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积累1.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B.家风似玉,连城之璧,家风若字,翰墨留香。C.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D.我从小就喜欢吃梨啊、苹果啊、香蕉啊……2.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A.新闻结构的五部分,分别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主体、结语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B.在我国古代作品中,常用“汗青”“桑梓”“婵娟”“襁褓”来指代史书、家乡、月亮和不满周岁的婴孩。C.科举时代,一般童生先在县或府里参加院试,考取了叫“进学”,也就是中了秀才,秀才再到省会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的为“举人”。D.古人把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如“汉阴”指的就是汉水的南岸。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秋季校运会即将举行,同学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决心为班级争光。B.我们来到郊外,登上开满杂花的小山坡,俯瞰山下的沧海桑田,真是心旷神怡!C.小林学习很虚心,每到课间,他都会捧着书本不耻下问地向老师请教。D.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A.夹缝/夹袄匀称/称心如意拾金不昧/拾级而上B.憔悴/荟萃默契/锲而不舍殚精竭虑/怒不可遏C.龟缩/龟裂斗志/斗转星移发愤图强/令人发指D.脊梁/贫瘠胸襟/噤若寒蝉勘测水位/堪当重任5.古诗文填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骈死于槽枥之间。(韩愈《马说》)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博学而笃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在其中矣。(《论语》)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天祥《过零丁洋》)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英雄末路当磨折。(秋瑾《满江红》)__________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李白在《行路难》中运用细腻的动作描写表达内心苦闷的诗句是:______,_____。杜牧在《泊秦淮》中借古讽今、表达对沉湎酒色、醉生梦死的统治阶级不满的语句是:____,______。6.根据要求回答。“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着两个主人,一个是天使,另一个是魔鬼。在人的一生中,精神世界中的两个主人相伴共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它们使每个人在不同的时空,表现出不同的色彩。”请你在理解以上语段的基础上,从下面(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备选人物)①李逵(《水浒传》)②匡超人(《儒林外史》)③尼摩船长(《海底两万里》)④曹操(《三国演义》)我选__,分析: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7.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下列小题。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有误的一项是()A.《鱼我所欲也》出自儒家经典之作《孟子》,《孟子》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鱼我所欲也》从怎样对待生与死、义与利的角度,阐述了孟子的主张:人性是恶的。B.本文开篇运用比喻论证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论述了人生的选择应以“义”为重,必要时要“舍生而取义”,同时批判了那些见利忘义的人。C.“非独贤者有是心也”的“是心”指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等这些善心。D.面对生死抉择的时候,那些“舍生取义”者的表现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2.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首认为,在“生”和“义”无法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B.作者所倡导的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具有,普通人是没有的。C.作者认为,乞人不屑“蹴尔而与之”的救命食物,是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D.文中的对偶句和排比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B.第1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C.第2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D.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句式整齐,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8.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小题(一)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二)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释)此:指滁州。掇:拾取,采取。刻露:清楚地显露出来。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归云归而岩穴暝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B.秀佳木秀而繁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C.景四时之景不同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D.负至于负者歌于途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2.把语段(一)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3.语段(一)第二段太守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醉和乐有什么关系?4.语段(一)(二)都写了滁州四时之景,它们在景物描写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请结合文段内容分析。9.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回答小题。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①;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②,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及远,以赴古人之奥区③,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注:①激:激励,激发。②委蛇:曲折前进。③奥区:深奥区域。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B.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C.或遇其叱咄/或王今急宣,有时朝发白帝(《三峡》D.色愈恭,礼愈至/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2.翻译句子。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3.在语段甲的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求学的艰苦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如何学习才能取得成功?请结合语段(甲)(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10.头发里的秘密杨振明①一般的血液、尿液检测可反映出短时间身体讯息,相较之下,毛发记录的信息显得更加完整、也更全面。毛发不仅含有人体DNA信息,同时还记录身体各方面的讯息,时间长达3至6个月甚至数年,即使当药物、化学物质、营养及其代谢物在体内已经消除时,这些信息在毛发中还会存在。而且毛发中这些物质的浓度一般要大于其代谢物的浓度。此外,头发中的药物、化学物质可能并不全是来自头发毛囊,也可以通过血液、汗液、皮脂、皮肤、空气、粉尘进入头发。因此,我们还可以通过毛发了解详细的环境信息。可以这样说,头发能反映人体及其生活环境的所有秘密。②毛发检测揭示清光绪帝的死因。清光绪帝死因,百年来一直是个谜。检验人员根据光绪帝头发,发现并证实了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最终得出了光绪帝是砒霜中毒死亡的结论,清光绪帝死亡之谜得以破解。③毛发检测广泛用于毒品检测。由于新型毒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给毒品检测工作带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除了传统的血检和尿检外,毛发检测目前在毒品检测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④红遍全球的日本偶像酒井法子曾因持有毒品被警方逮捕,酒井法子被捕以后,尿检的结果呈阴性,看不出吸毒。警方无法以使用毒品的罪名起诉她。不甘心的日本警方取用了酒井法子的10根头发进行检测,结果证明酒井法子确实吸毒,因而延长了她的拘留期。⑤通过毛发检测,积极应对过劳死。“过劳死”的说法最早来自日本,2002年,“过劳死”被《牛津英语词典》(电子版)收录。这个单词的含义是指由于’工作压力或应激所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所导致的死亡。⑥实际上,从已有医学文献来看,没有流行病学调查证据支持“过劳死”的发生与过度劳动有关联。导致死亡的不是“过劳”,而是“过劳”诱发身体隐藏的疾病导致死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统计,在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都有过劳死流行率记载;有关资料表明,直接促成“过劳死”的5种疾病依次为:冠状动脉疾病、主动脉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脑出血。除此以外,消化系统疾病、肾衰竭、感染性疾病也会导致“过劳死”。⑦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有统计显示,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的人数达60万人,中国已超越日本成为“过劳死”第一大国。平均下来,中国每天约超过1600人因劳累引发疾病离开这个世界。⑧如果能提前检查出身体隐藏的疾病风险,早发现,早预防,那么,就会减少许多不该发生的悲剧。⑨作为一种独有、无创、灵敏度高的检测技术,全息医学微磁预警检测对早期及隐性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预警作用,能检测出常规体检查不出的隐性心脑血管疾患,对预防过劳死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意义。——选自《中国科学报》1.本文主要说明了什么?最准确的一项是()A.本文主要说明了人的毛发里藏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人们要注意观察。B.本文主要说明了人的毛发含有人体DNA信息和身体各方面的讯息。C.本文主要说明了从毛发里可依据检测出疾病病因,从而做到早预防、早医治。D.本文主要说明了人的毛发含有人体各方面的讯息,可以用来判断、解决难题。2.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叙述,不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新型毒品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给毒品检测工作带来的难度也越来越大,毛发可广泛用于毒品检测。B.作为一种独有、无创、灵敏度高的检测技术,全息医学微磁预警检测对早期及隐性的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的预警作用。C.第⑦段中的划线句主要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过劳死人数惊人,进一步说明通过毛发检测可以积极应对过劳死的意义。D.检验人员根据光绪皇帝的头发,发现并证实了光绪皇帝摄人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3.请你根据本文所介绍的知识,向人们简要解释“过劳死”的真正原因,并告诉人们应如何防范。1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我们的“互联网”材料一:今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消息,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网民不到3亿,然而,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剧增,已突破7亿,互联网普及率近60%。材料二:调查中,9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每天上网,互联网这种高科技时代的新兴媒体大大方便了人们学习、研究、工作、交流和娱乐。材料三: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仅1.6%的人表示能忍受1天以上不上网,仅2.4%的人能忍受3天以上不上网。许多人认为,过度上网存在许多弊端。具体而言,3.6%的人认为“泡网”使人“变得内向”;4.3%的人觉得整天泡网让人“更孤独”;1.2%的人选择“缺乏创造性”;41.5%的人选择“变得被动”,5.8%的人指出网络会让人“情绪低落”。材料四:某班同学対“互联网影响人们生活”进行了一次调查,列表如下:“互联网使人们习惯被弱化或渐渐丧失”调查表项目面对面沟通看纸质书写信外出参加聚会做运动打电话比例37.7%56.5%69.1%30.0%1.8%36.9%6.下列选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60%。B.许多调查显示,互联网深刻的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C.互联网使人们不能面对面沟通。D.互联网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学习、工作等。7.(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主要信息。(2)根据材料四的表格,写出调查结论。8.如何理性地使用网络?请给你的同学提几条建议。三、应用12.根据要求,完成小题。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各朝各代的各类文化学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中国之学”。它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中华儿女的血脉和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迎接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今天,学习、传承国学任重而道远。1.圆梦中学文学社决定将下一期月刊的主题定为“国学热”,想要向全校师生征集有关国学经典的文稿。刊物将在五月中旬发行,你作为文学社编辑部的一员,请你写一份征稿启事。2.美国某孔子学院的学生将到圆梦中学进行友好交流,下面是交流会上主持人对一些国学经典的推荐语,请在横线上再补写一个句子。要求:紧扣主题,从《诗经》《唐诗三百首》《西游记》三部作品中任选一部作为素材,与前面的句式保持一致,构成排比句。《水浒传》——从传奇的故事中感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英雄群像;《论语》——从简练质朴的语言中领略中国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13.请以“生活告诉我”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不少于600字。(2)作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名称和师生姓名。(3)不得以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作为写作内容。

参考答案一、积累1、C【解析】

A“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后加问号。B“连城之璧”后的逗号改为分号。D“啊”后的顿号都改为逗号。名词加了“呀”“啊”“呢”等就成了短句,用逗号不用顿号。【点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a表示停顿,b表示语气,c表示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点号又分句中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和句末点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点号作用在于点断,表示说话的语气和停顿;标号作用在于标明。主要表示书面语言中某些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2、A【解析】

A错误,其中标题、导语和主体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3、D【解析】

A.蠢蠢欲动:比喻敌人准备进攻或坏人阴谋捣乱;使用错误。B.沧海桑田: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使用错误。C.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使用错误。D.坚忍不拔:形容意志坚定,不可动摇。使用正确。故选D。4、C【解析】

A.夹缝jiā/夹袄jiá,匀称chèn/称心如意chèn,拾金不昧shí/拾shè级而上。B.憔悴cuì/荟萃cuì,默契qì/锲而不舍qiè,殚精竭虑jié/怒不可遏è。C.龟缩guī/龟裂jūn,斗志dòu/斗转星移dǒu,发愤图强fā/令人发指fà。D.脊梁jǐ/贫瘠jí,胸襟jīn/噤若寒蝉jìn,勘测水位kān/堪当重任kān。故选C。5、(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塞上燕脂凝夜紫(3)蜡炬成灰泪始干(4)窈窕淑女(5)切问而近思(6)留取丹心照汗青(7)往来翕忽(8)宫阙万间都做了土(9)俗子胸襟谁识我(10)酒酣胸胆尚开张(11)弓如霹雳弦惊(12)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1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解析】

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祗”“燕脂”“窈窕”“汗青”“翕”“阙”“胸襟”“霹雳”“箸”“拔”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名句的默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点睛】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直接型默写题、理解型默写题、迁移型默写题、运用型默写题、简单赏析型默写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背完整,记清楚,写正确,理解透彻,对照教材原文,一字一句,不错不漏、不增不添地进行背诵和书写。另外要对名句要注意分类积累。6、[示例1]尼摩船长:他是一个极富爱心和正义感的勇士。他曾经为了水手的死难过得流下眼泪,曾经为了印度采珠人而和鲨鱼进行肉搏。他热切的关注并支持着大陆上人民的革命斗争,为他们提供物质援助。但他也是残酷冷漠的,他经常对他人施行暴力,他还将阿龙纳斯突然囚禁起来,强迫他们睡觉,并且强制他们留在诺地留斯号上。他击沉了许许多多的战舰,他制造了大屠杀,并且看着渺小的人一点点的沉到海底。【解析】

从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个,能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分析他们的形象特点。如选匡超人:他年少时聪明能干,待人谦恭有礼,刻苦上进,是个心地善良,事亲孝顺,淳朴可爱之人。父亲卧病在床,他晚上拿个被单,睡在父亲脚跟头。他白天里杀猪,卖豆腐,晚上便服侍父亲,读书陪到四更鼓,每夜只睡一个更头。后来思想开始蜕变,变得寡情薄义、虚伪自私、爱撒谎,甚至忘恩负义。他本已娶妻郑氏,却在李“恩师”问及可曾婚娶时答道:“还不曾。”当帮他娶亲生子,帮他安家置业,帮他补贴亏空的潘三身陷囹圄时,却说:“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二、阅读7、1.A2.B3.A【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A项错误,《鱼我所欲也》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并不是选项中所说的人性是恶的。故选A。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B项错误,从文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这句话可以看出,重“义”之心,人皆有之,并非圣贤独有。故选B。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错误,本文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故选A。【点睛】译文: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有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8、1.D2.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人在出游。3.太守醉因: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安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关系:醉乐统一,因乐而醉,醉又增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4.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言凝练传神。语段(一)以“香”言春,以“繁”状夏,以“洁”喻秋,以“水”写冬。语段(二)以“掇幽芳”言春,以“荫乔木”指夏,以“风霜冰雪”“刻露清秀”概括秋冬之景象。【解析】1.D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都是“背着”之意。A前者“聚拢”,后者“归依”。B前者“茂盛”,后者“秀丽”。C前者“景象,景致”,后者“日光”。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伛偻”:腰弯背曲的样子,这里指老年人。“提携”:搀扶着走的小孩子。还有“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判断句的翻译。3.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醉的原因:沉醉于山水之乐,宴会众宾之乐,客与太守游时的欢乐以及能和百姓同乐之趣。而醉与乐的关系:全文以乐字贯穿始终,“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是为了写乐,醉是太守思想感情境界的高度概括。全文巧妙的把醉与乐统一起来,充分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4.比较阅读。要求答出在景物描写方面两文的共同之处。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两文都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描写。语段(一)分别以“香”“繁”“洁”“水”写春夏秋冬。语段(二)分别以“掇幽芳”“荫乔木”“刻露清秀”“风霜冰雪”写春夏秋冬。这些都是标志性的季节景物的特征。【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一)译文: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二)译文: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士人来游玩,抬头望山,低首听泉。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之时,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时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那时又庆幸遇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成熟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于是为此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是因为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9、1.C2.(1)前辈老师德高望重,学生挤满了他的授课的地方。他从来不稍微缓和一下脸色。(2)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3.①用路途艰难、天气寒冷来衬托作者外出从师的艰苦环境。②用同舍生服饰的华美与自己衣着的破旧进行对比,反衬作者精神上的富足。4.①跟从名师虚心求教。②不怕吃苦,以学为乐。③自我发奋努力。④不苟同俗,潜心钻研。【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词语的解释。A项中解释为:寄住/寄托;B项:担心,担忧/忧患;C项都是“有时”;D项:周到/到了。故选C。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1)中“德隆望尊”意思是“道德声望高”,“填”意思是“挤满”,“稍降辞色”意思是“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2)句中“被”是通假字,同“披”,意思是“穿”,“腰”意思是“在腰间佩戴”,两个句子属于正常语序。据此翻译即可。3.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段②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写出了路途的艰难,表现了环境的艰苦;“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通过将同舍生和自己的穿戴作对比,表现我的精神追求。据此作答即可。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甲乙两文都是谈学习的,甲文中作者“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这些都写出了作者态度的诚恳,学习的勤奋;“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作者虽然生活很苦,但精神的富足让他感到快乐;乙文中“自刻苦,自愤激”写出了学习要自我激励;“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说明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潜心研究。据此作答即可。译文:(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乙)郑板桥小的时候跟随他的父亲,没有其他的老师。但是他读书能够自己刻苦,自己愤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自己不断深钻细研,从浅的地方到深的地方,从低到高,从近到远,到达古人学问深奥的地方,使自己不多的性情才能力气得到昌盛。10、1.D2.C3.“过劳死”并不是因过度劳动或劳累而导致的死亡,而是指由于工作压力或应激所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所导致的死亡(导致死亡的不是“过劳”,而是“过劳”诱发身体隐藏的疾病导致死亡)。防范建议:(1)可利用全息医学微磁预警检测对早期及隐性的心脑血管疾病所具有的良好的预警作用,检测出常规体检查不出的隐性心脑血管疾患,提早预防或救治。(2)“过劳死”与过度劳动或劳累有一定关联,所以,人们在工作中应尽量做到劳逸结合,减少诱因。【解析】1.试题分析: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概括。概括说明文的内容,首先要确定说明对象,然后看文章具体介绍说明这个对象哪个方面,包括事物的特征、外形、功能、性质、状态,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者事物之间的关系等。根据文章内容,D项概括全面和完整;A项不合文意;B项概括不全面;C项概括不准确。据此,答案为D。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第⑦段中的划线句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不是举例子,而是列数字。故答案为C。3.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从文章中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进行比较,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句作答。若内容过多,也可以采取对内容进行简单概括的方法作答。作答时,要重点结合文章的第6段解释“过劳死”的真正原因;结合文章的第8、9段概述人们应如何防范“过劳死”。11、6.D7.(1)中国互联网络发展迅速,网民数量多:互联网深刻影响人们生活,但过度上网会带来许多弊端。(2)网络使人们习惯被弱化或渐渐丧失,其中最严重的是写信,其次是看纸质书,影响最小的是“外出参加聚会”。8.示例:应自觉提醒自己在网上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应自觉管理每天的上网时间;应把注意力放在真实生活中,培养更多的线下兴趣爱好。【解析】6.A.“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60%”是错误的,材料一,“互联网普及率近60%”。B.“互联网深刻的影响人们的健康生活”是错误的,材料三,“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C.“不能面对面沟通”是错误,材料四,调查表中“面对面沟通”“37.7%”说明互联网使人们面对面沟通弱化或渐渐消失。故选D。7.(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概括。通读四则材料,理解其内容,概括作答。材料一,“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剧增,已突破7亿,互联网普及率近60%”;材料二,“互联网这种高科技时代的新兴媒体大大方便了人们学习、研究、工作、交流和娱乐”;材料三,“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材料四,“互联网使人们习惯被弱化或渐渐丧失”。最后精炼地整合答案即可。(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首先要注意题干或图表的主题、对象;其次需要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最后分析图表的变化,找出规律或最大(较大)、最小(较小)数字,得出结论。本表格中,最大和较大的数字是“69.1%”“56.5%”,最小的数字是“30.0%”,然后紧扣图表的主题“互联网使人们习惯被弱化或渐渐丧失”,故可以得出结论:网络使人们习惯被弱化或渐渐丧失,影响最大的是“写信”,其次是“看纸质书”,影响最小的是“外出参加聚会”。8.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提出建议的能力。提建议,一不可脱离材料,二不可脱离实际,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依据“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仅1.6%的人表示能忍受1天以上不上网,仅2.4%的人能忍受3天以上不上网”可知,人们上网时间过长,可提建议:同学们应自觉管理每天的上网时间;依据“互联网使人们习惯被弱化或渐渐丧失”可建议:同学们应把注意力放在真实生活中,培养更多的线下兴趣爱好;依据“互联网这种高科技时代的新兴媒体大大方便了人们学习、研究、工作、交流和娱乐”“互联网使人们习惯被弱化或渐渐丧失”,可建议:同学们应自觉提醒自己在网上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最后精炼地整合答案即可。三、应用12、1.示例:征稿启事为了响应“宣传国学计划,绽放国学经典”的号召,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热情,我校文学社面向全体同学征集以“国学热”为话题的文章。文体不限,千字以内。请有意参与的同学在5月20日,将稿件送至我校文学社编辑部。圆梦中学文学社编辑部2019年4月28日2.示例一:《诗经》----从音韵和谐的吟唱中体会劳动人民纯朴的精神内涵。示例二:《唐诗三百首》---从朗朗上口的篇章中欣赏诗歌黄金时代的旷世杰作。示例三:《西游记》---从作者丰富的想象中聆听一曲降妖伏魔、百折不挠的赞歌。【解析】1.试题分析:征稿启事一般是为了某项活动而进行的一次性征求稿件的通知。征文(稿)启事的写作,关键是要做到内容清楚。内容一般有如下几项:①征文的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