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旅游理论基础_第1页
生态旅游理论基础_第2页
生态旅游理论基础_第3页
生态旅游理论基础_第4页
生态旅游理论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第二讲生态旅游理论基础前言“人类在发展过程出现的十大环境问题”实际上是人类对过去发展过程的反思,通过反思过去的行为,去寻找原因,寻找答案,这就是按照生态学规律和经济学规律去指导产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对过去旅游业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反思后,人们提出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理论基础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一、生态伦理学与生态旅游产生背景:生态环境问题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一些较旁人目光敏锐的思想家对人统治和主宰自然的思想提出质疑,认为需要重新认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把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扩展到其他生命的探索。生态伦理学内涵:是一门研究人与自然(包括一切生物和非生物)间相互关系以及人对于大自然应具有的优良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学科。概况起来说,它的理论要求是确立自然界的价值和自然界的权利,它的实践要求是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界,它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环境保护实践提供一个可靠的道德基础。基本观点:1.自然界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大系统。自然界,包括各种生物系统和生物栖息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系统,是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有机体,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2.大自然具有价值。一类是外在价值,如自然界的事物作为人和其它生命生存和发展的资源:自然界对人类提供的具有科学研究功能的科学价值,具有陶冶情操、身心愉悦作用的娱乐价值,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医疗价值,有象征意义的文化价值等等;另一类是内在价值,是自然界及其存在物本身所固有的价值,是它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里,自然界按一定的自然规律自我维持和不断地再生产,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演化。大自然的价值是它的外在价值和内在价值的统一,并以它们的生存表现出来,维持着地球基本生态过程的健全发展,在生态大系统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如生物物种的存在对生态平衡的作用,动物的存在对保护食物链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的作用。3.自然界的权利:是指生物和自然界的其它事物有权按生态规律持续生存。所有物种综合性的相互作用才使地球成为生命维持系统,维持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以及保持生物圈的稳定性和整体性。因此,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享有平等的权利,是自然规律决定的。所以,人类在于各种生物共同分享地球资源的过程中,要均衡地照顾到各种生物的利益。

4.人类对于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负有责任。自然万物与人类是平等的,有资格、有权利得到人类的尊重,而且人是有思维的,能够认识到自然万物及其相互关系,所以人类应有责任、有义务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如控制人口增长,缓和人与自然其他生物争夺自然资源的矛盾,恢复生态平衡;节省自然资源,采用高科技减少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消耗;倡导和支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生态伦理学的道德规范:生态伦理学的道德规范是一组道德戒律,是根据生态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制定的用以约束人的行为的一组规则,规定了人的哪些行为是道德的,哪些是不道德的。生态伦理学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就是:尊重生命、尊重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尊重生命包括:不应该无故造成有感觉动物不必要的痛苦;不应该以虚假的借口猎杀野生动物;不应该破坏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不应该仅仅依据人的意愿确定资源的开发利用标准。尊重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包括保护生物基因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最基本的,没有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就不会有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和物种的多样性。2.明确了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目标生态伦理观要求人们从事生产活动不能纯粹服从于经济目的,而必须合乎生态要求,必须保障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存权利不被剥夺。生态旅游项目本身就体现了生态伦理的要求,因此必须以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为主体目标,经济目标只能作为从属目标。因此,某个生态旅游景区或项目的开发是否利于生态保护,是否有美学和自然观光价值是决策的主要条件。只有当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都确实有利时,才能开发建设,切不可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和局部的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伦理学的要求,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3.支持生态旅游体系的规划①是生态旅游环境教育功能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旅游开发规划中,必须建设游客中心,导游手册、标牌系统等辅助设施,以科普展览、教育、培训、解说、公益广告等手段和形式宣传生态伦理学,让生态旅游者都能学习和了解自然和文化生态知识,逐步形成生态伦理道德观,自觉以生态伦理的准则来对待自然和旅游资源,实现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功能。②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生态伦理学非常强调维护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依据。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生物多样性内容,同时还具有地貌、水景、动植物、人文景观等景观多样性。在旅游建设中,修路、架桥、建设服务设施等工程施工都有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要采取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原则,根据生态环境价值高低和脆弱程度制定开发顺序和保护等级,建立保护体系,设立保护标识,宣传保护意识,把生态保护落到实处。③提供了制定保护规划措施的思路。进行生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规划时,生态伦理学的道德规范,能够为合理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可操作性的方法。如营造风景林,增加植物覆盖率,是改善生态旅游区环境状况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天然植被是大自然生态系统自身长期演替获得生态平衡所形成的,是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结果,具有地带性和典型性。④有利于实现环境容量的有效控制。环境容量是生态伦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其主张放弃自然容量和经济容量观点,采用生态容量——即对生态系统诸要素不产生削弱的环境容量为依据,确定生态旅游区合理的游客容量。一旦游客量超过生态容量,即采取措施进行疏导和控制。这样,能使生态旅游区的环境质量得到有效维护。⑤倡导了文明的消费观。提倡合理、健康的消费,减少资源消耗是生态伦理学的重要观点。生态旅游活动也是一种消费行为,应教育和培养管理与服务人员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并对游客进行宣传引导,减少人们在景区内的物质和能源消耗,也就减少了污染源和污染,努力使生态旅游消费行为不破坏生物系统的良性循环,是人类和自然之间真正建立起亲密的伙伴关系。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生态旅游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人类应享有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为了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不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内容原则1:发展原则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必须通过发展来提高当代人的福利水平,那种认为必须停止经济发展已保护环境的观点是不可取的。经济发展必须具有长远观点,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和发展的后劲。不能以牺牲未来的发展能力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高速度,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原则2:质量原则各种经济活动必须更加有效,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应当减少,产生的废弃物也应当减少,以尽可能低的资源代价去达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目的,实现最佳的生态效益。生产过程及其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与产品的功能、耐久性、可靠性、以及易于使用的程度等质量要素一样,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原则3:协调性原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适当投资于自然资本,投资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改善,扩大资源和环境的支撑能力。投资于技术创新有助于增加可资利用的自然资本。也就是说,自然资源的可用量在不同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是不同的,是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增加的。原则4:公平性原则公平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公平、资源利用和发展机会的公平等方面。从国际范围来看,全球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状况是不可持续的;坚持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中的公平机会;发展中国家应该把消除贫困作为最优先的努力方向。从国内范围来看,应当保护承受能力差的阶层,应当重视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和公平性,对于落后地区要给予政策支持和经济扶持,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3.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从目前国际社会所做的努力来看,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制定测度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研究如何将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使人们能够更加直接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包括经济在内的各种活动进行评价。第二,制定条约或宣言,使保护环境和资源的有关措施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行为准则,并形成明确的行动计划和纲领。第三,建立和健全环境管理系统,促进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居民的消费生活向减轻环境负荷的方向转变。第四,各有关国际组织和开发援助机构都把环境保护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作为开发援助的重点区域。4.可持续旅游发展理论旅游业引入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①旅游业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威胁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对旅游景区的粗放式管理,对旅游环境的污染,结果导致旅游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作用也在减弱,旅游的消极影响日益显现,并迅速损害旅游业赖以存在的环境质量。②七八十年代后,人们在理解环境承载力和优先发展的关系上发生了观念性转变,可持续发展的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兴起。旅游人士认识到如果旅游与环境不能和谐共存,旅游业将成为短命产业。③我国旅游业的开发历史较短,目前仍然表现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模式,即将旅游业的发展简单化为数量型增长和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缺乏必要的保护,从整体上讲尚属于粗放型发展模式。事实表明,这样的发展已经给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带来灾难性的破坏,旅游与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旅游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就会从根本上削弱甚至摧毁我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为此,必须牢记旅游业的发展不是无节制的,应当坚持适度发展和循序发展的观点,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旅游的发展历程①可持续旅游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自然延伸,是近30年来,人们对旅游发展和环境效益不断进行探索的产物。②20世纪70年代起探讨旅游对环境和生态影响的学者日渐增多。1985年《国际环境研究杂志》出版了《旅游与环境》专辑。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上,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提出了《旅游持续发展行动战略》草案,构筑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框架,并阐述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主要目的。1993年,一本专门以可持续旅游为研究对象的学术刊物《可持续旅游》在英国问世,标志着可持续旅游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③1995年4月24日-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旅游组织和岛屿发展国际科学理事会,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兰沙罗特岛召开了“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大会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规划》,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作了精辟说明,为可持续旅游提供了一整套行为规范,并制定了推广可持续旅游的具体操作程序,标志着可持续旅游研究已经进入了实践阶段。在中国昆明举行的“99世界园艺博览会”,选择了“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的主题,表明人类已经致力于持续旅游的实践性探索。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概念及内涵国外:①持续发展大会通过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草案提出的,该草案认为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持和增强未来发展机会的同时满足目前游客和旅游地居民的需要。②世界旅游组织(WTO)顾问爱德华·莫斯基普的定义。他认为,可持续旅游就是要“保护旅游业赖以发展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其他资源,使其为当今社会牟利的同时也能为将来所用”。③世界旅游组织: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国内:①保证从事旅游开发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旅游开发的可能性。②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旅游需求的能力。③在全世界范围实现旅游的环境资源保护目标、社会发展目标和经济目标相结合,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前提下,促进旅游的持续发展,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可持续旅游发展的目标199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199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大会旅游组行动策划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了旅游业发展的目标:①增进人们对旅游所产生的环境、经济效应的理解,强化其生态意识;②促进旅游的公平发展;③改善旅游接待地的生活质量;④向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经历;⑤保护上述目标所依赖的环境质量。可持续旅游发展原则:

1995年由“可持续旅游发展世界会议”通过的《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通过了18条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原则。5.可持续发展理论对生态旅游规划的指导作用指明了生态旅游规划的目标生态旅游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它的运行目标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也就是说,生态旅游的运行目标也是为了规范游览活动与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系统变化的关系,使之在内涵和外延上都能实现人类普遍公认的旅游业持续发展的目标,即满足当代人的旅游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自身旅游需要的发展。定位了生态旅游规划的重要性生态旅游时旅游的一种形式,在旅游内容、类型上都体现了人类对回归自然的偏好,与以往任何旅游相比,它跟环境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生态旅游会使人们自觉地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明确了生态旅游规划相关人员的工作准则为了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旅游规划的目标,与生态旅游规划的一切人员在工作中均应以可持续发展作为准则。规划者在对生态旅游所依赖的资源与环境进行开发规划时,不仅要考虑当代人需求,而且还应想到代际间人们对资源的需求,有意识地给后代人留下一些可供享用的资源与环境,为生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其物质基础。规划管理者应该有一个长远发展的认识态度,不仅要重视当前的利益,更应该把长远的发展放在首位,采用节约型和保护型管理模式,保持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三、生态经济学与生态旅游生态经济学基本理论①生态经济系统是由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相互结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合系统。是生态经济要素,即环境要素、生物要素、技术要素和经济要素遵循某种生态经济关系构成的具有生态经济特征的集合体。在生态经济复合体中,存在着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价值流程交换链的循环与转换。它的运行要受经济规律和生态平衡自然规律的结合,即生态经济规律的制约和影响。因此,生态经济系统是一个具有独立的特征、结构和功能的生态经济复合体。②生态经济平衡理论生态经济平衡是生态经济系统所呈现的生态平衡与经济平衡相对统一、稳定的平衡状态,它是符合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生态平衡与符合自然生态系统进化发展目标的经济平衡的辩证统一。生态经济平衡作为生态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护,具有客观性、相对性、可控性及动态性等四个基本属性。③生态经济效益理论生态经济效益是指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结合与统一,是经济产出和生态产出的综合同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量之比,也就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们所获得的生态经济成果与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之比,正确认识和理解生态经济效益内涵,确立生态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探讨提高生态经济效益的途径,有助于人们更科学地分析劳动的成果同投入劳动的对比关系,有助于人们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自觉地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态经济学理论对生态旅游规划的指导意义①明确规划对象是旅游生态经济系统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分析,生态旅游业是一个具有动态性的生态经济系统,该系统是由生态系统与旅游经济系统耦合而成的复合系统,二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因此生态旅游规划既不是单纯的生态规划,也不是纯粹的旅游经济系统规划,而是旅游生态经济系统规划,规划的对象是不同尺度的生态经济系统。所以要树立“大旅游”的观念,把生态旅游产业同整体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并从生态经济系统的角度,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综合考虑生态环境要素、生态旅游资源要素、科学技术要素、社会经济系统要素,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旅游需求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以达到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②提供了生态旅游规划时必须遵循的准则:我们在生态旅游规划过程中必须以生态环境过程与生态旅游经济过程的协调为准则,努力实现生态旅游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正面作用。③为生态旅游的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提供思路要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经济管理机制,这就要求在规划过程中科学评价规划对象的生态经济效益,以判断生态发展过程中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为生态经济管理机制的良性运作提供客观依据。按照生态经济学理论,其评价内容主要有:A.环境评价。目的是判断生态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各种影响,特别是可以揭示由于生态旅游资源不合理利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为确定生态旅游资源最佳的利用方式和方向提供客观依据。B.结构评价。主要有旅游生态经济系统内部的生态结构、经济结构和技术结构之间协调性和相关性的评价分析,能够揭示生态旅游活动所形成的生态经济关系,为协调生态与经济之间矛盾关系奠定科学基础;

C.功能评价。主要体现为生态功能、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以及三者所共同形成的综合功能,功能评价是在结构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功能评价,对旅游生态经济系统的状态和效率进行计量和分析,以判断森林旅游发展态势和水平。D.效益评价。即客观地分析整个系统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应包括经济效益评价、生态效益评价和社会效益评价。四、景观生态学理论与生态旅游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①景观生态学的整体性景观是由斑块、廊道、基质等景观要素有机联系组成的复杂系统,含有等级结构,在功能与结构上都具有整体性,具有独立的能流、物质流和物种流等功能特性和明显的视觉特征,是具有明确边界、可辨识的地理实体。从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来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与变化,将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互相补充,能深化研究内容,使结论更具逻辑性和精确性。通过结构分析、功能评价、过程监测与动态监测等方法,采取形式化语言、图解和数学等表达方式,以得出景观系统的综合模型或模拟,使预测或检验景观生态规划的成果成为可能。②景观要素的异质性异质性是景观要素类型、组合及属性的变异程度,是景观区别于其他生命组建层次的最显著特征。有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异质性。空间异质性包括空间构成、空间构型和空间相关3个部分的内容。因为异质性同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有密切关系,景观异型性程度高有利于物种共生,而不利于稀有内部种的生存,所以景观异质性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景观格局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表现,而景观生态规划的目标是建立可持续景观的格局,研究景观异质性及其形成机制对景观生态规划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③生态流的聚散通过景观的流有三种:能量流(包括热能和生物能)、养分流(包括无机物质、有机物质和水)和物种流(包括各种类型的动植物以及遗传基因)。这些能量、养分与物种在各个空间组分间的流动称为生态流,它们是景观中生态过程的具体体现,受景观格局的影响。这些流分别表现为聚集与扩散,属于跨生态系统间的流动,以水平流为主,它需要通过克服空间阻力来实现对景观的覆盖与控制。“流”的产生原因是景观要素间的差异,导致景观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5种机制是风、水、飞行动物、地面动物和人。④景观的稳定性景观的稳定性起因于景观对干扰的抗性和干扰后复原能力。每个景观单元有它自己的稳定度,因而景观的总稳定性反映景观单元中每一种类型的比例。实际上,当景观单元中没有生物量,如公路或裸露的沙丘,由于没有光合作用表面吸收有用的阳光,这样的系统可迅速改变温度、热辐射等物理特性,趋于物理系统的稳定性。当存在低生物量时,该系统对干扰有较小的抗性,但有对干扰迅速复原的能力,像耕地就是这样的状况。当存在高生物量时,像森林系统那样对干扰有高的抗性,但复原缓慢。景观价值的多重性景观作为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这种多重性价值判断是景观生态规划与管理成功与否的基本手段。景观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生物生产力和土地资源开发等方面,景观的生态价值主要体现为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功能等方面,这些已经研究的十分清楚,而景观美学价值却是一个范围丰富、内涵丰富、比较难于确定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变化,人工景观的创造是工业社会强大生产力的体现,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生;然而久居高楼如林、车声嘈杂的城市之后,人们又期盼亲近自然和返回自然,返璞归真成为最新时尚。景观生态规划方法体系景观生态规划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以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特点体现在规划思想上的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性、宏观性及开放性,因为景观生态规划的原理是在对各种设计思想兼收并蓄基础上形成的,地理学的格局研究与生态学的过程研究相结合作为原理的核心,吸收园林及建筑美学思想,综合考虑了各种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文化人类学等因素。技术方法①空间格局指数景观是由大大小小的斑块组成的,斑块在景观中的排列组合形式构成空间格局,它是生态系统或系统属性空间变异程度的具体表现,决定着资源地理环境的分布形成和组分,制约着各种生态过程,与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空间格局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景观生态规划的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景观空间格局是否合理,景观生态学家们为了定量描述景观空间格局,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指标。这些指标在景观生态学里都有明确的含义,被用来表征景观内斑块之间、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定量关系。②分形几何法形状不规则的对象,如海岸线、云团、山形、河流等,就是分形。分形有两方面的特点:从整体看,分形图形处处不规则;另一反面不同尺度上图形又有相同或相似的规则性,研究分形的几何学称为分形几何学。斑块的形状不规则、带有自相似性和尺度依赖性,具有分形的性质。分形几何在景观生态规划分析中非常有用,能准确描述格局与过程的特征,是景观的层次复杂性、与尺度相关联的格局与过程研究强有力的工具。③3S技术3S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全球定位系统技术的统称。对空间数据具有有效输入、存储、更新、加工、查询检索、运算、分析、输出等功能,表达形象、直观,空间实时与精度高,是景观生态规划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尤其在景观调查分析过程中更为必要。④模型与模拟由于景观生态学不仅要考虑大空间尺度和空间异质性,而且还要考虑景观格局和过程的相互作用,加上时间与经费的限制,在景观水平做野外控制实验有不少困难,所以模型和模拟方法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很重要。作用主要是综合概括已有知识,解释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预测未来景观在结构、功能和动态上的变化,建立和检验假说。景观模型与模拟在景观生态规划中也非常有用,可以为景观规划与管理的决策提供急需的信息和证据。技术流程①景观生态调查景观生态调查是景观生态规划的基础与起步工作,在这个阶段首先要确定规划的目标,也就是明确规划的景观系统面临解决的问题,一般由政府部门提出。在国外,可由私人、社会团体提出法定程度确定。对小尺度景观,目标比较明确,如森林公园规划、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规划、园林绿化建设等。但大尺度的景观往往目标模糊,需要综合与景观相关的信息方能确定。信息收集的目的是了解所规划区域的现状,为下两个阶段的工作提供依据,所搜集的信息涵盖自然与社会两个层面,其中自然信息包括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②景观生态解译景观生态解译是对景观生态调查得到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使我们对景观系统的认识简化与抽象,为确定规划方案做出理论诠释。景观生态解译的第一个工作是对数据进行取舍,确定景观因子的度量指标,使其数量化;第二个工作是根据规划目标和现有数据,选取影响景观结构与功能的主导因子作为分类指标划分景观生态类型,并以景观生态类型为单位,进行相关的分析,如适应性分析、敏感度分析、环境承载力分析等,以对规划区域的景观格局有一个详细的说明。③规划方案及其优化依据景观生态解译的结果,以满足既定的规划目标为出发点,提出可能的景观空间结构,形成多种选择的规划实施方案,经评价论证或试行后,从中选出最佳方案,成为正式规划。而这个正式规划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情况的变化,也应不断修正,以适应新情况新问题,达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