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届高考语文晨读资料(2023-2024年1月9日-15日)_第1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晨读资料(2023-2024年1月9日-15日)_第2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晨读资料(2023-2024年1月9日-15日)_第3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晨读资料(2023-2024年1月9日-15日)_第4页
2023-2024届高考语文晨读资料(2023-2024年1月9日-15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高考语文晨读资料(2023-2024年1月9日—15日)晨读资料(2023年1月9日—15日)

目录

一、人物速写

二、句子迷

三、古诗天地

四、理论入门

五、美文共赏

六、时事评论

七、考场佳作

一、人物速写

刘震云:没有一个作家是天才

我的名片

刘震云:确立了创作中的平民立场,将目光集中于历史、权力和民生问题,但又不失于简洁直接的白描手法,也因此被称为“新写实主义"作家。2018年4月13日,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兰西共和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以表彰其作品在法文世界产生的影响。

我的语录

选取人物所说的能表达思想、品格等的语句。所选的语句尽量有趣有料,学生能运用在作文中,不可太过晦涩难懂,看完印象全无。语录选取3-5条,每条字数不超过50个字。

◆生活本没有输赢,但如果你一旦有了胜负心,那你一定是输家。

◆世界上有一条大河特别波涛汹涌,淹死了许多人。这条河叫“聪明"。

◆归零心态就是把自己心灵里的一切清空,把已经拥有的一切剥除,一切归于零的心态。

我的特写A

有所执着,必得有所放下

刘震云14岁便从家乡离开,去大西北当了兵。经过6年部队的打磨和历练,刘震云凭借坚实的底子和勇往直前的动力成功考上了北大文学院,成为了那一年的文科高考状元。

而北大文学院也让热爱文学的刘震云更加富有激情。在北大的4年中,他沉浸在北大文学的海洋里,这也奠定了刘震云日后成为文学界泰斗的基础。

苦读四年后,刘震云顺利从北大毕业。那时,国家的工作是包分配的,刘震云在毕业初期面临两个选择:其中一个是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办公地点在中南海;另一个是《农民日报》。虽然两份工作都是有编制的,但待遇明显不同,甚至差出很多。在当时,如果进入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那么未来成为国家干部的概率是非常高的;而《农民日报》则是刘震云的兴趣所在。对于家人来说,当然更希望他能进入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未来走仕途。但刘震云为了梦想放弃了仕途,毅然选择了《农民日报》化身成为一名文学“追梦人”。

他最终选择《农民日报》的理由很简单,不管从兴趣爱好还是理想,都是要从事创作事业,希望能沿着自己梦想开始的地方继续前进。于是,1982年刘震云正式进入农民日报开始工作,慢慢积累经验。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刘震云放弃了步入仕途的机会,成为文学追梦人。人生有所执着,也得有所放下。

我的特写B

成功没有捷径

在母校北京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刘震云先生说:“我们民族最缺的其实就是笨人"。成功不能走捷径,要把事情做好,必须要下笨功夫。

刚进入《农民日报》工作之初,刘震云还没有任何经验,并且只能通过工作之余的时间进行文学创作。起初由于工作占用了他大部分的时间,他没有很多的时间去进行精细的创作,发出去的稿件基本都石沉大海,就算有些能被刊登,稿费也少的可怜。然而,就是在这样现实一次次无情的打击下,刘震云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沉淀自己,厚积薄发。他无视生活的艰辛,一门心思投入到了创作的海洋。用愈挫愈勇来形容刘震云一点也不为过,不断地投稿失败,反倒更加激发了他创作的决心,这仅仅是因为他有着热爱文学创作的热情。“一事至精,方可动人”,经过29年的风吹雨打,刘震云的坚持不懈最终获得了巨大的回报,29年间,他用自己的双手和灵魂创作出了诸如《塔铺》《新兵连》《一地鸡毛》等重磅名著,其中,《新兵连》和《一地鸡毛》还被拍成了电视剧,收视率广受好评。在自己的作品初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后,刘震云趁热打铁,接连推出了《故乡天下黄花》《我不是潘金莲》《一句顶一万句》等小说作品。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刘震云自称是“笨人”,其实成功从来就没有捷径,没有一年年的笨功夫,哪来皇皇巨著。

我的特写C

对名利保持定力

存在着两个刘震云:一个是名编剧刘震云,他与这个国家最著名的导演和演员合作,在名利场中游刃有余,滴水不漏;另一个是作家刘震云,寡言,克己,内心深处不亲近权力与富人。他被视作少有的,在这二者间获得了平衡的作家之一。

当回到真正能令刘震云感到趣味的写作之中时,他几乎成为了与名利场中全然不同的刘震云。他有极强的定力。《一句顶一万句》杀青后从片场回家,刘震云立刻把自己关在书房,继续写他将于2017年出版的新小说。在妻子郭建梅的描述中,娱乐圈啊,影视圈啊,那种浮躁啊,那种飘然啊,轰轰轰轰的那种,或者说是那种嘈杂的环境,但是当他这个腿迈到这边的时候,他立即就能静下来。他定力到什么程度,那个手机在他这儿搁,从来不看,一天都不带看一眼的,他这个身份的转移,角色的转换,以及包括他的习惯的转换,思维的转换,特别地快,而且极其地到位。

有一次刘震云从埃及开会回来,郭建梅在他的行李里看到一个奖杯,他刚从埃及领完“埃及文化最高荣誉奖”。直到妻子发现,他才跟妻子说。他的几十个奖杯都在地下室,地下室也不让摆在明面儿。就专门有一个小格,外头是实心儿的那个门,就在里头,就在里头待着呢,谁也看不见。

名缰利锁困住了不少人,刘震云却能对名利抱持定力,继续坚持写作,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速写:蒋勋曾言:“物质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没有抗衡的力量。"出生于农村的刘震云从小物质匮乏,但是他对名与利始终抱持定力。回到家里就能忘记灯红酒绿的娱乐圈,摒弃外界的喧嚣,继续写作;捧回奖杯就将蜗角虚名抛到脑后,将奖杯封存于地下室,将自己清零。正是这种与物质抗衡的精神力量,让他无论失败抑或是成功,总能继续坚定前行。反观当下,多少人沉湎于声色犬马,而江郎才尽;多少人困囿于名缰利锁,而初心不在。保持定力,就能一蓑烟雨任平生。

二、句子迷

1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

注释:云雾缭绕的高山,郁郁苍苍,大江的水浩浩荡荡,先生的品德啊,比高山还高,比长江还长。

适用主题:品德高尚、敬仰等

示例: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且看一代孤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又看横渠先生张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再看爱国之士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心怀天下、心忧家国是华夏民族千年以来的精神追求。

2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陆游

注释:高大的松树在山里的深沟大壑之中,被风霜围困,不见天日;但运气来临时,它会大展其用,支撑起皇帝的高堂广厦。

适用主题:忍受成功前的孤寂等

示例:忆往昔,太史公司马迁沉潜著书,终成“史家绝唱,无韵离骚"——《史记》;观今朝,中科院院士贾金锋带领团队十年,成功捕获“马约拉纳费米子”,推动上海交大在拓扑量子领域名列世界前茅。“君不见长松卧壑困风霜,时来屹立扶明堂”,风霜雨雪是成功之路上必不可少的经历,关键是要耐得住寂寞,沉潜蓄势,才能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3江山留胜迹,我辈登复临。——孟浩然

注释: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适用主题:传承、创新等

示例:在伽利略为近代物理学奠定的基础之上,牛顿经典力学得以横空出世;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基础之上,孟德尔豌豆实验及遗传学得以破土而出;在日晷计时的基础之上,现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时钟得以应运而生。正如孟浩然所言:“江山留胜迹,我辈登复临”,吾辈自当在前人奠定的基础之上,推陈出新,成就更伟大的事业。

4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姬昌

注释:谦虚而又谦虚的君子,保持谦虚的态度以提高自己的修养。

适用主题:谦卑自守、自谦等

示例: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造诣虽高,人却不“谱大”,逢谏必改,闻过则喜;国学大师季羡林谦卑自守,终其一生,只把自己看作一个普通人,低调行事;中国现代绘画之父徐悲鸿虚心谦逊,不耻下问,认真听取农人建议,改正画作中“卷尾麻鸭”这一疏漏之处。正所谓“谦谦君子,卑以自牧”,君子之所以被称为君子,大概就是因为他们虚怀若谷、谦卑自守。

5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注释: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适用主题:家国情怀、爱国等

示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的赤诚;“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王昌龄的决绝;“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是李白的豪情……古往今来,华夏大地上从不缺少慷慨悲歌、满腔热血的爱国志士。

6丈夫志在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

注释:大丈夫理应志在四海,纵使相隔万里也犹如比邻。

适用主题:自信、自我勉励等

示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与使命,新时代青年风华正茂、春光正好,更显勇毅与担当。丈夫志在四海,万里犹比邻,新一代的青年应当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与时代同频共振,在奉献中成就不悔青春。

7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李白

注释:孔圣人都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少年人啊!

适用主题:后生可畏、青年人有更多发展等

示例:“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是少年人的英雄气概;“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是中年人的凌云之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是老年人的豪情壮志。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经历与感悟,而风华正茂的少年人,有着无限的机遇与可能。

8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杜甫

注释:拥有如此奔腾快捷、堪托死生的良马,真可以横行万里之外,为国立功了。

适用主题: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等

示例: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作为新时代青年的我们,正用青春书写着最华美的篇章:跳水小将全红婵一鸣惊人;滑雪小将苏翊鸣在冬奥首秀上交出夺目答卷……青春须早为,让我们不负历史召唤,在奋斗中书奏响时代凯歌。

9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陈寿

注释:有志行走万里的人,不会中途停下自己的脚步。

适用主题:坚守本心、不忘初心等

示例:叶嘉莹一生辗转多国,经历种种磨难,但是始终坚持与诗词为伴,终成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大家;李时珍自少时便立志成为名医,他游遍大江南北,耗费二十七年成功编著《本草纲目》,终成一代医圣。正如陈寿诗云:“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择一事,终一生,必将有所成。

10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杨万里

注释:纵使风大浪高,也不要慌,不要愁,要一笑了之。

适用主题:乐观积极、人生态度等

示例:五彩斑斓的生活中不单只有和风细雨、旭日暖阳,当然也有风霜雨雪、惊涛骇浪。平静无波的日子里静心享受即可,而波澜起伏的情况也不必惊慌失措。“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有了这样一份旷达乐观的态度,不管面对着怎样的愁苦境遇,都能够一笑置之、淡定以对。

11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后汉书》

注释:太阳和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永远流经大地。

适用主题:经久不衰、永恒伟大等

示例: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华夏大地上几千年来的文明生机不朽,给予炎黄子孙源源不断的滋养。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丝绸瓷器、刺绣剪纸、国学中医……迄今为止,这些熠熠发光、举世瞩目的中华成就仍然给予我们无限的骄傲与自豪。

12闲云潭影,物换星移。——王勃《滕王阁诗》

注释: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

该句为化用,原句为: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适用主题:珍惜时间,珍惜青春等

示例:闲云潭影,物换星移。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处于新时代的广大青年风华正茂,更应当珍惜时间,奋发有为。匡衡珍惜时间以至于“凿壁偷光”,在日夜苦读之下,学有所成,最终官至西汉宰相;朗朗珍惜时间,在勤学苦练之下,终成闻名国际的钢琴大师……青年人应珍惜时间、把握时间、利用时间,莫待时光白白流逝,空留一声“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的叹息。

13径行直遂,青云万里。——《礼记》

注释:随心行事而顺利达到目的,前途光明,前程似锦。

适用主题:前程远大等

示例:近代,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里曾写道:“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这是对风华正茂的少年人的殷殷期望;而在今天,“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是对广大青少年的谆谆嘱托。径行直遂,青云万里。生逢其时,青少年当奋发搏击,青云直上!

14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尚书·周书》

注释:取得伟大的功业,是由于有伟大的志向;完成伟大的功业,在于辛勤不懈地工作。

适用主题:树立远大志向、勤奋等

示例:古往今来,成大事者,无一不是有远大志向做基,辛勤奋斗为辅。《尚书·周书》有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在西南大山辛勤躬耕几十余载,最终完成了“中国天眼”这个国之重器……新时代的青年春光正好,当志存高远,辛勤奋斗,成就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

15人无善志,虽勇必伤。——刘安《淮南子》

注释: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志向,即使勇敢,也会受到挫折而失败。

适用主题:立身做人、善良等

示例:“人之初,性本善”,《三字经》里的句子在我们牙牙学语之时便已耳熟能详,为的就是潜移默化地引导孩童为人处世。刘安在其所著的《淮南子》中也说道:“人无善志,虽勇必伤”,立身处世,为人做事,当有良好高尚的志向,否则,即使勇敢无畏,也将会受到挫折而失败。

16成大事者,不争一息。——冯梦龙《智囊全集》

注释:成大事的人,眼光要放远一点,不要在乎眼前的利益。

适用主题:目光长远,格局等

示例:冯梦龙曾言:“成大事者,不争一息。"司马迁发愤著书,整整十三年,最终成功攥写五十二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青蒿之母”屠呦呦潜心钻研,耗费四十余年,成功研制出疟疾克星——青蒿素;潘建伟在量子卫星领域深入研究了十几年,促成我国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升空……无数例子证明,凡成就伟大事业者,皆是目光长远者,不争一息,而是花费数年乃至数十年。

17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刘向《战国策》

注释:行动犹豫疑虑,就不能取得成功;做事信心不足,就不会产生功效。

适用主题:自信、信心等

示例:因为自信,战国时期的甘罗在其十二岁的时候便已成为秦国的丞相;因为自信,西汉时期的霍去病创下了“封狼居胥”的不朽战功;因为自信,身残志坚的罗斯福力挽狂澜,拯救了经济危机之下的美国……古今中外的例子证明了,自信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正所谓:“疑行无名,疑事无功”,若是犹豫不定,信心不足,则会陷入“灭亡”的泥淖之中。

18光而不耀,静水深流。——《老子》

注释:虽然有光亮但是不耀眼,表面平静的水,却不知道水底下有多深。

适用主题:平凡中的伟大、低调等

示例:“中国好人"胡晓春、李培生常年如一日的在山崖间清扫环境,日复一日的守护着黄山的千年迎客松;樊锦诗扎根敦煌,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做出了重大贡献,被人们称为“敦煌女儿”……光而不耀,静水深流。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这些平凡之中的伟大,格外打动人心。

19一息若存,希望不灭。——泰戈尔

注释:只要还有一丝气息存在,希望就还在。

适用主题:希望、信念等

示例:一息若存,希望不灭。即使成为俘虏,苏武仍旧心系汉朝,心中保有重归汉朝的希望,历时十九年,终于回到了其心心念念的故土;即使民众麻木,鲁迅先生心中仍然持有一份希望,弃医从文,用文字唤醒人们的灵魂……从古至今的无数例子都证明了希望的重要性,希望不灭,即使处于低谷,也终将会走出泥泞,重见花明柳暗。

20君子之学,死而后已。——顾炎武《与人书》

注释:君子对于学习的追求,直至生命结束才会停止。

适用主题:好学、终身学习等

示例:学而不已,阖棺而止。追溯历史,春秋时期的孔子就已经践行了终身教育的思想;老革命家董必武即使到了晚年,仍然坚持练字,“手杖作笔"成为当时的美谈;“北大保安第一人”张俊成在工作间隙坚持学习,最终考上北京大学,从保安逆袭成为大学生……清代顾炎武曾说:“君子之学,死而后已”,我们自当学习前人,坚持终身学习!

三、古诗天地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属《相和歌·楚调曲》,与《婕妤怨》、《长信怨》等曲,从古代所存歌辞看,都是专写“宫怨”的乐曲。

李白的《玉阶怨》,虽曲名标有“怨"字,诗作中却只是背面敷粉,全不见“怨”字。无言独立阶砌,以致冰凉的露水浸湿罗袜;以见夜色之浓,伫待之久,怨情之深。“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幽怨如诉。二字似写实,实用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怨深,夜深,不禁幽独之苦,乃由帘外而帘内,及至下帘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若人不伴月,则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此一转折,似断实连;似欲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则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却下,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以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下帘。帘既下矣,却更难消受此凄苦无眠之夜,于更无可奈何之中,却更去隔帘望月。此时忧思徘徊,直如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纷至沓来,如此情思,乃以“却下"二字出之。“却”字直贯下句,意谓:“却下水晶帘”,“却去望秋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返复,所谓字少情多,以虚字传神。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之法,似当如此。“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极见工力。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

诗中不见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而作者似也无动于衷,只以人物行动见意,引读者步入诗情之最幽微处,故能不落言筌,为读者保留想象余地,使诗情无限辽远,无限幽深。以此见诗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以叙人事之笔抒情,恒见,易;以抒情之笔状人,罕有,难。

契诃夫有“矜持”说,也常闻有所谓“距离"说,两者颇近似,似应合为一说。即谓作者应与所写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并保持一定“矜持”与冷静。如此,则作品无声嘶力竭之弊,而有幽邃深远之美,写难状之情与难言之隐,使读者觉有漫天诗思飘然而至,却又无从于字句间捉摸之。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缕,正是这样的佳作。

(孙艺秋)

塞下曲六首(其一)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出于汉乐府《出塞》《入塞》等曲(属《横吹曲》),为唐代新乐府题,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李白所作共六首,此其第一首。作者天才豪纵,作为律诗亦逸气凌云,独辟一境。象这首诗,几乎完全突破律诗通常以联为单位作起承转合的常式,大致讲来,前四句起,五六句为承,末二句作转合,直是别开生面。

起从“天山雪"开始,点明“塞下”,极写边地苦寒。“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所以,这两句是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同时,“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这层意思紧启三句“笛中闻折柳”。“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这四句意脉贯通,“一气直下,不就羁缚”(沈德潜《说诗晬语》),措语天然,结意深婉,不拘格律,如古诗之开篇,前人未具此格。

五六句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古代行军鸣金(錞、镯之类)击鼓,以整齐步伐,节止进退。写出“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起四句写“五月”以概四时;此二句则只就一“晓"一“宵”写来,并不铺叙全日生活,概括性亦强。全篇只此二句作对仗,严整的形式适与严肃之内容配合,增强了表达效果。

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末二句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砍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这是一诗点睛结穴之处。

这结尾的雄快有力,与前六句的反面烘托之功是分不开的。没有那样一个艰苦的背景,则不足以显如此卓绝之精神。“总为末二语作前六句”(王夫之),此诗所以极苍凉而极雄壮,意境浑成。如开口便作豪语,转觉无力。这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二语有异曲同工之妙。此诗不但篇法独造,对仗亦不拘常格,“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旷远奇逸之思”(姚鼐),自是五律别调佳作。

四、理论入门

材料一:

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有强大的战略定力,越是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中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漱荡中始终站稳脚跟。

(摘编自2022年7月7《人民日报》,蔡文成(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二:

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动画就深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追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成功塑造了诸多影响至今的典型形象。作为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上映于1961年的《小蝌蚪找妈妈》真正做到让齐白石的“画"动了起来。该片借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创造出一群栩栩如生的小蝌蚪形象,在中国动画史上,为南齐画家谢赫所言的“气韵生动”留下最初的注脚。

中国传统美学历来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旨在说明形象表达的不只是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意蕴。《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的民族风格表现为浓重、绚丽的格调。在山川、石头、草木等景物以及宫殿建筑的造型设计上,华美的视觉造型和活泼的内在情绪融为一体,个性鲜明的人物性格与华丽鲜艳的神奇景色相得益彰,传统绘画的形式美感和装饰美学意味有机融合,呈现出一个灿烂丰富的意象世界,于情景交融中揭示作品的内在意蕴。这些经典作品以丰富的审关意象,体现中国传统美学“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原则。以历史反观当下,走向更高层次的审美意象,以崇高和优美涵养时代、涵养人,仍是中国动画高质量发展不可多得的宝贵经验。

在今天,动画电影的竞争力主要在于承载的价值观念。呈现与表达价值观念,是典型形象塑造的目的。近年来,一批国产动画电影赓续传统,从传统题材中寻找素材,结合新的时代语境,创造出贴合当下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表达方式。这既这既是创作者文化自信的表现,也受益于科技的进步。从上世纪的《哪吒闹海》到近年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的形象发生了显著变化,形象内涵也被赋予新价值、新理解和新呈现。

(摘编自2022年6月2日《人民日报》,饶曙光《中国动面:从塑造典型形象到创造经典作品》)

材料三:

近些年,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文化类节目以多种艺术形式的跨界演绎、跨圈层运作的文化策略,推动传统文化节目频频“出圈”,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类节目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让文化符号生动起来。从形成热点的节目来看,跨界已成为创新节目形式、“活化"文化经典的重要方式。《中国考古大会》《舞千年》将舞蹈作为展现中华文化丰富内涵的有效表现手段。前者借由舞蹈复现古代人的生活图景,较好地平衡了节目的专业性与通俗性;后者以中国古典舞透视中华文明,发挥舞蹈长于抒情的特性,将舞蹈的表现性和影视艺术的叙事性有机结合起来,提升了节目的感染力。融入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并非简单地拼凑、组合,创作者要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相互配合,互为补充和加强,由此满足观众多元审美需求,重新释放传统文化的魅力。

让叙事视角更加多元。相较于曾经流行的“讲坛式”解读,当下的文化类节目呈现出更多元的叙述视角,和更加差异化的“解码"方式。一些节目“解码”文化基因,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国家宝藏》通过“国宝"的“前世今生”激活沉淀千年的中国灿烂文明,讲述薪火相传、代代守护的故事,让历史的光芒照进现实。文化类节目在进入网络文艺的生产和传播场域后,也尝试以更具“网感"的表达方式阐释传播传统文化。然而,也有一些节目充斥着吐槽、调侃、玩“梗”、解构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文化的深度和意蕴,使节目趣味有余、内涵不足。如何既能适应网络文化审美特征,又在创新表达方式中坚守传统文化根脉,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让表达空间更加开阔。圈层化是网络时代的典型特征。当下部分创作者围绕圈层文化做文章,将其当作文化类节目创新表达形式、实现节目迭代的突破口。《舞千年》就是跨圈传播的产物。该节目追求的国风表达和审美旨趣与当下古风圈、汉服圈高度契合,以精准的圈层定位,成功吸引互联网年轻受众的注意。同时,节目也通过挖掘古凤视觉符号背后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小众文化进行大众化转译,从而实现圈层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同频共振。跨圈层运作的关键还在于借助圈层粉丝赋能,提升节目的传播力。《舞千年》充分利用网络时代参与式文化的特征,通过设置互动活动号召不同文化身份的网友录制节目“反应视频”,以他们的二次创作打通圈层壁垒,激发更多年轻人关注中华传统文化。

总之,跨圈层运作是有效链接“Z世代”文化空间,实现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接合的一种尝试,它既能对小众文化、圈层文化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也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开辟了新的表达空间和传播路径。

(摘编自2022年7月3日《光明日报》,马立、周星《文化类节目:在跨界融合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

五、美文共赏

江上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诗化情境,晚秋尚有一片绿色以正衬子胥此时的境况——柳暗花明又一村,充满诗情画意,突出子胥死里逃生后轻松、幸福的心境。)

>>>情节序幕:关外晴山一片绿。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对偶手法,突出江岸聚集之人来自不同的地域,汇集吴、楚民情,更显故事之自然与客观,营造出典型的社会氛围。)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对话论理,季札的高洁与退隐,为下文突出子胥的人品埋下伏笔。)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季札挂剑”这一典故,用来表示对亡友吊唁、追怀,或用于形容恪守信义;对比手法,众人对季札宁死不为王、退而耕田态度不一,其中转折突出“那老年人"的谅解,士各有志,季札行为感人——重义气,淡功名,引发子胥的反躬自省。)

>>>情节开端:延陵季子不忘故。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过渡作用,既承接上文众人品评季札挂剑的情态,又开启下文子胥的就此发愿,突出内心孤寂与纠结,以及渴求政治知己的强烈愿望,为下文寻得渔父朋友而埋下伏笔。)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与子期乎芦之漪。(渔父为引渡行人苦恼而作歌,“太阳和月亮都过去很久,而我不能迟迟入睡,日月之光是那么的明亮,我和你在河边的芦苇丛中相遇"。)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江边邂逅,渔父的歌声“感动子胥的心”,身不由己,循歌而行。)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比喻诗化,夕阳沉金,半月映江,成为永远捉不到的宝石,唯美至极;借景抒情,此等美景,慢慢地治愈着子胥。)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太阳快要落山,我心又忧又悲。月亮已经出来,你为什么还不渡江呢?")(隐喻手法,“日月”在天,光鉴天地;歌词后续,“事寝急兮将奈何!芦中人,岂非穷士乎!"不知不觉子胥已成曲中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这歌声是吸引,亦是救赎,正应后文所言,“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

>>>情节发展:闻郎“江"上踏歌声。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的宁静。(心理描写,子胥风尘仆仆,眼前的一切——清新的空气、温柔的江水、和谐的橹声,尤其那无语的渔父,让其回归“原始一般的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对比手法,滔滔的流水是时间的牵绊,浮动的月光是空间的牵系,子胥已是境遇窘迫,命悬一线,却仍心念家国,相比那些“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人在羁旅异乡,与流离失所的百姓们早已同频共振,令人潸然。)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爱憎分明,刚性男儿子胥,在渔父的世界里得以柔化、舒缓,矛盾交织,一面是仇深似海,一面是清淡如水;唯恐江水渡完,子胥是想挽留这难得的宁静与美好。)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照应前文季札挂剑的典故,子胥与渔父萍水相逢,“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却得对方引渡摆渡,不由感慨:唯一的恩人、无名的朋友,足矣!)

>>>情节高潮:穷思挂剑酬知己。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哲理性的诗意美,子胥赠剑被拒,却阻挡不了子胥认定对方为知己这个想法,故而渔父虽已离去,但剑已然是朋友的了,只因“始吾心以许之”“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

>>>情节结局:繁华落尽见真淳。

(有删改)

[注]历史小说《伍子胥》写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的复仇故事,叙述他由楚至吴的辗转逃亡。小说共九节,《江上》为第六节,伍子胥过了昭关,继续跋涉,前往吴国。

知识建构

//诗化小说//

诗化小说,凭借诗的隐喻、象征等,让时空、心理变得浑然一体,小说的情节被淡化,整体富有哲理性的诗意美,提升审美空间。这与其他小说不同,诗化小说既不注重叙事表达,又不以情节取胜,而是重视创造情境。其特点如下:

1.诗化小说具有诗的审美目标,或寓于诗情,或富有哲理性的诗意美。

2.既有生活的客观真实,不失美感,又有思想内涵,博大精深。

《伍子胥》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受奸佞小人陷害后,从楚国一路奔逃到吴国的故事,“可以说是一架桥梁,它一方面还留存着一些田园风光,一方面则更多地着眼于现实。”小说主要关注其中的精神活动及思想成长成熟的历程,节选部分处处可见匠心,作家通过诗意的语言描写独特形象——江水、日月等,特定氛围为:晚秋却有一片绿色,江上行船及渔父歌声。引人入胜,充满浓郁的桃源气象。在此历史故事中作以诗性发掘,无论是开头触景生情,子胥“获得了真实的生命”,还是主体用典反省,凝聚丰蕴的哲理意味——是继续为民请命过颠沛流离的日子,还是舟行水上过无欲无求的隐逸生活?

六、时事评论

别人的二舅治不了我们的精神内耗

原创博士老青年吐槽青年博士2022-07-2616:48发表于北京

《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火了,生活艰难精神抑郁的人们,太需要一场治愈。作者“衣戈猜想”以细腻、幽默、动人的笔触,描摹了山村里二舅,一个意外残疾、生活艰难却坚强乐观的能工巧匠,苦难而饱满的一生。有人说,这是视频版《活着》。有人说,二舅像是从故事里走出来的主人公,重叠了无数平凡人的身影。很多人的亲戚里,或许都有这么一位二舅式的人生。心里既平静又汹涌,这是很多人看完这个故事后的真切感受。

平凡人不平凡的生活,身处逆境而不屈服,这是经典文学和故事的母题,我们见过类似的二婶、二伯、二姨、二哥、二叔、二姐,为什么这一次的“二舅"尤其触动人心?故事讲得好,第一,时间选得好,此时,人们心理上太需要一个二舅式的精神治愈。第二,更重要的是,会讲故事。讲得真诚而有技巧,叙事特别饱满。故事里有很多金句的提炼,但总体来说,提炼得让人感觉不是那么刻意,而很自然,讲到某个地方自然涌出来的道理。

这是极高明的叙事,叙事归因隐藏或潜伏在情节中,如“这个世界上第一快乐的人是不需要对别人负责的人,第二快乐的人就是从不回头看的人”,让它自然流出来。越是精彩的叙事,越让听者感觉“某个道理的得出"是如此顺理成章,自然而然跟随情节的发展。越是好故事,其因果解释隐藏得也就越深。早川说,技巧娴熟的作家,往往特别擅长选择能让遂其所愿的方法感动读者的事实,让读者参与结论。“二舅”深刻地体现了这种“遂其所愿的感动”,而不是用大道理和悲情强加的感动。娓娓道来的叙事,恰到好处的提炼,叙事是主线,提炼没有高于叙事本身的冲击力。

“二舅”视频中有很多感悟,成为人们刷屏分享时的“金句":遗憾谁没有呢?人往往都是快死的时候才发现,人生最大的遗憾就是一直在遗憾过去的遗憾。遗憾在电影里是主角崛起的前戏,在生活里是让人沉沦的毒药。可见让小孩将来孝顺自己的最好方法,就是默默地孝顺自己的父母。小孩是小,不是瞎。——这些都是饱满、充分的叙事之后,自然得出的道理,所以才有触动人心的治愈力量。没有故事,空有道理,那就是带着爹味的说教了。艺术是什么?艺术是看不见的,艺术性就是“把匠心不露痕迹地掩盖起来”。

说完故事的艺术性,再说说刷屏了寄托着当下人们精神治愈的二舅。感动一下触动一下,挺好,这也是文学和故事的应有功能,生活需要鸡汤。但,二舅是别人的,感动是瞬间的,故事是他者的,自己的日子、疼痛和艰难,最终还是需要自己鼓起勇气去面对。非虚构故事的短暂按摩和治愈后,还要回到自己眼前的苟且。视频讲述和剪辑,容易让苦难生活美颜化,在这个故事中,二舅其实是沉默的,一直没有开口,而是外人视角的讲述。那些通透的道理,也并不是二舅的道理,而是他者的提炼塑造,二舅不是靠那些道理治愈自己的。二舅并没有一个治愈自己的二舅,别人的道理永远过不好自己的一生,只有自己咬牙去闯去拼去和解。

别人的二舅,治不了我们的精神内耗和心灵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无法在“他的命运远远不如我们都活出了精彩"中获得慰藉和平衡,我们只能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自己的努力中获得平衡。不要寻求二舅式的精神寄托,不必在自己的亲戚里找二舅、生活里乱认个二舅。

另外,这是别人的故事,别人的二舅,感动一下未尝不可,但不要头脑一热去打扰别人。

不要去围观二舅。社交媒体时代一大弊病是,一个人、一件事、一篇文章火了,就成了“流量”,无数网红就会扑上去围观。以前发生过的但愿不会重演:以正能量之名去打扰别人的生活,堵门的,爬墙的,组队采访的,合影的,寻求合作的,大半夜敲门拍视频的。一个腿脚不便的老人,家中还有更老的老母亲,肯定不希望这样的围观。距离产生美,放过他二舅。让二舅安安静静陪姥姥度过余生,就是最好的关注。

不要去“帮助"二舅。在网络留言中,一个网民的评论很让人感动,他说,刚看到,有点“想帮他点什么”的感觉,但后来感到羞愧。为什么羞愧呢?我想,是那种“自我感动"带来的羞愧吧。从故事看,这个二舅自立自强,能自食其力,日子过得还不错,在村里也受到尊敬,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拿着手机看文章的人,很容易“眼睛一酸”“心里一动”,那种俯视的同情心一上来,什么都挡不住。还是克制一下,不要用“我能做点什么去帮助这个二舅”去感动自己。

不要去“教育"二舅。我猜,看完这个故事后,肯定会有人心生不平,教育这个二舅,你怎么不去告那个让你残疾的庸医?残疾证怎么就办不下来呢?你怎么不去主张自己的某个权益?你怎么不抱怨呢?不要用自己现代世界中的价值观去评判和衡量别人那种前现代的坚韧品质,不要用自以为高明的观念去度量别人的生活。没有谁比谁傻,很多道理,只有打成生活的碎片,在水里泡一泡,在风中晾一晾,日晒雨淋一下,才有生命的质感。

不要去“消费”二舅。我很多人都在呼唤这个二舅,建议他去各大短视频平台搞直播。作者很清醒,他回应说:二舅这点小小的流量,你要劝他直播干啥呢?一遍遍的像祥林嫂一样重复自己的苦难,然后跟一帮不知所谓的人打PK,跪求大哥们上上票,再然后突然开始扯着嗓子卖抽纸?是啊,感动之后关上手机,不要在直播中消费这样一个自强不息的老人。

不要去“拔高"二舅。朴素的生活,不需要多私高大的道理,“都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胡一把好牌,而是打好一把烂牌。二舅这把烂牌打得是真好,他在挣扎与困难中表现出来的庄敬自强,令我心生敬意。”二舅从来不是靠那些道理把自己的日子支棱起来的,很多时候就是一种生存的、活着的、不让人看低的本能。这种本能,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必将他神秘化、高大化、神奇化,不必将平常的生活书写成神一样的传奇。带着某种需要一“拔高”,那种生活中野蛮生长的朴素和真实,就没有了。

习惯那种没有金句和答案的读书

原创博士老青年吐槽青年博士2022-04-2317:35

常有一些小朋友跟我说,说什么书什么书是经典,可读后往往大失所望,读了大半天都读不到值得划线和摘抄、能启发思考的“金句”。或者是因为看了某段“金句"被一本书吸引,可买来读后发现,书中像这样的金句太少,感觉被忽悠了。我知道,不少人都热爱这种“金句驱动式”阅读,我想说的是,这种功利式阅读,不是一种能汲取到知识营养的好方法。寻章摘句生吞活剥碎片化的金句,忽略论证过程,不沉浸到整体内容,欲速则不达,效率其实非常低,糟蹋了时间,也糟蹋了好书和阅读。

“金句"往往是一长段材料铺垫和扎实论证后的“飞跃性概括”。比如阿多诺说:在一个从众的大众社会中,偶像崇拜往往通过某种“伪个性化"的方式来操纵,并以此掩盖了文化工业本身的标准化和同一性。——这句话够“金句”吧?但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翔实的材料和论据得出的结论,认真读了前面的铺垫与论证,这个结论才是顺理成章的、有理论活性的,你也才真正理解了这个判断。经历了这个过程,“金句"才能进入你的知识体系,成为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有活性的思想,让你在写作时自由调用,支撑你的输出。否则的话,割裂了他的来源,只把这一句当金句摘抄下来,在笔记本上形成记忆假象,很快成为被遗忘的“死教条”。

刘擎教授也说过这个意思:我们传统的学院派教育强调知识要有系统,要有完整的结构和逻辑关联等等,而年轻人比较喜欢丰富而碎片化的知识和感受,所以他们喜欢“金句"。我觉得,一个比较闪光的句子,那都是在一个整体论述之后出现的,它是有上下文的。

不在知识的系统和整体面貌中去理解一句话,那种“金句”是无法“致知"的。社会学家安德鲁阿伯特区别了“知识”(knowledge)与“致知"(knowing),“知识”是“致知"的一个结果,重要的是“致知”过程。阿伯特批评说:大部分我教的学生认为,知道一些东西就是知道一个网址。他们致知的主要模式是去“寻找"(finding)。对他们来说,“阅读亚当斯密”意味着寻找每一章中真正重要的五六个句子。他们不明白,亚当斯密其余的句子都包含着论点和论据,他用这些论点和论据来产生并捍卫这些学生划重点的部分。对学生们来说,阅读只不过是在网络以外的地方浏览。它是一种过滤掉无关紧要的闲散部分、并找出真正重要事情的练习。他们实际上不相信思想,他们相信碎片化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斯密的理论不是一个论证,而是固定的内容。

阿伯特实际上批评的也是这种“金句驱动式"阅读,一本书,只想要给总结出几个“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关键结论”就行了,能让我免除“阅读那些闲散内容"之苦,多好啊。这种过滤和筛选,只要那些“碎片金句”,实际上根本没有读进、读懂一本书,金句自然也没有进入一个人可以自由调用的知识储存。表面上读了很多书,却又大脑空空如也!

我一直觉得,“金句"不仅是作者辛苦论证的一个结果,不是某种灵光一闪,也是读者沉浸到一本书中、辗转反侧辛苦跋涉后豁然开朗的一种阅读报偿。也就是说,“金句”不是作者喂养的产物,而有读者的参与。进入作者的理论构镜,沉浸于其中逻辑中,读通了,读透了,读到了作者的深层意涵,读懂了逻辑关联,读到了与现实对应的思想,理解了自己长久以来的一个困惑,“金句"就出来了。一个真正沉淀到自己知识体系中的“金句”,必然在对话中包括着自己的某种思考。我读韦伯关于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论述,之前一直没读出味道,但那段时间新闻中有很多“把人当成工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只看程序不顾人命”的事件,就悟到了工具对价值的碾压,悟到了“由于他们的行动与结果之间有着很长的链条,他们的道德意识就会模糊从而导致道德盲视"的金句内涵。读到这时候,读书才会成为“六经注我”,把别人的思想变成我可输出的思想,而不是“我注六经"。

读书必须先内化,读进去,才能滋养你,而不是“直肠式吸收”,读了,作为答案,立刻去现炒现卖,那只是假肢假牙。套用一句话,一种纯粹“摘抄金句"学来的知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甚或人工植皮。而由深入读书和思考获得的知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金句是内在于体系的思想,而不是金牙、高级皮带、LV包包、金边眼镜。

阅读是一种对话和生成,需要沉浸其中,“金句”是对沉浸阅读一种思想犒赏,而不是可以单独抽出来的“精华"。那种抽出来的精华,往往只是一种营销策略。一位著名读书人谈到过“畅销书三规律”:第一个,把你已经知道的事情用你不知道的说法说一遍,第二,把刚刚的说法重复一遍,再举一些例子。第三,再重复一遍进行总结,就成功了。——那些关于某本书鸡汤式、促销式金句,多是为不读书的人量身订做的,只不过是“把你已经知道的事情用你不知道的说法说一遍”,只是你认同的、你熟悉并了解的道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