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 32T4248-202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 社区(村) 终末消毒技术与评价规范_第1页
DB 32T4248-202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 社区(村) 终末消毒技术与评价规范_第2页
DB 32T4248-202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 社区(村) 终末消毒技术与评价规范_第3页
DB 32T4248-202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 社区(村) 终末消毒技术与评价规范_第4页
DB 32T4248-202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 社区(村) 终末消毒技术与评价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Q/LB.□XXXXX-XXXXDB32/T4248—2022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社区(村)终末消毒技术与评价规范范围本文件规定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期间社区(村)终末消毒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要求、消毒前准备、消毒方法、消毒后操作和现场消毒评价。本文件适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可能污染的社区(村)的公共场所、居家等场所的终末消毒与评价。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18466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9193疫源地消毒总则GB/T38502消毒剂实验室杀菌效果检验方法WS695-2020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共交通工具消毒与个人防护技术要求WS/T683消毒试验用微生物要求WS/T774-2021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现场消毒评价标准DB32/T3756-2020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公共场所消毒技术规范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卫生部(卫法监发〔2002〕282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消毒disinfection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终末消毒terminaldisinfection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离开有关场所后进行的彻底的消毒处理。消毒过程评价disinfectionprocessevaluation针对现场消毒各环节进行的评价,通过核查消毒工作方案、消毒产品、消毒操作等关键因素,评价现场消毒工作是否合格。消毒效果评价disinfectioneffectevaluation针对现场消毒效果进行的评价,通过测试消毒前后微生物的减少量,评价现场消毒工作质量是否合格。基本要求工作人员消毒工作人员应经过消毒专业培训,掌握消毒和个人防护基本知识及技能,掌握消毒剂的配制和使用、消毒器械的使用和维护等。消毒评价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并具有消毒评价的能力。消毒范围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确定终末消毒的范围和对象。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可能污染的场所,如居所、工作场所、学习场所和娱乐场所等进行终末消毒,主要包括:室内空气、地面、墙壁、家具台面、门把手、餐(饮)具、衣服和被褥、冰箱(柜)等。消毒药械使用的消毒药械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要求。环境物体表面消毒可选择含氯消毒剂、二氧化氯、过氧乙酸、过氧化氢和乙醇等消毒剂擦拭、喷洒或浸泡消毒。室内空气消毒可选择过氧乙酸、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喷雾消毒。手消毒选用速干手消毒剂或直接用75%乙醇进行擦拭消毒;醇类过敏者,可选择季铵盐类等有效的非醇类手消毒剂;特殊条件下,也可使用3%过氧化氢消毒剂、0.5%碘伏或0.05%含氯消毒剂等擦拭或浸泡双手,并适当延长消毒作用时间。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然后按上述方法消毒。防护用品工作衣、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长袖加厚橡胶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等。使用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时,根据消毒剂的种类选配尘毒组合的滤毒盒或滤毒罐,防化学面具等,所有防护用品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终末消毒方法应按照GB19193、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的相关要求。消毒效果评价按照WS/T774-2021规定执行。消毒前准备应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确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可能污染的场所,包括消毒前环境中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区域,估算消毒面积,准备所需消毒药械及防护用品并对有效性进行确认。消毒前应先做好个人防护,穿工作衣、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和长袖加厚橡胶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防护面屏、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使用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时,根据消毒剂的种类选配尘毒组合的滤毒盒或滤毒罐。对脱掉的外衣应统一放置在自带的干净塑料袋中,封好口,避免带入消毒区域受到污染。根据消毒对象及其污染情况,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在用化学法消毒时宜选择对相应致病微生物杀灭作用良好,对人、畜安全,对物品损害轻微,对环境影响小的消毒剂。消毒工作人员到达疫点后,首先查对场所门牌号和病人姓名,并向有关人员说明来意,做好防疫知识宣传,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消毒区域内。消毒方法空气空气消毒可按照DB32/T3756-20205.3.1的要求进行,无人条件下选择过氧乙酸、二氧化氯、过氧化氢等消毒剂,关闭门窗采用气溶胶或超低容量喷雾法进行消毒。以0.2%~0.3%过氧乙酸溶液或3%过氧化氢溶液或500mg/L二氧化氯消毒液按10mL/m3~20mL/m3进行气溶胶或超低容量喷雾消毒,密闭作用30~60min后打开门窗彻底通风。一般物体表面床头柜、家具、门把手、家居用品等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完全清除污染物再消毒。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方法,用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5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液等消毒剂进行喷洒、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min后清水擦拭干净。对于玩具等小件物品可用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等消毒剂浸泡30min后清水清洗干净或75%乙醇擦拭消毒。走道、楼梯、公共区域高频接触物体表面如手推车、收银台、按钮和冷藏柜把手等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先完全清除污染物再消毒。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用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500mg/L的二氧化氯消毒液进行喷洒、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min后清水擦拭干净。电梯的按钮和四壁使用75%乙醇或含醇消毒湿巾进行擦拭消毒。地面、墙壁有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先完全清除污染物再进行消毒;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可用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等消毒剂进行擦拭或喷洒消毒。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洒一次,喷药量为100mL/m2~300mL/m2,泥土墙壁或地面喷药量为200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洒一次,喷洒至湿润不流淌为宜,消毒作用时间应不少于30min。餐(饮)具餐(饮)具清除食物残渣后,耐热的餐饮具可煮沸消毒30min,也可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等消毒剂浸泡30min后,再用清水洗净。不耐热的餐饮具采用化学消毒法。衣物、被褥等纺织品在收集时应避免产生气溶胶,可按医疗废物集中处理。无肉眼可见污染物时,若需重复使用,可用流通蒸汽或煮沸消毒30min;或先用有效氯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然后按常规清洗;或采用水溶性包装袋盛装后直接投入洗衣机中,同时进行洗涤消毒30min,并保持500mg/L的有效氯含量。贵重衣物可选用环氧乙烷进行消毒处理。冰箱及冷冻冷藏食品冰箱外表面消毒按照6.2进行消毒;冰箱内壁消毒采用低温消毒剂或待冰箱内温度恢复常温后按照6.2进行。储存的冷冻冷藏食品均按医疗废物处置。家畜家禽圈舍当有病例或无症状感染者时,需将家畜家禽迁出,圈舍污物清理后方可进行消毒,家畜家禽的处置按照农业畜牧部门要求进行。圈舍污物、排泄物可用含有效氯70%~80%漂白粉精干粉,按粪、药比例20:1均匀施撒,消毒2h后清理至垃圾堆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覆盖、封闭。清理后,应对污染的圈舍表面进行消毒,可用有效氯50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消毒30min,然后清洗干净。交通运输工具有可见污染物时,应先使用一次性吸水材料沾取有效氯5000mg/L~1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或能达到高水平消毒的消毒湿巾/干巾)完全清除污染物,再用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喷洒或擦拭消毒,作用30min后清水擦拭干净。垃圾均按医疗废物处理。公共厕所便池及周边用有效氯为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作用30min。厕所门把手、水龙头等手经常接触的部位,用有效氯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min后清水擦净。也可选用其他有效消毒剂进行消毒。空调拆卸空调滤网,使用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按照说明书要求浸泡滤网,作用30min后,清水冲洗。空调表面使用75%乙醇,或有效氯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按照说明书要求擦拭消毒。不耐腐蚀的表面可用2000mg/L季铵盐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也可选用其他有效消毒剂进行消毒。粪便和污水具有独立化粪池时,在进入市政排水管网前需进行消毒处理,池内定期投加含氯消毒剂(初次投加,有效氯40mg/L以上),并确保消毒1.5h后,总余氯量达6.5mg/L~10mg/L。消毒后污水应当符合《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无独立化粪池时,使用专门容器收集排泄物,消毒处理后排放。用有效氯20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按粪、药比例1:2浸泡消毒2h;若有大量稀释排泄物,应用含有效氯70%~80%漂白粉精干粉,按粪、药比例20:1加药后充分搅匀,消毒2h。农村旱厕旱厕内地面、蹲坑、墙壁等使用有效氯2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喷洒消毒,泥土墙壁或地面喷药量为200mL/m2~300mL/m2,其他为100mL/m2~300mL/m2;粪坑内粪便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覆盖,封闭14天以上。游泳池水池内投加含氯消毒剂(有效氯40mg/L以上),并确保消毒1.5h后排放。消毒后操作消毒工作完毕,对消毒工作人员穿着的胶靴使用一般物体表面用消毒剂进行喷洒消毒后脱下。脱卸时尽量少接触污染面,全部防护装备脱完后再次洗手、手消毒。按照规定程序脱卸防护用品。脱下的护目镜等非一次性防护用品应直接放入盛有有效氯为500mg/L含氯消毒液的容器内浸泡消毒30min后用清水冲洗干净。消毒过程中使用的一次性物品应放入黄色医疗废物收集袋中作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填写工作记录表,记录表见附录A。现场消毒评价评价原则当消毒现场符合WS/T7744.4的情况时,可进行消毒效果评价。现场消毒责任单位应负责确定消毒实施队伍和消毒评价队伍,并督促落实现场消毒和评价工作,消毒实施队伍应负责落实现场消毒工作,消毒评价队伍应具备消毒过程评价和消毒效果评价相应能力。消毒评价包括消毒过程评价和消毒效果评价,按要求做好记录并保存。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消毒评价应坚持4项原则:全过程要求消毒前,对消毒工作方案、消毒剂和消毒设备进行评价,消毒时由消毒过程评价队伍对消毒工作进行过程评价,由消毒效果评价队伍负责消毒效果评价。消毒过程评价不合格或消毒效果评价不合格的及时返工,重新消毒,重新评价。抽样要求综合考虑不同消毒对象和不同区域,包括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活动区域与环境核酸阳性区域,消毒效果评价进行区域抽样全覆盖,按比例抽样并确保最小样本量。标准化要求所有消毒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按照WS/T774和相关方案进行。双盲评价要求消毒实施队伍与消毒评价队伍各自独立工作,消毒评价队伍中现场布点采样工作人员与实验室检测工作人员各自独立工作。消毒过程评价评价内容消毒工作方案评价消毒工作方案是否符合相关法规、标准、指南的要求。实施单位和操作人员消毒实施队伍应具备现场消毒能力,配备消毒工作人员和消毒专用设施。消毒工作人员应经过消毒专业培训,掌握消毒和个人防护基本知识及技能,掌握消毒剂的配制、消毒器械的使用和维护等。消毒药械消毒药械应符合4.3的要求。消毒操作评价整个消毒操作是否按照消毒工作方案执行,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消毒范围、消毒程序、消毒剂配制、消毒器械使用、个人防护等。同时检查消毒记录是否规范,包括消毒日期、消毒地点、消毒对象、消毒剂浓度和用量、作用时间、消毒方式等,记录表参照附录B。评价方法消毒过程评价人员全程参与现场消毒过程,查看现场消毒的操作和相关消毒记录。结果判定消毒过程评价内容均符合国家相关法规、标准、指南或方案要求,方能判定消毒过程合格。消毒效果评价评价对象包括物体表面和空气,对环境或/和物品消毒时,应进行物体表面消毒效果评价;对空气消毒时,应进行空气消毒效果评价。评价指标物体表面现场消毒效果用指示微生物杀灭率进行评价,空气现场消毒效果用自然菌杀灭率进行评价。指示微生物抵抗力应与新型冠状病毒相当或更高、易于培养且符合实验室生物安全和WS/T683的要求。根据新型冠状病毒对消毒因子的抗力选择指示微生物,化学消毒时,可选用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和大肠杆菌(8099);如有特殊要求,也可选用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poliovirus-Ⅰ,PV-Ⅰ)疫苗株作为指示微生物。物理消毒时,应根据消毒因子特性,选择符合上述要求的指示微生物。评价方法空气消毒效果评价空气消毒效果评价采用平板暴露法进行。布点:室内面积≤30m2,设内、中、外对角线共3点,内、外点应距墙壁1m处;若室内面积>30m2,设4角及中央共5点,4角布点部位应当距墙壁1m处。较大空间(室内面积>60m2)布点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采样点,布点数按照公式(1)计算,最多设30个点。 X=Y (AUTONUM)式中:X—布点数(个),四舍五入取整数;Y—室内面积(m2)。消毒前采样:按照采样要求,将普通营养琼脂平板(Ф90mm)放置各采样点,采样高度为距地面0.8m~1.5m。采样时在布点处铺设无菌垫布/纸,平板放置于垫布/纸上,将平板盖打开,扣放于平板旁,暴露15min后盖上平板盖,将平板外表面消毒后及时送检,垫布/纸等按照医疗废物处理。对各平板应做好标记。消毒后采样:空气消毒达到规定的时间后,在消毒前采样的相同位置上,另放一组加相应中和剂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放置方法和暴露时间与消毒前采样相同。同时取2个未经采样的相同平板作为阴性对照。平板置36℃±1℃恒温箱培养48h,计数菌落数。自然菌平均杀灭率按照公式(2)计算。 X=A−BA×100% (式中:X—自然菌平均杀灭率(%);A—消毒前平均每皿的菌落数CFU/(皿·暴露时间);B—消毒后平均每皿的菌落数CFU/(皿·暴露时间)。物体表面消毒效果评价布点:以地面、墙面、桌面、床头柜、便器、门把手、按钮等为重点采样对象,在消毒因子难以达到的地方如抽屉、地毯、墙角等可增加指示微生物载体,每类采样对象不少于2个样本。试验样本总数不少于30个。采样方法:按照GB/T38502制备实验用菌片,使每个菌片的回收菌数为1×106CFU/片~5×106CFU/片。一般选择布片(1cm×1cm)作为染菌载体,使用气雾或超低容量喷雾等消毒方式时,不可使用布片和滤纸片等有吸附能力的载体,可选择金属片(Ф1.2cm)或玻璃片(1cm×1cm)。消毒前,按照布点要求,将菌片放置于现场,消毒达到作用时间后,用无菌镊子将菌片移入装有5.0mL相应中和剂试管中,在手心振打80次或用混匀器混匀,中和10min。同时,设立阳性对照组。检测方法:将采样管在混匀器上振荡20s或用力振打80次,吸取1.0mL待检样品接种于无菌平皿,每一样本平行接种2个平皿,加入已溶化的45℃~48℃的培养基(相应培养基)15mL~18mL,边倾注边摇匀,待琼脂凝固,置36℃±1℃培养48h后(特殊指示微生物,按相应要求培养),计数菌落数,计算杀灭率。杀灭率按照公式(3)计算: X=A−BA×100% (式中:X—杀灭率(%);A—阳性对照组回收菌量(CFU/样本);B—试验组回收菌量(CFU/样本)。结果判定空气自然菌平均杀灭率≥90%,判为消毒合格;消毒前空气自然菌平均菌落数≤10CFU/(皿·15min)时,可不计算杀灭率,消毒后空气自然菌平均菌落数≤4.0CFU/(皿·15min),判为消毒合格。物体表面指示微生物平均杀灭率≥99.9%,且杀灭率≥99.9%的样本数占90%以上,判为消毒合格。注意事项现场消毒和评价时,应做好个人防护,根据现场情况和相关标准要求,选择合法有效的个人防护装备。在拆卸空调时注意做好呼吸道防护,佩戴医用防护口罩及以上级别的呼吸道防护装备。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无法指示其存活与否,核酸检测结果不可用于消毒效果评价。消毒效果评价时,在试管架、酒精灯等现场实验器材底部铺垫一层无菌垫布/纸,采样完成后,所有器材消毒处理,方可带回实验室。试验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人员健康损害。

(资料性)

终末消毒工作记录表患者姓名:传染病诊断名称:确诊日期:转移类别:住院转院迁居痊愈死亡消毒地点:通知消毒单位:联系人:电话:通知消毒日期:年月日完成消毒日期:年月日对象消毒因子作用浓度或强度作用时间(min)消毒方式消毒剂名称:有效成分含量:失效期限:应用浓度的配制:执行消毒单位:执行消毒人员:填表日期:

(资料性)

终末消毒过程记录表编号:通知消毒单位:消毒地点:联系人:联系电话:传染病名称:确诊日期:通知消毒日期:完成消毒日期:消毒工作开始时间:消毒工作完成时间:消毒环境温度:消毒面积/件数:消毒剂/器械名称:卫生许可证卫生安全评价报告主要有效成分/杀菌因子及含量(强度):有效日期:配制方法:现用现配(是/否):消毒程序简单描述:消毒工作人员所用手消毒剂(开瓶日期):消毒工作人员所用防护装备:消毒设施:配制日期消毒对象作用浓度或强度作用时间消毒方式使用总量消毒面积(m2)/空间(m3)/数量执行消毒单位:执行消毒人员:记录人:记录日期和时间: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扬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传染病医院、常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宿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镇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无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徐燕、吴晓松、黄立业、范晶晶、周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