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击对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影响实证探析:以S体育学院学生为例7900字(论文)】_第1页
【拳击对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影响实证探析:以S体育学院学生为例7900字(论文)】_第2页
【拳击对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影响实证探析:以S体育学院学生为例7900字(论文)】_第3页
【拳击对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影响实证探析:以S体育学院学生为例7900字(论文)】_第4页
【拳击对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影响实证探析:以S体育学院学生为例79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拳击对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以S体育学院学生为例摘要: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选项逐渐增多,开始有一些高校开设了拳击等选修课。拳击对场地要求低,器械简单,动作和技术简单。它不仅能培养人思维敏捷、沉着果断的心理、勇敢顽强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但可以随意组合,变化无穷。而且是促进身心发展的一种实用健身操,深受青少年喜爱。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S市高校拳击教学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影响进行了调查,主要研究拳击运动对提高大学生身心素质的积极作用,使更多的人了解拳击运动,积极促进高校拳击运动的发展。关键词:拳击;大学生;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目录摘要 1关键词 11.前言 31.1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31.1.1研究目的 31.1.2研究意义 32.研究对象与方法 42.1研究对象 42.2研究方法 42.2.1文献资料法 42.2.2教学实验法 42.2.3问卷调查法 42.2.4数理统计法 43.结果与分析 43.1实验设计 43.2实验前测数据分析 63.2.1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分组差异性分析 63.3实验前后测试数据分析 83.3.1对照组试验前后数据分析 83.3.2实验组试验前后数据分析 93.3.3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后数据对比分析 114.结论与建议 124.1结论 124.2建议 12参考文献 14附件 171.前言在全民健身的背景下,拳击项目也逐渐走进大众视线,近年来,为了积极响应全民健身的政策,拳击比赛增加了社会组、俱乐部组,给喜爱拳击的普通人一个参与比赛的机会,同时也发现了不少优秀的后备人才,也为拳击基层增加了新鲜血液。虽然国家大力推广拳击项目,但在国内作为运动课程,开展还是受一定因素局限,目前主要开设课程,集中于各大体育院校、警官学院和军事部队中。但在国外高校中,拳击课程就比较普遍,大部分是以俱乐部形式开展,不仅有为专业人士举行的比赛,还有为非专业学生举办的校内比赛。本研究以普通大学生为实验对象,结合国家标准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评价方法,研究了拳击课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变化,试图揭示拳击运动的积极作用。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长期拳击训练,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角度研究拳击训练的多样性和功能,为大学生选择合适的健身计划提供理论依据,为今后的高校拳击运动的顺利开展做出了宝贵的参考和依据。1.1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1.1.1研究目的通过对大学生选修拳击项目课程的学生进行跟踪研究,分析大学生在进行学习拳击训练前后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变化特点,根据进行拳击项目运动的学生和没有进行拳击项目运动的两组学生进行对比比较,发现拳击运动对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起到了哪些方面的提升。以此分析作为依据,使拳击项目在大学生中得以科普,进而推进拳击运动在大学课程中得发展。1.1.2研究意义拳击是一种极具健身价值的运动项目,可以增强身体协调能力和身体稳定能力;加强人的注意力、专注能力。大学生普遍处于心理状态复杂时期,拳击项目运动能很好地使大学生释放压力,放松身体。通过对S体育学院拳击选修的学生进行实验,分析拳击对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起到了哪些作用,以此为依据科普拳击知识,让学生对拳击项目不再恐惧,进而促进拳击项目运动早日全面进入大学校园,积极推广全民健身政策,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2.研究对象与方法2.1研究对象本文以拳击项目教学对S体育学院选修拳击的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为研究对象,探讨拳击项目对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为更好地开展拳击运动以及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的对策提供依据。2.2研究方法2.2.1文献资料法本文的数据来源取自知网数据库,运用高级检索栏,将时间跨度定为2011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以“大学生”和“身体素质”为关键词进行数据检索获得有效期刊数据435条。以“大学生”和“心理素质”为关键词进行数据检索获得有效期刊数据511条。以“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关键词进行数据检索获得有效期刊数据9条。以“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拳击教学”为关键词进行数据检索未检测到相关数据。经过认真仔细筛选选择相关程度较高的500篇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文献,以此为本研究的理论研究基础。根据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的要求通过光盘检索、网络和手工查阅文献资料等方法查询、“学生身体素质”、“学生心理素质”、“大学生”“拳击教学”、“高校开展拳击”等关键词相关文献资料为文章提供理论依据。2.2.2教学实验法实验按规定条件分组设置了“实验组”与“对照组”。按照设计教学内容对“实验组”进行教学。“对照组”按常规教学内容授课。受试者的身心素质、基本情况与教学条件,如大纲、进度、场所、器材、时间等基本均衡。针对拳击对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研究选取了S体育学院选修拳击课程的大学生进行跟踪教学实验测试,分析学生在拳击课程学习前后在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方面的变化情况。2.2.2.1实验目的为了验证拳击项目教学对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方面的影响效果。2.2.2.2实验时间、地点实验时间:2020年9月1日-2021年1月1日,合计16周的课程教学实验地点:S体育学院拳击课程教学场地2.2.3问卷调查法调查测试问卷采用国际通用的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CL-90),量表在测试时受试者按统一的要求规定,先认真阅读说明,然后按顺序回答量表上的题目。2.2.4数理统计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数据内容进行对比。得出的结果均用平均值±标准误(X±S),(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对比学生实验前、后差异。运用Excel进行数据输入,用SPSS24.0软件对回收、筛选后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和分析。通过咨询、访问收集的数据,根据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运用Excel软件将内容进行数理统计分析。3.结果与分析3.1实验设计根据实验目的针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设计实验内容(1)实验分组:本研究从S体育学院选修拳击项目的大学生中随机抽取15人,并且随机抽取15名从其他院系未进行拳击训练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且保障抽取的30名学生身体健康。将抽出的30名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班级进行编班教学。(2)实验设计:为了验证拳击项目教学对S市普通高校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方面的影响效果,本研究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实验:第一步:在S体育学院选修拳击项目大学生中随机抽取15名学生,并且随机抽取其他院系从未进行拳击训练的大学生15名学生进行分组,分成实验组、对照组两个班级,每班人数15人。第二步:对分组好的实验班、对照班进行实验前测试,分析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前两个班的学生在身体基本情况、身心素质方面的差异性。在确定实验组、对照组,在身体基本情况、身体心素质上基本无差别的情况下,进行下一步的内容教学实验。同时也证明分组的有效性。第三步:在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在基本情况、身心理素质上无差异的情况下,对实验组采用采取拳击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对照组按照学校的要求参加学校的其它项目课程教学任务。第四步:经过16周的课程教学训练以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再次进行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方面的测试,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前后的差异变化。表1实验组拳击课程项目教学内容安排1-5周6-10周11-15周16周训练内容直拳+步伐+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摆拳+步伐+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勾拳+步伐+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复习(3)实验测试指标:国民体质测试指标:身高、体重、年龄;身体素质指标:本研究以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指标为基础,选取肺活量与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与50米以及1000米作为衡量学生身体素质指标。心理素质指标:调查测试问卷选用国际通用的精神卫生自评量表SCL90,主要从学生地表现出来的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几个因子项目进行评定。3.2实验前测数据分析3.2.1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分组差异性分析3.2.1.1基本情况分析表2对照组和实验组基本身体情况对比分析实验组()对照组()TP年龄(岁)19.54±1.0919.61±1.183.2470.054身高(cm)169.9±5.35169.5±4.44.1350.075体重(kg)63.4±5.5764.2±6.723.2750.890注:*代表P〈O.05,具有显著性差异;**代表P〈O.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从对照组和实验组的身高、体重和年龄来分析,可以看出,对照组与实验组在身高、体重、年龄上的平均差异不显著。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年龄的显著性系数P均高于0.05。因此,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身高、体重和年龄方面没有显著差异。3.2.1.2对照组和实验组在身体素质指标上的分组差异性分析表3对照组和实验组在身体素质指标实验前测对比分析身体素质指标实验前TP对照组()实验组()肺活量(ml)4237.8士6.454229.8士7.645.460.234坐位体前屈(cm)8.92士2.439.05士3.154.340.423立定跳远(m)2.24士0.212.18士0.654.520.06350米(s)7.34士0.147.36士0.343.450.0741000米(s)4.21士0.234.24士0.754.620.135注:*代表P〈O.05,具有显著性差异;**代表P〈O.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通过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身体素质指标的评价,比较两组学生在肺活量、做体前屈、立定跳远等方面的差异,对照组和实验组的50米和1000米平均成绩差异不显著。同时,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实验前肺活量、坐姿前屈、立定跳远、50m、1000m无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实验测试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身体素质没有显著差异。3.2.1.3对照组和实验在心理素质指标上的分组差异性分析表4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在心理素质指标上的差异分析表因子项目实验前TP对照组()实验组()躯体1.37士0.481.37士0.230.443强迫1.62士0.581.61士0.640.064人际1.65士0.611.64士0.360.345抑郁1.50士0.591.49士0.430.435焦虑1.39士0.451.41士0.540.213恐怖1.23士0.411.26士0.540.643偏执1.43士0.571.42士0.650.766注:*代表P〈O.05,具有显著性差异;**代表P〈O.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表5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在心理素质指标总均分及阳性数上的差异分析表实验前TP对照组()实验组()总均分1.44士0.521.45士0.330.453阳性数24.24士16.423.44士18.40.343注:*代表P〈O.05,具有显著性差异;**代表P〈O.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通过对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反映学生心理素质指标上的评价发现,对照组、实验组在实验前,身躯、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因子项目平均值上差异不大。同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组、对照组在实验前,在各项因子指标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O.05。同时,实验组和对照组是反映学生心理素质指标的总均分以及阳性数上也无显著性差异,P>O.05。由此说明试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心理素质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综合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基本情况、身心素质指标上的测试数据分析、检验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是基本情况、身心理素质上无显著性差异,进而保障实验前两个组别的分组无差异性,也说明实验前的分组是符合实验要求的,控制了无关变量,可以实施实验方案。3.3实验前后测试数据分析3.3.1对照组实验前后数据分析3.3.1.1对照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差异性分析表6对照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差异性分析表身体素质指标对照组TP实验前()试验后()肺活量(ml)4237.8士6.454224.5士8.343.320.543坐位体前屈(cm)8.92士2.439.13士1.973.230.652立定跳远(m)2.24士0.212.29士0.345.240.43450米(s)7.34士0.147.31士0.234.240.0541000米(s)4.21士0.234.18士0.224.550.456注:*代表P〈O.05,具有显著性差异;**代表P〈O.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通过对照组实验前后在反映学生身体素质指标上的情况来说,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在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等几项内容平均成绩上差异不大。同时,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在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50米以及1000米指标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O.05。由此说明试验前,对照组在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其身体素质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3.3.1.2对照组实验前后心理素质差异性分析表7对照组实验前后心理素质差异性统计表因子项目对照组TP实验前()试验后()躯体1.37士0.481.36士0.355.340.075强迫1.62士0.581.63士0.453.540.064人际1.65士0.611.64士0.323.230.325抑郁1.50士0.591.48士0.453.540.452焦虑1.39士0.451.38士0.466.340.645恐怖1.23士0.411.23士0.643.640.235偏执1.43士0.571.43士0.362.540.524注:*代表P〈O.05,具有显著性差异;**代表P〈O.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表8对照组实验前后心理素质指标总均分及阳性数上的差异分析表因子项目对照组TP实验前()试验后()总均分1.44士0.521.40士0.233.530.325阳性数24.24士16.423.74士14.63.530.435注:*代表P〈O.05,具有显著性差异;**代表P〈O.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通过对实验前后对照组在反映学生心理素质指标上的评价发现,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在身躯、强迫、人际、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因子项目平均值上差异不大。同时,通过独立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在各项因子指标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O.05。同时,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反映学生心理素质指标的总均分以及阳性数上也无显著性差异,P>O.05。由此说明试验前后,对照组在心理素质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综合来看,通过实验前后对照组在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指标上的测试数据对比、检验结果来看,对照组在实验前后,在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上无显著性差异。3.3.2实验组试验前后数据分析3.3.2.1实验组试验前后身体素质差异性分析表9实验组实验前后身体素质差异性统计表身体素质指标实验组TP实验前()试验后()肺活量(ml)4229.8士7.644256.2士5.313.530.016*坐位体前屈(cm)9.05士3.1512.75士2.452.640.027*立定跳远(m)2.18士0.652.38士0.256.230.000**50米(s)7.36士0.347.06士0.126.230.002**1000米(s)4.24士0.754.01士0.173.230.013*注:*代表P〈O.05,具有显著性差异;**代表P〈O.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通过实验组试验前后在反映学生身体素质指标上的测试数据比较发现,实验组在实验前、试验后,立定跳远等几项测试中平均成绩上差异较大。肺活量平均值从实验前的4229.8L提升到了实验后的4256.2L;立定跳远指标测试平均值从实验前2.18米提升到试验后2.38米;坐位体前屈指标测试平均值从实验前的9.05厘米提升到12.75厘米;1000米和50米指标测试平均值都从实验前数据有所下降。同时,通过对每项成绩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组在实验前后,在肺活量、坐位体前屈、1000米指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O.05,且在立定跳远和50米成绩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O.01。由此证明试验前、后对照组在身体素质指标上无显著性差异,其身体素质未发生显著性变化。3.3.2.2实验组试验前后心理素质差异性分析表10实验组实验前后心理素质差异性统计表因子项目实验组TP实验前()试验后()躯体1.37士0.231.12士0.542.630.033*强迫1.61士0.641.23士0.456.340.022*人际1.64士0.361.21士0.752.450.012*焦虑1.41士0.541.04士0.354.320.034*恐怖1.26士0.541.06士0.243.230.014*偏执1.42士0.651.05士0.342.620.025*总均分1.45士0.331.11士0.223.640.034*阳性数23.44士18.420.21士17.83.680.023*注:*代表P〈O.05,具有显著性差异;**代表P〈O.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表11实验组实验前后心理素质指标总均分及阳性数上的差异分析表实验组TP实验前()试验后()总均分1.45士0.331.11士0.224.640.011*阳性数23.44士18.420.21士17.84.640.024*注:*代表P〈O.05,具有显著性差异;**代表P〈O.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通过实验组实验前后在反映学生心理素质指标上的测试数据比较发现,实验组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在身躯、恐怖、强迫、抑郁、焦虑、人际、偏执等因子项目平均值上差异较大。同时,通过对每项因子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组在实验前和试验后,在各项因子上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O.05。由此说明实验前、后实验组心理素质水平有所提高。3.3.3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后数据对比分析3.3.3.1对照组与实验组在实验后身体素质指标数据对比分析表12对照组与实验组在实验后身体素质指标对比统计表身体素质指标试验后TP对照组()实验组()肺活量(ml)4224.5士8.344256.2士5.313.640.013*坐位体前屈(cm)9.13士1.9712.75士2.453.440.031*立定跳远(m)2.29士0.342.38士0.256.430.000**50米(s)7.31士0.237.06士0.123.340.011*1000米(s)4.18士0.224.01士0.176.430.020注:*代表P〈O.05,具有显著性差异;**代表P〈O.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试验后通过两个组别在反映学生身体素质指标上的测试数据分析发现,实验组在反应身体素质的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等几项测试平均值成绩都要优于对照组。且通过两个组别在每项成绩上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两组在试验后,其肺活量、坐位体前屈、50米、1000米指标上具有显著性差异,P<O.05,且在立定跳远成绩上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O.01。由此说明,实验后,实验组学生在身体素质指标上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学生。3.3.3.2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实验后心理素质指标数据对比分析表13对照组与实验组在实验后心理素质指标对比统计表因子项目试验后TP对照组()实验组()躯体1.36士0.351.12士0.544.350.023强迫1.63士0.451.23士0.453.640.032人际1.64士0.321.21士0.753.640.021抑郁1.48士0.451.06士0.463.640.029焦虑1.38士0.461.04士0.353.540.023恐怖1.23士0.641.06士0.245.450.021偏执1.43士0.361.05士0.346.340.024总均分1.40士0.231.11士0.226.450.023阳性数23.74士14.620.21士17.86.360.013注:*代表P〈O.05,具有显著性差异;**代表P〈O.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表14对照组与实验组在实验后心理素质指标总均分及阳性数对比统计表试验后TP对照组()实验组()总均分1.40士0.231.11士0.224.520.012*阳性数23.74士14.620.21士17.86.230.032*注:*代表P〈O.05,具有显著性差异;**代表P〈O.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反映学生心理素质指标上的测试数据的比较发现,实验组在反应心理素质因子项目中平均值上差异较大。通过对两个组别在每项因子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中发现,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实验后,其各项因子都具有显著性差异,P<O.05。由此可说明,实验后,对照组学生在心理素质指标上要明显差于实验组学生。4.结论与建议4.1结论在16周的拳击课程教学训练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的学生,再次进行身体素质以、心理素质方面的测试,通过两个组别在反映学生身体素质指标上的测试数据结果比较发现,实验组在反应身体素质的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50米以及1000米平均值成绩都要优于对照组。在反映学生心理素质指标上的测试数据比较发现,实验组在反应心理素质的身躯、强迫、人际、焦虑、恐怖、偏执、等因子项目平均值上差异较大,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为拳击项目教学有助于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4.2建议通过本研究证明了拳击项目有助于普通高校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因此,研究建议,在普通高校课程教学中,充分认识到拳击锻炼的价值意义,重视拳击项目在大学中的顺利开展。本研究实验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女生和男生在心理素质以及身体素质上的差异,因此在实验对象的选择上是以S体育学院大一男生作为实验对象,因此,在今后的研究实验中还需要对此内容进一步对进行扩充。参考文献[1]浩振亚.拳击运动在泉州市普通高校开展的可行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9):75-77.[2]房立中,王晓雯,张勇.浅析武术散打运动进校园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及推动效果[J].武术研究,2020,5(08):41-43+47.[3]陶志坚.高校开展拳击教学提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