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与印度贸易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政策选择_第1页
论中国与印度贸易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政策选择_第2页
论中国与印度贸易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政策选择_第3页
论中国与印度贸易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政策选择_第4页
论中国与印度贸易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政策选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编号:外交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论文标题:论中国与印度贸易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及政策选择作者:学号:系别:国际经济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导师及职称:最终成绩:日期:2011年5月16日PAGE3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与印度在世界经济地位中的提升,两国贸易迅速发展。本文通过分析中印贸易关系,为推动中印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主张。中印贸易具有规模增长迅速、总水平较低且双边贸易不平衡等特点,中印贸易结构存在明显的重叠性和互补性。长期以来,中印贸易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贸易规模低、贸易结构单一、贸易摩擦不断等方面。本文针对中印贸易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其形成原因,主要是两国资源以及要素禀赋的相似性以及两国的经济互补潜力未充分挖掘使得中印贸易总体规模偏低,与两国的人口、经济总量以及市场容量不相对称;两国机制、政策的分歧和政治、文化因素导致两国贸易摩擦不断。最后,论文针对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选择,包括调整经济结构、加强政治互信等方面,要求政府、企业以及商会共同努力促进中印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关键词:中印贸易关系贸易摩擦互补性一、引言(一)研究背景与意义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本就有着深厚的合作基础。中国和印度拥有极其相似的基本国情和发展目标。中印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但都经济基础薄弱,人均资源匮乏。同时,中国和印度都渴望能够尽快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这都为中印之间的友好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平台。中印经贸关系在这良好的前提下发展迅速,中印双边贸易在2002到2008年间增长了10.4倍,年均增长近40%。现今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为印度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同时,印度也成为中国在南亚的最大贸易伙伴以及中国最重要的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之一。中印双边贸易虽然近年来增长迅速,但是贸易规模与两国的经济地位不相称,而且在贸易往来中摩擦不断。造成中印贸易问题的因素很多,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中印两国政治关系长期受到一些问题所困扰,如边界划分、中巴关系以及印要求“入常”等问题,政治关系的裹足不前势必影响经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从经济因素来看,正是由于两国经济水平、生产力要素以及部分产业结构、产业发展水平的相似,导致中印在出口市场,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上呈竞争态势。对于中印来说,双方的经贸关系的发展同样对各自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影响重大、意义深远。两国经贸关系的良好发展势必会给两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福音,符合两国长期的发展目标和根本利益。本文以“双赢”的视角和积极合作的心态研究中印经贸关系,通过分析中印贸易现状,针对中印贸易问题探讨了其问题成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二)文献综述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印贸易的发展状况,尤其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印贸易关系的大踏步前进,国内相关研究也开始进一步跟进。对于中印贸易现状,大部分学者都认可近些年两国关系的飞速发展,但也又指出双方贸易存在一定问题。陈震(2000)指出当时中印贸易总额低、初级产品比重大等特点。陈震:《中印贸易现状及展望》,《经济纵横》,2000(10),P31-32。邓芳(2007)回顾了中印建交五十多年来贸易发展的历程,并指出了近十年来双方贸易迅猛发展的现状。作者还重点提出了中印贸易存在的两方面问题,即中印双边贸易总额与各自对外贸易规模不相称,以及双边贸易摩擦日益加剧。陈震:《中印贸易现状及展望》,《经济纵横》,2000(10),P31-32。邓芳:《中印贸易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集团经济研究》,2007(03X),P86-87。对于中印贸易结构的竞争性和互补性,学者也做了不少研究,论证了中印贸易的合作发展还有更巨大的潜力空间。吴国安、郭学斌(2010)从贸易结合度、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定量分析了中印贸易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并证明了双方贸易具有互补性,还有很大的潜力空间发展。吴国安、郭学斌:《浅析中印贸易的发展》,《时代经贸》,2010(14),P54-55。龙华(2010吴国安、郭学斌:《浅析中印贸易的发展》,《时代经贸》,2010(14),P54-55。龙华:《我国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合作的潜力分析——以中印贸易为例》,《中国经贸导刊》,2010(13),P30-30。对于中印经贸发展的建议,李铁峰、李军(2007)提出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以及开通中印缅三国的交通将会极大促进中印甚至整个南亚地区的经贸发展。李铁峰、李军:《中印贸易问题透析及解决》,《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7(1),P55-57。倪香芹(2007李铁峰、李军:《中印贸易问题透析及解决》,《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7(1),P55-57。倪香芹:《进一步促进中印贸易关系发展的对策分析》,《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7(18),P30-33。国内学者对于中印贸易关系的研究涵盖全面,随着中印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理论界有望探寻出适合发展中国家间开展贸易的新理论。对于中印贸易发展问题印度以及西方学者也都有给予关注。印度学者C.V.任嘉德(2000)已开始审视如何增进中印两国间的贸易与投资联系问题,尤其关注中国西南部的省区(如云南)与印度怎样才能共同扮演起重要的角色。作者仔细地分析了中印各种进出口产品的特征、比例、发展潜力空间等,并对加强云南与印度的贸易发展提供了诸多有益见解。C•V•任、C•V•任、周昭:《关于中印贸易的一些思考》,《云南社会科学》,2000(3),P28-32。巴尔滕杜•库马尔•辛格:《中印贸易:今天紧张,明天完美?(上)》,《海外经济评论》,2009(23),P32-33。AnilK.Gupta(2009)中指出中印快速的经济增长以及两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会使使其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两国的贸易发展主要阻碍因素包括历史遗留问题及语言障碍,如能尽力克服,中印贸易发展空间将更进一步。GuptaAnilK.,HaiyanWang,”ChinaandIndia:GreaterEconomicIntegration”,ChinaBusinessReview,2009,36(5),P22-25.MahvashSaeedQureshi(2008)通过实证方法研究了近些年中国和印度的贸易扩大和结构变化给互相以及世界各国带来的影响。文章通过分析1995年到2005年的数据得出中印的出口具有很大程度的竞争性,但是随着时间逐渐减弱;而中印贸易出口的互补性则随着时间增强。同时,作者指出中国通讯和电脑硬件的出口大国,而印度大量进口此类产品,所以印度从中国进口的空间很大。GuptaAnilK.,HaiyanWang,”ChinaandIndia:GreaterEconomicIntegration”,ChinaBusinessReview,2009,36(5),P22-25.QureshiMahvashSaeed,GuanghuaWan,”TradeExpansionofChinaandIndia:ThreatorOpportunity?”,WorldEconomy,2008,31(10),P1327-1350.ClaudiaAstarita,”ChinaandIndia:RivalsorPartners?AnAnalysisoftheBackgroundoftheInteractionsbetweentheTwoMajorEmergingAsianPowers”,TransitionStudiesReview,2007,14(3),P545-561.JonathanHolslag,”Progress,PerceptionsandPeaceintheSino-IndianRelationship”,EastAsia,2009,26(1),P41-56.综合而言,国外的学者对于中印关系的研究多集中于政治、军事方面,对于中印贸易关系着墨不多。在谈到中印经贸关系时,西方学者可能更关心中印政治关系对其贸易关系的影响或者中印经济贸易关系的深化会对其它国家经济或是世界经济格局造成的影响。而印度学者相对来说还是对中印经贸关系有一定深度的了解分析,但从查到的相关翻译文献来看,数量不是太多,可见中印学术界在对两国经贸关系的研究上还缺乏一定的交流。二、中印贸易发展现状及特点目前,中印贸易主要呈现出规模增长迅速、规模总水平低以及双边贸易不平衡等特点。(一)中印贸易规模扩张迅速进入21世纪,中印贸易飞速发展,贸易额成倍增长。具体情况可以从下表看出。表12001-2010年中国对印度贸易额国家统计局网站及及海关统计咨询网数据,2011-01-10。单位:万美元年份贸易总额出口额进口额2001359624.00189627.00169997.002002494503.00267116.00227387.002003759461.00334323.00425138.0020041361404.00593601.00767803.0020051870050.00893428.00976622.0020062485874.591458129.741027744.8520073862855.832401145.511461710.3220085184426.693158538.072025888.6320094338331.702965603.521372728.1820106175995.904091880.402084115.60从上表可以得到下图:图12001-2010年中国对印度贸易情况如表1所示,在短短十年间,中印贸易总额从2001年的35.96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617.60亿美元,规模增长超过了17倍。从图1中可以看出,除了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导致贸易量下滑外,从2001年开始,中印贸易总额飞速增长,且贸易增长率也在逐年递增。(二)中印贸易规模总水平较低相对于两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及大国地位来说,中印贸易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两国贸易仍然具有进一步增长的潜力。表22010年中国出口及进口主要国别(地区)总值海关统计咨询网数据,2011-01-10。单位:亿美元国家中国出口主要国别(地区)总值国家中国进口主要国别(地区)总值美国2833.0373日本1767.0722香港2183.1722韩国1383.9948日本1210.6131美国1020.3578韩国687.7113台湾省1156.9391德国680.4737德国743.4193荷兰497.0576澳大利亚608.6981印度409.1880马来西亚504.0989英国387.7115巴西380.8692意大利311.4055沙特阿拉伯328.1386台湾省296.7655印度208.4116其它6282.1643其它5846.3004总额15779.3000总额13948.3000从上表可以得到下图图22010年中国出口主要国别(地区)总值百分比图32010年中国出口主要国别(地区)总值百分比中印双边贸易额虽然在近十年来有飞速发展,但是在各自外贸中所占比重不高,同两国的人口、经济总量以及巨大的市场相比较而言,中印贸易规模远未达到应有的水平。直到2010年,中国对印度的出口额还只占中国对外出口总额的3%(如图2所示);中国对印度的进口额也只占中国对外进口总额的1%(如图3所示)。这种比例对于中国来说属于较低的水平,中印两国贸易还有待进一步拓展。(三)中印双边贸易不平衡突出中印进出口额占各自对外进出口额的比例具有显著差异,呈现双方贸易不平衡的状态。可以从下表反映出来。表32001-2009年中印进出口贸易额分别占各自对外进出口额的比例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商务部网站数据整理所得。单位:百万美元年份中对印出口总额中国出口总额所占比例印度进口总额所占比例200118962661550.71%501443.78%200226713255960.82%567714.71%200333434382280.76%711834.70%200459365933261.00%973136.10%200589349689360.92%1383706.46%2006145819689361.50%1728768.43%20072401112177761.97%21754311.04%20083158514306932.21%29284810.79%20092965612016122.47%24996711.86%表42001-2009年中印进出口贸易额分别占各自对外进出口额的比例作者根据作者根据国家统计局及商务部网站数据整理所得。单位:百万美元年份中对印进口总额中国进口总额所占比例印度出口总额所占比例200117002436130.70%433143.92%200222742951700.77%492994.61%200342514127601.03%574577.40%200476785612291.37%7563110.15%200597667914611.23%996519.80%2006102777914611.30%1212598.48%2007146179559501.53%1475649.91%20082025911325621.79%17803411.38%20091372710059231.36%1631678.41%从2001年到2009年,中国对印度的出口额占中国对外出口总额的比例以及中国对印度的进口额占中国对外进口额的比例均在在3%以下,而印度对中国的出口总额占印度对外进口总额的比例以及印度对中国的进口总额占印度对外进口总额的比例却都在10%左右(如表3、表4所示)。这些数据表明印度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份额很小,而中国却是印度举足轻重的贸易伙伴。这种贸易的不平衡造成了印度对中国的依赖性要比中国对印度的依赖性更强,使得印度对中国充满戒备心理,往往就体现在中印两国频繁的贸易摩擦上。对于中国而言,扩大对印度的出口和进口,提升印度在自身贸易伙伴中的地位,才能有效缓解这种双边贸易不平衡的现象,并且减少贸易争端,增强两国互信,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四)中印进出口结构重叠性和互补性明显从中印贸易结构来看,中印进出口结构具有明显的重叠性和互补性。这可以从下表反映出来。表52009年印度对中国出口前十类商品构成商务部国别贸易报告。单位:百万美元印度对中国出口前十类商品构成表排名商品类别2009年上年同期同比%占比%总值9,85210,537-6.51001矿产品5,0366,118-17.751.12贱金属及制品1,015449126.310.33化工产品761875-137.74纺织品及原料725880-17.67.45贵金属及制品64752523.26.66机电产品56732773.55.87塑料、橡胶222234-5.22.38动植物油脂13710530.61.49食品、饮料、烟草124241-48.31.310光学、钟表、医疗设备10451105.31.1表62009年印度自中国进口前十类商品构成商务部国别贸易报告。商务部国别贸易报告。单位:百万美元印度自中国进口前十类商品构成排名商品类别2009年上年同期同比%占比%1总值28,78633,606-14.31002机电产品15,33315,709-2.453.33化工产品4,2345,235-19.114.74贱金属及制品1,9913,656-45.56.95纺织品及原料1,3461,441-6.64.76运输设备7627452.22.77塑料、橡胶647832-22.22.38陶瓷;玻璃475582-18.41.79光学、钟表、医疗设备466591-21.21.610家具、玩具、杂项制品455495-8.21.6从2009年的中印两国的进出口商品构成看,两国在相互进出口贸易的构成中存在一定差异。从表5可以看出,印度对中国的出口主要是初级产品和半成品,光是矿产品就占了印度对中国总出口量的一半以上,其次是金属制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及原料等等。从表6可以看出,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主要产品是制成品和半成品,机电产品是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主要产品,也占了中国对印度出口主要产品的一半以上,接下来是化工产品、贱金属及制品、纺织品及原料等等。中国对印度主要出口的制造产品稍微比印度对中国主要出口的初级产品附加值高一些,但都不属于高附加值,高科技的产品。从表5和表6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印度及印度出口中国的贸易产品品类具有很大的重叠性,如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塑料橡胶等等。这主要是由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规模经济以及产品差异性的存在;中国和印度均存在着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以及中印经济技术水平差距不大;中国和印度国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相似,对产品的需求结构或需求档次相似。因而,中印在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进出口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国与印度间存在一定的产业内贸易机会,由此中印贸易结构表现出明显的重叠性。倪香芹、王晓莹:《试论中印贸易合作发展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南亚研究季刊》,2006(4),P91-97。从中印进出口商品结构对比分析来看,中印贸易具有一定的互补性,中国对印度出口主要是工业制成品(机电产品),而从印度进口的则基本上是资源性产品及半成品(矿产品、贵金属及制品)。这主要是由于两个国家虽然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实际上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改革起步早于印度,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结构升级较快,使得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明显高于印度,而印度出口商品仍然主要集中于传统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同时又加上两个国家实行的不同的进出口政策,这决定了两国的出口产品又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卢萌、王兴立:《中印贸易的互补性分析》,《生产力研究》,2009(13),P125-126,171。整体而言,作为两个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要素禀赋都具有相似性,所以在相互贸易领域不免具有一定局限,尤其集中于初级或者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然而随着中国和印度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差异化,两国相互贸易的领域存在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三、中印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中印贸易在近些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两国贸易往来与第三方市场出口贸易中出现的问题却也不断涌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贸易规模不大2010年,中印贸易额已经增长到了将近618亿美元(见表1),但从双方贸易额所占各自对外贸易的比重来看,规模仍然处于较低水平。2010年中印贸易额还只占中国对外贸易额的3%。(见图2)中印贸易额占印度对外贸易额的比重近些年不断在增加,但是经过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又有所下降,维持在9%左右。(见表5,表6)。这样的比重,同两国的人口、经济总量以及巨大的市场相比还很不相称。(二)贸易结构单一双边贸易质量也远未达到应有水平,主要表现为两国贸易结构比较单一,缺乏多元化。中国主要向印度出口工业制成品比如机电产品,2009年中国向印度出口的该类产品占中国向印度出口总额的50%以上。而印度向中国出口的产品中铁矿石就占了该国向中国出口总量的50%。所以说两国往来产品还是比较单调的,贸易种类不够丰富。不仅如此,根据之前对中印贸易结构分析中可以发现,中印两国的贸易往来产品集中于初级产品和初级制成品,因而贸易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都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三)贸易摩擦不断就在中印经贸关系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双边贸易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的因素。印度的一些贸易保护措施包括反倾销、反补贴、绿色壁垒等等,使得双边贸易摩擦问题日益凸显,更给中印经贸关系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据统计,自l995年至2005年,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件立案86起,占印度全部反倾销立案的20%,占中国遭受反倾销立案的18%,印度已成为对我国立案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文清、贾县民:《中印贸易摩擦的成因及对策分析》,《现代商业》,2010(15),P172-173。在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双方的贸易摩擦更为加剧。2008年10月至2009年下半年,印度共对中国产品密集发起31起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平均每个月发起约4起案件。另外,印度还不断地推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歧视措施,主要包括对一些中国出口产品采取不合理的进口限制措施和重征进口税。例如,颁布进口禁令,先后禁止中国玩具、牛奶等产品的进口,还对中国部分钢铁产品重征进口税。文清、贾县民:《中印贸易摩擦的成因及对策分析》,《现代商业》,2010(15),P172-173。文清、贾县民:《中印贸易摩擦的成因及对策分析》,《现代商业》,2010(15),P172-173。四、制约中印贸易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一)中国对印度贸易顺差过大引发贸易摩擦从2000到2005年,中印双方贸易基本呈均衡的态势稳步发展,但从2005年开始,中国对印度的出口额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印度对中国出口额的增速,到2010年,印度对华贸易赤字已经达到了200多亿美元,显示出现在中国对印度存在着巨额的贸易顺差。长时期的或过量的顺差会增大一国的外汇盈余,继而使该国市场上本币投放量相应增多,引发通货膨胀压力,进而影响到其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如何保证巨额的外汇储备安全也是个困难的问题。印度而言,贸易赤字问题一直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它也一度困扰着印度经济的健康发展。在1991年,印度正是因为高额的贸易赤字,导致外汇储备的急剧缩减,以致不得不求助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并被迫接受IMF所施加的结构改革条款。因此,尽管印度对华贸易赤字刚出现不久,但是赤字持续上升的这种趋势,仍然引起了印度国内一些人士的关注和焦虑。中国对印度贸易顺差过大引发了印度对中方的不满和抵触情绪,进而导致双方贸易摩擦更加严重。(二)中印资源及要素禀赋的相似性加剧了双方的贸易竞争中国和印度同属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国情都具有相似性。另外,两国都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充足,幅员辽阔。这些都决定了印度和中国在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上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一方面表现在中印双方贸易的竞争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双方对国际市场出口的激烈竞争上。由于中印彼此的优势产品均为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所以在这两种产品的对外出口上,中印存在着竞争关系。由于中国的劳动力素质较高,生产效率优于印度,因而商品的生产成本具有更大的优势,物美价廉,更受出口市场的欢迎,甚至在印度的市场也是如此。而印度虽然高等教育比较成功,但基础教育落后,文盲率高,熟练技术工人的数量较少,低效率的生产导致产品的价格缺乏优势,质量也较为低劣。张杨子:《浅析中印贸易扩大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时代经贸》,2009(9),张杨子:《浅析中印贸易扩大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时代经贸》,2009(9),P62-63,65。(三)中印经济互补潜力未能充分挖掘中印虽然在产业结构上具有相似性,但是作为大国,两国的合作领域无限广阔,贸易总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两国的优势产业不尽相同,可以各取所长,实现优势互补,而且,即使相同产业也各会具有一定差异,产业间贸易合作潜力也仍然巨大。就现在中印两国的优势产业来看,中印在制造业、IT业、制药业等等领域都有进一步深化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合作空间。在信息技术产业,尤其是软件业,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软件出口国。对于中国来说,在这个行业同印度展开合作无疑具有巨大的空间,而中国也可以发挥其硬件制造的实力,达到双赢的局面。如果这些领域的潜力得到充分挖掘,相信中印贸易量将大幅提高,双边贸易结构也将进一步优化。(四)中印两国在政策、规则、运行机制方面存在差异中国与印度虽然都是发展中国家,但是两国的经济体制、法律规则、运行机制等等都存在差别,这种差别在两国进行贸易交往时都会引起分歧和矛盾,从而阻碍了两国贸易交往的顺利开展。相对于中国,印度全面对外开放起步较晚,印度对外贸易的广度和深度远不及中国。印度经济基本上是一种内需拉动的经济。内需拉动的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决定了印度对外贸易的规模较小。印度曾经长期对贸易实行严格的政府管制,直到1991年发生独立以后最为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才求助于IMF并接受其经济改革的建议,才开始向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转变,逐渐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是与中国相比,印度贸易保护程度还是比较高,到目前为止印度仍然是世界上最封闭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印度对中国市场经济制度也存在偏见。印度针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调查的核心问题是“市场经济地位问题”。2001年以来,印度反倾销调查机关对“市场经济地位”的政策不断调整。先是在2001年明确将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列明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随之又在2002年重新界定了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概念:假定某国(比如中国)在任何WTO成员国前三年反倾销调查中已被认定为非市场经济体制,那么印度就视该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另外,由于国际反倾销法规则本身存在的一些漏洞和一系列不合理规定,使得印度等进口国反倾销主管机构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极易导致裁决的随意性,使反倾销裁定的倾销幅度过高,胜诉率过大,进而刺激和助长了反倾销的滥用。李盾:《中印贸易摩擦——争端的特点、原因、解决机制及发展趋势》,《国际贸易》,2006(2),P12-15。(五)政治及心理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印经贸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两国政治因素的影响。两国长期悬而未决的政治问题如边界问题、西藏问题、巴基斯坦因素等等都会给两国的通商环境带来消极的政治氛围。由于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且经济发展极为迅猛,世界舆论常会把两国的发展模式、经济成就等等拿来比较,给两国营造了一种竞争氛围。另一方面,印度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对中国还有追赶之意,加之西方社会希望通过拉拢印度共同制约中国的崛起力量以及“中国威胁论”的甚嚣尘上,久而久之,两国在心理上逐渐产生隔阂和防备,在有些领域则显示出一定的竞争心态。另外,中印双方在精神信仰、思维模式、生活习俗、时间观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两国民间交往又不够,语言文化在交流沟通上都有一定的障碍,所以这就导致双方贸易往来缺乏民众基础,贸易热情只能靠官方带动,自然就留有很多的贸易机会仍待发现。五、推动中印贸易健康发展的政策选择(一)进一步改善双边关系,增强高层政治互信良好的政治关系是经贸发展的前提。中印两国虽然存在很多政治问题(如边界领土争端、藏独问题、军事战略合作问题等等)短期难以改善,但两国的政治首脑应从共同的长远经济发展目标出发,审时度势,搁置争议,为推动两国经济贸易合作建立政治互信。保证经济的快速增长,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是两国根本利益和根本目标所在,两国领导人要在此问题上达成共识,才能为改善两国关系奠定基础。近些年,两国的领导人也做出了不少努力,成效也很明显。两国高层连续签署了一系列重要的文件,从战略上和全局上重新认识了中印经贸合作的重大意义,为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人员交流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打下了基础。张志明:《中印贸易问题与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世界经济系,2008。(二)调整贸易结构,扩大比较优势中国与印度的主要贸易产品集中于原材料和初级加工品,经济互补潜力未被充分挖掘。所以中印今后要继续扩大贸易额,就应在保持和发展传统产品贸易的同时,更加注意优化商品结构,大力发展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针对两国产品在美国、欧盟、日本市场存在较强的竞争性问题,中印可以从加大产业内分工的角度解决。中印两国可以大力进行产品深加工,加快两国具有竞争性产业产品的专业化分工,扩大产品差异性;同时加强市场细分,使两国在产品种类、规格、特色多样化,比如中国可以推出具有自己本民族特色的服装产品来提高与印度服装产品的差异性。张新民:《中印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系,2009张新民:《中印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系,2009。(三)寻求贸易途径多样化中印贸易一个很大的制约来自于交通运输问题,贸易量的扩大急需畅通的贸易通道。现在大部分的货运都是通过中国沿海城市进行海上运输完成的,所以很大的一个贸易增长点就在边境贸易。开展边境贸易的难点有两个:一是开放边境将涉及到军事安全问题,有一定的政治敏感性;另一方面,中印边境多高山大川,交通不便,贸易通道上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投入。前者随着中印双方政治互信度的加深,应给予解决,而后者是需要双方更具体的合作和投入。中印双方政府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相互制定一些有利于加强两国边境省份和地区的贸易往来的支持措施。中印在边境还可以通过自由贸易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工业园区等多种小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开展贸易。(四)企业和商会要努力推动中印经贸发展作为贸易主体,企位应积极主动地寻找商机,参与推动中印贸易的发展。中印产业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贸易潜力巨大。针对中印存在的贸易摩擦,中方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应对措施。首先,中国出口企业应该严格自律,杜绝低价恶性竞争造成真正的倾销,并且要强化信用意识,评估贸易风险,严格履行合同的约定,避免造成贸易欺诈之嫌;其次,对于印方的反倾销调查,中方企业应积极应诉。政府应当制定相关的鼓励措施,激励更多企业应诉,从而有效抵制印度频繁对中国的反倾销;最后,中国企业应与印度国内反对实施反倾销的利益集团联合起来共同对印度国内决策机构,进行游说和公关,降低反倾销对我国的不利影响。目前,以印度为代表的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国内工会和行业组织的力量都比较强大,他们不仅维护自身的权益,而且通过组成利益集团对政府施加压力,影响其对外贸易政策。近年来,印度对中国化工产业、纺织品产业提出的反倾销调查,都是在印度国内相关利益集团的压力下做出的最终决策。从当前各国政府实施反倾销政策的情况看,政府在反倾销调查中拥有相当大的自由裁量权,其国内利益集团的游说完全可能改变政府调查的最终结果。陈继勇、陈继勇、刘威:《解决中印贸易摩擦的八条新举措》,《对外经贸实务》,2006(2),P67-71。另外,各种商会、行业协会在中印贸易中也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方面,商会,行业协会可以起到信息中介的作用。这些协会可以组织经贸考察洽谈活动、提供印度各种经贸信息、政策法律咨询,与政府部门的衔接联系等作用。另一方面,商会、协会等组织还可以充分发挥其指导和组织作用,替政府组织企业应对国外反倾销并尽可能提供人力、财力、技术上的支持。最后,商会、协会应尝试充当贸易争端的调解中间人。目前,可以通过中印两国间的两大主要贸易促进组织——印度商会和工业协会联合会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组成中间调解机构,对中印双方的贸易摩擦进行商事调解。陈继勇、刘威:《解决中印贸易摩擦的八条新举措》,《对外经贸实务》,2006(2),P67-71。六、结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过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中印贸易走入了正常发展的轨道。进入21世纪以后的十年间,中印贸易发展迅猛。但中印贸易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贸易规模水平低,贸易产品结构单一,贸易摩擦不断,贸易收支失衡等等阻碍着中印贸易的进一步扩大。这些问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结构、政策机制、政治、心理及交通运输等等。中印贸易的继续扩大发展需要政府进一步改善政治关系,增进官方经济部分对华与交流,调整贸易结构,扩大比较优势,寻求贸易途径多样化,加强中印经贸人才的培育,连同企业和商会一块推动中印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参考文献中文文献C·V·任、周昭:《关于中印贸易的一些思考》,《云南社会科学》,2000(3),P28-32。巴尔滕杜·库马尔·辛格:《中印贸易:今天紧张,明天完美?(上)》,《海外经济评论》,2009(23),P32-33。巴尔滕杜·库马尔·辛格:《中印贸易:今天紧张,明天完美?(下)》.《海外经济评论》,2009(24),P31-33。陈继勇、刘威:《解决中印贸易摩擦的八条新举措》,《对外经贸实务》,2006(2),P67-71。陈萍:《中印贸易关系发展现状及其发展态势》,《湖南农机》,2007(1),P107-109。陈震:《中印贸易现状及展望》,《经济纵横》,2000(10),P31-32。戴维·史密斯:《龙象之争——中国、印度与世界新秩序》,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年版。戴云阳:《中印贸易的现状和前景》,[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系,2010。邓芳:《中印贸易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集团经济研究》,2007(03X),P86-87。胡杨:《论中印贸易发展的机遇与障碍》,《现代商贸工业》,2008(20),P47-48。李盾:《中印贸易摩擦——争端的特点、原因、解决机制及发展趋势》,《国际贸易》,2006(2),P12-15。李铁峰、李军:《中印贸易问题透析及解决》,《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7(1),P55-57。龙华:《我国加强与新兴市场国家贸易合作的潜力分析——以中印贸易为例》,《中国经贸导刊》,2010(13),P30-30。卢萌、王兴立:《中印贸易的互补性分析》,《生产力研究》,2009(13),P125-126,171。卢晓昆:《从中国加入WTO看中印贸易发展前景》,《南亚研究季刊》,2001(S1),P92-96。倪香芹、王晓莹:《试论中印贸易合作发展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南亚研究季刊》,2006(4),P91-97。倪香芹:《进一步促进中印贸易关系发展的对策分析》,《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7(18),P30-33。倪香芹:《浅析中印贸易关系演进史》,《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0(2),P54-57。潘悦:《中印贸易的现状与走势》,《新视野》,2007(4),P21-23。任佳:《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印贸易发展趋势及合作建议》,《东南亚南亚研究》,2010(B06),P1-4。王崇理:《当前中印贸易关系发展评析》,《云南社会科学》,2004(3),P54-58。王进:《中印贸易互补性实证分析》,《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0,29(1),P55-59。王进:《中印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