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清丽流便-洒脱自然-《行书知识与赏析》_第1页
第八课-清丽流便-洒脱自然-《行书知识与赏析》_第2页
第八课-清丽流便-洒脱自然-《行书知识与赏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八课清丽流便洒脱自然——《行书知识与赏析》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大致了解行书的起源及其发展过程。2、技能目标:了解并初步掌握行书的结构规律和用笔特点。3、情感目标:能体会行书的审美特征和鲜明的个性。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行书的结构规律,能体会行书的美与它独特的个性。难点:通过对比与临摹,初步掌握行书的结构规律。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教学对话(讨论法)、多媒体展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回忆前面学习的隶书和楷书的书法特点,进而带出新授内容——行书。让学生对比书本18页赵孟頫小楷道德经和20页的王羲之丧乱帖,找出明显的不同,让学生回答。(初步认识行书结构特点)楷书单纯、端正,规范。行书放纵随性,灵活洒脱,笔法流动。2、大概讲述行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行书”是“正书”转变而成的。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帝王显贵到普通文人,对书法的爱好都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加上王羲之的出现,使之更为盛行起来。3、观看视频,直观地了解行书的字体结构及用笔特点。以《兰亭序》为例,提取其中特征明显的字,让学生进行临摹,通过这种尝试体验,进一步掌握行书结构特点和用笔特点。提问:在摹写过程中,发现行书字体有哪些突出的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行书结构的特点:大小相兼。就是每个字呈现大小不同,存在着一个字的笔与笔相连,字与字之间的连带,既有实连,也有意连,有断有连,顾盼呼应。收放结合。一般是线条短的为收,线条长的为放;回锋为收,侧锋为放;多数是左收右放,上收下放,但也可以互相转换,不排除左放右收,上放下收。疏密得体。一般是上密下疏,左密右疏,内密外疏。中宫紧结,凡是框进去的留白越小越好,划圈的笔画留白也是越小越好。布局上字距紧压,行距拉开,跌扑纵跃,苍劲多姿。浓淡相融。行书书写应轻松、活泼、迅捷,掌握好疾与迟、动与静的结合。墨色安排上应首字为浓,末字为枯。线条长细短粗,轻重适宜,浓淡相间。用笔特点:1、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2、以欤侧代替平整3、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4、以勾、挑、牵丝来加强点画的呼应5、以圆转代替方折4、PPT展示图片辅助教学,通过对具体行书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尝试体会行书的美及其鲜明的个性。天下第一行书——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天下第二行书——唐代颜真卿的《祭侄稿》《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十四年(775年),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祭侄稿》作为一篇祭文,整幅卷面并不清爽、干净,笔迹急促、匆忙,涂抹、删补时时可见。纵观全篇,悲愤慷慨之气浮于纸端,开始的感情尚为平静,字体大小匀称,浓纤有致,写至“贼臣不救,孤城围逼”时,再也抑制不住百感交集的愤激,如火山迸发、狂涛倾泻,时大时小,行距忽宽忽窄,用墨或燥或润,笔锋有藏有露,至“呜呼哀哉”,节奏达到了高潮,随情挥洒,任笔涂抹,苍凉悲壮,跃然纸上。《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以真摯情感主运笔墨,不计工拙,无拘无束,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血泪与笔墨交融,激情共浩气喷薄。《祭侄稿》是颜真聊最精彩的行书,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元陈深曰:“《祭侄季明文稿》纵笔浩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若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若天造,岂非当时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工耶?”《祭侄稿》全称《祭侄季明文稿》,书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麻纸本,行书

纵28.2厘米

横75.5厘米,23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234字。曾经宋宣和内府、元张晏、鲜于枢、明吴廷、清徐乾学、王鸿绪、清内府等收藏,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天下第三行书——宋朝苏轼的《寒食帖》(黄州寒食诗卷)《寒食帖》是\o"中国"中国\o"宋朝"宋朝\o"苏轼"苏轼的\o"中国书法"墨宝,纵长34.2\o"厘米"厘米,横长199.5厘米。此帖以\o"行草"行草写成,笔法自由,旁边还有\o"黄庭坚"黄庭坚作跋。目前收藏在\o"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寒食帖》是苏轼被贬\o"黄州"黄州第三年(\o"1082年"1082年)的\o"寒食节"寒食节,于东坡雪堂写成,是平生最得意的作品之一,被称为“苏书第一”,书法家\o"鲜于枢"鲜于枢誉为继《\o"兰亭序"兰亭序》、《\o"祭侄文稿"祭侄文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清代同治年间,《寒食帖》为\o"广东人"广东人冯氏收藏,不幸遭遇火灾,冯氏紧急扑救,在手卷下端留下了黑色火灼痕迹。后来《寒食帖》流入\o"清朝"清宫收藏。咸丰十年(\o"1860年"1860年)\o"英法联军"英法联军火烧\o"圆明园"圆明园,《寒食帖》险遭焚毁,旋为民间\o"冯展云(尚未撰写)"冯展云所得。冯死后为\o"盛伯羲(尚未撰写)"盛伯羲密藏,盛死后被完颜朴孙购得,\o"1917年"1917年在北京书画展览会上展出。\o"1918年"1918年到\o"颜韵伯(尚未撰写)"颜韵伯手中。\o"1922年"1922年颜韵伯将《寒食帖》带到\o"日本"日本,为日本收藏家\o"菊池惺堂(尚未撰写)"菊池惺堂收藏,有内藤虎的跋\o""[1]。大正年间(\o"1923年"1923年\o"9月"9月)\o"关东大地震"关东大地震,\o"东京都"东京都一夕之间毁于火灾,菊池惺堂冒死抢救《寒食帖》,一时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