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语法修辞“补白”七年级上册微课 课件+学习任务单_第1页
部编教材语法修辞“补白”七年级上册微课 课件+学习任务单_第2页
部编教材语法修辞“补白”七年级上册微课 课件+学习任务单_第3页
部编教材语法修辞“补白”七年级上册微课 课件+学习任务单_第4页
部编教材语法修辞“补白”七年级上册微课 课件+学习任务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教材语法修辞“补白”七年级上册微课课件+学习任务单《反义词》微课学习任务单设计

一、任务指南

课题名称:(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反义词》

达成目标:了解反义词及其表达效果。

学习方法建议:听讲、讨论。

课堂学习形式预告:认识反义词,着眼点是反义词在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二、微课导入

小笑话:

母亲到幼儿园接明明,明明看见豆豆的爸爸牵着豆豆就问:“妈妈,豆豆的爸爸怎么生了个反义词?"什么!生了个反义词?”

“她爸爸那么胖,豆豆那么瘦,老师说‘胖’‘瘦’是反义词。"

同学们说说这个笑话的“笑点”在哪里?

三、知识清单

(一)认识反义词

1.什么叫反义词?

反义词就是意义相对或相反而词性相同的词。比如“高"与“矮”都是形容词,意思相反,所以是反义词。

有三种情况不能算做反义词:

(1)不属于同一词类的词不能构成反义词。

(2)词与词组互相之间不能看作反义词,如“乱"和“井井有条”。

(3)一个词和它的否定形式不能看作反义词,如“白"与“不白”。

2.反义词的分类。

反义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绝对反义词指意义相互排斥、对立的词。

如“真"和“假”、“动"和“静”、“好"和“坏”、“新"和“旧”、“热"和“冷”、“上"和“下”、“高"和“低”、“成功"和“失败”、“拥护"和“反对”等。

相对反义词指没有对立关系,但对比鲜明,经常处于并举、对立位置的词。

如“黑"和“白”等。

借用上下文临时用来表示对立关系的反义词,属于一种用词上的变异。

如“我惭愧,我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一句中,“铜”和“银"、“布”和“绸"在概念意义上并没有对立关系,但在此句中则生动地表现了卑贱与高贵的对立,而“官”和“民"则是反义词,不因语言环境而变化。

3.常见词汇。

(1)一个字的反义词。

好—坏、对—错、真—假、美—丑……

两个字的反义词。

舒服―难受弯曲―笔直均匀―悬殊牢固―脆弱新鲜―陈腐反面―正面丰年—歉年干燥―潮湿平坦―崎岖简单―复杂粗糙―细腻幸福―悲惨谦虚―骄傲快乐―伤心……

(3)四个字的反义词。

翻来覆去、顾此失彼、厚此薄彼、虎头蛇尾、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今是昨非、口是心非、似是而非、空前绝后、避重就轻、借古讽今、七上八下、弄假成真、积少成多……

4.用法注意。

(1)多义词可以有几个跟不同义项相配的反义词,如“快”和“慢"钝”;“清淡"和“浓郁”“油腻"。

(2)组成反义词的一对词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如“长”和“短"(长度),“开头”和“结尾"(过程),“古”和“今"(时间)

(3)只有广泛意义上的形容词才有反义词,确定的动词、名词没有反义词,比如“飞”没有反义词,“鸟"没有反义词;反义词以形容词最多,其次是动词。

(二)反义词的表达效果

(1)突出事物矛盾,起对比映衬作用。

如:①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将鬼变成人。

②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③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2)构成表面矛盾而含义深刻的句子。

如:①白杨树是平凡的,但却是伟大的。

②人生是一场旅行,你路过我,我路过你,最终相遇又分离。

③舍与得看似矛盾对立,但又和谐统一,密切相关。

具有特殊的构词作用。如:咱们都是大老粗,变他个老细。

有助于区分同义词。

如:“虚伪”和“虚假”,“虚伪”的反义词是“真诚”,说明“虚伪”是就人品而言,指人处事缺少诚意,口是心非。

能力达成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词全都是互为反义的一项是(D)

A.不识好歹横冲直撞不分彼此魂飞魄散

B.假公济私是非分明新陈代谢粉身碎骨

C.改邪归正心满意足此起彼伏由易到难

D.弄巧成拙赏罚分明凶多吉少好逸恶劳

2.从下边四组词中,选出由反义词构成的一组(C)

A.畅快——烦闷笨拙——机灵沉着——紧急慈悲——残忍

B.广阔——狭小本领——伎俩关心——忽视脆弱——坚强

C.高尚——卑劣美好——丑恶消极——积极谦逊——傲慢

D.认真——敷衍热情——冷漠领导——头子坦白——抗拒

3.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与加点的词构成反义词。

①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的时候。

②只是他们的愿望_________,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③这是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的精神。

④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却更强烈了。

答案:①黑暗②切近③怀疑④反感

4.在下面各题的括号中填入意义相反的两个词。

①大革命()了,可是革命终究()了。

②在旧社会里,多数青年都有反抗()追求()的思想。

③她一向过着()的生活,从没有()过。

④母亲是一个()的人,但又是一个()的人。

⑤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克服()的自由主义。

⑥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却很(),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答案:①失败成功②黑暗光明③俭朴奢侈④平凡伟大⑤积极消极⑥喧闹安静

《反义词》

部编教材语法修辞“补白"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微课学习

小笑话:

母亲到幼儿园接明明,明明看见豆豆的爸爸牵着豆豆就问:“妈妈,豆豆的爸爸怎么生了个反义词?”

“什么!生了个反义词?"

“她爸爸那么胖,豆豆那么瘦,老师说‘胖’‘瘦’是反义词。”

同学们,这个笑话的“笑点"在哪里?

微课导入

1.课题名称:(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反义词》

2.达成目标:

了解反义词及其表达效果。

3.学习方法建议:

听讲、讨论。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听讲式)认识反义词,着眼点是反义词在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任务指南

No.3

一、认识反义词

1.什么叫反义词?

反义词就是意义相对或相反而词性相同的词。比如“高”与“矮"都是形容词,意思相反,所以是反义词。

No.2

No.1

知识清单

有三种情况不能算做反义词:

不属于同一词类的词不能构成反义词。

词与词组互相之间不能看作反义词,如“乱”和“井井有条"。

一个词和它的否定形式不能看作反义词,如“白”与“不白"。

1

2

3

2.反义词的分类。(反义词包括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绝对反义词指意义相互排斥、对立的词。

如“真”和“假"、“动”和“静"、“好”和“坏"、“新”和“旧"、“热”和“冷"、“成功”和“失败"、“拥护”和“反对"等。

01

相对反义词指没有对立关系,但对比鲜明,经常处于并举、对立位置的词。

如“黑”和“白"等。

02

借用上下文临时用来表示对立关系的反义词,属于一种用词上的变异。

03

如“我惭愧,我还不知道分别铜和银,还不知道分别布和绸,还不知道分别官和民……”一句中,“铜"和“银”、“布"和“绸”在概念意义上并没有对立关系,但在此句中则生动地表现了卑贱与高贵的对立,而“官"和“民”则是反义词,不因语言环境而变化。

舒服—难受、弯曲—笔直、均匀—悬殊……

翻来覆去、顾此失彼、厚此薄彼、虎头蛇尾、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今是昨非、口是心非、似是而非、空前绝后、避重就轻、借古讽今、七上八下、弄假成真、积少成多……

两个字的反义词:

四个字的反义词:

(多为成语)

3.常见词汇。

一个字的反义词:

好—坏、对—错、真—假、美—丑……

4.用法注意。

多义词可以有几个跟不同义项相配的反义词。如“快"和“慢”“钝";“清淡”和“浓郁"油腻”。

01

组成反义词的一对词必须属于同一意义范畴。如“长"和“短”(长度),“开头"和“结尾”(过程),“古"和“今”(时间)

02

只有广泛意义上的形容词才有反义词,确定的动词、名词没有反义词。比如“飞"没有反义词,“鸟”没有反义词;反义词以形容词最多,其次是动词。

03

第页二、反义词的表达效果第页

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词全都是互为反义的一项是()

能力达成

A.不识好歹横冲直撞不分彼此魂飞魄散

B.假公济私是非分明新陈代谢粉身碎骨

C.改邪归正心满意足此起彼伏由易到难

D.弄巧成拙赏罚分明凶多吉少好逸恶劳

D

2.从下边四组词中,选出由反义词构成的一组()

A

畅快——烦闷笨拙——机灵沉着——紧急慈悲——残忍

D

认真——敷衍热情——冷漠领导——头子坦白——抗拒

C

高尚——卑劣美好——丑恶消极——积极谦逊——傲慢

B

广阔——狭小本领——伎俩关心——忽视脆弱——坚强

C

3.在下列句子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与红色的词构成反义词。

①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______的时候。

②只是他们的愿望______,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③这是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_______的精神。

④母亲没有灰心,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______却更强烈了。

黑暗

切近

怀疑

反感

4.在下面各题的括号中填入意义相反的两个词。

单击此处添加大标题内容

①大革命()了,可是革命终究()了。

②在旧社会里,多数青年都有反抗()追求()的思想。

③她一向过着()的生活,从没有()过。

④母亲是一个()的人,但又是一个()的人。

⑤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克服()的自由主义。

⑥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却很(),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

失败

成功

黑暗

光明

俭朴

奢侈

平凡

伟大

积极

消极

喧闹

安静《数词和量词》微课学习任务单设计

任务指南

1.课题名称:(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词和量词》

2.达成目标:了解数词和量词,并能初步赏析古诗文中的数量词。

3.学习方法建议:听讲、讨论。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了解数词量词和数量词;赏析《凉州词》《咏雪》中的数量词。

二、微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小时候就学过一首诗,全共诗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部用上了: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你知道这首诗为什么朗朗上口,令人难忘?

解析:这首诗用数字反映远近、村落、亭台和花,描写一路的景物,通俗自然,脍炙人口,着实让人难忘。

三、知识清单

(一)数词量词和数量词的概念

1.什么叫数词?

表示数目多少或顺序多少。数词有基序数和序数词两类。

基数词。

基数词表示数量的具体大小,如“一、二、三、四……”,常用于计量某个物品或单位的多少。

(2)序数词。

序数词则表示不同事物之间排列的先后次序,例如“第一位、第二个、第三个……”。

2.什么叫量词?

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如“个、对、壶、瓶、盘、顿、只、滴、条……"常用在数词后边。量词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两类。

(1)名量词。

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如“一个人”中的“个"。

(2)动量词。

动量词表示动作次数和发生的时间总量,如“看三次”中的“次"、“看三天”中的“天"。

3.什么叫数量词?

数词和量词连用时的合称。如“一双鞋”中的“一双"、“一群人”中的“一群"……

数量词包括不定数量词和数词。

(二)数词量词和数量词的用法注意

1.数词一般不直接跟名词组合,但是古汉语以“数+名”直接组合为常,现代也仍然保留某些古汉语说法,例如“一草一木"。

2.不少量词可以重叠使用。

例如:名量词:个个/件件/张张。动量词:次次/趟趟/回回。

3.数词和量词的语序一般是数词在前,量词在后。

例如“三个苹果”、“五条鱼"等。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语序也可以颠倒,例如“苹果三个”、“鱼五条"等。

数词和量词通常直接组合起来,共同在数量上修饰名词。但在汉语中有时数词和量词中间插入一个形容词,形成“数词+形容词+量词”这种形式。

例如:他手里提着一大包东西。这种结构的表达作用主要是对量的大小的强调,含有一定的夸张意味。

四、古诗文中的数量词

(一)表达效果

数量词往往给人以枯燥平淡、单调乏味的感觉,但一经诗人巧妙运用,却能使文辞生辉,韵味醇厚。

1.数量词的运用有助于渲染气氛。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嵌用“千里"万重”“一日"三个数量词,不仅表现了舟行之速不可阻挡,而且也渲染了长江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气势。

2.数量词的运用有助于描景状物。

如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描写的是一幅绝妙的雪景图。

3.数量词的运用有助于表情达意。

如李白《赠汪伦》中的数量词“千尺”,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李白与朋友汪伦之间真挚纯洁的深情。

(二)赏析点拨

1.赏析下列一首古诗中的数量词。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确:运用“一片”和“万仞”,形象地表达了“河”远、“城"孤、“山”高之间的逻辑关系,让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说说下面这首诗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

《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

明确:这首诗十分别致,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呢,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能力达成

1.请在语段括号内填入适当的量词。

一()春风拂过,带来生机勃勃的绿意;恰逢惊蛰一()春雷,震醒沉睡一冬的生命。风长草势,为大地穿上了绿色的新衣。一()清香扑面,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寒冬已过,春天又回到了大地。

答案:阵声缕

2.下边几个句子都出自郑振铎的《猫》,读一读,看看其中数量词的使用有什么规律。

①有一次,居然追到一只很肥大的鼠......

②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③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

答案:数量词的结合能修饰名词,一般放在多个修饰语的最前面;数量词能做动词的宾语(补语)。

3.结合数量词的表达效果,就杜甫《绝句》写一段赏析文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示例)数量词的运用有助于描景状物。杜甫《绝句》首句先写近景翠柳枝头黄鹂成双,相向和鸣,“两个"黄鹂,从“点”着墨;次句写万里晴空白鹭自由飞翔,姿态优美,“一字成行",从“线”入笔,接写远景;第三句写“千秋"雪,突出时间永恒,是写“面”;第四句写“万里"船,显得空间广阔,是写“体”。这样,全诗点、线、面、体相互交织,远、近、时、空相互对照,结构灵巧,一气呵成,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立体美和参差美。

4.结合语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八道河众多的河流之岸上,在某一个安静时刻,斑鸠声猛地响起来。那时,心静,水声、风声似乎消失了,从水雾弥漫的河岸那端,一声,两声,然后是一串:“咕,咕,咕咕咕……"单调而又悠长。在我听过的鸟鸣声中,斑鸠之鸣是最单调的,固执,一成不变,没有旋律感,连麻雀都不如——在春天的早上,麻雀的鸣叫有音乐小品的味道,更不用说雨后麻雀在积水潭边梳洗翅膀时,发出如精灵般清清脆脆的悦鸣。

A.“在某一个安静时刻”中“安静"可以替换为“静谧”。

B.“那时,心静,水声、风声似乎消失了"中“那时”是名词。

C.“然后是一串"中“一串”为数量词。

D.“发出如精灵般清清脆脆的悦鸣"中“清清脆脆”为形容词。

答案:B【解析】B项中“那时"为代词。

《数词和量词》

部编教材语法修辞“补白”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微课学习

同学们,我们小时候就学过一首诗,全共诗20个字,把10个数字全部用上了: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你知道这首诗为什么朗朗上口,令人难忘?

解析:这首诗用数字反映远近、

村落、亭台和花,描写一路的景物,

通俗自然,脍炙人口,着实让人难忘。

微课导入

1.课题名称:(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数词和量词》

2.达成目标:

了解数词和量词,并能初步赏析古诗文中的数量词。

3.学习方法建议:

听讲、讨论。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了解数词量词和数量词;

赏析《凉州词》《咏雪》中的数量词。

任务指南

一、数词量词和数量词的概念

1.什么叫数词?

表示数目多少或顺序多少。数词有基序数和序数词两类。

知识清单

(1)基数词。

基数词表示数量的具体大小。

如“一、二、三、四……”,常用于计量某个物品或单位的多少。

(2)序数词。

序数词则表示不同事物之间排列的先后次序,例如“第一位、第二个、第三个……”。

2.什么叫量词?

通常用来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叫做量词。如“个、对、壶、瓶、盘、顿、只、滴、条……"常用在数词后边。量词分为物量词和动量词两类。

知识清单

(1)名量词。

名量词表示人和事物的计算单位,如“一个人”中的“个"。

(2)动量词。

动量词表示动作次数和发生的时间总量,如“看三次”中的“次"、“看三天”中的“天"。

3.什么叫数量词?

数词和量词连用时的合称。如“一双鞋”中的“一双"、“一群人”中的“一群"……

数量词包括不定数量词和数词。

二、数词量词和数量词用法注意。

数词一般不直接跟名词组合,但是古汉语以“数+名”直接组合为常,现代也仍然保留某些古汉语说法,例如“一草一木"。

01

不少量词可以重叠使用。

例如:名量词:个个/件件/张张。动量词:次次/趟趟/回回。

02

数词和量词的语序一般是数词在前,量词在后。

例如“三个苹果”、“五条鱼"等。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语序也可以颠倒,例如“苹果三个”、“鱼五条"等。

03

数词和量词通常直接组合起来,共同在数量上修饰名词。但在汉语中有时数词和量词中间插入一个形容词,形成“数词+形容词+量词”这种形式。

例如:他手里提着一大包东西。这种结构的表达作用主要是对量的大小的强调,含有一定的夸张意味。

04

数量词往往给人以枯燥平淡、单调乏味的感觉,但一经诗人巧妙运用,却能使文辞生辉,韵味醇厚。

数量词的运用有助于渲染气氛。

如李白《早发白帝城》一诗,嵌用“千里"万重”“一日"三个数量词,不仅表现了舟行之速不可阻挡,而且也渲染了长江波涛汹涌、一泻千里的气势。

数量词的运用有助于描景状物。

如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描写的是一幅绝妙的雪景图。

数量词的运用有助于表情达意。

如李白《赠汪伦》中的数量词“千尺”,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李白与朋友汪伦之间真挚纯洁的深情。

1

2

3

一、表达效果

古诗文中的数量词

二、赏析点拨

1.赏析下列一首古诗中的数量词。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明确:运用“一片”和“万仞”,形象地表达了“河”远、“城"孤、“山”高之间的逻辑关系,让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2.说说下面这首诗中数量词运用的妙处。

咏雪

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

明确:这首诗十分别致,全诗几乎都是用数字堆砌起来的,从一至十至千至万至无数,却丝毫没有累赘之嫌,读之使人宛如置身于广袤天地大雪纷飞之中,但见一剪寒梅傲立雪中,斗寒吐妍,雪花融入了梅花,人呢,也融入了这雪花和梅花中了。

1.请在语段括号内填入适当的量词。

一()春风拂过,带来生机勃勃的绿意;恰逢惊蛰一()春雷,震醒沉睡一冬的生命。风长草势,为大地穿上了绿色的新衣。一()清香扑面,是大自然在告诉我们,寒冬已过,春天又回到了大地。

能力达成

答案:数量词的结合能修饰名词,一般放在多个修饰语的最前面;数量词能做动词的宾语(补语)。

2.下边几个句子都出自郑振铎的《猫》,读一读,看看其中数量词的使用有什么规律。

①有一次,居然追到一只很肥大的鼠......

②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③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

3.结合数量词的表达效果,就杜甫《绝句》写一段赏析文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示例)数量词的运用有助于描景状物。杜甫《绝句》首句先写近景翠柳枝头黄鹂成双,相向和鸣,“两个"黄鹂,从“点”着墨;次句写万里晴空白鹭自由飞翔,姿态优美,“一字成行",从“线”入笔,接写远景;第三句写“千秋"雪,突出时间永恒,是写“面”;第四句写“万里"船,显得空间广阔,是写“体”。这样,全诗点、线、面、体相互交织,远、近、时、空相互对照,结构灵巧,一气呵成,从而构成了这首诗的立体美和参差美。

4.结合语段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八道河众多的河流之岸上,在某一个安静时刻,斑鸠声猛地响起来。那时,心静,水声、风声似乎消失了,从水雾弥漫的河岸那端,一声,两声,然后是一串:“咕,咕,咕咕咕……"单调而又悠长。在我听过的鸟鸣声中,斑鸠之鸣是最单调的,固执,一成不变,没有旋律感,连麻雀都不如——在春天的早上,麻雀的鸣叫有音乐小品的味道,更不用说雨后麻雀在积水潭边梳洗翅膀时,发出如精灵般清清脆脆的悦鸣。

A.“在某一个安静时刻”中“安静"可以替换为“静谧”。

B.“那时,心静,水声、风声似乎消失了"中“那时”是名词。

C.“然后是一串"中“一串”为数量词。

D.“发出如精灵般清清脆脆的悦鸣"中“清清脆脆”为形容词。

答案:B【解析】B项中“那时"为代词。

《代词》微课学习

部编教材语法修辞“补白”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小满的故事

小满妈问:“宝宝,我是谁呀?"小满答:“我是妈妈。”小满妈再问:“你是谁呀?"小满再答:“你是宝宝。”

在妈妈的耐心指导下,聪明的小满就进步了。有一次,小满爸问小满:“谁拿走了我的手机?"小满指着妈妈说:“她!”小满妈的行为被揭穿了,但她为小满能准确运用代词感到十分高兴。

这个故事听起来是不是很搞笑呀?小满犯了什么错误呢?

就是不懂正确运用人称代词的错误。小满以为无论什么情况下妈妈都是“我”,不知道通过自己的口里说出来时应该变成“你”。

微课导入

1.课题名称:(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代词》

2.达成目标:

了解代词;能在语境中准确理解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3.学习方法建议:

听讲、讨论。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听讲式)认识代词,

弄清代词的语法功能,通过训练达成目标。

任务指南

一、代词及分类

1.什么叫代词?

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词。如:我、他们、

自己、人家、谁、怎样、多少、那里、这儿、这么些等。

知识清单

人称代词

(2)序数词。

疑问代词

指示代词

表示你自己、我、他、我们、你们、他们等。例如,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等。

第一人称代词单数用“我”,复数用“我们”;

2.代词的分类。

第二人称单数用“你”,敬称用“您”,复数用“你们";

第三人称单数用“他”“她"或“它”,复数用“他们"。

(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

分类

第二人称

第三人称

(2)疑问代词:表示疑问,用来询问或指示某事。例如,谁、什么、哪个、哪些等。

(3)指示代词:表示指示或指称某事。例如,这、那、这些、那些等。一般有近指和远指。

近指:如“这、这里、这么、这样、这么些”

远指:如“那、那里、那么、那样、那么些"

(4)不定代词:不定代词是指代不确定或未指定事物的代词,包括“一些、任何、几个、有些、没什么、所有”等。不定代词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灵活性和表达的多样性。

代词的语法功能

(1)人称代词在句中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

3

你的成绩不错。(你——第二人称代词,做“成绩"的定语)

2

我不喜欢她。(她--第三人称代词,做宾语)

1

他来了。(他——第三人称代词,做主语)

二、代词的语法功能

这是我的书。(这-----近指代词,做主语)

2.

那些衣服都很贵。(那些--远指代词,做“衣服”的定语)

02

我要这样做,才可以令你满意。(这样---近指代词,做状语)

03

01

01

02

(2)指示代词主要作用在于指称人和事物,在句中可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和表示程度的副词,充任主语、定语和状语。

这是谁的书包?(谁---询问,做“书包"的定语)

2.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谁---设问,做主语)

02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谁---反问,做主语)

03

01

01

02

(3)疑问代词的主要用途是表示有疑而问(询问)或无疑而问(反问、设问)。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代词。

(1)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

(2)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道哪里去了。

(3)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疑问代词:

能力达成

“我”“它"

“那”

“哪里"什么”

2.请把下面文字中的代词圈出来。

“是谁?为什么偏偏是我的父亲?"多少次我问自己。

当我为这个世界的黑暗和痛苦发出第一声哭喊时,父亲就像山那边每一天升腾的那轮红红亮亮的太阳,点亮了我的整个世界。就在那一刻,父亲把自己铸成了我永恒的向往。

3.下面片段中画线部分中的“它们”指什么?

耕作的诗人(片段)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它们"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等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业内人士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及电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元宇宙”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关键词。(句中的“关键词"是形容词)()

(2)一个个山乡巨变,一幅幅锦绣画卷,是对“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的生动诠释。(句中的“诠释"是名词)()

(3)建筑群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古树苍劲挺拔,直入云霄。虽处繁华的都市,这里依然是静谧而古朴的。(句中的“这里”是指示代词)()

(4)古人在人际交往中用词颇有讲究,如在称自己子女时会说“令郎、令爱”,称对方子女时会说“小儿、小女”。(句中的“令郎、令爱"是谦辞,“小儿、小女”是敬辞)()

×

×

【解析】(1)“关键词"为名词;(4)“令郎、令爱”是敬辞,“小儿、小女"是谦辞。《代词》微课学习任务单设计

一、任务指南

课题名称:(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代词》

达成目标:了解代词;能在语境中准确理解代词所指代的内容。

学习方法建议:听讲、讨论。

课堂学习形式预告:认识代词,弄清代词的语法功能,通过训练达成目标。

微课导入

小满的故事

小满妈问:“宝宝,我是谁呀?”小满答:“我是妈妈。"小满妈再问:“你是谁呀?”小满再答:“你是宝宝。"

在妈妈的耐心指导下,聪明的小满就进步了。有一次,小满爸问小满:“谁拿走了我的手机?”小满指着妈妈说:“她!"小满妈的行为被揭穿了,但她为小满能准确运用代词感到十分高兴。

这个故事听起来是不是很搞笑呀?小满犯了什么错误呢?就是不懂正确运用人称代词的错误。小满以为无论什么情况下妈妈都是“我”,不知道通过自己的口里说出来时应该变成“你"。

三、知识清单

(一)代词及分类

1.什么叫代词?

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词。如:我、他们、自己、人家、谁、怎样、多少、那里、这儿、这么些等。

2.代词的分类。

(1)人称代词:表示你自己、我、他、我们、你们、他们等。例如,我、你、他、她、它、我们、你们、他们等。

①第一人称代词单数用“我”,复数用“我们";

②第二人称单数用“你”,敬称用“您”,复数用“你们”;

③第三人称单数用“他"她”或“它”,复数用“他们”。

(2)疑问代词:表示疑问,用来询问或指示某事。例如,谁、什么、哪个、哪些等。

(3)指示代词:表示指示或指称某事。例如,这、那、这些、那些等。一般有近指和远指。

①近指:如“这、这里、这么、这样、这么些"

②远指:如“那、那里、那么、那样、那么些”

(4)不定代词:不定代词是指代不确定或未指定事物的代词,包括“一些、任何、几个、有些、没什么、所有"等。不定代词的使用可以增强语言的灵活性和表达的多样性。

(二)代词的语法功能

(1)人称代词在句中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

例如:①他来了。(他——第三人称代词,做主语)

②我不喜欢她。(她--第三人称代词,做宾语)

③你的成绩不错。(你——第二人称代词,做“成绩”的定语)

(2)指示代词主要作用在于指称人和事物,在句中可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和表示程度的副词,充任主语、定语和状语。

例如:①这是我的书。(这-----近指代词,做主语)

②那些衣服都很贵。(那些--远指代词,做“衣服"的定语)

③我要这样做,才可以令你满意。(这样---近指代词,做状语)

疑问代词的主要用途是表示有疑而问(询问)或无疑而问(反问、设问)。

例如:①这是谁的书包?(谁---询问,做“书包”的定语)

②谁是最可爱的人?是我们的志愿军战士。(谁---设问,做主语)

③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谁---反问,做主语)

四、能力达成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代词。

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

等到旭日高升,市声鼎沸,鸟就沉默了,不知道哪里去了。

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

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疑问代词:

2.请把下面文字中的代词圈出来。

“是谁?为什么偏偏是我的父亲?"多少次我问自己。

当我为这个世界的黑暗和痛苦发出第一声哭喊时,父亲就像山那边每一天升腾的那轮红红亮亮的太阳,点亮了我的整个世界。就在那一刻,父亲把自己铸成了我永恒的向往。

3.下面片段中画线部分中的“它们”指什么?

耕作的诗人(片段)

在诗人的最重要的几部文学著作之间的长长间隔里,我们都不难发现他怎样匍匐到土地上,与庄园里的农民,特别是孩子和农妇们打成一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他做他们所做的一切,身心与土地紧密结合。这对于他,并非完全是刻意如此,而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他只能如此。他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他在它们中间。他可以融化在它们之中,融化在泥土之中。

4.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业内人士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及电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元宇宙"将成为未来智慧城市最重要的关键词。(句中的“关键词”是形容词)()

(2)一个个山乡巨变,一幅幅锦绣画卷,是对“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就是要让人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一年比一年过得好"的生动诠释。(句中的“诠释”是名词)()

(3)建筑群气势恢宏,庄严肃穆;古树苍劲挺拔,直入云霄。虽处繁华的都市,这里依然是静谧而古朴的。(句中的“这里"是指示代词)()

(4)古人在人际交往中用词颇有讲究,如在称自己子女时会说“令郎、令爱”,称对方子女时会说“小儿、小女"。(句中的“令郎、令爱”是谦辞,“小儿、小女"是敬辞)()

答案:

1.人称代词:“我”“它"指示代词:“那”疑问代词:“哪里"什么”

2.“是谁?为什么偏偏是我的父亲?"多少次我问自己。

当我为这个世界的黑暗和痛苦发出第一声哭喊时,父亲就像山那边每一天升腾的那轮红红亮亮的太阳,点亮了我的整个世界。就在那一刻,父亲把自己铸成了我永恒的向往。

3.“它们”指割草、缝鞋子、编识字课本、收割、种植等平凡琐碎的日常劳动。

4.(1)×(2)√(3)√(4)×

【解析】(1)“关键词"为名词;(4)“令郎、令爱”是敬辞,“小儿、小女"是谦辞。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微课学习

部编教材语法修辞“补白”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视频导入

下面的几种说法你认可吗?

(1)在收到朋友的礼物时称自己“笑纳了"。

(2)教师节,学生送老师的贺卡上,可以出现“师恩难忘!惠赠×××老师”的祝词。

解析:(1)“笑纳"的本意,是在表示“我送的东西不好,不成敬意,让您见笑了。”这里显然是把“笑纳"理解成“高兴地接受”了。

(2)“惠赠"的“惠”是指别人给自己以好处,所以,送别人东西一般会用“×××(对方)惠存”,意即请对方保存是给了我好处。但如果写成“(自己)惠赠×××”,就会表示成“我送你东西是我对你施以恩惠了”,这可不就闹成了笑话吗?

1.课题名称:

(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

2.达成目标:

了解敬辞和谦词的相关知识;能在特定的情境下,准确运用敬辞和谦辞。

3.学习方法建议:

听讲、讨论。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识别敬辞和谦辞,并能准确地运用。

任务指南

一、认识敬辞和谦辞

1.什么叫敬辞?

敬辞,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用于尊称对方,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常常用到。

敬辞大致包括:

(1)敬称语(对称词,如“阁下”“仁兄"等)

(2)代称语(借代词,如“花甲”等)

(3)美称语(美善词,如“芳龄"贵庚”等)

(4)祝颂语(祁愿词,如“吉人天相"后福无量”等)

(5)感戴语(致谢词,如“惠顾"等)

知识清单

2.什么叫谦辞?

谦辞,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常用于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一般用于自称。

谦辞主要有:

(1)谦称语(自称词,如“在下”“鄙人"等)

(2)谦卑语(示卑词,如“在下”“贱内"等)

(3)谦拙语(示拙词,如“拙作”“拙著"等)

(4)谦愚语(示愚词,如“不才”“愚意"等)

(5)谦陋语(示困词,如“薄酒”“寒舍"等)

(6)致谦语(歉疚词,如“抱歉”“谦难"等)

敬辞是用在别人身上,或者和别人有关的人和物上,或者说用在辈分比你高的人身上。

3.敬辞和谦辞的区别。

(1)要注意适用场合;

(2)要注意适用身份;

(3)要注意适用对象。

4.使用谦辞与敬辞时要注意几个方面。

谦辞是用在自己身上,或者和自己有关的人和物上,或者与你平辈和辈分比你低的人身上。

二、常见敬辞和谦辞

●敬辞类

1.令:敬辞,有“美好、善”之意,尊称别人亲属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嗣:对方的儿子;令媛:对方的女儿;令妹:对方的妹妹;令兄:对方的兄长;令正:对方的妻子;令婿、令倩:对方的女婿)

2.惠:敬辞,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

【惠顾】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惠存】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

【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3.垂:敬辞,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垂问】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

【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

4.赐: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指示、光顾、答复等

【赐教】请求对方给予指教;对他人指教或来信的敬称

【赐复】请别人给予回复

5.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

【高见】高明的见解(多用于尊称对方的见解)

【高论】见解高明的言论(多用于称对方发表的意见)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高龄】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或询问别人在哪里工作

【高朋】高贵的朋友,常指贵宾、好友

【高邻】古代人对邻居的敬称(高足:尊称对方的学生)

6.贤:敬辞,多用于平辈或晚辈

【贤弟】称比自己小的男性

【贤侄】称对方或亲戚的儿子

7.奉:敬辞,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原物~/如数~

【奉劝】郑重劝告,有时含警告之意

【奉陪】陪伴:~朋友;陪伴做某事:我还有点急事,不能~了。

8.尊: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

【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尊府、府上:尊称对方的庭院)

9.其他: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赏光】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已的要求或赠品

【贵姓】问人姓氏

【贵庚】问人年龄

【大作】称对方的著作

【大驾】称对方:恭候~

●谦辞类

1.家: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上辈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

【家父、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谦称自己的母亲(家叔、家兄、家姐、家妹:谦称自己的叔叔、哥哥、姐姐、妹妹)

2.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年纪小的亲属

【舍弟、舍妹】谦称自已的弟弟、妹妹

3.小: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

【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

【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4.愚:用于自称的谦辞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

【愚见】谦称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5.拙:谦称自已的(文字、文章、书画或见解等)

【拙作、拙著】谦称自己的文章、作品、著作

【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笔,谦称自已的文字或书画)

6.敝: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敝人】谦称自己

【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7.鄙:用于自称

【鄙人】对人称自己

【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8.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多用于书信):敬希见谅

9.其他:

【寒舍】对人称自己的家

(舍下、敝舍、草堂:也称自己的家)

(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

能力达成

1.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下列对敬辞和谦辞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君、家君、尊君、高朋"都是敬辞

B.“家父、家君、寒舍、垂爱”都是谦辞

C.“垂问、高就、莅临、指教"都是敬辞

D.“寒舍、家母、惠顾、拙见”都是谦辞

C

【详解】

A.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辞;

B.垂爱:指别人对自己赏识爱护。敬辞;

D.惠顾:惠临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敬辞;故选C。

2.下列有关古代敬辞和谦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敬辞和谦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表达方式,令郎、惠顾、舍弟、垂爱都属于敬辞。

B.常用敬辞中,把自己的书画等送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用“雅正”,请他人指正用“斧正”,赞人见解用“拙见"。

C.班级举行演讲比赛,小王同学以“感谢大家的聆听”作为结束语表达谢意。

D.市教育局有关领导一行三人莅临我校,视察我校各项工作。

【详解】A.“舍弟"是谦辞,称自己的弟弟。此项中“令郎、惠顾、舍弟、垂爱都属于敬辞”有误

B.“拙见"是谦辞,称自己的见解。此项中“赞人见解用‘拙见’”有误,此处应用“高见"。

C.“聆听”,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聆听"作为敬辞,一般是下级听上级讲话、晚辈听长辈讲话,同时表示对说话者(一般是上级、长辈或专家、权威)的尊敬。我们只能聆听别人的意见,不可让别人怀着敬佩的心情听我们的汇报。此项中“小王同学以‘感谢大家的聆听’作为结束语表达谢意”不合适。

D.“莅临"是敬词,意思是“来临,光临”,多用于贵宾,用于“市教育局有关领导"符合语境;故选D。

D

3.在学习并积累了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之后,小文主动在生活中学以致用,以下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A.小文到同学小康家去玩,临别时对小康说:“今日光临寒舍,我很开心,感谢你盛情款待!”

B.小文对送他生日礼物的好朋友小毅说:“谢谢你的惠赠,我非常喜欢。"

C.小文和同学小帆聊天:“我们家家教很严,家父常常告诫我,要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D.小文写好了一篇作文想请语文刘老师指导,他把作文本放在刘老师桌上并写了一张字条:鄙人拙作,恳请老师赐教。

A

【详解】

A.表述有误。“光临"是敬称他人的来访的敬辞。“寒舍”为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因此小文去小康家玩,不能说光临寒舍。故选A。

4.某班准备举办“有朋自远方来"的主题活动,下面是某位同学写的邀请函,其中谦辞和敬辞使用不当的词是()

邀请函

我们很荣幸地邀请您来参加我们班级的“有朋自远方来”的主题活动,期待您能抽出宝贵时间莅临指导。活动时间:11月11日下午第三节课。活动地点:701班教室。感谢您的赏光和支持,欢迎您对本次活动提出宝贵的拙见。

【详解】

A.荣幸:光荣而幸运。正确;

B.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正确;

C.赏光:请人光临的敬语。正确;

D.拙见:指自己意见的谦辞,不能用于别人。

拙见《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微课学习任务单设计

一、任务指南

1.课题名称:(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

2.达成目标:

了解敬辞和谦词的相关知识;能在特定的情境下,准确运用敬辞和谦辞。

3.学习方法建议:

听讲、讨论。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识别敬辞和谦辞,并能准确地运用。

二、导入微课

下面的几种说法你认可吗?

(1)在收到朋友的礼物时称自己“笑纳了"。

(2)教师节,学生送老师的贺卡上,可以出现“师恩难忘!惠赠×××老师”的祝词。

解析:(1)“笑纳"的本意,是在表示“我送的东西不好,不成敬意,让您见笑了。”这里显然是把“笑纳"理解成“高兴地接受”了。

(2)“惠赠"的“惠”是指别人给自己以好处,所以,送别人东西一般会用“×××(对方)惠存”,意即请对方保存是给了我好处。但如果写成“(自己)惠赠×××”,就会表示成“我送你东西是我对你施以恩惠了”,这可不就闹成了笑话吗?

古人称谓有尊称和谦称的区别,像《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代常见的敬辞和谦辞的。

三、知识清单

(一)认识敬辞和谦辞

1.什么叫敬辞?

敬辞,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用于尊称对方,在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常常用到。

敬辞大致包括:

(1)敬称语(对称词,如“阁下”“仁兄"等)

(2)代称语(借代词,如“花甲”等)

(3)美称语(美善词,如“芳龄"贵庚”等)

(4)祝颂语(祁愿词,如“吉人天相"后福无量”等)

(5)感戴语(致谢词,如“惠顾"等)

2.什么叫谦辞?

谦辞,表示谦虚或谦恭的言辞,常用于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一般用于自称。

谦辞主要有:

谦称语(自称词,如“在下”“鄙人"等)

谦卑语(示卑词,如“在下”“贱内"等)

谦拙语(示拙词,如“拙作”等)

谦愚语(示愚词,如“不才"愚意”等)

谦陋语(示困词,如“薄酒"寒舍”等)

致谦语(歉疚词,如“抱歉"谦难”等)

3.敬辞和谦辞的区别。

敬辞是用在别人身上,或者和别人有关的人和物上,或者说用在辈分比你高的人身上;谦辞是用在自己身上,或者和自己有关的人和物上,或者与你平辈和辈分比你低的人身上。

4.使用谦辞与敬辞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注意适用场合;

(2)要注意适用身份;

(3)要注意适用对象。

(二)常见敬辞和谦辞

●敬辞类

1.令:敬辞,有“美好、善"之意,尊称别人亲属

【令尊】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尊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嗣:对方的儿子;令媛:对方的女儿;令妹:对方的妹妹;令兄:对方的兄长;令正:对方的妻子;令婿、令倩:对方的女婿)

2.惠:敬辞,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动

【惠顾】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惠存】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

【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

3.垂:敬辞,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垂问】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念】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

【垂爱】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垂询】称别人对自己的询问

4.赐: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指示、光顾、答复等

【赐教】请求对方给予指教;对他人指教或来信的敬称

【赐复】请别人给予回复

5.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

【高见】高明的见解(多用于尊称对方的见解)

【高论】见解高明的言论(多用于称对方发表的意见)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高龄】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或询问别人在哪里工作

【高朋】高贵的朋友,常指贵宾、好友

【高邻】古代人对邻居的敬称(高足:尊称对方的学生)

6.贤:敬辞,多用于平辈或晚辈

【贤弟】称比自己小的男性

【贤侄】称对方或亲戚的儿子

7.奉:敬辞,用于自己的举动涉及对方时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原物~/如数~

【奉劝】郑重劝告,有时含警告之意

【奉陪】陪伴:~朋友;陪伴做某事:我还有点急事,不能~了。

8.尊: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人或事物

【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尊夫人:尊称对方的妻子;尊府、府上:尊称对方的庭院)

9.其他: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赏光】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邀请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已的要求或赠品

【贵姓】问人姓氏

【贵庚】问人年龄

【大作】称对方的著作

【大驾】称对方:恭候~

●谦辞类

1.家: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上辈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

【家父、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家慈】谦称自己的母亲(家叔、家兄、家姐、家妹:谦称自己的叔叔、哥哥、姐姐、妹妹)

2.舍: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的或年纪小的亲属

【舍弟、舍妹】谦称自已的弟弟、妹妹

3.小: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

【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

【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

【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4.愚:用于自称的谦辞

【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

【愚见】谦称自己的意见或见解

5.拙:谦称自已的(文字、文章、书画或见解等)

【拙作、拙著】谦称自己的文章、作品、著作

【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拙笔,谦称自已的文字或书画)

6.敝: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敝人】谦称自己

【敝姓】谦称自己的姓

【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7.鄙:用于自称

【鄙人】对人称自己

【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8.见: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多用于书信):敬希见谅

9.其他:

【寒舍】对人称自己的家(舍下、敝舍、草堂:也称自己的家)(老人自谦时用老朽、老汉、老拙等;女子自称妾;老和尚自称老衲)

四、能力达成

1.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下列对敬辞和谦辞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君、家君、尊君、高朋”都是敬辞

B.“家父、家君、寒舍、垂爱"都是谦辞

C.“垂问、高就、莅临、指教”都是敬辞

D.“寒舍、家母、惠顾、拙见"都是谦辞

【答案】C

【详解】考查文化常识。

A.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辞;

B.垂爱:指别人对自己赏识爱护。敬辞;

D.惠顾:惠临光顾(多用于商家欢迎顾客)。敬辞;故选C。

2.下列有关古代敬辞和谦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敬辞和谦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表达方式,令郎、惠顾、舍弟、垂爱都属于敬辞。

B.常用敬辞中,把自己的书画等送人时表示请对方指教用“雅正”,请他人指正用“斧正”,赞人见解用“拙见”。

C.班级举行演讲比赛,小王同学以“感谢大家的聆听"作为结束语表达谢意。

D.市教育局有关领导一行三人莅临我校,视察我校各项工作。

【答案】D

【详解】此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A.“舍弟”是谦辞,称自己的弟弟。此项中“令郎、惠顾、舍弟、垂爱都属于敬辞"有误;

B.“拙见”是谦辞,称自己的见解。此项中“赞人见解用‘拙见’"有误,此处应用“高见”;

C.“聆听”,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聆听”作为敬辞,一般是下级听上级讲话、晚辈听长辈讲话,同时表示对说话者(一般是上级、长辈或专家、权威)的尊敬。我们只能聆听别人的意见,不可让别人怀着敬佩的心情听我们的汇报。此项中“小王同学以‘感谢大家的聆听’作为结束语表达谢意"不合适;

D.“莅临”是敬词,意思是“来临,光临”,多用于贵宾,用于“市教育局有关领导”符合语境;故选D。

3.在学习并积累了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之后,小文主动在生活中学以致用,以下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

A.小文到同学小康家去玩,临别时对小康说:“今日光临寒舍,我很开心,感谢你盛情款待!"

B.小文对送他生日礼物的好朋友小毅说:“谢谢你的惠赠,我非常喜欢。”

C.小文和同学小帆聊天:“我们家家教很严,家父常常告诫我,要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D.小文写好了一篇作文想请语文刘老师指导,他把作文本放在刘老师桌上并写了一张字条:鄙人拙作,恳请老师赐教。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敬谦词。A.表述有误。“光临”是敬称他人的来访的敬辞。“寒舍"为谦辞,对人称自己的家。因此小文去小康家玩,不能说光临寒舍。故选A。

4.某班准备举办“有朋自远方来”的主题活动,下面是某位同学写的邀请函,其中谦辞和敬辞使用不当的词是()

邀请函我们很荣幸地邀请您来参加我们班级的“有朋自远方来"的主题活动,期待您能抽出宝贵时间莅临指导。活动时间:11月11日下午第三节课。活动地点:701班教室。感谢您的赏光和支持,欢迎您对本次活动提出宝贵的拙见。

【答案】拙见

【详解】考查文化常识。

A.荣幸:光荣而幸运。正确;

B.莅临:来到;来临,多用于贵宾。正确;

C.赏光:请人光临的敬语。正确;

D.拙见:指自己意见的谦辞,不能用于别人;故选D。《动词》微课学习任务单设计

一、任务指南

1.课题名称(部编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动词》

2.达成目标:

理解动词及各种类型,并能在语境中找出动词。

3.学习方法建议:

听讲、讨论。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听讲式)理解动词及各种类型。不明之处,可以重复观看微课或讨论。

二、微课导入

从用词的角度,考虑下面一段文字的表达效果。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明确:一系列动词的运用,准确、生动、真切地写出了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也从捕鸟活动中表现出作者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

三、知识清单

(一)关于动词

1.什么叫动词?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2.动词的分类。

(1)表示动作行为:

说、看、走、听、笑、拿、飞翔、跑、吃、唱、喝、敲、坐、吆喝、盯、踢、闻、摸、批评、宣传、保卫、学习、研究、进行、开始、停止、禁止

表示存在变化消失:

在、死、有、等于、发生、演变、发展、生长、死亡、存在、消灭

表示心理活动:

想、爱、恨、想念、打算、喜欢、希望、害怕、担心、讨厌、觉得、思考

表示判断:

是、为、乃

表示可能意愿必要(助动词):

能、能够、会、可以、愿、愿意、肯、敢、要、应当、应该、配、值得、宁可

表示趋向(趋向动词):

上、下、进、出、回、开、过、起、来、上来、下来、进来、出来、回来、开来、过来、起来、去、上去、下去、进去、出去、回去、开去、过去

表示发展动词:

生长、枯萎、发芽、结果

3.语法特点。

(1)主要作谓语。

例如:①我们出发了。②我们热爱祖国。动词“出发”“热爱"都是做谓语。

(2)多数动词(及物动词)带宾语。

例如:①我买了一本书。②他在写文章。动词“买”“写"分别带宾语“一本书”“文章"。

(3)能受否定副词“不”修饰。

例如:①不去。②不学习。心理动词还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例如:①很想。②非常喜欢。③太爱他了。

(4)多数动词能够重叠,表示短时义、尝试义。

①单音节动词重叠方式为A→AA,后一音节读轻声。

例如:想→想想;看→看看;讲→讲讲

②双音节动词重叠方式为AB→ABAB,后三个音节轻读,特别是第2第4个音节。

例如:考虑→考虑考虑;休息→休息休息

(5)绝大多数动词可以带“着"了”“过"。

例如:看着看了看过;拿着拿了拿过

(二)特殊动词

1.能愿动词。

(1)概念。

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能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表示客观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观意愿,有评议作用。

(2)分类。

①表示可能:能、能够、会、可、可能、可以、得以。

②表示意愿:愿意、乐意、情愿、肯、要、愿、想要、要想、敢、敢于、乐于。

③表示必要:应、应该、应当、得(dei)、该、当、须得、犯得着、犯不着、理当。

④表示估价:值得、便于、难于、难以、易于。

(3)主要用法。

这类动词常常放在一般动词前面。

例如: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2.趋向动词。

(1)概念。

趋向动词就是表示移动的趋向的动词,是动作行为趋向的动词。

(2)分类。

①单音节趋向动词:上,下,进,出,过,开,起,回,来等动词。

②多音节趋向动词:上来,下来,进来,出来,过来,回来,起来,上去,下去,进去,出去,过去,回去等动词。

(3)主要用法。

这类动词往往放在表示动作行为的动词后面,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

例如: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

3.判断动词。

(1)概念。

现代汉语“是"表示判断、解释和比喻的动词,简称判断词。

如①“《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表示判断)

②“这孩子是双眼皮。"(表示解释)

③“人是铁,饭是钢。”(表示比喻)

古汉语中,“是"很少作判断动词用,大部分情况下作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

(2)用法。

A.表示事物等于什么或属于什么。

例如:①“老舍就是《骆驼祥子》的作者。"(甲=乙)

②“她是一名老师。”(甲<乙)。

在表示事物“甲等于乙"的句子中,主语、宾语两者可以互换位置,除此之外,主宾不能互换位置。

B表示事物的特征、质料、情况。

例如:①“这孩子是双眼皮。”

②“这茶盘是景泰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