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书法的笔法传授谱系_第1页
论中国古代书法的笔法传授谱系_第2页
论中国古代书法的笔法传授谱系_第3页
论中国古代书法的笔法传授谱系_第4页
论中国古代书法的笔法传授谱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中国古代书法的笔法传授谱系

一、笔法传授谱系的形成过程及其层累性

中国古代书法传授的核心内容是笔法,这一观念在中唐形成,后世代代沿承下去,积淀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中国书法史上有很多奇传演绎着这一观念,有笔法神授的传说,有掘冢求笔法的故事,有密室私授的典故,也有感物顿悟笔法的美谈,而其中笔法传授谱系这一现象最为引人注目,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笔法传授谱系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他有一个渐变和层累的过程。我们可以把他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是传授谱系中始祖故事的形成,其二是系连书法名家,传授谱系基本框架的形成,其三是后世对传授谱系基本框架的衍脉和附益。而其中前两个过程有相互交叉关系,也就是说在基本框架的形成和丰富过程中,传授始祖的故事同时也被丰富和发展了。

古代书学文献记载的各种笔法传授谱系版本,一般都尊蔡邕为笔法传授的鼻祖,而蔡邕则得之于神人。(书法传授谱系中所列各家都是书法史上实有其人的书法家,“神人”毕竟凭虚无托,故一般都把蔡邕看作笔法传授的鼻祖。)蔡邕之所以能成为笔法传授的鼻祖,主要是有“石室神授蔡邕《九势》”的故事。这一作为笔法传授谱系发轫点的故事,也有一个渐变和层累的过程。张天弓先生认为,“石室神授蔡邕《九势》说之演化”可分为三个阶段:其一,《法书要录》卷一《传授笔法人名》始称“蔡邕授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于崔邈。而《法书要录》并没有明言“神人”于何地传何种笔法。其二,《墨薮·用笔法人名》始称“蔡邕授于嵩山石室得素书”,并暗示神人所授之书与蔡邕的《笔论》相关,但仍未及乎《九势》。其三,伪托羊欣的《笔阵图》中“石室书”才言及《笔论》、《九势》二文。②

再以笔法传授谱系中起初的祖先之一的钟繇为例。晋人虞喜的《志林》载:“钟繇见蔡邕《笔法》于韦诞座,苦求不与,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诞死,繇盗发其墓,遂得之。”③

《题〈笔阵图〉后》(旧传为王右军所作,实为中晚唐人伪托之作)则对钟繇发韦诞墓的故事作了后续:“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张)翼乃读之,依此法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④

宋朱长文的《墨池编》卷二收有《魏钟繇笔法》,此篇书论则涉及钟繇论笔法的具体内容,而钟繇所论与韦诞墓中盗发的笔法有关,同时又说钟繇临终前把笔法传给了他的儿子钟会。现在把相关的一段记载摘录下来:“及诞死,繇令人盗发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自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繇曰:‘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非凡庸所知。’临死,乃囊中取出以授其子会曰……”⑤

类似于蔡邕和钟繇的故事,在王羲之、卫夫人等人身上也有发生。从蔡邕和钟繇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以大书法家为依托的故事逐渐丰富发展的过程,其实正好反映了笔法传授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过程。这些书法名家在笔法传授谱系中的地位奠定好了,自然就会系连起来,成为流传有绪的谱系。

我们再来看一下笔法传授谱系基本框架的形成。唐人韦续的《墨薮》第八篇《用笔法并口诀》还没有明晰地勾画出笔法传授谱系,但是此篇对笔法发展历史的叙述是以大家为脉络展开,并将笔法的发展上溯到了李斯、蒙恬、萧何,此三人以下则是蔡邕和钟繇。晚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收入一篇未具名的《传授笔法人名》,《墨池编》卷一的《古今传授笔法》与《法书要录》所载相同。《书苑菁华》卷八亦有《传授笔法人名》与前两者所记载基本相同。这三篇所载,可以看做是笔法传授谱系的基本框架。《法书要录》之《传授笔法人名》曰:

“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瑗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之徐浩、颜真卿、邬肜、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⑥

《墨池编》卷一的《古今传授笔法》与此稍有出入,传授关系稍有不同,传授人名少了崔瑗、张彦远、陆柬之,并明确了最后四位书法家的授受关系:“欧阳询传张长史,长史传李阳冰,阳冰传徐浩,徐浩传颜真卿,真卿传邬肜,邬肜传韦玩,韦玩传崔邈。”⑦(共十九人,包括神人二十人)《书苑菁华》所收录卢携的《临池妙诀》则对唐代的笔法谱系做了详细的列述:

“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词云尔。携按:永禅师从侄纂及孙涣皆善书,能继世。张怀瓘《书断》称上官仪师法虞公,过于纂矣。张志逊又纂之亚。是则非独专于陆也。王叔明《书后品》又云虞、褚同师于史陵。陵盖隋人也。旭之传法,盖多其人,若韩太傅混、徐吏部浩、颜鲁公真卿、魏仲犀。又传蒋陆及从侄野奴二人。予所知者,又传清河崔邈,邈传褚长文、韩方明。徐吏部传之皇甫阅。阅以柳宗元员外入室,刘尚书禹锡为及门者,言柳公常未许为伍。柳传方少卿直温,近代贺拔员外惎、寇司马璋、李中丞戎与方皆得名者。盖书非口传手授而云能知,未之见也。”⑧

传授谱系基本框架只提唐代几位重要的书家,而《临池妙诀》则对此进行了繁衍和附益,增加近二十位书家,将笔法在唐代的传授关系交代得很详尽。这种繁衍、膨胀主要是围绕陆柬之、张旭展开,这两家正是基本框架里的主要书家。

解缙《春雨杂述》中的“书学传授”,可谓是笔法传授谱系的“集大成”,他沿袭了历史上笔法传授的说法,而且补了后半段谱系。此前的谱系止于唐,他则补了五代、宋元,迄于明初。解缙《春雨杂述·书学传授》:

“书自蔡中郎邕字伯喈于嵩山石室中得八角垂芒之秘,遂为书家传授之祖。后传崔瑗子玉、韦诞中将及其女琰文姬。姬传钟繇元常,魏相国。元常初与关枇杷学书抱犊山,师曹喜、刘得升,后得韦诞冢所藏书,遂过于师,无以为比。繇传庾征西翼,卫夫人李氏及其犹子会。卫夫人传晋右将军王羲之逸少。逸少世有书学,先于其父枕中窥见秘奥,与征西相师友,晚入中州,师《新从碑》,隶兼崔、蔡,草并杜、张,真集韦、钟,章齐皇、索。润色古今,典午之兴;登峰造极,书家书盛。若张丞相华、嵇侍中康、山吏部涛、阮步兵籍、向侍中秀辈,翰墨奇秀,皆非其匹。故庾征西始疑而终服,谢太傅得片纸而宝藏。冠绝古今,不可尚已。右军传子若孙,及郄超、谢朏等,而大令献之独擅厥美。大令传甥羊欣。羊欣传王僧虔。僧虔传萧子云、阮研、孔琳之。子云传隋永欣师智永。智永传唐虞永兴世南伯施。伯施传欧阳率更询,本褚河南遂良登善。登善传薛少保稷嗣通。是为贞观四家。而孙虔礼过庭独以草法为世所赏。少保传李北海邕,与贺监知章同鸣开元之间。率更传陆长史柬之。柬之传犹子彦远。彦远传张长史旭。旭传颜平原真卿、李翰林白、徐会稽浩。真卿传柳公权京兆、零陵僧怀素藏真、邬肜、韦玩、崔邈、张从申,以至杨凝式。凝式传于南唐韩熙载、徐铉兄弟。宋上》和卷二《书法下》大致相当于《墨池编》的《笔法一》和《笔法二》,从其两部分的内容差异来看,他和《墨池编》的分类思想大致是一致的。另外,我们还可以参看王世贞的《古今法书苑》的卷四至卷八,这五卷也主要是讲笔法的。古代笔法传授的内容无非如此。但是因为书体或书法风格随着时代变化,加之中国古人重感悟,注重体察玄微,笔法传授中就会有很多个人化感悟和不可捉摸的东西,于是笔法传授就变得似乎不可言传。寻求者苦苦求索,既得者秘之宝之,使笔法充满了神秘的气息。

传唐颜真卿《笔法十二意》是一篇让我们理解古代笔法传授的很重要的书论。这篇书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活现”出古代的师徒之间笔法传授情境。有几点值得注意。其一,张旭并不轻易具言笔法,“或问笔法,张公皆大笑而已,而对之便草书,或三纸五纸,皆乘兴而散,竟不复有得其言者。”(19)张旭对求笔法者大笑,并不回答他们的问题,而是对他们作书。其原因可能不只是秘之不宣,还有难于言说的原因。对照下文我们不难理解。其二,颜真卿问裴儆:“足下师敬长史,有何所得?”曰:“但书得绢素屏数本。亦尝论请笔法,惟言倍加工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20)张旭和裴儆关系甚密,亦未得长史明示笔法,只让勤临写。其三,颜真卿造访张旭求笔法,张旭“良久不言,乃左右盼视,怫然而起。”之后并不是一番详细的讲解,而是师徒二人的一段对话。其四,张旭和颜真卿的笔法授受是通过一段对话完成的,有意味的是,由这一段对话我们发现笔法之秘都是颜真卿自己讲出来的,张旭只是不断地简短地提问,似乎颜真卿反而成了笔法的讲解者。而颜真卿的答语,类似于古代的笔法“口诀”。其五,文末张旭自言自己的笔法得于老舅彦远,并讲到自己偶于江岛沙平地静,以利锋画而书之,感悟笔法的事。当然,这一段书论中的人物很有可能只是托名而已,并不是实有其事的;这段书论的作者也可能并不是颜真卿本人。即便如此,这段书论也一定是按照当时人们对书法传授的理解编造的。之所以说这段书论“活现”了古人传授笔法的情境,在于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古人笔法传授的主要观念。试列数端:

其一,古人(尤其是唐人)认为笔法必须当面口传心授,于是《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张、颜之间的笔法传授运用了问答体的方式。这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主客问答体”一样,这种体裁本身就有特殊的象征意蕴。“口传手授”的另一个涵义是笔法玄微,只有在结合当场的具体情境,师徒之间相互感发,机锋往来中不知不觉地传授了笔法的精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精奥玄幽的笔法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可传授。

其二,颜真卿对笔法的回答,类似于“书诀”。书论文体随时代变化,唐前论书多“势”,那是因为那时的笔法和书论体系没有完全成形,人们的书法意识与字学观念相混成,于是多采取“形象喻知”的方法论书。而唐代字体演进结束,笔法系统发展完成了,于是人们多以“诀”来论书。以“诀”论书体现出明显的实践性的品性,这是一种偏重可操作性的论述体裁。中国古代的画谱就多以“诀”的形式指导学习者。

其三,张旭在笔法传授中还提到了他的笔法来源,这是谱系观念;又提到了自己感物悟笔法的事。笔法传授谱系——感物顿悟笔法——唐人作伪先唐书法论著——笔法传授故事,其实都是在唐人尚法的历史背景下相伴生的“现象群落”。这样理解这些现象,就能有一种超越性的姿态,剥去神秘、荒诞的外壳,给这些现象赋予深刻的意义,也不至于忽视他们的书法史价值。

注释:

①莫武的《“笔法传授”试析》一文对此问题亦有论析,本文有所参考。莫文见《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论文集》,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602页。

②参看张天弓《蔡邕〈九势〉考辨》,载《书法研究》1993年第3期,另参看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徐清的博士论文《20世纪中国书学疑古考辨之研究》,第30—32页。③虞喜《志林》,据《玉函山房书丛》辑佚本,光绪九年长沙娜环馆刻本。

④《法书要录》卷一,《王右军题卫夫人〈笔阵图〉后》,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⑤《墨池编》卷二,《魏钟繇笔法》,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216页。

⑥《法书要录》卷一,《传授笔法人名》,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

⑦《墨池编》卷三,《古今传授笔法》,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229页。

⑧陈思《书苑菁华》卷十九,卢携《临池妙诀》,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524页。

⑨解缙《春雨杂述》,见《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499页。

⑩陈思《书苑菁华》卷二《叙笔法》,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年版,第437页。

(11)朱长文《墨池编》卷二,颜真卿《笔法十二意》,见《中国书画全书》第二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