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考点突破叙述视角_第1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考点突破叙述视角_第2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考点突破叙述视角_第3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考点突破叙述视角_第4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考点突破叙述视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文学类阅读考点突破叙述视角叙述视角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把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起来了,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

“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别人的高兴就会使她高兴,别人的笑声就会引起她的笑声。可是她可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没有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那岩石的纹理,层层叠叠,甚至是方方正正的,仿佛是由人工所垒成,没有云,也没有雾,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我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远远地看见一大片浓绿,我知道橘子林已经在望了,然而我们却忽然停了下来,不是我要停下来,而是她要停下来,眼前的一个故事把她吸引住了。

是在一堆破烂茅屋的前面,两个赶大车的人在给匹马修理蹄子。

我认识他们,我只是认识他们是属于这一种职业的人,而且他们还都是北方人,都是我的乡亲。他们时常叫我感到那样子的可亲近,可信任。他们把内地的货物运到边疆上出口,又把外边的货物运到内地,他们给抗战尽了不少的力量……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搬起一个蹄子来,先上下四周抚弄一下,再前后左右仔细端详一番,然后就用了一把锐利的刀子在蹄子的周围修理着。我为那一匹牲口预感到一种飞扬的快乐……我这样想着,看着,看着,又想着,只是顷刻之间的事情,猛一惊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我不愿再提起到橘子林去的事,我知道小岫对眼前这件事看得入神了,我不愿用任何言语扰乱她,我看她将要看到什么时候为止。

赶马车的人把那一只马蹄子修好了,然后又丁丁地钉着铁掌。钉完了铁掌,便把马蹄子放下了。那匹马把整个的身子抖擞了一下,我说那简直就是说一声谢谢,或者是故意调皮一下。然后,人和马,不,是人跟着马,可不是马跟着人,更不是人牵着马,都悠悠然地走了,走到那破烂的茅屋里去了。那茅屋门口挂一个大木牌,上边写着拙劣的大字:“叙永骡车店”。有店就好了,我想,你们也可以少受一些风尘。

“回家。"小岫很坚决地说,而且已经在向后转了。

“回家告诉妈妈:马剪指甲,马不哭,马乖。”她拉着我向回路走。

我心里笑了,我还是没有说什么,我只是跟着她向回路走。

“我的手指甲也长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我不哭,我也乖。"她这么说着,又自己看一看自己的小手。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这次我是不能不说话了,我被她拉着,用相当急促的脚步走着。

这时候,太阳已经向西天降落了,红崖的颜色更浓重了些,地上的影子也都扩大了。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三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贝尔·兰金小姐

【美】杜鲁门·卡波特

我第一次看见贝尔·兰金小姐是在我八岁那年。

我坐在门廊的台阶上,身材矮小,一身黑衣上满是灰尘和条痕的贝尔小姐出现了。她看上去不可思议地老,满脸皱纹。几缕稀疏的灰色头发被汗水浸湿,覆在前额上。她走路时低头盯着未铺过的人行道,仿佛在寻找什么丢失的东西。一只棕黑色的老猎狗跟在她身后,盲目地追随着女主人的踪迹。

几年后的一天,我坐在乔布先生的街角杂货店里,大口喝着他家的招牌奶昔。我坐在柜台的一头,另一头是两个镇上臭名昭著的小混混,还有一个陌生人。

“你们知道附近谁有上好的日本山茶花树出售吗?有位东方女士要在纳齐兹盖房子,我替她采购一些。”陌生人说。

两个小混混对视了一眼,其中那个平时喜欢嘲弄我的大眼睛胖男孩开口:“先生,我跟你说,附近我只知道一个这样的人,有几株顶漂亮的日本山茶花树。她是个奇怪的老姑娘,叫贝尔·兰金,住的地方大概离这里半英里远,看起来也挺奇怪的,是个衰败的老房子,南北战争之前就有了。虽然怪得要命,但如果你就要找日本山茶花树的话,她那儿的是我见过最好的。"

“是啊。”另一个长着青春痘的金发男孩尖声说道,他看起来是那胖孩子的跟班。“她应该会卖给你。我听说她在那儿快要饿死了。那儿什么都没有,只有一个住在那儿的老黑鬼用锄头打理一块杂草地,他们把那个叫花园。哎,前几天我听说她去季特妮丛林市场,到处拣些烂菜叶,逼着欧力·彼得森送给她。你见不着比她更古怪的巫婆了,像是阴影里的饿鬼。那些黑鬼都很怕她——"

然而陌生人打断了这个喋喋不休的男孩,问道:“所以你认为她肯卖?”

“当然了。"那胖男孩说道,脸上带着一丝肯定而得意的笑。

陌生人道了谢,向外走去。突然他转过身来问道:“你们愿不愿意带我过去?之后我会送你们回来。”

这两个小痞子立马就同意了。

我听到这件事的结局是在大约一个星期后,那天我又去了乔布先生店里。

虽然听众只有乔布先生和我两个人,那胖男孩却讲得很起劲。他越说声音就越大,语气也越夸张。

“我告诉你们,那老巫婆就该给赶出镇子。她是个疯子。我们一到那里她就要撵我们走。她还放出那条古怪的老猎狗追我们。弗格森先生,就是那个陌生人,解释说他想收购她的日本山茶花树,你知道,就是那些有些年头的日本山茶花树。她回答说她从来没听说过有这回事,她一棵树也不会卖,因为她爱这些树胜过她所拥有的一切。嗳,你们可听好了,弗格森先生提出他愿意掏两百美金,就买其中一棵树,你们能想到吗?两百美金!她居然拒绝了。"

“见鬼,”他说,“一出手就两百美金,买这些老树是图个啥呢?那又不是玉米。"

我离开乔布先生那儿回家时,一路都在想着贝尔小姐。我不明白她为什么那么想留下那些日本山茶花树。它们是很漂亮,但既然她那么穷——好吧,我那时还年轻,而她已经太老了,生命所余无多。

那天是二月的第一天。破晓时分,天空灰蒙蒙的,一片阴沉,从中现出一道道珍珠白的日光。外面很冷,空气纹丝不动,间或掠过一阵饥饿的强风,啃噬着巨树光秃秃的灰色枝干。巨树环绕着一片衰败的废墟,那里曾是瑰丽的“玫瑰坪”。兰金小姐就住在这里。

她醒来时,房间冰冷彻骨,屋檐下凝着一挂冰的眼泪。她环视周遭死气沉沉的一切,微微打了个寒战。她费了好大力气才从颜色艳丽却残破的被子里爬出来。

她跪在壁炉前,想要点燃伦恩头天晚上收集的枯树枝。她那皱巴巴的枯黄小手费力地同火柴和刮花了的石灰石抗争着。

过了一会儿,火点着了。火苗蹿起来,木柴发出噼啪的响声,就像骨头在咯吱作响。她在温暖的火光边站了一会儿,迟疑地挪向结了冰的洗脸盆。

穿好衣服,她走到窗前。下雪了,南方冬天湿润稀疏的雪。雪一落在地上就融化了,但是贝尔小姐想到这天要走很远的路去镇上找吃的,仍然觉得头晕且不适。这时她瞥见窗下的日本山茶花树竟开花了,不禁深吸一口气——她从未见过它们如这般美丽。鲜红的花瓣凝成了冰,静静地立在枝头。

她记得许多年前,当她的女儿莉莉还是个小姑娘时,她会摘几大篮子花,那时玫瑰坪高高的空旷房间里充满了山茶花淡淡的香气。莉莉会把它们偷去送给黑人小孩,她那时多么生气啊!但是现在,她一边回忆,一边微笑。

可怜的莉莉,她现在年纪也大了。她出生时我才十九岁,年轻貌美。我站在日本山茶花树下,我的爱人杰德曾说我是他认识的最漂亮的女孩——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我记不清我究竟是从什么时候起变成这样的。我不记得我第一次没钱的时候——我开始变老的时候。我想是在杰德走了以后——我不知道他后来怎么样了。他只是过来跟我说我又丑又憔悴,然后他就走了,什么都没留下,除了莉莉。

(摘编自《世界开始的地方》【美】杜鲁门·卡波特/著,伏波/译,有删改)

小说在行文时交替使用不同的叙述视角,这种行文方式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王鲁彦

我愤怒地躺在母亲的怀中。母亲紧紧地搂着我,呜咽地哭泣着,她的泪纷纷地落在我的颈上。我只是愤怒地躺着。

“你不生我不好吗,母亲?"我怨忿地问。

母亲没有回答,母亲的脸色极其苍白。

我愤怒地伸出右手,竭力地撕我胸上的衣服。

“为了母亲,孩子……”母亲按住我的手,呜咽地说。

“咳咳……"我哭了。

风凄凄地摇荡着窗外的枇杷树,雨潇潇地滴在我心上。母亲的脸色是那样的苍白。我悲苦地挽住了她的颈,她的颈如柴一般的消瘦。

“让我死了罢。母亲……”我哭着说,紧紧地挽着她的颈。

“不能,不能,孩子,我的孩子……"她的泪纷纷地落在我的脸上。

灯光暗淡地照着她的头发,她的头发如丝一般的乱,如霜一般的白。

静寂,静寂,世界上除了我和母亲外,没有一个人影,除了风和雨的哭声外,没有半点响声。

“罢了,罢了,母亲。我还你这颗心,我还你这颗心!你生我时不该给我这颗心,这在世界上没有用处!”说着,我用两手竭力地撕我胸上的衣服,怨忿而且悲伤。

“啊,孩子!"……母亲号啕地哭了。她紧紧地按住了我的手,我竭力地挣扎着。

风凄凄地摇荡着窗外的枇把树,雨潇潇地滴在我的心上。灯光暗淡地照着母亲的头发,母亲的头发如丝一般的乱,如霜一般的白,母亲的泪如潮一般地流着。我抱住她的消瘦的颈,也号啕地大哭了。

有一滴泪,从母亲的眼中落了下来,滴在我的眼上,和我的泪融合在一处,渐渐地汇成了一道河。

我溯着河流走去,进了母亲的眼帘,一直到了母亲的心坎上。

在那里,我看见母亲的心萎枯了。

“母亲,为了你的孩子,你将你自己的心萎枯了。然而你分给你孩子的那颗心,在世界上只是受人家的咒诅,不曾受人家的祝福,只能增加你孩子的悲哀,不能增加你孩子的欢乐。现在,取出来还了你罢。母亲!”我哭着说,跪倒在母亲的心旁,解开胸衣,用指甲划开胸皮,我伸手进去从自己的腔中挖出一颗鲜血淋淋的心,放在母亲的心上。母亲的心和我的心合成一个,热血沸腾了。

我急忙合上自己的胸皮,扣上了胸衣,忽忽地离开了母亲的心,出了母亲的眼帘,由原路回到了母亲的膝上。

母亲不知道。

“母亲,我不再灰心了,我愿意做‘人’了。"我拭着眼泪对母亲说。

母亲微笑了。母亲的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欢乐,母亲的眼前露出了无限的希望。

只有灯,只有站在壁上的灯,它知道我在母亲心中所做的什么,不忍见那微笑,渐渐地惨淡了下去……

一九二四年作

(选自王鲁彦处女集《柚子》)

本文的叙述颇具特色,请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烧马棚

威廉·福克纳

当夜他们露宿在一个小林子里,那是一片栎树和山毛榉,旁边有一道清泉。夜里还是很冷,他们就生了堆火挡挡寒气,正好附近有一道栅栏,就偷了一根横条,劈成几段当柴烧——火堆不大,堆得很利落,简直有点小家子气,总之,那手法相当精明;爸爸的一贯作风就是只烧这样的小火堆,哪怕在滴水成冰的天气里也是这样。到年纪大些以后,孩子也许就会注意到这一点,会不透:火堆为什么不能烧得大一些?爸爸这个人,不仅亲眼见过打仗的破坏靡费,而且血液里天生有一种爱慷他人之慨的挥霍无度的本性,为什么眼前有东西可烧却不烧个痛快呢?他也许还会进而想到有这么一个理由:在那四年工夫里,爸爸老是牵了一群群马(爸爸称之为缴获的马)藏在树林里,见人就躲,那小家子气的火堆就是他赖以度过漫漫长夜的活命果子。到年纪再大些以后,孩子也许就看出真正的原因来了:原来爸爸心底深处有那么个动力的源泉,最爱的是火的力量,正像有人爱刀枪火药的力量一样,爸爸认为只有靠火的力量才能保持自身的完整,不然强撑着这口气也是白白的活着,因此对火应当尊重,用火也应当谨慎。

……

第二天,他们到达新雇主的家。他们穿过门廊,他听见爸爸一下一下蹬在地板上。门开得快极了,那是个黑老头,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穿一件亚麻布茄克,他把门堵住:“白人,把脚擦一擦。”

“滚开,黑鬼。"爸爸把那黑人连人带门一推。孩子看见浅色的羊毛地毯上出现了一个个脚印。那黑人狂喊:“萝拉小姐!”孩子看见这光洁优雅的铺毯回梯、熠熠耀眼的枝形吊灯、描金画框的柔和光彩,早已被一股暖流淹没了,眼里闪烁着惊异与歆羡。他看见了这位小姐。她直盯着地毯上的一串足迹。

“请你出去好不好?"贵妇人的声音都发抖了,“德斯班少校不在家。请你出去好不好?”

爸爸对那贵妇人连一眼都没有看,转过身来,在地毯上又留下了一道长长的污迹。

爸爸就着台阶把靴子擦干净:“雪白的,很漂亮,是不是?那是黑鬼的汗水。他还想浇点白人的汗水呢。"

两小时以后,孩子正劈着柴,忽然听见马蹄声,马上的年轻黑人抛下一卷地毯。

爸爸大声喊起姐姐:“去抬起来。烧水。”

妈妈说:“让我去弄吧。"

“你回去。”爸爸说。

孩子闻到锅里刺鼻的土碱(有腐蚀性的清洁剂)味儿。妈妈的神情绝望了。他看见爸爸拾起一块扁扁的碎石片儿,仔细看了看,又回到锅边。妈妈哭道:“阿伯纳,请别这么干。求求你。"

借着星光,他们又来到宅第。爸爸把地毯推下去,地毯在墙角弹落,声音大得像打了个响雷。天边刚刚吐出火红的霞光,他们已经在给骡子套犁了。年轻黑人来到地里。“地毯叫你弄坏了!”他浑身震个不停,“这张地毯值一百块钱!我要在你的收成里扣二十蒲式耳玉米。"

爸爸一言不发。

孩子心想:说不定这一下可以彻底解决了。赔上二十蒲式耳,虽然很难受,可是他从此改掉老脾气,说不定还划得来呢。

孩子跟着爸爸来到治安所。治安官说:“你认为二十蒲式耳玉米,数目太大了点?”

“我把脚印洗掉了,给他送了回去。"

“可你送回去的已经不是原样。”爸爸一言不发。

“你拒绝回答吗,斯诺普斯先生?"爸爸一声不吭。“我裁定,少校的地毯是你损坏的。地毯是过去买的,九十五块钱他自己承担,你承担五块钱。每蒲式耳玉米五毛钱,到收获季节,你赔偿十蒲式耳。”

夜幕完全罩上了。他正在听夜鹰的啼叫和蛙鼓,忽然听见妈妈的声音:“阿伯纳!干不得!干不得!天哪!天哪!"他急忙站起来,爸爸正把灯里的油全部倒进油桶里。这时,爸爸看见孩子站在门口。

他愤怒地嚷着:

“你又要去烧马棚!你又要去做烧马棚的贼!”

爸爸忽然冲他一闪,早已抓住他的后襟。“揪住他!"爸爸说。妈妈紧紧抓住孩子的手腕。“抓牢!他要上那边去!”爸爸的脚踩得很重,不紧不慢,好一阵才消失。

孩子挣扎起来。他知道,妈妈总是弄不过他的。

突然他挣脱了。孩子一下子冲出了里间,冲出了屋门,跑到了那洒满星光、蒙着松软的尘土、密密层层攀满忍冬的大路上。他一路奔去,向那亮着灯光的大宅子奔去,向那亮着灯光的门奔去。他一头闯了进去。

“德·斯班!"他气喘吁吁地喊道,“马棚!”

“什么?"那白人说,“马棚?”

“对!马棚!"

“逮住他!”

可是他已经跑开了。他根本就没有停下脚来。

他听见背后喊叫:“备马!快备马!"

他一会儿就到了大路上,夜空像是突然泼上一摊墨污——那是冲天而起的浓烟,惊心动魄,却又阒寂无声。孩子跳了起来,来不及了。可他还是一个劲儿往前奔,听见枪响也还是往前奔。又是两声枪响。他一路气喘吁吁、抽抽噎噎地喊:“爸爸呀!爸爸呀!”

天就要亮了,他决定再往前走,山下黑沉沉的林子里到处是夜鹰的啼鸣,拉着调子,此起彼伏,让位给晨鸟的时刻越来越近了。太阳就要出来了。他向山下走去,向那一片黑沉沉的林子里走去,林子里不绝传来一声声清脆的银铃般的夜鹰的啼叫——暮春之夜的这颗响亮的迫切的心,正在那里急促地紧张地搏动。他连头也不回地去了。

(有删改)

小说以孩子的视角进行叙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嘱咐

孙犁

水生望着树林的疏密,辨别自己的村庄,他的家就在白洋淀边上。与日寇殊死搏斗了八年的水生,随部队经过平原时,请假回家。家近了,就要进家了!他走得很慢,他从积满泥水和腐草的水洼望过去,微微地可以看见白洋淀的边缘。

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你!"

女人一怔,睁开大眼睛,咧开嘴笑了笑,就转过身子去抽抽搭搭地哭了。水生看见她脚上那白布封鞋,就知道父亲准是不在了,心里一阵痛,站了一会没动。

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这就是你爹,成天说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

水生抱了一会儿孩子,女人又哄她睡了。孩子的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了又幸福地降落。她呆望着孩子的脸,好像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孩子好像是从别家借来的,好像不是她生的,不是她在那潮湿闷热的高粱地里,在那残酷的“扫荡"里奔跑喘息,丢鞋甩袜抱养大的,她好像不曾在这孩子身上寄托了一切,并且在孩子的身上祝福了孩子的爹;“那走得远远的人,早一天胜利回来吧!”好像她并没有常常在深深的夜晚醒来,向着那不经事的孩子,诉说着翻来覆去的题目:“你爹哩,他到哪里去了?打鬼子去了……他拿着大枪骑着大马……就要回来了,把宝贝放在马上……多好啊!"

现在,丈夫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她好像是想起了过去的一切,还编排那准备了好几年的话,要向现在已经坐到她身边的丈夫诉说了。

“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

“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

“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

“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一听呆了。低下头,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

鸡叫三遍,女人给水生做了饭吃。这是一个大雾天,地上堆满了霜雪。女人把孩子叫醒,穿得暖暖的,背上冰床,锁了梢门,送丈夫上路。

在河边,他们上了冰床。女人轻轻上后尾,像只蜻蜓爬上草叶。轻轻用竿子向后一点,冰床子就飞起来,像离开了冰面行走,摧起的冰屑打起团团的旋花。她的围巾向后飘起来,脸冻得通红。前面一条窄小的冰缝,水在里面汹汹地流,她只说了声“小心”,两脚轻轻用劲,冰床像受惊的蛇,抬起头来窜了过去。水生警告她:“你疯了吗?慢些!”女人没言语,呆望着丈夫,停了一会儿,轻轻地喘了两口气,说:“你知道,我心里很乱。八年我才见到你,又送你去。我为什么撑得这么快!为什么急着把你送到战场去!是想你快去打鬼子,打败我们的敌人,你才能再快回来,和我见面。我们这些留家里的女人,最盼胜利。我们在地洞里、在高粱地里等这一天,这天来了我们的高兴是不能和别人说的。"

“进攻我们的敌人,是坐飞机来的;他们躲在后方,妻子团聚了八九年。他们来了,可把我们的幸福打破了,他们打破了我们的心,他们罪孽这么重,一定要把他们全消灭。”

太阳从冰面升起来,冲开了雾,形成了一条红色胡同,扑到水淀中央没有边际的冰场,照在冰床上。女人说:“爹活着时常说,水生出去是打开一条活路,打开了这条活路我们就能活,不然我们就活不了了。八年来,他老人家焦愁死了,国民党反动派又要和日本一样,想把我们活着的人完全逼死!你应该记着爹的话,向上长进,不要分心,好好打仗。八年过去了,时间不算长。只要你还在前方,我等你到死!"

到了目的地,水生上了岸,望着呆呆站在冰床上的女人说:“村里去暖和暖和吧。”女人忍住泪,笑着说:“快去你的吧。记着,好好打仗,快回来,我们等着你胜利的消息。"

小说中多用对话,这种叙事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快过端阳节了,头上的太阳热烘烘的。山鸡和野鸡清脆的叫唤声,不时打破这梦一般沉寂的世界。大地上的绿色已经很惹眼了。大部分秋庄稼刚锄过一遍草,庄稼地中间的苜蓿盛开着繁密的紫红色的花朵。向阳的山坡上,稀稀拉拉的麦穗开始泛出了黄颜色。路边灰白的苦艾丛中有时猛地会窜出一只野兔子,吓得田福军出一头冷汗。

他一边走,一边揪了一把苦艾凑得鼻子上去闻。这苦涩而清香的艾叶味,使他不由想起小时候的端阳节,他和福堂哥总要一大早就爬起来,拔好多艾草,别在门上,别在全家人的耳朵上,然后再揭开喷香的粽子锅……唉,从那时到现在,不觉得几十年就过去了。记得文化革命开始时,他刚三十出头,正是风华茂盛之时——结果这好年华白白地浪费掉了。前几年虽然恢复了工作,但也等于仍然在油锅里受煎熬。直到不久前“四人帮”被打倒后,他才好像一下子又变年轻了。只要国家有希望,工作就是把人累死也畅快!他多年来一直处在实际工作中,因此非常清楚十年文化革命所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是多方面的,不可能在朝夕间就消除。他常想,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当然,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现在看来,没有大的政策变化,这问题照样解决不了。那么,能解决多少就解决多少,最起码先不要把人饿死……临近中午的时候,田福军才走到这个叫土崖凹的小村子。

田福军被队长引到家里吃午饭。队长的一孔土窑像个山水洞一般黑暗,大白天进去竟然看不清家里有几个人。他坐在烂席片炕上向生产队长询问村里的情况。队长的老婆在锅灶上做饭。不久他才发现,这家人六个孩子一个比一个大点,都挤在门圪崂里惊恐地看他。孩子们几乎不穿什么衣服,也分不清男女,一律剃着光头——大概是怕生虱子。午饭端上来后,田福军拿起一个玉米面馍。他刚准备吃,发现这黄馍上沾些黑东西。他一下从炕上站起来,走到后炕头上揭开锅盖。他看见,锅里只有两个玉米面馍,其他都是糠团子。他的喉咙顿时被堵塞了。

田福军把自己碗里的玉米面馍放进锅里,用手去拿糠团子。他手刚一抓,这团子就被他捏成了一把碎渣子。他顺手拿起锅台上的铁铲子,把这堆渣子铲在自己碗里,然后浇了两勺熬锅水,回到炕上埋下头吃起来。队长一家人吓得连一句话也不敢说。两个大人和六个孩子都眼睁睁地看着他吞咽那碗糠水饭。

他还没有把饭碗放下,门里突然闯进来一个老汉。田福军还没有反应过来,这老汉就双膝跪在队长的脚地上,一边向炕上的他磕头,一边嘴里连哭带喊:“青天大老爷!快救救我一家人的性命……"

田福军慌得一把掼下碗,跳下炕来扶起老汉,问他:“什么事?什么事?”

老汉连哭带说:“我一家三口人四天都没吃一颗五谷了!快饿死了……"

“一颗粮也没了?”田福军问。

“就是的……"

“口粮哩?”

“扣了!"

“为什么扣了?”

这时,队长开口说:“他家的小子出门盲流了,公社和大队命令要扣口粮。我们也不敢给……"

“我娃也是饿得不行了,才出门的……”老汉哭着说。

“走,我到你们家去看看!"田福军立刻扶着老汉出了队长家的门,队长本人也紧撵在后面来了。

田福军进了这老汉家,看见炕上睡着一个老婆婆,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他弯下腰问话,这老婆婆连眼皮都抬不起来,更没力气给他回答。在窑墙根下,还有一个十四五岁的女孩子,合住眼靠墙坐着,脸上已经成了青黄色。她见来了生人,勉强用手托着墙站起来,绝望地望着他。

田福军目睹这惨状,泪水汹涌般从眼睛里淌出来了。他哽咽着,狠狠揪着队长的肩膀,说:“快去盘粮食!”队长愚蠢地嗫嚅说:“公社和大队领导不让给他们分粮,我……"

“混蛋!”有教养的田福军忍不住破口大骂。他一把扯住队长的衣服,拉着他即刻就去盘粮食。

当田福军和队长一人扛一口袋粮食回来时,这一家三口人都爬着跪在门口,哭成了一堆……

三天以后,遵照田福军的指示,后子头公社把二十几个大队书记都召集在了公社来开会。

会议一开始,田福军劈头就问:“你们哪个队有断了粮的家户?有多少户?缺多少粮?"

他的问话刚完,许多支部书记都哭开了。他们纷纷叙说各自队里的不幸状况。看来除过个别村,大部分村子都有许多缺粮户,有的只能维持一两个月,有的当下就揭不开锅了。

问题相当严重,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后子头公社今年可能要饿死不少人。不是说这些队没一颗粮食,所有的大队都有“战备粮”。但这些粮食是准备未来打仗吃的,上面规定,任何情况下都不准动用——动用这粮食就等于犯法!

此刻,田福军无法顾及个人的后果——他不能看着把人饿死。他当即决定,立即打开各队的粮库,尽快把粮食分发给缺粮户。战备粮空缺下的数目,以后逐渐再补上——这样就可以看作是借粮,而不是分粮。反正不管怎样,他已经严重违犯了禁令。他想,为此就是把他押到法庭上,他也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小说第二段的插叙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云中记(节选)

阿来

地震发生在五月,然后过了一个夏秋冬春。先是住蓝色的救灾帐篷,解放军和村里人一起,把救灾板房构件一块块背上山来。全村人就搬进蓝色顶子的救灾板房。解放军要走了,好多人都哭了。一个救灾干部带来了电视台记者,他要云中村的老百姓为解放军唱歌。唱一首云中村人不会唱的歌,叫《感恩的心》,还要加上哑巴比画的动作。老百姓不干。不是不感恩解放军和救灾的志愿者。他们只是不好意思那样唱歌。他们只是不会也不愿意唱不会唱的歌,彭措家夹断了腿的孩子是两个战士背下山去的。孩子的父亲去替这两个战士补磨破了的鞋。去替所有的解放军补鞋。带着最结实的牛筋线,最柔软的小羊皮。琼吉家的死人在废墟下埋得最深,解放军用三天时间才刨出来。他家老奶奶看到解放军就说菩萨,菩萨。老奶奶一见到解放军就拉着那些刨过泥的手,搬过石头的手,把发臭的尸体从废墟下刨出来的手,一个劲的亲吻。老奶奶在解放军官兵那里得到一个称号,“吻手阿妈"。解放军不肯吃灾民的东西,不肯喝灾民的茶,老百姓只能吻他们的手。一群孩子从山坡上摘了野草莓,捧在脏手上,举在战士面前:叔叔,草莓!叔叔,草莓!战士不拿,看着连长。连长说:这个可以有。战士们就从那些小脏手上取草莓吃,一颗,又一颗。全村活着没有受伤的孩子都上山去,捧下来野草莓跟在那些战士后面:这个可以有!这个可以有!

云中村的人不喜欢那个要他们唱《感恩的心》的干部。

那个干部以为感恩就是唱《感恩的心》。但看到电视上歌星们齐声歌唱《感恩的心》,双手在胸前比画出一个心的形状,很多云中村人都哭了。

灾后最悲伤、最忙乱的一个星期过去,救灾干部走了一些,留下了一些。仁钦是本村人,自己要求留下的。

仁钦升任了云中村救灾工作组组长兼瓦约乡救灾指挥部副指挥长。

仁钦开始为恢复重建而忙碌。等待重建的项目很多。村民的房屋,断了的水渠,特别是上山的道路。仁钦确定这条路为优先工程。没有路,重建的材料弄不上山来。他和全村人商量,盘算好了一切。云中村人没想到这个年轻人上个大学回来就变得这么有主意。二十多岁的娃娃带着大家重建村庄。

仁钦离开村子去县上。他去请求县里调配挖掘机。但他带回来却是地质隐患调查队的专家。专家们上下跑了几天,得出了一个结论。地震在后山上造成的那道裂缝非常致命。山体的重力作用会造成一个巨大的滑坡体,云中村就在滑坡体上,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移民搬迁。云中村的人怎么会相信这样的话!

大家的责难之声都对着仁钦:看看你请来的是什么人?!

仁钦哭丧着脸:是政府派来的人!

搬迁。搬迁。光是动员搬迁的会就开了一个多月。地震造成的恐惧与伤痛刚刚减轻一些。乡亲们心中又充满了惶恐。

仁钦跑到把母亲也把整座磨坊都压倒地下的巨石前,哭了一场。

仁钦又跑到县里,请示派出得力的干部。县长虎着脸:得力干部?你不是得力干部?回去!人命关天!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书记和颜悦色一点:基层干部,什么是能力?嘴皮磨薄,腿杆跑细。心要好,脸要厚。

仁钦不开会了。一家一家走访。一家一家说服。相信国家,相信党,相信科学。

村民回他的话是:国家好我们知道,党好我们知道。你那个科学我们不知道。

地震发生的日子是5月12日。

那天,愁云惨淡,神山不见。天塌了,地陷了。建在山前的手机通讯塔也歪着身子,余震每来一次,就摇晃着身子发出疹人的吱嘎声。震后第一天,从乡政府冲上山来一个副乡长。他居然没有被满山滚石砸死,也算是个奇迹。当天夜里,又从县政府来了一个干部。他的头上包扎着绷带,那是一个胡乱缠上的急救包。

县里来的干部就是仁钦。他脑袋上缠着绷带,浮肿的脸上满是泥土。他的两只鞋都破了,乌黑的脚趾头露在外面,走路一瘸一拐。云中村惊魂未定的乡亲没有认出他来。

到底是县里来的干部,他把一窝蜂扑在废墟上的人员分了组,身体壮的挖掘,其他人传递那些挖掘出的石头和木料。三个小组在有人呼救的废墟上同时展开。速度果真快了。先他到达却六神无主的副乡长也镇定下来。

仁钦让他休息一下。他瞪着血红的眼睛喊:这种情况,我怎么能休息?!

那我请你去把挖出来的粮食和肉集中起来,组织人做饭!让大家吃顿热的!

那是震后第三天,全云中村幸存的人才集中起来吃了一顿热腾腾的饱饭。

即便是废墟下还有人,还有活着的人。但两天没有合眼的人们,端着饭碗就睡着了。全村人东倒西歪坐了一地,手里还端着饭碗,嘴里还含着没有吞下的食物就睡着了。他们的脸松弛了,露出了近乎幸福的表情。几乎就是幸福的表情。

他们的头顶上,阴云正在积极地散开,好像有神在驱赶一样。天空现出了明亮的蓝色。阳光重新照亮大地。

云中村的人都睡着了,太阳照亮的这个伤痕累累的世界寂静无声。

(有删改)

【注】《云中记》,是作家阿来在“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纪念日动笔创作的一部献给死难者和消失的城镇和村庄的长篇小说。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方式,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永不掉队

[苏联]冈察尔

双目失明、面孔烧伤的副教授站在讲台上。他在讲课,大学生们站着记笔记。教室里没有桌子,也没有椅子,一切都被占领军给烧光了。通往阳台的门板被钉得牢牢的,因为破损的阳台岌岌可危。

副教授噔噔噔响地点着手杖,庄严可敬地慢步走下讲台。这时,他听见有人迈着坚定的步伐迎面走来。

“葛洛巴同志!"那个人说道,“您还记得我吗?您从前是我那个连里的战士。”

“您……您……"

“我是高罗沃依。”

“高罗沃依中尉?!"

“不。现在……是您的学生高罗沃依”

“能在这儿欢迎您,我很高兴。"副教授说着便把手伸了过去。“怎么?您怎么伸给我左手?

“我……没有右手了。”

副教授那张被烧伤过的、发黑的面孔痛苦地绷紧了。两个人沉默了。

葛洛巴清楚地记得高罗沃依。那是在一九四一年异常艰苦的八月里。

有一天夜里,高罗沃依的连队以急行军的速度前进。夜色漆黑,淫雨连绵。人们都累极了,已有几夜没睡觉了。在一次临时休息时,葛洛巴一觉醒来,一个人也不见了。

天地茫茫,大雨滂沱。葛洛巴感到心慌意乱,觉得自己是被遗弃在杳无人烟的陌生地方了。他放开嗓门对着黑暗大叫:

“喂……呃……呃……"

黑夜寂然无声。

他拔腿跑去。他滑倒了,摔在泥水里,爬起来再跑。炸毁的道路喳喳直响,好像在他背后抽泣。

天上没有一颗星星,葛洛巴感到恐惧。连队在急速地前进,大概是去作战了,可是他……同志们会怎样谈论他呢!开小差?逃兵?……这可比死亡还要可怕。他的心怦怦在跳。湿漉漉的军大衣沾满了泥巴,越走越沉,可是他顺着这条漆黑的、不熟悉的道路跑呵,跑呵……

当他赶上队伍的时候,天已破晓。

高罗沃伊咬紧牙关停在路旁,等候着他。

“中尉同志,我掉了队……我没听见……”

指挥员怀着一种毫不掩饰的气忿盯着他。

“没听见!聋啦!敌人已在渡第涅伯河,可是您没听见!……总得……为您负责……"他粗野地骂出声来。

“中尉同志……”葛洛巴打算解释一下事情的经过,可是高罗沃伊没有听,把他往前推了一把。

“大步追上!追上去!"

他又难过又痛心。然而葛洛丹知道军规,所以一句话也没说。

一场激战后,有人向高罗沃伊报告,葛洛巴在战斗中不顾火焰燎胸,抓起一个烧夷瓶抛向敌人,自己受了严重的烧伤。

中尉脸色阴沉下来,他后悔前一天对那个战士过于严厉了。

高罗沃伊在学院一眼就认出了葛洛巴,如今,站在他面前的是自己从前的一个士兵,这个人站在讲台上,高昂着头,活象一位统帅。

高罗沃伊觉得他吃不消全部课程。他努力再努力,但还是落在后面。有时甚至想甩袖而去,另找生活中的其它职业。

有一次,高罗沃伊到葛洛巴家里去请教。

葛洛巴挺着腰板坐在桌旁,精神抖擞,他穿着一身黑制服,纽扣扣得整整齐齐。

高罗沃伊心里很紧张,他回答时说错了,又说了一遍。葛洛巴耐心地听着。

高罗沃伊越说越觉得自己是在胡说……最后,高罗沃伊生气地把手一甩:“我不念了!……够了,我要离开学院!”

葛洛巴非常激动地对高罗沃伊说道:“您还记得在草原上那可怕的一夜吗?"

“记得。”

“您还记得当时您说的话吗?‘没听见……聋啦……总得为您负责……’那时您使我感到非常委屈,但是后来……我想起您时,我看到了您的品德,您的做法是对的。过去您在祖国面前为我们负责。如今,依照祖国的意愿,我们彼此调换了一下位置。难道我现在不为高罗沃伊负责吗?难道说,我过去的指挥员要掉队,要放弃学业,我就不痛心吗?请您告诉我,我应该把您这种行为叫做什么?"

高罗沃伊笔直地站在副教授面前,一声不响。

副教授稍微镇静了一些,继续说:“连队……向物理进军了。是的,向物理进军。所以您,高罗沃伊同志,必须赶上。”

高罗沃伊脸上露出微笑。

“我一定追上去。"

(乌兰汗译,有删改)

本文在叙事谋篇上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①

[法〕都德

这天早晨,我去瓦莱里安山2看望我的朋友,他是塞纳河国民别动队的中尉。这天他值勤。待在工事坑道的入口前面,来回走动,同时和我谈谈巴黎、谈谈战事,以及那些不在场的亲人……突然他止住了话头,那猎犬般的灰色小眼睛突然明亮了起来,他用眼角瞟了瞟刚刚出现在瓦莱里安山平台上的两个身影,示意我看。

那个男人穿着长长的栗色燕尾服,上面配着绿色的天鹅绒大翻领。他消瘦、矮小,前额扁平,双眼滚圆,鼻似鹰钩,小鸟般的头上满是皱纹,显得既庄严、又愚笨。此外,他的一条胳膊挎着一只绣花绒布提包,从提包里露出一只瓶子的瓶颈﹔另一条胳膊下夹着一只罐头—-那种一成不变的白铁皮罐头,巴黎人只要一看到它,就会想起那长达五个月的围城……再看那个女人,只见她戴着一顶巨大的带有撑边的帽子,从上到下紧紧裹着一条旧坡巾,在褪了色的斗篷的蜂窝状皱领之间,时不时地露出一截鼻尖,以及几缕灰白而干枯的头发。

走到平台上之后,男人停下了脚步,喘着气,擦着额头。女人没有停下,她径直向坑道走来,我听见她腼腆地要求见见她的儿子,她儿子是巴黎第三国民别动队第六支队的士兵。“请您在这里等一下,”哨兵说,“我让人去叫他。"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显得很快活,转身走向她的丈夫;两人走到稍远处的斜坡边上,坐了下来。

他们在那里等了很长时间。这瓦莱里安山太大了,要找到一个别动队第六支队的士兵谈何容易!更何况现在这个时候,整个要塞里挤满了鼓手、号手、来回奔跑的士兵,还有正在换岗的士兵、勤务人员、配给人员、一个被义勇军的枪托打得鲜血淋漓后押来的间谍、几个赶来向将军申诉的农民、飞奔而至的传令兵,以及冻僵的人和汗流浃背的牲口。从前线回来的伤员们坐在骡背的驮鞍上,一边摇晃,一边低声呻吟,就像得病的羔羊一般;水兵们随着笛声和“嘿!哈!”的号子声,正在拖一门崭新的大炮;一个穿着红色军裤的牧人,手执长鞭,斜背着步枪,駆赶着要塞的牲口……所有这些人都在庭院里来来往往、摩肩接踵,把坑道挤得水泄不通。

“但愿他们没把我的儿子忘记了!"此刻,这位可怜母亲的眼神似乎在这么说;每过五分钟,她都要站起来,悄悄地走到坑道口,把身体靠在墙上,偷偷地朝前院里瞥上一眼;可是,她不敢再询问任何事情,生怕给他的儿子带来难堪。男人比她更加腼腆,他坐在那儿一动不动;每次女人心情沉重、垂头丧气地回到他身边坐下时,总能看到他责备她不够耐心,并且像傻瓜一样不懂装懂地打着手势,向她解释服兵役的各种必要性。

突然,我看见她打起哆嗦,拍打着老头的手臂,一跃而起……从坑道口的穹顶下面,远远地传来了她所熟悉的脚步声。

是他!他的出现,立刻使整个要塞的门面熠熠生辉。他的确是一个英俊的小伙子!身材挺拔,肩上背着背包,手中握着步枪……他走到他们身边,一脸欢快,用男子汉开心的语气说:“你好,妈妈。"

立刻,背包、步枪、所有的东西都消失在巨大的撑边帽子里了。接着轮到的是父亲,但时间不长。戴着撑边帽子的母亲想把所有的亲吻都占为己有,她太贪得无厌了。“你好吗?穿得暖和吗?你的床单现在怎么样?”亲吻、泪水和微笑像雨点般地落下。她欠了儿子三个月的母爱,现在要一次性地偿清。父亲也很激动,但他不想表露出来。

一阵突如其来的号声打破了欢乐的气氛。“他们在叫我,"孩子说,“我得走了。”“怎么!你不和我们一起吃饭?"

“当然不!我不能这样……今天是我二十四小时值勤,在要塞的上面。”“噢!"可怜的女人叹了口气,她再也说不出话来。

三个人站在那里,沮丧地相互注视了一会儿。接着,父亲开口了:“至少,把罐头带去吧。”他的声音令人心碎,脸上的表情犹如一个牺牲了美食的贪吃者,既动人,又滑稽。

可是,在激动而混乱的告别仪式中,这该死的罐头却找不到了,看着焦躁颤抖的手在四处搜寻、上下翻找,听着哽咽的声音在询问:“罐头呢!罐头到哪儿去了?"这情景真让人可怜。罐头终于找到了,一家人最后一次长久而紧紧地拥抱,然后孩子便跑着返回了要塞。

他们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又等了一会儿,眼睛盯着坑道的入口,刚才他们的儿子就是在那里消失的。最后,男人打起精神,显得非常勇敢地咳了两三声,他的声音非常坚定:“好了!孩子他妈,上路吧!”他愉快地大声说道。

我目送着他们一直走到公路的拐角处。父亲似乎很生气,他挥舞着绒布提包,动作显得很绝望……而母亲则好像很平静,她走在他身边,低着头,手臂紧贴着身体。可有时,我似乎看见她的披巾在狭窄的肩上一抽一抽地颤动。

(有删改)

[注〕①此文写于普法战争期间。②瓦莱里安山:在巴黎被围困期间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来讲述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戒指

周立波

我听到了好多的人,谈论和称赞侦察员张海。有的说他身轻如燕,能飞檐走壁。有的说他枪法如神,能百步穿杨。他的妻子张叔贤是一个劳动英雄。她把纺线赚的钱,蓄攒起来,买了一个金戒指,新婚之夜戴在了张海的无名指上。从此以后,金戒指从来没有离开他的手。

我们的支队进到山西平遥县境内,为了通过敌人一条宽阔、复杂和危险的封锁线,要派一个胆大、精细和忠纯的侦察员去侦察沿途的敌情。司令员最初和最后都想起了张海。路程是来回两百四十里,赶路,侦察,休息,又赶路,两天一夜。

第二天清早,雪花没天盖地地飘落着,山野全白了。带着湿味的初冬的雪片飘积在道边群树上。有好几处,发脆的杨木的枝桠被雪压断了。寻食的鸦雀在树木之间展翅,跳跃,振落着树枝上的积雪。远近的几个萧索的山村,全埋在雪里。远处的群峰,在弥漫的雪的烟雾里,变成了灰色,再远的,溶入迷蒙的空际。在山路上,有一个穿着旧的青布棉袄的农民,冒着风雪,正在急急忙忙地赶路。在日落以前,这个人走到了离敌人碉堡只有两里半路的汾河大桥旁,他在桥上来回地走了一次,又横走了一次,用脚步计量了桥的长和宽。在桥的两端,他看了地形,于是,走远一点,蹲在河沿上,从衣兜里掏出本子来,用铅笔把地形做了一些粗略的图书。这时候,一声枪响,子弹嗖嗖地从头上飘过,接着又是一枪。他离开了桥旁,取道另一条山路,往回赶路了。这个赶路的农民,就是张海。

前面是一座松树林子。靠近林旁,张海瞧见了一座村庄,他突然感到了疲倦,他已经走了一百四十里路了。走进村落,看见有一家门外挂着“骡马大店"的木牌,他迈步走进。对这种荒村野店,张海本来是有戒心的。

女人点起蜡油灯,昏黄的灯光中,隐约可以看见壁泥驳落的窑壁和火焰熏黑的窑顶。女人走到炕头的灶下,生起火来,烧炕兼烧水,通红的灶火的光焰,照着肥胖的脸面,蓬乱的头发。水热了,她打一盆水给客人洗脸。绞手巾时,张海露出了他的黄腾腾的金戒指,那女人瞟了一眼,便装做没有看见,卷起一床被,搬到隔壁窑洞里去了。

约莫是半夜,仿佛有人用铁丝把门从外边轻轻地拨开,门轻轻地开了,月光涌进门里来。从门外跳进一个黑色的人,提一把短刀,向炕上扑去,月的光亮里,刀光一闪,刀锋剁在炕砖上,冒出了火花。炕上是空的,凶手着了慌,转身要跑,刚奔到门边,听到有人笑。

“饶了我,让我走吧。都是我的掌柜叫我干的。看见了你的金戒指。”她伏到他的肩上,呜咽起来,“我就见财起意。饶了我,让我走吧。"张海心里想:“混蛋,去你的吧,你刚才还要杀我哩。”虽说这样想,张海还是被她的眼泪打动了。张海是一个硬汉,但他怕眼泪,他把她轻轻地但是坚决地推开,把枪倒插在胸前,走出门去。他要在天黑以前,赶回司令部。

走不到半里,他摸摸口袋,吃了一惊,他的记事本子失掉了,凭着侦察员特有的推断力和联想力,他知道是店里那女人扑在他的身上呜咽的时候偷去的。他跑回了店里。

那女人要求用金戒指换本子,张海犹豫了一下,果断地从手上取下戒指,扔到了炕上。女人把戒指戴在手上,立马翻脸不认账了。正在这时,张海一眼瞥见了瓦盆底下露出的本子的一角,他连忙拿起来,走到了门边,心里想着:“留了这女人,是一个祸害。她又看见了本子,可能猜着我军的企图了。"他向着那女人扳一下枪械,头也不回地走了。尖锐的枪声,划破了黎明的山野的沉寂。

他幌荡幌荡地走出村外才清醒。过度紧张之后的过度疲劳,使他昏昏欲睡了。走到松林边,脚踢着一棵松树的盘根,他吃一惊,才清醒了,他摸了摸怀里的本子,忽然想起来,忘记从那女人身上取回金戒指。他要回去取,刚走两步,只听见从东方,从店的近侧,打了一枪。紧接着又是一枪。以后是大枪和小枪的乱放。这一定是听到打那女人的枪声,出来救援的敌特。

敌人报复的射击暴雨一般地足足持续一刻钟。有一颗子弹打在他头顶的松枝上,蹦下一块冰块,正打着张海的后脑。

张海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一家老百姓的炕上。“我被俘了。”他想着,立即跳下炕来,往外就跑,在场院里,他碰到了两个司令部的骑兵侦察员。他们把他扶到了炕上,把他昏倒以后的一切情形都告诉了他。

他们奉命来接应张海。走到这近边的店里,发现一个女人,胸部中一弹,躺在地上,但还没有死。她把他们当做她一伙的人,要他们快去追捕一个八路军探子。她说,她已经通知了五个人去追赶他了。她又说,起始,她看见他穿着庄稼人衣服,却又带了一个金戒指。她疑心他。他们给了她一刀,取下了戴在她手上的金戒指。

他们回来以后的第二天午夜,我们的支队开过汾河桥。在前行部队的三个尖兵的前面,有一个穿便衣的小伙子跟着一个向导并排走着,谈谈笑笑,十分潇洒。这个小伙子就是侦察员张海,用我们的司令员的话来说,就是“跳皮鬼"张海。

1947年5月(有删改)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讲述故事,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是真是假

许行

“又是一年春草绿,依然未见杏花红。”

母亲见到小女送来的字条,心中一时打翻了油盐酱醋。这丫头,一家人里总是她在攥着自己的心哪!

丈夫未到古稀之年,竟离她先走了。他是位大科学家,国际、国内都有很高知名度。作为一个中学教员,她感到只有在丈夫的光环下生活,她才活得荣耀,活得幸福。怎奈天不作美,他不幸死在他的实验室里,他成了名人,可她却一下子成为一只掉在冰窖里的孤雁啦!

她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他们都已成家立业。都很关爱她,千方百计却除她的烦恼和孤寂。让她活得愉快和滋润,可又怎能代替夫妻的恩爱和温暖呢?怎能代替那种两人世界的感情生活呢?

再找一个人,再走一步?有这样合适的对象吗?“曾经沧海难为水”,她这大科学家的遗孀,跟领导人丢下的夫人,一样难再嫁哪。

儿子一接触到母亲这个问题,就垂首无言,一个劲挠脑袋,这是他家一大难题。大女儿是个痛快主儿,她态度鲜明,反对母亲再婚。她说母亲已非一般女人,此事如果处理不好,还会影响父亲的声誉,使父亲在地下的灵魂也会不安。这简直就是给打了横。只有小女儿完全相反,她对母亲再婚持积极态度,她总劝母亲遇到合适人就再走一步。老伴老伴,老年有伴,身心才会得到慰藉,太阳下面才有人间的欢乐。这不,又给母亲巧妙地下了个条子来,催母亲不要蹉跎岁月,早点找个人才好。

儿女之间分成了对立的两派,大姐坚决反对,大哥沉默无言,实际也是个反对派。这天又争了起来。小女儿突然从屋里拿出一张纸来,甩给哥哥姐姐,你们看看爸爸的遗嘱吧!大家都一愣,未料到她还握着这一把杀手锏。

遗嘱是打印的,只有一行字:青:(这是母亲的名字)

我死后你勿守着我这颗死灵魂,去寻找你自己晚年的幸福吧!对不起我先走了,吻你。

下边有个字迹很乱,看不太清的署名。

姐姐拿过去看了半天直摇头。

哥哥也拿起来左看右看未吱声。

姐姐问这张遗嘱,怎不在妈妈手里,而在你手里呢?

爸爸去得突然,他咽气前只有我在场,因此就给了我。这几年一直压在我的心上,未敢往外拿,怕妈妈见了伤心……

姐姐说既然如此,这就得请妈妈来鉴别了,而且这也是写给妈妈的。

妈妈从楼上下来了。她手捧着遗嘱两眼发直,看了很久很久。最后眼含热泪责问小女儿,你怎么才拿给妈看?这到底……她话说到这里,姐姐哥哥似乎有了仗势,可她话锋一转,抱住小女儿哽咽着说,我理解你爸爸的心哪!他一生都想着别人,他死了要我解放自己,怎会把我带走呢?小丫呵!你是你爸爸肚里蛔虫,即使作假也是真的……

到这里哥哥、姐姐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小女儿这时也破涕为笑,她过去打开电视机对妈妈、哥哥、姐姐说,中央八台正在播我写的《春长秋也长》这部电视剧呢,你们都来看看,那里老年人怎样生活。

小说在情节技巧和叙述上颇具特色,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水湾

阎连科

①世界是相异相悖的。

②北京很夸张地把湖称为海,不知是见识所致,还是狂傲的结果。都城嘛,也许是应该的。云南那,那么巨大的湖,竟就叫为池,相比北京就真有边陲仆从的感觉了。而港岛的东陲西贡,有一地方叫作“清水湾”,以中文和中原的世俗文化去理解,清水湾既是一地名所赐,那就一定缘于一条河流的弯道和弯道所箍围的村落。潺潺水澈,袅袅烟青,如同一首诗或是一篇富有韵致的散文吧。

③然而,清水湾并没有那河水的湾流和炊烟。原来在山上——原来香港是岛也是山;原来世上的岛屿都是山;原来世上所有的岛山都是被海裂从地下挤压出来的肿岩而被时间拂抚为世间杂乱、闹垢中的一点点的洁净和圣清——原来香港也是这样儿。而落寞在西贡山上的清水湾,现在却还持重禀赋,无瑕玉守成这样儿。在一片岛山云雾里,匿藏了香港固有村屋中的“丁户房"和山脉间的筋道与人烟。那房无所谓好,也无所谓丑;无所谓现代、传统和落伍,它就那么方方正正,半高不高,千篇一律地守着它的颜色、模样和岁月,承继着自己的记忆与文化。九龙、港岛那里的繁闹是在它的窗眼下面开始的。整个香港云空中的摩楼、飞机和百余年的建设、纷争、怒斗与潜吵,也都被它完整地收拾、摆放在它的记忆里,如同一位百岁老人,整齐地收藏在他的杂物箱中的旧发卡和废锅勺。时间于它就像无始无终的海,记忆于它就是海里的点点岛屿和礁石。时间比记忆长到无法说,一如大海比起岛屿大到无法说。可是那又怎样呢?虽然你生了我,而我依着你的嘱托,默默地守着和活着,持之以恒地记忆着,当你需要人类的物是物非、人是人非时,不是还要到我的百宝箱中去翻找、取用和挪拿吗?

④我活着,就是为了记忆。被遗落,则是为了更好地记忆和证明。

⑤当记忆丰满、久远到如同一座岛屿上四季不衰的翠青时,我就长生了,如同海水、山脉、时间、星辰、云流和土地。清水湾就是这么去想的,也是这么去做的。这么守在繁闹香港西贡边远的山皱里,如被时间设置在荒芜间的路标和岁月中桩钉不锈的钉子。取名清水湾,并不依着一条四季不息的河,也不取悦于一首诗或一篇文,而是那么散散撒撒,坐落下来的一处处的村屋,一丁户又一丁户的老房。大家都一概儿环湾赋形,依光走向,面对着阔大云连、无边无际,又水碧云澈的海——原来村村户户都拥有一片这样的海。原来清水湾间的村屋丁户们,竟都坐落在一湾碧澈的海边和山间的林木里。因为这样它才叫了清水湾。一湾儿海水和海水中错落有致的一个又一个的岛,都是时间的永存和常翻常新、永远翻掀不尽的老挂历。有海不说海,如同北京和云南,是湖不说湖。但它把自己拥有的大海谦为一湾时,却没有滇池那种卑气和仆从心,也没有北京的北海、中南海那样称谓的狂傲和虚浮心。“湾”是一种态度、性情和人格力;“清"是一种守持、禀赋和魂灵性;而“水”,就是常人、常心,那与谁都是一样的普罗大众了。

⑥清水湾,真是一个好名字。

⑦从前年到了这儿后,朋友和同仁就使我心遂所愿地每年都到这儿来,如朝圣的人每年都到西藏去,都到耶路撒冷的圣山与圣墙的下面。然后呢,清水湾就不再是一个名字了,而成了一个人的人生去处和心终之地了。如同一个农人终于认定深山中的一棵枯枝老树,它不是一棵树,而是一棵神树。

(选自《扬子晚报》)

文章的第③④⑤自然段在叙述清水湾时,多次变化了人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第6段对街道的景物描写,如“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真是好看"语言接近孩童的用语。②第10段修马蹄的场面描写和对马的心理的猜测,是借助儿童的视角展开的,富有想象力。③第10段,小岫看到修马蹄后,“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想法。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艺术特色并筛选提取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①第6段“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脱了帽子,就冒出一大片蒸气,而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天空自然是蓝的了,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也许是看一只鸽子,两行小牙齿放着白光,真是好看"对街道的景物描写,如“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一个小孩子仰脸看天……真是好看”语言接近孩童的用语。

②第10段“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他们两个正在忙着,他们一心一意地‘对付’那匹马。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修马蹄的场面描写和对马的心理的猜测,是借助儿童的视角展开的,富有想象力。

③第10段,“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小岫看到修马蹄后,“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这一细节描写,体现了孩童的纯真想法。

2.①使用第一人称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性。如小说一、二部分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告诉读者“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小说结尾部分“我"则转换为贝尔小姐,交代了贝尔小姐的经历,让读者对贝尔小姐有全面的了解。

②小说在第三部分使用第三人称讲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全面深入地叙述贝尔小姐的生活情况。如对贝尔小姐心理的细致刻画,只有使用第三人称才能描述出来。

③交替使用叙述视角,可以更灵活、全方位叙述事件,刻画人物。本文交替使用叙述视角,突出了贝尔小姐坚韧、顽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同情与钦佩之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叙述视角的能力。

使用第一人称主要是以“我”的口吻表达出来的,是以自己亲身经历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的一种写法,可以使文章的主观色彩更加浓厚,人物心理刻画更细腻,情感也更加动人,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感染性。小说一、二部分以“我"的口吻讲述故事,告诉读者“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小说结尾部分“我"则转换为贝尔小姐,“我的爱人杰德曾说我是他认识的最漂亮的女孩……我想是在杰德走了以后……他只是过来跟我说我又丑又憔悴,然后他就走了”,交代了贝尔小姐的经历,让读者对贝尔小姐有全面的了解,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小说在第三部分使用第三人称“她"讲述故事,第三人称为全知视角,不受时空限制,可以全面深入地叙述贝尔小姐的生活情况。“她费了好大力气才从颜色艳丽却残破的被子里爬出来”“她从未见过它们如这般美丽"她那时多么生气啊!但是现在,她一边回忆,一边微笑”,这些对贝尔小姐心理的细致刻画,只有使用第三人称才能描述出来。

小说叙事的口吻从开篇的第一人称继而变换为第三人称再到最后再次变换为第一人称,但是开篇的第一人称与小说末尾的第一人称其指代对象已经发生了改变。这样交替使用叙述视角,可以更灵活、全方位叙述事件,刻画人物。本文交替使用叙述视角,以“我"观察感知事情来叙述,贝尔小姐即使贫穷也不卖山茶树;以她自己的“我”凸显其对生活的热爱;以第三人称叙述表现她的坚韧、顽强,以及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同情与钦佩之情。

3.①从“我"的角度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②使用“我”与母亲的对话形式,使叙事更为集中;③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叙事,使行文条理清晰;④叙述中回环复沓,突出“我"内心的悲苦;⑤采用具有魔幻色彩的超意识流的叙述方式,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从叙述人称上看,小说采用了第一人称“我”的角度叙事,写出了“我"和母亲在灯光下的对话,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从叙述方式上来看,文章采用了“我”和母亲对话的形式,突出了母亲命运的悲苦,使叙事更为集中。

从叙述时间上来看,文章写到“我"愤怒地躺在母亲怀中,然后写到“我”和母亲的对话,“我"把自己的心和母亲的心合成一个,最后由原路回到了母亲的膝上。

从叙述技巧上来看,文章多次提到母亲的白发、发白的脸色以及如柴一般消瘦的颈,叙述中回环复沓,突出“我”内心的悲苦。

从叙述内容上来看,结合“我溯着河流走去,进了母亲的眼帘,一直到了母亲的心坎上"我伸手进去从自己的腔中挖出一颗鲜血淋淋的心,放在母亲的心上。母亲的心和我的心合成一个,热血沸腾了”等可知,文章并没有采用写实的方式,而是采用具有魔幻色彩的超意识流的叙述方式,增强了小说的抒情性。

4.①通过孩子写自己的家庭的经历,使故事更加真实;

②通过儿子的视角写父亲,更能够全面地塑造父亲的形象;

③孩子的善良纯真与父亲的凶恶暴戾形成对比,深化小说主旨;

④小说通过儿子的视角表现了一个孩子面临正义与亲情产生冲突时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引发读者的深沉思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视角作用的能力。

小说借助孩子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以孩子的另一种眼光去观察和打量陌生的成人生活空间,使故事更加真实;

“爸爸正把灯里的油全部倒进油桶里"孩子跟着爸爸来到治安所”“爸爸一声不吭"等等,通过孩子的所见所闻塑造爸爸人物形象,主要塑造了父亲虽坚定、不屈不挠却又暴戾、偏执的穷白人形象;

“爸爸正把灯里的油全部倒进油桶里”“爸爸看见孩子站在门口。他愤怒地嚷着:‘你又要去烧马棚!你又要去做烧马棚的贼!’”,孩子的善良纯真与父亲的凶恶暴戾形成对比,深化小说主旨;

当父亲准备烧贵族家的马棚时,孩子身上“善良,正义”的一面战胜了血统和家族中“邪恶,暴力"的一面,于是选择向贵族家传递父亲烧马棚的消息,怀揣正义的孩子背叛了父亲后逃离家庭,表现一个孩子面临正义与亲情产生冲突时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引发读者的深沉思考。

5.①补充交代故事内容。从人物对话中,读者可以了解水生抗战八年和女人在家的生活情况。

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水生说第二天要参加战斗,引出了下文的分别场景。

③折射出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如回到家中的对话表现了彼此深深的思念。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你能猜一猜我们想你的那段苦情吗?’‘猜不出来。’水生笑了笑。‘我们想你,我们可没有想叫你回来。可夜里一觉醒来,我就想,你能像天上的星星在我眼前晃一晃就好了。可是能够吗?’”可知,从人物对话中,读者可以了解水生抗战八年和女人在家的生活情况,人物的对话补充交代了故事内容。

从“‘这不回来晃一晃吗?明天早上起去参加保卫冀中平原的战斗,同志们都来了。’女人一听呆了。低下头,好半天才说:‘明天我撑冰床去送你。’"可知,人物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了下文的分别场景。

从“他在门口遇见了水生嫂,她正在那里悄悄地关闭那外面的梢门。水生热情地叫了一声:‘你!’”“他走进屋里,女人从炕上拖起一个孩子来,含着两眼泪水笑着说:‘这就是你爹,成天说人家有爹,自己没爹,这不现在回来了。’说着已经不成声音"可知,人物的对话折射出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表现了人物彼此间深挚的感情。

6.①展现了“文革”前后中国农村的生活状况,为故事的发生交代了时代背景。

②体现了田福军强烈的责任感和解决百姓温饱问题的决心和信心,为情节发展做铺垫。

③突出表现了田福军对农村的深厚感情以及心系百姓、工作方式灵活等形象特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插叙作用的能力。

(1)从插叙的内容看,插入的是田福军的回忆和心理活动,从他的回忆中可以看出“文革"前后中国农村的生活状况,这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在结构方面的作用,下文写田福军询问村中的情况,并亲自到农民家中去考察,这些情节是建立在他心系百姓、心系工作的基础之上,而插入的内容就可以看出他对待工作、对待农民的态度,所以为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3)在人物塑造方面,面对文化革命带来的破坏,田福军认为“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必须在他的工作范围内既要埋头苦干,又要动脑筋想新办法”,这展现出田福军作为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动脑筋想新办法"则是表现出他工作方式的灵活,“眼下最重要的仍然是农民的吃饭问题”表现出他解决百姓温饱问题的决心和信心,由此可以看出田福军对农村、农民的感情。

7.小说先写救灾,再写灾情的发生;先写灾后一年,再写灾情发生当日。这种倒带式的回忆更切合作者克制的情感、平静的叙述,更有利于凸显灾难中人性的光辉这一作品主题。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方式的把握能力。

文章从开篇一直到“村民回他的话是:国家好我们知道,党好我们知道。你那个科学我们不知道"都是在写救灾的情况。而从“地震发生的日子是5月12日”到文章结尾,都是在写灾情发生的情景。文章开篇写到“地震发生在五月,然后过了一个夏秋冬春”,即先写灾后一年的情景,然后在写地震发生的日子是5月12日,并且描写了灾情发生当日的情况。

地震带给人们的是恐惧和伤痛,如果采用顺序达方式的话,感情更容易不受控制。这种倒带式的回忆更能平复作者的情感,让作者能够更平静地进行叙述,从而刻画人物形象,更有利于凸显灾难中人性的光辉这一作品主题。

8.①以标题“永不掉队”统摄小说的主要事件,既揭示出小说的主旨,又使作品不枝不蔓,浑然一体;

②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灵活,不仅能自由切换时空,还能剖析人物内心,刻画人物心理;

③顺叙与插叙相结合,选取三个生活场景和两次冲突作为主干,使故事情节单纯而紧凑;

④人物关系设置巧妙,两个人物角色互换,富于戏剧性,有吸引力;

⑤叙事语言简洁生动,人物对话个性化,无论环境描写,还是人物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都生动传神,简洁凝练。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题材特征和叙述手法的能力。

①以标题“永不掉队"统摄小说的主要事件,通过两个主要的故事情节展开叙述,先写了作为老师的战士葛洛巴永不掉队的情节,再写了作为学生的中尉战士葛洛巴高罗沃依永不掉队的情节,在展开情节时既不全面交代人物的生平,又不详细讲述事件的收尾,既揭示出小说的主旨,又使小说情节显得单纯紧凑,作品不枝不蔓,浑然一体。

②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灵活,不仅能自由切换时空,使中间的插叙情节与上下文衔接自然流畅,还能剖析人物在选择放弃和坚持时,内心的矛盾纠结,达到更好刻画人物心理描写的目的。

③顺叙与插叙相结合,选取在课堂、在战场上、在葛洛巴家中三个生活场景,和两次冲突作为主干——战场上战士葛洛巴掉队引起冲突、在家中中尉战士葛洛巴放弃学业引起冲突,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