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下册文言文篇目复习_第1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下册文言文篇目复习_第2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下册文言文篇目复习_第3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下册文言文篇目复习_第4页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下册文言文篇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下册文言文篇目复习必修上册

1《劝学》专题

一、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青,取之于(从)蓝而(连词,表转折)青于(比)蓝;冰,水为(凝结)之而寒于水。木直中(合乎)绳,輮(使……弯曲)以(省略“之")为轮,其曲(弯曲度)中规。虽(即使)有(同“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形容词作动词,挺直),金就(靠近)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得锋利),君子博学而日(名状,每天)参(检查)省(反省)乎(对)己(状语后置),则知(同“智")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连词,表修饰)思矣,不如须臾(片刻)之所学(所字节构,所+动词,所学的东西)也;吾尝跂(踮起脚跟)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声音宏大)也,而闻者彰(清楚)。假(借)舆(车)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到达)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名动,游泳)也,而绝(横渡)江河。君子生(同“性”,本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在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半步),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骏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劣马)十驾,功在不舍(停止)。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二、实词、句式

(一)通假字

1.輮:通“煣”,使弯曲。2.有:通“又”。

3.暴:同“曝”,晒干。4.知:通“智”,智慧。5.生:通“性"天赋,资质。

(二)古今异义

1.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今义:加入。

3.假: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

今义:与“真”相对。

4.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

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

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7.寄托:古义:这里指藏身(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今义:大致指心灵、精神的某种依靠

(三)词类活用

1.名词做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2.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

3.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4.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

(3)积善成德(善:形作名,善行)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6.形容词作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7.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8.动词作名词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流:流水)

(四)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

(3)取之于蓝(从)

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递进关系,而且)

(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

(4)而见者远(表转折)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承接)

(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7)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

(8)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

(2)不复挺者(……的原因)

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

(2)圣心备焉(语气词)

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6.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代青)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鳝之穴(的)

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4)因求假暂归(假期,休假)

(5)假以雄权(授予,给予)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

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

(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

(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

(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

11.一:

(1)用心一也(形容词,专一)

(2)骐骥一跃(数词)

(五)特殊句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可译为“……的原因")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5.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

6.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

7.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

8.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三、翻译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

2《师说》专题

一、原文

古之学者(求学的人)必有师。师者,所以(用来……的人)传道受(传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连词,表承接,就)知之(代词,道理)者,孰能无惑(疑惑)?惑而不从师,其(那些)为(成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在)吾前,其(他们)闻道也固(本来)先乎吾,吾从而师(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学习)道也,夫庸(难道)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无论)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判断句)

嗟乎!师道之(取独)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超出)人也远矣,犹且(尚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一般人),其下(处于……之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以……为耻)学于师。是故圣(形容词作名词,圣人)益(更加)圣,愚(形容词作名词,愚人)益愚。圣人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自身)也,则耻(以……为耻)师焉,惑矣。彼(那些)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提宾标志)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或(有的)师焉,或不(同“否”)焉,小(小的方面)学而大(大的方面)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以……为耻)相师。士大夫之族(类),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近)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感到羞耻),官盛则近谀(谄媚)。"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看不起),今其智乃反不能及(比得上),其(那)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固定的)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比得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研究),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被)时,学于余。余嘉(赞扬)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赠送)之。

二、实词、句式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

5.吾从而师之___古义:两个词。跟随、而且

6.今之众人___古义:一般人

7.小学而大遗___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三)一词多义

1.师(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4)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2.传(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

3.道(1)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3)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4.惑(1)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3)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四)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名词意动,以……为师)

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介词结构后置

(1)而耻学于师

(2)师不必贤于弟子

3.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被动句

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

三、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求老师指教,那成为疑难的问题,终究得不到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用得着去考虑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或是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流传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这是糊涂的!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逗(断句)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说起老师、弟子的时候,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然反而不如他们。难道不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强,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当时的不良习俗所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3《赤壁赋》专题

一、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十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同“嘱”,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到),凌(越过)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逆流而上)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使……跳舞)幽壑之潜蛟,泣(使……哭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忧郁凄怆的样子),正(整理)襟危(端正)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名状,向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同“缭”,缭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攻下)江陵,顺流而东(向东进军)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斟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名动,打鱼、砍柴)于江渚之上,侣(以……为侣)鱼虾而友(以……为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最终)莫消长(增减)也。盖(假若)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用)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况且)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如果不是)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同“藉”,狼藉)。相与(一起)枕藉(相互枕着垫着)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已经)白。

二、字词、句式

(一)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二)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___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常用来象征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今义:美貌的人

(三)一词多义

1.东(1)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2)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1)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2)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1)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2)如诉如泣(副词,像)

5.白(1)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2)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1)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2)歌曰:“……"(歌词,名词)

(3)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1)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2)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名词用作动词。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2)下江陵(攻占)

(3)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

4.动词的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5.形容词用作动词。

(1)正襟危坐(整理)

(2)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月出于东山之上

(2)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

(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

3.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4.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三、翻译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4《登泰山记》专题

一、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名作状,向西)流;其阴(山的北面),济水东(名作状,向东)流。阳谷(山南面山谷中的水)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在)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冒着)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界限),至于(到达)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石阶),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开始)循以入,道少半(不到一半),越中岭,复循(顺着)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名作状,像门槛一样)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助词,无实际意义)。道中迷雾冰滑,磴几(几乎)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背)雪,明烛(名作动,照亮)天南。望(远看)晚日照城郭(城市),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停留)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五更),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弥漫)。稍(逐渐)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天边)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同“彩”)。日上,正赤如丹(朱砂),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有的)得日或否,绛(大红)皓(白)驳(杂)色,而皆若(像)偻(脊背弯曲的样子)。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磨灭)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方方正正的),少圜(同“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二、实词、句式

(一)通假字

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通“彩”)

2.石头黑色,多平方,少圜(通“圆")

(二)一词多义

1.阴:

(1)其阴,济水东流(山的北面)

(2)朝晖夕阴,气象万千(阴暗)

(3)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

2.始: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开始)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当初)

(3)余始循以入(开始)

(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才)

3.望:

(1)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远看)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3)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

(4)在丁卯三月之望(阴历十五日)

4.坐:

(1)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坐在)

(2)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通"座")

(3)王曰:"何坐"曰:"坐盗。"(犯罪)

(4)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

5.视: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看)

(2)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比较)

(3)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看待)

(三)词类活用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向西;向东。名作状)

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照,名作动)

(四)古今异义词

1.阳谷皆入汶(古义:山南水北谓之阳。今义:阳光,表面上)

2.至于泰安(古义:由"至"和"于"组成,到达。今义:表另提起一件事情)

3.多平方(古义:方方正正的,指山石。今义:数学用语)

(五)特殊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

2.余所不至也(判断句)

3.(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省略句)

4.多松,生(于)石罅(省略句)

5.余始循(之)以入(省略句)

三、翻译

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它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最高处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经过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了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同知府朱孝纯字子颍的从南面的山脚上山。四十五里长的路上,都是石头砌的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正南面有三个山谷。(其中)中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走了一小半段,越过中岭,又沿着西面的山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是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去,路上有个天门。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我没有到过那里。现在(我)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山崖像门槛一样横在路上的,人们都叫它天门。一路上大雾弥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我和子颍坐在日观亭里,等待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弥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东西,那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太阳升上来了,红的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有人说,这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到,有的没照到,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弯腰曲背鞠躬致敬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面。这一天,(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对着道路的石刻,都赶不上去看了。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姚鼐记述。

必修下册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一、原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陪着)坐。

子曰:“以(因为)吾一日长乎(相当于“于")尔,毋(不)吾以(用)也。居(平日、平常)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轻率,不加考虑的样子;尔,相当于“然")而对曰:“千乘(一车四马为一乘)之国,摄(夹处)乎大国之间,加(侵略)之以师旅,因(接续)之以饥馑(饥荒);由也为(治理)之(代千乘之国),比及(等到)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道,是非准则)也。”

夫子哂(笑)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计量面积用语)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至于)其礼乐,以俟(等待)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能胜任)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名作动,穿着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着礼帽),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同“稀”,稀疏),铿尔,舍瑟而作(站起身),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为政的才能)。"

子曰:“何伤(何妨)乎?亦各言其志(志向)也。”

曰:“莫(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成年人)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洗澡)乎沂,风(名作动,吹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赞成)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国家政治)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做)之小,孰能为之大?"

二、实词、句式

(一)通假字

1.鼓瑟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通“暮”,暮春)

3.唯求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4.唯赤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

1.尔:

(1)子路率尔而对曰(相当于“然”,表状态)

(2)如或知尔(你们)

2.与:

(1)吾与点也(赞同)

(2)唯赤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3.方:

(1)方六七十(方圆,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

(2)且知方也(正道,是非准则)

4.如:

(1)如或知尔(如果)

(2)如其礼乐(至于)

(3)如会同(或者)

(4)如五六十(或者)

(三)词类活用

1.可使足民(使……富足)

2.风乎舞雩(名作动,吹风)

3.端(名作动,穿着礼服)章甫,愿为小相焉。

4.端章甫(名作动,戴着礼帽),愿为小相焉。

5.曾皙后(名动,走在后面)

6.赤也为之小(形作名,小事),孰能为之大(形作名,大事)?

(四)句式

1.宾语前置

(1)不吾知也

(2)则何以哉

(3)尔何如?

(4)何伤乎?

2.状语后置

(1)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2)异乎三子者之撰。

(3)浴乎沂,风乎舞雩。

(4)为国以礼

三、翻译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

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但愿意学习做这些。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曾皙,你怎么样?"

(曾皙)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几个成年人、几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国要用礼,可是他(子路)的话毫不谦让,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诸侯的大事吗?”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2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一、原文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通“已”,停止),则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矣?"

曰:“保(保全)民而王,莫之能御(抵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到……去)?’对曰:‘将以衅(血祭)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sù,恐惧颤抖的样子),若(像这样)无罪而就(接近,走向)死地。’对曰:‘然则(那么就)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替换)之。’不识(知道)有诸(兼词,之乎)?”

曰:“有之。"

曰:“是(这)心足以王(wàng)矣。百姓皆以王为爱(吝啬)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的确)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土地狭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意动,以……为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状语后置)。以小易大,彼恶(wū,怎么)知之?王若隐(哀怜)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区别)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应当)乎百姓之(取独)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曰:“无伤(妨碍)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厨房)也。”

王说(通“悦”,高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cǔn)度(揣测)之。’——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指孟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心动的样子)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报告)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古代三十斤为一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眼力)足以察秋毫之末(鸟兽秋天生出的绒毛的尖端,喻极细小的东西。),而不见舆薪(一车薪柴)。’则王许(相信,赞同)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推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被)保,为不用恩(恩德)焉。故王之不王(wàng,用作动词,指王天下,即用王道统一天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区别)?”

曰:“挟太山以超(跳过)北海,语(对……说)人曰:‘我不能。’是诚(真的)不能也。为长者折枝(通“肢”,指弯腰鞠躬),语(对……说)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形容词作动词,尊敬)吾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以及人之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幼(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吾幼(形容词作名词,幼儿),以及人之幼(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天下可运(运转)于掌。《诗》云:‘刑(通“型”,这里作动词用,指以身作则,为他人示范)于寡妻(国君的正妻),至于兄弟,以御(治理)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大大超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名作动,用秤称重),然后知轻重;度(用尺量),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思量)之!

“抑(还是)王兴甲兵,危(使……受到危害)士臣,构怨(结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形容词作名词,肥美香甜的食物)不足于口与?轻暖(形作名,轻柔暖和的衣裘)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piánbì国王宠爱的近侍)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难道)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开辟)土地,朝(使……朝拜)秦楚,莅(居高临下,统治)中国而抚(安抚,使……归顺)四夷也。以(凭借)若(你)所为,求若(你)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恐怕)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凑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兼词,何不)亦反(通“返”,回、归)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通“途”,道路),天下之欲疾(憎恨)其君者皆欲赴愬(通“诉”,控诉、控告)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思想混乱不清),不能进(前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纵逸放荡)辟邪(行为不轨)侈(纵逸放荡),无不为已(通“矣”,表确定语气)。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通“网”,用作动词)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规定)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xù,养活)妻子,乐岁(丰收的年头)终(一年)身饱,凶年(饥荒的年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到)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容易)。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足),奚(何)暇(空闲时间)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穿)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重视,谨慎地对待)庠序之教,申(反复教导)之以孝悌之义,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二、实词、句型

(一)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通“已”,停止)

2.然则废衅钟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

3.王说(通“悦”,高兴)

4.为长者折枝(通“肢”,肢体)

5.刑于寡妻(通“型”,作榜样)

6.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

7.盍亦反其本矣(通“返”,回、归)

8.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通“途”,道路)

9.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通“诉”,控诉、控告)

10.是罔民也(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

12.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通“矣”,表确定语气)

(二)古今异义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古义:用来推及到今义:表示在时间、范围上的延伸

2.至于兄弟

古义:推广到今义:表示对事物进行补充说明或处理

3.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老婆

4.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古义:指中原一带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5.然后从而刑之

古义:接着就今义:表示结果或进一步的行动

(三)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使动,使......听到)

2.无以,则王乎(名作动,行王道,成就王业,取得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意动,对......感到奇怪)

4.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形容词作名词,视力)

6.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②,形容词作名词,老人)

7.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②(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②,形容词作名词,幼儿,孩童)

8.刑于寡妻(名词作动词,作榜样)

9.为肥甘不足于口与(形容词作名词,肥美的食物)

10.轻暖不足于体与(形容词作名词,轻暖的衣服)

11.危士臣(使动,使......受到危害)

12.朝秦楚(使动,使......来朝见)

13.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形容词作名词,大的国家)

14.寡固不可以敌众(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形容词作名词,人口众多的国家)

15.弱固不可以敌强(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形容词作名词,强大的国家)

16.然后从而刑之(名词作动词,处罚)

17.是罔民也(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

18.树之以桑(名词作动词,种)

19.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谨慎从事,重视)

20.权,然后知轻重(名作动,用秤称重)

21.度,然后知长短(名作动,用尺量)

(四)一词多义

1.道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2)唯恐道途显晦(道路)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4)道芷阳间行(取道)

(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理)

3.舍

(1)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2)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

(3)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4)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

(5)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放弃)

3.诚

(1)诚有百姓者(的确)

(2)是诚何心也(真的)

(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

(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果真,如果)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是乃仁术也(2)夫子之谓也(3)是诚不能也(4)是折枝之类也(5)是罔民也

2.被动(1)百姓之不见保

3.省略句

(1)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2)将以(之)衅钟(3)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

(4)及(其)陷于罪(5)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

4.宾语前置句

(1)臣未之闻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臣未闻之也”,之,代词

(2)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莫能御之也”,之,代词

(3)何由知吾可也: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由何知吾可也”

(4)牛何之: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牛之何”,此处之是动词,去、往

(5)然则一羽之不举: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

(6)夫子之谓也:即“谓夫子也”,之,起提宾作用

(7)舆薪之不见: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见舆薪”,之,起提宾作用

(8)何以异: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以何异"

(9)未之有也: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也”,之,起提宾作用

5.状语后置句

(1)王坐于堂上:即“王于堂上坐"

(2)构怨于诸侯:即“于诸侯构怨”

(3)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即“皆欲于王之朝立"

(4)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即“而以羊易之”

(5)树之以桑:即“以桑树之"

6.主谓倒置句

(1)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即“百姓之谓我爱也,宜乎”

三、翻译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这些人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德行怎么样,才可以称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保全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的血)来涂在钟上行祭。’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那么既然这样,(需要)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一头牛)。(但是)诚然我知道您是出于于心不忍(的缘故)。”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因为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的动物)换下大(的动物),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的地方,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因为)吝啬钱财才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和王道仁政合拍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孟子说:)“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爱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向老者折腰行鞠躬礼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任何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说(大王)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美女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大臣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提供给大王,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却要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真的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3庖丁解牛

庄周

一、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开剥分割)牛,手之所触(接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名动,踩),膝之所踦(支撑)(yǐ),砉(xū)然(拟声词,皮骨相离的声音)向(xiǎng)(通“响”)然,奏刀騞(huō)然(拟声词,形容比砉然更大的进刀解牛声),莫不中(zhòng)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节奏)。

文惠君曰:“嘻(赞叹声),善哉!技盖(hé)(通“盍”,何,怎样)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自然的规律)也,进(超过)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接触)而不以目视,官知(视觉)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牛生理上的天然结构),批(击)大郤(同“隙”,空隙),导(顺着)大窾(kuǎn)(空处),因(依)其固然(牛本来的生理结构),技(同“枝”,支脉)经(经脉)肯(紧缚在骨上的肉)綮(qìng)(筋肉聚结处)之未尝,而况大軱(gū)(股部的大骨)乎!良庖岁(名状,每年)更(换)刀,割(生割硬砍)也;族(众,一般的)庖月(名状,每月)更刀,折(用刀折骨)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出)于硎(xíng)(磨刀石)。彼节(骨节)者有间(空隙),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宽绰的样子)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出)于硎。虽然,每至于族(胫骨交错聚结处),吾见其难为,怵(chù)然(警惧的样子)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拟声词,骨肉离开的声音)(huò)然已解,如土委(堆积)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同“缮”,修治,即揩拭)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二、实词、句型

(一)通假字

1.砉然向然(通“响”)

2.技盖至此乎(通“盍”,何,怎样。)

3.批大郤(通“隙”,空隙)

4.技经肯綮之未尝(通“枝”,支脉)

5.善刀而藏之(通“缮”,修缮)

(二)古今异义

1.视为止,行为迟。

古义:动作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

2.虽然,每至于族。

古义:虽然这样,但是今义:连词,表转折

3.所见无非牛者。

古义:没有不是今义:无外乎

4.因其固然(牛本来的生理结构)

古义:牛本来的生理结构今义:连词,表转折

5.我见其难为

古义:难于做(下刀)今义:使人为难

(三)词类活用

1.足之所履(名动,踩)

2.良庖岁更刀(名状,每年)

3.族庖月更刀(名状,每月)

4.以无厚入有间(形名,薄刀)

5.我见其难为(意动,对……感到困难)

(四)一词多义

1.为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替)

(2)吾见其难为(做,即下刀)

(3)怵然为戒(作为)

(4)视为止,行为迟(因为)

(5)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因为)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臣之所好者,道也

2.省略句

(1)技盍至(于)此乎

(2)视为(之)止,行为(之)迟

3.状语后置

(1)新发于硎

4.宾语前置

(1)技经肯綮之未尝

三、翻译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用刀割断筋肉割坏的(就像我们用刀割绳子一样);技术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砍断骨头而将刀砍坏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几千头了,但刀刃锋利得就像刚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样。那牛的骨节有间隙,而刀刃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那么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十九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是这样,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4烛之武退秦师

左丘明

一、原文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从属二主)于楚也。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假如)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军队)必退。”公从之。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尚且)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同“矣")。”公曰:“吾不能早用子(对人尊称),今急而求子,是(这)寡人之过(过错)也。然(然而)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答应)之。

夜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已经)知亡矣。若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拿)烦执事(不敢称呼对方的名字,相当于“您”)。越国以鄙(当作边邑)远(远地),君知其难也,焉(哪里)用亡郑以陪(增加)邻?邻之厚(变厚),君之薄(变薄)也。若舍郑以为(把……当作)东道主,行李(外交使节)之往来,共(同“供")其乏困(缺少的物资),君亦无所害(不利之处)。且君尝为(给与)晋君赐(恩惠)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筑墙)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使……成为疆界)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侵损)秦,将焉(哪里)取之?阙秦以利(使……得利)晋,唯(语气词,表希望)君图之。”秦伯说(同“悦"),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没有)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依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与(结交),不知(同“智”);以乱易(代替)整,不武。吾其(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亦去之。

二、实词、句型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通“矣”,了)

2.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若以为东道主

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2.若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请客主人、某某主办方

3.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4.今有急而求子

古义:有求于您今义:求儿子

5.以烦执事

古义:表示敬称,婉指秦穆公今义:管某事的人

6.微夫人之力

古义:那个人___今义:尊称人的妻子

7.共其乏困

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

(三)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使动用法,使……退却)

2.晋军函陵(名作动,驻扎)

3.夜缒而出(名作状,在夜晚;名作动,由城上以绳索垂至平地,缘之而下)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5.越国以鄙远(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作词,远地)

6.邻之厚,君之薄也(形作动,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7.共其乏困(形作名,缺少的东西)

8.朝济而夕设版焉(名作状,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9.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名作状,向东;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10.且贰于楚也(数作动,从属二主)

11.若不阙秦(使动用法,使……减少)

12.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