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四)比较阅读_第1页
2023-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四)比较阅读_第2页
2023-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四)比较阅读_第3页
2023-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四)比较阅读_第4页
2023-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四)比较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四)比较阅读文言文阅读(四)比较阅读

复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文比较阅读的特点和考点;

2.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复习策略和解题方法

基础存盘

一、要点概览

二、知识归纳

所谓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两则或几则文言材料放到一起,让考生分析比较,求同存异,深入理解材料的内涵和本质,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综合阅读能力和比较辨析能力。近年来在很多考区的中考试题中都出现这种题型,它已成为中考文言文的主要考查形式。题目除涉及断句、实虚词,句子翻译理解外,还注重考查学生对选文思想内容、写作手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异同的理解、鉴赏、评价和探究等能力,体现了向外拓展、异同辨析、启发思维的特点。

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试题具有如下特点:

1.就命题材料而言。所选材料可以是文章的片段,也可以是完整的文章;可以是课内篇目,也可以是课外内容;可以是两则材料,也可以三个甚至更多。材料的组合可以是课内文章的比较,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的比较,也可以是课外内容的比较;可以是同一作者不同文章的比较,可以是不同作者相似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题材不同体裁作品的比较,还可以是作家作品和作家事迹的比较。总之,选材内容丰富多彩,组合形式灵活多样。

2.就题型设置而言。题型趋于多样,客观选择与主观表述兼顾,越来越注重主观表述题,综合性要求增强,鼓励创新的开放性试题不断涌现。

3.就评价标准而言。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兼顾,要求学生能联系实际适当分析;感受理解与语言表达兼顾,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表达能力;统一性与差异性兼顾,尊重差异性,提倡多样化,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索、创造性思考。

知识点一:异中求同类

异中求同是常见的比较题,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一般选择差异较大但本质上又有一定联系的材料,要求考生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探究、发现并概括材料的共性。

例1.阅读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小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附:伏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务:一心,一定。

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_________

【答案】(1)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2)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

知识点二:同中求异类

同中求异也是比较阅读中常见的类型,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一般选取内容相似的材料,要求考生从表面的相同或相近中发现不同点,从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意图等方面概括出材料的不同之处。

例2.阅读两段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2)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答案】(1)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中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2)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

知识点三:互为印证类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推理能力。一般选取内容上可以相互解读、互为印证的材料,要求考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探究其中的内在联系,找出对应或相通之处。

例3.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答案】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知识点四:同中求全类

这类试题往往提供一组同类型人物或事件的材料,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比较,归纳概括,对此类人物或事件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完整的看法。

这类试题考查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试题只提供同类人物的两个不同片段或同类型事件的不同侧面,考生通过阅读,必须进行思维整合,以便对材料中的人物或事件形成整体认识,从而得出一个比较完备的结论。

例4.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选自《出师表》)

【乙】先主病笃,召亮,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选自《三国志·蜀志》)

结合两篇选文,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①知恩图报:为报答先帝之恩,贡献了自己的一生;②尽职尽责:接受遗命后,夙夜忧叹,鞠躬尽瘁;③深谋远虑:出师北伐前把朝廷内外大事交代的非常清楚。

知识点五:归纳概括类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常常选择一组同类材料,提供同类人物的相关事迹或同类事件的不同侧面,要求考生从规定的角度进行分析、整合、提炼,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完整概括的认识。

例5.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二)十年春……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魏王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任用田文为相,请结合选文中鲁庄公的言行,简要分析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

【答案】取信于民,善于用人。

知识点六:启示感悟类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所选材料或同或异,往往要求考生从思想内容的角度谈感受、体会、启示、看法、建议,在比较中寻求对今天的学习和生活的借鉴意义,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例6.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节选)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②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③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小儿不畏虎》

【注】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答案】提示:人生有时会面对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

知识点七:诗文对照类

这是近年来出现的比较新颖且有创意的题型。试题将古典诗词和文言文放在一起进行考查,在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又考查了考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例7.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选文二】

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政治情怀在两篇诗文中均有所体现,请分别写出能具体体现民本思想的句子,再列举一个“为生民立命”的当代人物并说明理由。

【答案】句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人物;袁隆平,他深沉地爱着中国这块土地、爱着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他心忧天下、情系苍生,可谓中华之脊梁。

知识点八:综合类

以上分类为了分析的方便,已经作了筛选,实际考查时常常是以综合形式出现,即从词义、体裁、人物、主旨、感情、手法、句式、修辞、语言、作用、评价等方面全面检测。而且,这种综合几个方面来比较的形式越来越普遍。

例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愚公移山》)

【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酒者游,旬朔③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悔前所为;而聪明⑤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⑥,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节选自秦观《序》)

【注释】①暗疏:默写。②滑稽:诙谐戏谑。③旬朔:十天一月。④惩艾:惩戒。⑤聪明:听力和视力。⑥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

(1)用“/"给乙文划波浪线句子断句,划两处。

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

(2)勾连旧知,找出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面山而居而常废于善忘

B.然负此自放至于负者歌于途

C.予少时读书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故虽有勤劳之苦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4)请结合愚公移山精神,对乙文中的人物进行劝勉。

深度讲练

【解题锦囊】

对于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复习与应试,根据近年的试题情况,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一)立足平时,夯实基础,积累技巧,这是比较的基础。平时要注意古汉语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和虚词用法的灵活性,联系语言环境正确解释词义,理解句义;要多角度联系,掌握归纳主旨的方法,学会分析修辞手法,辨析艺术手法的作用等。

(二)通读材料,整体把握,看清题目,这是解题的前提。在解题之前,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材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境遇和感情倾向,整体感知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同时看清题目要求,找准比较的角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了解特征,掌握步骤,把握规律,这是准确的保障。比较阅读常常要揭示一般规律或个性特征,解题时可以分三步走:先细读材料,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再比较对照,筛选重要的信息;最后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提炼。

(四)“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不外乎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对于比较阅读中的阅读理解性试题,要特别注意找准材料的契合点,从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特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方法等角度切入,在分析辨别中求同存异。

(1)比较文章内容

翻译句子,整体感知文意;概括事件,理清前因后果;明确思路,筛选关键词句。

(2)比较主旨情感

议论抒情是重点,文章首尾需看清;人生经历要联系,写作背景来参考。

(3)比较人物形象

从正面描写入手:与人物关联的具体事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文段中简洁概括人物特征的语句。

从侧面描写入手:第三者的语言(评价);作者的评论等。

(4)比较写作手法

常用写作手法:对比、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衬托、托物言志、正侧面描写结合、烘托渲染、铺垫等。

答题格式:采用了……的手法,生动形象(鲜明、细致等)地写出了……,突出了……的主旨(即“写法+好处十内容+主旨”)

(5)比较启示异同

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

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

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但也要看清题目有没有硬性要求。

【经典例题】

例:(2022·四川资阳·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①,未布②,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③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①具:准备就绪。②布:颁布,公布。③嗣:继承。④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刻字,再涂以墨。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回也不改其乐

B.货恶其弃于地也皆以美于徐公

C.恐民之不信___已而之细柳军

D.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乃不知有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有分,女有归女子出嫁

B.盗窃乱贼而不作作乱害人

C.令行于民期年满一年

D.秦民大说大声说话

3.将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明日,秦人皆趋令。

4.“大同"社会是儒家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推行新法后的秦国是否进入了“大同”社会?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述你的看法。

【触类旁通】

1.(2022·西藏·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后世唯诸葛武侯有伊尹①风味。其草庐三顾而后起,与耕莘②聘币③,已略相类。其告后主曰:“臣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不别治生,以长尺寸④。若死之日,不使库有余帛廪有余粟以负陛下。"观此言,则其视富贵为何等物!故先主临终谓之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非先主照见孔明肝胆,其肯发此言!

(节选自《鹤林玉露》)

[注]①伊尹:商朝开国元勋之一。②耕莘(shēn):相传伊尹未遇汤时耕于莘野,隐居乐道。③聘币: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汤使人以币聘之。④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没有别的兼职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不使库有余帛廩有余粟以负陛下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攘除奸凶

③已略相类

④故先主临终谓之曰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4)结合[甲][乙]选文简要概括孔明的忠心表现在哪些方面。

2.(2022·贵州毕节·中考试题)阅读古文,完成问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称量),然后知轻重;度(测量),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孟子梁惠王》)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讲信修睦_____

②男有分,女有归_____

③今恩足以及禽兽_____

④王请度之_____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②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甲]文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乙]文的话说就是_____

(4)中国古代的“行大道”,是指哪三个方面内容?孟子认为古人“过人”之处是什么?请分别用原文回答。

3.(2022·湖南岳阳·中考试题)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①枕路,是时范文正②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为术③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④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⑤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著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节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注释】①殍殣:饿死的人。②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③术:方法,手段。④敖仓:敖,地名,秦时以敖地为仓,故称敖仓。⑤仰食于公私:依赖官府和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生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

①所以宴游及兴造_____

(2)请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

(4)根据对甲段的理解,你认为乙段中的范仲淹符合甲段中“古仁人”的标准吗?请结合他的所作所为简要分析。

专题14:文言文阅读(四)比较阅读

复习目标

1.了解文言文比较阅读的特点和考点;

2.掌握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复习策略和解题方法

基础存盘

一、要点概览

二、知识归纳

所谓文言文比较阅读,就是将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两则或几则文言材料放到一起,让考生分析比较,求同存异,深入理解材料的内涵和本质,考查考生的文言文综合阅读能力和比较辨析能力。近年来在很多考区的中考试题中都出现这种题型,它已成为中考文言文的主要考查形式。题目除涉及断句、实虚词,句子翻译理解外,还注重考查学生对选文思想内容、写作手法、情感态度等方面异同的理解、鉴赏、评价和探究等能力,体现了向外拓展、异同辨析、启发思维的特点。

文言文的比较阅读试题具有如下特点:

1.就命题材料而言。所选材料可以是文章的片段,也可以是完整的文章;可以是课内篇目,也可以是课外内容;可以是两则材料,也可以三个甚至更多。材料的组合可以是课内文章的比较,可以是课内与课外的比较,也可以是课外内容的比较;可以是同一作者不同文章的比较,可以是不同作者相似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题材不同体裁作品的比较,还可以是作家作品和作家事迹的比较。总之,选材内容丰富多彩,组合形式灵活多样。

2.就题型设置而言。题型趋于多样,客观选择与主观表述兼顾,越来越注重主观表述题,综合性要求增强,鼓励创新的开放性试题不断涌现。

3.就评价标准而言。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兼顾,要求学生能联系实际适当分析;感受理解与语言表达兼顾,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概括表达能力;统一性与差异性兼顾,尊重差异性,提倡多样化,鼓励学生多角度探索、创造性思考。

知识点一:异中求同类

异中求同是常见的比较题,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一般选择差异较大但本质上又有一定联系的材料,要求考生能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探究、发现并概括材料的共性。

例1.阅读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选自《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①有少孺子②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③。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⑤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注】①舍人:门客,指封建官僚贵族家里养的帮闲或帮忙的人。②小孺子:年轻人。③三旦:三天。④委身曲附:伏着身子紧贴着树枝。⑤务:一心,一定。

请比较两篇短文的相同点。

(1)从进谏方式看,邹忌与少孺子:

(2)从进谏结果看,威王与吴王:_________

【答案】(1)都采用设喻(类比、讽谏)的方式,委婉含蓄地指出君王的过失。(2)都能接受进谏,并付诸行动。

知识点二:同中求异类

同中求异也是比较阅读中常见的类型,这类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分析辨别能力。一般选取内容相似的材料,要求考生从表面的相同或相近中发现不同点,从思想感情、人物形象、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意图等方面概括出材料的不同之处。

例2.阅读两段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上面两段文字都写到了景物的变化,作者写这些变化有什么不同的用意?

(2)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答案】(1)范仲淹以岳阳楼的“气象万千"引发迁客骚人的种种“览物之情”,欧阳修通过一天之间和一年之中的景色变化引出“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观点。(2)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思想。范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立足于个人的得失和荣辱,因而他们的种种“览物之情”均以景物的不同而异;欧阳修的立足点是“民”,他与民同乐,把百姓的乐当作自己的乐,把百姓的安居乐业作为自己的理想。这就是他们的根本区别。

知识点三:互为印证类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推理能力。一般选取内容上可以相互解读、互为印证的材料,要求考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探究其中的内在联系,找出对应或相通之处。

例3.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

【答案】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知识点四:同中求全类

这类试题往往提供一组同类型人物或事件的材料,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比较,归纳概括,对此类人物或事件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完整的看法。

这类试题考查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试题只提供同类人物的两个不同片段或同类型事件的不同侧面,考生通过阅读,必须进行思维整合,以便对材料中的人物或事件形成整体认识,从而得出一个比较完备的结论。

例4.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选自《出师表》)

【乙】先主病笃,召亮,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选自《三国志·蜀志》)

结合两篇选文,说说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①知恩图报:为报答先帝之恩,贡献了自己的一生;②尽职尽责:接受遗命后,夙夜忧叹,鞠躬尽瘁;③深谋远虑:出师北伐前把朝廷内外大事交代的非常清楚。

知识点五:归纳概括类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常常选择一组同类材料,提供同类人物的相关事迹或同类事件的不同侧面,要求考生从规定的角度进行分析、整合、提炼,从而形成一种比较完整概括的认识。

例5.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①,相田文②。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田文曰:“可。"起曰:“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③,韩赵宾从④,子孰与起?”文曰:“不如子。"起曰:“此三者,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文曰:“主少国疑⑤,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⑥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注】①魏置相:魏国设置相位。②田文:战国时人,曾任魏相,能礼贤下士。③不敢东乡:乡,同“向”。不敢向东侵犯。④宾从:服从、归顺。⑤主少国疑:国君年轻,国人疑虑。⑥属:同“嘱”,委托、托付。

(二)十年春……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魏王在“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之时任用田文为相,请结合选文中鲁庄公的言行,简要分析古代统治者的治国策略。

【答案】取信于民,善于用人。

知识点六:启示感悟类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和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所选材料或同或异,往往要求考生从思想内容的角度谈感受、体会、启示、看法、建议,在比较中寻求对今天的学习和生活的借鉴意义,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例6.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北山愚公者……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节选)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①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②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虎亦寻卒去。意③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小儿不畏虎》

【注】①浣衣:洗衣服②庶几: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③意:估计。

甲文愚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乙文二小儿“初生牛犊不怕虎"。对此你有何感想?请简要谈谈。

【答案】提示:人生有时会面对大山般的艰难险阻甚至是突如其来的灾难,只要我们有信心,有毅力,镇定自若,勇敢无畏,就能克服困难,战胜灾难。

知识点七:诗文对照类

这是近年来出现的比较新颖且有创意的题型。试题将古典诗词和文言文放在一起进行考查,在考查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同时,又考查了考生诗词鉴赏的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例7.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选文一】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选文二】

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政治情怀在两篇诗文中均有所体现,请分别写出能具体体现民本思想的句子,再列举一个“为生民立命”的当代人物并说明理由。

【答案】句子: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人物;袁隆平,他深沉地爱着中国这块土地、爱着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他心忧天下、情系苍生,可谓中华之脊梁。

知识点八:综合类

以上分类为了分析的方便,已经作了筛选,实际考查时常常是以综合形式出现,即从词义、体裁、人物、主旨、感情、手法、句式、修辞、语言、作用、评价等方面全面检测。而且,这种综合几个方面来比较的形式越来越普遍。

例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愚公移山》)

【乙】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②饮酒者游,旬朔③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④,悔前所为;而聪明⑤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⑥,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节选自秦观《序》)

【注释】①暗疏:默写。②滑稽:诙谐戏谑。③旬朔:十天一月。④惩艾:惩戒。⑤聪明:听力和视力。⑥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几次。

(1)用“/"给乙文划波浪线句子断句,划两处。

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

(2)勾连旧知,找出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面山而居而常废于善忘

B.然负此自放至于负者歌于途

C.予少时读书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故虽有勤劳之苦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4)请结合愚公移山精神,对乙文中的人物进行劝勉。

【答案】(1)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2)C(3)(1)于是带领子孙中三个能挑担的人,敲石头,挖泥土,用箕畚把手头泥土运到渤海的边上。(2)所以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也常常荒废在不勤奋上。(4)能结合愚公移山精神内含(咬定目标、知难而进、艰苦奋斗、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等)和乙段内容(天资聪颖但不勤奋,年纪大了视力听力记忆力下降)进行劝勉,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想干成任何事业,就务必保持坚韧不拔的恒心,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学习更是如此,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即使有很强的记忆力,不加以勤奋努力读书,学业也终将会被荒废啊。即使你现在听力和视力不如以前,但你能坚持不懈,学业也终会有所成,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

深度讲练

【解题锦囊】

对于文言文比较阅读的复习与应试,根据近年的试题情况,我们给出以下建议。

(一)立足平时,夯实基础,积累技巧,这是比较的基础。平时要注意古汉语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现象和虚词用法的灵活性,联系语言环境正确解释词义,理解句义;要多角度联系,掌握归纳主旨的方法,学会分析修辞手法,辨析艺术手法的作用等。

(二)通读材料,整体把握,看清题目,这是解题的前提。在解题之前,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材料,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境遇和感情倾向,整体感知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同时看清题目要求,找准比较的角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了解特征,掌握步骤,把握规律,这是准确的保障。比较阅读常常要揭示一般规律或个性特征,解题时可以分三步走:先细读材料,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再比较对照,筛选重要的信息;最后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提炼。

(四)“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不外乎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

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

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对于比较阅读中的阅读理解性试题,要特别注意找准材料的契合点,从思想感情、人物性格特征、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写作方法等角度切入,在分析辨别中求同存异。

(1)比较文章内容

翻译句子,整体感知文意;概括事件,理清前因后果;明确思路,筛选关键词句。

(2)比较主旨情感

议论抒情是重点,文章首尾需看清;人生经历要联系,写作背景来参考。

(3)比较人物形象

从正面描写入手:与人物关联的具体事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文段中简洁概括人物特征的语句。

从侧面描写入手:第三者的语言(评价);作者的评论等。

(4)比较写作手法

常用写作手法:对比、点面结合、动静结合、衬托、托物言志、正侧面描写结合、烘托渲染、铺垫等。

答题格式:采用了……的手法,生动形象(鲜明、细致等)地写出了……,突出了……的主旨(即“写法+好处十内容+主旨”)

(5)比较启示异同

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作者的情感倾向。

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

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

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

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但也要看清题目有没有硬性要求。

【经典例题】

例:(2022·四川资阳·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节选自《礼记·礼运》)

【乙】令既具①,未布②,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③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注】①具:准备就绪。②布:颁布,公布。③嗣:继承。④黥: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刻字,再涂以墨。

1.下列各项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回也不改其乐

B.货恶其弃于地也_________皆以美于徐公

C.恐民之不信____________已而之细柳军

D.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乃不知有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有分,女有归女子出嫁

B.盗窃乱贼而不作作乱害人

C.令行于民期年满一年

D.秦民大说大声说话

3.将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2)明日,秦人皆趋令。

4.“大同"社会是儒家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推行新法后的秦国是否进入了“大同”社会?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简述你的看法。

【答案】1.A2.D3.(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2)第二天,秦国人都遵行法令了。4.没有进入。甲文“大同"社会的核心是“天下为公”,基本特征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等,而乙文中“太子,君嗣也”,表明秦国的天下不是大家共有的,管理者不是大家选举出来的;“太子犯法"刑其傅”“黥其师”,这也不是“讲信修睦”。

【解析】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代词,他的;

B.介词,在/介词,比;

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动词,到;

D.副词,于是/副词,竟然;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辨析。

D.句意:秦国的百姓都非常高兴。“说"通“悦”,高兴的意思。“大说"即高兴、开心。

故选D。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行,实行;为,是;公,公共。

(2)明日,第二天;皆,都;趋,遵守。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学生需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然后言之有理即可。

由甲文“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可知,儒家认为“大同”社会的天下都是公共的。人们做事都为天下公共利益着想,社会管理一定推举贤德和能干的人来主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定讲求信用,保持和睦友善。而秦国在商鞅变法十年后,虽然发生的变化是“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即路上没有人将别人丢的东西据为己有,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裕充足,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但结合乙文“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可知,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并没有做到“天下为公”,也不是“讲信修睦”,所以秦国没有进入“大同"社会,

【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举荐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所以大门都不用关上了。这叫做理想社会。

【乙】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性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然后终于发布法令。

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将依法处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的百姓都非常高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家家富裕,人人饱暖。

【触类旁通】

1.(2022·西藏·中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出师表》)

[乙]

后世唯诸葛武侯有伊尹①风味。其草庐三顾而后起,与耕莘②聘币③,已略相类。其告后主曰:“臣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不别治生,以长尺寸④。若死之日,不使库有余帛廪有余粟以负陛下。”观此言,则其视富贵为何等物!故先主临终谓之曰:“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非先主照见孔明肝胆,其肯发此言!

(节选自《鹤林玉露》)

[注]①伊尹:商朝开国元勋之一。②耕莘(shēn):相传伊尹未遇汤时耕于莘野,隐居乐道。③聘币: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汤使人以币聘之。④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没有别的兼职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不使库有余帛廩有余粟以负陛下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攘除奸凶

③已略相类

④故先主临终谓之曰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4)结合[甲][乙]选文简要概括孔明的忠心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1)不使/库有余帛廩有余粟/以负陛下。

(2)①身份卑微、见识短浅。②铲除。③相像。④所以。

(3)①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

②继承父位的嫡长子可以辅佐就辅佐;如果他没有才能,您可以自己取而代之。

(4)孔明的忠心表现在:知恩图报,尽职尽责,一心为主,不图私利。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断句。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不会让仓库里有多余的丝织品,粮仓里有多余的粮食,来辜负陛下。“库有余帛廩有余粟"是“使”的宾语,“以"是连词,来,其前断开。断句为:不使/库有余帛廩有余粟/以负陛下。

(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先帝不因为我地位、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卑鄙:身份卑微、见识短浅。

(2)句意为:扫除奸邪。攘除:铲除。

(3)句意为:大致相似。类:相像。

(4)句意为:所以刘备临终前对他说。故:所以。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重点的词有:

(1)际,时候;奉命,奉行使命。

(2)嗣子,继承父位的嫡长子;辅,辅佐;不才,没有才能。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提示,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从甲文“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可知,诸葛亮知恩图报;从“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可知,诸葛亮谨记先帝遗嘱,尽职尽责;从乙文“臣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死之日,不使库有余帛廪有余粟以负陛下”可知,诸葛亮一心为主,不图私利。

【参考译文】

[甲]我原本一个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田。只想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求在诸侯间扬名显身。先帝不因为我地位、身份低微,而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中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天下大事,由此使我感动奋发,而同意为先帝奔走效力。后来遭遇失败,我在军事失利之际接受任命。形势危急之时奉命出使,从这以来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所以临终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托付的事不能完成,有损于先帝的英明。因此五月渡泸南征,深入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甲已经充足,我应当勉励统率三军,北定中原,以便竭尽我拙劣的能力。扫除奸邪、兴复汉室、返还旧都。这是我用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至于处置日常之事,决定取舍损益,毫无保留地贡献忠言,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

[乙]后世认为只有诸葛亮有伊尹的风采。他被(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才出仕,与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汤使人以币聘之,大致相似。他告诉后主刘禅说:“我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儿子兄弟的吃穿用度,都有剩余。我在外面为官,没有别的安排,没有别的兼职营生,来增加自己的收入。到死的那天,不会让仓库里有多余的丝织品,粮仓里有多余的粮食,辜负陛下。"由这些话来看,他视富贵是何等东西!所以刘备临终前对他说:“继承父位的嫡长子可以辅佐就辅佐,如果他没有才能,您可以自己取而代之。”不是刘备与诸葛亮肝胆相照,他愿意说这话!

2.(2022·贵州毕节·中考试题)阅读古文,完成问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乙】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称量),然后知轻重;度(测量),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孟子梁惠王》)

(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①讲信修睦_____

②男有分,女有归_____

③今恩足以及禽兽_____

④王请度之_____

(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②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3)[甲]文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用[乙]文的话说就是_____

(4)中国古代的“行大道”,是指哪三个方面内容?孟子认为古人“过人"之处是什么?请分别用原文回答。

【答案】(1)培养职责,职分遍及思量,揣度。

(2)①大道在天下实行时,把天下作为大家所共有的。②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中国古代的“行大道”指的是: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古人“过人"之处是: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修:培养;(2)句意: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分:职责,职分;(3)句意:如今(您的)恩德足以遍及到禽兽身上。及:遍及;(4)句意: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度:思量,揣度。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行:实行;为:是;公:公共的;(2)权:称量;度:测量。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甲】文中的“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思是: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与【乙】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遍及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遍及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意思相近。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中国古代的“行大道”指的是【甲】文中的“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男有分,女有归”,各司其职,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货尽其用,人尽其才。【乙】文,孟子采用类比的方式,先由尊敬自己的老人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家的孩子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引出“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的原因“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

【参考译文】

【甲】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因此人们不仅仅以自己的亲人为亲人所赡养,不仅仅抚育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对于财货,人们憎恶把它扔在地上的现象,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