东西部地域也还有一定差距,西部地域有24%中小学生反应学校没有为她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六)信息技术课程开课质量有待提升1.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太少。据我们抽样调查收回810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仅有10%学校每学期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达成50课时以上。2.学生操作计算机时间百分比已经有进步。据我们对信息技术老师抽样调查收回810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38%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操作计算机时间百分比达成了70%,这是一个可喜改变。不过城市、县镇、农村地域也存在差异,城市中学生操作计算机时间百分比达成70%学校占到了50%,而农村地域只有23%学校达成了教育部文件提出要求;东部和中部地域情况显著优于西部地域。据我们对中小学生抽样调查收回8788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97%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有操作计算机机会。不过她们对计算机操作时间见解有所不一样,50%学生认为操作计算机时间太少了,应该增加;49%学生认为正适宜;也有1%学生认为操作计算机时间太多了,应该降低。3.1:1生机比在信息技术课中仍不能完全达成。据我们抽样调查收回8788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69%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能够一人使用一台计算机,28%学生能够和其它一人或两人共用一台。通常学校全部会将信息技术课程安排在计算机教室中进行,尽管计算机数量相对于全校学生来说较少,但仍然能够满足一个班级学生一人一台要求。将城市、县镇、农村地域作对比,能够看出城市地域情况远比县镇和农村地域要好,81%城市学生能够一人使用一台计算机,而在县镇和农村,这个百分比分别为51%和57%;城市地域基础上达成了每2-3人一台水平,农村地域还有很多是每10人以上一台。4.信息技术老师对信息技术应用关键在于资料检索。从表1能够看出,信息技术课程中,老师常见信息技术工具包含:从互联网上检索多种电子教学资源、计算机演示文档、自己制作教学课件、学校网络教学系统和光盘教学材料等。其中,从互联网上检索资源是最受欢迎方法,有77%老师从网上搜集和课程内容相关图片、文字材料和课件等(如表1),这确实是一个简单易行方法。表1信息技术老师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情况5.信息技术课程中对学生评价比较合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文件:教基[]35号)中提出: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立即反馈,评价方法要灵活多样,要激励学生创新,关键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方法。据我们对信息技术老师抽样调查收回810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分别有593和562,也就是说有70%以上信息技术老师是选择经过上机测验和操作技能和经过学生电子作品评价方法。可见,大部分学校信息技术老师对学生成绩评定全部采取了教育部文件提议。6.77%学生认为计算机使用能力有所提升。信息技术课程质量到底怎样,学生最含有讲话权。据我们对学生抽样调查收回8788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77%学生认为经过信息技术课程,使用计算机水平比以前好多了,还能够帮助其它课学习,如查资料、写作业等;19%学生认为自己计算机水平没什么改变;还有4%学生认为不仅计算机使用能力没有提升,反而还产生了其它压力,比如信息技术课程考试带来压力。7.大部分学校全部比较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重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程开课质量,因为信息技术课程现在还不会带来升学压力,所以不能像其它学科(语文、数学、外语等)那样受到重视。不过,在此次调查中,据我们对信息技术老师抽样调查收回810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59%学校全部比较重视信息技术课程,也有9%学校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可能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要求。(七)信息技术老师中专职老师太少据我们对信息技术老师抽样调查收回810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仅有36%属于专职老师,而60%全部是兼职老师,也有一小部分是属于外聘进来。相对于县镇和农村来说,城市情况要好部分,城市地域信息技术专任老师达成39%,而农村地域仅为25%;东部和中部情况比西部好。五、基础教育信息化之ICT应用就基础教育信息化ICT应用这一问题,我们对“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调查问卷”五套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从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应用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学校百分比、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提供小区服务学校百分比、使用因特网学习和研究百分比等方面进行了统计。(一)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有待加强1.计算机备课使用率较低。从统计中可看出,使用计算机进行备课老师达成了很大百分比。57%老师一直使用和常常使用,仅11%老师从不使用计算机备课。城市、县镇、农村地域存在着一定差异。有28%农村地域老师从不使用计算机备课,此百分比大于城市和县镇地域。在农村地域,极少使用和从不使用计算机备课老师占很大一个百分比,超出二分之一,达成了71%。而在城市地域,恰好相反,一直和常常使用计算机备课老师达成了71%。东部地域使用计算机备课情况和总体情况基础相同。东、中、西部地域存在着一定差异。在中西部地域,有超出二分之一老师极少和从不使用计算机备课。在西部地域,高达24%老师从不使用计算机备课,而一直使用仅占8%。在中部地域,高达46%老师极少使用计算机备课,而一直使用仅占8%。城市地域大部分老师使用计算机备课,一直和常常使用共占70%。2.学科老师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认识不足。相关“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被调查老师有不一样了解。从统计中可看出,老师对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践较少。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理论很清楚而在教学中实践不多老师最多,占37%;在教学中基础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老师相对少些,占25%;对于理论有所了解,却不知道怎样在教学中实施老师为数不少,占28%。不过也极少存在从未听过“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老师。城市、县镇、农村地域存在着差异。城市地域有30%老师在教学中基础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农村地域两倍多。不管在城市地域,还是在县镇地域,理论清楚而实践不多老师占很大一个百分比,城市和县镇全部是40%。在农村地域,从未听说过“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占6%,而在城市仅占1%。可见,城市、县镇地域老师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能力比农村地域老师要强。东、中、西部地域老师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了解存在着差异。东部地域有31%老师在教学中基础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中部为16%,西部为17%。不管在东部地域,还是在西部地域,理论清楚而实践不多老师占很大一个百分比,东部为39%,中部为49%。在西部地域,对于理论有所了解却不知道怎样实施老师最多,达成了37%。可见,东、中部地域老师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能力比西部地域老师要强。3.学科老师对信息技术应用关键在于资料检索。学科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工具实际使用情况如表2。表2学科老师对信息技术工具使用情祝从表2中可看出老师教课时常常使用计算机演示文档(如PowerPoint等)、使用多种光盘(CD/VCD/DVD)教学材料、在互联网上检索多种电子教学资源(图片、文字资料和课件等)、使用学校所提供教学资源库来备课、自己制作多种用于教学课件等信息技术工具。依据各项技术使用频率(天天使用+常常使用),将其排序。排序结果如表3所表示。表3信息技术工具使用频率排序可见,学科老师使用信息技术最多是在互联网上检索多种电子教学资源(图片、文字资料和课件等),最少是组织学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学科老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时会受到部分障碍,就以下这些障碍调查了学科老师。老师针对问卷中部分障碍,发表自己见解,能够是“很同意、同意、说不清楚、反对、强烈反对”中任意一个。调查结果如表4所表示。表4学科老师使用信息技术障碍从表中可看出,大部分学科老师全部认为存在着部分障碍为:缺乏足够信息技术教学设备、教学设备使用和维护成本太高、网络速度太慢、使用时准备时间太长,增加了老师备课负担、老师缺乏足够信息技能培训、缺乏足够教学资源、学校缺乏对应推进和激励政策等。在所调查这些障碍中,只有“老师使用主动性不高”这一项受到42%老师反对(包含强烈反对)。依据多种障碍同意百分比(包含很同意)将其排序。排序结果如表5。表5使用信息技术障碍排序可见,信息技术障碍最为显著是“缺乏足够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和缺乏足够教学资源”,二者均为67%,其次是老师缺乏足够信息技能培训。除老师采取计算机进行教学之外,学生也会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活动,比如浏览老师提供电子网络课件、利用互联网查找多种学习资料、使用电子邮件向老师递交作业等。就这一问题调查了学生,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利用互联网查找多种学习资料名列第一,其次是使用word等应用软件来完成作业,学生使用电子邮件向老师递交作业这一活动最少。4.课堂中计算机利用率不高不一样学科老师使用计算机情况会有所不一样。就这一问题抽样调查了9134名学生,经聚类分析后,样本总量为8788名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如表6所表示。表6各学科中老师仲用计算机频率从上表中可看出,学科老师在学科教学中使用计算机率并不高。各门学科中使用计算机频率无显著差异。老师采取了这些计算机教学手段后,对于学生学习和了解是否起到了有效帮助。不一样学生对此有不一样见解。从统计中可看出,58%学生认为老师采取计算机教学手段后会对她们学习和了解很有帮助,26%学生认为帮助不大,不过认为挺有意思,仅4%学生认为没有什么帮助。可见,大部分学生挺喜爱老师采取计算机教学手段。(二)92%学校已经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从统计中可看出,有92%学校已经使用了信息管理系统平台,仅有8%学校现在未使用调查问卷中所提到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人事管理信息系统、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在七种管理信息系统排序结果显示(图2所表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名列第一,其它系统成阶梯式排列,逐步降低。图2管理信息系统使用类型这些管理信息系统使用对学校工作效率产生影响。抽样调查了494名主管校长、副校长或部门责任人,经聚类分析后,样本总量为479。调查结果显示如表7所表示。表7多种管理信息系统对工作效率影响从表中可看出,学校没有这些管理信息系统占绝大多数,假如使用了这些管理信息系统,不管是哪个系统全部对工作效率产生正面影响,认为没有提升工作效率占少数部分。(三)用信息系统为小区服务未广泛展开利用校园网络能够为学校所在小区提供服务,这种服务关键是指利用学校计算机教室、校园网站为小区居民提供诸如计算机技能培训服务等。从统计中可看出,为小区服务还未广泛展开。有这种小区服务学校仅占33%,有67%学校无此服务。农村地域开展这种小区服务学校要远远低于城市、县镇地域学校。统计显示,仅13%农村地域学校提供这种小区服务,低于总体水平。中部地域应用信息技术为小区服务学校百分比比东、西部地域均要高。(四)老师大多使用因特网进行学习和研究就信息技术利用这一问题分别调查了学科老师和信息技术老师。调查对象为学科老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9%学科老师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业和研究,仅11%老师从未使用过上述任何一个方法。可见,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多种教学、科研信息这种方法居于领先位置,其次是利用互联网和校外老师进行教学,利用互联网参与多种科研培训学习和进行调查研究这两种方法不相上下。调查对象为信息技术课老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5%信急技术教学老师使用互联网进行学业和研究,仅5%老师从未使用过上述任何一个方法。可见,利用互联网进行检索多种教学、科研信息这种方法居于领先位置,其次是利用互联网和校外老师进行教学,利用互联网参与多种科研培训学习和进行调查研究这两种方法不相上下。(五))79%学生没有网校学习经历从统计中可看出,有79%学生没有上过网校学习,只有少部分学生上过网校。在众多网校中,101远程教育网相对比其它网校更受欢迎。城市和城镇地域学生参与过网校学习百分比相等,均为76%,农村未上过网校学习学生要多于比城市、县镇地域学生,占91%。这二个地域学生较喜爱上101远程教育网网校。一样,东、中、西部绝大多数学生未参与过网校,这二地域不存在显著差异。学校和“网校”合作关系不是很紧密。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75%学校现在没有和任何一个网校进行合作。“合作”是指该校是网校合作、示范或签约学校,或正在使用网校所提供多种教学资源等。合作网校有北大隶属中小学网校、北京四中网校、101远程教育网、汇文网校、北京一中网校、北师大隶属中学试验网校等,其中101远程教育网比其它网校更受学校青睐。六、基础教育信息化之管理就“教育信息化之管理”这一问题,我们对“全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调查问卷”五套问卷进行统计分析,从校园信息化经费投资情况、信息化计划、信息化安全、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进行了统计,结果以下。(一)校园信息化经费投资不容乐观1.绝大多数学校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从统计中看出,很多学校反应出信息化建设经费不足,甚至是很短缺。经费充足和很充足学校极少,仅占8%,经费短缺和很短缺占很大一个百分比,占67%。城市、县镇、农村地域信息化建设经费情况全部是处于短缺状态,城市地域经费短缺(包含很短缺)学校百分比为58%,县镇地域为74%,农村地域高达78%。可见,农村地域学校经费短缺现象最为严重,很短缺就已超出二分之一,占51%。一样,东、中、西部地域信息化建设经费情况全部是处于短缺状态,充足状态极少。东部地域经费短缺(包含很短缺)学校百分比为58%,中部地域为74%,西部地域高达78%。可见,中、西部地域学校经费短缺现象比东部要严重,尤其是西部地域,高达52%学校处于经费很短缺状态。2.信息化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百分比很小抽样调查了494名主管校长、副校长或部门责任人,经聚类分析后,样本总量为479。调查结果显示,每个学校每十二个月信息化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百分比不一。从统计中看出,信息化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百分比超出50%以上学校最少,仅占3%,经费百分比不足1%学校占10%,大多数学校经费百分比集中在1%-10%。城市、县镇、农村地域信息化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百分比基础上和总体情况相符。不管是城市、县镇还是农村,经费百分比占1%-10%学校最多。不过农村地域学校信息化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百分比不足1%学校多于城市、县镇学校,占22%。从统计中看出,东、中、西部地域信息化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百分比基础上和总体百分比情况相符。不管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经费百分比占1%-10%学校最多。不过西部地域学校信息化经费占学校总经费百分比不足1%学校多于东部、中部学校,占17%。3.经费起源仅限于学校自筹和上级部门拨款从统计中能够看出,各学校信息化建设经费起源渠道有限。51%学校经过自筹资金措施进行信息化建设。上级部门划拨是学校信息化建设资金另一个关键起源,约占37%,商业性投资最少,仅占1%。4.学校“重硬轻软”现象较普遍在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方向上,部分学校往往重视硬件建设,忽略软件建设和资源建设,把相当大百分比资金投入到硬件设备配置上。依据对287份有效问卷统计分析,投入硬件方向经费远远超出软件、资源经费,投入硬件经费是软件经费44倍多。(二)大部分学校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中等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校管理信息化发展处于中等水平。有44%学校处于中等水平,基础能满足学校日常管理工作需要。而处于较高水平学校是处于中等水平学校数量二分之一,“较高水平”是指管理信息化已达成完全能满足学校日常管理工作需要。有21%学校正处于建设之中,不过还无法满足学校日常管理工作需要。有10%学校认为建设步伐太慢,已无法满足学校改革和发展需要。仅3%学校还未开展管理信息化建设,仍然沿袭传统模式。城市、县镇、农村地域学校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较多是处于中等水平,城市地域有48%学校处于中等水平,县镇地域是42%,农村地域是38%。城市地域基础上全部已开展管理信息化建设,还未开展只有1%,在农村地域这个百分比相对大一点,占7%。县镇地域处于正在建设之中学校相对来说多一点,占27%。东、中、西部地域学校管理信息化发展水平较多是处于中等水平,城市、县镇地域处于中等水平学校达成了二分之一以上,而在农村地域还未到二分之一,仅32%。东、中部地域基础上全部已开展管理信息化建设,而西部地域有7%学校还未开展管理信息化建设。(三)专员领导信息化建设逐步加强1.72%学校已设置专门校级领导干部从统计中看出,大部分学校全部已经设置了专门负责信息化建设校级领导干部,高达72%学校已经设置专门领导,仅有27%学校没有设置专门领导。在未设置专门领导学校中,16%学校现在正在考虑设置此职务,仅有11%学校现在尚无设置此职务计划。城市、县镇、农村地域不存在差异,大部分学校全部已设置了专门负责信息化建设校级领导干部。在城市、县镇、农村地域,超出70%学校已经设置专门领导。东、中、西部地域中一样不存在差异。中部地域情况较为特殊,已设置专门领导学校百分比要比东部、西部全部大,比东部大11个百分点,比西部大7个百分点。东部地域仅62%学校设置专门领导。(说明:出现这种特殊情况可能和抽样调查学校相关)2.75%学校已设置专门部门从统计中看出,大部分学校全部已设置这么专门部门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计划、组织和管理。高达75%学校已经设置了这种专门部门,仅25%学校没有设置专门部门。在未设置专门部门学校中,有17%学校现在正考虑设置这种部门,仅8%学校现在尚无设置此部门计划。城市、县镇和农村地域不存在显著差异。大部分学校全部已经设置了专门部门来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计划、组织和管理。在城市地域,有专门部门和无专门部门学校百分比是4:1,县镇和农村百分比是3:1左右。东、中、西部地域专门部门设置情况和总体情况相同,大部分学校设置了专门部门来负责全校信息化建设计划、组织和管理。中部地域情况较为特殊,已设置专门领导学校百分比要比东部、西部全部大,比东部大19个百分点,比西部大5个百分点。中部地域现在尚无设置专门领导计划学校在东、中、西部地域中居于首位,占9%。东部地域已设置专门部门学校处于最低水平,仅66%。(说明:出现这种特殊情况可能和抽样调查学校相关)3.管理部门职责几乎全部和信息化相关抽样调查了494名主管校长、副校长或部门责任人,经聚类分析后,样本总量为479。从统计中看出,信息化管理部门关键职能大多是制订和计划整个学校近、中、长久信息化建设计划;负责整个学校信息化相关软、硬件设备购置、安装和维护;负责整个校园网络管理;为全校教职员提供信息技能咨询和培训;为全校信息技术设备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在这五项职责中,并没有哪项职责处于关键位置,管理部门关键职能几乎全部和信息化相关,和其无关甚少。(四)学校规章制度情况日益完善1.70%学校有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正式计划从统计中可看出,学校信息化计划情况良好。有70%学校有“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正式计划,12%学校没有这个正式计划。城市、县镇、农村地域存在着差异。农村地域学校信息化计划不如城市、县镇地域学校。调查结果显示,仅50%农村地域学校有将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正式计划,而在城市地域,高达79%学校已经有这么计划。东、中、西部地域存在着一定区分。西部地域仅有51%学校有这个正式计划,还有26%学校不清楚学校是否有这个计划。东部地域计划情况要比中、西部地域好。2.64%学校有激励老师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专门政策从统计中可看出,有64%学校已经有专门政策来激励老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工具,19%学校尚无这么政策,17%学校不知道是否有这种政策。可见学校规章制度有待加强。城市、县镇、农村地域存在着一定差异。城市地域有这种政策学校百分比高于县镇、农村地域学校,城市地域达成了71%。县镇处于中间状态,农村地域有42%学校没有或不知道是否有这种政策。一样,东部地域有这种策略学校百分比高于中、西部,达成了72%。中部地域学校处于中间状态,西部地域有48%学校没有或不知道是否有这种政策。3.58%学校有激励老师课件开发政策从统计中可看出,58%学校有激励老师进行教学课件开发活动政策,23%学校尚无此政策,19%学校不知道是否有这种策略。和城市、县镇地域学校相比,农村地域没有这种策略学校最多,达成了51%,超出了二分之一。城市地域有65%学校有激励老师开发教学课件政策,县镇地域有54%学校有此政策。一样,西部地域学校有这种策略学校最少,仅47%。东部地域有65%学校已经有这种策略。可见,东西部地域存在着一定差异。老师开发出了课件,这个课件知识产权归属于谁,学校应该对此制订相关政策来保护其知识产权。调查结果显示,极少有学校制订这方面政策,仅13%学校制订了课件知识产权政策,高达87%学校没有或不知道是否有这种政策。可见,知识产权问题没有在学校受到广泛重视。城市、县镇、农村地域学校绝大多数没有制订这种政策,在农村地域尤为显著,仅9%学校制订此政策。(五)信息化安全方法比较有效1.学校计算机安全防护软件大全部是瑞星就“学校计算机所安装安全防护软件”这一问题,调查了不一样对象,其结果显示基础相同。不一样调查对象分别是担任“信息技术课”教学老师、中小学各学科老师、学校网络管理员、电教老师或了解本校信息化设施详情人员。调查结果显示,学校计算机所安装安全防护软件大全部是瑞星,其次是江民、赛克铁门(诺顿)。使用趋势科技、卡巴斯基、冠群金辰品牌软件极少,仅占1%或2%,几乎没有一所学校使用蓝点、宏微超级网管品牌软件。以调查对象是学校网管人员反应结果为例,使用瑞星占47%,江民占22%,赛克铁门(诺顿)占18%,宏微超级网管和蓝点几乎为零。城市、县镇和农村地域不存在差异,使用最多是瑞星软件,其次是江民、赛克铁门(诺顿)。东、中、西部地域学校使用计算机所安装软件品牌和总体情况相同。2.个人计算机安装网络安全软件大全部是瑞星从对中小学学科老师在使用计算机时所安装网络安全软件情况调查能够看出,瑞星软件在中小学老师中最受欢迎,占58%,其次是江民、赛克铁门(诺顿)。(六)信息技术培训日益受到重视相关信息技术培训这一问题,分别调查了两个不一样群体,她们是中小学学科老师;主管校长、副校长或相关管理部门责任人。1.学校很重视信息技术培训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把信息技术培训放到很关键位置。有95%学校全部会定时或不定时举行信息技能培训,仅5%学校从不组织培训。调查结果显示,有94%学校要求全校管理人员全部必需接收信息技能培训,只有6%学校未提出这一要求。城市、县镇、农村地域不存在差异。要求管理人员必需接收信息技能培训学校超出了90%。可见,信息技能培训在中小学基础信息化建设中处于很关键位置。一样,东、中、西部地域也不存在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中小学学校很重视信息技能培训。学校举行信息技术培训活动时,组织形式多样。从调查结果显示,70%学校是选择学校自己组织和实施这一组织形式。由上级部门指定校外培训机构来负责实施也是一个关键组织形式,有20%学校采取。其它组织形式(包含由学校选择社会上培训机构来负责实施、由当地域大专院校负责实施、其它)仅占10%。可见,大部分学校愿意在本校开展信息技术培训。2.学科老师培训有待重视从抽样调查问卷中显示,有51%学校为学科老师提供了信息技能培训机会,几乎有二分之一学校极少甚至是从不提供培训机会。可见,学校为老师提供培训机会要比为学校管理人员培训机会少。城市、县镇、农村地域存在着一定差异。在城市、县镇、农村地域学校比较来看,城市地域常常提供培训机会学校百分比占据第一位,达成了59%,而农村地域从不提供培训机会学校却居第一位,达成了16%。农村地域极少或从不提供信息技能培训机会学校百分比是70%,占据很大一个数目。从中可看出,农村地域学校信息培训机会要比城市、县镇地域少多。东、中、西部地域一样存在着地域差异性。西部地域从不提供信息技能培训学校百分比多于东、中部地域学校。有59%西部地域学校极少或从不提供信息技能培训。中小学学科老师在其教学过程中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和其所在学校其它部门相关系。比如学校是否建立了专门部门来帮助老师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有了这么一个专门部门,对于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工含有很大好处。从调查结果显示,建立这种部门学校已经超出二分之一,达成了63%。仅37%学校未建立这种专门部门,在未建立专门部门学校中,有22%学校现在正计划筹建,仅15%学校现在尚无建设计划。城市和农村相比,城市地域建立专门部门学校远远多于农村地域学校。城市地域高达78%学校已经建立专门部门帮助老师使用信息技术,仅23%学校还未建立专门部门。在未设置专门部门学校中,16%学校现在正在计划筹建着,仅有7%学校现在尚无建设计划。而在农村地域,现在尚无建设这种专门部门学校高达36%,已建立了专门部门学校仅32%,现在正计划筹建有32%。可见,信息技术工具使用在城市中小学中已达成了较高水平,而在农村地域使用不广。东、中、西部地域一样存在差异。和东、中部相比,西部地域未建立这种专门部门学校要远远地多于东、中部地域学校,高达56%西部地域学校未建立这种专门部门。在东部地域,高达73%学校已经有专门部门,仅28%学校未建立专门部门。在未建立专门部门学校中,有19%学校现在正计划筹建着。七、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对策和提议(一)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投资有效性基础教育信息化而临首要任务是在全国全部中小学校普及信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关键问题是教育投资。要确保信息基础设施发挥作用,就要确保教育投资连续性和不停增加。在投资过程中,投资有效性问题要引发高度重视,投入资金能否有效发挥作用比投资规模更为关键。1.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和农村地域投资规模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地域间发展极不平衡。95%以上城市地域中小学配置有计算机,但40%农村中小学没有计算机。城市地域和东部地域校园网普及率超出了90%,而农村和西部地域拥有校园网中小学百分比仅为35%和26%。所以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门仍需增加对农村和西部地域教育信息化投资,扩大投资覆盖面,深入缩小东西部地域间存在数字鸿沟,使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缩小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地域之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不能一蹴而就,毕竟国家信息化建设资金有限。所以教育行政部门需要针对不一样地域现实状况和需求采取分类、分步实施建设策略,坚持按需建设标准,逐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2.提升投资有效性处理中国教育信息化投入普遍不足问题,除了政府部门增加投入外,更关键是建设实施单位合理利用投入资金,提升投资有效性。提升投资有效性含有普遍意义,不仅对西部及农村地域,对于东部及城市地域也一样适用。它所反应理念是“为效果而投资,不为建设而投资”。提升投资有效性能够经过投资起源及主体多元化、投资规模及百分比合理化、科学评定等多个措施实现。(1)投资起源及主体多元化。依据此次调查结果显示,88%学校信息化建设资金来自于学校自筹和上级划拨,而只有11%学校得到商业性投资、社会捐助和其它形式融资。这表明中国校园信息化建设经费起源过于单一。起源单一造成了资金短缺,致使很多学校信息化建设计划无法实施。对此要激励和提倡多渠道、多起源投资,这不仅有利于取得立即、足量教育信息化投入,而且多投资方参与监督也有利于达成理想投资效果。目前投资关键可分为二种类型:一个类型是政府机构作为投资主体联合投资。由国家和地方(社会捐助、善款也能够做第二方)根据一定百分比共同作为投资主体,优点是,在调动地方主动性基础上,国家和第二方能够经过评定等措施,在政策、标准、市场准入等各方面能够进行有力监控。西部地域能够采取。第一个是政府投入和商业性机构联合投资。因为有政府参与,可靠性得到肯定,还贷有确保,企业参与性高,介入主动。有一定发展潜力学校可采取。第二种是学校和商业机构联合投资,实践证实也是现实可行。总而言之,一定要多方融资,才能出现学校教育信息化大发展局面。(2)投资规模及百分比合理化。投资规模及百分比合理化由多个方面组成。首先,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课题组提议,现阶段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硬件、软件和培训投资百分比靠近5:3:2较为适宜。现在问题是硬件投入过高,软件投入不足,培训投入最少。三者百分比伴随信息化建设发展还应立即调整。其次,依据各地财政情况和已经有基础,应引进“总拥有成本”概念,系统论证能确保设备和资源进入课堂、抵达学生“手中”所需各项成本,包含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将这些成本相加计算总拥有成本,将预算均衡分配在各个方面,不能有所偏废。(3)科学评定。科学评定对投资有效性含相关键意义。教育信息化工程包含投资额较大、周期较长,而其对于教育系统影响则需要一个较长时间周期才能显现。所以科学评定对于指导教育信息化投入相关键意义。教育信息化投入评定能够从背景、投入、过程、结果等方面进行。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信息化建设应和“背景”(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所在地社会经济环境、教育及信息化现实状况、学校或区域教育系统中长久发展计划等)相适应;“投入”应合理;实施“过程”应可控;“结果”应达成一定影响力,并能可连续性发展。(二)处理资源建设过程中优质资源开发及资源共享问题在资源建设方面,国家投资了很多项目,企业和学校也主动参与,资源总量已经达成一定规模,也含有一定水平。不过为师生定制优异资源还比较少,而且少许优异资源也未能实现共享。所以,在下一步资源建设工作中要争取处理优质资源开发及共享问题。1.建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依靠中央电教馆建立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在中央层面形成统一管理中小学信息化资源建设关键机构,代表教育部宏观管理全国资源工作。全方面开展教育资源征集、引进、开发、研究、评价、推荐、交流、发送等工作。关键推进实现资源共享。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应建立对应工作机构,或委托对应机构管理此项工作,加强协调,统一资源建设管理体制,尽早结束管理多头局面。2.制订教育资源建设总体计划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应加强统筹、协调管理、整合资源,建立可连续发展运行机制,尤其是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尽早制订“十一五”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发展计划,构建资源建设目录(覆盖学科、内容和课时),选择资源建设形式(购置、一次开发、重新开发)和载体,以满足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网络计算机教室三种技术模式下教学应用方法需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制订当地资源建设计划。3.推广教育资源标准应用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经过四年努力工作,提出了比较完整中国教育信息化体系结构,包含标准有34项之多,其中一大部分是相关资源。标准制订使资源编制和共享成为可能。为促进这些标准在学校和企业广泛应用,形成共享机制,要深入使之本土化,适合中国基础实际需要。同时相关教育部门要经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推广标准落实实施,要综合利用行政命令措施、宣传引导措施、建立国家权威性标准测试和认证体系方法推广国家标准实施。要以标准为准绳,衡量资源通用性、有效性,促进优质资源产生和广泛使用。资源共享机制形成需要多方力量,包含标准化委员会、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各级各类学校和企业。英特尔中国企业计划针对中国教育市场教育应用方案联盟就是联合关键合作伙伴及几家大中国教育软件厂商协力推进国家相关教育管理互操作框架规范在实践领域应用和发展。对此应予大力支持。只有制订标准、推行标准、使用标准、评定检测标准、修改完善标准等各个步骤全部有些人开展工作,标准才会真正发挥作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等民间学术团体也应在标准制订、推广、反馈上发挥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企业联络纽带作用。4.建立国家教育资源建设基金,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共享基础是有大批符合标准要求优质教学资源,所以加紧开发和制作资源仍然是目前资源建设工作关键。开发资源一定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要求,要符合教育信息化标准要求,要符合教育技术标准要求,要适应不一样地域不一样要求,要着力于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益提升。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要发挥资源建设中枢作用,带动全国资源建设进步,还要关键考虑西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需要,为西部农村贫困地域提供优质资源。现阶段可利用政府影响力,采取行政运行措施,在国家资金支持下计划资源、组织资源、收购资源、提供资源、评定资源。从中国经济、教育体制改革和中小学资源建设长远发展目标考虑,国家教育资源中心一部分工作要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依据澳大利亚等国处理国家资源开发成功经验,可用国家专款建立中小学资源建设发展基金。由基金出资支持开发,合格产品国家收购。基金不一样于通常性国家投资,所以必需确保其投入回报,以确保基金增殖和事业滚动发展。为管好基金要建立基金管理理事会,采取理事会决议,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操作,根据市场经济措施运作。关键、急待开发、有市场回报资源需求项目要做社会公告,采取招投标制措施,由企业或机关负担。国家、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订激励政策,发明必需条件,促进软件企业根据社会需求开发教育教学资源。要引导企业发展,逐步使企业成为教育资源建设主力军,形成良性资源建设市场机制。美国教育资源制作主体是企业,是市场运作。从发展趋势看,我们最终也要走这条道路,现在我们就要有所准备。5.建立优质资源国家收藏、收购和信息公布制度因为中国教育资源开发单位多主体性,开发数量庞大,所以怎样将优质资源挑选出来就显得十分关键。现在关键采取: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国家资源中心、电教馆等权威机构组织征集评选;国家投资竞标委托制作,统一评定收购;协会等民间组织评选等多个方法。采取以上措施,已经征集了很多优质资源,但因为组织不统一,目标不一样,标准各异,也使得很多好资源不能脱颖而出。鉴于此种情况,提议建立全国教育优质资源国家收藏、收购制度和国家教育资源信息公布制度。国家收藏本是图书、非书资源出版基础制度。在教育资源建设上应给予推行并合适扩展内容,使之成为扩大教育资源措施,成为一个吸引教授、老师、学校、企业主动报送资源自动机制。基础思绪是:由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统一设计网上申报教育资源国家收藏平台,并公布基础国家收藏标准。凡达成省级评选优异以上作品就能够申报国家收藏;部分十分优异软件经两位以上资深教授推荐也能够直接申报。国家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每十二个月组织春秋两季审定会,对申报作品进行评审。达成收藏水平除给被收藏者和推荐单位一定荣誉外,还要给一定物质奖励,并和相关人事政策挂钩。收藏申报要形成制度和日常性工作。国家收藏作品条件之一是能够共享,也就是作者同意向国家出让版权,使个人结果成为国家资源库可公开内容。建立资源信息公布制度。为处理申报资源内容无计划性,国家急需没有、反复编制内容多;按标准、成系列开发软件少等问题,国家中心应定时在网上公布指导性意见、公布国家资源发展趋势、紧缺资源内容并具体描述所需资源信息,公布关键资源制作单位动向,以引导学校、企业软件建设方向。(二)促进ICT多角度和多模式应用因为中国地域宽广、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不一样,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展现出区域差异性和城镇差异性。东部地域ICT应用比中、西部地域含有显著优势,城、乡之间差距十分显著。在ICT应用方面,即使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现代远程教育和中小学网校等发展快速,但ICT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还未能有效应用,存在以下问题:信息技术课程开课质量不容乐观,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层次不深,老师ICT应用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全部有待提升,应用模式需要深入研究。在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实施进程中,我们提倡多角度、多模式ICT应用。1.提升信息技术课程质量中国社会信息化水平比较低,家庭能提供给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机会很有限,学校里信息技术课程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负担着信息技术教育主渠道作用。依据调查情况,信息技术课程质量仍然让人担忧。提升信息技术课程质量,需要从下而多个方面入手。(1)参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教育部文件:教基[]35号)中提出要求,增加信息技术课时安排和操作计算机时间。(2)深入提升信息技术老师信息素养。在调查中发觉,信息技术专任老师占全部信息技术课老师百分比还只有36%,而且信息技术老师对信息技术掌握还不够深入,最常见仍然是最简单互联网资料查询和课堂中PPT演示文稿。在实际工作中,信息技术老师除了负担信息技术课教学任务外,通常还需要负担学校计算机设备及网络管理工作,和帮助其它学科老师使用信息技术任务。所以,信息技术老师能力需要从“教”“管”“支’这三方面得到加强和提升。(3)帮助信息技术老师和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课程正确定识。信息技术课程是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关键渠道,而信息技术及和之相关伦理道德、行为规范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所必需技能和品质。调查显示有23%学生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对自己没有什么帮助;部分老师也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升学必考科目,额外增加了学生负担。这些认识必需得以转变。2.努力推进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现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需要一个长久实践和探索过程,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教育行政部门、科研单位和学校领导、老师共同努力。(1)应提升学校老师对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理论认识,摆脱课堂教学中“课件使用+传统课堂教学”简单模式。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老师教演示工具,不是为了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真正在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要经过信息技术应用实现“一个全新既能发挥教主导作用,又能充足表现学生主体作用新型教学结构”(何克抗,)。实现这种理想教学结构,需要充足利用多媒体信息(刺激)多样性及交互性,超文本结构化信息组织和导航,人机交互及基于网络人际交互,以充足发挥学习自主性、提升学生知识建构效率、培训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等等。(2)实施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必需遵照部分关键标准。何克抗教授认为应该遵照五个基础标准是:·要利用优异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创建这一关键进行整合;·要注意利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进行课程整合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要高度重视各学科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必需前提;·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新型教学模式。(3)要充足发挥全国现代教育技术试验学校及各地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在整合中示范作用。试验学校是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中央电教馆为推进中国中小学教育现代化而设置,在全国有近千所。这些学校大全部含有很好信息化环境和开展信息化教学经验。应以试验学校为骨干,在全国主动开展整合研究和试验,探讨新更有效教育、教学模式。形成结果后,在各地教育管理部门、教研部门、教育技术部门联合推进下,发挥试验学校、试点学校辐射中心作用,整体带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实质性进步。3.拓展校外ICT应用空间ICT应用并不仅限于校园内,校园外ICT也有宽广应用空间。网校是校外ICT经典应用形式之一,作为一个商业化运作模式,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探索过程。"101远程教育网”、“四中网校”一批网校运作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平等和普及,网校里有很多丰富资源,含有主动意义。网校将优异师资教学内容经过互联网传输到不一样地域,使贫困地域孩子也能接收到优异教育资源,极大地缓解了地域差异所造成教育差异。不过有很多网校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模式,局限于“同时课堂”“同时练习”和“课后补习班”形式,在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上和传统教学相比基础上没有大改变。从现在内容来看,网校在结合学科做研究性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等方面还存在较大欠缺。网络教育不仅要注意“量扩展”,更应该追求“质提升”,即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要充足发挥其它媒体所无法替换作用。家校互通互动,利用ICT为小区服务等作为ICT校外应用新模式也得到充足发展;基于手机、PDA移动教育在校外ICT应用中也开始进行尝试。这些新应用模式和应用技术能够加强学校、家庭、小区之间沟通和交互,同时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出现问题;也能够充足利用资源为学校所在小区服务,提升小区居民知识素养。4.依据不一样应用环境主动探索、努力实践不一样ICT应用模式ICT应用模式需要适合不一样技术环境、不一样教学内容和不一样学习者特征。从技术环境看,存在老师主导多媒体演示环境、学生单机自主学习环境,和基于Web学习环境。分别适应老师课堂教学演示、学生基于课件或资源自主式学习和探究式和协作式学习。不一样学科或同一学科下不一样学习内容也有和之相适应ICT应用模式,需要具体分析这些教学(或学习)内容最有效知识建构方法、媒体展现方法、教学交互方法等,从而确定不一样ICT应用模式。另外,也需要考虑ICT应用模式和学习者相适应问题,对于那些需要激发学习爱好学习者,丰富媒体展现、较强交互反馈是适宜;而对于那些含有良好学习习惯、较强学习动机和良好计算机操作水平学习者,基于WebQuest探究学习模式则更为适宜。ICT应用模式处于不停发展之中,比如移动学习应用模式、家校互通应用模式,也需要在有条件地域,进行主动探索和实践。总而言之,只有最适合应用模式,不存在任何条件下全部最好模式。每种模式全部有其适用条件,合理采取才能取得最好效果。(四)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培训有效性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有三项最关键工作:硬件、软件和老师培训。老师信息化知识掌握和教学应用能力培养是决定教育信息化推广和应用关键。目前工作关键应该是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培训有效性,使信息技术真正在老师手里用起来。1.试行、完善《中小学老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中小学老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已经在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包含老师、教育管理干部、教育技术人员三个标准。这是中国首次在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方面制订标准。标准规范了老师、管理干部、技术人员教育技术能力,为开展培训提供了科学依据。教育行政部门当务之急是组织宣传、解读标准,要求相关业务部门在老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学纲领和教材中落实标准思想和要求。在实践中检验标准,对不符合实际之处要给予修改。2.开展全国性中小学老师教育技术培训工作中国在-已经在全国范围开展了全员性中小学老师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在开始新一轮老师“新技术”培训要和之衔接,不搞反复性培训,关键处理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问题。只有这么才能根本性地处理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问题。新一轮老师培训基础做法应是根据教育技术标准要求,开展教育技术培训。培训纲领、教材要以任务驭动、强调活动、强调参与作为指导思想,突出教学设计这一根本,采取模块式课程结构,切实处理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怎样应用实际问题。培训机构能够有中央、省、市地、县四级架构,依靠有能力高校及专业机构负担培训任务。要尽可能采取小班教学、远程学习等现代学习方法。要充足利用现有西部及农村地域远程教育设备、环境,做好师资培训工作。3.强化校本培训教育技术培训最本质目标是提升一线老师信息技术课堂应用能力,最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和处理现实教学问题。所以,校本培训是适宜方法之一。此次调查显示,在学校中进行老师信息技术培训百分比高于参与上级领导机关组织培训。分析认为,除了校本培训节省经费外,教育技术培训适合校本培训形式也是关键原因。新一轮教育技术培训应尽可能发挥学校内培训优势和潜力。除了在培训基地进行必需理论培训、统一讲课内容外,实践动手培训、教学设计案例一定要结合本校课程实际进行。4.改革培训评价制度中小学老师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方面培训效果怎样评价是提升培训有效性大问题,至今没有很好处理。课题组认为在这方面必需有大改革。简单采取常规闭卷考试措施、机上客观试题方法不能处理全部问题,因为这么考试极难考出老师真正掌握教育技术能力。因为有些能力就是老师在自己动手实践过程中,在和其它老师协作研究、小组学习中形成。提议建立信息化考试评价新措施。重视过程性考评,引入信息化评价量规,改一次性评价为数次评价,将培训过程同时作为对老师考评过程。培训结果能够是一次大作业:一堂课、一个知识单元教学设计方案。考虑到中国现阶段考试现实状况,信息化教育评价理念、作法被教育界接收程度,中小学老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考试能够根据机上闭卷考试成绩占总成绩70%,实践过程考评成绩占总成绩30%百分比,综合评定受训老师成绩。5.制订人事政策老师信息素养和教育技术能力是老师职业资格关键组成部分。要调动老师学习主动性,必需要形成“培训、考试、认证”体系。要使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中考试合格和老师职称晋升、岗位职务安排挂钩,才能真正调动老师学习主动性。(五)继续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践研究加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理论和实践研究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含相关键意义。依据现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实际情况,部分重大且亟待研究问题摆在我们而前:宏观决议研究、ICT在中小学教育中有效应用策略研究等。1.宏观决议研究基础教育遍布城镇,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不分阶层,面向全体国民,为每一个国民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均衡发展是其本质要求。现在,中国各地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如不一样地域信息基础设施参差不齐,对信息基础设施需求迫切性也不尽相同;各地信息资源拥有量和利用率存在较大差异;老师ICT有效应用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也不一样。所以,需要针对不一样地域(尤其是西部和农村地域)需求,因地制宜地制订全国和各地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展开宏观决议研究。其研究内容关键包含:(1)围绕宏观决议研究,开展国际比较分析调研中国外教育信息化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比较研究:教育信息化理论体系,信息资源建设和利用,ICT应用,教和学过程各步骤,信息化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老师教育),教育信息产业,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建设等。欧美和亚太地域是比较研究关键;调研应考虑文化差异影响原因、中西方基础理念不一样;在吸收国外经验和教训时,应注意对中国适合程度;同时,总结中国经验,研究中国经验对其它发展中国家影响。此项研究可为制订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中长久发展计划提供依据。(2)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建设发展策略及共享机制研究此项研究针对国家资源建设实际需要,结合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制订国家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整体发展计划(框架),构建资源建设目录(覆盖学科、内容和课时),选择资源建设形式(购置、一次开发、重新开发)和载体,满足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和网络计算机教室三种技术模式下教学应用方法需要,并研究建立共享机制政策基础、技术基础和教学基础,和共享受关规则和协议,相关认证标准。此项研究应考虑不一样教育条件下资源共享,并确保少数民族、最贫困地域能够享受优异教育信息资源。(3)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区域特征研究根据东部、中部和西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城市、乡镇和农村分区、分类进行调研。具体包含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市、县不一样行政区社会发展、经济、教育、文化等原因和该地域现有教育信息化水平和建设效益,关注东西部、城镇之间“数字鸿沟”;分析相关原因和个性差异,研究各地区域性特征,依据“分类发展”标正确定各地域域性(省、市、县层而)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提供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案例,包含指导思想、基础标准、目标、任务、策略、保障方法等。此项研究应尤其指导和引导中西部和农村地域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4)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投资效益问题研究分析全国及各地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现实状况和存在误区和问题,借鉴国际上已经有相关研究结果,建立分阶段、分层次、分区域中国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中小学校园网、教育城域网评价指标体系),确立评价内容,关键包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信息资源建设、ICT在教学和管理中应用、老师培训、管理维护和政策、法规和标准等方面,并设计评价步骤和方法,研究评价(或认证)机制。从教育经济学角度研究不一样阶段教育信息化投资模式、百分比,分析国家和各地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益,比较两个“数字鸿沟”差异,建立区域性教育信息化最好投资模型。此项研究可对国家和各地教育信息化投资和建设进行有益引导和指导,并监控其发展进程,保障其投资效益和可连续发展。2.ICT在中小学教育中有效应用策略研究(1)影响ICT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效果原因研究分析中国目前经济和教育现实状况,在中国特有人文社会环境中,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应用多元统计分析和社会学方法论进行研究,将ICT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作为一个教育过程和教育活动和一个教育改革项目,从两个视角分别分析影响原因,并依据影响原因相互作用,形成对应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有效应用模型(包含成功案例类型和不成功案例类型)。研究内容包含影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有效应用原因宏观模型,并针对每一个宏观原因,形成它们一级指标。本课题是属于理论和应用有机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