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课堂笔记_第1页
政治学课堂笔记_第2页
政治学课堂笔记_第3页
政治学课堂笔记_第4页
政治学课堂笔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政治学课堂笔记(3)第二篇政治关系(政治本体论)第一章利益与政治政治关系的实质——利益关系。因此,“利益”是政治研究的逻辑起点。第一节利益的含义一.利益的本质与类型利益,从辞源来考究。在中国古代的典籍中,本是两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词。①“利,和然后利”——《说文解字》;“利者,义之和也”——《易》。(“好处”)②益,饶,即富裕之意。(富裕即“好事”)③利益:正是由于“利”和“益”都有“好”这种相同之处,故形成“利益”一词。——“亦善其政,教民种植桑柘(zhe)麻苎(zhu)之属,劝令养蚕织屦(ju),民得利益焉”(《后汉书·循史传·卫飒》)④利益:(1)功用,好处;(2)富裕,富饶;(3)赢利,增长;(4)贪求,爱慕。⑤利益就是人们为了需要,通过社会生产或者和谐交往所得到的好处或者拥有的资源。在西方,英文的利益(Interest)一词来源于拉丁文Interesse,它由Inter﹢esse构成。①原义为“处在……之中”,由于在其中就必然关心,产生爱好,直到结识到利害相关,最后形成利害关系,即为利益。②原义为夹在中间,后引申为在非报酬性的东西和事件中包含者某些报酬性的成分之意。(教材解释:P45)可以说,“利益”是中西方思想史上的一个古老课题、永恒话题。1.历代思想家的结识古代:在中国,春秋时期的管仲认为,“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禁藏》)——趋利避害,人之共性。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都论述过利益问题。幸福学派的伊壁鸠鲁认为,“渊源于自然的正义是关于利益的契约,其目的在于避免人们彼此伤害和受害”(《古希腊政治学说》)近代:法国唯物主义思想家爱尔维修强调,“利益是我们的唯一动力”,指出“人永远服从他理解得对的或不对的的利益”,并且主张“把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很紧密地联系起来”。(《论精神》)可是,由于这些思想家们或是受其唯心史观的支配,或是受其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阻碍,他们并没能完全科学揭示利益的形成和本质。2.马克思主义的论述“利益:由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1)利益一方面起源于人的需要。——“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马恩全集》第3卷)(2)需要是对于所需对象的欲求。——“他需要在他们之外的自然界、在他之外的对象”(《马恩全集》第42卷)(3)人类的生产是联系人类需要与需要对象的中介。——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种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自身”(《马恩选集》第1卷)(4)人们为了进行生产必然发生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其中,经济关系处在基础的和决定的地位,制约并影响着其他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3.利益的本质与类型分析(1)利益的本质我们认为,利益是主体在实现需要的活动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体现出的价值。①人是利益的主体。一方面,它反映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另一方面,它反映的是发明与被运用的关系。②需要是利益的根源。这是由需要的基本特性决定的:客观性(需要对象是客观事物;需要自身是客观存在);主观性;(自我意识性:差异性、丰富性和发展性)多样性(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合法需要、不合法需要、潜在需要);变化性(不同主体、同一主体和无限发展)。③活动是实现利益的中介。一方面,从活动方式看,人实现需要的活动是实践性活动与结识性活动的统一;另一方面,从主体数量看,人实现需要的活动是个体性活动与群体性活动的统一;再次,从实现过程看,人实现需要的活动是阶段性活动与连续性活动的统一;最后,从自由限度看,人实现需要的活动是受动性活动与能动性活动的统一。④社会关系是利益的本质。一方面,从社会关系的意义来说,人们之所以要合作,是由于社会中存在各种不同的分工;而人们只有通过不同分工的互相互换,才干实现其利益。另一方面,从社会关系的内容来说,无论其多么复杂,它都是以实现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物质需要的生产活动及其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因此,不管是从需要通过社会关系转化为利益的过程来说,还是从主体因需要而在活动中所结成的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来说,都可以证明社会关系是利益的本质。⑤价值是利益的表现形式。只有以价值为利益实现的标志和标准,主体利益才是真实的和现实的,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才干沿着整个社会利益发展的轨道而展现出光明的前景。(2)利益的类型:假如从研究利益与政治的关系的规定对利益作出分类,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按照利益的主体分类:个人利益、群体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和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人类利益);②按照利益的客体分类:经济利益(物质利益、价值利益、财产利益)与非经济利益(政治利益、精神利益);③按照经济活动的过程分类:生产利益(资源配置利益)、分派利益(国民收入分派、个人收入分派)、互换利益、消费利益;④按照主体利益的目的和层次分类:生存利益和发展利益;⑤按照主体利益的远近和时间分类: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⑥按照主体利益的区域和范围分类: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其他尚有主线利益和非主线利益、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等。二.利益的内在矛盾从对利益的形成和本质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利益是一种受到主体与客体、自然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和制约的社会现象,影响和制约利益的多方面因素决定了利益具有多种矛盾规定性和复杂的特性。分析利益的特性和利益形成的因素,必须从利益现象内含的矛盾分析开始。利益实现规定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任何需要必然带有主体满足的动力基因和目的指向;另一方面,任何利益必须通过特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途径才干实现。这就构成了利益实现规定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而人们在利益关系中形成的共同利益和利益矛盾,则是人类社会所有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的基础。利益形式的主观性与利益内容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任何利益总是要反映特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背景下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状况;另一方面,利益对于外部状况的反映又是以人们的主观意识和心理的形式存在的。利益形式的这种主观性与利益内容的客观性构成了利益内在的另一对矛盾。利益的目的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利益展开的,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生活目的;另一方面,对于人们形成社会关系、参与社会生活、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治理和管理社会公共生活、推动人类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来说,利益又具有手段意义。这就构成了利益的目的性与手段性之间的矛盾。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和水平上,就每个社会成员的特定需要和需要层次来说,利益总是具体有限的;就社会和社会成员的需要的总体发展来说,利益又具有无限发展的也许。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根源于人们实现利益的特定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和具体手段、方式及活动的有限性,以及人们实现利益的能力和利益内容发展的无限性。第二节利益关系一.利益关系的含义1.利益关系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1)利益主体可以分为个人和群体两个方面。(个人是利益主体的基本单元;个人利益由此成为利益关系的基本构成要素。)氏族、部落、民族、阶级、阶层、集团、集体等是群体利益的主体;不同的群体利益是利益关系的重要构成方面。

(2)利益关系涉及同一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涉及个人与个人之间、同一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乃至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利益联系和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涉及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利益之间以及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利益联系。2.利益关系是由利益实现规定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之间的矛盾决定的。(1)利益的双重特性促使利益关系的形成发展。利益本质上是利益主体的需求,因此,利益是个人自身的利益。同时,任何利益主体的需求,只有在特定的社会历史关系中才干实现。这样,人们之间必然发生和发展着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个人与群体的利益关系。(2)利益的双重特性决定利益关系的基本内容。利益关系中一方面包含着具有独立意义的利益内容,即两个两个利益主体各自的利益。同时,由于利益具有社会性,利益主体各自的利益可以共存于同一利益关系之中。这样,利益关系中便产生了新的内容,即共同利益。因此,由于利益主体性和社会性的作用,任何利益关系中都包含着三种利益内容:即利益关系中两个原构利益主体的利益及其互相结成的共同利益。结论:利益关系是由利益内容的多样性决定的具有多种特性的复杂系统。(1)利益的主体性决定利益的独立性;(2)利益的差异性决定利益的矛盾性;(3)利益的社会性决定利益的共同性;(4)利益的手段性决定利益具有可协调和可控制性。共同利益1.共同利益的含义内容:共同利益一方面是在同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基础上形成的,是处在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中的人们各自利益的相同部分。(2)基础:共同利益的基础是个人利益,或构成某一群体的各子群体利益。(比如构成某一阶级的各阶层的利益或构成某一国家的各地区的利益等等。)(3)形成:共同利益即公共利益是从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种独立利益的(类似于代数中公因式的提取),因而是从个人利益转化而来的。然而,作为公共利益主体的社会总代表,只是抽象的人格主体,并不能真正消化公共利益,最终仍需将其分派给社会成享受(类似于代数中乘法对加法的分派律)。因此,公共利益最终仍将转化或还原为个人利益。这种分派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公正、不公正再到公正的发展过程。[F=Xa+Xb+Xc=F=X(a+b+c)]其中,X:代表个人利益,X:代表共同利益。假设一:A、B、C、D、E分别代表各社会成员,他们的个人利益总量分别为500、400、300、200、100。假如从利益总量为200以上的社会成员的利益中提取100个单位量的利益作为公共利益,则A、B、C、D、E的个人利益量分别还剩有400、300、200、200和100,而公共利益的总量则为300。假如将这300个单位量的利益平均地分派给上述社会成员,则A、B、C、D、E的利益量分别为460、360、260、260、160。这样,公共利益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有助于穷人,也有助于富人,由于在穷人得到物质利益的同时,富人得到了安定、和平的社会发展环境。假设二:假如从A、B、C、D、E的个人利益总量中各提取50个单位量的利益作为公共利益,然后按他们在全社会利益总量中分别所占有的比例对公共利益进行分派,则A、B、C、D、E的个人利益量分别为532.5、417.5、300、185、65。这样,在社会成员中,富的就越富,穷的就越穷了。假如从A、B、C、D、E的个人利益总量中各提取50个单位量的利益,被A独占的话,则A、B、C、D、E的个人利益总量分别为700、350、250、150和50。这样,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都减少了,而个别社会成员的利益却得以加速增长。(4)含义:不同的个人利益或子群体利益的相同之处构成了共同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共同利益就是人们结成群体后形成的利益,即群体利益。2.共同利益的特性(1)公共性:①利益内容的相同性;社会规则的认可性;③利益矛盾的妥协性。(不同社会成员对于各自行为边界的共识性)(2)非市场性:①公共产品消费形式的非排他性;②公共产品生产途径的非市场性;③公共产品实现方式的公共权力强制性。(3)单一性:在特定的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通常是唯一的。因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公共政治权力也是唯一的。(如生活保障、交通安全等)(4)相对独立性:共同利益不仅具有相对独特的地位,并且对其它利益具有特定的支配作用。(5)价值复合性:共同利益包含社会成员的多重价值规定,其中至少包含着生存、安全、秩序、效率、公平、公正、平等、民主、自由等基本价值。3.共同利益的结构(1)集体利益:①生产单位(公司、公司集团;事业、机关);②利益群体(城市社区、特定行业)。(2)集团利益: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集团。(3)阶层利益(4)阶级利益(5)民族利益(6)社会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利益矛盾1.利益矛盾的含义利益矛盾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以及它们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差异而形成的矛盾。2.利益矛盾的表现(1)横向利益矛盾:同一层次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如个人与个人、阶级与阶级、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等)。①发生条件:一是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差别(自然差异和社会差异);二是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对于同一客体都有规定(利益剥夺和利益竞取)。②矛盾形态:对抗性与非对抗性。③决定因素:生产资料不同占有者之间的关系。一是原始社会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矛盾具有非对抗性);二是私有制社会生产资料阶级占有(矛盾具有完全对抗性);三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主体占有(矛盾具有对抗性与非对抗性的并存、转化的性质)。(2)纵向利益矛盾:不同层次上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矛盾(如个人他们所处的集体、集团、阶层、阶级、民族、社会等群体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事实上是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①发生条件:一是这两部分利益对于同一利益主体的不批准义(直接意义和间接意义、局部意义和全局意义、当前意义和长远意义、非主线意义和主线意义的差别);二是对同一利益主体的利益进行两部分分割时的不合理(或是由于忽视特殊利益而片面强调共同利益,或是一味追求特殊利益而损害共同利益)。②解决途径:消除和克服纵向利益矛盾产生的主观因素,重新分割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3.利益矛盾的调处在一个利益分化的社会中,利益矛盾成为社会矛盾的常态。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公共权力的国家,其协调利益矛盾的职能就得到了强化。在一定意义上,协调利益也就是解决利益矛盾。国家通常具有通过政治过程来调解利益关系、完毕社会利益一致化的功能。而这种政治过程事实上是一个在各利益集团之间不断地讨价还价(博弈)或互相互换意见的过程,社会的规则和秩序就是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的。(1)利益集团化现象是利益矛盾制度化的突出形式。我国没有真正形成利益集团的概念,但利益集团化的现象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利益集团作为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的重要组织表现形式,理论上被人们看着民主多元主义的本质内容。现在普遍的观点是,利益集团是位于公民个人和国家这个庞然大物之间的缓冲器。人们不再把利益集团当作是整个社会秩序的破坏者,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利益集团化自身也具有协调利益的功能。(2)行为组织化是使利益矛盾转化为正常社会力量的重要途径。组织化(具有特定的合法程序和合法规则)决定利益行为在什么限度上和处在什么功能状态才是合理的相关因素。哈贝马斯用“组织原则”代替生产方式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他赞成在利益分化和利益矛盾的条件下,“不同行动体系之间产生紧张状态的现代化模式”。我们把利益矛盾界定在“可协调的制度化范畴”之内,既是把利益矛盾当作合法化,也是把它当作是普遍化的表现。(3)社会现代化发展是利益分化和利益协调的基本动力。①作为利益矛盾的特殊方面,即在中国渐进改革过程中的利益矛盾,例如政策性矛盾、地区性矛盾、结构性矛盾等,都和市场改革的取向密不可分。②由于中国渐进改革的特点是避免让利益矛盾激化,利益转移比较隐蔽,所以利益再分派格局中的不公平现象,初期不很凸显;各种新的社会冲突和利益对抗,往往是潜伏性的。③中国目前利益分化以及利益矛盾总体上还是可控制的正向社会发展,但是由于利益分化的进程给社会带来的危机也是存在的。在利益分化与利益矛盾中必然存在一些制度上的缺陷,这给政府行为既带来了压力,也提供了机会。总之,一个社会存在着利益差异和利益矛盾,本质上是冲突——整合的必备条件,同时也一个方面反映了制度的转化。一个社会在利益矛盾中需要整合,注重利益协调和缓解利益矛盾,是现代政府的重要功能。第三节利益在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利益与政治的基本关系在中国,由于种种因素,人们经常谈论的是经济与政治的关系,而不谈或很少谈及利益与政治的关系。那么,利益与政治是什么关系呢?从总体上说,利益对政治是动力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政治对利益是保障性与变革性的统一,两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以保证社会在一定利益秩序的范围内协调发展。1.利益对政治是动力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利益是政治的动力和目的。所谓动力性,就是说利益是推动主体进行一切政治活动和推动政治发展的原始力量。所谓目的性,是说主体所有的政治行为最终在于利益的满足和维护。(1)利益决定政治的产生。正如列宁所言:“政治就是各阶级间的斗争”。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矛盾和利益斗争是政治的起源。到目前为止,所有的政治关系都是由利益关系引起的。(2)利益关系的性质决定政治关系的性质。在不同的经济关系中,由于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差别的不同而导致了人们利益关系的性质和内容的不同,因此反映利益关系的政治的性质也就大为不同。(如对抗性与非对抗性性质)(3)利益的发展变化决定政治的发展变化。①随着体现和制约利益的经济关系的变化,反映利益关系的政治必然发生变化;②随着各个阶级的利益关系的变化,他们之间的政治关系必将发生变化;③随着每个阶级内部利益关系的变化,他们之间政治关系的格局也将发生变化。(4)利益矛盾决定社会政治的活动方式。在阶级社会中,当利益矛盾非常锋利时,政治斗争也就异常锋利剧烈,斗争方式不仅表现为经济斗争,尚有思想斗争、政治斗争,其中武装斗争经常是政治斗争重要的和最高的形式;当利益矛盾相对缓和时,政治斗争的关系和限度自然较为缓和,也许表现为议会的或意识形态的等。(5)利益决定一个阶级和一个国家的内外政策。在现实社会的政治活动中,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各种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社会的和外交政策,运用国家政权推行和实行。并且,还经常把有些政策上升为国家意志,然后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规范化、条文化,以便遵守。(被统治阶级在政治斗争中也会采用相似的策略。)由上可见,利益对政治确是动力和目的的统一,它决定社会政治的一切方面。弄清这些,有助于我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稳妥地解决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最大限度地满足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保证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2.政治对利益是保障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政治是利益的“砝码”和“阀门”。所谓保障性,就是时刻以利益关系的平衡和利益秩序的稳定为活动方向和内容。所谓变革性,就是政治不断地对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进行适当的调控并促使其有序地发展。(1)国家政权是实现利益的重要工具。任何政治主体,只有掌握和运用政权,才干保证自己利益的最大实现。因此,国家总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它拥有军队、警察、监狱等机构构成的公共权力,并可以动用社会的一切人力、财力、物力和最先进的技术,去武装自己的权力机关,以便施行其统治职能。(2)政治关系的变革是实现利益的基本前提。在社会发展到一定条件下,假如不对旧的政治制度进行变革,不对旧的政治格局进行突破,旧的经济关系所体现和制约的利益结构就不能被打破,新的经济关系就不能确立,新的利益关系也就建立不起来。(3)政治路线对利益的实现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政治路线集中代表了政治主体的利益和规定,是关系到整个事业成败和全局利益得失的主线问题。政治路线一经确立,就对人们实现其利益的实际行动起着强大的指导作用。(4)政策和策略是人们实现利益的具体保证。任何政治主体要实现其利益,不仅要有对的的政治路线作指导,并且还必须运用对的的政策和策略去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从而使自己的利益得以实现。(5)政治工作是实现利益的行为保证。人们利益的实现,除了与自然的关系外,还大量地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的政治态度和思想倾向又指导着他们的行为,这就要运用政治工作指导人们实现利益的活动。综上所述,足以证明政治对利益是保障性和变革性的统一。我们在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重大关系时,一定要深刻结识并纯熟解决利益与政治的关系,运用卓越的经济才干和政治才干去保证利益和政治关系的和谐,从而为中华民族的最大利益和人类的文明事业做出奉献。二.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简朴地说,政治关系就是政治主体之间的互相关系。那么,政治主体之间的一切关系是否都是政治关系?未必如此。由于政治主体除了在政治活动中发生关系以外,他们尚有其他的利益,需要发生各类关系,例如经济关系、贸易关系、文化关系等等,而这些都不是政治关系,即使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也不能算作政治关系。所以,政治关系从理论上讲,只能是政治主体之间围绕着一个国家政权问题所发生的关系。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1)一般途径:人们的利益规定可以在社会关系中通过市场互换、互相协商等途径得到满足和实现。(2)特定途径:特定社会的共同利益需要社会的合法强制性权威予以实现;特定社会成员利益与其他社会群体乃至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利益矛盾,同样需要这种权威加以解决。因此,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原始动机,而政治关系但是是人们用来满足自己利益规定的特定途径。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1)政治权力:①共同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力量的内部基础,由于政治权力是人们实现共同利益的权威力量。②利益矛盾是政治权力形成的外部条件,由于政治权力是人们协调利益矛盾的权威手段。(2)政治权利:①横向利益矛盾决定特定群体成员必须规定特定的权利保证自己的利益得到实现;②纵向利益矛盾促使特定社会群体需要以政治权利方式规定其利益关系。3.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特性形成的基础

共同利益的特性: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和多重价值复合性(1)政治权力的特性:主体利益性、强制约束性、专属排他性、扩张延展性和多重职能性(2)政治权利的特性:主体个体性、法定规定性、主体自主性、权利义务统一性和主体自由价值性4.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功能利益关系的构成:共同利益和不同利益及其两方面内容(1)政治权力的基本功能:保证实现共同利益;协调解决利益矛盾。(2)政治权利的基本功能:社会成员主张社会共同利益;社会成员主张协调利益矛盾。三.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利益不仅对于社会政治关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且对于社会政治生活也有决定性意义。1.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1)政治统治:维护自己的利益;(2)政治管理:实现自己的利益;(3)政治参与:获得自己的利益。2.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1)国家:以统治阶级利益为基础;(2)政党:以特定阶级利益为代表;(3)政治社团:以不同具体利益为规定。3.利益是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

利益取向:与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态度和见解相联系。4.利益是政治发展的主线动力(1)政治革命:代表新的生产力规定的阶级利益取代代表旧的生产力的阶级的利益的过程;(2)政治变革:政治权力主体改造政治文化,维护自己统治和利益的过程;(3)政治民主:社会成员通过平等、自由的权利实现自身利益规定的政治形式。第二章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最难捉摸的政治现象,并且在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把政治与政治权力在同等意义上使用,甚至认为政治权力就是政治,政治就是政治权力。这种结识的混淆增长了人们结识政治的难度。其实,政治权力仅仅是政治的一种表现形态,也许它是政治最重要的表现形态。因此,要准确结识政治现象,当然需要明确阐释政治权力的内涵与外延。第一节政治权力的含义一.政治权力的本质1.中西方文化中关于“权力”的概念在中国,“权力”的概念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衡量审度之义。孔子:“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论语·尧曰》;二是制约别人的能力。管子:“欲用天下之权者,必先布德诸侯。”《管子》。在西方,“权力”(power)一词的基本含义是“能力”。霍布斯:“行动者的权力和有效的动因是一回事。”《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马克斯·韦伯:“在社会交往中一个行动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其他行为者之上的也许性”(同上)这些定义的共同之处是把权力当作一种力量,并且指明了权力在人际关系中具有控制和影响的作用特性。但是它们没有指明权力的来源和基础,因而没有可以揭示权力和政治权力的本质。2.马克思主义对于“权力”的结识(1)政治权力形成的客观基础:利益各种实际力量的凝聚源于人们实现和维护其利益的自觉能动活动。因此,只有结识到自己的利益所在,并且自觉地调动其有效资源去追求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利益主体,才会转变为这种实际力量的主体。(2)政治权力形成的重要条件:利益关系。利益内在矛盾促使不同的社会主体之间结成利益关系,在这种利益关系中,当人们选择以力量凝聚的方式开辟利益实现途径的时候,就会促使利益关系中不同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各种社会力量之间形成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3)政治权力形成的必要前提:力量对比。①均衡状态——不同力量之间的均势状态;②非均衡状态——一方的力量大于另一方。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均势关系中的的各种力量仅仅是社会力量或政治力量而不是权力,而制约关系中相对强大的一方所拥有的力量才是政治权力,这一方即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在常态下,群体的力量天然地大于个人力量,社会的共同力量天然地大于其他群体的力量。因此,通常的政治权力即社会公共权力。二政治权力的要素客观构成要素(1)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只有控制和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使其可以在社会和经济过程中产生正效应的社会和政治力量主体,才干形成和维护政治权力,并且使得政治权力有效运营。(2)社会财富。社会财富的占有与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密切,一般来说,这两种占有往往是同一生产过程的两极,占有生产资料经常会导致占有社会财富。(3)暴力。暴力自身就是一种力量,因此,它构成了政治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暴力又是一种特殊的力量,它具有组织性、机动性、强制性、技术优越性和明显的效果性等特性。2.主观构成要素(1)能力素质。①个人:知识水平、品德修养、经验阅历、性格意志、分析判断能力、领导决策能力、组织动员、革新发明能力等等;②群体:教育水平、心理素养、体能素质、文化传统、成就状况等等。能力素质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它也是使政治权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主观能动的基础。(2)身份资格①个人:资历、职位、威望等等;②群体:社会形象、社会地位、社会政治威望和声誉等等。(3)理论与策略①理论:切合实际、反映利益、逻辑力量、与时俱进等等;②策略:剥削阶级的策略是统治人民、争权夺利的权术;无产阶级的策略是是实现人民利益的艺术。(4)政治组织三.政治权力的特性1.主体利益性(1)原始社会:共同性;(2)私有制社会:私有性;(3)社会主义社会:内容与形式的共同性;(4)共产主义社会:公共利益。2.强制约束性

(1)共同利益:非市场实现性;(2)实现利益:强制约束方式;(3)社会作用: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3.专属排他性(1)决定因素:共同利益的单一性;(2)基本条件:强制约束方式;(3)不同体现:公共权威、国家主权。4.扩张延展性(1)作用范围:最大也许地扩张作用范围;(2)作用层次:从低层级向着高层级扩展;(3)利益含量:强化权力力量和权力效用。5.多重职能性(1)价值层次:生存、安全、秩序、效率、公平、公正、平等、民主等公共价值;(2)行为层次:政治统治、政治管理;(3)运营层次:政治与公共事务。政治权力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政治权力的类型1.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性质划分(1)原始社会的政治权力:“公众的权力”;

(2)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权力:极端残暴性、宗教神秘性、对外扩张性;(3)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权力:严密等级性、封建宗法性、神权控制性;(4)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资本权力性、有限民主性;(5)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人民权力性、政党代表性、民主专政性。2.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组织类型划分

(1)社会公共权力:普遍性、至上性;(2)执政党权力:一致性、代表性。3.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层级划分(1)中央权力:支配性、约束性;(2)地方权力:特定性、同一性;(3)上级权力:统率性、领导性;(4)下级权力:执行性、服从性。4.按照政治权力的功能划分(1)立法权:集中性、首要性(主导价值—民主);(2)行政权:执行性、管理性(主导价值—效率);(3)司法权:处罚性、强制性(主导价值—公正)。二.政治权力关系1.不同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多向)(1)阶级社会中:否认性、对立性;

(2)特定条件下:妥协性、协调性。2.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双向)(1)从本质上来讲:一致性、特殊性;

(2)就两者关系看:主导性、受制性。3.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纵向)(1)从本质上来讲:差异性、矛盾性;

(2)就两者关系看:集权性、分权性。4.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横向)(1)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合一性、集中性;

(2)资本主义社会:分立性、制衡性;(3)社会主义社会:一致性、统率性。社会公共权力中的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构成了特定社会政治权力的横向结构。这种权力关系的不同形态,成为不同国家政体形态的基础。政治权力的作用一.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和方式1.基本特点(1)目的指向性:实现主体目的;

(2)特定效益性:重视行为成本;(3)双面效用性:具有价值意义;

(4)影响深远性:活动范围广泛;(5)后果合力性:政治互动明显。2.重要方式(1)指令方式:指示语言表达(命令等);(2)压力方式:强势心理威慑(政治警告、政治恐怖、政治戒严、政治威慑等);(3)规约方式:社会规范规则(法律、制度、纪律等);(4)说服方式:沟通劝导影响(谈心、谈判等);

(5)奖酬方式:物质精神激励(物质的、精神的、社会身份的等);(6)处罚方式:物质精神处罚;(7)暴力方式:实行极端行为(暴力弹压、武装起义、军事政变、政治暗杀等)。战争是暴力方式的一种大规模极端形式,因此,“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暴力方式通常是政治权力运用的极端方式或最后方式,因此,暴力方式是政治权力在迫不得以的政治形势和情况下才会提上日程的运用方式。事实上,当公开的暴力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时,往往标志着常态意义上政治的结束,冲突、战争等非常态政治的开始。政治权力的作用从政治关系看:(1)实现主体利益规定的特定方式和坚实基础;(2)获得特定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和坚强后盾。2.从政治生活看:(1)政治行为的中心内容;(2)政治体系的核心力量;(3)政治文化的价值取向;(4)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3.从社会生活看:(1)作为合法强制方式:影响社会成员的行为和生活;(2)作为政治运营手段:影响社会生产力的状况和发展;(3)作为政治文化力量:影响社会思想文化的方向和进程;(4)作为政治上层建筑:影响社会社会各个领域。

第四节政治权力的异化政治权力异化是政治社会的伴生现象。人类社会总体上呈不断文明的进化趋势,相应地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也呈不断进步的状态。但是,不管什么时代,政治权力的异化却是存在的,有时甚至十分严重。而一旦政治权力异化,它总是给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带来不幸,严重的则导致社会劫难。所以,人类社会也一直在探寻防止和制止政治权力异化的手段和方式。一.政治权力异化的表现政治权力异化简称权力异化,它是指政治权力的运用偏离了正常轨道而呈现异常状态。对于政治权力异化,可以从各个角度划分。从结构的角度可以将政治权力的异化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目的异化无论政治权力主体还是政治权力客体,他们都约定俗成地设定了政治权力追求的政治目的。这一目的就是维护公共利益,涉及协调社会矛盾、维护公共秩序、解决公共事务、保护公共安全。假如政治权力不以这些目的切实指导自身运营,而是一味追求某一集团甚至优先追求统治者个人或少数人的利益,或者追求不切实际的政治目的,则会产生政治权力目的的异化。政治权力目的的异化是政治权力运营方向的异化,是最严重的权力异化。2.体制异化政治权力要想发挥作用、张显功能以实现其政治目的,需要构建合乎时代规定的政治组织机构和运营规则。假如政治组织机构设计不合理、政治权力运营规则不恰当,将会导致政治权力运营中的畸变,导致政治权力异化。3.方式和手段异化政治权力需要以可以实现当时公正标准的方式履行自己的职务,否则就是政治权力方式的异化。同时,政治权力的运营离不开物质和文化的支持,假如采用不合法的物质和文化手段,政治权力就会产生异化。4.功能与作用异化政治权力的功能涉及协调功能、强制功能、保障功能、服务功能;作用是指决策、整合、支配、推动等。政治权力功能与作用的异化即指上述内容的异化。政治权力的异化集中表现为多种形式的政治权利的滥用,重要有政治权力的误用、错用、不用、多用、私用、过度使用等。政治权利的滥用是多元的,有直接的、间接的,整体的、局部的,暂时的、长远的,其受害主体重要是公众,但也会直接或间接涉及政治权力主体自身。在政治权力功能与作用的异化中,最典型的是政治权力腐败与决策错误,它们是政治权力异化的集中表现,也是危害性最明显、最直接的政治权力的异化,严重的会导致政治动荡和政权更替。政治权力异化的因素政治权力异化的深层因素在于社会公共事务的专门化管理与作为政治权力主体的自然人具有个人需要和利益之间的矛盾。政治权力主体假如能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协调一致,政治权力就能正常发挥作用;反之,政治权力主体假如以个人利益为优先追求目的,政治权力的异化就不可避免。社会只能减少政治权力异化的限度和减少因政治权力异化而导致的危害。当然,在政治实践上,政治权力的异化有多重具体的因素。1.人身由来自人身的因素导致的政治权力异化重要产生于人的生理和心理限制或弱点。政治权力主体要正本地使用权力,需要健全的体魄,需要克服各种自然的和人为的障碍。但是,受到个人固有弱点的限制,难免政治权力的异化。2.体制一是结识不妥设立了不科学的体制;二是政治权力主体基于个人政治利益的考虑而设立了不恰当的政治体制。但不管哪一情况都会导致(有时甚至是严重的)政治权力异化。3.私利为了保障政治权力的运营,公众必须认可政治权力主体合法利益,但这种利益规定得偏低或偏高,都将局限性以保障权力主体公正地履行职责。同时,假如政治权力主体私利膨胀,就会将其控制的相称资源转换为个人利益。4.才智政治权力的运作是需要政治权力主体的政治才干的,它涉及智慧、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判断分析能力。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最具才干的人就一定能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力,并且个人的才智总是有限的。三.政治权力异化的防止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导致政治权力异化的最终因素是不能消除的,因此权力异化是不能消灭的。但是,人们可以采用有效的措施防止政治权力异化,尽量弱化和限制政治权力异化的限度和范围。可以说,人类进入文明时代就开始了防止、限制政治权力异化的历史,并形成了许多防止政治权力异化的有效措施。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时代的局限,政治权力异化难以有效防止,异化与反异化的斗争异常残酷和剧烈。1.建立民主的政治机制今天,当人类历史发展到可以采用和平方式有效防止政治权力异化时,这种和平方式便在实践上被确立下来,这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但是,如何防止制约权力的权力被滥用呢?显然,以权力制约权力不是有效解决权力异化的最终方案,它需要有限制权力的外在力量。经验告诉人们,这种力量是公众,它表现为公众限制权力。人们把这一方案称为民主。当然,以民主作为防止权力异化最基本的机制需要民主力量足够强大,没有强大民主力量的支持,难以有效防止权力异化。2构建合理的政治体制假如历史地看待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过程,人们只能建立与自己的历史时代相适应的政治体体制,而不能超越时代建立“永恒公正”的政治体制。所以,合适的政治体制具有时代性,我们不能绝对地说哪一体制好,哪一体制不好。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曾先后建立了权归于一的政治体制与分权制衡的政治体制。在今天经济发展水平普遍提高、社会生活十分复杂的时代,要有效防止权力异化,必须建立分权制衡的民主政治体制。3.实现法律的政治统治通过法律防止政治权力异化是具有悠久历史且较为有效的措施。法律自身具有强制性、公开性、明确性、稳定性等特点,使之具有防止权力异化的诸多优势。但是,历史告诉人们,假如不能实现法律的统治,法律的防止作用也是十分有限的。而法律统治地位的确立必须以民主为政治基础——只有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社会才干建立起法制的统治,法律防止权力异化的作用和功能才干充足张扬。4.培养优良的政治素质政治权力主体政治权力运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共利益。因此,社会需要对政治人才进行系统地专业培养。同时,政治权力只有积极、充足、公正运营才可以有效地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培养政治权力主体的职业道德,特别是敬业精神和综合素质。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公务员制度,通过对公职人员选拔、培养、使用、考核、晋升、淘汰、退休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保证他们勤政、廉政、公正、依法运作政治权力,最大限度地防止权力异化现象的发生。第三章政治权利政治权利的含义政治权利的含义权利的含义(1)非马克思主义对于“权利”的定义:在中国,“权利”一词基本上指的是权势和财物。《荀子‧君道》—“接之以声色、权利、忿怒、患险,而观其能无离守也。”在西方,英语中的“right”即“权利”概念有合法资格的含义。亚里士多德:“作为正义标准的权利,是调节政治交往的准绳”。①权利天赋说—自然法学;②权利自由说—权利意志;③权利利益说—功利主义;④权利力量说—法律规范;⑤权利平等说—新自然法。(2)马克思主义关于“权利”的含义:①权利产生的基础—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的利益规定和利益关系;②权利形成的前提—政治权力的确认和保障;③权利范畴的含义—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特定社会力量主张其利益的法定资格。2.政治权利的含义

(1)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共同利益;①基本内容—社会成员之间的共同利益;②范围层次—社会范围层次的法定资格;③历史进程—社会共同利益的具体内容。(2)政治权利范畴的含义—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主张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①利益主张—政治权利的形成动力;

②法定资格—政治权利的实现条件。3.政治权利的定义所谓政治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由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主张其共同利益的法定资格。(1)政治权利本质上是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规定;政治权利—不同力量;政治权力—共同力量。(2)政治权利以建立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为前提条件和后盾力量;政治权利—道德权利;政治权力—法定权利。(3)政治权利体现着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政治权利—社会主体力量;政治权力—社会工具力量。(4)政治权利是法定的资格性规定。政治权利—法定资格;政治权利—政治生活。政治权利的特性

1.主体的相对个体性(1)单个社会成员、特定社会群体;(2)个体权利—公共权力—个体权利。2.权利的法定规范性(1)强制约束性;(2)非市场实现性;

(3)法定资格性。3.权利义务的统一性(1)共同利益的相对独立性;(2)政治权力的自然扩张性;(3)权利义务统一性的表现:不可分割、互为条件、量上同等、指向同一。4.权利主体的自主性(1)共同利益单一性;(2)权力专属排他性;

(3)政治权力确认性。5.权利的自由价值性(1)利益多重价值中的特定价值性;(2)权力多重职能中的权利资格性;(3)权利实现过程中的社会规定性。第二节政治权利的内容和作用一.政治权利的历史发展1.原始社会的政治权利(1)人人具有;(2)资格平等;(3)道德习俗拟定;(4)权利义务融合。2.奴隶社会的政治权利(1)权利专属;(2)宗法等级;(3)权利财产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