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行知德育思想对中学教育的启示_第1页
论陶行知德育思想对中学教育的启示_第2页
论陶行知德育思想对中学教育的启示_第3页
论陶行知德育思想对中学教育的启示_第4页
论陶行知德育思想对中学教育的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陶行知德育思想对中学教育的启示摘要: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是在不断实践和探索之中。在他的伟大实践中,留下一系列丰富的教育理论,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并继续发扬的宝贵遗产。通过认真研究、分析德育思想,明确教育目的、增强教师队伍素质、改变师生关系等,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公民。关键词:德育;中学教育;启示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我国教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留下了丰厚的教育思想。而今,归纳其德育思想,挖掘其德育特色,既可加深对其教育思想及近代教育发展的理解,也可对当今教育存在的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为当前的德育实践提供借鉴和启示,同时对中学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一、陶行知德育的核心思想1、德育地位陶行知认为德育思想应融入到日常的教育之中,反对知识教育与德育的分离,提出“要打破知识品行分家的二元论”。他教育学生,“今天多做一分学问,多养一分元气,将来就能为国家多做一分事业,多尽一分责任”。“养一分元气”也就是学生的修养与品德。在陶行知倡导的“每天四问”中,其中就有“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一问,“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而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德育内容陶行知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人格教育、私德培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孙中涛.张謇、黄炎培、陶行知德育思想之比较.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年1期。陶行知在德育中尤其强调人格教育,认为做人就要做“真人”,“我们需要智、仁、勇兼修的个人”,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完善人格。陶行知将道德分为“公德”与“私德”,“公德”就是对国家和集体的态度和行为,“私德”就是个人的道德修养。他指出:“私德不讲究的人,每每就是成为妨碍公德的人。”他很重视学生私德的培育,还提出要建筑“人格长城”。陶行知还非常重视集体主义教育。他提出:“集体生活可以逐渐培养一个人的集体精神。这是克服个人主义、英雄主义及悲观懦弱思想的有效药剂。”“集体生活是用众人的力量集体地创造合理的生活、进步的生活和丰富的生活。孙中涛.张謇、黄炎培、陶行知德育思想之比较.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10年1期。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61-467。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5:67。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个人品德修养,还涉及到社会责任与服务意识的培育,更加包含爱国主义精神的养成。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不但要有高尚的个人道德修养,而且也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笔者认为,陶行知先生的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人格教育这方面,即“教人求真、学做真人”,这都充分体现了他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论”。3、德育目标陶行知的德育目标在于“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好人”、“好国民”。他认为,教育是“教人化人”的,要培养“真善美人格”的人。陶行知在《南京安徽公学办学旨趣》中提出,要培养学生“大丈夫的精神”,即“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躯”,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奋斗不息。除此之外,还应当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服务社会”精神,即“多做一分事业,多尽一分责任”。交往论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而交往的基本性质是互动性和互惠性。李丛玉.师生关系在新课程中的重构.辽宁教育研究[J].

2004年3期。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从而达到共识、共享,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开放心态,凸现主体性,张显个性,解放创造性。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李丛玉.师生关系在新课程中的重构.辽宁教育研究[J].

2004年3期。/view/50r6o6三、总结教书育人是教育的内在要求。只教书不育人不仅不符合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还有违教育规律,不利于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不利于年轻一代的全面成长。陶行知先生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定位准确的德育目标和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并在教育活动中竭力践行,为人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陶行知的德育主张值得学习,德育方法值得借鉴,德育思想更值得挖掘、继承并发扬光大。孙中涛.张謇、黄炎培、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之比较.温州职业技术学校学报[J].2010年第1期。孙中涛.张謇、黄炎培、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之比较.温州职业技术学校学报[J].2010年第1期。参考文献[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461-467.[3]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5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5:67.[4]卫平衡.浅谈陶行知德育思想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启示.安徽文学[J].2010年第11期.[5]李宪海,武斌.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与现代和谐教育观.兰台世界[J].2006.5.[6]毕明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德育理论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10年2月.第26卷第1期.[7]门智韬.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的现时代作用.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M].2010年第4期.[8]张婷.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中学德育的启示.山东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C].[9]孙中涛.张謇、黄炎培、陶行知的德育思想之比较.温州职业技术学校学报[J].2010年第1期.[10]陈博.试论高校教师素质.现代情报[J].2002年10期。[11]/teacher/jiaoyan/yanjiu/200810/22386.html。[12]李丛玉.师生关系在新课程中的重构.辽宁教育研究[J].

2004年3期。[13]/view/50r6o6[14]李相珍.师爱浅谈.延边教育学院学报[J].2009年5期。[15]9/journal/xb/%D5%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