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 4178-2021河流水生态监测规范》_第1页
《DB32T 4178-2021河流水生态监测规范》_第2页
《DB32T 4178-2021河流水生态监测规范》_第3页
《DB32T 4178-2021河流水生态监测规范》_第4页
《DB32T 4178-2021河流水生态监测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13.060.10

CCSZ06

DB32

江苏省地方标准

DB32/T4178—2021

河流水生态监测规范

Specificationforaquaticecologicalmonitoringofriver

2021-12-31发布2022-01-30实施

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

DB32/T4178—2021

II

DB32/T4178—2021

河流水生态监测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河流水生态监测所包括的水质监测、水文监测、沉积物监测、河流形态监测、河岸带

监测、水生生物监测的内容及其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等。

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境内河流的水生态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7489水质溶解氧的测定碘量法

GB7494水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测定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11892水质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GB11893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GB11901水质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

GB/T13195水质水温的测定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测定法

GB/T17141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GB/T50138水位观测标准

GB/T50159河流悬移质泥沙测验规范

GB50179河流流量监测规范

HJ/T166—2004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192—2015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HJ/T200水质硫化物的测定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

HJ488水质氟化物的测定氟试剂分光光度法

HJ491土壤和沉积物铜、锌、铅、镍、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HJ503水质挥发酚的测定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HJ505水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稀释与接种法

HJ506水质溶解氧的测定电化学探头法

HJ535水质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HJ536水质氨氮的测定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HJ615土壤有机碳的测定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

1

DB32/T4178—2021

HJ632土壤总磷的测定碱熔-钼锑抗分光光度法

HJ636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HJ658土壤有机碳的测定燃烧氧化-滴定法

HJ680土壤和沉积物汞、砷、硒、铋、锑的测定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

HJ694水质汞、砷、硒、铋和锑的测定原子荧光法

HJ695土壤有机碳的测定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法

HJ700水质65种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HJ710.1-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维管植物

HJ710.7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内陆水域鱼类

HJ710.8—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HJ710.12—2016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水生维管植物

HJ717土壤质量全氮的测定凯氏法

HJ746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电位法

HJ755水质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的测定纸片快速法

HJ823水质氰化物的测定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

HJ828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

HJ897水质叶绿素a的测定分光光度法

HJ970水质石油类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试行)

HJ1075水质浊度的测定浊度计法

HJ1147水质pH值的测定电极法

LY/T1234森林土壤钾的测定

NY/T1121.3土壤检测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

NY/T1121.4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

NY/T1377土壤pH的测定

SC/T9402—2010淡水浮游生物调查技术规范

SL78电导率的测定(电导仪法)

SL87透明度的测定(透明度计GB法、圆盘法)

SL219—2013水环境监测规范

SL257水道观测规范

SL733—2016内陆水域浮游植物监测技术规范

DB32/T3202—2017湖泊水生态监测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

DB32/T4178—2021

3.1

河流水生态系统riveraquaticecosystem

河流中水生生物群落与水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共同构成的具有一

定结构和功能的动态平衡系统。

3.2

河流中心线rivercenterline

河流中心线为所测河段本身的长度,即河流中心点的连接线。

3.3

河流起止线riverstart-finnishline

河流起止线对于没有漫滩的河流为所测河流起点与终点的连线;对于漫滩分布不均匀的河流为所测

河流漫滩边界中心点的连接线。

3.4

岸线利用率shorelineutilizationratio

河道管理范围内开发利用的岸线长度占河流岸线总长度的比率。

4监测内容

4.1监测指标

根据指标的重要性、可操作性和全面性,河流水生态监测指标划分为必做指标和选做指标。选做指

标应根据河流环境条件、监测目的和资金人力投入情况选择,见表1。

表1河流水生态监测主要内容和指标

监测主要指标

监测内容

必做选做

浊度、水温、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

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铜、锌、氟化物、硒、砷、透明度、电导率、悬浮物、

水质

汞、镉、铬(六价)、铅、氰化物、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叶绿素a

表面活性剂、硫化物、粪大肠菌群

水文流量、流速、水位含沙量

铅、镉、铬、砷、汞、铜、

沉积物容重、粒度、、氧化还原电位、总氮、总磷、有机碳

pH锌、镍、钾

河流形态河段宽度、河岸结构、蜿蜒度、河岸稳定性水下地形

河岸带岸线利用率、植被覆盖度—

浮游植物种类、数量、生物量—

浮游动物种类、数量、生物量

水—

生底栖动物种类、数量、生物量—

生着生藻类种类、数量、生物量—

水生维管植物种类、盖度、生物量—

鱼类种类数量、生物量

3

DB32/T4178—2021

4.2监测频次

指标的监测频次应根据水文条件和水生生物演替等因素进行设置:

a)水质、水文、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着生藻类每季度不少于1次采样监测;

b)沉积物、河流形态和河岸带每年不少于1次采样监测;

c)水生维管植物每年不少于2次采样监测,时间选择3月~4月和8月~10月;

d)鱼类每年不少于1次采样监测,时间选择9月~11月;

e)若不考虑季度监测,可在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监测。

4.3监测断面(点位)

4.3.1设置要求

采样(断面)点位的设置应根据监测目的和调查资料综合分析:

a)现场监测工作开始前应对监测目标调研。收集和整理河流及其流域相关资料,对其水文水质、

自然地理和河岸带等特征进行分析;

b)布设的采样断面(点位)应代表该河段或区域的生境情况,采样断面(点位)所在河段的生境

应大体相似;

c)对于靠近江心洲、湖泊、水库、大坝和污染口等特殊生境的河段,根据需求在上下游设置;

d)对于有支流汇入的河段,应在下游充分混合处设置。

4.3.2设置方法

4.3.2.1根据调查资料对监测河流设置代表河段,河段内的生境情况应相似。

4.3.2.2河段内采样断面(点位)的设置应具有代表性。水质、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采样断面(点位)

的设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a)对于河宽小于50m,中心设置1条采样垂线;

b)宽度在50m~100m的,设置左右2条采样垂线;

c)宽度大于100m的,设置不少于左、中、右3条采样垂线。

4.3.2.3沉积物采样点按HJ/T166-2004中5.2描述的方法设置。

4.3.2.4对大型河流和不可涉水区域,底栖动物的样点应与水质理化的采样点一致。对可涉水区域应

在附近涉水区域设置采样点。

4.3.2.5水生维管植物采样点设置应根据河流形态及水生维管植物的分布特征在河段内选择数条具有

代表性的断面。每个断面应均匀设置样方,没有水生维管植物分布的区域不设采样点。

4.3.2.6着生藻类采样点应设置在水质监测点位靠近沿岸的浅水区域。

5水质监测

水质指标测定应符合附录A的内容执行。

4

DB32/T4178—2021

6水文监测

流量和流速指标按GB50179描述的方法测验和分析计算。水位指标按GB/T50138描述的方法测

算。含沙量指标按GB/T50159描述的方法测算。

7沉积物监测

7.1沉积物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沉积物样品按HJ/T166—2004中第6章和第9章描述的方法采集与保存。

7.2指标测定

沉积物指标测定应符合附录B的内容执行。

8河流形态监测

8.1监测内容

河流监测对象包括河段宽度、河岸结构、蜿蜒度、河岸稳定性和水下地形。

8.2指标测定

8.2.1河段宽度

在能够代表河流宽度的横断面处,现场测量河流两岸之间的距离。如果宽度有变化,则采用平均值

估算指定河段的宽度。

8.2.2河岸类型

现场通过目视法划分河岸类型,包括缓坡式河岸(<45°)、陡坡式河岸(45°~90°)和垂直式河

岸(河岸与水面呈90°)。

8.2.3蜿蜒度

河流蜿蜒度是河流中心线长度与河流起止线长度之比。没有漫滩的河流参见图1;漫滩分布不均匀

的河流参见图2。

12

标引序号说明:

1——河流起止线;

2——河流中心线。

图1无漫滩河流

5

DB32/T4178—2021

132

标引序号说明:

1——河流起止线;

2——河流中心线;

3——漫滩边界。

图2漫滩分布不对称的河流

蜿蜒度计算,见公式(1)。

...........................................................................()

式中:1

S——蜿蜒度;

Lr——河流中心线的长度,km;

Lv——河流起止线的长度,km。

8.2.4河岸稳定性

现场调查监测河段的河岸稳定性,观察河岸是否存在岩块剥落、有无植物、树根有无暴露、土壤有

无暴露。

8.2.5水下地形

水下地形按SL257描述的方法测算。

9河岸带监测

9.1数据源

岸线利用率的数据源为空间分辨率不低于两米卫星影像。植被覆盖度的数据源为空间分辨率不低于

两米卫星影像和现场测定。

9.2数据收集与准备

9.2.1岸线利用率和植被覆盖度的测定需要影像图的收集与准备,岸线利用率的影像采集时间应选择

在秋冬季节,植被覆盖度的影像应选择在夏季,晴空无云,大气透明度高。

9.2.2其他需要收集的数据还包括监测范围图、周边水系图、水利工程图以及行政区划界线,所有数

据坐标系统一为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高程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

6

DB32/T4178—2021

9.3提取分析

9.3.1岸线利用率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河道管理范围内监测范围内岸

线开发利用情况,包括堤防及工程设施、景观商业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住宅用地、取水口、排

水口及各类型岸线利用项目。

9.3.2植被覆盖度使用遥感分析软件的NDVI工具,对经过大气校正后的卫星影像图片进行解译,计

算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9.4岸线利用率

岸线利用率计算,见公式(2)。

.................................................................(2)

式中:

R——岸线利用率;

Lu——开发利用的岸线长度,km;

Ln——河流岸线总长度,km。

9.5植被覆盖度

9.5.1植被覆盖度的测定方法为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结合的方式。

9.5.2植被覆盖度遥感解译按HJ192—2015中5.4描述的方法测算,通过监测范围内单位面积归一化

的植被指数(NDVI)表示。

9.5.3现场调查是对河道管理范围内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农作物等所有植被的冠层、枝叶在生

长区域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河道管理范围面积的百分比。现场调查按HJ710.1—2014中第5章描述

的方法测算。

10水生生物监测

10.1浮游植物

10.1.1试剂与器具

主要试剂参见附录C,器具参见附录D。

10.1.2采样方法

浮游植物定量样品和定性样品按SL219—2013中7.2描述的方法采集。

10.1.3种类鉴定和计数要求

10.1.3.1对优势种要求鉴定到种,其他种类至少到属。疑难种类应保存标本以备进一步鉴定。计数前

应对样品作定性观察。

10.1.3.2计数采用面积为20mm×20mm、容量为0.1mL的计数框,框内划分横直各10行格,共100

个小方格。

10.1.3.3浮游植物样品按SL733—2016中6.4描述的方法鉴定和计数。

7

DB32/T4178—2021

10.1.4生物量测算

10.1.4.1生物量通过计数和测量体积,按比重为1进行换算。浮游植物体积因地区、季节不同而有较

大变化,应进行实际的体积测定。

10.1.4.2浮游植物生物量按SL733—2016中6.5描述的方法计算。

10.2浮游动物

10.2.1试剂与器具

试剂参见附录C,器具参见附录D。

10.2.2样品采集

浮游动物定量样品和定性样品按DB32/T3202—2017中8.2.4描述的方法采集。

10.2.3鉴定和计数

浮游动物样品按SC/T9402—2010中6.2描述的方法鉴定和计数。

10.2.4生物量测算

浮游动生物量按SC/T9402—2010中7.2描述的方法计数。

10.3底栖动物

10.3.1试剂和器具

试剂参见附录C,器具参见附录D。

10.3.2样品采集、分拣和筛选

底栖动物样品按HJ710.8—2014中5.3.2、5.3.3和5.34描述的方法采集、分拣和筛选。

10.3.3标本固定

底栖动物样品按HJ710.8—2014中5.4描述的方法处理和保存。

10.3.4标本鉴定

10.3.4.1软体动物和水栖寡毛类的优势种应鉴定到种,摇蚊科幼虫鉴定到属或种水平,水生昆虫等至

少鉴定到科。对于疑难种类应有固定标本,以便进一步分析鉴定。

10.3.4.2水栖寡毛类和摇蚊幼虫等鉴定时应制片在解剖镜或显微镜下观察,一般用甘油做透明剂。如

需保留制片,可用加拿大树胶封片。

10.3.5计数和生物量测算

10.3.5.1按不同种类准确统计个体数,包括每种的数量和总数量。

10.3.5.2小型种类如寡毛类、摇蚊幼虫等,将它们从保存剂中取出,放在吸水纸吸去附着水分,然后

置于电子天平上称重,其数据代表固定后的湿重。

10.3.5.3大型种类如螺、蚌等,分拣后用电子天平或托盘天平称重即可。其数值为带壳湿重,记录时

应加以说明。

10.3.5.4计数和称重获得的结果根据采样面积换算为1m2内的数量(ind./m2)或生物量(g/m2)。

8

DB32/T4178—2021

10.4水生维管植物

10.4.1器具

器具参见附录D。

10.4.2采样方法

水生维管植物按HJ710.12—2016中第5章描述的方法采集。

10.4.3盖度和生物量测算

水生维管植物盖度和生物量按HJ710.12—2016中5.25和5.3.1.4描述的方法测算。

10.5着生藻类

10.5.1试剂和器具

试剂参见附录C,器具参见附录D。

10.5.2采样方法

10.5.2.1着生藻类采集包括人工基质和自然基质两种方法。

10.5.2.2人工基质法使用硅藻计采集。硅藻计放置深度以受到合适光照为宜,一般为距离水面5cm~10

cm,具体深度应根据水体的透明度、水流缓急及光照强度等因素确定。硅藻计放置时间9d~14d。

10.5.2.3硅藻计取出水体后,用毛刷或刀片将基质上所着生的藻类全部刮到盛有蒸馏水的样品瓶中,

经蒸馏水多次冲洗后汇合到样品瓶中作为定量样品。

10.5.2.4从硅藻计上另取一些玻片或其他部件,按上述方法,将着生藻类刮到盛有蒸馏水的样品瓶中,

作为定性样品。

10.5.2.5对于无法固定人工基质的河流,使用自然基质采集法。在附近浅滩选择易于刮取的基质,基

质的选择为岩石、砖块、树木和秸秆等。

10.5.2.6通过毛刷或刀片在基质表面刮取一定量的样品(25cm2),基质的选择可单一或混合,保证基

质的随机性。用蒸馏水冲洗所刮取样品和毛刷获取样品,收集样品到样品瓶。

10.5.2.7定性样品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样品上注明采样地点、日期、采样点。

10.5.3样品固定和保存

定性样品固定应按4%比例加入甲醛溶液保存,定量样品的固定应按5%比例加入鲁哥试液,鉴定完

成后如需长期保存应按4%比例加入甲醛溶液保存。

10.5.4种类鉴定和计数要求

10.5.4.1着生藻类样品的鉴定和计数包括硅藻和非硅藻。

10.5.4.2非硅藻的鉴定和计数参照浮游植物的方法,对优势种要求鉴定到种,其他种类至少到属。疑

难种类要保存标本以备进一步鉴定。

10.5.4.3硅藻的鉴定需要对样品进行氧化(清理),去除样品中杂质以分析硅藻结构。整个操作应在

通风厨里完成,应做好实验人员的防护措施。

10.5.4.4将最后的沉淀物转移至2.5mL的离心管,加入浓度75%乙醇溶液至刻度线保存。

10.5.4.5对无水乙醇保存的样品充分摇匀,吸取10µL~15µL均匀涂在载玻片上,放置于加热板上

9

DB32/T4178—2021

(60℃)干燥,有样品面朝上。

10.5.4.6在载玻片上滴一滴封片胶,将干燥后的盖玻片倒扣在载玻片上,保证封片胶覆盖整个盖玻片。

封完片的标本应干燥7d之后进行鉴定和计数。

10.5.4.7硅藻永久封片应在10100倍油镜下鉴定和计数,对优势种应鉴定到种,其他种类至少到属。

疑难种类要保存标本以备进一步鉴定或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鉴定。

10.5.4.8定量样品至少计数600个硅藻壳面并保证不再观察到新的种类,如果继续观察到新种,可计

数到800个~1000个壳面。

10.5.5生物量计算

着生藻类生物量按10.1.4描述的方法计算。

10.6鱼类

鱼类种类、数量和生物量按HJ710.7描述的方法鉴定和计算。

11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1.1采样质量保证与控制

11.1.1样品的采集

11.1.1.1应对监测人员进行监测方法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的技术培训,使其了解河流水生态监测的内容、

采样方法、样品保存与运输、水质测定、标本处理、保存、物种鉴定等方面的要求,以及数据统计和分

析等技术。

11.1.1.2采样前,在地图中标出采样点,使用GPS或北斗导航系统定位仪确定采样区域或采样点的位

置,并记录采样区域、采样点经纬度或范围。

11.1.1.3监测人员应掌握野外监测标准及相关知识,熟练掌握操作规程,严格按照标准要求进行样品

采集。在不同样点和不同时期应使用统一的采样器具和采样方法,避免因仪器和人为误差导致结果偏离

真实情况,保证各采样点采集到有代表性的样品。

11.1.1.4获得的样品需贴好标签,标签内容含样品编号、采样日期、采样人员等信息。

11.1.2样品的保存

根据监测指标要求,必须按照规范要求立即加入固定剂或低温保存,防止样品发生变化对监测结果

的影响。

11.1.3样品的运输

11.1.3.1运输前应根据采样记录或登记表对样品进行清点核对,避免样品丢失或遗漏。

11.1.3.2样品运输过程中,装有样品的容器应妥善保护和密封,防止运输过程中破损。在运输中还需

防震、避免日光照射和低温运输。

10

DB32/T4178—2021

11.2实验室质量保证与控制

11.2.1样品的交接与记录

11.2.1.1样品运回实验室时,实验室负责人应核对样品验明标签,确认无误后签字验收样品。

11.2.1.2填写实验室样品登记表,将样品瓶上的所有信息抄写在样品登记表上,按照采样区域或样点

对样品登记表进行统一编号。如不能立即进行分析,应尽快采取保存措施,防止样品发生变化。

11.2.2指标分析

11.2.2.1水体理化和沉积物理化分析时,应严格按照标准方法进行分析。精密、大型仪器设备需由专

人负责管理使用,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

11.2.2.2对水生生物样品,准确鉴定种类,按不同种类准确统计个体数,测算生物量。数值测定和计

算按GB/T8170的规定执行。

11.2.2.3新种、新记录种必须保留典型、完好的样品,永久保存。水生生物鉴定需有相关分类学专家

对物种鉴定予以指导。

11.2.2.4随机抽取10%样品,由不同的实验人员鉴定分析,确保数据偏差低于规定限值,保证结果的

可比性和准确性。

11.2.3数据记录

11.2.3.1规范填写各项监测数据。记录表格一般要设计成记录本格式,内容齐全,填写翔实,字迹工

整、清晰。需要更正时,应在错误数据(文字)上划一横线,在其上方写上正确内容,并在所划横线上

加盖修改者名章或者签字以示负责。

11.2.3.2所有原始数据记录表、图片、应及时保存归档,并及时填写和归档电子数据(包括数据记录

表、数码图片和航迹等),数据录入计算机后由输入者自行复查1次。每半年检查并更新、备份数据1

次,防止由于储存介质问题引起数据丢失。监测负责人不定期地对数据进行检查,年度总结前对全年数

据再次复查,保证数据源的准确性。

11.2.4样品保存与处置

样品应按照要求保存3个月以上。由鲁哥氏液固定的样品如需长期保存,应按4%比例加入甲醛溶

液。

11

DB32/T4178—2021

附录A

(规范性)

水质测定指标和执行标准

表A.1给出了水质测定指标和执行标准。

表A.1水质测定指标和执行标准表

指标执行标准

水温水质水温的测定温度计或颠倒温度计测定法GB/T13195

pH值水质pH值的测定电极法HJ1147

水质溶解氧的测定电化学探头法HJ506

溶解氧

水质溶解氧的测定碘量法GB7489

高锰酸盐指数水质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GB/T11892

化学需氧量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HJ828

五日生化需氧量水质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稀释与接种法HJ505

水质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HJ535

氨氮

水质氨氮的测定水杨酸分光光度法HJ536

总磷水质总磷的测定钼酸铵分光光度法GB11893

总氮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HJ636

铜、锌、镉、铬

水质种元素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六价)、铅65HJ700

氟化物水质氟化物的测定氟试剂分光光度法HJ488

汞、砷、硒水质汞、砷、硒、铋和锑的测定原子荧光法HJ694

氰化物水质氰化物的测定流动注射-分光光度法HJ823

挥发酚水质挥发酚的测定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HJ503

石油类水质石油类的测定紫外分光光度法(试行)HJ970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水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测定亚甲蓝分光光度法GB7494

硫化物水质硫化物的测定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HJ/T200

粪大肠菌群水质总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的测定纸片快速法HJ755

透明度透明度的测定(透明度计GB法、圆盘法)SL87

浊度水质浊度的测定浊度计法HJ1075

电导率电导率的测定(电导仪法)SL78

悬浮物水质悬浮物的测定重量法GB11901

叶绿素a水质叶绿素a的测定分光光度法HJ897

12

DB32/T4178—2021

附录B

(规范性)

沉积物测定指标和执行标准

表B.1给出了沉积物测定指标和执行标准。

表B.1沉积物测定指标和执行标准表

指标执行标准

容重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重的测定NY/T1121.4

粒度土壤检测第3部分:土壤机械组成的测定NY/T1121.3

pH土壤pH的测定NY/T1377

氧化还原电位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电位法HJ746

总氮土壤质量全氮的测定凯氏法HJ717

总磷土壤总磷的测定碱熔-钼锑抗分光光度法HJ632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法HJ695

有机碳土壤有机碳的测定燃烧氧化-滴定法HJ658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HJ615

铅、镉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17141

铬、铜、锌、镍土壤和沉积物铜、锌、铅、镍、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491

汞、砷土壤和沉积物汞、砷、硒、铋、锑的测定微波消解/原子荧光法HJ680

钾森林土壤钾的测定LY/T1234

13

DB32/T4178—2021

附录C

(资料性)

水生生物监测所需试剂及制配

表C.1给出了水生生物监测所需试剂及制配。

表C.1水生生物监测所需试剂及制配

浮游植物所需试剂鲁哥氏液a、甲醛溶液(37%~40%)

浮游动物所需试剂鲁哥氏液、甲醛溶液(37%~40%)

底栖动物所需试剂无水乙醇溶液、甲醛溶液(37%~40%)、丙三醇、加拿大树胶

鲁哥氏液、甲醛溶液(37%~40%)、浓盐酸(95%~98%)、浓硫酸(98%)、浓硝酸(65%~68%)、

着生藻类所需试剂

乙醇溶液(75%体积分数)、蒸馏水

a:称取60g碘化钾溶于1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