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河南省安阳市中考一模语文试卷_第1页
2024年河南省安阳市中考一模语文试卷_第2页
2024年河南省安阳市中考一模语文试卷_第3页
2024年河南省安阳市中考一模语文试卷_第4页
2024年河南省安阳市中考一模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模拟考试试卷(一)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6页,五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2.试题卷上不要答题,选择题用2B铅笔按要求填涂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非选择题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把答案写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的答案无效。3.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所在学校、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卷第一面的指定位置上。一、积累与运用(共22分)班级拟组织“穿越三千年,探寻商文化”研学活动,班长小安准备了以下材料,请你帮他完善。1.下面是小安准备的开场白,请你就其中的字词帮他作出选择。(共4分)河南安阳,洹河之畔,青铜大鼎造①的殷墟博物馆新馆矗立岸边,和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隔河相望,馆体上方“天邑商”三个甲骨文字格外醒目。2月26日,②建3年多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开放。从数千年历史深处走来,在传承发展中不断创新,承载着中华文明基因和文脉的殷墟③发出愈加绚丽夺目的光彩。(1)语段中两个加点字怎么读?(2分)A.zhùzàiB.chùzàiC.zhùzǎiD.chùzǎi(2)语段中三个横线处应分别填入哪个字?(2分)A.①型②筹③焕B.①形②筹③唤C.①型②畴③唤D.①形②畴③焕2.由殷墟甲骨文演化而来的方块汉字,深情款款,意蕴悠长。小安想在甲骨展品讲解词中引用一些古诗文,请帮他补写。(8分)甲骨展品解字解说词文:像纹路交错的样子。在六书中属于象形,后成“文字”专用字。文字是充满生命力的。王湾用蕴含着自然理趣的文字“___①___,___②___”(《次北固山下》),让我们看到了新事物的美好;苏轼高吟着“___③___,___④___”(《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对天下离人的美好祝愿。yrevocsid明:从日从月,日月并出,明亮之意。在六书中属于会意。明亮让生命走向蓬勃。它是“夕日欲颓,___⑤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的动中有静,生机勃勃;也是“___⑥___,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明月当空,千里与共;还是“___⑦___,___⑧___”(崔颢《黄鹤楼》)的草木茂盛,明丽如画。3.小安想用视频分享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开馆盛况。请你根据下面的短视频脚本,帮他完成任务。(共6分)九年级语文试卷第1页共6页短视频脚本镜头内容画外音字幕镜头一新馆展厅面积约2.2万平方米,以鼎为原型,古铜色大门上方刻有甲骨文字“天邑商”三个字,建筑外观为青铜色,古朴而深邃,远远望去像一座青铜鼎。造型新,博物馆以鼎为原型镜头二新馆设有3个基本陈列、4个专题展览、1个特色沉浸式数字展,围绕“伟大的商文明”这一主题,全景式展示了商代的伟大成就。新馆将出土文物组团展出,透物见人见事,多角度全面阐释商文明。①______,②____________镜头三新馆还将科技与文化创意融合,打破传统展厅的静态展示,调动游客多维感官沉浸式体验。在“沉浸式数字化体验展厅”,利用先进裸眼3D技术、VR技术等,将文物、文献、甲骨记载与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相结合,观展者可以参与沉浸式互动,获得独特观展体验。③______,④_______________采访环节采访对象殷墟博物馆馆长采访预设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殷墟博物馆新馆“新”在何处?请从脚本中提取信息,将字幕部分补充完整。要求:语言简洁,每处不超过15字。(4分)(2)下列预设的采访问题中,不适当的一项是(2分)A.殷墟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有何意义?B.殷墟博物馆新馆对我国夏商文明研究有何影响?C.您在参观殷墟博物馆新馆后,有何感受?D.殷墟博物馆的开放对优质文创产品的推广有何帮助?4.以下是小安搜集的殷墟博物馆新馆的打卡攻略图,请阐述该图的设计之妙。(4分)注:①商朝的图腾②商朝的战车③甲骨文发现的秘密④一片甲骨惊天下⑤妇好的梳妆台⑥商人长啥样⑦商人是怎么喝酒的⑧商朝也有“小猪佩奇”⑨小王子的请假条是什么样⑩憨态可掬的青铜水牛⑪代表权力的铜钺⑫将军也爱“痒痒挠”二、班级开展不同类型文本的学习探究活动,请你参加。(共28分)(一)请阅读下列文本,完成5~8题。(共17分)鸟鸣二三粒①春天逐渐走向深处,人在树下张望,会收获密密匝匝的叶子带来的清凉,亦有树叶筛下来的如一地碎银的阳光。人居浮世,慌慌张张,在这样的春日,随便找一棵树,举头静观。②树冠是一个小社会,里面的“内容”很丰富。除了蠕动的毛毛虫,垂着一根丝打转儿的尺蠖,伏在上面一动不动的斑衣蜡蝉,再有就是乡间常见的各色鸟儿。③一个勤于听鸟鸣的人一定是感性的人。④李白在紫藤树下仰望,收获了“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李太白毕竟是“诗仙”,普通的写景句中也隐含着浩荡之气,密密匝匝的树叶中跳动着能歌善鸣之鸟,极具动感。九年级语文试卷第2页共6页⑤春天的黄鹂鸟,天空之城不是它们的舞台,它们的舞台在林间,在枝头——在这棵树上唱一首古体诗,在那棵树上唱几首绝句。说起这世间的实景演出和行进式舞台,山鸟雀绝对是其开创者。⑥戴胜鸟喜欢隐匿在树叶之间,它们头顶自带一把小扇子,有着无限风雅,前世或许是文气十足的士人。⑦有一种叫蜡嘴子的鸟,嘴奇大,叫起来喳喳有声——嘴大的唱歌似乎也好听。⑧燕子和麻雀在叶间待不久,它们比较恋家,一般在树叶之间也就是吃个食的工夫就飞走了,在树冠之间掀起一场小型的旋风。⑨鸟鸣是树上的另一类花朵,一种鸟叫就是一种鲜花,百鸟朝凤就是百花向牡丹。如此,或许可以认为,桑树上的鸟鸣是紫色的,因吃了桑葚;梨树上的鸟鸣是白色的,因饮了梨花蜜;槐树上的鸟鸣是鹅黄色的,因食了槐花;榕树上的鸟鸣是粉色的,因尝了榕花。榆树上的鸟鸣是一嘟噜一嘟噜的,像极了榆钱;泡桐树上的鸟鸣是一朵又一朵的,像极了泡桐花;无花果树上的鸟鸣是透明的,带着隐忍的禅意……⑩做药,要有药引子;做馒头,要有酵母;做酒,要有酒曲。鸟雀之于春天,是药引子,是酵母,也是酒曲。⑪春风浩荡,有些吵。树下,有友如酒,知心事,需附耳细说。树上,鸟鸣二三粒。(作者:李丹崖。有删改)5.梳理文本结构,可以采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请结合①~⑨段,完成下图。(4分)鸟鸣春鉴结构图6.品味文章语言,可以借助已有的学习资源。苏轼写月光,生动形象,点染意境,抒写心境。作者写阳光,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文中画线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分析。(3分)人在树下张望,会收获密密匝匝的叶子带来的清凉,亦有树叶筛下来的如一地碎银的阳光。【课内链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7.分析文章内容,可以关注写作手法。虚实结合能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本文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来写鸟鸣的?请结合文章⑤~⑨段简要分析。(4分)8.探究文章主旨,可以进行合作讨论。小语和小文就题目《鸟鸣二三粒》展开了讨论。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及括号中的提示,补充空缺处。(6分)小语:题目中量词“粒”用得真好,和《紫藤萝瀑布》中的语句“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有异曲同工之妙。小文:确实。①(多感官互通)。小语:还不止这点。我又想起了张岱笔下的“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里的鸟鸣声用“粒”有没有微小之意?小文:妙啊!②(心境)。就九年级语文试卷第3页共6页像那天去魁星阁,游人很多,人声喧嚷,我却听到几星清脆悠扬的铜铃声,正和着春风晃晃悠悠地一咏三叹呢!小语:你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其实,③(用“不仅……还……”句式)。比如,鹦鹉的警戒叫声可以用作观测地震的指标,播放鸟鸣可以促进鸟类繁殖和防治农林害虫。(二)阅读下列文本,完成9~11题。(共11分)【文本一】《舌尖上的中国》是由陈晓卿执导,中国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美食类纪录片。该节目主题围绕中国人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讲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是什么让《舌尖上的中国》这么火?首先,这部纪录片独特的视角和瑰丽的影像呈现,将中国的美食文化展现得绚丽多彩。无论是小巷中的街头小吃,还是山野间的野味美味,每一道菜品都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和味蕾,凝聚着人们对食物的热爱和对传统的敬仰。它们通过摄影师的镜头得到了完美的展现。其次,①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一次美食的探索,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它不仅展现了各地特色美食的制作过程,更揭示了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这种深入的挖掘和展示方式,为中国美食纪录片树立了全新的标杆。此外,纪录片中融入了丰富的人文情怀。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展现出每个地方独特的风土人情。无论是渔民的辛勤捕捞,还是农民的辛苦耕作,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创造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美食传统。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仅品味着美食的鲜香,更感受到了人们对食物的敬畏和热情。最后,这部纪录片给予了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通过大自然的美景、古老的乡村和喧嚣的城市,我们仿佛走进了这些美食的故乡,亲身感受到了那份真实和独特的魅力。每一位主人公都是自己故事的讲述者,他们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和传统,将这份热爱和情感传递给了观众。因此,《舌尖上的中国》在中国美食纪录片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通过独特的风格和深入的探索,将美食与文化融合得如此完美,赢得了观众们的热爱和赞誉。它的成功不仅改变了中国美食纪录片的制作方式,更让人们对中国美食和传统文化的热情再度点燃。【文本二】捋面是面条的“老祖宗”,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水引”。晋代瘦阐《恶饼赋》描述水引为“细如委綖,白如秋练”。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九《饼法第八十二》记载有水引的做法:先用冷肉汤和面,“绥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接令薄如韭叶,逐沸煮。”即将面团先揉搓成筷子粗细、一尺长短的长条,放入盘中盛水浸着。锅里水烧开时,用手将浸好的面条在锅边捋成韭菜叶那么薄,下水煮熟。从《恶饼赋》和《齐民要术》中对水引的描述可知,水引是一种水煮的长面条。与后世的面条不同,它不是用刀切的,而是手工捋成的。当时的社会上层人物有嗜食水引的,据萧子显《南齐书·何戢传》记载,南齐高帝萧道成十分喜爱吃水引。在古都安阳,这种古老的面条就是王家捋面。王家捋面生产技艺2018年入选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入选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祖传捋面制作工艺的基础上,王家捋面的第六代传承人规范了捋面的制作流程,他将捋面的制作规范为清水和面、三饰三揉、分块擀片、切条饰面、煮制卤汤、手工捋面、单锅煮面、捞面浇卤等8道工序。和面时,还要加入适量的鸡蛋清和少许盐末,以增加面团的韧性,使煮出来的面条更为筋道。和好的面团,饬30分钟,再揉一次。如此再三,三场三揉,达到“三光”标准,即面光、盆光、手光。②将揉饭好的面团,按500克一份,揪剂分块,先在面案上擀成大圆片,再用刀切成2厘米宽的长条。在湿度和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场上5分钟左右,然后用手捋面下锅,沸水煮50秒,快速出锅。煮熟的捋面晶莹透亮,犹如凉皮。煮熟的捋面需浇卤食用,捋面的配卤根据食客的口味和时令不同,有鸡蛋西红柿、五花肉白菜、鲜牛羊肉、排骨、茄丝、时令鲜蔬菜等不同类型。制卤时,各种辅助性调料的配比均采用祖传秘方,用量精确。九年级语文试卷第4页共6页【文本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属性。这些风味小吃、地方美食能够进入非遗名录,一方面因为它们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制作技艺有特色,另一方面因为它们至今依然活力四射,能紧跟时代脚步,满足人民生活生产需要。小吃虽小,大有味道,服务百姓“大民生”,连接振兴地方经济“大产业”。时代在变迁,各地应挖掘更多有特色、有内涵的美食,加强保护、重视传承,让这份独特的“烟火气”长久延续,让人民生活更加有滋有味。透过日常美食,我们看到的是蕴藏在中国文化深处的遗传密码和文化图景,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价值信仰、审美情趣最生动的展现。(以上文本均改编自网络资料)9.对文本的理解要准确严谨。根据文本内容,选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3分)A.中国人因地域不同,有不同的饮食习惯,但都有着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B.《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中央电视台出品的一部美食类纪录片,首次点燃了人们对中国美食和传统文化的热情。C.文本一以议论性语言为主,从四个方面逻辑严密地阐述了《舌尖上的中国》爆火的原因;文本二以记叙和说明性的语言为主,介绍了安阳捋面的悠久历史及具体的制作工序。D.三个文本均围绕美食文化展开,其中对特定工艺进行了介绍。10.论述性文本中,作者常使用某些词语来推进论证或转换话题;说明性文本中,作者常采用一系列数字来进行说明。请结合文本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进行分析。(4分)①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一次美食的探索,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②将揉饬好的面团,按500克一份,揪剂分块,先在面案上擀成大圆片,再用刀切成2厘米宽的长条。在湿度和温度适宜的情况下,饬上5分钟左右,然后用手捋面下锅,沸水煮50秒,快速出锅。11.班级拟参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安阳拍摄美食宣传片《传统捋面——舌尖上的非遗》。请结合以上三个文本,从拍摄素材选取方面提两条建议,并阐明理由。(4分)三、古诗文阅读(共15分)(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2~15题。(共11分)【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乙】故郭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千尺,孤峰入汉③;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②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③。(吴均《与施从事书》)【注释】①汉:指银河。②企水:口渴思饮。③悟衷散赏:开扩心胸,散心欣赏。12.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文言语句方法提示解释(1)素湍绿潭词语推断法:银装素裹_____________(2)风雨如晦查阅词典法:①农历每月的末一天。②昏暗;不明显。③夜晚。④隐藏。(摘自《古代汉语词典》)______(填序号)(3)鸡鸣不已课内迁移法:是亦不可以已乎(《鱼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13.把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14.小语希望利用寒暑假期观赏三峡美景。请你从景物特点方面考虑,根据甲文,九年级语文试卷第5页共6页为他推荐最佳观景时间。(2分)15.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甲乙两文都写到了“猿”,甲文中通过猿鸣久绝,突出三峡①的特点,并以猿鸣声音哀转,渲染秋天②的氛围,表达了感伤情绪;乙文中描写了猿猴企水的动景,与上文③的动景相映成趣,给山水增添了蓬勃的活力,表达了④。(4分)(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6~17题。(共4分)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6.朗读是心灵的吟唱。下列对诗歌朗读的处理,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所以要朗读出“低”“泥”“蹄”“堤”的韵味。B.笛音具有优美清新、圆润明亮的特点,在朗读本诗时用笛子伴奏最合适不过。C.朗读颔联时应重读“争”“啄”二字,突出莺燕的动态,展现春天的蓬勃生机。D.“行不足”是因为没看够,应用悲伤低沉的语调,表现诗人的不舍难过之情。17.诗歌常借助景物表达情感。请依据诗句,完成下表。(2分)篇名景物:花情感《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①《春望》(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②《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已是悬崖百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