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及下册文言文学习任务清单大全_第1页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及下册文言文学习任务清单大全_第2页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及下册文言文学习任务清单大全_第3页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及下册文言文学习任务清单大全_第4页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及下册文言文学习任务清单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及下册文言文学习任务清单大全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学习任务清单大全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四十卷。《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全长193公里。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长江在四川盆地东面,横切巫山山脉,在万山丛中汹涌奔腾而下,形成了闻名中外的长江三峡大峡谷。三峡群峰夹峙,悬崖千丈,风光雄伟壮丽,风景如画。

《水经注》,意思是给《水经》这本书做注释。在郦道元的补充发展下,《水经注》已经成为一部巨著。全书共40卷,记载了一千多条河流的发源地、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城郭、风俗、土产、人物等。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水经》是一部记载我国水系的地理书,经清代学者考证,可能是三国时的著作。原书非常简单,郦道元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遂成《水经注》一书。

略无阙quē处重岩叠嶂zhàng隐天蔽bì日不见曦xī月

沿溯sù阻绝夏水襄xiāng陵乘奔bēn御yù风不以疾jí也

飞漱shù其间悬xuán泉瀑pù布素湍tuān绿潭绝巘yǎn多生怪柏bǎi

清荣峻jùn茂晴初霜shuāng旦林寒涧jiàn肃sù高猿长啸xiào

属zhǔ引凄异空谷gǔ传响哀转zhuǎn久绝巴东三峡巫wū峡长

泪沾裳cháng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当中,两岸群山连绵,完全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石和山峰,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顺流和逆流的船只都被阻断了。有时候皇帝有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乘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相隔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船行得快。

在春季和冬季,就有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高处的泉水和瀑布在柏树间飞流冲荡。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每逢雨后初晴和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一片清冷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旷的山谷传来回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触描写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渔民艰辛生活的同情。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作者抓住三峡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写山,突出其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山的连绵、高峻可见一斑。写水,则根据不同季节水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如写夏水,“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写出了江水暴涨、水势浩大的特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水流迅猛、湍急的特点。正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三峡景物最主要的特征,才使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尽收笔底,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2.动静结合,有张有弛。

从全文看,写山为静,文气平静舒缓;写夏水为动,文气激烈紧张;写春冬景色静中微动,文气轻松晓畅;写萧瑟之秋,则文气转为沉重、凄清、悲凉。从部分看,以春冬景色为例:“素湍”“回清"是动,“绿潭”“倒影"是静;“绝献多生怪柏”是静,“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动。一起一伏,曲尽其妙;一张一弛,扣人心弦。

3.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本文多用四字句,句式整齐,有的是上下对偶,如“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有的是句中对偶,如“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等。四字句中间穿插一些连词,如“虽"则”等,承接转折,使全文节奏鲜明,错落有致,音韵优美,读来朗朗上口。

1、引用渔歌的作用:

(1)总结全文,进一步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

(2)侧面描写。渲染三峡秋水悲凉萧瑟凄清的气氛;

(3)引用的修辞,增强文章的文学色彩和可读性

(4)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为什么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写,而是从夏、春冬写到秋?

答:主要根据三峡江水的特点来选择写作顺序的,①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有特点。②夏天江水暴涨,水势最浩大,春冬风平浪静,秋天水枯谷空,水势由多到少,顺势而下。③顺上层山势的高峻、江面的狭窄之势而写。

3、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答: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寒冷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4、三峡夏天的水有什么特点?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具体分析。

三峡夏天的水有“大"和“急”的特点。文章先正面描写,“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突了夏天水“大”的特点;然后侧面描写,“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突出了夏天水“急”的特点。

5、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

作者是从“山"、“水”两方面描写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6、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7、“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得形神兼备,试分析好在哪里?

答:这两句的意思是: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林木山石)的影子。两句动静结合,以“回清”写“素湍"的动态,以“倒影”写“绿潭"的静态,极言江水这清澈;色彩鲜明,“素湍”见浪花之雪白;“绿潭"显潭水之清澈。

8、有人认为三峡壮美,有人认为三峡秀美,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从文章内容看,三峡既壮美,“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夏天水涨时“沿溯阻绝";有秀美,“春冬之时,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还有一点凄美,“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9、文中“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出了三峡的山的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写出了三峡山险峻、陡峭的特点,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做了铺垫。

10.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呈现的画面。

每当春、冬之际,三峡的景象格外美丽,江水清清,鱼儿在其中欢唱,树木茂盛而不受拘束地任意生长,山势高耸,青草茂盛,色彩鲜艳,生机勃勃,意境明快,让人感到心情愉悦。11.文中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

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

12.文章描写了三峡美丽的风光,请你利用文中词句组成一幅对联

隐天蔽日三峡山,回清倒影春冬水。

(一)重点词语

1.略无阙处“略无”:完全没有。

2.重岩叠嶂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3.不见曦月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到

5.至于夏水襄陵襄:上,上升到高处

6.则素湍绿潭素:白色

7.则素湍绿潭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8.飞漱其间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9.良多趣味良:的确,实在

10.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

11.沿溯阻绝溯:逆流而上

12.属引凄异属:zhǔ,连续

13.属引凄异引:延长

14.故渔者歌曰故:所以

15.不以疾也疾:快、急速

(二)通假字

略无阙处阙,同“缺”,空隙、缺口。

(三)一词多义

1.绝

沿溯阻绝绝:隔断

绝巘多生怪柏绝:极高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绝:消失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

自以为大有所益。自:自己

3.其

其间千二百里其:代词,这

飞漱其间其:代词,它们,代古柏

4.清

回清倒影清:清波

清荣峻茂清:清澈的水,水清

(四)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2.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五)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旷的山谷

4.林寒涧肃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5.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

6.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1、文中从正面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全文描写江水清澈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文中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的句子是“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5、作者写了春冬之时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7、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8、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9、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10.我国历史上首趟“和谐号"动车组发车时速达200公里,真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1、结构:文章先总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分写)(第二-四段)

12、抓住特点描写三峡的四季之景:夏季的景色——水流湍急;春冬景色——清荣峻茂;三峡的秋天——寂静、凄凉。

13、郦道元堪称写水高手,他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描写水势之大,有用“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描写三峡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

14.从视角角度看,“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从俯视角度来描写,“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从仰视角度来描写。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进士。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颂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存世书迹有《答谢民师论文帖》《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天下第三行书)等。画迹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承天寺“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因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

“记”是古代一种散文的体裁,以叙事为主,可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描写,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等等。

分类:

1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2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3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遂suì至相与yǔ交横héng

未寝qǐn藻zǎo荇xìng柏bǎi影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lè)者,遂(suì)/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zǎo)、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本文通过对庭院优美月色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表现了作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悲凉、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和自我排遣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作者描绘庭院的月景,富有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月色之明;“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在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作者抓住月光的空明澄澈,描绘了一幅美妙的月夜之景

2.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本文写景,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遂"寻”等无不显露出作者那微妙变化的思想感情。结尾更是用“闲人"表达了作者虽遭贬谪,但仍旷达、乐观的复杂心情。

1.作者是如何巧喻月色的?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将竹、柏的影子比喻成水中的藻荇。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2.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的,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②“怀民亦来寝"。_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③“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命运相同

3.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入夜即“解衣欲睡”,“闪”;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清楚,两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晴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作者的“闲"。

4.此文是作者被贬黄州所写,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心态?你如何看待作者的这种心态。

当时苏轼被贬黄州已有五年,虽耕种田地,可以自慰;虽有壮丽山河可以游乐,但仍感壮志来酬,心忧政事。自谓“闲人”反映了他胸怀愤懑,而又自嘲自解的心态。

5.细读《记承天寺夜游》,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写作背景和你对苏轼生平、思想的认识,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心境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闲人”既指二人的政治处境,即作为贬谪之人,无职无权,清闲无比,内心悲凉无可诉说;又指夜游时的心境,即空灵自在,悠游自如,故能欣赏到一派空明的景象。既含有自嘲、自慰之意----不能修齐治平,只好夜游赏月;又颇有自许的意味----此等美景,如果不是我们两个富有雅趣之人欣赏,岂不浪费?此外,这种“闲人"心态还表现出作者达观的生活态度。

6.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竹都有竹柏。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暗示世人无心流连景色,一心追名逐利。

7.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是什么?写出了月色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清澈透明(空明)。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月光比作积水空明,突出月色的澄澈透明。以水中藻荇侧面烘托月色的清澈透明。

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

9.文中写了哪两个人?他们有什么相同点?

苏轼和张怀民。共同点:都是闲人;都被贬了,心情抑郁,但仍思进取;都有豁达的胸襟。

10.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作者此时心情虽抑郁,但作者的'欣然起行''赏月'和自诩闲人,都是苦中作乐,用娱情于景来排遣抑郁。这种做法是值得称赞的,因为人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多么抑郁,都应学会苦中作乐,找到生活的希望和乐趣,尽可能给自己一个快乐的心情。因为即使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11.赏析写景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全句无一字写月,却无一字不在写月。巧用比喻的修辞,将澄澈的月光比成积水,竹柏的影子比成交错相生的水草,虚实相生,相映成趣。“积水空明"写出了月光的皎洁,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写出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动静结合,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一)重点词语

1.念无与为乐者念:考虑,想到。

2.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于是。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至:到。

4.月色人户___户:门。

5.欣然起行___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

6.怀民亦未寝___寝:睡觉。

7.相与步于中庭相与:共同,一起。

8.相与步于中庭步:散步。

9.相与步于中庭中庭:庭院里。

10.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11.水中藻荇交横交横:交错,纵横。

12.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是。

1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只,只有。

1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一词多义

1.与:

相与步于中庭。跟,向。介词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2.空:

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旷澄澈

空谷传响。《三峡》空荡荡的

3.遂:

遂至承天寺___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打洞

4.寻:

寻张怀民___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

(三)古今异义

1.但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只是,只不过;

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2.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助词,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

今义:名词,耳朵。

3.户月色入户

古义:门

今义:窗户,人家

4.念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5.盖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大概是表推测;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6.中庭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四)词类活用

1.相与步于中庭:名词作动词,散步。

2.怀民亦未寝:名词作动词,睡。

(五)特殊句式

1.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介宾短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应为“但少如吾两人者闲人耳"

2.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我”)

3.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

1.《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交代了自己夜游的原因,表现出他夜游的兴奋喜悦之情的句子: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庭院月下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记承天寺夜游》中,表现苏轼因月色美好,也因孤独寂寞而想到了同病相怜的朋友的句子是“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抒发作者感慨,表达作者旷达情怀的语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5.《记承天寺夜游》中写作者与张怀民心有灵犀、友情深厚、闲庭信步的语句是: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6.《记承天寺夜游》中,(精妙、充满诗意地)描写月光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7.《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8.《记承天寺夜游》中表露作者复杂而又旷达心境的句子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记承天寺夜游》中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主旨句)

10.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两句,生动地描绘出月光如水的空灵画面。

11.《记承天寺夜游》中通过“竹柏影”来突出月之皎洁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12.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不正面渲染月色,而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两句,描写了光影产生的错觉,侧面写出月色之美。

13.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三句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四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14.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涉及四种植物的两句是“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5.《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认为时时处处有美景,人们大多辜负之,是因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6.寻常事物中也常常蕴含着诗意之美,但我们往往因心思沉迷于俗务视而不见,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点破其中缘由的一句话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7.《记承天寺夜游》中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写出心境的悠然。

18.《记承天寺夜游》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豪自慰又惆怅悲凉心境的句子是:“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袜陵(今江苏南京)人。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后隐居茅山,搜集整理道经,创立茅山派。人梁,武帝礼聘不出,但朝廷大事辄就咨询,时称“山中宰相”。其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道教,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工草隶,行书尤妙。对历算、地理、医药等都有较深研究。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书"即书信,一种应用性文体,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古代书信多记事陈情,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

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是一种文体,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文体。因其常用四字句、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多以四六字为一句,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好用典故。如果骈文里出现了其他字数的句子就叫散句。

“山中宰相”的来历:萧衍建立梁朝,陶弘景给予了有力支持。萧衍很感激陶弘景,曾亲提御毫,写了一份情直意切的御诏,文曰:“心中何所有?卿何恋而不返?"盼望陶弘景出山辅政,重列朝班。然而,徜徉于大自然怀抱之中,并深深陶醉于道家仙风的陶弘景,接到诏书后,深思很久,下定了不出山的决心,提笔写诗一首:“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陶弘景不肯出山为官,梁武帝不肯罢休,经常派驿卒带着手书,到茅山邀陶进京。陶弘景不改初衷,想到:“夫子云: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未见其人,今我义达,无复其行,请同求志之业。"因号“华阳隐居”,以明其志。

有一次,他请来人带给梁武帝一幅画。武帝展开观看,只见画面上两只水牛,一牛自由自在地在青山绿水间啃食漫步;一牛戴着金轭头,借此表达了他对恬静自在、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武帝赞叹之余,便不再相扰,但每遇大事,仍然派遣使臣前往茅山,向陶弘景咨询问策。久而久之,人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猿(yuán)与其奇者(yù)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应有尽有。早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纷乱地鸣叫着;夕阳将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本文通过对景物全方位、立体化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期望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心意,也透露出作者归隐山泉的高洁志趣。

1.结构缜密

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构思十分精巧。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则具体描写山川之美;最后点出“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样,首尾呼应,使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2.语言凝练

本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之虚,无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初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体印象。“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本文以四言句为主,读来铿锵有声,最后以长句收尾,张弛有度。

1.作者描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4.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

5.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8.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

(一)重点词语

1.四时俱备四时:四季。俱:都

2.晓雾将歇歇:消散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将要。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跳跃

4.未复有能与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5.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

(二)古今异义

1.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2.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

3.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4.古来共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三)词类活用

1.五色交辉名词做动词,辉映

2.夕日欲颓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四)一词多义

1.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参与,文中指置身其中

②念无与为乐者动词,和

2.书:

①答谢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②答谢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

③乃丹书帛曰动词,书写

1.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答谢中书书》中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5.《答谢中书书》中的议论句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6.《答谢中书书》中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7.《答谢中书书》中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8.《答谢中书书》中“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两句描写了傍晚时的景象,画面灵动,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9.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用“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自己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

10.《答谢中书书》中有追慕前贤之意,兼有自己也能得山水之妙的自矜意味的两句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1.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一文中用“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形象地写出了山间晨雾即将消散时的美妙景象。

1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山高水清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3.《答谢中书书》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4.《答谢中书书》中表现景色晨昏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5.《答谢中书书》中“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满溢着陶弘景对暮鱼跃之景的喜爱与赞美。

16.《答谢中书书》一文中感叹世人追逐功名,无暇欣赏奇丽的山水,从而曲折地表达作者清高自许的句子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吴均】南朝梁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他通史学,私自撰写《齐春秋》,披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不少丑闻。他因此受到了武帝免其职焚其稿的迫害。后奉诏撰写《通史》,上起三皇,下迄齐代,未成身死。善诗文。其诗清新,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长,文科清拔有古气,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等。

【骈体文】又称“骈文",是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体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到清代才叫作骈体文。其次是讲求平仄,上下联要平仄相对,平对仄,仄对平。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体文还讲究辞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

骈体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骈体文逐渐走向形式主义,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邈(miǎo)泠(líng)泠作响

嘤(yīng)嘤成韵千转(zhuàn)不穷鸢(yuān)飞戾(lì)天

经纶(lún)世务横柯(kē)上蔽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没有一丝风,烟雾也都消散干净,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

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

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

本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富春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自然风光,抒发了热爱家乡山川,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也流露出一种清高隐逸之情。表现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1.形声兼备,动静互见。

文章时而山水之形显露于画面,时而鸟兽之声喧闹于画卷,形声兼备,意抒情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状波浪翻滚之形,如闻振聋发聩之声;“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摹鸟语串串之声,宛见群鸟交欢之景。文章这样写形写声,形中闻声,声中有形,到达了形声相融的意境。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表面看来似乎是写虫兽之音,实质上是以声音来反衬山林之寂静。这是以动写静,寓视于听的手法。“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写光线随枝条疏密而明暗不定。这是以静写动,寓动于静的手法。

2.虚实相间,骈散相交。

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是虚写,前面对奇山异水的描写则是实写。实写一方面给人以具体的感受,又为虚写提供了依据;虚写进一步突出实写。两者实中有虚,虚中见实,共同表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本文中的“风烟”句、“从流"句以及“泉水”以下至篇末,都是骈句。文章虽用骈体,但有散句穿插其中,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3.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作者在写景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力突出了富春江一带山水的奇异。如写水,用“千丈见底"的夸张手法极写江水的清澈,突出其清净、秀美;用“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两个比喻,极力描摹江水的湍急,突出其奔腾、壮美。

1.作者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概括富春江的景色。请说说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

写山的“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水的“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第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第二问: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触景生情、以情明志,既从侧面表现了富春江山水的魅力,又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

4.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了山中的各种声音,表面上看来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为后文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埋下伏笔,强调大自然对人潜移默化的作用,也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

5.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

①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②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③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

【字词注释】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风烟,指烟雾。俱,全,都。净,消散尽净。

共色:同样的颜色。共,同样。

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跟,随。

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自:从。

至:到。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独,只。绝,绝妙。

皆:全,都。

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淡青色。

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急湍(tuān):急流的水。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势急速。

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甚,胜过,超过。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若:好像。

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密而绿。

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竞,争着。上,向上。

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邈,向远处伸展。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向上。

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激:冲击,拍打。

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好:美丽的。

相鸣:互相和鸣,互相鸣叫。

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蝉则千转(zhuàn)不穷:蝉长久不断地鸣叫。则

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绝,停止。

鸢(yuān)飞戾(lì)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追求名利极力攀高的人。鸢,俗称老鹰,善高飞,是一种凶猛的鸟。戾,至。

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经纶(lún)世务者: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

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窥,看。反,通“返”,返回。

横柯(kē)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柯,树木的枝干。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蔽,遮蔽。

在昼犹昏: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昼,白天。犹,好像。

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映,互相遮掩。交,相互。

见:看见。

日:太阳,阳光

【通假字】

(1)“转”通“啭”,鸟鸣,这里指蝉鸣。(原句: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反”通“返”,返回。(原句: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古今异义】

许:

古义: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左右。例句: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奔:

古义:本文是动词作名词,指飞奔的马。例句:猛浪若奔。

今义:奔跑。

穷:

古义:不停地,穷尽。例句:蝉则千转不穷。

今义:贫穷。

戾:

古义:至,到达。例句:鸢飞戾天者。

今义:罪过,乖张。

经纶:

古义:筹划、治理。例句:经纶世务者。

今义: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

窥:

古义:看,观察,侦查。例句:窥谷忘反。

今义: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

【一词多义】

绝: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绝妙,极)

猿则百叫无绝(断,停止)

上:

负势竞上(向上)

横柯上蔽(在上面)

无:

直视无碍(没有)

猿则百叫无绝(不)

百:

一百徐里(数词,实指,一百)

猿则百叫无绝(数词,虚指,极言其多)

直:

直视无碍(直接)

争高直指(笔直)

负:

负势竞上(凭借)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背着)--《愚公移山》

穷:

蝉则千转不穷(穷尽)

穷冬烈风(深)--《送东阳马生序》

穷则独善其身(不得志,不显贵)--《孟子·尽心上》

见:

有时见日(见到)

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马说》

若:

猛浪若奔(好像)

未若柳絮因风起(如)

【词类活用】

风烟俱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净,散净

猛浪若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负势竞上:动词作状语,争着;名词作动词,向上

互相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争着往高处远处伸展

横柯上蔽: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皆生寒树:使人感到有寒意

1.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高度概括山水特点的句子(全文之纲):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与朱元思书》中从侧面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与朱元思书》中与“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比喻、夸张)句子是: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4.《与朱元思书》中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深、水清、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的句子是: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与朱元思书》中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6.《与朱元思书》中赋予静止的山以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的四句是: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7.《与朱元思书》中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8.《与朱元思书》中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9.《与朱元思书》中的主旨句(作者的感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0.美丽的自然风景往往可以净化心灵,正如《与朱元思书》中所说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1.《与朱元思书》中写作者走在森林中的感觉的句子是: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舜(shùn)畎(quǎn)亩胶鬲(gé)傅说(yuè)

曾益(zēng)拂士(bì)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舜是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是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是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是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深受贫穷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形容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通过列举六个出身低微而终担大任的名人的事例和阐述安乐致国灭亡的事理,说明了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死亡的道理,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

1.逻辑严密,论证有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由事例到道理,由个人到国家,正反对比,层层推进,极具说服力。

2.运用排比,气势磅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开头运用排比句列举了历史上六位著名人物的事例来论述困境造就人才这一观点。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也使说理更具说服力。

1.如果把这篇短文的前两个自然段的顺序进行互换,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理由有二。其一,文章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谈“生”后谈“死"。第一段主要围绕“生于忧患”的内容来论证。第二段的中心则谈到治国之道,紧扣“死于安乐"的内容来论证,原文的这种结构,对应论点内容呈现先后顺序;其二,从认知层面来看,第一段主要从个人的发展角度来谈,而第二段主要从治国的角度来谈,这也符合从小到大,从个人到国家的认识规律。如果互换,行文逻辑就会产生混乱,所以不能互换。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就这一论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认识:联系实际,围绕“居安思危”或者“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谈即可。

3.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首先,作者列举了历史上六位在逆境中成才的古代圣贤,指出一个人要肩负大任必然要经受种种磨练;接着,运用对比论证,先从正面展开论述,指出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难中经受磨练,方能奋发进取的道理;然后,作者又从个人成长谈到国家治理,从反面论述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敌国外患,国家往往会灭亡;最后,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有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已经过时,你认为它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忧患能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因此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现在物质生活优裕了,但我们仍需具备忧患意识。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能力素养就无法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所以要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

5.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

6.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位古代圣君贤臣,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他们经历艰苦磨难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在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再列举一例。

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或逆境出人才。

事例: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惊世之作《史记》。

7.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

“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我认为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但犯错后并不可怕,只要知错、认错,就能改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或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作答亦可)

1、重点实虚词:

(1)发:起,指被任用。

(2)于:从。

(3)畎亩:田间、田地。畎:田间小沟。

(4)举:被举用选拔。

(5)士,狱官。

(6)故:所以。

(7)任:责任,使命。

(8)于:给。

(9).是:这。

(10)苦:使痛苦。

(11)劳:使劳累。

(12)饿:使受饥饿。

(13)空乏:使他穷困缺乏。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穷困缺乏。

(14)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

(15)拂:违背。

(16)乱:扰乱,这是使……颠倒错乱。(17)所以:用(这些)来。

(18)动:使惊动。

(19)忍:使坚强。

(20)曾:通“增”,增加。益:增加。(21)恒:常常。

(22)过:过失。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

(23)然后:这样以后。

(24).衡:通“横”,梗塞,不顺。

(25).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26)征:表现。

(27)喻:通晓,明白。

(28)入:在里面,指国内。

(29)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同“弼”,辅佐。

(30)出:在外面,指国外。

(31)敌国外患:指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

(32)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33)死于安乐:因沉迷享乐而衰亡。

2、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3、古今异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3)所以动心忍性【所以】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4)征于色【征】古义:显示;今义:出征。

(5)而后喻【喻】古义:明白,了解;今义:比喻。

(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

(8)曾益其所不能【不能】古义:不具备的才能;今义:不可以

4、词类活用

1.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

2.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

3.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苦

4.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5.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

6.空乏其身行(空乏)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

7.拂乱其身(乱)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

8.动心忍性(动)使动用法,使……惊动(忍)使动用法,使……坚强

5、一词多义

(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___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射,发射)

___发闾左谪戍渔阳(征发;征调)

野芳发而幽香。(花开放)

___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头发)

___黄发垂髫(头发)

(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给)

___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

困于心(于:在)

(3)拂: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4)恒:国恒亡(必然)

___人恒过(经常)

(5)过:人恒过(犯错误)

___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过于;太甚)

(6)举:举大计亦死。(兴起;发动)

___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成功)

(7)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往来种作。(起来;开始工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作,创作)

作亭者谁。(建筑)

冻风时作。(发生,发作)

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发出,放射)

(8)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将要)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9)士:管夷吾举于士(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士卒多为用者。(士兵)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10)安:死于安乐(安逸)

衣食所安(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2.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练,其中思想上要“苦其心志”,行为上要“行拂乱其所为”,在行动生活上要“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4.作者所摆的事实论据是:“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5.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6.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认为,一个人经过磨难砥砺的益处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从内外两个方面说明导致亡国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9.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0.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上天对“天将降大任者"进行苦心志、劳筋骨、饿体肤等种种考验的目的是: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1.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注: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宋朝朱熹把《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纵横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后因称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纵横"即合纵连横。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划谋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威逼、利诱或辅之以兵之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他们的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基本上是当时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历史阶段,其在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智慧是后世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超越的。

衍(yǎn)丈夫之冠(guàn)淫(yín)女(rǔ)家妾(qiè)妇之道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生气,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便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

男子成年举行冠礼时,父亲教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教导她,

丈夫之冠(guàn):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冠:行冠礼

命:教导、训诲

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送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