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五十一中学2024年中考化学模试卷含解析_第1页
山西省太原五十一中学2024年中考化学模试卷含解析_第2页
山西省太原五十一中学2024年中考化学模试卷含解析_第3页
山西省太原五十一中学2024年中考化学模试卷含解析_第4页
山西省太原五十一中学2024年中考化学模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省太原五十一中学2024年中考化学模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推理是初中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一定是氧化物B.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C.离子是带电荷的微粒,所以带电荷的微粒一定是离子D.碱溶液能使无色酚酞变红,所以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2.根据你所学化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用加入熟石灰研磨,依据有无氨味产生来鉴别氯化铵和尿素两种化肥B.通过使用脱硫煤、集中供暖的方法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减缓酸雨现象C.磷酸二氢铵、硝酸钾、尿素都属于复合肥料D.用燃烧后闻气味的方法鉴别衣服面料是羊毛、还是棉3.元素周期表中锌元素的某些信息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锌的说法错误的是()A.锌原子核外有30个电子 B.锌是金属元素C.锌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5.38g D.缺锌可能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B.电解水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的质量比约为1:2C.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盖,在瓶口出现大量白烟D.二氧化碳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5.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6.2019年2月14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的四季元老、北大机器人博士陈更终于圆梦,夺得第四季节目的总冠军。下列诗词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7.下列物质的应用不正确的是()A.用发酵粉制作面包 B.用洗涤剂去油污C.聚氯乙烯用于电线外皮 D.不锈钢用来制钢轨8.下列物品所用的主要材料中不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A.汽车轮胎 B.纯棉T恤C.可降解饭盒 D.尼龙连衣裙9.对“混合物”理解错误的是()A.一定由多种物质组成 B.一定有多种分子组成C.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 D.可能由多种原子组成10.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金属活动性顺序:B.溶液的pH:C.地壳中的元素含量:D.气体的密度11.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检查装置气密性 B.称量药品C.稀释浓硫酸 D.量取液体12.化学方程式可读作A.镁加氧气等于氧化镁B.2个镁加1个氧气等于2个氯化镁C.镁和氧气点燃后反应生成氧化镁D.镁加氧气点燃等于氧化镁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合成材料特指合金、合成纤维、合成橡胶B.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可适当减少“白色污染”C.人体缺少必需微量元素会得病。因此要尽量多吃含这些元素的营养补剂D.食用碘盐可预防缺碘性贫血14.下列不属于氧气用途的是A.急救 B.气焊 C.作燃料 D.动植物呼吸15.下列实验现象不能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的是()A. B.C. D.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2019年4月中旬开始,中国首艘002型航空母舰已经在进行最后的整理工作,这只能意味着一件事情,中国新型航空母舰已经准备就绪,将可能会参加4月23日的海军节的庆典。(1)铁锈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航母外壳用涂料覆盖,是为了防止钢铁材料与_________接触而生锈。(2)航母中采用了大量的钢材,其中一些钢材需要具有特殊的性能,请写出工业上高炉冶炼赤铁矿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为了探究航母材料中铝、铁、铜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小林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Ⅰ:硫酸铝溶液和铁粉混合实验Ⅱ:硫酸铜溶液与铁粉混合在上述两个实验结束后,该同学将实验Ⅰ和实验Ⅱ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一段时间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盐酸,结果没有气泡产生。那么,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_______(填化学式)。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8分)某品牌纯碱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钠。某化学探究小组欲测定该品牌纯碱的纯度(即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甲组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①按装置图连接仪器,并检查_________②称取13.0g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并在其他装置中加入相应的药品;③称量装置C的质量④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滴入稀硫酸,直到__________________(填实验现象)为止。⑤再次称量装置C的总质量⑥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A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B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如果没有B装置,则所测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称得纯碱样品的质量为13.0g,实验前、后C装置(包含药品)的质量分别为61.2g、65.6g,则该纯碱样品的纯度为________________(精确到0.1%)针对上述定量实验,下面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A.可用长颈漏斗代替分液漏斗B.可用稀盐酸代替稀硫酸C.将C装置右端封住,可不要D装置D.实验中应缓慢滴加稀硫酸E.D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C装置中,造成实验误差。乙组同学采用生成沉淀的方法来测定样品中纯碱的质量分数,设计了如下实验:判断加入氯化钡溶液是否过量的合适方法是_________(填序号),然后观察现象判断A.静置混合物X,向其中继续滴加氯化钡溶液,若无白色沉淀出现,则氯化钡已过量B.向混合物X中继续滴加稀硫酸,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氯化钡已过量。判断滤渣是否洗干净,可以采取向最后的洗出液中滴加__________(填序号),然后观察现象判断A.氯化钡溶液B.稀硫酸C.硝酸银溶液D.稀盐酸根据实验数据,乙组测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88.3%。甲、乙两组同学所测该品牌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你认为_______组(填“甲”或“乙”)更准确,另一组存在较大偏差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18.(8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习的独特思维。(1)如图甲是向氢氧化钠溶液(已滴加少量酚酞溶液)中慢慢滴加稀盐酸的探究实验。请回答:①从宏观角度可以看出,稀盐酸滴加到10mL时,溶液的颜色变化为______________,此时溶液的温度是________________。②当溶液的温度降为38°C时,可证明溶液不含氢氧化钠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A品尝烧杯中溶液的味道B用手沾取烧杯中的溶液并体验是否有油膩感C往烧杯中再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并观察瞬间溶液颜色D滴加碳酸钠溶液,观察有气体生成③如图A所示,向NaH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由反应的实质可以推断,若向NaHSO4水溶液中加入金属Zn,能否产生气体______(填“能”或“不能”)。(2)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是舌尖上最不可缺少的味道,如图分别表示不同的化学反应,但均涉及到氯化钠。①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图1是二者反应生成氯化钠的微观示意图,由图1可知,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与原子的__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有密切的关系。A最外层电子数B核电荷数C电子层数D相对原子质量②图2描述了氯化钠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试用A、B、C所代表的微粒符号表示该反应的实质____________。③图3所示的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写化学式),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9.(8分)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和理解化学知识。请你一起研究学习,并回答有关问题。研究问题:水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微观实质相关信息:(Ⅰ)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能反映离子浓度大小。(Ⅱ)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电导率越大,离子浓度越大。(1)实验一:恒温条件下,向一定体积一定浓度的稀Ba(OH)2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硫酸,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中甲曲线所示。①写出Ba(OH)2与H2SO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②M点时电导率为零,离子浓度也几乎为零,此时混合液体静置后呈____________色;③通过对甲曲线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A.M点前曲线下滑的过程中,H+和OH-结合成H2O,Ba2+和SO42-结合成BaSO4B.M点后溶液电导率逐渐增大,仅由于溶液中H+在逐渐增大(2)实验二:恒温条件下,向等量同浓度的稀Ba(OH)2溶液中滴加2-3滴无色酚酞试液,插入电导率传感器,然后滴加稀Na2SO4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上图乙曲线所示。①通过对乙曲线的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A.实际参加反应的是Ba2+和SO42-结合成了BaSO4,Na+和OH-还是以离子形式存在于溶液中B.溶液红色只会变浅,但不会褪去②N点时,溶液中大量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③通过比较分析,结合已学知识可知,溶液中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参与反应的离子,结合生成了沉淀、气体或水,导致其浓度____________(填“增大”或“减小”)。(3)拓展:①请根据示例仿写离子方程式。示例离子方程式:仿写: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②向一定量饱和澄清石灰水中持续通入过量的CO2气体,溶液先变浑浊后浑浊逐渐消失。请推测此过程的溶液中Ca2+的浓度变化情况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B【解析】

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是离子;显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详解】A、含有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高锰酸钾中含有氧元素,不是氧化物,故A不正确;B、单质中只含一种元素,所以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B正确;C、带电荷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例如质子带正电荷,不是离子,故C不正确;D、能使无色酚酞变红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但是一定是显碱性溶液,故D不正确。故选B。2、C【解析】

A、氯化铵和尿素两种化肥分别加入熟石灰研磨,氯化铵能产生氨气,有刺激性气味,而尿素不能,依据有无氨味产生来鉴别氯化铵和尿素两种化肥;不符合题意;B、通过使用脱硫煤、集中供暖的方法减少二氧化硫的排放,同时减缓酸雨现象,因为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之一;不符合题意;C、尿素(CO(NH2)2)中只含有氮元素,不属于复合肥料;符合题意;D、分别燃烧羊毛和棉,羊毛产生烧焦羽毛的味道,而棉没有,用燃烧后闻气味的方法鉴别衣服面料是羊毛、还是棉;不符合题意;故选:C。3、C【解析】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锌元素的相关信息: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30,正确;B、根据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可知锌元素是金属元素,正确;C、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其单位为“1”,只不过常省略而已,相对原子质量为65.41,错误;D、锌元素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正确。故选C。点睛:以钠为例,元素周期表中信息:。4、A【解析】

A、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生成铜,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故A正确;B、电解水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质量比为8:1,故B错误;C、打开盛有浓盐酸的瓶盖,在瓶口出现大量白雾,而不是白烟,故C错误;D、二氧化碳能与水化合生成了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变红,二氧化碳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纸花变红,故D错误。故选:A。5、C【解析】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下雪的场景,下雪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的是水蒸发,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描写的是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C。6、C【解析】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过程中,燃烧、植物生长都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过程中,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C、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过程中只是物质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过程中爆竹的爆炸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C。【点睛】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7、D【解析】

A、发酵粉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钠,呈碱性,可中和有机酸,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常用于制作面包的发酵粉,不符合题意;B、洗涤剂有乳化作用,用于除去油污,不符合题意;C、聚氯乙烯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可用于电线外皮,不符合题意;D、制钢轨的材料为锰钢,锰钢硬度大,韧性好,不是不锈钢,符合题意。故选D。8、B【解析】

A、汽车轮胎的材料是合成橡胶,合成橡胶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选项正确;B、纯棉T恤的材料是棉花,棉花属于天然材料,选项错误;C、可降解饭盒的材料是可降解塑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选项正确;D、尼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选项正确,故选B。9、B【解析】

A、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称为混合物,故混合物一定由多种物质组成,正确;B、混合物可能由分子组成,也可能由原子组成等等,不一定由多种分子组成,错误;C、混合物可能由一种元素组成,例如金刚石和石墨组成的混合物只有碳元素,正确;D、混合物可能由多种原子组成,例如金刚石和晶体硅的混合物,正确。故选B。10、A【解析】A、钾、镁、铜、银四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钾>镁>铜>银,正确;B、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氯化钠溶液显中性,pH等于7,盐酸显酸性,pH小于7,pH值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应是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盐酸,错误;C、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氧、硅、铝、铁,错误;D、相同状况下,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密度越大,二氧化碳、氢气、氧气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44、2、32,气体的密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应是二氧化碳、氧气、氢气,错误。故选A。11、C【解析】

A、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使容器密闭,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左侧有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法形成封闭空间,无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所以操作不正确,选项A不正确;B、使用托盘天平称物时:左托盘放称量物,右托盘放砝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选项B不正确;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图中所示操作正确,选项C正确;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选项D不正确;故选C。【点睛】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12、C【解析】

A.镁和氧气点燃条件下生成氧化镁,选项错误;B.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微粒个数比,每2个镁原子和1个氧气分子点燃条件下生成2个氯化镁分子,选项错误;C.镁和氧气点燃后反应生成氧化镁,选项正确;D.镁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生成氧化镁,选项错误。故选C。【点睛】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13、B【解析】A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合金为金属材料;B选项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可适当减少“白色污染”,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是错误的叙述,应该适量摄入;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使用加碘盐可防止甲状腺肿大;故答案选择B14、C【解析】试题分析:氧气用途的是应用于气焊中提高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增加温度,还可以用于急救和动植物的呼吸。故选C.考点:氧气的用途15、A【解析】

A、将注射器活塞向里推,导管口出现气泡,也不能说明气密性良好,故选项错误;B、将导管伸进水中,用手握住试管外壁,出现气泡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选项正确;C、将注射器活塞往里推,长颈漏斗的导管内出现液柱,则气密性良好,故选项正确;D、将弹簧夹夹住,通过长颈漏斗加水形成的液柱不下降,则气密性良好,故选项正确。故选A。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水与氧气Fe2O3+3CO2Fe+3CO2Al3+,Fe2+【解析】

(1)铁生锈是铁与氧气、水的共同作用,航母外壳用涂料覆盖,是为了防止钢铁材料与水与氧气接触而生锈。(2)工业上高炉冶炼赤铁矿的主要化学反应是氧化铁与一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3)在上述两个实验结束后,该同学将实验I和Ⅱ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发现烧杯内的红色固体明显增多,其原因实验是:I中未反应的铁粉与实验Ⅱ中剩余硫酸铜反应生成了铜;一段时间后过滤,向滤渣中滴加盐酸,结果没有气泡产生,说明了铁粉没有剩余。那么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是Al3+,Fe2+,可能含有Cu2+。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装置气密性不产生气泡Na2CO3+H2SO4═Na2SO4+H2O+CO2↑吸收水蒸气偏大81.5%ABCAC乙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不能被氢氧化钠完全吸收【解析】

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银离子能和氯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详解】(一)[实验步骤]①按装置图连接仪器,并检查装置气密性;②称取13.0g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并在其他装置中加入相应的药品;③称量装置C的质量;④打开分液漏斗旋塞滴入稀硫酸,直到不产生气泡为止;⑤再次称量装置C的总质量;⑥计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实验分析](1)A装置中,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2SO4═Na2SO4+H2O+CO2↑;(2)B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水蒸气,以防止水蒸气被氢氧化钠固体吸收,影响实验结果;(3)如果没有B装置,则水蒸气会被氢氧化钠吸收,从而导致所测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偏大;(4)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65.6g-61.2g=4.4g,设碳酸钠质量为x,x=10.6g,则该纯碱样品的纯度为:×100%=81.5%;(5)A、长颈漏斗不能控制液体流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盐酸具有挥发性,HCl混在二氧化碳中,被C装置吸收后会影响纯度的测定,该选项说法不正确;C、不能将C装置右端封住,去掉D装置,这是因为如果将C装置右端封住,去掉D装置,会导致二氧化碳不能被氢氧化钠完全吸收,影响实验结果,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实验中应缓慢滴加稀硫酸,目的是使产生的二氧化碳完全被氢氧化钠吸收,该选项说法正确;E、D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进入C装置中,造成实验误差,该选项说法正确;(二)(1)判断加入氯化钡溶液是否过量的合适方法是静置混合物X,向其中继续滴加氯化钡溶液,若无白色沉淀出现,则氯化钡已过量;(2)判断滤渣是否洗干净,可以采取向最后的洗出液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如果不产生沉淀,说明洗涤干净;[实验反思]甲、乙两组同学所测该品牌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乙更准确,另一组存在较大偏差的原因可能是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不能被氢氧化钠完全吸收。18、由红色变为无色40°CCD能AC1O2【解析】

(1)①由图可以看出,氢氧化钠与稀盐酸的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稀盐酸滴加到10mL时,恰好完全反应,这时温度最高,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完全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呈中性,不能使无色酚酞变色,故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由红色变为无色;此时溶液的温度是40℃;②A、在实验室中,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不符合题意;B、在实验室中,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符合题意;C、往烧杯中再滴加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并观察瞬间溶液颜色,如果溶液颜色先变红后变为无色,说明溶液中含有盐酸,不含氢氧化钠,符合题意;D、滴加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