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1_第1页
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1_第2页
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1_第3页
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1_第4页
园丁赞歌记叙要选好角度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窗——站在最佳的位置,拍摄最好的画面。记叙要选好角度

学习目标1.了解记叙的角度;

2.学习描写,表现人物的独特。

导入话题

尊师是我国的一项传统美德,赞颂老师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在你的经历中,是否有一个令你难忘的老师,是否有一个令你长久怀念的画面,请你选择一个好角度,告诉我们。尊重老师5/1/2024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5/1/20246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

蔡芸芝老师

5/1/2024

魏巍《我的老师》

寿镜吾老师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韩麦尔老师都德《最后一课》梁启超老师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5/1/2024

记叙是把人物的经历、事件的发展和事情的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

记叙文是通过对具体、真实的人和事的记叙来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体。你认为什么样的记叙文算是上乘之作?条理清楚人物个性鲜明感情真挚动人

如何做到条理清楚,人物个性鲜明,感情真挚动人呢?

方法之一:选取好记叙的角度

什么是角度?

这是借用摄影艺术的一个术语。摄影时,照相机所处的位置就叫拍摄角度。同一个人,同一个风景,普通的照相师拍出来的也许是张极为普通的、丝毫没有美感的照片。

而高明的摄影艺术家,由于其独特的视角,极为注意选择适当的角度来组织材料,安排场面,配置作品中景物各部分的位置和相互关系,拍出来的也许就是一幅艺术珍品。写作也像摄影一样,也是表现生活,因此,也有一个选择角度的问题。面对丰富的材料,选准了角度,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新颖别致,集中紧凑。记叙的角度有三种:

第一人称的记叙第二人称的记叙第三人称的记叙

记叙的人称,就是作者记叙的观察点、立足点。也可以说,是指作者以什么样的身份。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进行记叙的。第一人称的记叙

以当事人的口吻来记叙的,叫第一人称记叙。作者在文章里以“我”(或“我们”)的身份直接出现,所记叙的都是“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我常常把童年在大自然中的陶醉,比拟成一朵长醉不醒的睡莲。细长细长的枝蔓,支撑起我的骨架;圆圆的绿色叶子,编织成我一个个梦的摇篮。我在一条东流的春水中,起伏颤动,每一朵童腮般的粉艳的花蕾里,都藏着我幼小的精灵。我睡卧花丛,任风儿摇摆,任春水颠簸;不管它流向哪里,都流不走我的精灵,我的梦境……待睡莲的花蕾睁开睡眼,则童年的岁月,已被流水驮走,东去的春水,便再也不回头了。

——丛维熙《裸雪》

我自愧没有生花妙笔,不能倾吐胸中的柔情,我时而痴情焦虑,时而热烈希望,时而又心中悚然,若有所畏惧。让这张素笺来证明你的美貌在我心中燃起的爱火是多纯洁、多炽热吧!话虽如此,但是我的爱情是无法传达的,我的胸臆是语言所不能表述的。你的美貌使我心中充满了惊奇之感,你的通达事理使我倾倒,你的善良使我膜拜。情欲使我颠倒,疑虑使我迷惘,急躁的心情使我受尽折磨。

——【英】斯末莱特《蓝登传》第一人称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

第一人称的记叙,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但美中不足的是,这种记叙只限于“我”(或“我们”)的所见所闻,不是“我”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就无法直接记叙,在反映生活的广度和记叙人物的深度上受到一定的限制。第三人称的记叙

以局外人的身份来记叙的,通常叫第三人称的记叙。这种记叙,作者站在旁观者的立场,用“第三者”的口吻,将“他”或“她”的经历和事情的变化过程告诉读者。

烙印除掉之后,海丝特发出一声深长的叹息,从这一声叹息中,耻辱和苦闷的重荷,从她的精神上离开了。啊!多么怡然轻松!在她没有感觉到自由以前,她是不晓得它有多么重!由于另一种冲动,她取掉那束着头发的一般规格的帽子,于是浓密乌黑的发落在她的双肩上,在丰茂中即刻现出光与影,而且使她的容貌增添了柔和的美。仿佛从女性内心中涌现出来的一种灿烂温柔的微笑,戏舞在她小嘴边,并从她的双眼里发射着光芒。在她那久已苍白的颊上,烧起一片红潮。少女的希望和前所未有的幸福,就都一起聚集在此刻的幻术圈里。

——【美】霍桑《红字》

他的精力很充沛,态度和悦诚恳而又善于体贴,声音洪亮自然。他说话时像一个老练的演说家一样的明晰有力,而且能极自如地运用丰富的词藻。他是个第一流的牧师,能够对他所喜欢的人毫无顾忌地畅谈一切,更能够在教训别人时不至引起对方的反感,在强迫别人听从自己的意思时不使别人感到屈辱,有时甚至能够在干涉别人的私事时不显得鲁莽无礼。他的热忱和同情心的源泉,一刻也不会干枯……

——【英】萧伯纳《康蒂妲》

第三人称的记叙述,不受叙述范围的限制,能较自由广阔地反映生活,它的局限是缺乏第一人称的亲切感。第三人称的记叙有什么妙处和不足呢?第二人称的记叙

有没有第二人称的记叙呢?——存在争议

第二人称“你”或“你们”不能做叙述者,也就是说,作者不能站在“你”和“你们”的立足点,来叙述“你”和“你们”的事迹。

实际上文章中的“你”或“你们”只能代表读者或被叙述的对象。有些文章,有时采用第一人称记叙作者的见闻和感受,在行文中有时用“你”“你们”“朋友”等来称谓来呼唤读者,直接与读者发生感情上的交流。提醒

不断变换观察点、立足点而使记叙的头绪不清,脉络混乱。有些文章,为了避免第一人称的局限,有时将记叙的第一、三人称交替起来使用。不过这种交替不能过于频繁,在人称转换处,必须交待清楚。总结记叙文中的第一人称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第二人称作用:便于抒发内心情感,拉近距离,有亲切感。第三人称作用:写法比较自由开阔。不受任何限制。我们来看看写老师的好文章

初二教我们物理的,是刚从师专毕业的一位男教师,姓何。他个儿不高,身材瘦削单薄,叫人想起郑板桥的竹子;他的头发黑而柔,呈三七分匍匐于最高海拔上,很顺服很有条理;黑发下是一帧白净清香的脸,很年轻很有书卷气;何老师没戴眼镜,一对眼珠,很黑,不动时似乎在亲切微笑,偶尔蝌蚪般地倏忽游动时,便将蕴藏的一股灵气泻了出来。

——乐晓薇《红脸儿》

袁老师大眼睛,短头发,中等个,端庄,穿着永远得体,不戴项链,不戴戒指,但没有让你感觉到她没有钱,而是让你感觉到她比很多戴项链戴戒指的人有钱,只化淡妆,轻描淡写,恰到好处,不哇啦哇啦跟学生说话。

——梅子涵《女儿的故事》

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画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

——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这位新老师给我的第一个印象,就是面目的丑陋和身材的矮瘦。他的眼睛出奇地细小,里面滚转着一颗黄豆大的瞳仁,连颜色也是黄黄的。鼻子显得分外尖削,嘴角边还生有一撮稀疏的黄须。因为年纪大了,腰背也就十分伛偻,仿佛永远俯屈着身子。看到他,很容易使你联想到一只胆小的鼬鼠。不过,外表虽然引不起人家的尊敬,据说他的文理倒是很亨通的……

——王西彦《私塾师》记人记叙文的构思技巧:写关于人物的文章,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确定中心。就是说这个人是谁,他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中最突出的一点是什么。其次,要选好材料。这样,才能透过一件事或多件事看到人物的品质和特点。再次要选取好记叙的角度。第四是精心选择典型事例,做到点面结合。第五是要在记叙描写的过程中适当地穿插议论、抒情。

选定一个角度,可使场景高度集中,情节高度凝练,因为记忆中最深的材料常常是几个突出的片段。

《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12岁的小伙计,在文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使零散的材料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孔乙己》中的“我”的运用,探究选定记叙角度的重要性。

宋朝时宫廷举行公务员招考选拔皇家画师。山水画家宋子房做画院博士,以“深山藏古寺”的诗句为题让考生作画。如何作画才能很好地表现这句诗呢?

山林、古寺,寺内金碧辉煌,香烟缭绕。

——基本符合题意在连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