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考试题目_第1页
资本论考试题目_第2页
资本论考试题目_第3页
资本论考试题目_第4页
资本论考试题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思考题:1.简述《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及其过程。2.《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结构体系各是什么?3.《资本论》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4.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伟大贡献。5.《资本论》中关于商品二因素的理论。6.《资本论》中关于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理论。7.《资本论》中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的理论。8.《资本论》中关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的理论。9.《资本论》中关于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如何论述的。10.为什么说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11.马克思是如何揭示货比之谜的?12.《资本论》中关于货比的职能及货比的流通规律。13.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14.《资本论》中关于劳动力商品的理论15.《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以及两种基本方法。16.为什么说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18.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在当代的解释力如何?你是如何评述的?19.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带来什么启示?简述资本论的创作背景及其过程(1)产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空前发展。(2)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也会暴露出巨大的社会矛盾,每隔若干年就会爆(3)工人阶级日益成熟,工人运动日益高涨。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英国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4)革命运动呼唤革命理论,《资本论》应运而生。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为工人运动找到合法的理论指导。从马克思本人来说,1843-1883年四十年间来对资本论进行创作,个人完成一二三卷以及第一卷的校对及出版,二三卷校对出版由恩格斯完成,分别在1885年、1904年出版,第四卷委托考斯基完成。(1)马克思在大学期间(1835—1841年)学的是法律,后来又致力于研究历史和哲学。(2)1843-1857:马克思为资本论的创作做了研究准备。(1849年定居伦敦)(3)1857-1861:对前15年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写下一系列的经济学手稿,在经济学领域中发生了一场科学革命。这一期间的经济学手稿,现被统称为《1857一1858年经济学手稿》。1858年马克思拟定的写作计划是六个分册:资本、地产、雇佣(4)1861.8-1863.7:。马克思实际写成了一部包括23个笔记本的内容丰富、卷帙浩繁的手稿,即《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5)1863.8-1865底。马克思开始正式以《资本论》为标题进行写作。(6)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出版了《资本论》第1卷德文第1版。《资本论》第1卷是马克思呕心沥血、牺牲健康、家庭和幸福,历经千辛万苦写成的一部光辉著作。(7)恩格斯整理出版了二、三卷。1885年出版第二卷,1894年出版第三卷。(8)受恩格斯委托,考茨基整理第四卷原稿,于1904年、1905年和1910年分别出版了《剩余价值学说史》的第1、第2和第3卷。1954——1961年苏联重新整理出版了第四卷手稿,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1962——1964年则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第26卷(共分3册出版)。2.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基本结构体系各是什么?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或交换关系。但以流通过程为对象,既考察属于流通的范畴,又从流通角度考察有关生产的范畴;程为对象,研究作为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统一的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式中的核心经济范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最基本的经的对立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赖以运转的轴心。(1)它是一部具有跨时代历史意义的科学巨著。(2)它的出版是经济学史上的一次革命。以辩证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它是认清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问题实质的理论指导。(2)对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社会主义部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3)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理论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4.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伟大贡献。答:(1)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具有不可比较性。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等范畴,是马克思用来说明商品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概念,深刻地揭示了商品的本质。(2)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它强调劳动价值论中“劳动”二字的含义及其理论价值。它强调和认可了劳动在创造社会财富方面的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揭示和确认了劳动是人类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条件。这是劳动价值论的精华部分。(3)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方式和途径。这种界定不但说明了商品交换所依据的量的关系的决定、商品交换的性质,而且说明了价值的实现途径及其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它极大地扩展了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内涵,把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解和运用推到一个相当高的理论和实践层次。(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守等量社会必要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动和抽象劳动、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价值的存在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它表现为任何一个使用者都商品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而一旦交换失败,费,商品的内在矛盾就不能得到解决,商品就不能成其为商品。(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在时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们的劳动产品不能用来交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将其还原为同一的抽象劳动计算其劳动量。(3)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表现在:从对立的角度来说,两者是有差距的。如果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个矛盾产生的基础是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其矛盾性表现在:作为私人劳动,一切生产活动都属于生产者个人的私事,但作为社会劳动,他的产品必须能够满足一社会劳动。而商品生产者的劳动直接表现出来的是它的私人人劳动能否为社会所承认,即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得到解决。商品卖出去了,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才得以体现,他生产商品的劳动耗费才能得到补偿。答: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表现为价值规律,它对任何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对市场经济中的个别劳动耗费和社会劳动的使用都求趋于平衡,价格接近价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律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调节、刺激、分化作用。4、货币形式(1)调节作用: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这种调节作用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和市场竞争实现的。(2)刺激作用: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分化作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条件、经营管理和劳动生产率水平不同,在价值规律作用下会导致优胜劣汰、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答:①劳动二重性理论把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之上。劳动二重性理论,论证了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从而说明了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的具体形式各不相同,却可以在量上相互比较,从根本上论证了商品价值的本质。②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基础。马克思在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础上,论证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在生产出新的使用价值时,转移了生产资料原有的价值,而抽象劳动却创造出新的价值,正是在这个新价值中,包含着被资本家所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③劳动二重性理论还为一系列重要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马克思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出发,在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上,进而创立了资本有机构成理论、资本积累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平均利润理论、资本主义地租理论,等等,从而建立起科学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答:货币和价值一样,都是商品经济的范畴。马克思以他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深入考察了货币的起源,揭示了货币的本质,分析了货币的形式、货币职能和货币的流通量,形成了内在统一的货币理论体系。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商品矛盾运动中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价值形式是指商品的价值所赖以表现的形式,它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1、简单的价值形式“20码麻布=1件上衣”在这个公式中,前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或者说,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后一个商品起等价物的作用,或者说,处于等价形式。马克思分别对简单价值形式的两极进行了考察,最后进行了综合考察。(1)相对价值形式:马克思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商品进行了分析,以说明商品价值是怎样表现在价值形式上的。(2)等价形式:马克思对等价形式的分析,主要用以说明它的性质和特点。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马克思对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分析,主要是阐明其特点。他先分析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的质和量的变化,然后分析特殊的等价形式,最后指出扩大价值形式的缺点及其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的客观必然性。3、一般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就是指在价值表现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地位的商品是一系列的许多不同种商品;而处于等价形式地位的商品,则只有一种特殊商品,它充当其他一切商品的等价物,并以它的使用价值自然形式,统一地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一般价值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它同前面两个阶段相比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一般价值形式中的一般等价物被固定在某一特殊商品上时,价商品的价格只不过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而已。2、流通手段:用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在这里,马克思论述了:商品的形态变化、货币的流3、贮藏手段: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来的职能。4、支付手段: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进行单方面运动时所执行的职能。5、世界货币:货币在世界市场上执行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前两个职能是货币的基本职能,是货币一产生就具有的职能;而后三个职能只是在商和商品交换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以后才逐渐产生的(1)待流通的商品数量;(2)商品的价格水平;(3)货币流通速度,即一定时间内同一货币单位的平均周转次数。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币需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用公式表示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周转次数)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待售商品总额一赊售商品总额+到期支付总额一彼此抵消的支付总额/货币流通速度10、马克思是如何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164页答: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必要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马克思说:货币要转化为资本,他就必须在市场上找到双重意义的自由人:“一方面,工人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另一方面,他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马克思在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时,揭示了思说:“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身的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这一矛盾表现为,资本本性的要求增值,但流通过程只会使商品形态发生变化,商品交换必须以等价为基础,它不可能出现价值增值。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这是解决问题的条件,在这个范围内,马克思认为,要想把货币转变为资本,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因此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是价值的创造”。这个特殊商品就是别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使用价值,是资本增值的奥秘所在,也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解决资本本性(增值)与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矛盾的关键所在。答: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具有人身自由:必须能够支配它。一无所有:“不得不把…劳动力本身当作新商品出卖”。(1)、劳动力价值包括:劳动者本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养育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必要的教育和训练费用。劳动力的特殊使用价值:(2)、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正是看中了它的这种特殊使用价值,并通过对它的支配来生产剩余价值。答: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在分析资本流通公式时发现,剩余价值首先表现为一个“价值增量”。在分析资他“把这个增值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进仅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而且生产出一个超额价值。这个剩余价值就是产品价值超过消耗掉的产品形成要素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而形成的余额。”马克思把工人劳动时间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工人自己的劳动,即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这段时间形成的是剩余价值。“我把工作日的这部分称为剩余劳动时间,把这段时间耗费的劳动称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把工作日延长,使之超出工人只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的那个点,并由资本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这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2、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我把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只有当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扩展到同生产必要生活资料有关的生产部门,以致使属于必要生活资料范围、从而构成劳动力价值要素的商品便宜时,一般剩余价值率才会最终受到这一整个过程的影响。”3、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相对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是通过个别企业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超额剩余价值: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13、为什么说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426页答: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因为:(1)、如果说劳动是商品有价值,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由劳动决定。无谓的同义反复。如果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就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这种同义反复不能说明任何(2)、在市场上劳动不是独立存在的,不能作为商品出卖。如果劳动是商品,应同其他商品一样,在出卖之前就独立存在。但劳动不能事先独立存在。(3)、如果说出卖的是劳动,或违反价值规律或消灭资本主义生产基础。劳动如果是商品,具有价值,不是否定价值规律,就是否定剩余价值规律,结果都会否定资本主义制度。(4)、工人的劳动只有在工人被雇用以后才开始,这时劳动已属于资本家,工人不能出卖不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必须把劳动力和劳动区分开来,劳动力是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它潜存于人的身体中,而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劳动的实现必须以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为条件。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因此,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14、试论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答: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是“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为基础的占有规律”,其内容是:商品生产者对自己的商品具有所有权,并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占有别人的商品。具体说,在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关系中,商品生产者是权利平等的又是互相对立的。在进行商品交换时,双方要互相承认对方的所有权;要取得对方的产品,就必须让渡自己的产品或货币。既然双方都承认对方具有商品所有权,权利又是平等的,那么在让渡商品时就必须进行等价交换。遵守了等价交换原则,就意味着遵守了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资本主义占有规律的内容是: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无偿占有工人生产的产品中包含的剩余价值;而工人却不能占有产品,他们只能保持劳动力以便作为商品继续出卖。这一占有规律,在资本的一次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一次性地占有;在资本的简单再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不断反复地占有;在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表现为不断扩大地占有,其占有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且是用已经占有的剩余价值再去购买工人劳动力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主义占有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扩大、不断深化的过程。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是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的直接对立物。马克思说:“以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为基础的占有规律或私有权规律,通过它本身的内在的、不可避免的辩证法转变为自己的直接对立物”,即资本主义占有规律。最初,资本家和工人在劳动市场上进行劳动力买卖时,是遵循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的等价交换原则进行的。但是在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这个“表现为最初行为的等价物交换,已经变得仅仅在表面上是交换”,即作为商品生产所有权表现的等价交换仅仅是形式,而它的内容完全改变了。因为这时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换关系来看,用来交换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只是不付等价物而无偿占有的别人劳动产品的一部分;这部分资本不仅必须由它的生产者即工人来补偿,而且在补偿时还要加上一个新的剩余价值。这表明,劳动力买卖的等价交换仅仅是形式,其内容则是无偿占有,即“资本家用他总是不付等价物而占有的别人的已经物化的劳动的一部分,来不断再换取更大量的别人的活劳动”,这是对资本主义占有规律15、资本家为什么要进行积累?批判西尼尔的“节欲论”?199页答: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原因首先,马克思分析研究了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两个方面的必然性: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压力。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外,还必然增加资本量,以扩大生产的规模和剥削的范围。对剩余价值的狂热追求,驱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规律是资本积累的外部压力。在资本主义竞争中,大资本总是处在有利的地位。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保存自己,击败对手,资本家只有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扩大资本规模。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的激烈竞争,迫使资本家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其次,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家不但要积累,而且也要享受,资本家的挥霍仍然和积累批判西尼尔的“节欲论”所谓“节欲论”是西尼尔等提出来的,效用是能直接或间接产生快乐或避免痛苦的能力,价值由三因素构成,供给受三种手段制约,“劳动”是工人放弃自己的安乐和休息所作的牺牲,资本是资本家的牺牲。工资是劳动的报酬,利润是节制的报酬。马克思对其的批判有三点:第一,把资本积累说成是资本家实行“节欲”的结果,这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任何社会形态内,都不仅有简单再生产,还有规模扩大的再生产。也就是说,即使没有资本家的节欲,生产和再秤也照样进行。第二,“节欲论”还有意掩盖了剩余价值是积累的源泉这一事实。第三,当资本家拥有大量财富时,他不但可以大量地积累,而且还可以大量地享受。社会积累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也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即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由于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和资本都以同一原因而发展起来的,所以,产业后备军的数量是和财富的数额一同增长的。但是,同现役劳动大军相比,产业后备军的数量越大,社会的相对过剩人口也就越多。工人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正比,工人阶级中贫困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马克思的这段话,主要包括三个内容:第一,资本越是积累,产业后备军就越大;第二,产业后备军越大,经常失业的人口就越多;第三,工人越是失业,他们就越是贫困。把这三点合并成一句话就是: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由于失业和贫困而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现象日益发展。“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是指由资本积累引起的资产阶级的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的贫困积累的内在必然联系。它是对资本积累理论的科学总结,也是对资本积累过程对无产阶级命运影响的科学概括,它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过程的阶级对抗性。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个别资本是通过资本的积累、积聚和集中这些形式增大的,从而使社会财富有利于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同时,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家必然要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资本有机构成发生质的变化,使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率越来越小。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要求扩大个别资本的规模,从而更加剧了社会财富的集中。可见,资本积累过程从资产阶级方面来说,就是资本规模扩大和社会财富集中的过程,就是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从工人阶级方面来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过程,就是他们沦为失业者和陷于贫困的过程。因为,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增加,可变资本的绝对量虽然也会增加,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则日益下降。而且,当有些部门或企业采用新的技术设备,迅速提高资本有机构成时,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还会绝对减少。同时由于机器的广泛使用,大批妇女儿童走进工厂,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及一部分中小资本家也加入了雇佣劳动者的行列,使得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增长。这两种完全对立的趋势,必然出现相对过剩人口,造成大批工人失业,使无产阶级陷于贫困。可见,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资本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条件。所以,资本积累的过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就是产业后备军的形成过程,就是社会财富创造者无产阶级的贫困过程。答: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马克思认为,在物物交换形式下,买和卖是同时发生的,因此不存在产生危机的因素。危机作为生产和消费失调的现象,是随着商品交换而产生和发展的。在货币执行购买职能的过程中,有的人只卖不买,这样便潜伏了危机的可能性。随着货币的支付手段的出现,只要有一个人不能如期支付,就会导致一大批人无法支付,从而进一步增大危机出现的可能性。但是,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危机只具有可能性,因为“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只有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危机才能从可能转变为现实。(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本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导致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但是巨大的生产力所生产出来的大量商品只是属于少数占有大量生产资料的资本家。如果这些商品不能顺利卖出去,资本家就不能获取剩余价值,再生产活动就会受阻。于是发生了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成本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只要资本主义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三)信用制度是形成经济危机的主要杠杆信用不是危机爆发的原因,但它对于危机的发展起着促进和强化的作用,是“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信用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另一方面,信用造成了一种虚假的需求,隐蔽了生产过剩的事实,促使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扩大和投机活动,最终必然导致生产的过剩,这个时候会出现债务偿付危机,信用出现紧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货币的追求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在“一个接一个的支付的锁链的抵消支付的人为制度”。遭到破坏的时候,信用危机转化为货币危机,经济危机进入全面爆发的阶段。(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往往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才会发生,并且是隔一段时期发生一次。从一次经济危机的发生到下一次经济危机发生之间间隔可称之为经济周期。马克思认为经济周期由危机、萧条、复苏、繁荣四个阶段组成。(五)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二重后果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爆发,具体表现为整个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遭到极大的破坏。但是对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马克思是辩证看待的。马克思指出,危机一方面是旧的生产平衡破坏的结果,但另一方面,又反过来成为解决原有冲突的力量。他认为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永远只是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瞬间恢复的暴力的爆发”。18、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在当代的解释力如何?你是如何评述的?作为一种理论,它的适用范围是历史的有限的,必定要随着历史的前进、各因素的改变而发展变化以求适应,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也不例外,随着历史的前进,它也在当代遭遇挑战(1)、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干预向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提出挑战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认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同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无政府状态,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危机频繁发生并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主要成因。然而,二战结束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描述的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基本上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是经济运行呈现出明显的可调控的发展态势。经济危机虽然始终伴随着资本主义因、强度、形式与内容却不同于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所阐述的相关内容。(2)、当代科技革命向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提出挑战代以来,以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等6大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当代资本主义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盲目性程度大大降低、再生产各环节更为协调、同时改变了固定资本再生产周期物质基础的作用,使得经济危机的破坏程度减轻、经济周期缩短,这些表象是马克思经济理论所不能解释的。(3)、社会主义经济危机向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提出挑战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殊动、竞争和信用中引出”。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经济结构一度出现严重比例失调,在2005年就出现水泥、电解铝、钢铁、电力、房地产等5大行业生产过剩问题。这些问题超出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受到诸多现实的挑战,它已经不能完全正确地解释现实经济危机现象。然而,任何经济理论都是特定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必将随着经济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也不例外。我们不能因史局限性就完全否定其科学性。理论的发展都需要在对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还将继续随之发展下19、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带来什么启示?答: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具体说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为:个别企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得胜利,更没有对这些国家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做出探讨。当前,我国运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也可能发生经济危机的情况下,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带来了什么启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它要求充分的经济自由。政府应当积极建立市场规则、完善市场秩序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减少“无效供给”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必需的,但不应盲目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应把投资重点转向技术创新、设备改造、人才培养上,而不是原有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给,在宏观上立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杜绝粗放认识,避免在地方利益驱动下过度的重复建设;融体系市场化改革,尽量避免企业出现盲目扩产,从而减少无效产品供给。3、调整收入分配,避免两极分化,增大有效需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现象不断加剧,尽管社会公众的实际收入总体水平呈现出不断提高的态势,但是社会消费需求的总量不足与结构失调并存。在当前我国内努力缩小贫富差距,提高社会公平,不仅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近年来国外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其根本原因是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致经济危机以金融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危机“入世”,金融业面临的冲击将不可回避。金融市场的开放在给本国带来发展所需的资金的同时,也把金融风险引入国内。当前我国的金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社会主义可能发生的经济危机是着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爆发经济危机的最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不完善。虽然社会主义国家可能出现经济危机,但主义经济危机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矛盾,危机完解决,这一点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20.管理劳动是否创造价值?资本家的管理劳动创造价值对剥削率产生什么影要素及生看运营运动过程建立起的系统的结构和程序序运动,保证总体劳动的正常产出水平并促进济运行情况的变化,对现有的生产要素及其生和优化,从而适应情况的变化并大幅度提高总体劳动的产出水平。义上的复杂劳动而是高度复杂劳动,始终是在智能的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日益多样化,商品一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不过,他们在同一生一生产过程链上从事管理职能的劳动一旦凝结在商品中,就无疑构成了生产劳动的重要部分,管理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就无可厚非了。使用价值的活劳动耗费,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因家的管理劳动也是如此,由于管理劳动能降低劳动者制造使用价值资本家的管理劳动创造价值会提高剥削率。21.科技劳动是否创造价值?科技产品的价值是如何构成的?85页答:科技劳动是最具有探索性的和创造性的劳动形式。它包括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两大领域,其产品主要是各种新知识,包括新思想、新技术转化为各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科技正越来越多地渗透马克思在考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不仅分析了体力劳动的消耗,而且分析了脑力劳动的消耗。根据其总体工人的概念,生产工人只是“总体工人”的一部分,他们“较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而“总体工人”中的一部分,像科技、管理等其他劳动者“较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在生产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座位总体工人的一部分,他的劳动产品虽然没有确定的物质形态,但是,只要他的劳动融入总体工人的劳动之中就是创造价值的劳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运用,生产劳动的含义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科技劳动将成为创造价值的劳动的主要部分。因为把科学技术运用于生产过程,不仅提高了生产资料的效能和效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造就出了高素质的劳动者、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科技劳动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的生产过程。科技生产要花费更多、更复杂的劳动,因为科技本身凝结了比物质产品更多的人类劳动,所以在生产过程中,它所转移的价值也更多。科技产品具有价值,其价值结构包括:活劳动价值,即脑力劳动和依附的体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载体价值;劳动资料价值,即转移到科技知识中去的硬资料价值和软资料(情报信息资料等)价值。创新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很大。从科技产品与与劳动的关系上看,是科技劳动,即科技只是生产者提供的活劳动,而不是科技本身创造价值,科技人员的劳动是一种活劳动的形式,科学技术则是一种物化劳动的形式。商品的新价值只能由活劳动所创造。物化劳动形式的科技本身不创造新价值。科技产品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市场交换来衡量,由他的价格表现出来。但对于一部分知识产品来说价格有时并不能真是的反应价值,这是因为:一,它们具有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具有外溢性;二,部分知识产品具有垄断性,可以获取垄断价格。答:马克思认为供求关系并不说明市场价值,而是相反的,市场价值说明供求的变动,马克思同样认为,供求实际上从来不会一致,供求一致的现象在科学上等于零。虽然在任何一个场合供求总是不一致,价格总是偏离价值,因此,供求关系不是说明价值本身,而是说明市场价格与市场价值的偏离。马克思考察了供求关系调节市场价格的变动,并实现供求平衡的机制:如果需求减少,因而市场价格降低到市场价值以下,结果资本就会被抽走,这样供给就会减少;反之,如果需求增加,因而市场价格高于市场价值,结果流入这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就会过多,生产就会增加到如此程度,甚至使市场价格降低到市场价值以下;或者另一方面这也可以引起价格上涨,以致需求本身就会减少。上述机制归结起来就是,如果供求决定市场价格,那么另一方面市场价格,并且进一步分析,也就是市场价值又决定供求。供求关系说明市场价格与价值的偏离,价值规律的作用使价格与价值趋向一致,从而使供求趋向一致。根据马克思的分析,与供求关系相关的价格偏离价值反映价值规律作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方面,在同一时间,有的商品价格高于价值,有的商品价格低于价值,这种和市场价值的偏离会作为正负数互相抵消。另一方面,从趋势看,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动,偏离价值的价格会与价值趋向一一致,虽然从本质上讲,价格的波动是由价值规律调节的,但供求、竞争不是被动的,它们不但能够说明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它们的作用也能使偏离价值的价格与价值趋向一致。23、相对过剩人口是如何产生的?它对资本主义有何作用?答: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与社会生产力直接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