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配用电领域标准体系研究_第1页
“十三五”配用电领域标准体系研究_第2页
“十三五”配用电领域标准体系研究_第3页
“十三五”配用电领域标准体系研究_第4页
“十三五”配用电领域标准体系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前言

配电网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公共基础设施。近年来,我国配电网建

设投入不断加大,配电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用电水平相对国际先进水平仍有

差距,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供电质量有待改善。建设城乡统筹、安全可靠、经

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的配电网络设施和服务体系一举多得,既能够保障

民生、拉动投资,又能够带动制造业水平提升,为适应能源互联、推动“互联网

+”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对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国家能源局于2015年7月31日发布了“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

(2015-2020)”。国家电网公司也制订了相应的行动计划,并积极筹划推进“国

家电网公司信息通信新技术推动智能电网和“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创新发展行动

计划配电智能化领域行动计划顶层设计”等工作。

国家“十三五”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决胜期,是转变经济发

展方式的关键期,配用电技术发展处在一个市场需求广阔、技术创新活跃的时期,

机遇与挑战并存,对配用电专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十二五发展成就

2.1配电领域发展成就

供电能力大幅增加,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用电需要。35~110千伏变电

容量、线路长度分别是2010年的1.8、1.7倍,10千伏配变容量、线路长度分

别是2010年的1.8倍和1.2倍。110(66)、35千伏变电容载比分别为2.01、

1.89,满足《导则》要求;农网户均配变容量由2010年的0.99千伏安提高到

1.57千伏安,供电能力总体充裕。

供电质量持续提高,重点城市核心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城网用户年均停电

时间由2010年的8.2小时减少到2014年的2.9小时,北京、上海等30个重点

城市核心区用户平均故障停电时间降至4.8分钟;综合电压合格率由99.50%提

高到99.98%。农网用户年均停电时间由2010年的31.9小时减少到2014年的10.7

1

小时,综合电压合格率由97.48%提高到98.81%。

电网结构日趋合理,供电安全水平有效提升。城网高压配电网以链式、环网

和双辐射结构为主,链式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31%提高至2014年的49%;农网

高压配电网辐射式结构比例由2010年的65%降低至2014年的42%。城网中压架

空网以多分段适度联络为主、电缆网以单环网为主,主干线路联络率由2010年

的75%提高至2014年的89%;农网中压线路以辐射式架空网为主,联络率由2010

年的36%提高至2014年的49%。

装备水平进一步改善,标准化程度逐步提高。加大老旧及高损耗设备改造力

度。公司经营区设备年轻化程度较高,运行年限小于10年的配电网设备比例超

过50%;10千伏架空线路绝缘化率由2010年的16.3%提升为2014年的25%,110

(66)、35、10千伏电缆化率分别由3.1%、5.1%、8.6%提高到3.7%、7.8%、11.9%,

高损配变比例由16.6%降至5.8%,非晶合金配变占比提升至8.1%。

农网改造升级成效显著,电力普遍服务惠及千家万户。按照国家统一部署,

全力组织实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着力满足农村经济

社会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用电需求。“十二五”期间先后解决38个“孤网运

行”(含西藏19个)、114个与主网联系薄弱的县域电网问题,综合治理农村

“低电压”2407万户,通过电网延伸为53万户、220万无电人口实现通电;农

网10千伏线路平均供电半径由2010年的18.5公里缩短至2014年的9.8公里。

加快配套电网建设,保障大规模新能源和分布式电源接入。公司积极落实国家能

源战略和节能减排部署,全面服务新能源、分布式电源接入,有力保障了风电、

光伏等新能源和分布式电源及时并网。截至2014年底,公司110千伏及以下电

网电源配套送出工程投资92亿元,建成风电并网线路5379公里、光伏并网线路

1057公里。

有序推进配电自动化建设,提高故障定位能力和可靠性水平。在26家省公

司、76家地市公司开展了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系统覆盖率达到16.2%,主要位

于网架成熟地区。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用地区,平均倒闸操作时间缩短至8.3分钟;

非故障区域平均恢复供电时间缩短至11.4分钟,配电网故障定位能力和可靠性

水平大幅提高。

加强配电通信网建设,有力支撑电网生产运行业务。建成地市骨干通信网光

2

缆总长度64.1万公里,比2010年增长151%;110千伏变电站和直供直管区域

66千伏、35千伏变电站通过自建为主租用为辅的方式实现100%光纤覆盖,地市

公司骨干网核心环带宽基本达到2.5G~10G,支撑地县一体化调度业务发展。建

成10千伏通信接入网光缆总长度8.2万公里,比2010年增长760%;城网配电

自动化站点主要采用光纤、无线公网通信方式,农网配电自动化站点主要采用无

线公网通信方式,支撑配电自动化业务发展。

2.2用电领域

十二五期间,建成世界规模最大、服务人口最多、服务功能最全的电力客户

服务中心,智能电能表和用电信息采集,规模稳居世界第一、保有量接近全球

50%。国家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建成投运,成为国家发改委掌握经济运行信息的

重要手段。智能电能表系列标准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一等奖,电动汽车标准实

现国际标准“零”的突破,创立了与美国、欧洲、日本并驾齐驱、具有中国特色、

技术领先的充换电“中国标准”。

加大技术创新,显著提升智能化水平。主动开展充换电设施建设,累计建成

618座充换电站、2.4万台充电桩,为10.8万辆电动汽车提供充换电服务;推广

应用智能用电信息采集技术,累计安装智能电表2.48亿只,实现2.56亿户用电

信息自动采集;积极建设智能电网示范园区,累计建成上海世博、天津中新生态

城等9个智能电网示范园区。

三、“十三五”配用电领域技术及产业发展趋势

3.1配电领域

2015年到未来10年甚至更长时间,投资重点逐步转向特高压、全球能源

互联网、电网智能化、配电网、售电侧建设,更加偏向于配、用电侧。例如,智

能电网真正的重点在于配电网,因为很多分布式电源都是直接连到配电网。

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业转型升级、农业现代化、电力改革步伐加快,新能源、

智能电网、智慧城市、物联网、分布式能源、微网、电动汽车、储能装置快速发

展,终端用电负荷呈现增长快、变化大、多样化的新趋势,加快配电网改造升级

的任务愈发紧迫。

2015年,随着电力改革稳步推进,分布式电源接入和电网智能化升级和农

网改造,配网自动化将真正进入大规模推广期,迎来巨大增长。因此,未来电力

3

投资的重点将逐渐向配网自动化和主动配电网建设转移。

值得指出的是,在电网建设投资中,主网投资的核心指标是用电量增速,随

着这一指标的减缓,加之骨干网架建设日益完善,下一步电网投资的重点也必将

向配电网转移。规划要求,2020年全面建成“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灵活可靠、

经济高效”的现代配电网。

如果把主网比作人体的“主动脉”,那么,配电网就是四通八达的“毛细血

管”,用户则处于这些毛细血管的最末端。因此,配电网是低碳经济时代的能源

基础设施,是实现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具有显著的保障民生特性。目前,我国

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以智能电网、分布式电源等构成的“能

源互联网”为重要支柱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配电网发展面临

新形势。

当前我国配电自动化水平覆盖率不到15%,而法国、日本的配电自动化覆盖

率分别为90%和100%。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在70-80%。当前,我国仅完成了30

个城市的配网自动化试点,且试点区域主要集中于城市的核心区。以我国最发达

地区北京市为例,截至2014年,北京市共完成配电自动化实际接入终端4696

个,覆盖率仅为9.62%。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电网输配电投资是电源投资

的1.2倍左右,配电网投资是输电网投资的1倍多,而中国配电网的投资还不

到输电网的一半。中国电力投资重点将逐步转向电网智能化及配电网建设,解决

历史欠账。

智能配电网是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环节,它不仅服务于大电网,而且服务于

电力终端用户,可以解决精确供能、电力需求侧管理、电网自由接入、多电源互

动以及分散储能等问题。配电系统将会成为电力、能源、信息服务的综合技术平

台。

配电网的建设与改造也是“十三五”规划中电网建设的重要方面。目前配网

结构普遍薄弱,自动化水平低,供电可靠性偏低,难以适应大规模新能源电网的

接入和提高需求侧管理的需要,建设改造中不仅包括110千伏、35千伏电网结

构加强,变电站的双电源及10千伏的环网供电,及电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

化的建设,以提高供电可靠性,提高电网对各种电力的吸纳能力,提高输配装置

的利用率,及减少电网的输电损耗。

4

随着我国城网、农网改造的不断深入,在供电可靠性和供用电指标已有很大

提高的基础上,要继续提高供用电质量,提高对电力用户的服务质量,实现配电

自动化是必由之路。

未来的配电网将支持高渗透率的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全面实现配电系统智能

化运行和一体化信息管理,使配电系统成为电源集成的能源流、信息流、业务流

融合的“互联网+”电力系统和能源互联网,为用户提供实时交易和自由选择,

实现能源供需模式的科学平衡。

未来的配电网也是建立了横向协调、纵向贯通、目标统一、能安全高效协调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柔性负荷的物理电网与信息网络高度融合的现代配电系统。

配电自动化建设在我国尽管起步较晚,研究与实践成果大多数都是在高压配

电网(35千伏以上)层次上进行的,而在配电站自动化(配电房这一层次)的自动

化问题上,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我国目前配网自动化市场还不成熟,一方面一

次网架的不完善使得配网自动化缺乏硬件基础;另一方面即使有条件上配网自动

化项目的用户也是需求各异。目前,此类产品的生产厂家不多,但他们又对配网

自动化的理解各异、产品特色各异。目前既没有总体的规划,也没有一个统一的

技术原则。

3.2用电领域

依法治国、政府监管、社会监督标准越来越严,政府部门减政放权力度月来

越大,对供电服务“公开、公平、公正”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力改革催生市场主

体多元化竞争,推动供电服务从“监管+自律”的发展方式向“监管+竞争”转变,

从长远看,服务水平、品牌形象将日益成为决定客户选择售电主体的关键因素。

完善供电服务标准,提高服务意识,保障优质服务已迫在眉睫。

在我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积极构建集能源传输、资源配置、市场交易、信

息互动、智能服务于一体的全球能源互联网的背景下,智能化、信息化、互动化

是电力营销技术发展的新方向。如何在新的竞争中,利用优势、抢抓机遇,在现

有的客户资源、信息资源、人才资源中,挖掘出新的价值,如何在能源消费变革

中,找到适合现状,符合发展方向的新业务领域,是急需面对的新形势。电能替

代、节能服务等新兴业务不断壮大,车联网、电动汽车充换电、电子商务、“四

表合一”等刚刚起步的业务潜力巨大,相应的技术标准尚属空白,亟待全面开展

5

相关技术标准体系研究工作。

四、“十三五”期间配用电领域发展需求

"十三五"期间,配用电领域技术发展趋势是攻克配电系统建模与智能分析、

自愈控制与智能调度、配电通信及信息化等技术并进行系统集成。配电网灾害应

对技术和协调规划技术,自愈控制、智能调度与优化运行控制,多系统间的信息

交互和一体化平台,配电装备的模块化、组件化,智能配电终端的可扩展性,以

及数模混合测试和仿真技术,将成为配电领域的重要技术发展方向。表现为如下

几个方面:

一是新能源发展的需求。推进节能减排,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需

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大量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等多元负荷接入电网,

必然对持续稳定的配用电有一定影响,亟需加快相关标准的研究制订工作,促进

能源发展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电力行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电网发展的需求。“十三五”期间,要着力解决电网“两头薄弱”问题,

全面推进配电网标准化。要以提高城市供电可靠性、解决农村供电低电压为重点,

加强配电网统一规划,保证与电网整体规划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协调、与分布式

电源和电动汽车发展相适应,完善配电网结构,消除薄弱环节。坚持统一性、兼

顾差异性,按照安全、先进、经济、实用的原则,进一步健全配电网标准体系,

全面开展配电网规划等相关技术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

三是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需求。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架构,国家

深化落实“三放开、一独立、三加强”改革思路,将在同一区域内出现多个配售

电公司,电网规划、配用电服务必将产生一定差异,迫切需要完善配用电标准体

系,保证不同的配售电公司执行统一的配用电技术标准,确保电力用户的用电权。

四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

计划。“互联网+电网”、物联网、智能小区、智能楼宇、智能家电等互动性需

6

求,引发电网、发电、用户及其它相关方之间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的双向互

动交互,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和能源技术的不断融合,为满足多方需求,建

立统一高效的技术标准尤为重要。

配用电领域技术与产业的升级换代,亟需标准化工作给予技术支撑和规范;

同时,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增量配电业务的市场化以及用户侧分布式

电源市场的全面放开,进一步增加了配用电领域标准化工作的系统复杂性;亟需

以统筹规划思想和顶层设计理念,制定具备互操作性和开放性的配用电标准体系,

组织制定内容协调一致的具体标准,支撑配用电领域在规划与设计、建设与改造、

设备与设施、自动化与智能化、运行与维护等方面和谐发展和互联互通。

五、“十三五”配用电领域标准体系研究

4.1工作思路

“十三五”的发展思路是紧紧围绕电网发展和用电服务的实际需求,从能源与

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着眼新兴产业,关注配用电领域新

技术,基础、安全等核心技术。积极开展标准国际化工作。以服务新能源接入、

智能配网、智能用电为主线,统筹推进的原则,建成“架构科学、覆盖全面、协

同发展”的新型配用电标准体系。

4.2基本方针

(1)优化标准体系。坚持继承与发展,统筹优化配用电标准体系,进一步调

整优化标准体系结构,提高标准适应性;进一步加强标准项目与科技项目结合力

度,着力提升标准质量与水平。

(2)突出重点标准。紧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任务和重大需求,突出优先主

题和重点领域,着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智能配电网、智能用电、电力营销、

能效测评等领域发布一批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标准。

(3)坚持需求导向。标准制修订工作应基于需求驱动原则。积极跟踪并深

7

入研究本行业内的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需求,制修订一批科学、先进实用的技术

标准。

(4)推动标准国际化。重点围绕智能用电、信息技术应用等战略新兴产业

中具有国际优势的领域,持续开展国际国外技术标准、技术法规跟踪及与我国技

术标准的比对研究;开展国际标准研制与培育,合理规划、深入调研、精心准备,

努力推出配用电技术领域国际标准提案。

4.3发展目标

围绕落实国家“十三五”重大战略部署和电力体制改革相关要求,支撑和引

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能源生产消费方式变革,提高

配用电管理技术水平,着力提升标准化发展的整体质量效益,实现标准化对经济

社会发展贡献率的进一步提升。主要目标是:

(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影响配用电领域发展的重大问

题和基础理论,根据新形势、新要求,突出重点,强化基础,注重实际需要,加

强宏观指导,建成高效的配用电标准体系,满足电力体制改革和提高供电可靠性

的要求。

(2)力争国际标准化活动取得新突破。持续深化标准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有效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合理规划、深入调研、精心准备,努力推

出配用电技术领域国际标准提案。

(3)提高标准实用性水平。在标准制修订阶段强化产、学、研、用结合,

完善各相关方协作的标准推广应用机制,确保公开透明、高效有序。进一步加大

标准实施监督与评价力度,推动标准有效实施,增强标准实施效益。

4.4重点领域

“十三五”期间,配用电领域将主要从配电、用电、微网及分布式电源并网

三个主要方面开展重点研究,制修订一批符合配用电领域发展需求,顺应配用电

8

领域发展方向的专业技术标准。其中配电网重点研究技术方向有配电网规划与设

计、施工与验收、设备与设施、运行与维护、自动化与智能化等;用电领域重点

研究技术方向有电力需求侧管理、电力营销及信息管理、供电服务、智能用电等;

微网及分布式电源并网主要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实验检测、运行控制等几个

技术方向开展重点研究工作。

4.4.1配电领域

(1)配电网系统规划与设计

为适应新时期用电需求,新增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为适应城市电力网

建设需求,新增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为适应新时期电力线路建设要求,新

增架空配电线路设计导则和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其中包含配电通信

线路设计内容;新增配电网规划系统功能规范,包含配电网规划计算分析数据规

范;为准确评估配电网发展水平,新增配电网发展评价方面的技术标准;为适应

新型配电模式的发展需求,新增中压和低压直流配电方面的技术标准;为适应分

布式电源的应用需求,新增分布式电源设计导则和配电网接纳分布式电源及多样

性负荷能力评价标准;基于电能质量评估,新增配电网电能质量评价规范。。

(2)配电网施工与验收

针对分布式储能元件应用需求,增加客户侧分布式储能元件接入点王技术条

件;针对供电技术要求,新增用户交直流混合供电技术导则和直流供电技术导则;

新增架空线路和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新增开关站、配电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新增分布式电源和微网接入电网调试验收系列标准;新增配电通信线路施工及验

收规范。

(3)配电网设备与设施

针对用户分界开关的应用需求,新增用户分界开关技术条件与检测规范;针

对大量使用的状态检测装置,新增配电设备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条件;新增配

9

电设备带电检测装置技术条件;针对10kV封闭型喷射式熔断器,制定熔断器技

术条件和检测规范;新增节能配电变压器选型导则;新增配电台区三相不平衡治

理装置选型及试验相关标准;针对配电线路调压器应用需求,新增配电线路调压

器技术规范;新增空气绝缘环网柜技术规范;针对电缆应用需求,新增10kV单

芯绞合集束技术规范;针对配电设备可靠性要求,新增配电设备到货检测技术导

则;新增固态变压器技术规范,明确固态变压满足的技术条件等技术参数;新增

调容调压变压器集束规范;针对大量使用的故障指示器装置,制定故障指示器的

制造、检验及运行维护标准。

(4)配电网系统运行与维护

为进一步提高配电网系统运行与维护工作水平,提高现场作业、状态检修的

标准化水平,新增配电设备运行分析、运行状态评价与状态检修相关技术标准;

为规范分布式电源运行需求,新增分布式电源运行监测系列标准;为填补电能质

量监测体系的空白,新增电能质量监测体系与评价方法;为适应配电网数据应用

需求,新增配电网数据需求及应用技术导则。

(5)配电网系统自动化与智能化

配电网系统自动化与智能化

为加强对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的指导,新增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针对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及应用需求,新增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新增配电网运

行控制技术导则;新增配电自动化系统技术规范;新增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技术

规范;为推进配电自动化验收标准化工作,新增配电自动化系统验收与检测技术

规范;为推动分布式馈线自动化试验与检测规范化工作,新增配电网分布式馈线

自动化试验与检测技术规范;新增配电自动化系统调试验收技术规范;新增配电

自动化主站系统检测技术规范,为主站检测提供依据;新增配电网分布式馈线自

动化技术导则,规范分布式馈线自动化应用、实施;新增配电自动化系统运维技

10

术导则,满足配电自动化系统运行维护要求;新增配电自动化系统安全防护规范,

明确自动化系统安全防护要求,保障配电自动化系统数据安全;

引进吸收IEC61968标准,新增电力企业应用集成配电管理系统接口系列

规范:电力企业应用集成配电管理系统接口第2部分:术语;电力企业应用集

成配电管理系统接口第100部分:实现框架;电力企业应用集成配电管理系统

接口第6部分:维护与建设接口;电力企业应用集成配电管理系统接口第9

部分:抄表与控制接口;电力企业应用集成配电管理系统接口其他部分。

为推进电力信息交换总线标准化工作,新增电力信息交换总线技术导则;新

增电力信息交换总线技术规范;新增电力信息交换总线检测技术规范;新增配电

自动化信息交换总线功能规范;为规范配电自动化系统与GIS系统的接口,新增

配电自动化系统与GIS系统接口技术规范;为规范各系统间的互操作,新增配电

自动化系统互操作技术规范。

配网自动化二次设备及其智能化一次设备

为提高配电网电能质量且满足经济运行的要求,新增配电网自动无功补偿装

置的技术标准,新增配电网自动无功补偿装置的试验标准,规范自动无功补偿装

置的检测要求;新增配电终端系列型式及接口规范;新增配电自动化设备电源配

置选型原则;新增配电线路在线监测终端技术条件和检测规范,明确在线监测终

端需要满足的技术要求;新增智能配电开关设备整机试验导则。

4.4.2用电领域

(1)电力需求侧管理领域

电力需求侧管理标准体系由能效管理类、需求响应类、有序用电类和电能替

代类四部分专项标准组成。

能效管理类需制定标准

国家标准《电力能效测评技术通则》

11

建议内容:本标准拟规定用户生产环节中相关用能系统的能效测量、验证及

评估通用方法,用于用户能源利用分析及评估指导。

国家标准《变压器改造节约电力电量测量与验证》

建议内容:拟按照《节能量测量与验证技术通则》基本要求,规定变压器改

造项目节约电力电量测量与验证的项目边界划分,基期、报告期能耗测量方法,

校准能耗的计算方法,节约电力电量测量和计算方法。

国家标准《电网运行优化节约电力电量测量与验证》

建议内容:拟按照《节能量测量与验证技术通则》基本要求,规定电网运行

优化项目节约电力电量测量与验证的项目边界划分,基期、报告期能耗的测量方

法,校准能耗的计算方法,节约电力电量测量和计算方法。

国家标准《集中式空气调节系统节约电量及电力测量与验证方法》

建议内容:拟按照《节能量测量与验证技术通则》基本要求,规定集中式空

气调节系统节能改造项目节约电力电量测量与验证的项目边界划分,基期、报告

期能耗的测量方法,校准能耗的计算方法,节约电力电量测量和计算方法。

国家标准《电机系统节约电量及电力测量与验证方法》

建议内容:拟按照《节能量测量与验证技术通则》基本要求,规定电机系统

系统节能改造项目节约电力电量测量与验证的项目边界划分,基期、报告期能耗

的测量方法,校准能耗的计算方法,节约电力电量测量和计算方法。

国家标准《照明系统节电改造项目节约电量及电力测量与验证方法》

建议内容:拟按照《节能量测量与验证技术通则》基本要求,规定照明系统

节能改造项目节约电力电量测量与验证的项目边界划分,基期、报告期能耗的测

量方法,校准能耗的计算方法,节约电力电量测量和计算方法。

国家标准《余热余压发电项目节约电量及电力测量与验证方法》

建议内容:拟按照《节能量测量与验证技术通则》基本要求,规定余热余压

12

发电项目节约电力电量测量与验证的项目边界划分,基期、报告期能耗的测量方

法,校准能耗的计算方法,节约电力电量测量和计算方法。

国家标准《电蓄热(冷)项目节约电力测量与验证方法》

建议内容:拟规定电蓄热(冷)项目节约电力测量与验证的项目边界划分,

节约电力测量和计算方法。

国家标准《蒸气压缩循环热泵项目节约电量及电力测量与验证方法》

建议内容:拟按照《节能量测量与验证技术通则》基本要求,规定蒸气压缩

循环热泵项目节约电力电量测量与验证的项目边界划分,节约电力电量测量和计

算方法。

国家标准《电采暖锅炉能效评价技术导则》

建议内容:拟规定电采暖锅炉能效评价的内容,设备选型合理性评价的基本

方法,设备运行能效的评价方法,为技术人员挖掘电采暖锅炉节能潜力提供科学

方法。

国家标准《热泵能效评价技术导则》

建议内容:拟规定评价热泵能效评价的内容,热泵主机设备、冷却水系统、

冷冻水系统设备选型及系统配置合理性评价的基本方法,主机能效比、系统能效

比以及输送效率的评价方法和指标。

国家标准《通风机能效评价技术导则》

建议内容:拟规定通风机系统能效评价的内容,设备选型合理性评价的基本

方法,风机运行效率、系统电能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和指标。

国家标准《清水离心泵能效评价技术导则》

建议内容:拟规定清水离心泵系统能效评价的内容,设备选型合理性评价的

基本方法,水泵运行效率、吨百米电耗的评价方法和指标。

需求响应类需制定标准

13

国家标准《智能电网用户自动需求响应:集中式空调系统终端技术条件》

建议内容:拟规定集中式空调系统自动需求响应终端的技术要求、功能要求

及通信接口要求等。

国家标准《智能电网用户自动需求响应:电热水器终端技术条件》

建议内容:拟规定电热水器自动需求响应终端的技术要求、功能要求及通信

接口要求等。

国家标准《智能电网用户自动需求响应:家用电冰箱终端技术条件》

建议内容:拟规定家用电冰箱自动需求响应终端的技术要求、功能要求及通

信接口要求等。

国家标准《电力需求响应信息交换规范》

建议内容:拟规定电力需求响应信息模型、信息交换方式、通信协议等。

国家标准《电力需求响应信息模型:1通则》

建议内容:拟通过标准制定,统一需求响应业务领域信息模型需求、架构、

建模方法。

国家标准《电力需求响应信息模型:2集中式空调系统》

建议内容:拟针对集中式空调系统,建立统一信息模型,促进不同企业、不

同型号设备、不同应用间信息的有效传递。

国家标准《电力需求响应信息模型:3分散式空调系统》

建议内容:拟针对分散式空调系统建立统一信息模型,促进不同不同设备、

不同应用间信息的有效传递。

国家标准《电力需求响应信息模型:4电热水器》

建议内容:热水器是需求响应中最主要的设备之一,有必要针对电热水器形

成统一的信息模型,促进不同设备、不同应用间信息的有效传递。

国家标准《电力需求响应信息模型:5家用电冰箱》

14

建议内容:电冰箱是需求响应中最主要的设备之一,有必要针对电冰箱形成

统一的信息模型,促进不同型号设备、不同应用间信息的有效传递。

国家标准《电力需求响应信息模型:6用户侧分布式电源》

建议内容:建立不同形式分布式电源信息交互的信息模型,有利于对分布式

电源的统一管理,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

国家标准《电力需求响应信息模型:7电动汽车》

建议内容:电动汽车数量庞大,需要进行频繁的信息交互,通过建立统一的

信息模型,有利于促进需求响应业务中电动汽车与电网侧系统的信息交互。

国家标准《电力需求响应系统安全防护规范》

建议内容:形成统一的电力需求响应系统安全防护标准,为电力需求响应系

统的安全可靠运行奠定基础,保证用电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保密性和可靠性,

是电力需求响应系统实际投入使用的前提与保障。

国家标准《电力需求响应系统建设规范》

建议内容:拟规定需求响应系统建设有关的技术要求、技术参数、检验参数

等。

有序用电类需制定标准

行业标准《电力用户有序用电价值评估技术规范》,已完成征求意见稿。

电能替代类需制定标准

家标准《电能替代减排效果评价技术规范》

建议内容:规定电能替代前项目年燃煤(油)量的确定方法,燃煤(油)的

污染物排放系数,项目污染物减排量核定方法。

国家标准《电能替代认证技术规范》

建议内容:规定电能替代项目符合性认定的一般内容和通用方法。

国家标准《低压港口岸电电源通用技术条件》

15

建议内容:规定低压岸电电源定义,分类,容量、输入电压、输出电压、输

出频率大小及精度和稳定度、输出电压稳压率、输出电压波形总谐波失真度、防

潮防尘等级等主要性能指标的技术要求,电源功能要求,安全要求,工艺要求以

及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要求。

国家标准《高压港口岸电电源通用技术条件》

建议内容:规定高压岸电电源定义,分类,容量、输入电压、输出电压、输

出频率大小及精度和稳定度、输出电压稳压率、输出电压波形总谐波失真度、防

潮防尘等级等主要性能指标规范要求,电源功能、安全要求,工艺以及标志、包

装、运输、贮存等要求。

国家标准《岸基供电系统对外通信协议标准》

建议内容:规定岸基供电系统对外物理连接、通信链路及应用技术规范等内

国家标准《港口岸电系统计量技术标准》

建议内容:规定港口船舶岸电系统计量装置的规范要求、安装位置、计量方

法及计量精度。

国家标准《高压港口岸电电气设备技术规范》

建议内容:规定高压船舶岸电系统中包括岸电电源、变压器、断路器、电缆、

低压岸电箱等在内的主要电气设备的功能、性能要求、电气参数选择、环境条件、

设计准则及试验要求等内容。

国家标准《低压港口岸电电气设备技术规范》

建议内容:规定高压船舶岸电系统中包括岸电电源、变压器、断路器、电缆、

低压岸电箱等在内的主要电气设备的功能、性能要求、电气参数选择、环境条件、

设计准则及试验要求等内容。

国家标准《港口岸电船岸连接和接口设备技术规范》

16

建议内容:规定了高压船舶岸电系统中包括岸电变频电源、变压器、断路器、

电缆、高压岸电箱等在内的主要电气设备的功能、性能要求、电气参数选择、环

境条件、设计准则及试验要求等内容。

国家标准《港口岸电运营管理系统通信协议》

建议内容:规定港口岸电运营管理系统通信协议结构、报文帧格式、通信报

文规范、信息数据项定义等内容。

国家标准《低压岸电一体化计费装置标准》

建议内容:规定低压岸电一体化计费装置的基本构成、功能要求、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识等内容。

国家标准《港口岸电电源电能质量评价方法》

建议内容:规定港口岸电电源的供电电压允许偏差、谐波、三相电压允许不

平衡度、电压波动和闪变、暂时过电压和瞬态过电压、电力系统频率允许偏差等

参数的评价方法等内容。

国家标准《港口岸电污染物减排量效果评价方法》

建议内容:港口岸电可以减少港区及附近区域的空气污染和在港区的二氧化

碳等排放,标准主要规定港口岸电技术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

物的减排量评价方法。

国家标准《电锅炉设备一体化计量装置技术要求》

建议内容:规定电锅炉设备一体化电能计量的电能表形式、结构、计量精度

以及功能要求,提出安装要求,安装形式以及防窃电技术措施。

国家标准《蓄热式电锅炉转移高峰电量测量计算方法》

建议内容:规定蓄热式电锅炉用电高峰时段有效输出热量的测量计算方法以

及转移高峰电量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国家标准《电锅炉污染物减排量效果评价方法》

17

建议内容:规定电锅炉替代原有燃煤、燃油锅炉项目年减少燃煤、燃油量的

确定方法,燃煤、燃油锅炉污染物排放系数,项目污染物减排量核定方法。

国家标准《电窑炉设备一体化计量装置技术要求》

建议内容:规定电窑炉设备一体化电能计量的电能表形式、结构、计量精度

以及功能要求,提出安装要求,安装形式以及防窃电技术措施。

国家标准《电窑炉污染物减排量效果评价方法》

建议内容:规定电窑炉替代原有燃煤(焦炭)窑炉项目年减少燃煤(焦炭)

的确定方法,燃煤(焦炭)窑炉污染物排放系数,项目污染物减排量核定方法。

国家标准《热泵机组一体化电能计量装置技术要求》

建议内容:规定热泵机组一体化电能计量的电能表形式、结构、计量精度以

及功能要求,提出安装要求,安装形式以及防窃电技术措施。

国家标准《热泵机组污染物减排量效果评价方法》

建议内容:规定热泵替代原有燃煤采暖项目年减少燃煤量的确定方法,燃煤

采暖项目污染物排放系数,项目污染物减排量核定方法。

国家标准《冰蓄冷空调一体化电能计量装置技术要求》

建议内容:规定冰蓄冷空调机组一体化电能计量的电能表形式、结构、计量

精度以及功能要求,提出安装要求,安装形式以及防窃电技术措施。

国家标准《冰蓄冷空调转移高峰电量测量方法》

建议内容:规定冰蓄冷空调用电高峰时段有效输出冷量的测量计算方法,机

组能效比的测量和计算方法以及确定项目转移高峰电量测量方法和计算方法。

国家标准《分散式电采暖设备一体化电能计量装置技术要求》

建议内容:规定分散式电采暖设备一体化电能计量的电能表形式、结构、计

量精度以及功能要求,提出安装要求,安装形式以及防窃电技术措施。

国家标准《分散式电采暖污染物减排量效果评价方法》

18

建议内容:规定分散式电采暖替代原有燃煤采暖项目年减少燃煤量的确定方

法,燃煤采暖项目污染物排放系数,项目污染物减排量核定方法。

国家标准《分散式电采暖电磁辐射限值标准》

建议内容:规定分散式电采暖设备电磁辐射的测量方法以及电磁辐射安全限。

(2)电力营销及信息管理

为进一步规范营销自动化设备的技术要求,提高计量、现场作业、营业服务

设备安全、应用、建设与运维的标准化水平,新增和完善计量封印、营销移动作

业终端、自助服务终端以及档案电子化设备等技术规范;为规范电子渠道尤其是

交费终端建设,新增电力交费终端建设运行管理规范和电子渠道建设运行管理规

范;为规范营销业务信息化服务应用与数据管理模式,加快营销与运行、财务的

基础数据完善及共享融合,实现营财信息与业务一体化,新增营配调贯通、营财

贯通后数据模型、数据共享、业务管理、营销档案管理与数字化应用以及营销大

数据分析相关标准。为规范售电侧放开下的营销业务应用,针对电力体制改革下

营销业务管理模式的变化,新增售电侧放开营销业务及其营销信息系统系列标准。

(3)供电服务

针对未来售电侧放开变革,以及供电服务渠道变化与服务项目扩展,修订现

有的供电服务质量标准和供电客户服务提供标准。针对网站、支付宝、手机APP、

微信等新型在线服务方式发展,新增网上营业厅管理规范。针对供电服务品质评

价系统的建立完善,新增供电服务品质评价规定。针对客户用电安全管理职责范

围、检查工作规范和责任界面,新增用电检查工作标准;针对反窃电管理范围、

查处标准,以及相关设备技术标准,新增反窃电工作规范和反窃电设备技术标准;

针对95598供电服务规范,滚动修订95598业务管理办法。

(4)智能用电领域

重点围绕客户侧智能用电需求及技术发展趋势,优化智能用电标准,加快修

19

订和完善客户侧智能用电、客户与电网互动化、智能用电设备/系统接口及互操

作、智能家居接口规范等方面编制标准。支撑售电主体和电价多元化的计量、自

动化抄表技术及标准及新能源发展背景下,计量方式变化带来的标准化工作的开

展需求研究。开展数字仪表、交直流仪表等技术标准研究;测量仪表自动化检定

校准技术标准研究。开展适应水、电、气、热等综合能源计量技术研究,梳理水、

电、气、热等领域的技术标准,跟踪多表合一技术发展和国内外标准化动态,进

行适用性分析,研究制定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特点的多表合一的技术标准。

4.4.3微网及分布式电源并网领域

重点在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并网领域的技术标准和工程规范方面编制相关

标准。针对分布式电源并网后安全、可靠运行的需求,编制分布式电源并网技术

要求等标准;针对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的验收、调试需求,编制分布式电源并网

验收和并网调试相关标准;同时,为规范微电网的建设、引导微电网的发展,编

制微电网工程设计规范等;为满足地理孤岛和目前与大电网没有连接的偏远地区

供电需求,编制离网型微电网运行管理规范和监控系统技术规范等孤岛型微电网

运行控制方面的相关标准。

4.4.4其他

重点围绕之前没有涉及的相关标准展开。为满足新能源技术的发展需求,新

增电能替代系列标准,包括电采暖、充电桩、充电站等几方面内容;为增强配电

网仿真技术的应用,新增配电网仿真分析技术及仿真系统技术规范,仿真系统包

括动模,数模,混合仿真等几方面内容。

20

六、“十三五”配用电领域标准体系架构

21

附录:拟于“十三五”期间修编的重点标准项目

序标准大

标准小类标准名称备注

号类

1.1配用电领域术语

术语与定义DL/T1194-201

2.2电能质量术语

2

GB/T

3.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偏差

12325-2008

GB/T

4.电能质量电力系统频率偏差

15945-2008

GB/T

5.电能质量三相电压不平衡

稳态指标15543-2008

与限值GB/T

6.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14549-1993

GB/T

7.基础通电能质量公用电网间谐波

24337-2009

电能质GB/T

8.电能质量电压波动和闪变

量12326-2008

GB/T

9.电能质量暂时过电压和瞬态过电压

18481-2001

GB/T

10.暂态指标电能质量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

30137-2013

与限值

DL/T****-201

11.供电连续性检测分析与评估方法*,拟2017年

制订

优质电力

DL/T1412-201

12.园区指标优质电力园区供电技术规范

5

与限值

13.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2017

14.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2016

架空配电线路设计导则(含配电通信线

15.2016

路设计)

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

16.2017

5221-2005)(含配电通信线路设计)

配电规划与设计配电网规划系统功能规范(包含配电网

17.2019

规划计算分析数据规范)

配电网发展评价技术导则(评价维度,2017

18.颗粒度,设备健康水平,投资效率,发

展阶段)

配电网接纳分布式电源及多样性负荷能2018

19.

力评价规范

22

20.分布式电源设计导则2018

21.低压直流配电网技术导则2019

22.中压直流配电网技术导则2019

23.配电网风险评估技术规范2018

24.配电网风险评估系统功能规范2019

营配调贯通数据模型和数据共享技术导2016

25.

26.配电网仿真分析技术导则2018

配电网仿真系统技术规范(动模、数模、2019

27.

混合)

配电网电能质量评价规范2018

28.已经发布:电能质量评估技术导则

(Q/GDW651-2011)

客户侧分布式储能元件接入电网技术条2017

29.

施工

30.用户交直流混合供电技术导则2019

31.用户直流供电技术导则2018

32.调试

架空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接续和固定,2018

33.

线夹金具选型与接触电阻的要求)

施工与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国标修订:2018

34.验收电缆排列、封堵与防水、电缆交叉处理、

接头制作安装与固定、通道)

验收开关站、配电室施工及验收规范(二次2018

35.

接线、布线规范性)

分布式电源和微网接入电网调试验收系2016

36.

列标准(逆变器质量验收和检测,联调)

配电通信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包含架2018

37.

空线路及地下线缆)

38.用户分界开关检测规范2018

39.配电设备带电检测装置技术条件2017

40.检测10kV封闭型喷射式熔断器检测规范2017

41.配电线路故障指示器试验检测技术规范2017

42.配电设备到货检测技术导则2018

43.监测配电设备状态监测装置通用技术条件2017

44.设备与开关用户分界开关技术条件2018

45.设施环网柜空气绝缘环网柜技术规范2018

46.开闭所

47.固态变压器技术规范2018

48.节能配电变压器选型导则2017

变压器

49.调容调压配电变压器技术规范2018

50.10kV封闭型喷射式熔断器技术条件2017

51.线路(金10kV单芯绞合集束电缆技术规范2018

23

具、避雷

器)

无功补偿

52.

设备

三相不平配电台区三相功率不平衡治理装置选型

53.2018

衡原则及试验技术规范

54.调压器配电线路调压器技术规范2018

55.分布式电源运行监测系列标准2018

检测

56.电能质量监测体系与评价方法2018

57.检修配电设备状态检修技术导则2019

运行与

58.配电设备运行分析技术导则2017

维护

59.配电设备运行状态评价技术导则2017

运行分析

60.配电网线损计算及评估导则2018

61.配电网数据需求及应用技术导则2017

62.配电自动化技术导则2018

63.配电网运行控制技术导则2018

64.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技术导则2020

规划

配电网分布式馈线自动化试验与检测

65.2019

技术规范

66.配电网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技术导则2016

67.电力信息交换总线技术导则2015

配电通信

68.电力信息交换总线技术规范2016

(智能

69.电力信息交换总线检测技术规范2017

化)

70.配电自动化信息交换总线功能规范2016

电力企业应用集成配电管理系统接口

71.2016

第2部分:术语

电力企业应用集成配电管理系统接口

72.自动化2016

(增加第100部分:实现框架

电力企业应用集成配电管理系统接口

73.主站和2017

接口第6部分:维护与建设接口

信息交

电力企业应用集成配电管理系统接口

74.201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