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病虫害防控技术_第1页
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病虫害防控技术_第2页
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病虫害防控技术_第3页
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病虫害防控技术_第4页
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病虫害防控技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和玉米)病虫害防控技术高素质农民培育安庆市植保站站长/高级农艺师蔡海华一农业植保与粮食安全二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四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三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目录

一、农业植保与粮食安全1、粮食安全政策与科技是确保粮食安全的两大主因素。“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稳产增产根本出路在科技”。“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中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粮食安全现已成为世人关注热点。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2、农业植保植物保护是指在研究、认识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规律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防御和控制其发生为害,保障农作物安全生长,减少灾害损失的工作。近年来,我国已连续多年控制了重大病虫的暴发为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出了重要贡献。据农业农村部对“十三五”期间全国粮食作物植保贡献率测算。植物保护工作对粮食作物生产的平均贡献率为13.17%。其中,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的植保贡献率分别为16.42%、15.53%和8.56%。植物保护工作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功不可没。我国种植的粮食作物中,水稻种植面积为3008万公顷,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25.7%;小麦种植面积为2338万公顷,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20%;玉米种植面积为4126万公顷,约占粮食种植总面积的35.3%。水稻、小麦和玉米是世界,也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一农业植保与粮食安全二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四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三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目录水稻起源于中国。目前,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居世界第一。水稻是全球约半数人口的主食,稻米是我国50%以上人口的主食。(一)水稻常见害虫:蛀茎类二化螟、三化螟、大螟刺吸类稻飞虱、稻叶蝉、稻蓟马食叶类稻苞虫、稻纵卷叶螟食根类稻水象甲、稻根叶甲(二)水稻常见病害: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细菌性(细菌性条斑病、白叶枯病、细菌性基腐病)水稻干尖线虫病二、水稻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技术(一)水稻常见害虫:蛀茎类二化螟、三化螟、大螟刺吸类稻飞虱、稻蓟马、稻叶蝉、稻蚜食叶类稻苞虫、稻纵卷叶螟食根类稻水象甲、稻根叶甲(一)虫害:稻蓟马成虫活泼,迁移扩散能力强,水稻出苗后就侵入秧田。天气晴朗时,成虫白天多栖息于心叶及卷叶内,早晨和傍晚常在叶面爬动。卵散产于叶面正面脉间的表皮下组织内,对着光可见产卵处为针尖大小的透明小点。秧苗4~5叶期卵量最多,多产于水稻分蘖期,圆杆拔节后卵量减少。初孵若虫多潜入未展开的心叶、叶鞘或卷叶内取食。自第2龄起大部分群集在叶尖上为害,使叶尖纵卷枯黄。3、4龄隐藏在卷缩枯黄的叶缘和叶尖内,不再取食,也不大活动,直至羽化。

稻蓟马防治技术水稻种子破胸露白后,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2-0.4%拌种后播种。或在种子沥干后按1-2公斤种子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克播种或催芽后播种。(也可用丁硫克百威拌种剂)。此举还可兼治稻飞虱。当秧田卷叶率10-15%或百株虫量100-200头;本田叶尖初卷叶率15-20或百株虫量200-300头,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亩,加水喷雾。(一)虫害:二化螟水稻螟虫包括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80年代以前水稻螟虫以三化螟为主,二化螟次之,80年代之后转变为二化螟为主,三化螟次之。二化螟是当前主要害虫,寄主除水稻外,还有茭白、甘蔗、高粱、玉米、稗草。1、形态识别雌蛾黄褐色,前翅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白色雄蛾翅色较深,中央有紫黑色斑点,腹部尖削卵扁椭圆形,卵块由数十至200粒排成鱼鳞状,乳白色至黄白色或灰黄褐色。在苗期产卵多在稻叶正面,以茎部二、三叶片最多,分蘖期至抽穗期多在叶鞘上。1、形态识别幼虫6龄左右。头部除上领棕色外,余淡褐色,2龄以上幼虫体背有暗褐色纵线5条以4龄以上幼虫在稻桩、稻草中或杂草丛、土缝等处越冬。蛹长10—13mm,米黄色至浅黄褐色或褐色。在稻株下部茎内或叶鞘内侧化蛹(通常距水面3厘米左右)枯心苗白穗苗期、分蘖期为害水稻,卵孵化成蚁螟后,先群集在叶鞘内为害,蛀食叶鞘组织,造成枯鞘、枯心苗;孕穗、破口期为害水稻,2龄开始分散转移,造成枯孕穗、白穗和虫伤株(枯心团)。2、危害特点枯鞘二化螟在我市一年发生2~3代;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在4月下旬~5月中旬,一代成虫在6月末~7月下旬,二代成虫在8月上旬~9月上旬。3、二化螟发生规律4、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消灭越冬虫源,灌水灭蛹(1代化蛹初期),双季前作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2、诱杀成虫成虫趋光性。3、化学防治

“狠治1代,普治2代”。防治枯心苗:枯鞘丛率10%或枯鞘株率3%,应进行药剂防治。防治防白穗、虫伤株和枯孕穗:在卵孵化盛期对齐穗前稻田用药一次,发生量大,5~7天后再用药一次。主要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四氯虫酰胺(加10%阿维菌素)、阿维.毒死蜱、甲氧虫酰肼等。最好维持田间水层2-3天。(一)虫害: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迁飞性害虫。70年代,间歇性发生;进入70年代以来其发生频率增加。1、形态识别成虫:长7-9毫米,淡黄褐色,前翅有2条褐色横线,两线间有1条短线,外缘有一暗色宽带;后翅有两条横线,外缘也有宽带;雄蛾前翅前缘中部,有闪光而凹陷的“眼点”,雌蛾前翅则无“眼点”。卵:约1毫米,椭圆形,初产白色透明,近孵化时淡黄色。适温高湿产卵量大,卵多单产,也有2-5粒产于一起。幼虫:幼虫老熟时长14~19毫米,低龄幼虫绿色,后转黄绿色,成熟幼虫桔红色。蛹:长7—10毫米,初黄色后转褐色,长圆筒形。幼虫老熟后离开虫苞在稻丛基部黄叶及无效分蘖上结茧化蛹。一龄为“白点期”心叶现白点初孵幼虫极小,啃食叶肉二龄称“束尖期”嫩叶束尖

叶尖或叶片上、中部结小苞防治适期22稻纵卷叶螟是迁飞性、常发性、毁灭性重大害虫。迁入量受南方虫源基数及当年气候影响大(南方虫源基数大或本地暴雨及下沉气流多,迁入降落就多)。一年发生5~6代。幼虫一般5龄。2、危害特点三龄后开始结苞为害进入暴食期6月下旬~7月上中旬迁入长江流域4月下旬~5月上中旬迁入华南3、发生规律防治策略:水稻分蘖期和穗期易受为害,尤其是穗期损失更大的特点,应狠治穗期受害代(以保护水稻3片功能叶为重点),不放松分蘖期为害严重代别的原则。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能力:如稻螟赤眼蜂,幼虫期如纵卷叶螟绒茧蜂,捕食性天敌如蜘蛛、青蛙等。诱杀成虫:成虫趋光性。药剂:氯虫苯甲酰胺、四唑虫酰胺、四氯虫酰胺、茚虫威、阿维·茚虫威、甲维·茚虫威、阿维菌素、甲维盐(限)。4、防治技术灰飞虱苗期为害,传播条纹叶枯病后期为害稻穗本地越冬每年发生期早,春末夏初为害。(早、春稻虱)褐飞虱抽穗期到成熟前为害,造成冒穿、倒伏7、8月迁入8月中后期至10月为害。(秋稻虱)白背飞虱分蘖至孕穗期为害5、6月迁入长江中下游,7、8月为害盛期,8月中下旬以后种群衰减。(夏稻虱)1)、发生特点稻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和褐飞虱。褐飞虱吸取汁液、偷偷进攻。(一)虫害:稻飞虱褐飞虱常年在5月底6月初灯下初见三(1)代。四(2)代一般轻发,灯下和田间虫量均极低。五(3)代在单季稻上与白背飞虱混合发生,低龄若虫高峰期常常在8月上中旬,8月中旬中期初见褐飞虱短翅成虫,当大部分田块见褐短成虫且百丛褐短在10头左右时,往往会在8月底9月初出现大量若虫,造成单季稻冒穿倒伏;在双晚上一般虫量不高,低龄若虫高峰期较单季稻略早3-5天。六(4)代在单季稻上往往与五(3)代世代重叠,重发年份田间虫量高、虫态混乱;在双晚上低龄若虫高峰期一般在9月上中旬。七(5)代一般极少发生。一般地,9月20日后,稻飞虱主虫态为长翅成虫,随冷空气向南方回迁。(1)迁入量。左右发生程度的重要基础。“随风而起、随雨而落”。南方虫源地虫量高,迁入量大,必然发生重。(2)夏、秋天气候。决定虫量(种群)发展重要条件。夏初多雨、盛夏干旱有利于白背飞虱发生;盛夏不热、晚秋不凉、夏秋多雨,是褐飞虱大发生的气候条件。(3)食料条件。决定种群发展重要条件。水稻长势嫩绿,氮肥用量大,食料条件好,利于发生。短翅型褐飞虱的出现是爆发的先兆,繁殖快。2)、发生原因2017年太湖“冒穿”2020年9月桐城“黄塘”褐飞虱二化螟纹枯病

白背飞虱三化螟纵卷叶螟灰飞虱大螟稻瘟病穗颈瘟细雾喷雾粗雾喷雾28防控策略:把握防治适期(低龄若虫),治上压下,压前控后。打准部位(稻株中、下部),飞防要用足水量,保持田间水层。药剂:三氟苯嘧啶,吡蚜酮+烯啶虫胺、毒死蜱、氟啶虫酰胺、氟啶虫胺腈,呋虫胺(限),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停)。3)、防治技术

(二)水稻常见病害1.真菌病害:如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胡麻斑病、稻粒黑粉病、恶苗病等2.细菌病害: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等3.病毒病害:水稻条纹叶枯病(RSV)、水稻普通矮缩病(RDV)、水稻南方黑条矮缩病、黄矮病(RTYV)等4.线虫病害:如干尖线虫病、茎线虫病等。近年来,恶苗病发生逐年加重,尤其是机插稻秧田、大田恶苗病发生均比较严重,少数机插大户严重秧田恶苗病发病率在30%以上,造成无法插种,大田恶苗病发病率在10%以上,农户反响强烈。恶苗病为害已成为机插稻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二)病害:水稻恶苗病1、危害特点恶苗病从水稻秧苗期到抽穗期都有发生。一是徒长型。病苗表现纤细、瘦弱、叶鞘拉长,长得细而高,比健苗高出近三分之一,叶色淡黄,是典型的徒长型症状,大多数病株在苗期即枯死。二是普通型。病株高矮与健株相当,叶色相近,只是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定须根,后期茎杆变软,整株枯死,枯死株上出现白色至粉白色霉层。三是早穗型。病株表现为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四是白穗型。虽能正常抽穗,但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不能结实,形成白穗。

2、发生时期

恶苗病通常有三个显症高峰期:在秧苗4-5叶期至移栽前(6月中旬)。大田分蘖末期至拔节期(7月中下旬)。孕穗期至齐穗期(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三个发病高峰期发病率以孕穗至齐穗期最高,其次是分蘖末期至拔节期,秧苗期最低。3、发生因素一是菌源因素。带菌种子是恶苗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种子带菌率的多少与苗期恶苗病发生程度有较大关系。二是环境因素。温度是影响恶苗病发生的最主要外因,温度在25-30℃时,有利于发病,低于20℃或高于40℃病害则受抑制。三是栽培因素。育秧方式不同,发病存在较大的差异。一般机插稻恶苗病重于直播稻。四是品种因素。水稻品种间感病性差异较大。4、防治措施

带菌种子是恶苗病的主要初侵染源。药剂浸种是防治恶苗病最有效的措施。

选用无病害的田块留种。在晒种时防止或减少种子受伤,以免病菌侵入。由于该病在发病以后基本无药可治,只有种子处理才是经济有效的办法。水稻种子的药剂消毒处理,能有效地抑制恶苗病、细条病、稻瘟病等多种病原菌,25%氰烯菌酯或25%咪鲜胺可有效预防、控制病害的发生与传播。一旦发病,应及时拔除病株,集中烧毁,拔除病株是一个重要的防治手段,对于减少下一年的侵染源有显著的效果;对严重发生田块(株发病50%以上),应采取补种或改种。(二)病害:水稻纹枯病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最初在近水面的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椭圆形病斑,条件适宜时病斑增多,常相互愈合成为不规则的云纹状斑,其边缘为褐色,中央绿色或淡褐色(株、丛间水平扩展)。叶片上的症状和叶鞘上基本相同。孕穗后期病害由下向上扩展(垂直扩展),严重时可到剑叶,甚至穗部发病,造成倒伏或枯死。1)、发生特点发病初期病情扩展病情末期水渍状椭圆形云纹状↙

水稻纹枯病侵染循环水稻纹枯病是我市常发、普发、重发的主要病害。2)、发病原因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打捞菌核清除菌源,合理密植(宽窄行种植,直播稻要严格控制播种量),平衡施肥,科学灌水(适时搁田)。防治指标:当水稻分蘖末期到圆秆拨节期丛发病率10-15%,孕穗期丛发病率15-20%时;发病严重时,过5-7天再用药一次。药剂防治:肟菌·戊唑醇(拿敌稳)、噻呋酰胺、井冈霉素等。本病从茎部发病,打药时应压低喷雾器,使药液尽可能接触下部叶鞘。3)、防治技术稻瘟病是水稻上一种典型的气候型流行性病害。

水稻破口期降雨是该病流行的关键影响因素。稻瘟病在水稻的各生育期,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根据其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1)、发生特点(二)病害:稻瘟病白点型急性型慢性型褐点型叶瘟类型危害最重39叶瘟病斑类型症状特征白点型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气候条件有利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急性型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背面灰色霉层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红褐色至灰白色,两端有坏死线。外圈黄色晕圈(中毒部),内圈为褐色(坏死部),中央灰白色(崩溃部)褐点型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节瘟:病节凹陷缢缩,变黑褐色,易折断穗颈瘟和枝梗瘟:初期出现小的淡褐色病斑,逐渐围绕穗颈、穗轴和枝梗及向上下扩展,最后变黑折断谷粒瘟: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斑块,外缘褐色或黑褐色,中央灰白色40稻瘟病侵染循环2)、发病原因选择抗病品种。防治:播种前用肟菌·异噻胺拌种。防治苗瘟、叶瘟,发现中心病株即挑治或病叶率达3-5%时施药防治1-2次;防治穗瘟,破口前3-5天喷药预防,齐穗期补治。药剂:春雷霉素、井冈·蜡芽菌、三环唑、肟菌·戊唑醇、戊唑·嘧菌酯、稻瘟酰胺、三环·氟环唑。3)、防治技术稻曲病是水稻上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过去是水稻上偶发性病害,已上升为主要病害。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更为普遍,通常在中、晚稻上发生。一般受害田减产5—10%,严重田块减产50%以上。1)、发生特点稻曲病不仅影响产量,且因病菌含对人畜禽有毒物质及致病色素C9H6O7,稻谷中含有0.5%病粒时能引起人畜慢性中毒。病粒两侧形成膨大的初为黄色—黄绿色—墨绿色的球(孢子座),成熟时表面龟裂,布满墨绿色的粉末(病菌的厚壁孢子)。(二)病害:稻曲病为什么稻曲病要在水稻破口前7天用药防治?稻穗还没抽出来,怎么防?稻曲病能防不能治,抓住适期施药是关键。研究表明,水稻孕穗期至破口前是稻曲病侵染高峰期。在水稻破口之前7天防治效果最好,用药过早或过迟防效均下降,水稻破口期施药防效基本为零,没有防效。这个时期怎么掌握?“叶枕平”后,剑叶叶枕和倒二叶枕相距3-5厘米施药最好。(全田30%叶枕平时)3)、防治技术防治:稻曲病是一种有气流或雨水传播蔓延的真菌性病害,稻曲病病菌一般是在水稻破口前侵染,灌浆后田间显症,因此防治适期是破口前7天左右。药剂:井冈·蜡芽菌、肟菌·戊唑醇、苯甲·嘧菌酯、氟环唑、咪铜·氟环唑、戊唑·嘧菌酯、苯甲·丙环。水稻细菌性病害是一类区域性、偶发性病害,常见的包括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细菌性褐条病、细菌性褐斑病、细菌性条斑病、水稻白叶枯病等。(二)病害:细菌性病害

白叶枯病

细菌性条斑病

细菌性基腐病

从叶尖或叶缘开始,长可达叶基,宽达整个叶片,病健明显。1)、发生特点白叶枯与细菌性条斑病症状比较项目白叶枯细菌性条斑病发病部位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任何部位病斑形状条斑纤细条斑病斑大小条斑长可达叶基,宽达整个叶片3-5mm×0.5-1mm病斑颜色灰白色(籼稻)黄白色(粳稻)黄褐色至枯白色迎光透视病斑不透明半透明菌脓颜色、形态蜜黄色、珠状深蜜黄色、露珠状菌脓大小较大较小菌脓数量较少较多(1)种子消毒:在播种前结合浸种催芽进行种子处理,可选用强氯精浸种12h,用清水充分清洗后催芽。(2)田间药剂防治:药剂选择要得当,如:噻菌铜、噻唑锌、噻霉酮、春雷霉素,轮换使用。施药技术要得当,细菌性病害随风、随水传播,速度快,田间防治从未发病区域向发病区域围攻施药(由外而内进行喷药

),看一点,打一片。减少病害继续蔓延,避开温度高使用铜制剂,现混现用;施药时一定要复配叶面肥或者碧护来快速修复叶片受伤组织,促进叶绿素快速合成,不影响产量。2)、药剂防治特点:苗期症状不明显,病株孕穗后剑叶或其下2-3叶尖端1-8cm渐枯黄,半透明,扭曲“干尖”,变为灰白或淡褐色,病健部界限明显。大多数植株能正常抽穗,但穗型较小,秕粒多,形成翘穗头。一是咪鲜胺和氰烯菌脂应用面扩大,线菌清、恶线清(咪鲜·杀螟丹)预防面缩小;二是炼芽时间过长+天气有利(浸种时,种子内线虫复苏,游离于水中,遇幼芽从芽鞘缝钻入)。防治:选无病田留种,并进行种子处理。播种前用温水或药剂处理。(浸种灵兼治恶苗病、敌敌畏、杀螟松)有所回升,发生以籼粳杂交稻和粳稻为主。

(二)病害:水稻干尖线虫病

一农业植保与粮食安全二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四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三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目录小麦病虫种类多,影响小麦生产的主要病虫有四类:流行性病害、土传病害、小个体害虫,偶发性害虫。流行性病害:主要是小麦赤霉病和锈病,其中最重要的条锈病、最应引起重视的是叶锈病、最难防治的是赤霉病、最不被人关注的是白粉病;土传病害:主要是根腐病、纹枯病、全蚀病;小个体害虫:蚜虫、灰飞虱、麦吸浆虫、麦蜘蛛;偶发性害虫:黏虫、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等。三、小麦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技术小麦赤霉病

1呕吐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是存在于小麦籽粒中的一种真菌毒素,由禾谷镰刀菌和黄色镰刀菌引起的。对人畜影响较大。呕吐、发烧,厌食,站立不稳,免疫、生殖系统影响;似酒醉样症状(民间也称醉谷病)。

很难去除;1998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呕吐毒素被列为3类致癌物。国家标准:呕吐毒素(DON)小于1毫克/公斤小麦(1000PPM)

小麦赤霉病病粒少于3%(4%)(5级改为3级以上)小麦赤霉病除造成小麦减产、品质降低之外,还可使感病的麦粒分泌毒素,给人畜食用带来安全隐患。以穗腐为主,先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褐斑,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当气候潮湿时,在小穗基部或颖片合缝处长出一层粉红色的霉状物。1)、发病特点菌源量:小麦赤霉病菌源是赤霉病的初次侵染来源。是小麦赤霉病形成的必要条件,但不是该病发生程度主要原因。品种抗性:抗性品种发病轻,感病品种发病重。栽培管理:栽培管理好发病轻,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造成积水发病重。气候条件(主因):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抽穗扬花期间3日以上连阴雨,病害就可以大流行。2)、发病原因防治小麦赤霉病存在一些误区:心存侥幸、寄望于轻发;防治适期掌握不准;用药方法不科学。防控策略:预防为主,主动出击,见花打药。防治适期:小麦齐穗见花期(初花期)第一次防治,5-7天后第二次用药。首次防治应足量用药。雨前早打、雨后补打、雨隙抢打。合理用药:选用高效对路药剂(内吸性强、耐雨水冲刷、慎用抗药性),如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氰烯·戊唑醇、丙硫菌唑、戊唑·咪鲜胺等,二次稀释,保证水量,高效药械。初花盛花盛末56花期是易感生育期:小麦扬花期颖壳张开,病菌孢子直接进入颖壳内部,侵染颖壳内的内稃和子房,造成发病。而不需要从外稃侵染传至内稃的过程3)、防治技术小麦锈病

2小麦锈病俗称“黄疸病”,分为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三种。条锈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可为害叶鞘、茎秆、穗部。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排列呈虚线状,鲜黄色,孢子堆小,长椭圆形,孢子堆破裂后散出粉状孢子。

叶锈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桔红色,孢子堆中等大小,圆形至长椭圆形,夏孢子一般不穿透叶片,偶尔穿透叶片,背面的夏孢子堆也较正面的小。

秆锈主要为害茎秆和叶鞘,也可为害穗部。夏孢子堆排列散乱无规则,深褐色,孢子堆大,长椭圆形。夏孢子堆穿透叶片的能力较强,同一侵染点在正反面都可出现孢子堆,而叶背面的孢子堆较正面的大。1)、发病特点典型的气传病害。以夏孢子堆随季风往复传播侵染,条件适宜时可造成大流行。1)、发病特点防治:“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2)、防治技术防治药剂:三唑酮、戊唑醇、烯唑醇、丙环唑等,如果打一遍过后,效果不理想,隔5-7天施药。历史新高1)、症状3、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以土壤传播为主的真菌病害。随着种植制度的改革,高产品种的推广和水、肥、密度的增加,危害日趋严重。发病早的减产20%—40%,严重的形成枯株白穗或颗粒无收。小麦各生育期都可受害,造成烂芽、死苗、花杆烂茎、枯孕穗、白穗、甚至倒伏等一系列症状,是小麦较为普遍的病害。历史新高2)、发病因素品种抗性。目前尚无高抗纹枯病品种,但是选用抗(耐)性强的或轻感病的良种,在同样的条件下可降低病情20%~30%。气候因素。冬季偏暖,早春气温回升快,阴雨多,光照不足的年份发病重,反之则轻。影响春季病害发生程度的重要气象因素是温度,其次是雨量,再次是雨日,小麦拔节后,气温达到

10℃-15℃是病害盛发的重要标志。耕作栽培制度。茬口、播期、播量、施肥、杂草等均影响小麦纹枯病发生程度。水旱轮作、播期过早、播种量过大、杂草猖獗、重施氮肥、忽视磷、钾及有机肥配合施用都有利于纹枯病的发生和扩展。田间小气候。田间郁闭、湿度大,排水不畅等有利于病害发生。历史新高2)、防控技术1、实行精量半精量播种,控制田间密度,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2、实行配方施肥,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增施磷、钾肥,切忌偏施氮肥,以免引起麦苗贪青晚熟,诱发病害加重危害。3、由于纹枯病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一旦田间症状表现出来,已经错过了最佳防治时期。通过试验和实践证明,小麦拔节期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最佳时期,过早或过晚效果都不理想。当麦田病株率15%—20%时,每亩用选用20%井冈霉素可溶性粉剂60-80克,噻呋酰胺或25%丙环唑乳油50毫升,或10%井·蜡芽悬浮剂90毫升,选择上午有露水时喷药,使药液能流到麦株基部。历史新高1)、症状4、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广泛分布各小麦主要产区,近年有加重趋势。危害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叶片上生近椭圆形病斑,表面逐渐长出一层白粉状霉层。后期白粉变为灰色至暗褐色,其中生有许多黑色小粒点。严重时,叶片大部分被白粉覆盖,叶鞘、茎秆和穗部发病后,也被白粉覆盖。历史新高2)、防治技术1、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2、栽培防病:合理密植,注意氮,磷,钾肥的科学搭配。3、药剂防治

种子处理:在麦苗发病较多的地区,可用种子重量的0.12%的25%粉锈宁拌种。

田间喷药:一般于小麦孕穗至抽穗前进行。常用药剂主要有丙环唑、戊唑醇、氟环唑、烯唑醇、咪鲜胺、醚菌酯、三唑酮,兑水50-75kg喷雾,一般喷三次以上,每次间隔7-10天。1)、症状5、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一种很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俗称死穗病、白穗病。小麦各生育期均能发生,苗期形成苗枯,成株期形成茎基枯死、叶枯和穗枯。近年来发展较快,发生程度逐年加重。与沤根病症状相似。地下根部受病菌侵染后先由须根向支根然后再向主根逐渐蔓延,颜色也逐渐变为深褐色。发病后地下根部慢慢腐烂。幼芽胚根变黑腐烂,幼苗枯死或生长衰弱。成株根系、根茎和茎基部变黑褐色腐烂。腐烂部分可深入到茎节内部。抽穗后至灌浆初期,病株可能因根系腐烂而枯死,呈青灰色,白穗不结实,拔取病株可见根部表皮脱落,根冠部变黑并粘附土粒。2)、发病因素小麦多年连作,土壤有机质偏小;由于雨水、灌溉时,水量过大,排水不及时;气候条件有关系。土壤湿度大,出苗后,幼苗长势弱,根系弱,抗病能力弱,雨水季节多发根腐病,最容易受到病菌侵入的。小麦适宜的播种深度在3~5公分,很多农户在播种时,按照固定的播种深度播种。如果土壤湿度大,要适当浅播。播种过深时,麦苗生长细弱,分蘖少,次生根少,也会加重根腐病的发生。历史新高2)、防控技术小麦病害防治并不困难,关键在于提前预防。根腐病在幼苗出土之后,就有可能感染,但大部分农户在返青之后,才看到病害发生,才想起来打药,导致防治效果变差。1、农业防治:开好三沟,特别是雨季。施腐熟有机肥、钾肥、磷肥,使植株“强壮”,以增强抗病力。2、农药防治:一是用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福美双·三唑醇种子包衣。二是用病初期,用扑海因(异菌脲)或菌核净,或用福美双、75%代森锰锌进行喷雾。历史新高

蚜虫俗称油虫、蜜虫,是小麦的重要害虫,可对小麦进行刺吸危害,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小麦抽穗后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蚜虫还可以传播病毒。6、小麦蚜虫苗期危害穗期危害防控技术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苗期500头/百株,穗期800头/百穗),选用10%吡虫啉20毫升或3%啶虫脒10毫升兑水50千克喷雾防治。蚜虫对于小麦的危害:一种是直接危害,一种是间接危害。直接危害:直接对小麦自身造成危害,附着于叶片、茎杆或穗部,吸食汁液,造成叶片发黄、生长停滞或白穗情况,特别严重的情况下,整株小麦枯死。间接危害:蚜虫作为一些病毒病的传播载体,造成病毒病的爆发,进而危害小麦,比如小麦黄矮病,发生后小麦长势较矮,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蚜虫,影响最终的产量和品质。一农业植保与粮食安全二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四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三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目录玉米病虫种类多,影响玉米生产的主要病虫有五类:蛀食性害虫: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粘虫等蛀食性害虫;地下害虫及苗期害虫:蛴螬、小地老虎、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及蓟马、蚜虫、甜菜夜蛾等苗期害虫;土传病害:根腐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等土传病害;叶部病害:玉米大斑病、小斑病、南方锈病等叶部病害;茎部病害:玉米纹枯病。四、玉米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技术地下害虫(一)蛴螬,蝼蛄,金针虫和地老虎地老虎属鳞翅目,夜蛾科,又名土蚕、切根虫等。地老虎是玉米地里常见的害虫,种类很多容易出现玉米枯心萎蔫、缺苗断垄,严重还会有导致毁种。蛴螬就是金龟卿的幼虫,俗名白地蚕、地漏子,成虫俗名叫金龟子。属于鞘翅目、金龟虫甲科。蛴螬是多食性害虫,对作物的苗子、幼根、幼芽、种子都能为害,有的成虫也能对植株、叶片、幼芽造成严重为害。蝼蛄属于直翘目、蝼蛄科。蝼蛄是一种杂食性害虫,对玉米、高粱等大田作物可进行为害,对蔬菜的为害也很严重。其成虫或若虫在土中可咬食刚播下的种子和生出幼芽的种子,也可咬断出土的幼苗根茎部位。另外,它在土中行动时,挖成的凸起式隧道使更多的幼苗被架空失水而死亡。地下害虫(蛴螬、蝼蛄、金针虫和地老虎)。多发生在玉米6叶期以前。发生严重的田块,常常造成缺苗断垄,使亩株数减少,严重减产。1、药剂拌种:在玉米播种前,可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毫升+60%吡虫啉悬浮种衣剂60毫升,兑水500-600毫升混合均匀,配成拌种母液,然后将拌种母液与40—60斤玉米种子充分混匀,使每粒种子均匀着药,晾干后播种。还可以防治玉米穗期蚜虫。这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2、毒饵诱杀:将麦麸、切碎菜叶等饵料炒香拌上辛硫磷或敌百虫,在傍晚撒在幼苗根际附近诱杀螬蛄;用糖醋酒液加敌百虫诱杀地老虎。3、药剂防治:在幼虫发生初期,可用5%氯氰菊酯1000倍液+5.7%甲维盐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技术草地贪夜蛾

(二)草地贪夜蛾是一种由境外入侵的爆发性农业害虫,属于鳞翅目夜蛾科,起源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预警的重大迁飞性农业害虫。特点:适生区域广、迁飞速度快、繁殖能力强、危害程度重、防控难度大。

1)、发生特点在田间如果发现翅膀两个角有白色透明部分,再配合翅膀中部的椭圆形基本就可以判定。简单易记的口诀:“头八万,尾四饼”。为害症状识别1-3龄幼虫通常在夜间出来为害,取食后形成半透明薄膜“窗孔”。4-6龄幼虫对玉米的为害更为严重,取食叶片后形成不规则的长形孔洞、叶缘缺刻。成虫识别幼虫识别草地贪夜蛾属于完全变态昆虫,成长过程包含了四个虫态(卵、幼虫、蛹、成虫),这个周期称为一个世代。幼虫14-22天

卵期2-3天

蛹期7-13天

成虫7-21天平均10天

产卵前期3-4天完成一个世代24-40天成虫发生期,集中连片使用杀虫灯诱杀,搭配性诱剂或食诱剂诱杀提升防治效果。杀成虫主要是减少排卵和繁殖,杀1头成虫可减少1000头幼虫,降低成虫基数,提升防治效果。2、防治技术根据幼虫的为害特点,在适宜时期进行喷雾。由于草地贪夜蛾的高龄幼虫会躲藏在玉米组织内部和排泄物下面,所以要在幼虫3龄前(防治适期)进行防治。此外,根据草地贪夜蛾幼虫通常在夜间取食的特点,一般在清晨和傍晚施药。根据不同玉米生育阶段,喷药时要将药喷洒在玉米心叶、雄穗或雌穗等草地贪夜蛾为害的关键部位。玉米螟(三)玉米螟的识别要点成虫:淡黄或淡褐色,前翅有两条暗褐色的锯齿状横线,后翅淡黄。卵:呈扁平椭圆形,一般数十粒排列在一起,呈鱼鳞状。幼虫:体长2-3厘米,头部及前胸为黑褐色,有光泽,整体呈灰白色,有细且清晰的暗褐色背中线,腹部每节背面中部的四个毛片排列成梯形。玉米螟的危害症状心叶期:幼虫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的心叶,叶片展开后为整齐的排孔。孕穗期:雄穗抽出后,雄穗柄和雌穗以上的茎秆被蛀食,导致雄穗及上部茎秆折断。雌穗膨大或开始抽丝后:幼虫常现在花丝顶端取食,然后蛀入穗中取食穗轴和籽粒,被害部位有大量虫粪堆积。①心叶期:a、喇叭口内施颗粒剂或毒土:0.1%氯氟氰菊酯颗粒剂,每株施用0.16g;3%辛硫磷颗粒剂,每株施用2g;拌细干土施于心叶内。也可用白僵菌20g加2.5kg细土或细沙拌匀,初见花叶株后撒入心叶中。b、药液灌心:甲维·茚虫威+菊酯,或用40%氯虫·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500-3000倍,在清晨或傍晚对准玉米心叶喷雾,间隔5-7天后再喷施一次。②穗期:a、虫穗率达10%,或百穗花丝有虫50头时立即防治。每亩用6%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800倍,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2500倍,或5%氟虫脲乳油2500倍;或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5ml,兑水50公斤灌注雌雄穗。b、用4.5%高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