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讲专练线索(素材)_第1页
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讲专练线索(素材)_第2页
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讲专练线索(素材)_第3页
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讲专练线索(素材)_第4页
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讲专练线索(素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讲专练线索(素材)线索

知识储备

一、记叙文的线索

1.记叙类文章的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中的反映,就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其作用是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抓住文章的线索,便能体察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

文章可以只有一条线索,也可以有多条线索。因此线索可以分为明线和暗线。寻找线索要关注文中出现频率特别高的物品、地点、人物等,这可能是小说的明线;要注意情感的变化,这往往是小说的暗线。如鲁迅《藤野先生》(部编版八上)一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的。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文章还有一条暗线,即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2.线索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可以集中表现主题,因为主题是通过材料来体现的,材料又是由线索串联起来的,如果没有线索,材料就是一盘散沙,也就无所谓主题的表现了;

(2)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突出,因为人物形象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而事例也要由线索来串联,如果没有线索将事件串联起来,人物的特点是难以刻画鲜明的;

(3)可以使文章结构更缜密,更严谨,使文章形成整体。

二、明确常见的线索

1.以人物为线索

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叙事,以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贯穿全文。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通过写父亲过铁道卖橘子的过程,表现了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动人的感情。

2.以事情为线索

以中心事件贯穿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全过程,那么这个事件就是文章的线索,如《社戏》描写鲁迅盼社戏,看社戏,怀念社戏。

3.以物品为线索

在叙事的过程中,让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这种物件往往起过渡作用或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如《皇帝的新装》是以皇帝新装为线索,写了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

4.以地点为线索

按地点的转换叙述,《故乡》一文中“我"的活动是: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全文是以人物行踪为线索的。

5.以时间为线索

以故事的发展以时间推移来组织材料,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如《金色花》写孩子变成金色花与妈妈一天的游戏玩闹。以“当你沐浴后做祷告”“吃过午饭、黄昏时"这些表示一天内时间推移的词句来组织全篇,推动情节的发展。

6.以感情为线索

以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主线来组织安排材料,情感变化的各个阶段贯自然过渡,对照清楚。如《秋天的怀念》全文写三次看花,作者对母亲的漠视到理解,文章以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我不理解母爱的愧疚、自责为情感线索。

7.以某一问题为线索

如《驿路梨花》一文以“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引起悬念,又围绕着“谁是主人"这个问题分两层

来回答。第一个层次误认为主人是瑶族老人,老人回答“我不是房子的主人”,从而引出哈尼小姑娘;另一层次由哈尼小姑娘引出解放军盖茅屋,两个层次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巧妙地回答了“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

8.双线索即明暗两线

如《藤野先生》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属于明线;另一条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属于暗线。

三、把握文章线索的方法

①关注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如《背影》。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从题目“从……到……”就可看出,该文以地点为线索,由一个地点转换到另一个地点,人物活动空间很大。

②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是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显示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如《白杨礼赞》第1段就说了白杨树实在不平凡,这样相同或类似的句子在第4段、第6段反复出现。

③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记叙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讨厌—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敬意完全消失——新的敬意。

四、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

(1)从标题入手。标题被誉为文章的“灵魂"。因为标题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透过标题我们可以理出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方面写百草园的无穷趣味,另一方面写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活泼、自由欢乐的心理特征。

(2)从文章的线索入手

围绕文章线索,即可梳理出行文的思路。记叙文线索多样,有的以人为线,有的以物为线,有的以事为线,还有的以情为线,而以时间、空间为线的更是多见。寻找文章线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看标题。如果全文始终围绕标题来写,标题用语贯穿文章始终,那么,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

②看写作对象。有的文章会始终围绕一个具体的事物来写,如《紫藤萝瀑布》,“紫藤萝”便是文章的线索。

③看地点变换。有的文章往往以作者的视线或游人的行踪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④看时间变换。有些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或安排材料的。

⑤看中心事件。有些文章始终围绕着某一矛盾来写,这一矛盾就是文章的线索。

⑥看感情线索。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其中一条线索就是“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从段意、层意、句意入手

①梳理全文的思路,要先理解每一段的意思,再看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②梳理文章局部的思路,比如某一段的思路,从理解句意入手,在段落内划分层意。

(4)从标志词入手

①抓住时间标志的词语。

②抓住地点转移的词语。

③抓住特殊词语。表示并列关系的“第一”“第二"第三”;表示承接关系的“首先"其次”“最后";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仅”“而且";表示因果关系的“因此”“所以"由此看来”等。

(5)从关键句入手

①每一段段首或段末的关键句、中心句。

②过渡句。过渡句往往预示着文章中这一方面内容将转换成为另一方面的内容。因此,抓好过渡句,就能理清作者选材的行文思路。

③照应句。照应句指文章中上下文之间的相互呼应的句子。作者写作时,为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贯通,通常都有严密的照应。或事事照应,或情情照应,也可反复呼应,从这种严格的照应中,我们能理出事件的结束或情感的完结。

④议论句、抒情句。记叙文中的这类句子往往很重要。

(6)从内容入手

①抓住情节转移(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起因—经过—结果)。

②抓住作者情感的变化。如“不解"喜欢”“误解"等。

③抓住描写对象的不同、描写角度的变化。

(7)从要素入手。

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往往围绕“六要素”组织材料,读这类文章时,只要寻找到“六要素”,通常就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如《散步》一文,时间:春天;地点:田野;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起因:走哪条路发生分歧;经过:经思考,采纳了母亲的建议走小路;结果: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一家人一起走小路。“六要素”一出来,思路也就明晰了,文章的主旨也就不言而喻了。

考点全解

一、概括文章的线索

1.常考题型

(1)文中,或者题目中的某个词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3)本文以什么为行文线索?

(4)本文有两条线索,请分别说说明线,暗线是什么?

2.答题思路

(1)关键句“线":注意开头句、结尾句、议论句、抒情句、中心句。

(2)反复出“线”: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词语和句子。(物线、事线)。

(3)标题看“线":很多文章标题会揭示线索或包含线索的因素。

(4)以情导“线”:注意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词句。

(5)时空连“线":注意表示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语。

(6)文体隐“线”:叙事散文常以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游记散文常以游踪为线,抒情散文常以情感为线。

答题模板

文章以××(事物、人物、事件、思想感情的变化、时间推移、空间变化、所见所闻)为线索。

二、线索的作用

1.常见题型

(1)本文“××"事物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

(2)文章选材众多,但不觉凌乱,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2.答题模板

(1)结构上:××线索贯穿了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完整严谨。

(2)内容上:明线是.……,写了……内容;暗线是……,写了….…内容。这样双线并行,相辅相成,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三、把握行文思路

1.常见题型

(1)小说的线索是……,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

(2)通读全文,仿照示例,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3)作者围绕“××”写了哪些事情?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图表。

(4)在……的过程中,“××"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解题技巧

(1)首先,审清题干所给线索,明确要求回答的是与线索相关的哪个方面。

(2)将题干所给线索作为关键词,在全文中标注出与线索相关的句段,作为答案的备选区域。

(3)题干中未点出线索的,依据四个“借助”,把握行文思路。

①借助结构层次,结合故事的情节概括。

②借助段落层意,通过概括段意、层意的办法来理清文章思路。

③借助文章线索,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④借助材料顺序,将作者所写的几件事或选择的几则材料的排列顺序加以分析,体悟作者的写作思路。

(4)在备选区域寻找关键词,根据已给出的提示内容,概括要求填写的内容。一般概括人物情感和心理的词语,可在原文中找到;对于情节概括类题,则需在文中找到关键词,然后对事件进行概括。

专项训练

(一)(2023·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圆满

①连接边陲的铁路终于全线贯通,首发列车命名为“圆满号”,首发通车日定在今天,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②报社要推选一位随行采访记者,采访的话题定为“讲述你心中最圆满的‘圆满’故事”。报社的同事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柳菡,因为这条铁路线从修建到贯通布满了柳菡采访的足迹,也蕴含了柳菡太多太多的思念和牵挂。

③车厢里洋溢着祥和与喜气,八月十五还在旅途中的人一定是奔着团圆而去的。

④坐在柳菡对面的,是一对新婚燕尔的小夫妻,一杯奶茶也要你一口我一口地喝,喝得柳菡都有几分羡慕,也勾起了她的落寞。今天,原本是柳菡和大明订婚的日子,可是……

⑤柳菡调整状态,笑着提出了采访的问题。新娘指着新郎笑盈盈地说:“有了他,我就圆满啦!"新郎虽有些腼腆,但表白爱情毫不含糊:“你就是我的整个世界!”幸福的表白仿佛让空气充满了甜蜜的味道。

⑥坐在柳菡旁边的是一对父子,父亲嘴角挂着藏不住的笑意。听了柳菡的提问,父亲乐呵呵地说:“我家伢子呀,圆了我的梦啦!考上了博士咧,咱刘家的第一个,也是咱村里盘古开天地后的第一个咧!儿女争气,这就是咱老刘家的圆满咧!"柳菡和邻座都被这位父亲的这份自豪感染了。

⑦坐在前排靠窗位置的是一位端庄优雅的中年女士,脸上的表情略显忧郁。柳菡有些好奇,简单地自我介绍之后,便提出了采访问题。中年女士好像被这个话题触动了心事,沉默了一会儿,说道:“唉……母亲健在的时候,我总以为来日方长,有的是时间去孝顺母亲,谁知道一错过就是一辈子……我期盼的圆满就是一家人能围坐在一起,父母健在,孩子安好,一桌团圆饭香气四溢。”说着,她的眼眶泛着泪花。

⑧柳菡也被深深触动,是呀,幸福和美的天伦之乐,就是一份最朴素的圆满。她又何尝不期盼这样的圆满呢?她和大明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数。今年的探亲假,大明也因为执行任务而没有回来。

⑨“姐,你在这里呀!我就料到你会乘坐‘圆满号’。"一位帅气的乘务员笑着立在她身旁。“小满,怎么是你?”柳菡惊讶地站起来,“姐是来采访的。今天,你又当班?"小满是柳菡的邻居,也听说了柳菡今天订婚延期的事。

⑩“看你这精气神十足,讲讲你的‘圆满’故事。”柳菡朝他胸前佩戴的“青年先锋标兵"的徽牌竖起了大拇指。小满调皮地挺了挺胸,说:“姐,这你还看不出吗?我现在不就是一个事业圆满的典型吗?”顿了一下,小满歉疚地说:“不过,对父母,我做得不圆满,我有五年没有陪父母一起过中秋了!但是我爸妈非常理解我!"小满转而高兴地说:“姐,我还在攻读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呢!作为新时代的乘务员,不仅要做好服务,更要把服务做到乘客的心灵深处,让每一位乘客都满意。”他忽然认真地问:“姐,你的圆满呢?"

小满这一问,把柳菡的思绪推向了三年前。三年前,柳菡和大明相识于一次采访。那是个风雪交加的大年三十,柳菡作为前方记者到紧急抢险地采访。在风雪中,她看见正在指挥抢险的大明。他身上的军人气质和镇定自如的神情,一下就打动了从小崇拜军人的柳菡。采访中,柳菡问大明是否担心过自己的安危。他坚定地回答了一句话:“护卫人民的安康和幸福,这是我的使命!”话音刚落,悠扬激越的新年钟声敲响,绚烂的焰火在空中尽情绽放,喜庆与祥和笼罩着千家万户。柳菡望着风雪中的大明,心想:“他就是我追随的那颗星!"

后来,他们的故事,就像这列奔驰的列车,朝着既定的方向,演绎着执着和坚定。一千多个日子,这条铁路线承载了柳菡无尽的思念。

两人原本定在今天订婚,祈望月圆人圆。大明也已经准假,但是部队突然下达紧急任务,不能按时回来的大明发来短信:“亲爱的,抱歉,我欠你一个圆满!”

柳菡望向窗外,笑着对小满说:“姐的圆满在那里!"此时,天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她仿佛看到了天空的满月与远在边陲的大明融为一体,这轮满月照着今夜所有幸福团圆的人们,也映照着人们每一个幸福圆满的日子,更照亮了柳菡的心……

“正是有了满月的光辉,团圆的人们才更感觉到幸福的甜蜜。”柳菡这样想着,对大明有了更多的理解,也有了更多的自豪与幸福。她回到座位,欣然回复了大明:“亲爱的,你给了我最圆满的‘圆满’!"

1.这篇小说通过两条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请根据提示,完成“柳菡与大明的爱情故事”这一线索的情节梳理。

三年前,柳菡与大明因采访相识→①→②→最后,柳菡理解了大明

(2023·湖南张家界·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的香橼①树

①在乡间,散步的路上可以看到果实累累的香橼树。金黄的果实仿佛一个个粗糙的小瓜。轻拉树枝到鼻尖,深深地闻一下,柑橘家族特有的迷人香气沁入鼻腔。正在门口溪边洗衣的老妇,上到坡道,踮起脚尖,采了三个最大的香橼。她笑吟吟地对我说:“多摘点,回去用蜜腌渍了,就可沏香橼茶喝了。"

②我从老妇眼角笑纹里,看到外婆的影子。

③20世纪40年代,曾经是大户人家小姐的外婆嫁给了贫寒的外公,靠着做各式各样收入微薄的小生意带大了四个孩子。最困难的时候,她有两个孩子在远方插队,买完米、油,头一件事就是用剩下的收入买一大版邮票。她心急火燎地给远在大西北的心灰意冷的孩子写信,她总要在信上给孩子新的希望:江南的小红萝卜下来了,她承诺要给孩子做五香萝卜干。吃螃蟹的季节到了,她承诺给孩子寄蟹粉油——她要省下一个月的肉票去买油膘,自己熬炼;半大的螃蟹一买就是一网兜,蒸熟后剥得两手的指甲都裂了,剥出满满的膏黄与雪白的螃蟹肉,用油熬封,用玻璃瓶装好,再用蒲叶包好,寄到大西北去。

④写完信,外婆骑一辆自行车,专门到邮局去寄。她总是疑心路上的邮筒收寄信件要比邮局慢一些。孩子们埋怨大西北缺乏水果和蔬菜,外婆便想把香橼树苗种到大运河河岸的荒地上去。三年,河岸边的香橼树真的被她种成了。到了深秋,外婆借了两个大箩筐,来回三趟,一次性把河岸上的香橼都采了回来。外婆将香橼洗净,切成薄片,在大团匾中晾干表面的水分。紧接着,拿出珍贵的糖,一层糖一层香橼片,紧紧码好,在大陶瓮里密封一夜,再将这些被充分糖渍的香橼片平摊到大团匾中去晒。一直晒到捏起来硬铮铮,丢在碟子里当当响,而后,外婆开始缝制邮寄用的小布包:她要把这些香橼片寄到正在冰天雪地中捞河泥、种小麦与青稞的孩子手里。

⑤外婆能在艰苦的生活中支撑那么多年,始终保持淡定乐观,与她舍得留给自己一点儿精神生活也有关系。我至今还记得,外婆将带着果柄的香橼一个个串起来,吊在衣橱里,为衣服熏香;外婆的娘家虽然早已败落,但自己的那些陪嫁,外婆依旧小心翼翼地保管了很多年,那些宝贝包括一个可以插梅花的大铜瓶、一个可用来陈列果实的古铜青绿旧盘、一个宣德暗花白盘……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月,简直没有什么用场。然而,外婆把采回来的香橼摊放在盘子上,每个盘子里放八九枚,满屋都是黄灿灿的颜色以及清冽又扑鼻的芬芳。

⑥回看外婆这一生,大起大落。17岁前,半条街的娘家商铺伙计们都喊她“大小姐”;结婚后,她不得不成为卖炒货的小贩,后来又在里弄办的小厂成为一名两手都是机油味的女工;最后,她在为居民打酱油的小店中退休,她似乎从未抱怨过什么。她嫁了个像木桩一样少言寡语的男人,文弱书生一般,遇到事只会往她背后躲,家中买100块煤饼也挑不动,还要她一起去挑,她也无一丝怨怼。外婆从不计较她这一辈子为家族、为后辈付出了多少,她只是深信,一条河要不断地朝前走,才可能冲刷出深深的河床,汇聚无尽的溪流与雨水,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直到汇入大海。

⑦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外婆从不把时间花在抱怨上,遇见事儿,她只是不断地去想办法,不断地去行动。从起了在运河边种树的念头,到从乡下以板车载了树苗回来种,她只花了3天时间;从运河边将香橼摘回来,到晒出可以泡茶的果干,她花了10天时间;而劝说两个在外插队的儿女一定要“把书读起来,就像在大风中拢住一粒火星”,她分别花了8年和10年。最后,孩子们放下锄头,在1978年考上大学,这却是外婆完全没有料想到的。但小舅舅和三姨能从痛苦与迷茫中觉醒,我以为,与外婆辛苦攒下寄出的几十版邮票息息相关。

⑧外婆离去多年,那些运河河岸上的香橼树还在,每次回到故乡,我就去看望那些树,外婆若有所思的样子就会浮现在脑海中。这些香橼,听到过拖船的声音,听到过船上人网鱼、炒菜的声音,也听到过源源不尽的水声,它们的香味,比佛手还要好闻。不知道为什么,闻到它,我就觉得这辈子遇到再大的沟坎都能心平气和地过去。

(选自《读者》2023年1月有删改)

注:①橼yuán

2.【理线索】请你用动词串起外婆与香橼的故事。

(三)(2023·湖北恩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甜意充盈的夜晚

周华诚

①诗人悄无声息地走路,悄无声息地进屋。掩上门,还得闩上。说话也低声静气,仿佛生怕惊动了什么。

②写作前,我特意打电话问母亲,做米爆糖的夜晚,为什么那么神秘?

③母亲说,没有啊。那么晚,你们都睡了。

④我们确实都睡了,挨不住。灶膛里大块柴熊熊燃烧,人暖得睁不开眼。一只猫,蜷在灶后猫耳洞里,舒适地打着鼾。

⑤次日清晨我们醒来,一列一列米爆糖,早就整齐地躺在案板上,散发着好看的光泽。

⑥有米爆糖的冬天,令人感到心满意足。

⑦可我仍不罢休。我问母亲,制米爆糖的夜晚,是不是有什么繁忌?

⑧母亲说,没有什么禁忌啊。

⑨制米爆糖的夜,空气是甜滋溢的。父亲早早买了白糖,以及麦芽汁——我们叫糖娘。母亲早早炒好了米花。晒干的大米,在铁锅里与细沙同炒,米粒爆开,如怒放的花,一朵一朵,纷纷扬扬,在黑色的背景里,那么好看。

⑩现在,要用糖,那甜黏之物,把一切散落的、纷扬的、一个一个汉字一般的米花,凝结成句子、诗篇、文章;凝结出秩序、队伍、大地。

真的,糖,就是灵感。

糖娘就是灵感之娘。

这样一想,我就知道了制米爆糖的夜晚为什么静悄悄的。灵感是一种敏感的东西,稍稍的慌张,一点点牵强,十秒钟游离,都可以轻易地将它赶跑。

所以,制米爆糖的师傅,是十二月行走在村庄的诗人,身上童着甜味的诗人。

米爆糖师傅在村庄里为数不多,他们掌握的秘密是一般人无法知晓的。他们入夜行走,披星戴月(有时披雪戴花),穿越黝黑的田野、冗长的木桥,穿越零星的狗吠、高远的鸦声,走三四里路,去某一户人家。

人在灶前坐下,熊熊灶火用温暖裹挟了他。他捏一支烟,随手从灶膛抽出一块柴火,点燃。

好了,一个被甜意充盈的夜晚就此开始。糖在锅里,糖娘在锅里,这些东西被搅动起来,夜也就被搅动起来。当米花与糖搅到一定程度(具体到什么程度,由掌勺的诗人决定),就被迅速取出,热气腾腾地,倒进术案上那个“口”字形术架子间。穿上新鞋的人,站上案板去踩。踩那些米爆糖,直到它非常坚实(一篇好的文章,文字与文字之间也是具有这样稳定的结构:一字不易,密不可分)。然后动刀,先切成条,再切成片。嚓嚓嚓嚓,嚓嚓嚓嚓。

门是关紧的,风都吹不进。这让诗人感到踏实。有一次,在搅动一锅甜意的时候,门突然打开,一阵冷风吹进来,诗人心中一紧,手里一沉,锅里嘟嘟嘟噜冒泡的糖液立时收了下去,熄了,干了。

他说,有什么东西来过。

有了“东西"来过,那一锅米爆糖再也无法凝结。松松散散,像一堆突然从树上掉落的叶子,像一篇被写坏了的文章(一个不喜欢的人的电话就轻易地打扰了写作进程),令人灰心。

明白了,这就是制米爆糖的“禁忌”:忌外人串门,忌随便开门,忌高声谈笑。

我离开村庄很多年,这样制来爆糖的夜晚也久违了。听母亲说,村庄里大家都不做米爆糖了。原因能想到——现在大家不缺吃的了,想吃什么,随时可以进城买到。

母亲说,现在城里就有当街做米爆糖的,就在街边,大白天的,一锅一锅做,不也做得好好的吗?哪有什么禁忌。

我却觉得,生活其实需要一点儿仪式感。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变得缺少趣味?

因为我们失去了那些门关得紧紧的、悄无声息的、甜意充盈的夜晚。

(选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陪花再坐一会儿》,有删改)

3.本文一暗一明两条线索。暗线上贯穿全文的事件是:文章的创作。明线上贯穿全文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阅读全文后填空)

(四)(2023·四川广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听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椽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二十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2023·山东东营·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荷

鸿林

①藕肥的日子,荷塘就瘦了,原本的碧绿和粉红已被浓浓的秋色逼开去。水排干了,膏腴般的黑泥里卧着无数洁白粉嫩的莲藕。

②秋荷挖着藕,不时抬起头掠掠额前的头发,朝村口打量。天很高,云却很低。秋意已经浓了,村口那棵高大的枫树不经意间叶子就红了,像燃烧的火把,在秋风中飒飒作响。树下不时有穿灰布军装戴八角帽的战士来去匆匆,可秋荷却没有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心里不免有一些担忧。

③男人有好些日子没回家了,说忙。前天秋荷借口给战士们送莲藕,去了一趟驻扎在村外五里亭关帝庙里男人的连队,却没见着男人。通信员告诉秋荷说连长上营部开会去了,不知啥时候回来。秋荷是连长的女人,战士们自然都和秋荷熟稔,有好些个战士就要秋荷唱山歌听。秋荷声音清清脆脆,唱起歌来悠扬动听。经不住战士们的怂恿,秋荷站在庙门口的老樟树下清了清喉咙就唱了起来:“莲藕开花一杆心,割掉髻子当红军。保佑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听得战士们愣了神,听得头上树叶哗哗响,好像千百双手在鼓掌。唱完,秋荷就匆匆回了家。

④没见着男人,秋荷心里就空落落的。秋荷和男人刚成婚不久,可秋荷又想,男人是连长了,管着百十号人,忙是应该的呢。可不是,秋荷发现这一段天边整日都传来隆隆的枪炮声,每天都有红军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开过来。先来的住在百姓家里,后面来的就住在祠堂里、寺庙内、屋檐下。再后来,山上的竹林里、村路边,连收割完的稻田里都住满了。乡亲们把门板都送去当床板了,但哪里够呢?红军就打稻草铺,被子铺在稻草上睡觉。秋荷听男人说,这些都是从江西方向撤过来的部队,那边的仗打得很辛苦。男人原来是乡苏维埃的赤卫队长,响应“猛烈扩大红军”的号召,带领全体赤卫队员参加了红军。男人不在的夜晚,辗转反侧的秋荷总能听到有“嘚嘚"的马蹄声飞快地从后龙山的山岭上疾驰而过。好些夜晚秋荷都拥被而起,竖着耳朵倾听外面的动静,双眼溜溜到天明。看来又要打仗了,秋荷心里突然就有了不祥的感觉。

⑤秋荷,秋荷。熟悉的脚步声在荷塘边停了下来,秋荷听到男人急急的叫声。

⑥秋荷低着头,将两手伸进泥里,捞着藕,装作没听到,心里却兀自笑开了花。

⑦男人摘了军帽,脱去上衣和鞋,解了绑腿,“扑哧”就跳进荷塘,哗啦哗啦朝秋荷这边走过来。男人走近秋荷,无话,从秋荷手中接下荷锄,一下一下挖起藕来。很快,汗水就从男人坚实的脊梁上一道一道往下淌,小河流水似的。

⑧秋荷。男人停下锄,唤了句。

⑨秋荷回过神,见男人怔怔地看她,欲言又止。秋荷看着男人,一脸娇羞地等着男人再说出什么。

⑩男人似乎下了很大决心,说,秋荷,明天我要走了。

秋荷手上的那根藕“啵"的一声就断了,那两节断了的藕在手上,连着许多细细亮亮的丝儿。

秋荷低了眼,问,去哪?

男人的眼光越过高高低低的荷塘,望向村后起伏的山脊,后龙山顶一轮夕阳正缓缓而落,溅起漫天红霞。男人说,听说是往北走。说完,男人笑了笑,不说了。和秋荷一道用筐装了藕,“嘿”的一声,藕担就上了肩。男人迈开大步在前里走着,藕担在宽阔的肩上“吱吱呀呀"地叫着。

回到家,夜幕就合起来了。村庄黛青色的屋顶上到处都升起袅袅的炊烟。

秋荷升起火,和了面,有些手忙脚乱地给男人贴藕饼。村里的旧俗,有男人出远门,家里人都要给他贴藕饼,据说荷花仙子能保佑他们平安归来。

男人静静地坐在樵栏上往灶膛里添柴。不一会儿,屋里飘荡起藕饼浓浓的香味。秋荷不知怎么的,心里却慌慌的。以往男人也常离家,秋荷从没这样慌过。秋荷有了预感,男人这回一走,真说不定什么时候才能回了。秋荷这么想着,眼睛就红了。

男人见了,安慰说,秋荷,我很快就会回来的。

秋荷一听,眼泪就像断线的珍珠掉在了烙饼的锅里,冒起一股股细小的烟雾来。男人的心抖了一下,站起,紧紧抱住了秋荷。

今晚,村里不知有多少人家也在贴藕饼呢。

在浸淫着浓浓藕香的夜晚,秋荷美美地做了个长长的梦,她梦见男人全身浸染在混沌的夕阳余晖里,划着小船在离自己不远的荷塘中愈行愈远,总让秋荷追不上。秋荷急了,蹚着齐腰深的水,大声喊着男人的名字拼命追,终于追上了,只见男人笑哈哈地抱出一个面若荷花的粉嘟嘟的小胖娃儿来。

秋荷的美梦是被嘹亮的军号声唤醒的,醒来时发现身边空落落的,男人早已没了踪影。秋荷慌了,起身追出屋去,跑了几步,复又回身用手帕包了藕饼,匆匆出了门。

天上阴沉沉的,下着细密雨丝,凉风习习。整个村子人喊马嘶,军号一声比一声紧,一声比一声急,吹得人心里凉飕飕的,直打战儿。村里的乡亲提着篮子把炒黄豆、地瓜干和红辣椒往战士们口袋里塞。红军在晒场上、田塅里、山坡下整好队后,就一队队开出隘口走了。那时谁也不知道他们要去哪里啊,也不知他们什么时候还会再回来啊。

秋荷追出了村口,只见当头一杆红旗被山风扯得呼啦啦地响,山路上的红军密密麻麻的,蚂蚁搬家一般正朝北开去。秋荷在迷蒙细雨中手搭凉棚在队伍中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她发现那些头戴八角帽身穿灰布军装的红军战士个个都像自己的男人,可又个个都不是自己的男人。村口站满了泪流满面的乡亲。

秋荷无力地靠在枫树上,枫叶红得出血,纷纷扬扬落了秋荷一身。秋雨打在秋荷的脸上,冰凉,秋荷已分不清是雨还是自己的泪。那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红军队伍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愈行愈远。藕饼从秋荷无力的手中撒落了一地,香气弥漫了秋荷一身。

男人没吃到秋荷的藕饼,男人自那天清晨离开家就再也没有回来。

好多年以后,两鬓秋霜的秋荷听儿子说,那个秋雨绵绵、落叶纷纷的清晨从自己眼前走过的队伍踏上的漫漫征途叫长征。她还听说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中有三千客家子弟血染湘江。

5.小说采用双线结构安排故事。请结合提示,梳理故事情节。

(六)(2022·江苏南通·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题目。

萌芽

赵丰

①春天,是被一个叫作萌芽的词唤醒的。奉着天意的使者,为自然界的生灵们启开了春之大门。

②童年时,最先看到的,是我家老屋门前的柳树萌芽。清晨,我还在被窝里做梦,母亲急急地摇醒我,说太阳快要晒屁股了,你还赖在被窝里,快起来看柳树吐芽芽。芽芽,她把那个词重叠起来,叫得是那样顺畅,那样亲切。

③在母亲的熏陶下,我开始对植物的萌芽上心。天气渐暖,我守候在院子的泥土旁,等待某个小草的萌芽。这样的过程不是徒劳的,好多次,我就捕捉到了草芽从土缝里蹦出来。我注意到,小草出芽时,总是带着鲜嫩的鹅黄色,像刚孵出的小鸡那样的色彩,惹人疼爱。

④萌芽,写意的是初春的朦胧之相。芽后的草木,总是绿着面孔,照应着风和日丽,万物复苏。古代的诗人很早就用上了嫩绿这个词,宋代词人柳永在《西平乐》中写下:“正是和风丽日,几许繁红嫩绿。”唐代李咸用的《庭竹》诗里也有“嫩绿与老碧,森然庭砌中"的句子,一直不解“老碧”是什么意思,“碧"是碧绿,而“老”呢?细细琢磨,方才领悟出是老竹发新叶之态。与此对应,这“嫩绿"应当是刚刚长出的竹笋啊。

⑤万物吐芽的早春,是诗人内心世界至善至美的境界。

⑥率先萌发的嫩绿春草,成为诗人爱春惜春的情感寄托。韩愈作诗,浓彩涂抹,穷形尽相。《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开头两句写的便是初春之景:“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之后这“近却无"的草色,正是早春时节草木的嫩芽。“最是一年春好处”,袒露出对立春之相的极尽赞美。此情此景,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晚春之景。

⑦古人描绘新芽,用词极考究。与他的性格一样,辛弃疾用词极为豪放,那句“陌上柔桑破嫩芽"的“破”字极为传神,幼芽逐渐萌发的姿态和膨胀的力量,如爆竹般脆响,炸裂开凝冻的空气。

⑧注目新芽,自是阵阵欣喜。杜牧诗亦云,“看著白芽欲吐”,春芽欲吐,心灵复苏,蕴含着朦胧、含蓄之后的舒适与写意,这是绝佳的审美气象。

⑨草木之萌芽,可以生佳气。古人以为,佳气者,美好的云气也,是吉祥、兴隆的象征。草木之相,是宇宙间的物象。

⑩春芽,收藏的是光阴。“一寸光阴,一寸萌芽。”这是清代收藏家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里的句子。寸,言极少,极小。时光,虽是漫无边际,但却是一点点累积而成。从萌芽的身上看到光阴的,是将生命分分秒秒计算的人。韩泰华是大智之人。一个收藏家,如果懂得收藏光阴,那绝不是一般人的思想境界。

常常,我会走进不远处的秦岭。那些熬过了寒冬仍挺拔着的乔木、灌木,那些匍匐于地的草木,初春的节气里无不竞相出新芽,远看仿佛连成一片,彰显出内在力量的强大。此情此景,虽是多见,可是如果上心了,这就是人世间的绝佳之境。

秦岭之深邃宽广,完全可以为萌芽这样的词找到适宜的安身之地。鸟儿在山涧飞翔,牛羊在山坡上啃草,白云在山壁上缭绕,虫子在泥土下鸣叫,为点点嫩芽营造出生命的意境。我可能不是一个惜时之人,但自从晓得了韩泰华,我就不会忽略这面面山坡的绿芽,守着一寸光阴,看着一寸萌芽,将自己的生命时光仔细拉长。

无论心境如何,身子陷于一片萌芽的环境里,总会感觉到舒心。人世间如此多烦恼,何不换个氛围,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我钟情于秦岭,不仅是为了吸纳新鲜的空气,更在于寻找时光如金的那种感觉。草感地恩,方得其郁葱。那么人呢?对于这滋养了我们身心和精神的春芽,用什么去感恩它?人生一路走来,我惊喜地发现,几十个春天的时光,总是被收藏在一个叫萌芽的词汇之中。

萌芽,是春天出生的词。

萌芽,多么好的表述啊。就像母亲怀抱里的幼童,需要人和大自然的精心呵护,才能长大。

(选自《散文》海外版,2022年第4期,有删改)

6.阅读全文,理出文章的情感线索,填写下面的空格。

上心→疼爱→(1)→舒心→(2)

专题五:线索

知识储备

一、记叙文的线索

1.记叙类文章的线索就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中的反映,就是贯穿于全文的脉络。其作用是贯穿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使结构完整严谨。抓住文章的线索,便能体察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

文章可以只有一条线索,也可以有多条线索。因此线索可以分为明线和暗线。寻找线索要关注文中出现频率特别高的物品、地点、人物等,这可能是小说的明线;要注意情感的变化,这往往是小说的暗线。如鲁迅《藤野先生》(部编版八上)一文,是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的。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文章还有一条暗线,即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2.线索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1)可以集中表现主题,因为主题是通过材料来体现的,材料又是由线索串联起来的,如果没有线索,材料就是一盘散沙,也就无所谓主题的表现了;

(2)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突出,因为人物形象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而事例也要由线索来串联,如果没有线索将事件串联起来,人物的特点是难以刻画鲜明的;

(3)可以使文章结构更缜密,更严谨,使文章形成整体。

二、明确常见的线索

1.以人物为线索

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叙事,以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贯穿全文。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通过写父亲过铁道卖橘子的过程,表现了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动人的感情。

2.以事情为线索

以中心事件贯穿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全过程,那么这个事件就是文章的线索,如《社戏》描写鲁迅盼社戏,看社戏,怀念社戏。

3.以物品为线索

在叙事的过程中,让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在事件的各个阶段重复出现,并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它的形象。这种物件往往起过渡作用或象征和点明中心思想。如《皇帝的新装》是以皇帝新装为线索,写了皇帝爱新装,骗子做新装,君臣看新装,游行穿新装,揭穿假新装。

4.以地点为线索

按地点的转换叙述,《故乡》一文中“我"的活动是: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全文是以人物行踪为线索的。

5.以时间为线索

以故事的发展以时间推移来组织材料,时间就成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如《金色花》写孩子变成金色花与妈妈一天的游戏玩闹。以“当你沐浴后做祷告”“吃过午饭、黄昏时"这些表示一天内时间推移的词句来组织全篇,推动情节的发展。

6.以感情为线索

以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为主线来组织安排材料,情感变化的各个阶段贯自然过渡,对照清楚。如《秋天的怀念》全文写三次看花,作者对母亲的漠视到理解,文章以我对母亲的怀念和我不理解母爱的愧疚、自责为情感线索。

7.以某一问题为线索

如《驿路梨花》一文以“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引起悬念,又围绕着“谁是主人"这个问题分两层

来回答。第一个层次误认为主人是瑶族老人,老人回答“我不是房子的主人”,从而引出哈尼小姑娘;另一层次由哈尼小姑娘引出解放军盖茅屋,两个层次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巧妙地回答了“茅屋的主人是谁"这一问题,

8.双线索即明暗两线

如《藤野先生》明暗两条线索:一条是鲁迅先生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属于明线;另一条是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属于暗线。

三、把握文章线索的方法

①关注文章标题。有的标题本身就是文章的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如《背影》。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从题目“从……到……”就可看出,该文以地点为线索,由一个地点转换到另一个地点,人物活动空间很大。

②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这些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是为了突出强调文章的主题,同时也显示了文章的脉络层次。如《白杨礼赞》第1段就说了白杨树实在不平凡,这样相同或类似的句子在第4段、第6段反复出现。

③找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因为记叙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的:讨厌—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敬意完全消失——新的敬意。

四、理清文章思路的方法

(1)从标题入手。标题被誉为文章的“灵魂"。因为标题在文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透过标题我们可以理出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方面写百草园的无穷趣味,另一方面写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活泼、自由欢乐的心理特征。

(2)从文章的线索入手

围绕文章线索,即可梳理出行文的思路。记叙文线索多样,有的以人为线,有的以物为线,有的以事为线,还有的以情为线,而以时间、空间为线的更是多见。寻找文章线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看标题。如果全文始终围绕标题来写,标题用语贯穿文章始终,那么,标题就是文章的线索。

②看写作对象。有的文章会始终围绕一个具体的事物来写,如《紫藤萝瀑布》,“紫藤萝”便是文章的线索。

③看地点变换。有的文章往往以作者的视线或游人的行踪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④看时间变换。有些文章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或安排材料的。

⑤看中心事件。有些文章始终围绕着某一矛盾来写,这一矛盾就是文章的线索。

⑥看感情线索。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其中一条线索就是“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从段意、层意、句意入手

①梳理全文的思路,要先理解每一段的意思,再看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②梳理文章局部的思路,比如某一段的思路,从理解句意入手,在段落内划分层意。

(4)从标志词入手

①抓住时间标志的词语。

②抓住地点转移的词语。

③抓住特殊词语。表示并列关系的“第一”“第二"第三”;表示承接关系的“首先"其次”“最后";表示递进关系的“不仅”“而且";表示因果关系的“因此”“所以"由此看来”等。

(5)从关键句入手

①每一段段首或段末的关键句、中心句。

②过渡句。过渡句往往预示着文章中这一方面内容将转换成为另一方面的内容。因此,抓好过渡句,就能理清作者选材的行文思路。

③照应句。照应句指文章中上下文之间的相互呼应的句子。作者写作时,为使文章结构严谨,脉络贯通,通常都有严密的照应。或事事照应,或情情照应,也可反复呼应,从这种严格的照应中,我们能理出事件的结束或情感的完结。

④议论句、抒情句。记叙文中的这类句子往往很重要。

(6)从内容入手

①抓住情节转移(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起因—经过—结果)。

②抓住作者情感的变化。如“不解"喜欢”“误解"等。

③抓住描写对象的不同、描写角度的变化。

(7)从要素入手。

写人叙事的记叙文往往围绕“六要素”组织材料,读这类文章时,只要寻找到“六要素”,通常就能理清文章的思路。如《散步》一文,时间:春天;地点:田野;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起因:走哪条路发生分歧;经过:经思考,采纳了母亲的建议走小路;结果: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一家人一起走小路。“六要素”一出来,思路也就明晰了,文章的主旨也就不言而喻了。

考点全解

一、概括文章的线索

1.常考题型

(1)文中,或者题目中的某个词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3)本文以什么为行文线索?

(4)本文有两条线索,请分别说说明线,暗线是什么?

2.答题思路

(1)关键句“线":注意开头句、结尾句、议论句、抒情句、中心句。

(2)反复出“线”: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词语和句子。(物线、事线)。

(3)标题看“线":很多文章标题会揭示线索或包含线索的因素。

(4)以情导“线”:注意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词句。

(5)时空连“线":注意表示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语。

(6)文体隐“线”:叙事散文常以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游记散文常以游踪为线,抒情散文常以情感为线。

答题模板

文章以××(事物、人物、事件、思想感情的变化、时间推移、空间变化、所见所闻)为线索。

二、线索的作用

1.常见题型

(1)本文“××"事物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何作用?

(2)文章选材众多,但不觉凌乱,请分析其中的原因。

2.答题模板

(1)结构上:××线索贯穿了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完整严谨。

(2)内容上:明线是.……,写了……内容;暗线是……,写了….…内容。这样双线并行,相辅相成,具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三、把握行文思路

1.常见题型

(1)小说的线索是……,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

(2)通读全文,仿照示例,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3)作者围绕“××”写了哪些事情?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图表。

(4)在……的过程中,“××"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解题技巧

(1)首先,审清题干所给线索,明确要求回答的是与线索相关的哪个方面。

(2)将题干所给线索作为关键词,在全文中标注出与线索相关的句段,作为答案的备选区域。

(3)题干中未点出线索的,依据四个“借助”,把握行文思路。

①借助结构层次,结合故事的情节概括。

②借助段落层意,通过概括段意、层意的办法来理清文章思路。

③借助文章线索,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④借助材料顺序,将作者所写的几件事或选择的几则材料的排列顺序加以分析,体悟作者的写作思路。

(4)在备选区域寻找关键词,根据已给出的提示内容,概括要求填写的内容。一般概括人物情感和心理的词语,可在原文中找到;对于情节概括类题,则需在文中找到关键词,然后对事件进行概括。

专项训练

(一)(2023·湖南长沙·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圆满

①连接边陲的铁路终于全线贯通,首发列车命名为“圆满号”,首发通车日定在今天,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②报社要推选一位随行采访记者,采访的话题定为“讲述你心中最圆满的‘圆满’故事”。报社的同事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柳菡,因为这条铁路线从修建到贯通布满了柳菡采访的足迹,也蕴含了柳菡太多太多的思念和牵挂。

③车厢里洋溢着祥和与喜气,八月十五还在旅途中的人一定是奔着团圆而去的。

④坐在柳菡对面的,是一对新婚燕尔的小夫妻,一杯奶茶也要你一口我一口地喝,喝得柳菡都有几分羡慕,也勾起了她的落寞。今天,原本是柳菡和大明订婚的日子,可是……

⑤柳菡调整状态,笑着提出了采访的问题。新娘指着新郎笑盈盈地说:“有了他,我就圆满啦!"新郎虽有些腼腆,但表白爱情毫不含糊:“你就是我的整个世界!”幸福的表白仿佛让空气充满了甜蜜的味道。

⑥坐在柳菡旁边的是一对父子,父亲嘴角挂着藏不住的笑意。听了柳菡的提问,父亲乐呵呵地说:“我家伢子呀,圆了我的梦啦!考上了博士咧,咱刘家的第一个,也是咱村里盘古开天地后的第一个咧!儿女争气,这就是咱老刘家的圆满咧!"柳菡和邻座都被这位父亲的这份自豪感染了。

⑦坐在前排靠窗位置的是一位端庄优雅的中年女士,脸上的表情略显忧郁。柳菡有些好奇,简单地自我介绍之后,便提出了采访问题。中年女士好像被这个话题触动了心事,沉默了一会儿,说道:“唉……母亲健在的时候,我总以为来日方长,有的是时间去孝顺母亲,谁知道一错过就是一辈子……我期盼的圆满就是一家人能围坐在一起,父母健在,孩子安好,一桌团圆饭香气四溢。”说着,她的眼眶泛着泪花。

⑧柳菡也被深深触动,是呀,幸福和美的天伦之乐,就是一份最朴素的圆满。她又何尝不期盼这样的圆满呢?她和大明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数。今年的探亲假,大明也因为执行任务而没有回来。

⑨“姐,你在这里呀!我就料到你会乘坐‘圆满号’。"一位帅气的乘务员笑着立在她身旁。“小满,怎么是你?”柳菡惊讶地站起来,“姐是来采访的。今天,你又当班?"小满是柳菡的邻居,也听说了柳菡今天订婚延期的事。

⑩“看你这精气神十足,讲讲你的‘圆满’故事。”柳菡朝他胸前佩戴的“青年先锋标兵"的徽牌竖起了大拇指。小满调皮地挺了挺胸,说:“姐,这你还看不出吗?我现在不就是一个事业圆满的典型吗?”顿了一下,小满歉疚地说:“不过,对父母,我做得不圆满,我有五年没有陪父母一起过中秋了!但是我爸妈非常理解我!"小满转而高兴地说:“姐,我还在攻读心理学硕士研究生呢!作为新时代的乘务员,不仅要做好服务,更要把服务做到乘客的心灵深处,让每一位乘客都满意。”他忽然认真地问:“姐,你的圆满呢?"

小满这一问,把柳菡的思绪推向了三年前。三年前,柳菡和大明相识于一次采访。那是个风雪交加的大年三十,柳菡作为前方记者到紧急抢险地采访。在风雪中,她看见正在指挥抢险的大明。他身上的军人气质和镇定自如的神情,一下就打动了从小崇拜军人的柳菡。采访中,柳菡问大明是否担心过自己的安危。他坚定地回答了一句话:“护卫人民的安康和幸福,这是我的使命!”话音刚落,悠扬激越的新年钟声敲响,绚烂的焰火在空中尽情绽放,喜庆与祥和笼罩着千家万户。柳菡望着风雪中的大明,心想:“他就是我追随的那颗星!"

后来,他们的故事,就像这列奔驰的列车,朝着既定的方向,演绎着执着和坚定。一千多个日子,这条铁路线承载了柳菡无尽的思念。

两人原本定在今天订婚,祈望月圆人圆。大明也已经准假,但是部队突然下达紧急任务,不能按时回来的大明发来短信:“亲爱的,抱歉,我欠你一个圆满!”

柳菡望向窗外,笑着对小满说:“姐的圆满在那里!"此时,天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她仿佛看到了天空的满月与远在边陲的大明融为一体,这轮满月照着今夜所有幸福团圆的人们,也映照着人们每一个幸福圆满的日子,更照亮了柳菡的心……

“正是有了满月的光辉,团圆的人们才更感觉到幸福的甜蜜。”柳菡这样想着,对大明有了更多的理解,也有了更多的自豪与幸福。她回到座位,欣然回复了大明:“亲爱的,你给了我最圆满的‘圆满’!"

1.这篇小说通过两条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请根据提示,完成“柳菡与大明的爱情故事”这一线索的情节梳理。

三年前,柳菡与大明因采访相识→①→②→最后,柳菡理解了大明

【答案】柳菡和大明相爱柳菡与大明的订婚延期

【解析】解答时注意按照“柳菡与大明的爱情故事"这一线索的情节梳理。第段写三年前,柳菡与大明因采访相识;第段写柳菡和大明相爱;第段写柳菡与大明的订婚延期;第段写最后,柳菡理解了大明。

(2023·湖南张家界·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外婆的香橼①树

①在乡间,散步的路上可以看到果实累累的香橼树。金黄的果实仿佛一个个粗糙的小瓜。轻拉树枝到鼻尖,深深地闻一下,柑橘家族特有的迷人香气沁入鼻腔。正在门口溪边洗衣的老妇,上到坡道,踮起脚尖,采了三个最大的香橼。她笑吟吟地对我说:“多摘点,回去用蜜腌渍了,就可沏香橼茶喝了。”

②我从老妇眼角笑纹里,看到外婆的影子。

③20世纪40年代,曾经是大户人家小姐的外婆嫁给了贫寒的外公,靠着做各式各样收入微薄的小生意带大了四个孩子。最困难的时候,她有两个孩子在远方插队,买完米、油,头一件事就是用剩下的收入买一大版邮票。她心急火燎地给远在大西北的心灰意冷的孩子写信,她总要在信上给孩子新的希望:江南的小红萝卜下来了,她承诺要给孩子做五香萝卜干。吃螃蟹的季节到了,她承诺给孩子寄蟹粉油——她要省下一个月的肉票去买油膘,自己熬炼;半大的螃蟹一买就是一网兜,蒸熟后剥得两手的指甲都裂了,剥出满满的膏黄与雪白的螃蟹肉,用油熬封,用玻璃瓶装好,再用蒲叶包好,寄到大西北去。

④写完信,外婆骑一辆自行车,专门到邮局去寄。她总是疑心路上的邮筒收寄信件要比邮局慢一些。孩子们埋怨大西北缺乏水果和蔬菜,外婆便想把香橼树苗种到大运河河岸的荒地上去。三年,河岸边的香橼树真的被她种成了。到了深秋,外婆借了两个大箩筐,来回三趟,一次性把河岸上的香橼都采了回来。外婆将香橼洗净,切成薄片,在大团匾中晾干表面的水分。紧接着,拿出珍贵的糖,一层糖一层香橼片,紧紧码好,在大陶瓮里密封一夜,再将这些被充分糖渍的香橼片平摊到大团匾中去晒。一直晒到捏起来硬铮铮,丢在碟子里当当响,而后,外婆开始缝制邮寄用的小布包:她要把这些香橼片寄到正在冰天雪地中捞河泥、种小麦与青稞的孩子手里。

⑤外婆能在艰苦的生活中支撑那么多年,始终保持淡定乐观,与她舍得留给自己一点儿精神生活也有关系。我至今还记得,外婆将带着果柄的香橼一个个串起来,吊在衣橱里,为衣服熏香;外婆的娘家虽然早已败落,但自己的那些陪嫁,外婆依旧小心翼翼地保管了很多年,那些宝贝包括一个可以插梅花的大铜瓶、一个可用来陈列果实的古铜青绿旧盘、一个宣德暗花白盘……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月,简直没有什么用场。然而,外婆把采回来的香橼摊放在盘子上,每个盘子里放八九枚,满屋都是黄灿灿的颜色以及清冽又扑鼻的芬芳。

⑥回看外婆这一生,大起大落。17岁前,半条街的娘家商铺伙计们都喊她“大小姐";结婚后,她不得不成为卖炒货的小贩,后来又在里弄办的小厂成为一名两手都是机油味的女工;最后,她在为居民打酱油的小店中退休,她似乎从未抱怨过什么。她嫁了个像木桩一样少言寡语的男人,文弱书生一般,遇到事只会往她背后躲,家中买100块煤饼也挑不动,还要她一起去挑,她也无一丝怨怼。外婆从不计较她这一辈子为家族、为后辈付出了多少,她只是深信,一条河要不断地朝前走,才可能冲刷出深深的河床,汇聚无尽的溪流与雨水,蹚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直到汇入大海。

⑦基于这种朴素的认知,外婆从不把时间花在抱怨上,遇见事儿,她只是不断地去想办法,不断地去行动。从起了在运河边种树的念头,到从乡下以板车载了树苗回来种,她只花了3天时间;从运河边将香橼摘回来,到晒出可以泡茶的果干,她花了10天时间;而劝说两个在外插队的儿女一定要“把书读起来,就像在大风中拢住一粒火星”,她分别花了8年和10年。最后,孩子们放下锄头,在1978年考上大学,这却是外婆完全没有料想到的。但小舅舅和三姨能从痛苦与迷茫中觉醒,我以为,与外婆辛苦攒下寄出的几十版邮票息息相关。

⑧外婆离去多年,那些运河河岸上的香橼树还在,每次回到故乡,我就去看望那些树,外婆若有所思的样子就会浮现在脑海中。这些香橼,听到过拖船的声音,听到过船上人网鱼、炒菜的声音,也听到过源源不尽的水声,它们的香味,比佛手还要好闻。不知道为什么,闻到它,我就觉得这辈子遇到再大的沟坎都能心平气和地过去。

(选自《读者》2023年1月有删改)

注:①橼yuán

2.【理线索】请你用动词串起外婆与香橼的故事。

【答案】2.①制/做/制作;②摆/放/闻。

【解析】2.本题考查梳理和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④段“外婆将香橼洗净,切成薄片,在大团匾中晾干表面的水分。紧接着,拿出珍贵的糖,一层糖一层香橼片,紧紧码好,在大陶瓮里密封一夜,再将这些被充分糖渍的香橼片平摊到大团匾中去晒"可得:制/做/制作香橼片;结合第⑤段“外婆把采回来的香橼摊放在盘子上,每个盘子里放八九枚,满屋都是黄灿灿的颜色以及清冽又扑鼻的芬芳”可得:摆/放/闻香橼果。

(三)(2023·湖北恩施·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甜意充盈的夜晚

周华诚

①诗人悄无声息地走路,悄无声息地进屋。掩上门,还得闩上。说话也低声静气,仿佛生怕惊动了什么。

②写作前,我特意打电话问母亲,做米爆糖的夜晚,为什么那么神秘?

③母亲说,没有啊。那么晚,你们都睡了。

④我们确实都睡了,挨不住。灶膛里大块柴熊熊燃烧,人暖得睁不开眼。一只猫,蜷在灶后猫耳洞里,舒适地打着鼾。

⑤次日清晨我们醒来,一列一列米爆糖,早就整齐地躺在案板上,散发着好看的光泽。

⑥有米爆糖的冬天,令人感到心满意足。

⑦可我仍不罢休。我问母亲,制米爆糖的夜晚,是不是有什么繁忌?

⑧母亲说,没有什么禁忌啊。

⑨制米爆糖的夜,空气是甜滋溢的。父亲早早买了白糖,以及麦芽汁——我们叫糖娘。母亲早早炒好了米花。晒干的大米,在铁锅里与细沙同炒,米粒爆开,如怒放的花,一朵一朵,纷纷扬扬,在黑色的背景里,那么好看。

⑩现在,要用糖,那甜黏之物,把一切散落的、纷扬的、一个一个汉字一般的米花,凝结成句子、诗篇、文章;凝结出秩序、队伍、大地。

真的,糖,就是灵感。

糖娘就是灵感之娘。

这样一想,我就知道了制米爆糖的夜晚为什么静悄悄的。灵感是一种敏感的东西,稍稍的慌张,一点点牵强,十秒钟游离,都可以轻易地将它赶跑。

所以,制米爆糖的师傅,是十二月行走在村庄的诗人,身上童着甜味的诗人。

米爆糖师傅在村庄里为数不多,他们掌握的秘密是一般人无法知晓的。他们入夜行走,披星戴月(有时披雪戴花),穿越黝黑的田野、冗长的木桥,穿越零星的狗吠、高远的鸦声,走三四里路,去某一户人家。

人在灶前坐下,熊熊灶火用温暖裹挟了他。他捏一支烟,随手从灶膛抽出一块柴火,点燃。

好了,一个被甜意充盈的夜晚就此开始。糖在锅里,糖娘在锅里,这些东西被搅动起来,夜也就被搅动起来。当米花与糖搅到一定程度(具体到什么程度,由掌勺的诗人决定),就被迅速取出,热气腾腾地,倒进术案上那个“口"字形术架子间。穿上新鞋的人,站上案板去踩。踩那些米爆糖,直到它非常坚实(一篇好的文章,文字与文字之间也是具有这样稳定的结构:一字不易,密不可分)。然后动刀,先切成条,再切成片。嚓嚓嚓嚓,嚓嚓嚓嚓。

门是关紧的,风都吹不进。这让诗人感到踏实。有一次,在搅动一锅甜意的时候,门突然打开,一阵冷风吹进来,诗人心中一紧,手里一沉,锅里嘟嘟嘟噜冒泡的糖液立时收了下去,熄了,干了。

他说,有什么东西来过。

有了“东西”来过,那一锅米爆糖再也无法凝结。松松散散,像一堆突然从树上掉落的叶子,像一篇被写坏了的文章(一个不喜欢的人的电话就轻易地打扰了写作进程),令人灰心。

明白了,这就是制米爆糖的“禁忌":忌外人串门,忌随便开门,忌高声谈笑。

我离开村庄很多年,这样制来爆糖的夜晚也久违了。听母亲说,村庄里大家都不做米爆糖了。原因能想到——现在大家不缺吃的了,想吃什么,随时可以进城买到。

母亲说,现在城里就有当街做米爆糖的,就在街边,大白天的,一锅一锅做,不也做得好好的吗?哪有什么禁忌。

我却觉得,生活其实需要一点儿仪式感。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变得缺少趣味?

因为我们失去了那些门关得紧紧的、悄无声息的、甜意充盈的夜晚。

(选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陪花再坐一会儿》,有删改)

3.本文一暗一明两条线索。暗线上贯穿全文的事件是:文章的创作。明线上贯穿全文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阅读全文后填空)

【答案】3.米爆糖的制作。

【解析】本文依据叙写了制作米爆糖时先买白糖以及麦芽汁;炒好了米花;炒白糖、麦芽汁和米花;踩米爆糖;最后再写切米爆糖。由此可见,本文记叙的明线是“米爆糖的制作”或“制作米爆糖的经过"。作者又把“米爆糖的制作”与“文章的创作"联系起来,这又构成了文章的暗线。据此可填写作答。

(四)(2023·四川广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听雨

王继怀

①静坐在书桌前,窗外正下着雨。听着雨打篷的声音,听着这温馨而又富有诗意的雨声,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耳畔响起了儿时大山里的雨声,想起了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

②记忆中,大山里的老家是经常下雨的。雨后的山村也是非常美丽的,像一幅水墨画。小溪里的水涨了,村子里池塘满了。雨后山间草木新,空气也变得格外清新,一阵清风吹来,泥土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

③微风细雨中,我常赤着脚,斗笠也不戴,漫步在田野,任凭雨淋着,享受着雨中的这份惬意。母亲发现后,必教育我一番,但再遇微风细雨,我会依然如故。

④记忆中,我最喜欢的还是下雨天坐在屋檐下,看着如诗如画的山村雨景,静静地听着大山里别具风情的雨声。老屋顶上的黛色瓦片,长满青苔的椽子,群山环抱的小山村,都被山间云雾缭绕着。空中飘落着雨丝,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在雨中穿来穿去,用那剪刀似的尾巴剪断大山里的这挂雨帘。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着雨打芭蕉,雨敲房顶,雨击田野,雨落池塘……时大时小,时缓时急,时断时续,时高时低。听其声,听其调,听其韵,让心灵随着雨声的节奏一起飞舞。我就这么静静地赤着脚坐在屋檐下,感受着大山里雨的气息……

⑤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很多关于听雨的名篇佳句。宋代大诗人陆游独自一人,在夜深人静时,伴着一盏昏灯,听着雨声,写下了“晚窗又听萧萧雨,一点昏灯相对愁”的诗句;南宋词人竹山先生用听雨概括自己的一生,从少年、壮年一直写到老年听雨,《虞美人·听雨》中,“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写尽了他难以化解的愁思。

⑥关于听雨,我又想起那年在西班牙马德里与一位华侨交谈的故事。这位华侨是我的同乡,他得知我来到西班牙,特意到宾馆来找我,与我聊了很久。他说他到马德里已经二十多年了,已经习惯了此地的气候水土、生活习俗,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也已把马德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思乡之情却愈来愈浓,只要有家乡人来马德里,他知道了都会来见一见,聊一聊。这位华侨说,他小时候在老家就特别喜欢听雨,有一年回老家正好碰上下雨,他就掏出手机录了一段雨声。回到马德里后,他常把这段在家乡录的雨声放给自己听,每次听着这富有节奏和韵律的雨声,他仿佛回到了童年在老家听雨的那段难忘的时光,回到了万里之遥的故乡。

⑦在繁华的都市,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候,推开窗,听着雨声,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

(选自《南方日报》,有删改)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文章以“听雨”为线索,“听雨"贯穿全文始终,在描写与叙述中,表达了作者浓浓的乡愁。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线索和作者情感。

本文以“听雨”为线索,记叙了“儿时的‘我’在雨中漫步,享受雨中的惬意;‘我’在檐下看雨听雨,感受山中雨的气息;古代文人听雨写下名篇佳句;一位华侨录制家乡雨声并时常聆听"四件往事,“听雨”贯穿全文始终。结合第⑦段“那一个个关于听雨的故事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今夜,我听的是雨声,更是听来自家乡的浓浓乡愁"可知,“听雨”表达了作者对山村听雨的喜爱,寄托了作者浓浓的乡愁。

(五)(2023·山东东营·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荷

鸿林

①藕肥的日子,荷塘就瘦了,原本的碧绿和粉红已被浓浓的秋色逼开去。水排干了,膏腴般的黑泥里卧着无数洁白粉嫩的莲藕。

②秋荷挖着藕,不时抬起头掠掠额前的头发,朝村口打量。天很高,云却很低。秋意已经浓了,村口那棵高大的枫树不经意间叶子就红了,像燃烧的火把,在秋风中飒飒作响。树下不时有穿灰布军装戴八角帽的战士来去匆匆,可秋荷却没有看见那个熟悉的身影,心里不免有一些担忧。

③男人有好些日子没回家了,说忙。前天秋荷借口给战士们送莲藕,去了一趟驻扎在村外五里亭关帝庙里男人的连队,却没见着男人。通信员告诉秋荷说连长上营部开会去了,不知啥时候回来。秋荷是连长的女人,战士们自然都和秋荷熟稔,有好些个战士就要秋荷唱山歌听。秋荷声音清清脆脆,唱起歌来悠扬动听。经不住战士们的怂恿,秋荷站在庙门口的老樟树下清了清喉咙就唱了起来:“莲藕开花一杆心,割掉髻子当红军。保佑红军万万岁,割掉髻子也甘心。"听得战士们愣了神,听得头上树叶哗哗响,好像千百双手在鼓掌。唱完,秋荷就匆匆回了家。

④没见着男人,秋荷心里就空落落的。秋荷和男人刚成婚不久,可秋荷又想,男人是连长了,管着百十号人,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