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勘察设计服务勘察报告_第1页
房屋建筑勘察设计服务勘察报告_第2页
房屋建筑勘察设计服务勘察报告_第3页
房屋建筑勘察设计服务勘察报告_第4页
房屋建筑勘察设计服务勘察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概述 2一、勘察目的和任务 2二、执行的规范和标准 3三、勘察实施概况 4第二节工程测量 7第三节土体工程地质条件 7一、地形地貌 7二、场地地震背景资料 8三、场地周边环境及地下管线情况 8四、场地地面沉降历史资料及预测地面沉降趋势 8五、主体工程地质特征 8第四节水文地质条件 8一、地下水类型 8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9三、土层渗透性评价 9四、地下水水位 10五、地下水水质 10六、地下水、土腐蚀性评价 11七、地下水及地表水对工程的影响 11第五节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的统计 12第六节场地地震效应 18一、场地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分组 19二、场地类别 19三、饱和砂性土液化判别 20四、抗震地段划分 20第七节场地土工程地质评价 20一、场地稳定性评价 20二、地基土评价 20三、特殊土体 23四、不良地质作用 23第八节地基基础方案及工程治理 23一、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分析确定 23二、地基基础方案 23第九节基坑支护与降水 33第十节结论与建议 35(投标人参照本章编制勘察报告)第一节概述一、勘察目的和任务本次岩土工程勘察阶段为详细勘察阶段。在通过与业主、设计院沟通的前提下,根据本工程的特点,为确定建筑物和深基坑基础类型、基础形式和施工方法提供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资料,具体勘察的主要内容如下:1.查明建筑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各岩土层的类型、性质、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分析和评价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查明不良地质作用,可液化土层和特殊性岩土的分布及其对桩基的危害程度,并提出防治措施的建议;2.查明地层结构和岩土埋藏条件、物理力学性质,持力层及下卧软弱层的埋藏深度、厚度、性状及其变化,对岩土的均匀性、强度和变形性状作出的评价,提供地基变形的计算参数、预测建筑物的变形特征;3.划分场地类别及抗震地段;4.查明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的埋藏条件),提供地下水位及变化幅度和规律,评价其对地基基础、地下室和施工边坡稳定性的影响;5.判定环境土和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判定地基土及地下水在建筑物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及其对工程的影响,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提供基础开挖稳定计算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论证和评价基坑开挖、降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6.提出经济合理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建议,提供天然地基承载力;采用桩基础,对桩基类型、适宜性、持力层选择提出建议;提供桩端土承载力、桩周土摩擦力和变形计算的有关参数;评价沉桩可能性,论证桩的施工条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对桩基施工中应注意的问题提出意见。二、执行的规范和标准本次勘察和报告编写执行的主要规范和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岩土工程勘察安全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土工试验方法标准》;《静力触探技术标准》;《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第四版。三、勘察实施概况(一)勘察工作量布置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该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一级(高层公寓)~二级(除高层公寓外其余单体),场地等级为二级,地基等级为三级,确定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甲级~乙级。据此并结合《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标准》进行勘察工作量布设;勘探点间距按勘察要求高层公寓及公建配套沿建(构)筑物角点及周边线布设,多层洋房、商业及无上部结构地下室按建(构)筑物周边线并结合方格网布设,本次勘察勘探孔间距均不大于35.00m,无上部结构地下室沿基坑开挖周边线勘探点间距均不大于25.00m,高层住宅楼处控制性孔孔深80.00m,一般性孔深60.00m;公建配套、商业、多层洋房及地下室处控制性孔孔深30.00m,一般性孔深25.00m,控制性孔数量不少于1/3。勘探点深度、土样测试数量和项目、原位测试数据等均满足规范要求。(二)勘察测试方法拟建场地地貌类型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区新三角洲平原,以粉土、粉砂、粉质黏土为主,勘察工作采用钻探取样和静力触探、标准贯入原位测试相结合的勘察方法与手段。钻探:采用XX型油压工程钻机及XX型工程钻机,全孔泥浆护壁取芯钻进,钻孔孔径Ф110mm,钻探控制操作的具体方法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及《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执行。取样:土试样等级为Ⅰ级,采用连续快速静压法及少锤重击法厚壁敞口取土器采取,部分砂样采用取砂器采取,软土采用薄壁取土器采取,各类土样采取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要求。标准贯入试验:主要在取土+标贯孔中实施。操作方法和要求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执行;静力触探试验:采用双桥15t液压静探仪施工,成果采用溧阳产LMC-310微机记录,技术要求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规定。双桥15t探头编号455,锥尖率定系数为3.1028,侧壁率系数为0.038475,探头截面积15cm²,侧壁工作面积300cm²;编号405,锥尖率定系数为3.1205,侧壁率系数为0.037512,探头截面积15cm²,侧壁工作面积300cm²。波速测试:采用XX岩海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RS-1616K型探测仪和XX省地震工程院研制的UWR-2B井下波速测头施工,技术要求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规定。室内试验:包括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和常规试验,三轴不固结不排水剪切、渗透、直剪固快、高压固结、颗粒分析等试验,试验方法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执行。(三)完成勘察工作量本次勘察组织XX台XX型油压型工程钻机、XX台XX型工程钻机及XX台15t静力触探仪进行野外作业,野外工作于20XX年X月XX日至20XX年X月XX日进行,累计完成工作量见表。勘察工作量一览表勘察项目工作量工程测量(组日)钻探取样取土+标贯孔钻孔个数(个)进尺(m)取样原状土样(简)扰动土样(件)水样(件)原位测试静力触探试验孔数(个)进尺(m)波速试验孔试验孔数(个)进尺(m)标准贯入试验次数(次)室内试验土工试验常规试验(组)三轴剪切(件)直剪固快(组)渗透试验(组)高压固结(组)颗粒分析(次)水质分析水质简分析(组)注:波速孔20m孔采用跨孔法测试,50m孔采用单孔法测试。第二节工程测量勘探点位置根据勘探点坐标进行测放(量)。各勘探孔性质详见下表。勘探点主要数据一览表序号编号类型坐标位置高程孔深地下水稳定水位XY深度高程(m)(m)(m)(m)1取土+标贯孔2静探孔3波速孔第三节土体工程地质条件一、地形地貌(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二、场地地震背景资料(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三、场地周边环境及地下管线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四、场地地面沉降历史资料及预测地面沉降趋势(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五、主体工程地质特征(根据实际情况编写)第四节水文地质条件一、地下水类型根据地下水的赋存、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土层孔隙潜水和第Ⅰ承压水。孔隙潜水主要赋存于XX层粉土、粉砂中。第Ⅰ承压水主要赋存于45m以下粉土、粉砂层中,4-1层粉质黏土夹粉土及4-XX层粉质黏土夹粉土为相对的隔水层。区域资料表明第Ⅰ承压水水位高程为-1.00m。对本工程有影响的是松散土层孔隙潜水。二、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潜水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场地邻近地段地表河水侧向补给,径流途径较短。潜水排泄方式主要为自然蒸发,径流缓慢。Ⅰ承压水与孔隙潜水之间水力联系较密切具有互补关系,目前场区及附近未对该层进行人工开采,因此地下水径流排泄条件主要受长江三角洲区域地下水系统流场控制,其径流速度取决于区域地下水水力坡度,总体上呈自西向东、自北向南缓慢径流,从上游向下游缓慢径流排泄,其次少量承压水越流补给也是排泄途径之一。三、土层渗透性评价勘察表明,场区80.50m以浅以粉土、粉质黏土、粉砂为主。粉土、粉质黏土富水性及透水性较差;粉土富水性及透水性一般;粉砂富水性及透水性较好。根据所取土样渗透试验成果上部实际各土层渗透性评价见下表。地基土渗透性评价一览表层号名称水平渗透系数KH(cm/s)垂直渗透系数kV(cm/s)渗透性评价1素填土推荐值4.00×10-42.00×10-4弱透水2粉土夹粉质黏土试验值2.36×10-52.17×10-5透水推荐值3.00×10-51.50×10-53-1粉砂夹粉土试验值3.99×10-32.99×10-3透水推荐值4.50×10-33.00×10-33-1a粉砂夹粉土试验值1.43×10-31.11×10-3弱透水~透水推荐值2.00×10-31.00×10-33-2粉砂夹粉土试验值5.48×10-34.81×10-3透水推荐值6.00×10-34.50×10-33-2a粉砂夹粉土试验值2.24×10-31.33×10-3透水推荐值3.00×10-31.50×10-33-3粉砂夹粉土试验值6.16×10-33.41×10-3透水推荐值7.00×10-34.50×10-3备注上表渗透性评价参考《工程地质手册》(第三版)有关内容进行:k=1.16×10-6~1.16×10-5为微透水;k=1.16×10-5~1.16×10-3为弱透水;k=1.16×10-3~1.16×10-2为透水。四、地下水水位场地孔隙潜水水位较高且呈季节性变化。勘察期间,测得场地内松散土层孔隙潜水稳定水位1.00~1.10m(1985国家高程),年变幅1.50m;常年最高水位为1985国家高程3.00m。此水位可作为抗浮设计水位使用。五、地下水水质根据所取地下水水质分析结果,水质类型为HCO3·Cl·SO4-Ca·Na·Mg型。PH值为7.41~7.47,[HCO3-]含量为1324.1~1379.1mg/l,[Cl-]含量为365.1~404.1mg/l,[SO42-]含量为67.2~76.8mg/l,[Na+]含量为280.5~313.5mg/l,[Ca2+]含量为254.5~264.5mg/l,[Mg2+]含量为99.7~103.4mg/l,[NH4+]含量为0.56~0.64mg/l,矿化度为2399~2550mg/l。详见水质分析报告。六、地下水、土腐蚀性评价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有关规定对地下水的腐蚀性进行评价。对本次拟建工程而言,建(构)筑物基础(桩基)直接与地下水接触,常年而言处于湿润区,该场地环境类型为Ⅱ类。根据地下水水质分析资料,按上述规范表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具微腐蚀,长期浸水的情况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干湿交替的情况下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拟建场地地下水位较高,年降水量较大,丰水季节地下水接近地表,土中可溶盐多已溶解于地下水中,故地下水位以上地基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可参照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故土质对混凝土具微腐蚀。七、地下水及地表水对工程的影响场地孔隙潜水水位一般较高且呈季节性变化。本工程基槽开挖深度一般为1985国家高程-1.60m~1.00m;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一般为1985国家高程-2.60m。与基坑开挖有影响的是浅部土层中的孔隙潜水,地下水对本工程施工具有一定影响,场地浅部砂性土发育、地下水位高、含水量丰富、地层透水性一般,基坑开挖时易产生流砂、管涌、坑壁渗水,影响基坑稳定及影响钻孔桩的孔壁稳定。对预制桩等挤土桩型,孔隙水压力的改变对沉桩会带来不利影响;对无上部结构的地下室而言,地下水对地下室具有浮托作用。第五节土体物理力学指标的统计按《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对场地内各岩土层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原位测试数据进行分层统计、分析,提供各项统计指标的标准值、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变异系数、样本数。各项物理力学指标的平均值用算术平均法计算;贯入试验击数经杆长修正计算平均值(注:剖面图中标贯击数为实测值)。各项物理力学指标的标准值采用平均值乘以统计修正系数计算,含水量、孔隙比、土重度、液性指数、压缩系数、压缩模量、标贯击数等统计修正系数按公式计算,式中正负号按不利组合考虑。一、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平均值)层号名称含水量土重度孔隙比液限塑限塑性指数液性指数wγewLwPIPILkN/m3———2粉土夹粉质黏土30.918.50.90732.124.57.70.853-1粉砂夹粉土28.119.30.77832.423.98.50.833-1a粉砂夹粉土29.119.50.7733-2粉砂夹粉土27.419.80.7303-2a粉砂夹粉土28.719.30.7843-3粉砂夹粉土27.019.60.7424-1粉质黏土夹粉土35.518.31.01436.223.512.70.944-2粉土夹粉砂32.518.50.93434.225.09.10.874-3粉质黏土夹粉土34.618.31.00035.623.412.10.925-1粉土夹粉砂29.518.80.86331.923.98.00.705-2粉砂夹粉土26.019.40.7406粉砂25.119.70.7067含砾中粗砂16.820.50.539二、土的压缩、固结指标(平均值)层号名称压缩系数压缩模量压缩指数a0.1-0.2Es0.1-0.2CcMPa-1MPa2粉土夹粉质黏土0.296.843-1粉砂夹粉土0.1512.393-1a粉砂夹粉土0.1710.553-2粉砂夹粉土0.1413.013-2a粉砂夹粉土0.1710.773-3粉砂夹粉土0.1313.844-1粉质黏土夹粉土0.444.884-2粉土夹粉砂0.277.804-3粉质黏土夹粉土0.414.955-1粉土夹粉砂0.326.215-2粉砂夹粉土0.1412.876粉砂0.1214.820.0917含砾中粗砂0.0917.830.068注:各土层压缩曲线详见后附件,供地基变形及桩基沉降计算使用。三、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平均值、标准值)层号名称直接快剪固结快剪三轴快剪粘聚力Cq内摩擦角φq粘聚力Ccq内摩擦角φcq粘聚力Cuu内摩擦角φuukPa度kPa度kPa度2粉土夹粉质黏土平均值9.127.68.028.415.224.8标准值8.227.17.327.914.824.03-1粉砂夹粉土平均值5.530.66.031.1标准值4.930.05.430.43-1a粉砂夹粉土平均值5.530.06.231.7标准值4.929.75.731.03-2粉砂夹粉土平均值6.030.57.332.1标准值5.529.86.731.53-2a粉砂夹粉土平均值6.830.86.433.2标准值5.329.45.332.23-3粉砂夹粉土平均值4.630.94.431.6标准值4.330.54.031.04-1粉质黏土夹粉土平均值15.49.615.911.318.79.5标准值14.99.215.210.318.08.74-2粉土夹粉砂平均值10.324.9标准值8.722.34-3粉质黏土夹粉土平均值18.29.524.49.3标准值17.59.123.28.35-1粉土夹粉砂平均值9.126.9标准值6.123.35-2粉砂夹粉土平均值4.232.1标准值3.830.96粉砂平均值3.133.9标准值2.833.37含砾中粗砂平均值1.836.6标准值1.536.2四、标贯试验指标(平均值、标准值)层号名称实测值杆长修正值N(击)N(击)2粉土夹粉质黏土平均值6.06.0标准值5.15.13-1粉砂夹粉土平均值13.012.0标准值12.111.13-1a粉砂夹粉土平均值9.07.0标准值7.86.83-2粉砂夹粉土平均值16.013.0标准值15.112.53-2a粉砂夹粉土平均值9.07.0标准值7.76.03-3粉砂夹粉土平均值17.013.0标准值16.712.54-1粉质黏土夹粉土平均值10.07.0标准值8.05.54-2粉土夹粉砂平均值25.016.0标准值21.714.24-3粉质黏土夹粉土平均值11.07.0标准值7.44.75-1粉土夹粉砂平均值19.012.0标准值15.89.65-2粉砂夹粉土平均值32.019.0五、静力触探试验平均值(平均值、标准值)层号名称锥尖阻力侧壁阻力比贯入阻力qc(MPa)fs(kPa)Ps(MPa)1素填土平均值1.5425.65标准值1.4623.781-a素填土混淤泥平均值0.9512.87标准值0.7211.112粉土夹粉质黏土平均值2.1819.98标准值2.1119.183-1粉砂夹粉土平均值5.5546.48标准值5.4645.543-1a粉砂夹粉土平均值3.1032.93标准值2.9931.803-2粉砂夹粉土平均值6.1754.74标准值6.0553.643-2a粉砂夹粉土平均值2.4939.13标准值2.3837.853-3粉砂夹粉土平均值6.0057.73标准值5.9157.004-1粉质黏土夹粉土平均值1.6332.95标准值1.5831.954-2粉土夹粉砂平均值4.9769.59标准值4.5966.314-3粉质黏土夹粉土平均值1.9939.25标准值1.9237.665-1粉土夹粉砂平均值4.7287.36标准值4.3183.305-2粉砂夹粉土平均值8.68104.72标准值7.8399.566粉砂平均值14.21113.99标准值13.97111.15对评价岩土性状的指标:含水量、液限、塑限、塑性指数、饱和度等选用指标的平均值。对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的岩土参数指标:压缩系数、压缩模量、渗透系数等,一般选用指标的平均值。对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的岩土参数-抗剪强度指标,选用指标的标准值。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除1层土及1-a层土外,各土层地基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变异性为较低~中等;实际各土层静力触探统计表见附件4,由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各土层静力触探指标变异性为较低~中等,场地地基土为均匀地基土。据此可知本报告的地基土分层方案合理,相关指标可靠,满足规范要求,可供设计使用。第六节场地地震效应一、场地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分组(根据实际情况编写)二、场地类别本工程共进行波速测试孔12孔,分别为VS1、VS2、VS3、VS4、VS5、VS6、VS7、VS8、VS9、VS10、VS11及VS12孔,测试深度除VS1、VS10孔为50.00m外其余各孔均为20.00m(其中50m波速孔测试方法为单孔法,20m波速孔测试方法为跨孔法)。依据实际所测各孔各土层20.00m以浅剪切波速值(详见附件7波速试验成果表),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第4.1.5条规定,计算各孔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见下表;划项目剪切波速资料并结合本次最大勘探深度80.00m钻孔资料,判定本区覆盖层厚度大于50.00m,划分建筑场地类别为Ⅲ类,特征周期值为0.55s。土层等效剪切波速计算表序号孔号计算深度do(m)等效剪切波速Vse=do/t(m/s)覆盖层厚(m)建筑场地类别1VS120169.01>50Ⅲ2VS220165.51>50Ⅲ3VS320162.28>50Ⅲ4VS420164.36>50Ⅲ5VS520164.36>50Ⅲ6VS620157.76>50Ⅲ7VS720164.11>50Ⅲ8VS820165.07>50Ⅲ9VS920162.40>50Ⅲ10VS1020176.16>50Ⅲ11VS1120162.07>50Ⅲ12VS1220163.39>50Ⅲ三、饱和砂性土液化判别XX市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本工程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丙类),可不考虑饱和沙土、粉土液化问题。四、抗震地段划分该场地位于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区新三角洲平原,地貌单一,各土层分布较均匀,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可不考虑饱和砂土液化问题,仅局部浅部有明(暗)沟分布,就整个场地而言,抗震地段划分为一般地段。第七节场地土工程地质评价一、场地稳定性评价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划分,场区位于长江下游—黄海地震带,属相对稳定区,适宜进行本工程建设。二、地基土评价拟建场地地貌类型属长江下游冲积平原区新三角洲平原。勘察表明,场区80.50m以浅浅部表层1层土、暗沟(塘)底部分布的1-a层土、明沟(塘)底部分布的1-b层土外其余各土层在各单体下水平向起伏不大,各单体下主要持力层及受力层层面坡度小于10%,综合评价场地属均匀地基,但垂直向上土体性质差异较大。土体分布欠稳定。地基岩土评价详见下表地基土评价一览表层号名称压缩性综合评价1素填土高不良土层,不可直接利用1-a素填土混淤泥高不良土层,不可直接利用1-b淤泥高不良土层,不可直接利用2粉土夹粉质黏土中高大部分布,仅明(暗)沟(塘)部位局部缺失,可作本工程1~5#多层洋房及S-1~S-3#商业、公建处建(构)筑物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3-1粉砂夹粉土中低均有分布,为天然地基下压缩层并可作本工程1~5#多层洋房、S-1~S-3#商业、公建及无上部结构地下室处天然地基持力层3-1a粉砂夹粉土中低仅场地东北侧部位多层洋房3#、8~11#、14#、15#及高层公寓16~19#楼部位缺失,该层土埋深浅,厚度薄,强度较低,为天然地基下压缩层,相对软弱层3-2粉砂夹粉土中低均有分布,该层土埋深浅,厚度一般,强度一般,可作本工程无上部结构地下室处天然地基持力层,并为天然地基下压缩层;可作短桩持力层3-2a粉砂夹粉土中低均有分布,该层土埋深浅,厚度薄,强度较低,为天然地基下压缩层,相对软弱层3-3粉砂夹粉土中低均有分布,该层土埋深浅,厚度一般,强度一般,为天然地基下压缩层,可作本工程短桩持力层4-1粉质黏土夹粉土中偏高均有分布,该层土埋深一般,厚度较大,但强度较低,为相对软弱层4-2粉土夹粉砂中高均有分布,该层土埋深一般,厚度一般,但强度低4-3粉质黏土夹粉土中偏高均有分布,该层土埋深一般,厚度较大,但强度较低,为相对软弱层5-1粉土夹粉砂中高该层土大部分布,仅高层公寓16~17#楼部位缺失,埋深较深,但强度偏低,且差异较大,厚度局部较小,最小厚度仅0.70m5-2粉砂夹粉土中低该层土仅分布于高层公寓16~17#、18~19#楼部位,具有一定埋深,强度一般,但差异较大,且厚度变化大,一般为1.40~5.50m6粉砂中低均有分布,该层具一定埋深,且具有一定强度及厚度,可作本工程高层公寓处桩基持力层,扣除地下室埋深后可获得较高的单桩承载力,且对沉降控制有利7含砾中粗砂低均有分布,该层具一定埋深,且具有一定强度及厚度,为良好的桩端下压缩层三、特殊土体填土:场区表层分布的填土,土性以粉土混粉质黏土为主,场地局部拆迁地表以碎石、碎砖等建筑垃圾及旧基础为主,土质极不均质,不可直接利用,场地内多有暗沟(塘)分布,系原明沟(塘)回填所致,回填材料为素填土混淤泥,局部混杂碎石、砖等建筑垃圾,土质极不均质,不可直接利用。四、不良地质作用勘察表明,场地无岩溶、采空区、液化等不良地质作用。第八节地基基础方案及工程治理一、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分析确定(略,请自行编写说明)二、地基基础方案本工程由XX幢XX层高层公寓(编号X-XX#)、XX幢XX+X层多层洋房(编号X-XX#)、XX幢X-XX层商业(编号X-XX#)、XX幢XX层公建配套(编号X-XX#)及XX处无上部结构地下室组成。基础方案可根据不同建筑物荷载特点,沉降差异等并结合实际单体下地层分布综合考虑。(一)天然地基基础方案对于本工程X-XX层多层洋房、X-XX层商业及公建配套而言,荷载要求不高,场区浅部分布的XX层粉土夹粉质黏土及XX-X层土具有一定强度及厚度,可以XX层土或XX-X层土为天然地基浅基础持力层,根据上部荷载确定相应基础尺寸,XX层土承载力特征值可按120kPa考虑,XX-X层土承载力特征值可按150kPa考虑。对于局部填土超深处及暗沟而言,应开挖见底,彻底清除填土及素填土混淤泥后,采用1:1(120kPa)或4:6(150kPa)砂石垫层换填法分层夯实回填至设计标高,以处理后的砂石垫层人工地基为基础持力层,砂石比例、夯实手段、夯实遍数等均应根据设计承载力要求进行,同时施工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规程执行,以确保砂石人工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并尽量保证砂石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承载力的一致性,以减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砂石人工地基承载力应满足120kPa(若以XX层土为持力层)或150kPa(若以XX-X层土为持力层)要求,实际砂石人工垫层承载力应通过测试最终确定。对于本工程XX-X层多层洋房、XX-X层商业而言,荷载要求不高,基础埋深为国家高程-1.60m,该深度置于XX-X层粉砂夹粉土中,XX-X层粉砂夹粉土具有一定强度,且有一定厚度,可以XX-X层土为天然地基浅基础持力层,采用筏板基础,XX-X层土承载力特征值可按150kPa考虑。对于本工程XX处无上部结构地下室而言,基础埋深为1985国家高程-2.60m,该深度大部置于XX-X层粉砂夹粉土中,局部置于3-XX层粉砂夹粉土中,XX-X层粉砂夹粉土及3-XX层粉砂夹粉土均具有一定强度,且有一定厚度,可以XX-X层土或3-XX层土为天然地基浅基础持力层,采用筏板基础,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可按不利150kPa考虑。地下室无上部结构,其变形特征为倾斜,应进行稳定性验算;当考虑空载时地下水的托浮作用时,应进行抗浮验算,当抗浮验算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采取增加覆土厚度,结构自重等措施,必要时可采取抗拔桩处理。(二)地基变形对于本工程X-XX层多层洋房而言,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拟采用天然地基方案,若以XX层土为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地基主要持力层XX层土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为120kPa,XX-X层土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为150kPa,3-1a层土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为130kPa,3-XX层土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为155kPa,层数≤6,且由于单体下主要持力层XX层土受明(暗)沟切割影响,层面坡度大于10%,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之3.0.2条规定,设计时应考虑地基变形,变形特征主要为沉降差;若以XX-X层土为持力层,则设计时可不考虑地基变形。对于本工程X-XX层商业及公建配套而言,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拟采用天然地基方案,若以XX层土或XX-X层土为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地基主要持力层XX层土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为120kPa,XX-X层土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为150kPa,3-1a层土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为130kPa,3-XX层土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为155kPa,层数≤6,单体下主要持力层层面坡度≤10%,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之3.0.2条规定,设计时可不考虑地基变形。对于本工程XX-X层多层洋房、XX-X层商业而言,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丙级,拟采用天然地基方案,若以XX-X层土为天然地基基础持力层,地基主要持力层XX-X层土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为150kPa,3-1a层土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为130kPa,3-XX层土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为155kPa,层数≤6,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之3.0.2条规定,设计时可不考虑地基变形。(三)桩基础方案1.桩型及持力层选择对于本工程XX层高层公寓而言,具有一定的荷载,可直接采用桩基础方案,当考虑到无上部结构地下室空载时地下水浮力对地下室底板影响,可考虑采用抗拔桩进行处理。桩型可选用预应力管桩、预制方桩、钻孔灌注桩之一。预应力管桩、预制方桩具有单桩承载力高、质量易保证、施工周期短等特点,但挤土效应明显,沉桩会有一定的困难;钻孔灌注桩沉桩较易实现,但基础造价高、施工周期长。根据地区及临近场区现有施工经验、场地实际地层分布并结合建(构)筑物荷载特点,建议XX层高层公寓采用预应力管桩或钻孔灌注桩以XX层土为桩基持力层。无上部结构地下室若设置抗拔桩,建议采用400×400实心预制方桩,可处理至XX层粉砂夹粉土。实际持力层的选择、桩长、桩径等应根据上部荷载情况并严格结合实际单体下地层分布综合确定。根据实际地层特征,各土层桩基设计参数见下表,实际单桩承载力特征值应通过静载试验最终确定。各土层设计参数一览表层号地层名称桩周土极限摩阻力标准值qsik(kPa)桩端土极限端承力标准值qpk(kPa)抗拔系数λ钻孔灌注桩预制桩钻孔灌注桩预制桩2粉土夹粉质黏土26280.703-1粉砂夹粉土46520.553-1a粉砂夹粉土30400.503-2粉砂夹粉土465220000.553-2a粉砂夹粉土32380.503-3粉砂夹粉土485422000.584-1粉质黏土夹粉土32404-2粉土夹粉砂36454-3粉质黏土夹粉土32405-1粉土夹粉砂36455-2粉砂夹粉土55656粉砂7010012006000注:1.对于预应力管桩而言桩基参数可等同于预制桩;2.桩周土侧阻力特征值,桩端土端承力特征值可分别取极限标准值的一半;3.桩端进入持力层一般不宜小于1.5d,当采用预应力管桩桩型时,桩端入土深度粉砂不宜小于2.0d,粉土不宜小于2.5d;2.单桩承载力估算估算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见下表。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估算表建(构)筑物名称桩型桩径(mm)桩端入土高程(m)有效桩长(m)桩端持力层估算孔号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kN)端承力所占比例(%)16#楼预应力管桩Φ600-48.5047.06GJ16607526.0钻孔灌注桩Φ800-48.5047.0559210.817#楼预应力管桩Φ600-49.5048.0GJ6624325.4钻孔灌注桩Φ800-49.5048.0578810.418#楼预应力管桩Φ600-49.5048.0GJ3590726.9钻孔灌注桩Φ800-49.5048.0537211.219#楼预应力管桩Φ600-51.5050.0GJ12623025.5钻孔灌注桩Φ800-51.5050.0572810.520#楼预应力管桩Φ600-49.5048.0GJ23603226.3钻孔灌注桩Φ800-49.5048.055061121#楼预应力管桩Φ600-46.5045.0GJ28563528.2钻孔灌注桩Φ800-46.5045.0505711.922#楼预应力管桩Φ600-47.5046.0GJ35581427.3钻孔灌注桩Φ800-47.5046.0522411.523#楼预应力管桩Φ600-46.5045.0GJ40579027.4钻孔灌注桩Φ800-46.5045.0526711.5上述静压预应力管桩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估算时是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第5.3.8-1~3中公式进行,公式具体如下:Quk=Qsk+Qpk=uΣqsikli+qpk(Aj+λpApl)其中:λp—桩端土塞效应系数当hb/d1<5时,λp=0.16hb/d1当hb/d1≥5时,λp=0.8qsik—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阻力标准值;qpk—极限端阻力标准值;u—桩周长;Aj—空心桩端净面积:管桩:Aj=();Apl—空心桩敞口面积:Apl=;τi—第i层土厚度;d1—空心桩内径,Ф600mm桩径按AB型桩0.34m估算。上述钻孔灌注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估算时是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第5.3.6中公式进行,公式具体如下:Quk=Qsk+Qpk=uΣΨsiqsikli+ΨPqpkAp其中qsik—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阻力标准值;qpk—极限端阻力标准值;Ψsi、ΨP—大直径桩侧阻力、端阻力尺寸效应系数;u—桩周长;Ap—桩截面积;li—第i层土厚度;实际持力层选择、桩长、桩径应根据实际荷载及不同单体下实际地层分布而确定,实际单桩承载力(抗压及抗拔)应通过荷载试验最终确定,工程桩施工前尚应进行试桩工作。3.沉桩可能性及对环境影响分析当采用预应力管桩或预制桩桩型时,为避免噪声影响,施工工艺宜选用静压预制桩,若采用静压预应力管桩或预制桩时,当以XX层粉砂为桩端持力层时,3-1~XX层土、5-XX层土及XX层土均为稍密~中密状粉砂,尤其是桩端XX层土为密实状粉砂,挤密效应明显;考虑到沉桩的可能性,建议布桩中宜适当增大相应的桩距,采取合理的施打顺序、日打桩数量等并根据单桩承载力要求选择相应的动力设备、必要时应采取引孔或采用桩尖等措施;沉桩施工过程前应掌握现场的土质情况,做好沉桩设备的检查和调试,保证使用可靠,以免发生施工中途间断,引起间歇后沉桩阻力增大,发生桩不能压入地滞桩事故。若采用钻孔灌注桩时,因砂性土易扰动,需采取泥浆护壁,防止坍孔影响成孔和灌注质量,同时要注意泥浆稠度,以防软土缩径及泥皮影响桩侧阻力;应保证钻孔的垂直度和完整性,减小孔底沉碴厚度,以保证桩身质量及单桩承载力。施工时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规程进行。钻孔灌注桩施工时应注意泥浆的及时回收,以防外泄给周边环境造成污染。4.桩基施工时应注意的问题桩基施工前尚应做好地面硬化工作,局部明(暗)沟(塘)部位应开挖见底后采用土性较好的素土分层夯实回填,以保证压桩机行驶的地基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并保持平正。沉桩时尚应保持压桩机垂直压桩。预应力管桩或预制桩的制作质量应满足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其单节长度应结合施工环境条件、沉桩设备的有效高度、地基土质分层情况合理确定。预应力管桩或预制桩沉桩施工过程前应掌握现场的土质情况,做好沉桩设备的检查和调试,保证使用可靠,以免发生施工中途间断,引起间歇后沉桩阻力增大,发生桩不能压入地滞桩事故。预应力管桩或预制桩沉桩施工过程中,应随时注意保持桩处于轴心受压状态,如有偏移应及时调整,以免发生桩顶破碎和断桩质量事故。若采用钻孔灌注桩时,因砂性土易扰动,需采取泥浆护壁,防止坍孔影响成孔和灌注质量,同时要注意泥浆稠度,以防泥皮影响桩侧阻力;应保证钻孔的垂直度和完整性,减小孔底沉碴厚度,以保证桩身质量及单桩承载力。施工时应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规程进行。(五)桩基沉降估算根据类似工程经验,对于摩擦型桩,桩基承载主要由桩侧承担,但桩端处土性对控制桩基沉降有较明显的影响。桩基沉降估算时,桩端处应力范围应取自重应力至自重应力+附加应力压力段;实际沉降估算时相应压力段对应的土层压缩模量取值,设计应根据具体的附加压力查阅附件。建筑物施工过程和使用期间应进行沉降观测,沉降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在被观测建筑物周边的适当位置,应布置2-3个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水准基点标石应埋设在稳定地层中。埋设位置以不受周边建(构)筑物基础压力的影响为准,在建筑区内,水准基点与邻近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物基础最大宽度的2倍。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根据建筑物体形、结构形式、工程地质条件等综合考虑,一般可沿建筑物外墙周边、角点、中点每隔10~15m或每隔2~3根柱基上设一观测点。3.沉降观测可分为二等和三等水准测量,应根据建筑物的重要性、使用要求、基础类型、工程地质条件及预估沉降量等因素综合确定。4.为取得建筑物完整的沉降资料,宜在浇筑基础时开始测量,施工期间宜每增加一层观测一次,竣工后,第一年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以后每隔4~6个月观测一次,直至沉降相对稳定为止。5.沉降相对稳定标准可根据观测目的、要求并结合地区地基土压缩性确定,一般可采用日平均沉降速率0.01~0.02mm/d。对软土地基沉降观测时间宜持续5~8年。6.埋设在基础底板上的初始沉降观测点应随施工逐层向上引测至地面以上。第九节基坑支护与降水本工程XX-X层多层洋房、XX-X层商业及X-XX#高层公寓基础埋深为1985国家高程-1.60m,无上部结构地下室埋深为1985国家高程-2.60m,即开挖深度一般为现自然地面下4.0~5.0m左右。基坑开挖面积较大,基坑侧壁主要为1层土、1-a层土、1-b层土、XX层土及XX层土。现状场地北侧为闲置地,东侧为达四路(距地下室东侧开挖边线最近处约3.5m),南侧为宏兴路(距地下室南侧开挖边线最近处约25.0m),西侧为新开北路(距地下室西侧开挖边线最近处约7.5m),根据现场条件,场地南侧、北侧可考虑采用放坡开挖,坡度值1:1,同时采用挂网喷浆护壁,以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对坑内土进行逐层开挖。针对东侧、南侧及西侧而言,由于离已建道路较近,不具备放坡开挖条件,可采用桩孔灌注桩排桩并结合格栅式深层搅拌桩止截水帷幕进行支护(止水),可处理至XX层粉砂夹粉土;考虑到该工程东侧为达四路(距地下室东侧开挖边线最近处约3.5m),南侧为宏兴路(距地下室南侧开挖边线最近处约25.0m),西侧为新开北路(距地下室西侧开挖边线最近处约7.5m),周边多为现有道路,应采取必要的止截水措施防止大面积降水对相邻道路设施的影响,可考虑采用格栅式深层搅拌桩方案,可处理至XX层粉砂夹粉土。实际止(截)水桩桩长、桩径等应通过对坑底土稳定、抗倾覆等验算项目后确定。降水可统一采用轻型井点(一级或多级)并辅以管井降水。各土层基坑开挖及降水所需设计参数见下表。施工前应进行专项设计。基坑开挖、维护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1.拟建场地孔隙潜水埋藏较浅,基坑内应采取必要的降水,以疏干坑内的地下水,确保坑底0.50~1.00m无地下水。2.场地浅部砂性土发育、地下水位高、水量丰富、地层透水性强,基坑开挖时易产生管涌、流砂等不良现象,应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尤其要做好隔水、止水措施。3.本工程基坑开挖深度约为现自然地面下4.5~5.0m,开挖到基础底板后应及时浇注混凝土底板,以减少坑壁位移。4.严禁在基坑边坡顶堆加过重荷载,如须在边坡顶堆载或行进车辆时,必须对边坡进行计算,控制堆载指标。5.施工期间,应进行严格的监测工作,如支护结构水平位移、水土压力的变化等监测项目,尤其是应注意大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