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_第1页
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_第2页
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_第3页
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_第4页
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B/TXXXX—201×制定说明《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GB5××××),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年××月××日以第××号公告批准发布。本规范制订过程中,编制组在调研、总结国内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总结提炼智能变电站试点建设成果,吸收最新科研成果,梳理、细化智能变电站设计相关技术要求,形成“安全可靠、成熟适用、经济合理”的智能变电站设计技术原则和要求,,同时参考了国外先进技术标准。为便于广大设计、施工、科研、学校等单位有关人员在使用本标准时能正确理解和执行条文规定,《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编制组按章、节、条顺序编制了本标准的条文说明,对条文规定的目的、依据以及执行中需注意的有关事项进行了说明。本标准(规范、规程)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2627目次TOC\o"1-2"\h\z\u3 站址选择和站区布置 263.1 站址选择 263.2 站区规划 263.3 总平面布置 263.4 竖向布置 263.5 管沟布置 273.6 道路 273.7 场地处理 273.8 围墙和大门 274 电气一次 284.1 电气主接线 284.2 主要设备选择 284.3 配电装置 294.4 无功补偿 294.5 过电压保护和接地 294.6 站用电 294.7 照明 294.8 光、电缆选择及敷设 295 二次部分 305.1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305.2 调度自动化 305.3 通信 305.4 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305.5 直流及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 315.6 时间同步系统 315.7 辅助系统 315.8 二次设备组柜及布置 325.9 互感器二次参数要求 326 土建部分 336.1 建、构筑物 336.2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336.3 给水和排水 337 消防 347.2 消防设施 348 节能和环保 358.1 一般规定 358.2 节能 358.3 环保 35

站址选择和站区布置站址选择智能变电站的站址选择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220kV~75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DL/T5218和《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的有关规定。原规程DL/T5218-2005第5.0.2条的修改条文。坚持节约和合理使用土地的基本国策。提高土地利用率,切实保护耕地,可以利用荒地的,不占用耕地、茶场、果园和鱼塘,可以利用劣地的,不占用好地。如采用废弃场地作为智能变电站站址,应对已被污染的废弃地进行处理并达到国家标准。原规程DL/T5218-2005第5.0.6条的保留条文。原规程DL/T5218-2005第5.0.9条的保留条文。智能变电站对外的影响主要指地电位升高、电磁感应、无线电干扰等对邻近设施的影响,以及噪声对周围居民区等的影响。在城市或旅游区建站时,应注意智能变电站与城建规划和周围环境相互协调。周围环境对智能变电站的不良影响主要指污秽,剧烈振动及易燃、易爆的危险场所等对变电站的影响。站区规划智能变电站的总体规划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220kV~75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DL/T5218和《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的有关规定。总平面布置智能变电站的总平面布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220kV~75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DL/T5218和《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的有关规定。原规程DL/T5218-2005第6.2.1条的保留条文。原规程DL/T5218-2005第6.2.2条的保留条文。近年来以节约用地为原则,精简不必要的非生产用房,采用联合建筑,例华东地区的500kV石牌变电站,500kV宁波变电站,500kV顾路变电站一均采用联合建筑,不但可节约占地面积,而且由于建筑体积庞大,有利于建筑设计,可以做出造型美观设计新颖的建筑物。原规程DL/T5218-2005第6.2.3条的保留条文。竖向布置智能变电站的竖向布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220kV~75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DL/T5218和《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的有关规定。原规程DL/T5218-2005第6.3.1条的修改条文。参考现行行业标准《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的有关规定。原规程DL/T5218-2005第6.3.2条的修改条文。智能变电站竖向布置要根据具体的地形、总平面布置格局、场地土性质妥善处理好总平面布置方位、土(石)方平衡及交通运输、场地排水等各种关系,以达到尽量减小边坡用地、场地平整土(石)方量、护坡及挡墙等工程量的目的,并使场地排水路径短捷。站区竖向设计一方面强调土(石)方综合平衡,另一方面也强调位于山区、丘陵地区的变电站应尽量避免深挖厚填、形成高边坡或高挡墙、增加填方区地基处理难度和工程造28价。而应根据场地周边环境,当有可靠的弃土场地时,并不一定单纯追求土方平衡。管沟布置智能变电站的管沟布置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220kV~75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DL/T5218和《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的有关规定。道路智能变电站的道路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220kV~75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DL/T5218和《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的有关规定。场地处理智能变电站的场地处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220kV~75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DL/T5218和《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的有关规定。围墙和大门智能变电站的围墙和大门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220kV~75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DL/T5218和《变电站总布置设计技术规程》DL/T5056的有关规定。原规程DL/T5218-2005第6.6.5条的修改条文。智能变电站宜采用实体门。

电气一次电气主接线原规程GB50059-2011第3.2.1和DL/T5218-2005第7.1.1条的保留条文。现行的国家标准GB50059和行业标准DL5218对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的主接线设计仍是适用。原规程DL/T5218-2005第7.1.7条的保留条文。考虑到气体绝缘金属封闭组合电器设备的可靠性较高,通过经济技术论证后,在不影响可靠性和必要的灵活性以及操作检修方便性时,可采用断路器较少的接线型式降低投资。主要设备选择提出了智能变电站设备选择的指导原则。现行的行业标准DL5222对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的主要一次设备选择设计仍是适用。明确现阶段一次设备智能化需具备的“测量数字化、状态可视化、功能一体化和信息互动化”特征。提出了互感器的选型和配置原则电子式互感器相比常规互感器具有体积小、抗饱和能力强、线性度好等优势,可避免常规互感器铁磁谐振、绝缘油爆炸、六氟化硫气体泄漏、CT断线导致高压危险等固有问题,同时可以节省大量铁芯、铜线等金属材料。近年来,电子式互感器逐步应用于高压甚至超高压电网,基于不同测量原理的电子式互感器的技术特性及经济性与传统的常规互感器有较大差异,互感器的选型和配置应兼顾技术先进性和经济性。智能变电站中,电流、电压信号传输的数字化可以通过配置电子式互感器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采用常规互感器并配置合并单元的方式实现。考虑到电子式互感器一般采用复合材料或SF6气体绝缘,可独立安装,也可与隔离开关和断路器、变压器以及气体绝缘组合电器等其它设备集成安装。提出了一次设备状态监测的配置原则。考虑到现阶段状态监测技术的成熟度和相关产品的性价比,明确了一次设备的主要监测范围主要为主变压器、组合电器(GIS/HGIS)和避雷器。具体应用时,应充分考虑到变电站和所监测设备的在电网中的重要性,合理选择监测范围和监测方式,做到技术经济合理。提出了一次设备智能化的技术要求。现阶段,一次设备智能化主要针对的是主变压器、开关设备(组合电器、高压断路器)和避雷器。主变压器的选择宜结合实际需求,配置相关的智能组件,实现智能化功能,如冷却装置、有载分接开关的自动控制,油中溶解气体、油中微水、铁芯接地电流、局部放电、油温、油位等参量的监测,并实现相关参量的在线/离线监测。开关设备(组合电器(GIS/HGIS)、高压断路器)宜结合实际需求,配置SF6气体密度、局部放电、断路器机械特性等参量的监测,并实现相关参量的在线/离线监测。避雷器宜配置泄露电流、动作次数、阻性电流等参量的监测,并实现相关参量的在线监测。配电装置现行的国家标准GB50060和行业标准DL5352对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的配电装置设计仍是适用。无功补偿现行的国家标准GB50227和行业标准DL5242对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的无功补偿设计仍是适用。当变电站有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的接入要求时,考虑到这些电能存在随机性和波动性的特点,无功补偿的设备选型和配置方案上应满足其接入系统的要求,以保障清洁能源的接入和电网自身的稳定可靠。过电压保护和接地现行的行业标准DL620对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的过电压保护设计仍是适用。现行的国家标准GB50059和行业标准DL621对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的接地设计仍是适用。站用电现行的国家标准GB50059和GB50054对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的站用电设计仍是适用。考虑到节能环保的绿色理念,技术经济合理时,可利用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作为站用电电源补充。照明现行的国家标准GB50034和行业标准DL5390对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的照明设计仍是适用。根据节能理念,在户外照明、建筑物户内通道照方面应用光控、感应控制等成熟技术手段,实现节能降耗。照明系统的控制回路应接入变电站的智能变电站辅助控制系统,实现针对设备的灯光远程控制,以便于与图像监视、火灾报警、电子围栏等设备的联动控制。光、电缆选择及敷设二次设备室内环境较好,宜使用安装方便、成本较低的屏蔽双绞线。跨房间的连接,特别是距离较长或有一部分路径在户外时,宜采用光缆。对于保护GOOSE和采样值信息,由于可靠性要求高,在各种干扰下丢包率应为0,推荐采用光缆连接。本条按照双重化的保护回路应各自独立的原则制定。保护通道所用光缆为站间连接,距离一般较远,采用单模光缆。变电站内光缆传输距离相对较短,采用多模光缆。当采用槽盒方式敷设时,可采用无金属、阻燃、加强芯光缆;当采用电缆沟敷设时,可采用铠装光缆。户内柜间推荐采用定制的尾缆或软装光缆,安装快速、方便。4.8.4、4.8.5电缆的选择和敷设遵循常规变电站要求。二次部分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常规变电站220kV母联(分段、桥)断路器保护按单套配置,智能变电站220kV电压等级过程层网络按双套配置,为确保两套网络的独立性,智能变电站220kV母联(分段、桥)保护可按双重化配置。智能变电站二次设备实现信息采集传输数字化,为二次设备整合创造了条件,成为技术发展方向,在满足相关技术要求下,可逐步整合测控、计量、录波等功能。智能变电站差动保护应考虑两侧电子式互感器与常规互感器在动态范围、频响特性和数据同步方面的差异。5.1.4、5.1.5点对点方式采样、跳闸不经过交换机,可减少交换机一个环节、延时相对固定,但接线复杂,光口发热量大;随着交换机性能及可靠性的不断提高,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可采用网络采样、网络跳闸模式。5.1.6、5.1.7为满足无人值班要求,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应提供远方监控中心运行必须的各种信息。5.1.8取消装置硬压板,采用软压板可方便压板的远方投退。5.1.9智能变电站符合集成优化的原则,备自投、过载联切、低压低周减载等部分或全部功能可由监控系统实现,也可由一台独立的站域保护控制装置实现。5.1.10智能变电站信息采集数字化、数据传输网络化为二次设备集成整合创造条件;220kV电压等级测控可集成相量测量功能;110kV宜采用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在满足相关技术要求及规范规范前提下,可逐步整合测控、计量等功能。5.1.12对于行波测距装置,为保证测距精度,采样频率一般要求高于5000kHz,因此若采用电子式互感器,需采用独立专用的采集卡,通过光缆将信号直接传送给行波测距装置;当采用常规互感器时,宜采用电缆直接联接。调度自动化5.2.1、5.2.2智能变电站调度自动化系统设备配置,应满足与调度(调控)中心及其他主站系统进行信息交互的要求,并可根据安全防护方案灵活配置于不同的安全分区。5.2.3智能变电站应配置1套电能量计量系统,包括电能量计量表计、电能量远方终端(或传送装置)等,计量系统各个环节(互感器、合并单元、计量表计等)均应满足计量准确度等级要求。通信5.3.5智能变电站通信电源宜纳入站用交直流电源系统统一实现,通信设备通过直流变换电源(DC/DC)装置与站内直流电源共享蓄电池组,容量根据具体工程计算配置。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本条文简要说明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一般要求。智能变电站体系架构要求符合《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要求;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的构成摘录《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技术规范》;单一物理设备可以实现多个逻辑功能要求在技术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二次设备可进行集成整合。考虑到《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技术规范》和《35kV~220kV无人值班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对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功能已作了相关规定,本规程不作详细规定,要求具备数据采集、运行监视、操作控制、信息综合分析与智能告警、运行管理、辅助应用、信息传输等功能。本条对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网络作了原则性规定。从可靠性角度考虑,要求站控层/间隔层网络、过程层网络应相对独立。从扩展性方面考虑,要求网络应方便扩展,宜采用星形或环形网络。强调站控层/间隔层网络应满足可靠性和实时性的要求。要求智能变电站过程层网络宜按电压等级设置;对于220kV变电站110kV过程层网络,考虑主变保护均为双套配置,因此要求110kV过程层网络按照双套配置,由于110kV线路保护均为单套配置,因此仅要求接入其中一套网络。过程层网络中心交换机考虑流量较大,因此根据流量计算,可采用1000Mbps数据端口。本条对智能变电站自动化系统设备配置作了全面概括的规定。1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利用信息共享,加强功能整合,提高装置的集成度。站控层设备配置《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技术规范》已作详细规定,本规程不再赘述。220kV由于保护均为双重化配置,因此建议220kV测控装置独立配置。智能组件可为智能终端、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合并单元一体化装置等。合并单元配置应与保护配套。智能终端配置应与断路器跳闸线圈配套。为可靠性及维护方便考虑,过程层交换机宜按间隔配置。直流及交流不停电电源系统现行DL/T5044标准对直流系统的接线形式、负荷统计、蓄电池容量和组数的选择计算以及充电设备的选择等都有明确要求,智能变电站直流系统的设计也应遵循上述规定。现行DL/T1074标准对与直流系统一体化设计的UPS电源系统的参数选择等有明确要求,智能变电站UPS设计应遵循相关规定。220kV及以下智能变电站负荷容量小,均推荐采用一体化电源系统,方便统一维护管理。本条按照双重化的保护回路应各自独立的原则制定。时间同步系统DL/T1100-2009对变电站的时间同步系统的技术要求和配置方案、各类装置的对时精度进行了规定,智能变电站时间同步系统设计应符合上述规定。智能变电站时钟同步系统主时钟宜双重化配置,即采用DL/T1100-2009中“主备式时间同步系统”。电力安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应优先采用我国北斗系统。新建变电站的时钟同步系统宜根据网省公司地基时钟系统的建设情况合理预留接口。站控层设备时钟同步精度要求低(ms级),可采用SNTP网络对时,节省投资。间隔层和过程层设备时钟同步精度要求高(us级),采用IRIG-B、1pps对时方式才能满足要求。IEC61588网络对时方式理论上满足ns级对时要求,但需要网络交换机等设备的支持,有待进一步实验验证。辅助系统辅助控制系统的设计应符合国标号的规定。二次设备组柜及布置新建220kV及以下智能变电站一般均为无人值班站,宜取消主控制室,将通信设备间与继电器室合并为公用的二次设备室。站控层设备应布置于二次设备室内。间隔层设备以就地分散布置为发展方向,但现阶段应考虑其环境适应性。当一次设备采用户内配电装置时,就地环境条件较好,可就地分散布置;当一次设备采用户外配电装置时,宜集中布置于二次设备室;若需布置于配电装置场地,需考虑设备的运行环境要求。过程层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属于一次接口设备,宜布置于就地对应的一次设备附近。原DL/T52187.7.1规定的修改,针对无人值班的运行管理模式调整了需考虑的因素。二次设备室的屏间距离和通道宽度的具体规定可参考DL/T5044直流屏柜的间距要求。在原DL/T52187.7.5的基础上明确了应遵循的相关规范。修改自DL/T50448.2.1,考虑蓄电池事故(爆炸)时不相互影响,增加隔墙要求。二次设备室宜按最终规模规划本期、远期预留、备用屏柜的数量。间隔层设备集中布置时,二次设备室备用屏柜不宜低于10%;间隔层设备就地分散布置时,二次设备室备用屏柜不宜低于15%。5.8.7、5.8.8智能变电站在安全可靠、便于维护的前提下,应根据各层设备集成整合成果,优化组柜。过程层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布置在就地智能控制柜内,应对智能控制柜提出技术要求以满足二次元件的工作环境要求。5.8.9220kV及以下智能变电站站控层交换机数量少,可与联系紧密的站控层设备合并组柜;间隔层交换机一般为4~12台,且与各间隔保护柜有电(光)缆联系,宜集中组柜;过程层交换机按间隔配置,宜随间隔设备组柜,连接介质最少。5.8.10二次设备防雷、接地和抗干扰要求参见DL/T621、DL/T5136、DL/T5149。互感器二次参数要求GB/T14285-2006从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需求的角度对常规电流互感器、常规电压互感器、电子式互感器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智能变电站互感器配置原则上应符合上述规定,但在互感器接地上,考虑合并单元的应用,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均宜在就地一点接地。目前全国较多地方新建工程电流互感器二次额定电流已统一为1A,采用1A的二次额定电流在互感器投资上与5A差别不大,但损耗小,易于合并单元A/D变换。根据岱宗500kV等智能变电站竞赛工程专题研究结果,采用合并单元后,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的二次负荷均可优化为5VA。互感器的绕组和准确级要求总结自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建设经验,220kV及110(66)kV按配置合并单元考虑,10kV按不配置合并单元考虑。其中220kV按5P/5P/0.2S/0.2S而非5P/5P/0.5/0.2S配置,主要考虑两套合并单元数据的一致性。保护装置采用自产零序电压主要由于目前合并单元多不支持外接零序电压输入输出。考虑认证等原因,关口计费点一般采用常规模拟表,独需配置独立计量绕组。光学原理的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的准确级5TPE(0.2S)意为一套传感元件同时满足保护5TPE和计量0.2S准确级要求。电子式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的准确级3P(0.2)意为一套传感元件同时满足保护3P和计量0.2准确级要求。

土建部分建、构筑物6.1.1、6.1.2智能变电站土建设计基本设计要求。6.1.3明确智能变电站土建设计荷载的选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9、《220kV~75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程》DL/T5218和《变电站建筑结构设计技术规程》DL/T5457的有关规定。6.1.4、6.1.5提出智能变电站建筑物一般的要求及设计原则。6.1.6提出对智能变电站墙体材料的具体要求。6.1.7提出对智能变电站构(支)架设计应遵守的规程规定。6.1.8提出对智能变电站基础设计应遵守的规程规定。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6.2.3考虑实际工程的情况,变电站经常远离采暖热网,且站内值班人员较少,生活建筑体量小,且电气设备房间不宜设置有压力的水管,因此一般采用电采暖更为经济合理。采用电采暖时,应满足房间用途、特点、经济和安全防火的要求。电暖器应设温控器,方便就地调温控制,宜设置远程集中控制,根据需要调整室内设定温度,以减少运行能耗。6.2.4智能变电站内空调房间面积不大,布置往往较为分散,且电气设备房间不宜设置有压力的水管,使用直接蒸发式较安全。空调机一般自带温控器,方便就地调温控制,宜设置远程集中控制,根据需要调整室内设定温度,以减少运行能耗。6.2.5电气设备房间降温通风系统设置温度控制装置,室温达设定温度上限时启动,下限时关闭,可以有效降低运行能耗和减少运行噪声。应参照室温设计参数选择温度上下限,上下限之间温度差应根据室温控制要求、室外气象条件等选择适宜的温度差,温度差不宜过小,避免风机频繁启停。6.2.6六氟化硫电气设备房间设置有害气体超限报警及控制系统,浓度超限时自动启动,及时排除有害气体以保证环境安全。给水和排水6.3.3为保证站区机械排水的可靠运行,应根据水位变化自动控制排水泵运行,并且宜设置远程监控水位及排水泵的运行状态。6.3.4消防水池应根据水位变化自动补水,并且应设定报警水位。报警水位的高度应设定在停止补水水位和溢流水位之间,并设置适当的梯度。

消防消防设施对于125MVA以上的大型变压器,考虑其重要性,应设置固定灭火系统;应根据水源情况、气候条件、经济合理性等综合考虑变压器固定式灭火装置的选择。固定式灭火装置一般包括水喷雾灭火系统、合成泡沫喷淋灭火系统和排油注氮灭火装置。对于地下和户内等封闭空间内的变压器也可采用气体灭火系统。

节能和环保一般规定8.1.1、8.1.2本条目提出了智能变电站节能设计的一般要求。8.1.3本条目指出了智能变电站设计过程中有关环境保护的程序和工作内容。8.1.4本条目提出了智能变电所设计中应采取污染物治理措施。节能8.2.1对电力设备和导体的选择提出了总体要求,在满足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的同时尽量选择损耗水平更低的设备和导体。8.2.2在满足照度要求的前提下,为实现绿色、和谐的工作环境,减少污染和照明损耗,变电站照明灯具应采用节能灯具。8.2.4本条文依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第4.1.1条。建筑的总平面布置、建筑平、立、剖面形式、太阳辐射、自然通风等气候参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进行分析。也就是说在冬季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能来取暖,多获得热量和减少热损失;夏季最大限度地减少得热并利用自然能来降温冷却,以达到节能的目的。8.2.5提出围护墙体和屋顶材料的基本要求。8.2.6第一句条文为行业规程DL/T5218的第8.3.7条,归纳到本节能章节。为了保证建筑的节能,要求外窗具有良好的气密性能,以抵御夏季和冬季室外空气过多地向室内渗漏,因此对外窗的气密性能要有较高的要求。环保8.3.2智能变电站噪声首先应从声源上进行控制。对于无法根治的生产噪声,应采取有效的噪声控制措施,如采用音障壁和迂回通风道等,对变压器室、通风道等做吸音处理等。噪声治理措施不应对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带来不利影响,如影响通风等。8.3.4、8.3.5本条目提出了智能变电站水土保持应执行的相关规定及重点工作内容。8.3.6本条目提出了智能变电站生态保护的一般要求。CONTENTSTOC\o"1-2"\h\z\u1 Generalprovisions 12 Terms 23 Locationselection&layoutofthesubstation 43.1 Selectionofthesubstationlocation 43.2 Planofthesubstation 43.3 Generallayout 43.4 Verticalarrangement 43.5 Trenchlayout 43.6 Road 53.7 Sitetreatment 53.8 Fenceandgate 54 Primaryelectrical 64.1 Electricalcircuitconnection 64.2 Mainequipmentselection 64.3 Switchgear 74.4 Reactivepowercompensation 74.5 Over-voltageprotection&grounding 74.6 ACstationservice 74.7 Lighting 74.8 Selection&Layingofthecable 75 Secondaryelectrical 85.1 Relayingprotectionandautomaticdevice 85.2 Dispatchautomation 85.3 Communication 95.4 Smartsubstationautomationsystem 95.5 DCpowersystemanduninterruptablepowersystem(UPS) 115.6 Timesynchronizationsystem 115.7 Accessorysystem 115.8 Secondaryequipmentgrouptank&arrangement 115.9 Secondaryparameterrequirementsoftransformer 126 Civilworks 146.1 Buildings&structures 146.2 Heating,ventilationandairconditioning 146.3 Watersupplyanddrainage 157 Fireprotection 167.1 Generalrequirements 167.2 Firefightingfacility 167.3 Firedetectionandfirealarm 168 Energysaving&environmentalprotection 178.1 Generalrequirements 178.2 Energysaving 178.3 Environmentalprotection 179 Laboursafetyandoccupationalheath 18AppendixASchematicofintegratedsupervisionandcontrolsystemofsubstation 19Explanationsofwordinginthiscode 20ListsofQuotedstandards 21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24CONTENTSTOC\o"1-2"\h\z\u1 Generalprovisions 12 Terms 23 Locationselection&layoutofthesubstation 43.1 Selectionofthesubstationlocation 43.2 Planofthesubstation 43.3 Generallayout 43.4 Verticalarrangemen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