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税收基础(讲义)国税_第1页
-08税收基础(讲义)国税_第2页
-08税收基础(讲义)国税_第3页
-08税收基础(讲义)国税_第4页
-08税收基础(讲义)国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江西省税务干部学校高级讲师李艳阳税法学基础知识税收知识体系税收基本理论

税收实体法税收程序法税收计划、会计、统计、票证、税收信息管理税收电子化税收相关法律:行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技能运用税收征管模拟操作税收查帐的技能与方法、帐务调整、典型案件第一节税收演变、税收原则一、税收已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

对纳税人而言

对税务机关而言

对政府而言第一节税收演变、税收原则二、税收的历史演变(一)税收的由来原始社会,无剩余产品——原始社会末期,有剩余产品——剥削、阶级、国家——国家要占有剩余产品,必须是强制,税收是一种有效的工具,税收的产生就成了可能(二)税收产生前提条件1、经济条件是剩余产品的出现及大量增加2、政治条件是国家的产生平等确实简便最少征收费用第一节税收演变、税收原则五、税收原则——税该怎么收?

税收原则

税制的建立、改革、调整、执行和税收措施的采取、实施所最遵循的指导思想。具体地说,税收原则是指导课税对象的选择、税制结构布局、税率设计和减免措施等的战略要求。

亚当·斯密税收原则拉弗曲线税率税收收入oDEABC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也不一定实行高税率。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税率。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讲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

税收实践中应遵循的税收原则财政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经济增长一、税收已成为中国社会的普遍现象二、税收的历史演变税收的由来税收产生前提条件西方国家税收经历四阶段我国的税收发展三、纳税意识的由来四、提高纳税人纳税意识的途径五、税收原则—税该怎么收?

税收原则亚当.斯密税收原则

税收实践中应遵循的税收原则

小结一一、税收的基本内涵(一)税收的概念国家为了满足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税收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税收分配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税收分配遵循法律规定税收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或社会产品的价值第二节税收存在的必然性及税收分类——政府离不开的税收第二节税收存在的必然性及税收分类(二)税收是分配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体税收属于分配范畴税收属于历史范畴(三)税收的形式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税收与规费收入的联系和区别思考区别

概念不同:

性质功能不同:

适用范围不同:联系

主体:分配形式:税收与规费收入的联系和区别四、税收分类现行税种体系分类之一:以课税对象的性质为标准分货物和劳务税(流转税类)

课税对象为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流转额特点:收入较稳定具有累退性

所得税类

课税对象是纳税人的所得额特点:计算征收较为复杂对经济有稳定作用

具体税收分类分类之二:以税收权限为标准分中央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接:税收管理体制)地方税分类之三: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分价内税价外税分类之四:以税收负担转嫁的难易程度分间接税直接税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通过提高销售价格或压低购进价格的方法,将税负转移给购买者或供应者的一种经济现象。税收归宿: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税负转嫁的几种形式:前转后转消转混转分类之五:以计税依据的表现形式为标准分

1、从价税2、从量税3、复合税分类之六:以税收收入的形态为标准分1、实物税2、货币税

应开设或改革的税种

涵义:是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划分税收管理权限的一项基本制度,其实质是正确处理税收分配中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内容:税收立法权税法解释权:立法解释、执法解释、司法解释税种的开、停征权:何时生效、何时实效、有无溯及力税法的调整权税收减免权和加征权税收收入归属权税收行政处罚权、司法监督权等税收管理体制第一节税收管理体制的依据一、两种模式的选择(一)两种模式—集权与分权1、集权模式2、分权模式(二)模式的选择西方与我国的模式二、政府间财政关系原理(一)预算管理级次(二)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三)预算调节制度分税制分税制共享税一、税收的基本内涵(一)税收的概念(二)税收是分配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体(三)税收的形式特征二、税收存在的必然性三、税收的职能作用四、税收分类现行税种体系、应开设或改革的税种具体税收分类分税制、国地税负责征管的税种

小结二一、税收与经济稳定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国家不需进行调控市场经济条件国家通过税收控制:

通过累进税制调节通过直接税和间接税调节第三节税收对经济的影响第四节依法治税和税法基础二、税法的概念与特征(一)税法的概念税法是国家权力机关及其授权的行政机关制定的调整税收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税收关系包括以下内容:1、国家与征税机关之间的授权关系。2、税务机关与纳税人之间的征纳关系。3、其他税收关系。如中央与地方、税务机关与委托代征人的行政委托关系等。(二)税法的特征1、税法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2、税法结构具有规范性。3、税法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适当灵活性。4、税法是实体法与程序法规范的统一。三、税法原则第四节依法治税和税法基础

五、税收法律关系税收法律关系的主体:征税主体和纳税主体税收法律关系的客体:物和行为税收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和义务第四节依法治税和税法基础六、税法构成要素税收制度是国家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部分是税法(一)纳税人: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1、自然人

2、法人:应具备的条件:依法成立;有一定资金,并独立核算;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在实际纳税过程中,与纳税人相关的几个概念:负税人扣缴义务人代征人税务代理人

第四节依法治税和税法基础(二)课税对象称征税对象,是税法中规定对什么征税。

在实际纳税过程中,与课税对象相关的几个概念:计税依据:有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税源税目:是征税对象的具体化,有列举税目和概括税目(三)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例,是计算税额的尺度,反映征税的深度。税率的基本形式:

1、比例税率:是指对同一征税对象或同一税目,不论数额大小,都按同一比例征税,税额与征税对象成正比例关系。

产品比例税率行业比例税率地区差别比例税率有幅度的比例税率级次应税收入(元)税率速算扣除数1不超过500元的5%02超过500元至2000元的10%253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15%1254超过5000元至20000元的20%3755超过20000元的25%103752、累进税率:是指对同一课税对象,随数额的增大,征收比例也随之增高的税率,表现为将课税对象按数额大小分为若干等级,不同等级适用不同税率。

(1)全额累进税率:课税对象数额适用某一级税率时以全部数额为基础计征税款。应用举例:甲某和乙某的全月应纳税所得额分别为2000元和2001元,则:甲应纳税额=2000×10%=200(元)乙应纳税额=2001×15%=300.15(元)(2)超额累进税率:是按课税对象数额大小划分若干级距,分别就超过部分计算税额。为计算方便,采用速算扣除数。应纳税额=应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速算扣除数=上一级比例最高限×(本级税率-上级税率)+上级速算扣除数应用举例:同上例甲应纳税额=500×5%+1500×10%=175(元)乙应纳税额=500×5%+1500×10%+1×15%=175.15(元)(3)超率累进税率:是以课税对象数额的相对率为累进依据,按超累方法计算应纳税税额的税率。(4)超倍累进税率:是以课税对象数额相当于计税基数的倍数为累进依据,按超累方法计算应纳税额的税率。

3、定额税率:又称固定税率,是根据课税对象计量单位直接规定固定的征税数额。计量单位可以是重量、面积、体积等自然单位,也可以是专门规定的符合单位。

税率的其他形式: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边际税率零税率负税率(四)减税免税减税免税的三种基本形式:

1、税基式减免具体包括:起征点(直接缩小计税依据)免征额跨期结转项目扣除应用举例:某甲2月份应税收入为1000元,税率为5%。若规定起征点为800元,则其应纳税额为多少?应纳税额=1000×5%=50(元)若规定免征额为800元,其他条件不变,则其应纳税额为多少?应纳税额=(1000-800)×5%=10(元)2、税率式减免具体包括:重新确定税率(直接降低税率)选用其他税率零税率3、税额式减免具体包括:全部免征(直接减少应纳税额)减半征收核定减免率另定减税额(五)纳税环节:税法上规定的课税对象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1、一次课征制2、多次课征制(六)纳税期限:是纳税人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法定期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