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郑州市中考语文押题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郑州市中考语文押题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郑州市中考语文押题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郑州市中考语文押题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郑州市中考语文押题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郑州市中考语文押题试卷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积累1.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最恰当的组是()。①我曾看见三个蚋依次呆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②蚋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③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④蝉卵刚产出,蚋立刻就想把它毁掉。⑤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常镇静,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A.③②④①⑤ B.③②④⑤① C.②③④①⑤ D.②④③⑤①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B.在列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C.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香港演出大型音乐舞蹈《我的梦》,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D.为了防止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3.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部正确的组是()A.阴蔽臆断栩栩如生心惊胆颤B.驿站研丽心灰意冷揠苗助长C.愚蠢陨落言简意赅养精蓄锐D.吆喝庸绿泱泱不乐义愤填膺4.下面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孔乙己》鲁迅《朝花夕拾》B.《变色龙》契诃夫《契诃夫小说选》C.《鱼我所欲也》孟子《孟子告子上》D.《屈原》郭沫若《屈原》5.古诗文默写。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渔家傲》)山气日夕佳,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其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鬓微霜,又何妨!(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煜《相见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欧阳修《醉翁亭记》)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不予接受的。这正如《论语》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文人好类比。刘禹锡在《陋室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就以“陋室”类比古贤居室,表明自己与古人同样的志趣与抱负。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请根据《西游记》中悟空和唐僧之间关系变化过程填空。五行山获救,师徒结缘。→①___________,师徒心生嫌隙。→中计戴上紧箍咒,师徒关系始稳定。→②___________,师徒关系“破裂”→战黄袍怪救回师父,师徒彼此慢慢信任→③____________,师徒关系再次“破裂”。→观音指出假悟空,师徒关系融合。名著选段A爬上来,舐破窗纸张时,见罗真人独自一个坐在云床上。面前桌儿上烧着一炉好香,点着两枝画烛,朗朗诵经。A道:“这贼道却不是当死!”一踅踅过门边来,把手只一推,呀的两扇亮沅齐开。A抢将入去,提起斧头,便望罗真人脑门上劈将下来,砍倒在云床上,流出白血来。选段中A是____________,A要砍死罗真人的原因是:二、阅读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内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判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遵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昭王①既息民缮兵,复欲伐赵。武安君②曰:“不可!长平之事③,秦军大克,赵军大破;秦人欢喜,赵人畏惧。然赵自长平以来,君臣忧惧,早朝晏退,卑辞重币,四面出嫁,结亲燕、魏,连好齐、楚,积虑并心,备秦为务。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当今之时,赵未可伐也!”王曰:“寡人既以兴师矣。”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将以伐赵。陵战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昭王:战国时期秦国国君。②武安君:指秦国名将白起,因战功卓著,被封武安君。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肉食者鄙鄙:目光短浅B.一鼓作气,再而衰再:两次C.昭王既息民缮兵兵:兵器D.秦军大克克:胜,战胜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可以一战先帝不以臣卑鄙B.乃入见乃使五校大夫王陵将以伐赵C.长平之事吾妻之美我者D.其国内实,其交外成安陵君其许寡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甲)文节选自《左传》,《左传》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乙)文出自《战国策》,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B.(甲)文略写长勺之战的过程是为了突出本文中心“论战”,这样可以使文章详略得当,中心突出。C.(甲)文中“公将战”“公将鼓”“公将驰之”均与上文中的“肉食者郧”中的“鄙”字相照应。D.(甲)文中弱鲁战胜了强齐,(乙)文中强秦败给了弱赵,共同原因在于国君是否善于纳谏,能否取信于民并抓住有利时机。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陵战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8.魏王问张旄曰:“吾欲与秦攻韩,何如?”张旄对曰:“韩且坐而胥①亡乎?且割而从天下乎?”王曰:“韩且割而从天下”张旄曰:“韩怨魏乎?怨秦乎?”王曰:“怨魏。”张旄曰:“韩强秦乎?强魏乎?”王曰:“强秦。”张旄曰:“韩且割而从其所强与所不怨乎且割而从其所不强与其所怨乎?”王曰:“韩将割而从其所强,与其所不怨。”张旄曰:“攻韩之事,王自知矣。”(注释)①胥:等待。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吾欲与秦攻韩/选贤与能B.韩且坐而胥亡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C.韩强秦乎/余强饮三大白而别D.韩将割而从其所强/旦日,客从外来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韩且割而从其所强与所不怨乎且割而从其所不强与其所怨乎3.张旄曰:“攻韩之事,王自知矣。”请根据选文说说“魏王”究竟自己知道什么?“张旄”又是怎样让“魏王”自知的?9.(一)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各题。嗟夫!予会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氏,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遗亦忧,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元昊请和,召拜枢密副使。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谕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国辞不拜,愿与帏琦幽行边。命为陕西宣抚使,未行,复除参知政事。会王伦寇淮南,州县官有不能守者朝廷欲按诛之。仲淹曰:“平时诮言或各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守令皆得不诛。①羌:中国古代西部游牧民族泛称。②辄:总是,动不动就,这里指“轻易③枢密副使:官职名。④懦默:備弱,不出声。⑤参知政事:官职名,相当于宰相。⑥除:拜官授职。1.选出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A.然则何时而乐耶心乐之B.仲淹为将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C.是进亦忧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D.或异二者之为或遇其叱咄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4.范仲淹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政治理想?请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5.范仲淹一生都在实践自己的政治理想,(乙)文中所叙事件就是很好的证明。请选取两个事件,概括在下面。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咬牙”是一种修炼向贤彪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干事创业,往往需要一番“咬咬牙”的坚持。②党史上,有位干部因“咬牙”而闻名。1943年,冀南抗日根据地斗争异常艰苦与残酷:战斗频繁,严重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痢疾、霍乱盛行。时任冀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兼冀南军区政治委员的宋任穷,一边坚持对敌作战,一边组织生产自救,还深入敌后做群众工作,累得多次吐血。凭着顽强的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他率领冀南军民咬紧牙关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因此得名“咬牙干部”。③“咬牙”体现的是坚韧。人生之路难以一帆风顺,惟有不畏艰险、直面挑战,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能采撷成功的果实。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什么活儿都干,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拉煤、挑粪……从不惜力,磨砺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意志品格。成功往往只奖赏那些坚韧的人。一件工作、一项事业干到最艰难的时候,往往最需要咬紧牙关。而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④“咬牙”彰显的是智慧。京剧《沙家浜》中,18名新四军伤病员被困芦苇荡,因连续多日面临日伪军的“扫荡”,体力和毅力几近于极限。指导员郭建光激励大家: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往往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最终,他们以“再坚持一下”的顽强精神,迎来了大部队的反“扫荡”。咬紧牙关的坚持精神,不仅需要不畏艰难的勇敢,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智慧。咬紧牙关坚持下去,就能变被动为主动。⑤“咬牙”蕴含的是担当。在重压和困难面前“咬牙”坚持,强健的是人的内心。“拼命黄郎”黄大年,平均每年出差130多天,一回来就一头扎进办公室。他的研究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克了技术瓶颈。正是“咬牙”背后的担当精神,成就了黄大年无悔的人生。⑥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成功就越艰难,越艰难就越要坚持,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从某种意义上说,“咬牙”是成功的序曲。没有松骨峰战斗中志愿军的“咬牙”,就没有以“气”胜“钢”的功绩;没有谷文昌一次次面对失败后的“咬牙”,就没有沙海变绿洲的奇迹;。拿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砥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意志,知难而进、久久为功,多经历几次“咬牙”,一个人必能闯关夺隘、化险为夷,用奋斗之犁开辟前行之路。⑦惟其艰难,更显勇毅。“咬牙”是一种修炼,在一次次“咬牙”中,软弱将变得坚强,稚嫩将变得成熟,徘徊将变得坚定。1.文章③~⑤段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咬牙”精神的?2.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3.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模仿第⑥段画线句的句式,给本段补充一个论据。1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母亲是一棵树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巴巴地去看老屋门前的那棵树。老屋门前有很多树,柳树、榆树、槐树,枣树,还有水曲柳。有人问我:“树有什么好看的?到处都是。”我笑,说:“不一样的,那棵树是母亲带着我们亲手栽下的。”是的,那棵叫“水曲柳”的树,是当年母亲和我们一起亲手栽下的,对于我们来说有特殊的感情和意义。尽管老屋早已换了主人,可是那棵树依旧挺拔地站在那儿,像母亲一样,坚强地生活着。我打量着那棵水曲柳,小枝粗壮,树干挺拔高大,经风见雨之后更加茁壮。树是有灵性的,三十多年的树龄,对于一棵树来讲还不算太老,尚属年轻。可是人就不一样了,几十年的光阴,会让一个人垂垂老矣。小时候,我们几个熊孩子喜欢时时刻刻都跟着母亲。母亲干活时,我们也跟着干活,尽管那时还小,干不了什么,可是喜欢围在母亲身边的那种感觉,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的。夏天母亲在树下纳凉做针线,我们便在树下玩耍疯跑。去菜园里揪尚未长大的黄瓜和茄子,被母亲呵斥之后,落荒而逃。或者掐一朵花,偷偷地绑在小猫咪的尾巴上,然后躲在一边,幸灾乐祸地看着小猫咪满地转圈,想咬自己的尾巴却咬不到。晚上睡觉时喜欢围在母亲身边,缠着母亲给我们讲故事。那时候能读的书特别少,所以口头文学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传播途径。每天晚上听母亲给我们讲故事、猜谜语,是一项非常重大的事情,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如果错过了会懊恼半天。那时候经常停电,哪怕点一盏煤油灯也要继续。那时候,我常常闯祸,今天踢球把人家的玻璃打了,明天骑自行车把自己摔成个乌眼青,后天跑到村西的大水库里游泳,差点把自己淹死。那时候,常常趁中午母亲睡觉之际,一个人偷偷地跑去村西的水库游泳。并不会游泳的我,一样从这头游到那头,完全是在玩命。有一次母亲在水库边上找到我,发了很大的脾气,大声嚷嚷:“不想活了是不是?赶紧回家!”我跟在母亲身后扮鬼脸,回到家里受到了最严重的处罚:写检讨、面壁自省、饿饭。用母亲的话说,是要我长记性。我记得那时候邻村有一个女子,长得挺好看的,年纪轻轻的就离了婚。她常来找母亲哭诉生活的艰辛和不幸。她一个人带着三个小孩子,缺衣少食,一时盯不住,不是这个惹了祸,就是那个跑丢了。有一年,她最小的孩子出了车祸,她像疯了一般,到处找人借钱,眼泪流个不停,日夜地在医院里侍候。幸好不是很严重,那个孩子被抢救过来了,可是她却从此留下一个后遗症,一看见车就害怕、发抖。每一个母亲都是一棵树,我们都是栖息在这棵树上的小鸟,叽叽喳喳,所有的痛苦与欢乐都对着树诉说。也许这棵树不是很高大,也许不是很强壮,但却在岁月里站成风景,演绎出生命的华章,用树荫无私地庇护着自己的孩子,营造出一片清凉宁静的天地。1.文题中的“树”指代的是_____和_____,通过树表达了______的情感。2.“小时候”“我”在树下都做过些什么事?3.从修辞的角度,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作用。4.文中提到村中女子的家事有何用意?5.“我”家老屋门前的树“不一样的”在哪些地方?三、应用12.班级开展“读《论语》,促成长”主题阅读活动。结合下面能建立联系的两则材料,就“如何成为更好的人”这一话题谈谈你的看法。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⑵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⑶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⑷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13.《论语》作为儒家经典,对中国人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都有着深远影响,其中很多观念对当今中学生的习惯养成特别有帮助。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你的认识。(不超过100字)

参考答案一、积累1、D【解析】

考查句子的衔接与连贯。仔细阅读这几个句子,说明的是蚋对蝉卵的毁坏,②句是首句,排除AB两项,③句中的“这”指代的是“蚋立刻就想把它毁掉”,也就是③句紧跟④句,排除C项,故选D。2、C【解析】

A.关联词语错误,改为“无论……都……”;B.缺主语,删除“使”;D.“防止”与“不”重复,删除“不”;故选C。3、C【解析】

试题分析:A.阴蔽-荫蔽;B.研丽-妍丽;C.正确;D.庸绿-庸碌、泱泱不乐-怏怏不乐。据此,答案为C。4、A【解析】

试题分析:A.《孔乙己》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不是《朝花夕拾》。故答案为A。5、(1)学诗谩有惊人句(2)飞鸟相与还(3)酒酣胸胆尚开张(4)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5)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6)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7)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8)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解析】

试题分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谩、酣、寂寞、卑鄙、猥、枉屈、繁阴、庐”等字词容易写错。6、(1)①悟空杀盗贼②三打白骨精③真假美猴王(2)李逵;李逵和戴宗下山请公孙胜破高廉的妖法,而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不让他去,李逵认为只要砍了罗真人公孙胜就能随他上山了。【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阅读的积累能力。用心读课标推荐的名著,对名著的作者、人物、主题、主要情节要了解掌握。了解教材有关作品涉及的文学常识等,并注意分门别类地加以区别识记,这样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回答即可。阅读《西游记》《水浒传》,把握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再根据问题进行回答即可。(1)悟空和唐僧之间关系变化过程,开始第一次“师徒心生嫌隙”是因为“悟空杀盗贼”。第二次师徒关系“破裂”是因为“三打白骨精”。师徒关系第三次“破裂”是因为“真假美猴王”的事件。(2)相关的情节是宋江差遣戴宗和李逵去请公孙胜,公孙胜虽然心中不是很愿意,但经过劝说,只好向师父罗真人请辞,谁知罗真人心中不应。李逵本想赶快带公孙胜付命,听此,心中懊恼,半夜就到观中,趁罗真人打座,一斧砍死了他。在回去的路上,又杀了一个喊嚷的道童。第二天,公孙胜再去观中请辞,李逵没想到罗真人仍然完好无损,而且罗真人也答应公孙胜离开,且会让他们片刻到达高唐州。此后公孙胜以罗真人所教“五雷天罡正法”,破了高廉的妖术。李逵为了弥补过错,到井下救起了柴进。定A为李逵。砍死罗真人的原因可根据以上分析整理出答案。二、阅读7、1.B2.B3.A4.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会按照实情处理(或“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5.陵战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解析】1.B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一鼓作气,再而衰”中的“再”是“第二次”之意。2.B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于是,就”之意。A前者“凭借”,后者“因为”。C前者“的”,后者主谓之间表取独作用的助词。D前者代词,指“赵国”;后者语气副词“一定”。3.A“《战国策》,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有误。《战国策》是国别史。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狱”:案件。“虽”:即使。“以”:按照。5.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陵战失利/亡五校/王欲使武安君/武安君称疾不行。译为:王陵作战失利,连军营都丢了。秦王想派武安君出战,武安君称病不出。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点睛】小题2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一)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二)译文:秦昭王在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兵器车辆得到修治之后,又想进攻赵国。武安君说:“不可以进攻赵国。长平之战,秦军大胜,赵军大败。秦国人欢喜,赵国人害怕。然而赵国自从长平之战以来,君臣忧虑恐惧,早晨很早上朝,晚上很晚退朝,用低下的言辞和厚重的礼物,四面派出使者向诸侯求和,同燕、魏两国结为同盟,同齐、楚两国连成伙伴,处心积虑,把防范秦国当作最要紧的事。赵国国内殷实,外交成功。正当现在这个时候,是不可以攻打赵国的。”秦王说;“寡人已经准备好发兵了。”于是派五大夫王陵为将进攻赵国。王陵作战失利,连军营都丢了。秦王想派武安君出战,武安君称病不出。8、1.B2.韩且割而从其所强/与所不怨乎/且割而从其所不强/与其所怨乎3.魏王自己知道不应该联合秦国攻打韩国。张旄采取层层(连环)设问的方法,引导魏王逐渐说出自己的意见,达到让“魏王”自知的结果。【解析】1.B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亡:灭亡。A与:和/同“举”,推举。C强:意动,以……为强,认为……强大/尽力。D从:遵从,依顺/由,自。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韩且割而从其所强/与所不怨乎/且割而从其所不强/与其所怨乎?译为:韩国是准备割地依顺它认为强大的和无怨恨的国家呢,还是割地依顺它认为不强大并且心有怨恨的国家呢?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几个意思划开。3.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一问,根据魏王自己对张旄回答即可分析出魏王明白应采取的态度。如可分析魏王所回答的“怨魏”“强秦”“韩将割而从其所强,与其所不怨”等句,即可得出答案:知道不应该联合秦国攻打韩国。二问,张旄在整个被问政的过程中,都没有直接、明确地亮出自己的观点。面对纠结于“是否要联秦攻韩”的魏王,他把原本概念化、抽象化的议题落实,使其具象化、简单化、缩小化,分解成三个分式问题和一个总发问的组合,帮助魏王自己衡量和辨清魏秦韩三国综合国力的强弱以及国家之间的微妙关系,认识到魏国的内外条件和真实处境。度权量能,从而自己得出处理魏秦韩三国之间关系策略的结论。【点睛】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止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能表示不同的意思,这样的现象叫一词多义。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译文:魏王问张旄说:“我想联合秦国攻打韩国,如何?”张旄回答说:“韩国是准备坐等亡国呢,还是割让土地,联合天下诸侯反攻呢?”魏王说:“韩国一定会割让土地,联合诸侯反攻。”张旄说:“韩国恨魏国,还是恨秦国?”魏王说:“怨恨魏国。”张旄说:“韩国是认为秦国强大呢,还是认为魏国强大呢?”魏王说:“认为秦国强大。”张旄说:“韩国是准备割地依顺它认为强大的和无怨恨的国家呢,还是割地依顺它认为不强大并且心有怨恨的国家呢?”魏王说:“韩国会将土地割让给它认为强大并且无怨恨的国家。”张旄说:“攻打韩国的事,大王您应该明白了吧!”9、1.C2.(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2)治理国家能因为谏官的几句话而决定吗?3.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1)范仲淹做将领时,爱惜士卒(2)真诚对待少数民族降将,使敌人不敢侵犯边境。(3)辞官不做,自愿到边疆作战。(4)直言进谏保住淮南守令的性命。【解析】1.A快乐/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B做/对、向。C这样。D或许/有时。2.此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重点词语:以,因为。执政,治理国家。3.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察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根据句意:平时忌讳讲完善武备,遇到敌人进犯时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员以死殉职,应该吗?停顿划分为:平时讳言武备/寇至而专责守臣死事/可乎?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提取。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动,因物悲喜虽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进而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固辞不拜,愿与韩琦出行边。”“守令皆得不诛”,愿意与韩琦同去驻守边关,直言进谏州县官吏才保全了性命。【点睛】译文:甲文,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乙文,范仲淹作将领,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此西夏军队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元昊请求议和,范仲淹被朝廷召回,授予枢密副使之职。王举正性情胆怯不敢直言,不能胜任其职事,谏官欧阳修等人说范仲淹有当宰相的能力,请求朝廷罢免王举正而任用范仲淹,于是范仲淹又改任参知政事。范仲淹说:“治理国家可以由谏官的几句话就得到吗?”他坚决辞谢不接受任命,并希望和韩琦一同出京巡视边防。朝廷任命他为陕西宣抚使,还没有出发,朝廷又任命他为参知政事。恰遇王伦进犯淮南,州县官吏中有不能坚守城池的人,朝廷准备调查核实后依法处决。范仲淹说:“平时忌讳讲完善武备,遇到敌人进犯时却专门责令州县官员以死殉职,应该吗?”因而这些不能坚守城池的人都没有被处决。10、1.①“咬牙”体现的是坚韧;②“咬牙”彰显的是智慧;③“咬牙”蕴含的是担当。2.举例论证,文章第③段举了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艰苦努力的例子,论证了“咬牙”体现的是坚韧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说服力。3.首先提出“咬牙”体现的是坚韧这一分论点,然后通过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举了总书记的例子,论证了这一观点,最后得出只有坚持才能突出重围、打开局面的结论。4.示例:没有王进喜用身体堵住井喷的“咬牙”,就没有大庆油田的传奇。【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文章的③~⑤段每段的首括句,就是段落的中心句。抓住这三个中心句,进行综合即为答案。据此理解作答。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判定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通读全文,本文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比如:文章第③段列举了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插队时艰苦努力的例子,论证了“咬牙”体现的是坚韧这一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具说服力。再如:第⑤段列举了“拼命黄郎”黄大年具有担当精神,“咬牙”攻克了技术瓶颈,成就无悔的人生的例子,真实具体地论证了“咬牙”蕴含的是担当这一分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点睛: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3.试题分析:考查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解答时要在梳理文章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其次”“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思路的词语,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作答。细读文章第③段,文段首括句提出分论点“咬牙”体现的是坚韧,然后先道理论证,再举出的例子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一旦坚持下来,就容易突出重围、打开局面。据此概括作答。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围绕论点选择事实论据的能力和仿写能力。认真读第⑥段划线句子,分析句子特点:两个分句内容上都是列举事实,我们补充的论据也应该是事实论据;两个句子结构上都采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