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_第1页
论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_第2页
论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_第3页
论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_第4页
论王维诗歌的诗情画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维“诗中有画”论析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杰出代表,兼诗人与画家于一身,把诗画艺术融为一体,留下了千古名诗,也留下了传世名画,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享受。他多才多艺,风华超群,自甘寂寞却又久享盛名。北宋的苏轼也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歌富有诗情画意的特征。诗和画虽然是姊妹艺术,但由于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也就各有特色,各有局限。“诗中有画”的说法,应该是以诗为主体,吸收画的某些因素,融入诗境,从而体现出一般诗作所难以达到的美感。同时,我们说某个作家的“诗中有画”,应该是就他的全部作品的艺术特点而言。这就要求作者在诗、画创作的各个环节特别是在构思上,达到高度熟练,才有可能相互渗透,自然融合。而要做到这一点,最理想的作家应该既是大诗人,又是大画家,王维可以说是古代诗人中具有这种条件的代表人物。因此,“诗中有画”才能体现为王维全部作品的艺术特色,它不仅表现在山水景色的形象刻画上,也表现在声、光、色、态的语言结合上,乃至表现在非山水景色的某些创作环节上。“诗中有画”既然是王维全部诗歌作品的艺术特色,自然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我们从结构、炼材、语言、色彩四个方面分别进行赏析。同时,这种特色体现在景色山水的篇章句上面较为明显,而在非景色山水的篇章句上面较为隐微,因此,我们在举例说明时,也就由显及隐,以便推求。结构“经营位置”是画学六法之一,是画家的基本功。画家善于把许多个别迹象通过经营位置组合成一个整体,王维的诗就吸取了这种特色。例如:《渭川田家》: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二句是本诗的主旨,作者大力描绘了农村的闲逸,也就鲜明地表示了对官场奔竞生活的厌恶。作者在前八句中列举了农村生活的许多个别迹象,第九句只用“闲逸”二字一点,就把那些个别迹象贯穿起来了,组成一幅十分和谐而又具体、生动的完整画面。这种经营位置的工夫,是融有绘画的特色的。这种带有绘画特色的结构,也体现在《辋川集》组诗上。《辋川集》共二十首,每首有一小题,写的都是辋川别墅中的景色之美妙,用的形式都是五言绝句,组诗的特征是很显著的。我们可以把这二十首诗分成三类:《柳浪》、《漆园》为一类,比较鲜明地表示了作者对奔竞、变幻的官场生活感到厌恶,也就说明了作者之所以隐居,是植皆出常境。可见王维诗歌语言中的绘画特色,早被他同时代的诗歌评论家发现了。上文谈结构、炼材两部分所举的例子,都可以作为王维诗歌语言中的绘画特色的说明,下文只就王维诗歌中描绘景色的部分,如何对事物的声、光、色、态摄取、融合,补充几个例子。如:《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一个“劲”字和一个“鸣”字扣的多么紧,既从“弓鸣”显出“风劲”,又从“风劲”体现弓力,并从而体现出会猎的声势。然而在第二句中点出将军来,真可说是先声夺人,一开始就把读者吸引到身临其境的氛围之中。画固不可以传声,但从构图的意境中仍可以作适当的表达,所以我们常说“绘影绘声”,正是说明那种手法极为高妙,而运用到诗里面来,结合文学的功能,效果就愈加明显了。如上所述,从“诗中有画”来考察王维的作品,无论在结构、炼材或语言上,都可以得到比较明确的印证。由于这三部分本是相互结合,表现在同一篇诗作中的,分开来论述,只是为了说明的方便;因此,每一部分的某些论证和分析,往往有可以相互补充的地方。色彩关于对色彩的运用,也是本文的重点。王维山水田园诗中关于色彩的运用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以冷色为主暖色为辅的着色基调。认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丰富多彩,但总的来看,以冷色调为主体,以暖色调为补充。“诗言志,歌咏言。”自古以来,传情达意就是诗歌的主要功能之一。王维的诗歌创作自然与他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阅历密切相关,不仅在内容上有直接的反映,连着色的基调也微妙地透露着作者的心曲。在这些作品中,除了对他隐居过的终南山、辋川景色的描写,还有他一生历经的山川河流风光的记载。他的诗再现了大自然丰富多彩的面貌,一首首小诗就像一幅幅精美的山水条屏,但与诗人那与生俱来的恬静性格和挥之不去的隐逸思想相应和,其大多数诗作中都笼罩着一层清冷的色调。当然,由于王维具有超脱飘逸的胸襟,他乐意在清新秀丽的大自然中寻求自己的人生理想,陶冶自己的淡泊情操,所以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也就在物我两忘中不知不觉地渗进了他的诗作。“黄鹂转深木,朱槿照中园”(《瓜园诗并序》),“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早春行》),“朱栏将粉堞,江水映悠悠”(《送康太守》),“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青溪》)等,这些诗作中也呈现出热烈明快的调子。再如:“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桃源行》),诗人用艳丽的色调,描绘出一幅“渔舟逐水、春光明媚”的暖调子山水画。在这里,由于受到环境色的影响,冷色的“青”也变得暖和了。但总的看,这类暖色调的句子在王维的作品中数量并不多,且多数与冷色调的句子交融运用。甚至,尽管在一些句子中也缀有一二暖色字眼,但全诗的色调却如“鸟鸣山更幽”一样,益发显得清冷。二是浓淡相宜的着色原则。认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讲究色彩的相谐、相衬、相生,淡雅优美,意境清远。王维曾自称“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作六首》之六)。他能诗擅画,深知诗与画应该相互渗透的道理,所以他每每运用绘画中浓淡相间、虚实相生的手法,使色彩与物象、意境和谐统一,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兴象玲珑而难以句诠。注意色彩的相谐。王维善于研究和发现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下,客观对象的某种色彩与人的某种情绪的联系,因而能通过恰当地描绘物象的色彩来渲染情绪,抒发感情,烘托意境,从而使诗的画意更耐玩味。三是善于把色彩和光、声、态综合运用的着色技巧。在诗里表现出极丰富的色彩层次感,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特色,因为他成功地突破了语言媒介的局限,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了对于光、色、声、态的丰富联想和想象,组成一幅幅生动的图画。佘庆华在《王维诗中的色彩》一文中认为,用动化、多样化、整体化的色彩来表达人物的感情,把色彩同光、声、态组合进行描写,是王维山水诗中运用色彩的重要特点。王维在诗中常用“以光缀色”的绘画手法来描写景物,非常讲究光影的摄入与映衬,很多诗中都反复描摹了朝晖夕阴、月光云影和松林清泉日月光晕烘托之下的折光投影。光影的巧妙编织,使得画面流光溢彩。王维不仅工诗画,而且善音乐,他善于运用“以声壮色”的着色技巧。《史鉴类编》中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他不仅善于把音乐中的节奏美运用到诗作中去,使其诗韵律悠扬,令人涵咏不尽,而且他对自然景物的声响感受特别敏锐,因而他的山水田园诗常常流淌着大自然的天籁之音:鸡鸣莺啼、暮鼓晨钟、落叶飞花、流泉风雨、弹琴长啸……多数都是极鲜活的有声画。如:《秋思二首》月渡天河光转湿,鹊惊秋树叶频飞。如:《山居即事》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都用清新含蓄而饶有韵致的笔调,写出了自然景物的细微变化和音响,令人恍然觉得每一句诗中铸造的意象刹那间都活动了起来。再如:《春中田园作》屋中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杨,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在这首诗中,春鸠之鸣啾、燕子之呢喃与斧之“坎坎”、锄之“锵锵”混合成一首悠扬的春天奏鸣曲;雪白耀眼的杏花纷纷扬扬,鸠歌燕舞,农人忙着整桑治水……一幅春意盎然的田园风情画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了。在这幅充满乡土生活气息的世俗画卷里,意象的铺排是循着音声的律动徐徐展开的,尽管整幅画面始终是淡淡的色调,然而有了鸣禽人声就变得热闹多了,使读者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中悟及“东风暗换年华”的人生哲理。借大自然的种种声息来突出渲染画面物象的动感,衬托心境之恬静、闲远、平和、淡泊。“诗中有画”尽管吸收了绘画的某些表现因素,但仍是诗的效能的发挥,仍没有也不可能超出诗的表现范围。就其属于诗的效能的发挥来说,一般作者也就有可能在个别题材中、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接触,差异只是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把诗的效能中的这种特点,发挥到具有深厚绘画素养的王维所达到的深度与广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王维的“诗中有画”的艺术特点,才显示出了创造性的成就,对古典诗歌艺术,有着卓越的贡献。多艺而又精研佛理的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