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专题训练第二人称作用_第1页
202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专题训练第二人称作用_第2页
202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专题训练第二人称作用_第3页
202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专题训练第二人称作用_第4页
202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专题训练第二人称作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散文专题训练第二人称作用散文专题训练----第二人称作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

梁衡

自从在大西北的那次相见,你的形象,不,你所代表的一种信念,便植入我的脑海,像夜空里的一颗星,时时在闪光。这是一种思想,一种意志,一种思索,一种信息。只要一有绿色这个媒介,她便会释放出来,叫我心里翻腾不已。

我见到你是在招待所里采访时。你已50岁,皮肤黛黑,手背上青筋突起,脸上也已爬上皱纹。我脑际本装着你传闻中的英姿,你动人的歌声,爽朗的笑语。我心里一顿,没想到你会是这个样子。你对我笑笑,窗外绿柳红花。

你开始叙述往事,双眸中闪出青春的火花。1950年,你随军进疆时才十八岁。炎热的麦收时节,你在维吾尔族老乡的杏树下看场。在这沙子能烤熟大饼的西北,绿荫比金子还宝贵。你心里萌生一个念头,学林业去,要让绿色染满戈壁。毕业后你来到石河子,这一片黄沙之野,正是涂抹绿色的最广阔天地。报到的第一天,这里还没有房子,晚上你就睡在工棚厨房的大锅台上。白天你扛着标杆去测量,去规划。冬天,没膝的深雪将鞋子裤脚冻成一个冰壳;春天,风沙开始在你秀气的脸上冲磨皱纹;夏天,烈日开始将你嫩白的皮肤晒红、晒黑。你这位水乡姑娘,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当地没有合适的绿化树种,你横跨半个中国,到东北深山里去寻找。白天打树籽,晚上在招待所里搓籽皮树籽还湿,你带在火车上继续搓,两只手搓红了,搓肿了。有这样的出差者吗啊,难怪你有这双青筋暴突的手。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生命需要人去培育。现在这个戈壁新城已拥有200多种树种、154万株树,城外还有30公里长的林带,生命之缘已战胜了荒漠的死寂但是,你的青春年华已无可奈何地悄悄退去不过,她不是消失在灯红酒绿中,不是消失在大城市的菜市场上,不是消失在小家庭的热炕头上。你挺立在戈壁滩上,将青春的信息,融进雨,抛向风,化作了一座绿城。窗外柳丝织帘白杨遮阴。

你明眸中闪着火花,浑身披满风尘,好似一座坚毅的塑像。不知为什么自从我离开西北之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见到绿色,就想起了你。我在想,绿色,难怪人们用她来表示生命。大凡有生命之物,总会有什么东西要对她进行一点折磨。要成长,就有压制;要生存,就有毁灭。只有战胜了这些,才会有生命。正当你用红肿的手从兴安岭采回的树籽,靠瘦小的腰身从天山上扛来的树苗,在这戈壁滩上发芽、生根,漾出一片绿云时,“文革"开始了。极左者认为栽树是为了打扮城市,爱打扮就是资产阶级。这些树也在“革”之列。好可怜的树苗啊,几天内便一起惨死在斧锯之下。她们任人砍剁,根露枝弃。你躲在家里不忍看这个场面。

一天晚上,一个好心的林工给你送来一车树技:“队长,你辛苦了这么多年,树都给人家砍光了。我给你送把烧火柴吧。"你冲出门外一头扑在车上,哭成个泪人。昨天,我采访时听人讲你的这段故事,我忍不住流下眼泪。这以后,有人说你疯了,像祥林嫂那样到处奔走,见人就说:“还我的苗圃,还我的小树。”满城人都同情你啊,你那一下子就瘦了一圈的脸庞,那颤抖的声音,那青筋暴突的手背,那已流不出泪的眼睛。

但你终于挺过来了。生命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苗圃终于要回来了,一切从头开始。那天我到苗圃参观时,放眼又是一片绿茵。新绿啊,满园关不住的新绿。但有一棵樟子松很特殊,很高,孤立着,树皮糙裂,枝挺如盖,已有几分苍色。它是那次“革命”中唯一的幸免者。我在树下站了很久,你也站了很久。我不再问什么,你也不再说什么。这树下的沉默,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记忆。此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见到绿树,我都会想起这棵松,和站在松下的你。我想,一棵树的生命难道只是叶,是枝?人的生命难道只是血,是肉?树和人一样,也有希望,有信念,有意志。

女性,总是和母爱联系在一起。但你心里只有树,你的时间全让树占去了。你长年出差,总是将孩子托与别人照顾。那天,林业队的一位大婶告诉我:“你的孩子直到十几岁了,还在叫她妈妈,而把你当作阿姨。"你18岁就离开家,是偷着报名参军,跳上汽车就走的。当母亲追来送行时,你只依稀看到一个老母拭泪的影子。几十年了,你没有回家。戈壁上的土绿了,石河子街上的树高了,母亲的头发白了。终于老母等不及了,千里迢迢前来寻你。她本想痛骂你一顿的啊!但是,她看着这满城的绿色,原谅了你。绿色如水润万物,绿色含情暖人心。绿不像红那样热,不像蓝那样冷,她柔和美好,给人安静,叫人思索。你让我知道,这柔情之色,是有铁石心肠、牺牲精神的人生产出来的。这绿是用人火红青春转化而来的。从那以后,我每见到绿色,不由就想起了你,想你是怎样用泪水、汗水,深情地去调制这深深的绿。用绿色洇染千里黄沙戈壁。

在我的采访生涯中,不知遇到过多少个人物,但只有你这样常常让我忆起。天涯何处无绿色,每一片绿叶里都有你。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段写出了“你”给“我"带来的认识,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在结构上照应题目,统领下文。

B.文章使用数字,突出现在的戈壁新城树种之繁、树株之多、林带之长,写出了主人公非凡的业绩。

C.文章反复写“看见绿色,我就想起了你”,不仅引起对“你"的叙述,而且营造了浓厚的抒情氛围。

D.文章引用大婶“你的孩子直到十几岁了……”的话,侧面表现出“你"为事业甘付一切的牺牲精神。

2.文章多用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好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野店

李广田

太阳下山了,又是一日之程,步行人,也觉得有点疲劳了。

你走进一个荒僻的小村落——这村落对你很生疏。然而又好像熟悉,因为你走过许多这样的小村落了。看看有些人家的大门已经闭起,有些也许还在半掩,有几个人正迈着沉重的脚步回家。后面跟着狗或牛羊,有的女人正站在门口张望,或用了柔缓的声音在招呼谁来晚餐,也许,又听到几处闭门声音了,“如果能到哪家门里去息下呀”,这时候你会这样想吧。但走不多远,你便会发现一座小店待在路旁,或十字路口,虽然明早还须赶路,而当晚你总能做得好梦了。“荒村雨露眠宜早,野店风霜起要迟”,这样的对联会发现在一座宽大而破陋的店门上,有意无意地,总会叫旅人感到心暖吧。在这儿你会受到殷勤的招待,你们遇到一对很朴野,很温良的店主夫妇,他们的颜色和语气,会使你发生回到了老家的感觉。但有时,你也会遇着一个刁狡的村少,他会告诉你到前面的村镇还有多远,而实在并不那么远;他也会向你讨多少脚驴钱,而实在也并不值那么多。然而,他的刁狡,你也许并未看出刁狡得讨厌,他们也只是有点拙笨罢了。什么又不是拙笨的呢。一个青生铁的洗脸盆,像一口锅,那会是用过几世的了;一把黑泥的宜兴茶壶,尽够一个人喝半天,也许有人会说是非常古雅呢。饭菜呢,则只在分量上打算,“总得够吃,千里有缘的,无论如何,总不能亏心哪。”店主人会对了每个客人这样说。

在这样地方,你很少感到寂寞的。因为既已疲劳了,你需要休息,不然,也总有些伙伴谈天儿。“四海之内皆兄弟呀。"你会听到这样有人大声笑着,喊,“啊,你不是从山北的下洼来的吗?那也就算是邻舍人了。”常听到这样的招呼。从山里来卖山果的,渡了河来卖鱼的,推车的、挑担的、卖皮鞭的、卖泥人的,拿破绳子换洋火的……也许还有一个老学究先生,现在却做着走方郎中了,这些人,都会偶然地成为一家了。他们总能说慷慨义气话,总是那样亲切而温厚地相照应,他们都很重视这些机缘,总以为这也有神的意思,说不定是为了将来的什么大患难,或什么大前程,而才有了这样一夕呢。如果是在冬天,便会有大方的店主抱了松枝或干柴来给煨火,这只算主人的款待,并不另取火钱。在和平与温暖中,于是一伙陌路人都来烘火而话家常了。

直到现在,虽然交通是比较便利了,但像这样的僻野地方,依然少有人知道所谓报纸新闻之类的东西。但这些地方并非完全无新闻,那就专靠这些挑担推车的人们了。他们走过了多少地方,他们同许多异地人相遇,一到了这样场合,便都争先恐后地倾吐他们听见所闻的一切。某个村子里出了什么人命盗案,或是某个县城里正在哄传着一个什么阴谋的谣言,以及各地的货物行情等,他们都很熟悉。这类新闻,一经在小店里谈论之后,一到天明,也就会传遍了全村,也许又有许多街头人在那里议论纷纭,借题发挥起来呢。说是新闻,其实也并不完全新,也许已经是多年前的故事了,传说过多少次,忘了,又提起来了,鬼怪的,狐仙的,吊颈女人的,马贩子的艳遇,尼姑的犯规……都重在这里开演了。有的人要唱一支山歌,唱一阵南腔北调了。他们有时也谈一些国家大事,譬如战争灾异之类,然而这也只是些故事,像讲《封神演义》那样子讲讲罢了。火熄了,店主人早已去了,有些人也已经打合铺,睡了,也许还有两个人正谈得很密切。譬如有两个比较年轻的人,这时候他们之中的一个也许会告诉,说是因为在故乡曾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大罪过,他逃出来了,逃了这么远,几百里,几千里还不知道,而且也逃出了这许多年了。

“我呢……"另一个也许说,“——我是为了要追寻一个潜逃的老婆,为了她,我便做了这小小生意了。”他们也许会谈了很久,谈了整夜,而且竟订下了很好的交情。“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窗上发白,街上已经有人在走动着了,水筒的声音,辘轳的声音,仿佛是很远,很远,已经又要到赶路的时候了。

呼唤声、呵欠声、马蹄声……这时候忙乱的又是店主人。他又要向每个客人打招呼,问每个客人:盘费可还足吗?不曾丢了什么东西吗?如不是急于赶路,真应当用了早餐再走呢,等等。于是一伙路人,又各自拾起了各人的路,各向不同的方向跋涉去了。“几时再见呢?”“谁知道,一切都没准呢!"有人这样说,也许还有人多谈几句,也许还听到几声叹息,也许说:“我们这些浪荡货,一夕相聚又散了。散了,永不再见了,话谈得真投心,真投心呢!”

真是的,在这些场合中,纵然一个老江湖,也不能不有些惘然之情吧。更有趣的是在这样野店的墙上,偶尔你也会读到用小刀或瓦砾写下来的句子,如某县某某人在此一宿之类。有时,会读到些诗样的韵语。虽然都鄙俚不堪,而这些陌路人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陌路的相遇又相知,他们一时高兴了,忘情一切了,或是想起一切了,便会毫不计较地把真情流露了出来,于是你就会感到一种特别的人间味。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荒僻的小村落”,既“生疏”又“熟悉”,因为是新的遭遇,所以陌生;又因为与其他经历过的村落相似,所以似曾相识,有一种扑面而来的亲切感。

B.“青生铁的洗脸盆”“黑泥的宜兴茶壶"这些粗糙质朴的器物设置,既营造出野店原始、纯朴的环境和氛围,也折射出店主人浑朴天真的精神风貌。

C.文中多处使用了“也许”“或"等不确定性副词,给人种云霞明灭、如真似幻的感觉,反映了作者对野店世外桃源般的现实处境抱有喜忧参半的矛盾心态。

D.文中两个比较年轻的人,初次见面就坦诚相见,无所顾忌,既是相遇相知的高兴表现,同时也说明“野店”所营造的纯朴氛围,拆除了他们的心理戒备。

2.本文采用了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毕淑敏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毫无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予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哪怕它将强烈10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5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但我从不用那些打人的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主要通过具体详细的叙事,真切的记录了作者打孩子的心路历程,语言亲切自然,真挚感人,使为父母者深思,让作儿女的感动,称得上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挚文。

B.作者认为,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的孩子,就像顽皮的小兽,应该让他们放任无羁的奔向他们向往中的草原,不应该采用殴打的手段,强迫他们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

C.作者在文中做了一个“摸火"的假设,是用于说明自己打孩子就是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切肤的疼痛,从而牢记这种体验,像不再“摸火”一样,永远与一些最肮脏的品质隔绝。

D.在这个世界上,作者只打过一个人,就是自己的孩子,“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从而给自己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也是痛苦的记忆,这种记忆让作者回想起来感到深深的后悔,从而决定不再打孩子了。

E.作者认为,虽然打孩子让孩子疼痛,让自己不仅“身累”,而且“心累”,感到比孩子更为久远悠长的痛楚,但该打的时候必须打。

2.文章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在表达上有何好处,请简要说明。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冰城的春

阿成

四月和五月之间,姗姗来迟的春风越过万里长城,来到哈尔滨这座冰天雪地的城市。春日阳光的神奇,大抵只有黑龙江人才能体验得到吧。在春天的阳光下,你会发现那些堆积在街道两旁的厚厚的雪,被这从天而降的亿万把无形的春阳之剑刺成了“冰笋”之林。漫步在街上,那冰雪消融的湿润气息、那甘甜湿润的风沁入你的肺中,让你突然明白,这一束束冰戟似的银笋并不纯粹是春阳的杰作,它们的形成也有春风的功劳啊。

有时候,你感觉不到春来了,甚至感觉不到春风的律动。然而,你分明感到春就环绕在你的周围,并且遍布天地之间。宋代王观在一首词中写道:“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同样的,倘若此时你来到了哈尔滨城,恰好赶上这样清朗碧阔的时节,那真是莫大的幸运。所以,劝君不要匆匆地离开,一定要在春风吹拂的街道上走一走。

在这样的时节,顶好是一个人出门,一个人静静地、款款地走,放下灵魂上所有的辎重、全部的生活琐碎,全身心去体会那轻拂的春风、无声的阳光,和湿润的冻土融化的律动。此时你或许还身着厚厚的棉衣,戴着棉帽子,可是,当你走在街上,你就会下意识地解开棉衣上的扣子,摘下帽子,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将整个春天拥抱在自己的怀里。

走在春风里,沐浴在阳光下,你会发现,那些曾似铁一般硬的树冠悄然蒙上了一层薄薄的“灰雾”。这薄薄的灰绿色的“雾”,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地、柔软地拂动着。你走近它们,会发现柔软的枝条上已经萌生出一排排褐色的小芽苞。啊,春天终于来了。

如若你是外乡人,运气又好,赶上了哈尔滨城的第一场春雨,你一定要放下手头所有的俗事到街上去,擎一把玄色的或者透明的伞,一边体验这第一场春雨带给你的那种独有的梦幻感,一边倾听春雨敲击伞面发出的音乐般的奇妙之声。这像雾又像风的春雨,弥漫在无涯的天地之间。正是这细碎的、清凉的、絮语一般的春雨,滋润着树枝上叶的芽苞,催发着地上青草的嫩芽儿,轻柔地融进你的心田。

春雨之下,这转瞬之间弥漫了全城的嫩嫩的新绿,给人的感觉不单是神奇,还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的神圣。它鲜活地展示着新生命的开始,人世间所有的新的目标和新的梦想,就是在这样的新绿中编织而成的。无论对那些熬过严冬的人们,还是对那些大病初愈的朋友们,抑或是从情感的困境中刚刚走出来的兄弟姐妹来说,这春风春雨下的新绿,可谓是天地造化无私奉献的一剂神奇的良药,让人有脱胎换骨的大痛快、大释然。

到江边走走吧。那冰封的江面,在严冬时节有一两米厚的冰层,即便是十几吨的载重卡车也可以从江面上奔驰而过。然而此时,在春风的吹拂下和春雨的滋润下,冰封的大江渐渐改变了颜色,不再像水晶般晶莹剔透了,而是变成了深浅不一的灰色,曾是冰封的江面泛起一朵又一朵“桃花水”。

远处传来了沉闷的让人振奋、让人激动的春雷声。春雨在雷声的陪伴下渐渐地大了起来,冰封的江面骤然发出脆脆的迸裂的声响,像野马嘶鸣,亦如无数片大玉在破碎。轰然一声,冰封的江面完全碎了,形成了没有尽头的冰的田。随后,冰田开始运动起来,亿万块冰排相衔而行,叠加而出,咔咔,咔咔,此起彼伏,像浮云,像战场上的战士们,像浩浩荡荡迁徙的吉卜赛艺人,簇拥着向东流去,形成了奇伟壮观的画卷。呵,开江啦!

每年的春天我定要从远方赶回来,观赏这壮丽的风景。思考,浮想,或者什么也不想,站在江岸上呆呆地看着,似乎自己的灵魂都被这浮走的冰排带走了。有时候思索是一种幸福,然而,什么也不想,更是一种沉醉,一种享受。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景多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将春日阳光比作剑,将街道两旁的雪比作银笋,将相衔而行的冰排比作浮云、战士、吉卜赛艺人。

B.文章转承十分自然,如第二段末尾“一定要在春风吹拂的街道上走一走"一句自然地引出下文描写在街道上行走时的感受。

C.作者写新绿,意在通过表现新绿的特点,给大病初愈的人们、刚刚摆脱了情感困境的人们带去心灵的慰藉,鼓励他们坚强生活。

D.文章通过描写哈尔滨这座冰城的各色春景,展现了哈尔滨的春天的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哈尔滨的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文章前面五段运用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

一、1.A“统领下文”错,应该是引出下文,统领全文的是“看见绿色,我就想起了你"。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