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精细调查与风险评价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1页
《地质灾害精细调查与风险评价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2页
《地质灾害精细调查与风险评价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3页
《地质灾害精细调查与风险评价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4页
《地质灾害精细调查与风险评价规范(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Specificationofmeticulousinvestigationandriskassessmentforgeologicalhazard(征求意见稿)XX-XX-XX发布江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I 1 1 1 2 3 8 13 13 16 16 18 19 36 38 40 42 43附录H(规范性附录)江苏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判据及各地区斜坡失稳概率表 44 45 46 50 51 54 56 59 61本标准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本标准起草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南京大学、江苏省地质局第一地质大1本规范规定了江苏省地质灾害精细调查与风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成果信息化技术要求(试行自然资源部,2021年5月)3.2地质灾害隐患GeohazardPo通常指通过地形、地质和影响因素调查,初步23.3孕灾地质条件RelatedGeologicalC构、软弱层、风化程度、岩体结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堆积层厚度、地下水3.5致灾体Rockandsoilmassofcausingdisaster可能受到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基础设施、大规模工对集中、孕灾地质条件相似、受威胁人数和财产数量较大等特征的区一定区域内由孕灾地质条件控制的地质灾害发3.9地质灾害危险性GeohazardPro3.11地质灾害风险Geohazard在一定区域和时期内,各类承灾体因地质灾害而造成的损失的可3.12地质灾害风险评价AssessmentforGeohaza3.13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区GeohazardRiskPreventi指存在地质灾害风险,需要采取一定防控措施的特定区域,包括地质灾害为防灾减灾、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等提34.2.1地质灾害精细调查评价工作应按县级行政单元进行部署和成果报告编制,图件以乡4.2.2崩塌、滑坡灾害调查范围为省级地质灾害风险普查确定的风险区;地面塌陷灾害调4.2.3地质灾害精细调查分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区。重点调查区包括地质灾害风险普查4.3工作要求4.3.1崩塌、滑坡灾害一般调查区基本工作要求:b)如新发现有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孕灾地质条件改变、地质灾害变形迹象等区域,应4.3.2崩塌、滑坡灾害重点调查区基本工作要求:a)以1:2000高精度遥感调查为先导,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球物理探测、钻探、山地工程、测试与试验等工作,查明孕灾地质条件和地质灾害隐患。c)调查应利用激光雷达测量(LiDAR)早期识别地质灾害隐患。激光雷达测量应部署对新发现(已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或不稳定斜坡应逐一调查,分析其稳定性和危害5.1.1应根据调查区实际情况确定具体调查内容,包括孕灾地质条件调查、地质灾害及隐5.1.2野外调查应做好调查记录,做到“一点一表”。调查记录格式应按附录B表B.1~5.1.3调查记录过程中应按统一的标准分类、命名。滑坡、崩塌、45.2.1.1以收集资料为主,结合基础地形要素、数字高程模型、遥感影像图5.2.1.2调查易形成滑坡、崩塌的地形地貌特征坡向以及悬崖、阶地等,重点关注微地貌组合特征(负地形、凹型坡、直线型坡、台坎5.2.1.3调查人工地形地貌形态、规模及其稳定性,包括:建(构)筑物、人工边坡5.2.1.4分析不同地形地貌单元的孕灾规律,建立地形地貌方面的地质灾害早期识别标5.2.2.1应收集调查区历史降雨记录资料、多年平均降雨量、历史最大降雨量,重大降雨5.2.2.2调查由降雨引发的单体或区域性地质灾害,分析计算降雨阈值,建立降雨量5.2.2.3收集调查区地表水水文资料,包括流域特征、流量、水位、历史洪水及洪涝灾情5.2.3.1根据收集资料,结合遥感调查解译和地面调查,分析区域主要构造的规模、构造5.2.3.2分析构造断裂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评估断裂导致崩塌5.2.3.3调查各种构造结构面、原生结构面和次生结构面的产状、形态规模、性质、密5.2.3.4分析各种结构面与斜(边)坡及临空面的几何关系及其对斜(边)坡稳定性的影5.2.3.5分析各种构造对岩溶发育程度及其上部岩土体稳定性的影响。建立构造与地面塌5.2.4.1根据收集资料,结合遥感调查解译和野外调查,确定工程地质岩组。5.2.4.2对土体工程地质调查应包括:土体分布、成因类型、厚度及其与斜坡结构和稳定性的关系,测试分析土体颗粒组成、矿物成分、密实度、含水率及渗透性等。5.2.4.3对岩体工程地质调查应包括:地层岩性、岩层产状、岩性组合、节理裂隙、岩组55.2.4.4确定调查区内易崩、易滑地层,调查易崩易滑地层的分布区域、范围、规模及发育规律,分析其形成灾害的类型、规模、稳定性、影响范围等。5.2.4.5确定调查区内具有连续软弱结构面、易软化地层、层间剪切面定区域风化层、松散残坡积层,确定风化层、5.2.4.6分析调查区内典型岩土体类型、厚度、结构与崩塌、滑坡、地面塌陷之间的关5.2.5.2核实调查地下水基本特征,包括地下水类型、性质、水位及动态变化、流量5.2.5.3核实调查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含水层分布、类型、富水性、透水性,主要隔水层5.2.5.4现场分析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对岩土体稳定性的影响及与地质灾害5.2.6.1植被调查应结合遥感调查解译,确定植被的分布、类型、覆盖率、历史变迁与原5.2.6.2土地利用状况资料应收集不动产登记数据、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土地利用规划资5.2.6.3分析调查区植被、土地利用类型及其与地质灾害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植被5.2.7.1根据收集资料,结合遥感调查解译,对区内主要人类工程活动进行野外核查调5.2.7.2调查加载、切坡、抽排水、震动、矿山开采等对斜坡和岩土洞稳定性的影响及引5.2.7.3调查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措施及其作用,5.2.7.4了解大型人类工程活动及其地质环境效应,包括水电工程、矿业工程、铁路工5.2.7.5分析调查区主要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建立人类工程活动方面的5.3.1.1滑坡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滑坡体调查、滑坡成因调查、滑坡危害调查、滑坡防治情5.3.1.2调查分析滑坡的诱发因素、分布规律、形成机理和成灾模式等,评价滑坡的稳定6前缘临空,有间断季节性滑体平均坡度在15~30°之间,结构面倾向与坡向一致,倾角大于坡角,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缝,其上建筑滑体平均坡度<15°,结上无裂缝发展,其上建筑后缘有断续的小裂缝发育,后缘壁上有不明显变形后缘壁上无擦痕和明显注:从稳定差至稳定性一般按“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进行分级,有一项符合条5.3.1.4滑坡调查、测绘工作相关要求应按《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Z/T0261)执行。滑坡勘查工作相关要求应按5.3.2.1崩塌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危岩体调查、崩塌堆积体调查、崩塌成因调查、崩塌危害5.3.2.2应调查崩塌诱发因素、形成机理、成灾模式、致灾范围等,圈定崩塌源和崩塌堆积区,分析崩落路径,评价崩塌的稳定性、危害性,初步圈定崩塌发生后的最大可5.3.2.3崩塌稳定性划分为差、较差和一般三级,按表2进行野外判素并有季节性泉水出露,岩土潮临空,有间断季节性地地表径流流经和继续变形的坡面上有多条新发展的滑坡坡面上局部有小的裂的变形迹象,裂隙较发育坡面上无裂缝发展,其上建筑物、植被未有新的变形有小裂缝,无明显变形碎裂岩体结构,软硬岩层相间,斜倾视向变形岩体逆向和平缓岩层,层状块5.3.2.4崩塌调查、测绘其他相关要求按《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5.3.3.1岩溶塌陷应调查工作区地层岩性、岩土层结构、岩溶发育特征等;应调查含水层75.3.3.2采空塌陷应调查工作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体结构、水文地质条件、软弱层等;调查矿山开采方式、终采时间和采空区分布、规模、采深、采厚、顶板厚度5.3.3.3应调查地面塌陷发生的时间、地点、规模、形态特征、影响范围、危害对象、致5.3.3.4采空塌陷调查的其他要求按《采空塌陷勘查规范(试行)》(T/CAGHP005.4.1调查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界,包含可能形成崩塌、滑坡的源区和影响区。重点调5.4.2应调查不稳定斜坡的孕灾地质条件、斜坡体特征、灾害发育情况,初步判别不稳定c)地层岩性及工程地质岩组特征,包括风化层、残坡积层厚度及分布范围,松散层与e)斜坡水文特征,包括斜坡汇水条件、地下水类型、简要水文地j)根据斜坡稳定性,判定斜坡失稳后的影响范围。5.4.3综合考虑孕灾地质条件及地质灾害发育内因和外因,确定斜坡结构类型,划分易产求和《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GB/T32864)中的5.4.5分析调查区内斜坡类型与崩塌、滑坡之间的关系,建立不稳定斜坡类型方面的地质5.5.1.1调查对象包括受地质灾害威胁的人员、基础设施、大规模工程活动,调查内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交通,水利设施、生活设大规模切坡、加载、开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利水电开发5.5.1.2应重点收集国情地理普查数据、“三调”数据、不动产登记数据、农村住房信息数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城市发85.5.1.3根据收集资料,结合遥感调查解译和野外调查进行承灾体调查。涉及人员的承灾5.5.1.4应根据承灾体分布特征,划分调查单元,如村庄、景区、集市、住宅小区、学校、道路交通等,重点调查区应尽量以独立的建5.5.1.5调查结果应与当地村委会(社区)、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等进行核实,确保5.5.2.1应根据遥感影像图、人口普查数据、不动产登记数据等进行室内对比,如不能确5.5.2.3调查时应充分考虑人员的时空概率特征,如人员的活动时间、流动性等。5.5.3.1基础设施调查对象包括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道路交通,水利设5.5.3.2基础设施调查内容包括设施位置、类型、规模、建设时间、使用情况、结构、经5.5.3.3应调查基础设施与致灾体的空间位置关系,评估基础设施可能受周边地质灾害的5.5.4大规模工程活动调查5.5.4.1大规模工程活动调查对象包括大规模切坡、加载、开挖,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5.5.4.2大规模工程活动调查内容包括范围、规模、建设时间、结构、经济价值(当前时5.5.4.3应调查大规模工程活动与致灾体的空间位置关系,评估大规模工程活动可能受周6.1.1系统收集调查区基础地理信息、孕灾地质条件调查、地质灾害防治、社会经济发展6.1.3通过综合分析,结合遥感调查解译,进行预编图。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数字化,并6.2.1针对不同调查、评价精度,选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以及无人机三维倾斜6.2.2在一般调查区开展地质灾害9a)孕灾地质条件调查。包括调查与滑坡、崩塌发育相关的气候、植被、地形地貌、微b)地质灾害及隐患调查。包括识别地质灾害体、确定灾害体的空间分布特征、于解译精度的应用规定符号表示。解译的界线与影6.2.5遥感调查的具体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参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000)》(DZ/T0261)中“5.2遥感调查6.3.1应根据测量区域的地形条件及成果要求,选择适宜的激光扫描仪、POSGNSS接收机和数码相机,并进行设备独立检校和系统综应对航摄结果进行检查,包括阴影、航测漏洞、重叠6.3.3激光雷达测量获取的数据形式包括Las格式点云数6.3.4根据对点云数据进行滤波、分类,提取激光点云单位距离的表层数据,制作出数字表面模型DSM;通过筛选过滤出真实地面高程点,制作出数6.3.5激光雷达测量数据处理成果主要有分类点云、数字高程模型、数字表面模型、数字6.3.6利用数据处理结果,结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对地质灾害体进行解译,提取地质灾害6.3.7对激光雷达测量识别的新地质灾害隐患或不稳定斜坡,需进行逐点现场验6.4.1一般布设于重点调查区内,根据剖面长度、地形起伏等,选择适当的比例尺进行地6.4.3纵剖面一般垂直于斜坡等高线布设;横剖面以穿越法为主,垂直于工程地质条件变6.4.4根据收集资料、野外实测、勘探资料、试验成果等,按岩土体工程地质类型进行分6.5.2在野外调查过程中,原则上滑坡点定在滑坡后缘中部,崩塌点定在崩塌(危岩6.5.3地面调查的具体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参照《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6.6.1在重点调查区视情况布设适量的物探工作,重点查明工程地质岩组界线、斜坡结构6.6.3物探成果报告应论述工作方法、地质体的地球物理特征、资料的解释推断、结论和建议,并附相应的工作布置图、平剖面图、曲线图、解释6.6.4物探的具体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按《滑坡崩塌泥6.7.1在重点调查区因地制宜布设钻探工作量,在施工条件不利的地区,可采用简易钻探(如便携式钻机、洛阳铲、麻花钻等)代替6.7.2钻探主要目的是结合物探等手段揭露斜坡或灾害体地质结构,重点揭露控制性结构6.7.4钻探竣工后,应及时提交钻孔柱状图和剖面图、钻探班报表、岩心记录表、岩心照-2016和GB50021-2001中相关规定执行。6.8.2探槽、浅井的深度应根据调查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施工安全具体确定,应尽可能揭6.8.3对探槽、浅井揭露的地质现象应及时进行详细编录,对重要地质现象,如滑带、滑6.8.4探槽、浅井等山地工程竣工后应及时回填,必要时进行保护与6.9.2采用原位测试获取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a)室内岩石物理力学性质测试指标应包括:密度、天然重度、饱和重度、孔隙率、孔密度、最小干密度、颗粒不均匀系数、相对密度、渗透6.9.4应提交测试与试验成果报告,内容包括:样品采集情况(时间、地点、层位、编号6.9.5岩土体原位测试和室内试验应按《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Td)面积宜不小于0.1平方千米,不得跨乡镇级行政区界8.1.2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和承8.1.4地质灾害承灾体易损性分别对人员、基础设施、大规模工程活动进行赋值评价,根c)综合风险评价,在人员伤亡风险评价和经济损失风险评价的基础上,根据就高不就8.1.5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应进行实地核查,对风险等级、区划边界、异常区等进行复8.2.1崩塌、滑坡、采空塌陷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采用矩阵分析法进行评价,风险等级划表4崩塌、滑坡、采空塌陷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表性高高中高中低中低低8.2.2开展过勘查工作的崩塌、滑坡、采空塌陷地质灾害隐患点,其稳定性应采用数值计8.2.3地质灾害隐患点危害性按下表进行评表5地质灾害隐患点危害性分级标准表高中低危害对象威胁人数≥10人,潜在经小型水库,县级水利水电8.2.4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根据岩溶塌陷易发性和危害性进行分析评价,等级划表6岩溶塌陷地质灾害隐患点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表性高高中高中低中低低8.3.1地质灾害危险性和承灾体易损性评价结果叠加运算后,采用矩阵分析法评价重要区表7重要区段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风险等级划分标准表性高高中高中低中低低9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区划与措施9.1风险防控区划9.1.1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区划应以人为本、防治结合的原则进行划分。9.1.2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结果,将高、中风险区段划为重点防控区,低风险区段划为9.2风险防控措施9.2.1地质灾害风险防控措施建议应依据风险评价成果、相关规划有针对性地提出地质灾9.2.2对于高、中风险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在群测群防的基础上,宜采用工程治理、搬迁避让、人防+技防等强力措施,有效消除或降低风险,做好应急准备和应急保障;低9.2.3应对地质灾害防控区制定风险防控方案,结合各地降雨强度、时御响应、应急响应等,分类分级提出加密巡查、监测预警、临灾避险9.2.4对于未划进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区的隐患点或不稳定斜坡加强巡查监测,发现问题及c)各种原位测试、室内试验鉴定分析资料和勘探试e)物探解译成果图、各种曲线和测试成果数据、推断解释的地质柱状图和剖面图、物a)对各种实际资料进行分类、统计和数学处理,综合分析各主要孕灾地质条件、因素b)编制各类图件。10.3.1在分析研究已有成果和最新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编制成果图件,坐标系应采用10.4.4遥感解译报告、物探报告、勘查报告、样品测试序号1√2图√3√5√6√7√8√9√√点√注:风险评价过程中形成的易发程度分区图、危险程度分区图、人员伤亡风险性评价图、经济损失风险性评价图和综合风险性评价图等过程图件,除以附图的形式表现外,还应在文件报告相应章节中以插图的形1√2√3√4√5√6√7√11.1数据库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精细调查评价属性数据库、b)野外调查数据,遥感解译点、野外调查点等;c)空间图形数据,地形图相关图层;遥感解译图、无人机正射影像图等相关图层;实d)成果数据,遥感解译报告、设计书、野外工作总结报告、成果报告、数据库建设报11.3数据库建设应贯穿地质灾害精细调查评价工作的全过平台为基础,采用统一系统库和标准符号库,保留相应属性,并与数字高程模型、无11.4地质灾害精细调查成果图件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图11.5地质灾害图应按照不同数据类别形成物理图层,建立扑关系,同时根据地质灾害体的规模、类型及灾害要素的差异,用点、线、面图元辅以必要的工程地质柱状图、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图、降水量等值线图等镶图,或11.6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图层要建立拓扑关系,应具有易发11.9数据库建成后,应检查数据库的完整性、数据的质量b)原始资料齐全、准确。c)原始资料已经进行整理,并进行了质量检查和编a)野外资料:包括调查信息化数据,原始图件,测量数据记录,勘查编录资料,样品12.2.4应按照不少于工作量3%b)项目设计书及审查意见;f)调查成果是否能取得预期的社会、经济12.5.2资料归档可按DZ/T027第第阶段第二阶段第遥感调查与隐患识别地质灾害及隐患调查野外质量检查与验收承灾体易损性评价图A.1地质灾害精细调查与风险评价流程图表B.1遥感解译点信息表遥感影像型主要对灾害类型、面积范围、规模、变形破坏表B.2滑坡及隐患调查表滑坡环境地质环境 结构特征岩质 土质 主要是对滑坡发育环境的描述,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表B.2(续)滑坡基本特征 边界条件、形态特征及物质结构:滑坡陡坎、后壁发育状况,侧边界、前缘、变形活动特征滑坡成因自然因素□节理极度发育□结构面走向与坡面平行□结构面倾角□透水层下伏隔水层□土体/基岩接触□破碎风化岩/基岩接触危险性分析表B.2(续)滑坡危害已造成危害 防治建议表B.2(续)平面图和剖面图表B.3崩塌(危岩体)调查表地理位置坐标崩塌源扩崩塌环境 日时崩塌基本特征(危岩体)主崩方向(°)结构特征岩质□顺向坡□斜向坡□横向坡□逆向坡□近水类型产状 土质 表B.3(续)描述边界条件,危岩体岩性及岩体结构,控制结构面产状,卸荷裂隙发育特征及其组合述变形活动特征史危险性分析堆积体特征表B.3(续)崩塌危害 防治建议表B.3(续)平面图和剖面图表B.4不稳定斜坡调查表地理位置 日时结构特征岩质 土质 表B.4(续)现今变形破坏迹象稳定性分析潜在危害 表B.4(续)平面图和剖面图表B.5地面塌陷及隐患调查表坐标X:Y:发展变化m个°mmmm伴生群缝排列方式□平行□斜列□环围□口表B.5(续)地面塌陷地质环境条件塌陷或地表变形基本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塌陷影响区特征:地表塌陷或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危险性危害程度地面塌陷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地表水源枯竭、井巷突水、淹没等危害的历史记录;在塌陷影响范围内的人员、财产、设施等的可能损失及成灾模式分析,导致地表水源枯竭、地下水疏干、井巷突水等事故平面图表B.6孕灾地质条件点调查表坐标X:Y:倾向(°)倾角(°)裂隙产状倾向(°)倾角(°)孕灾地质条件特征描述况,断层带构造岩破碎程度、结构特征、宽度,擦痕性质、活动强度和特征及其地貌地质证据等;褶皱度、强度及节理裂隙发育等工程地质特征;土体分布、成因类型、厚度及结构特征等;软弱层对灾害的表B.6(续)孕灾地质条件特征描述:(现象素描或示意图沿途观测表B.7一般观测点调查表灾害点野表C.1滑坡灾害分类表系表C.2崩塌(危岩体)分类表表C.3地面塌陷灾害分类表调查点与地质灾害点规定符号、评价区设色图示图例见表D.1、表D.2表D.1各类调查表点图示图例表D.2地质灾害类型、规模、相关特征要素及风险等级图示图例高中低高中低表D.3地质灾害不同分区等级图示图例RGBCMYK高70中60低00高70中040低00高50中000低00060表E.1土的颗粒组成分类碎石土无砂土>17(1)当土层厚度大于0.5m时,宜单独分层。对同一土层中相间呈韵律沉积,当薄构、双层结构、多层结构。单层结构土层由一种类型的土组成,常见的有砂土、粉质黏土、“砂土—黏性土”;多层结构土层由三层以上不同类型土组成,从上到下常见的有“黏性土—黏性土砂土互层—黏性土”。根据岩体结构面和结构体特征,可将岩体结构碎裂结构、散体结构等四大类型,并可进一步细分如表表E.2岩体结构类型划分用的巨厚层沉积岩和变质间错动和小断层不时出现,结构面以规模不大的结构面为主,但组数著构受构造裂隙切割的层状岩体以层面、软弱夹层和层间错动面等岩性复杂,构造破碎较强碎屑和大小不等的岩粉表F.1江苏省主要易滑地层表N1db)Ⅱ:岩质斜坡,主要由碎屑岩、碳酸盐岩、岩浆岩、变质岩组成;c)Ⅲ:崩滑堆积体斜坡,斜坡主要为土质、岩质崩塌、滑坡堆积物,或土石混合体组成;在一级划分的基础上,依据土体性质、地层岩性、Ⅰ类土质斜坡可根据物质组成分为黏性土类斜坡、碎石类斜坡、Ⅱ类岩质斜坡可根据基岩层面倾向与地形坡向组合关系可进一步划分a)顺向坡:岩层倾向与坡向夹角小于30°的斜坡类>岩层倾角>10°)、层面坡(斜坡坡度=岩层倾角>10°)、伏倾坡(岩层倾角>斜坡坡度>10°)b)斜向坡:岩层倾向与坡向交角在30°~60°、120°~150°的斜坡类型;c)横向坡:岩层倾向与坡向交角在60°~120°的斜坡类型;d)逆向坡:岩层倾向与坡向交角在150°~180°的斜坡类型;Ⅳ类岩土复合斜坡又可根据下伏基岩的岩层面倾向与地形坡向之间的夹角进一步划分,其划江苏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判据及各地区斜坡失稳概江苏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判据及各地区斜坡失稳概率表H.1江苏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判据及各地区斜坡失稳概率表则可表达为Pi=L/Lmax/day,L对应某降雨工况。此计算方法中的L、Lmax/day及对应的斜坡失稳概率表I.1稳定性系数与失稳概率Pi对应表表J.1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分值建议表1123452坡度(°)1型3445312345453222255432161查345表J.1(续)71查4542182资料收集345表J.2岩溶塌陷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及量化分值建议表101根据野外调查获取地质灾3521野外调查及工收集以往岩溶调查资料,结合工程勘查及野外调查成3531野外调查及工收集以往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结合工程勘查及野外调3541野外调查及工收集以往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结合工程勘查及野外调3551野外调查及工收集以往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结合工程勘查及野外调356底部土层液1野外调查及工收集以往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结合工程勘查、测试成3571收集以往地下水调查资料,结合地下水监测,确定地下358岩溶水承压性1收集以往地下水调查资料,结合地下水监测,确定岩溶354、地质灾害易发性综合指数计算公式如下:YFj—第i个评价单元j类指标权重;表J.3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标准表易发性综合指数值Yi评价每一个评价单元在某一降雨工况下的崩塌、滑坡灾害失稳概率,并分析其成灾后的最大可能威胁范围等。以危险性指数法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计算方Hi=Yi/Ymax×PiYYmax—最大易发性指数,Ymax=5;Pi—某种工况下第i个评价单元的给定时间段内的失稳概率,Pi计算方法参表J.4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划分标准表危险性指数(概率)HiHi>0.45崩塌、滑坡地质灾害最大可能威胁范围的圈定,应根据以野外调查实地圈定范围为主结合计地质模型,釆用数值计算或数值模拟的方法,计算评价不同工况下斜坡的稳定性和地质灾害影响J.5重要区段承灾体易损性赋值建议表111表J.6重要区段承灾体易损性等级划分标准表Hi>0.7表K.1滑坡、崩塌灾害运动距离关系经验公式表D=8.6(Vtanθ)0.42D=aHH/D=tanαRickenmann(1994)D=25V0.3Rickenmann(1999)注:式中D为运动距离;V为灾害体积;H为高差;θ为斜坡的平均坡度;α为到达角;a为主要是通过工程地质勘查,查明影响斜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可能的变形破坏方式及失稳的力学机制,分析已变形地质体的成因及其演化阶段,最终结合实践经验定性评价斜坡稳定性状况及其可能发展趋势。其优点是能综合考虑影响斜坡稳定性的多种因素,快速地对斜坡的稳定状况变形破坏迹象及其基本规律和稳定性影响因素等,追溯斜坡演变的全过程,对滑坡体稳定性的总体状况、趋势和区域性特征作出评价和预测;然而对已发生滑坡的滑坡体,则须判断其能否复活或转化,从而确定天然斜坡的稳定性。通过研究滑坡形成的地质历史和所处的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工程地质类比法:该法是将已有的天然滑坡体或人工斜坡研究经验,包括稳定的或破坏的,用于新研究滑体的稳定性分析,坡角或计算参数的取值等。此法具有经验性和地区性特点,应用坡体的特殊要求等。工程类比法是根据拟建工程区的工程地质条件、岩体特性和动态观测资料,结合具有类似条件的已建工程,开展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对比,从而判断工程区岩体的稳定性,取得相应的资料进行稳定分析。图解法:图解法常用于岩质滑坡体的稳定分析,是在岩体结构及其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考虑工程力作用方式,借助赤平投影、实体比例投影法或块体坐标投影法进行图解分析,这样可快速、直观地分辨出控制滑坡体的主要和次要结构面,分析不连续面的组合关系和控制性边界条件,确定欠稳定块体的形状、规模及滑动方向,进而初步判定滑坡体的稳定极限平衡分析法:极限平衡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将滑动土体进行条分,根据极限状态下土条受避免了极限平衡分析法中将滑体视为刚体而过于简化的缺点,能近似地从应力应变去分析斜坡的变形破坏机制,分析最先、最容易发生屈服破坏的部位和需要首先进行加固的部位等。但它还不能很好地求解大变形和位移不连续等问题,对于无限域、与离散元的耦合,以及数值解与解析解间的耦合,模糊数学与数值方法的耦合等)能在一定程度法1927)4)只适于简单均质土坡平,条间切向力X为零用点;简化条间切向力X=0,然后对向坐标存在着函数关系X/E=λf(x)滑面总抗滑力与楔体总下滑力来确先破裂成相互滑动的块体后才能滑法)(1977)力用矩阵位移法或力学求解岩土介质无限域、应力集中等问题只对研究区的边界进行离散,数据要求事先知道控制微分方程的基本解,在处理非线性、小均匀性、模拟分步计算边界、单元网格的划续和大变形等特点,允许块体间发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形函数及位移插值函数,能反映在无穷远处的边界适合于非线性、小连续和动力等问一般要与其他方法,如有几何学特征,利用拓扑学、群论原通过小连续曲面的相互约束建立整考虑了变形的小连续性,引入了时间因素,可以计算静力、动力问题,可以计算岩体破坏前小变形及破坏【简述任务来源、任务书的主要内容、工作起始时间及成果提交时间等。】【简述项目的总体目标及任务分解。】【应简述调查区地理位置、坐标范围、行政区划、自然地理、气象水文、交通及经济发展状况、GDP及人员密集程度等社会经济概况,附调查区交通位置图和工作范围图。】【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需求,分析和梳理调查区内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甄别已有资料的可利用程度,分析可利用资料的时效性。】【简述总体工作思路和部署原则。】【阐述重点调查区和一般调查区部署的位置及范围,以及相应的调查内容、调查手段、投入【分阶段的的主要工作内容、工作量和工作进度等。】【分节论述适合于调查区并将采用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不同比例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及要求;拟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及要求;工【论述各主要实物工作量的部署思路、空间部署情况,列表说明各类实物工作量;编制工作【包括质量管理措施、技术保证措施、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提交成果时间。】附图主要包括实际材料图、孕灾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分布图、地质灾害遥感解译图、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地质灾害危险程度分区图、地质灾害人口伤亡风险评价图、地质灾害经济损3、第一层次反映不同类型调查点(遥感解译点,孕灾地质环境条件点,地质灾查点、测绘点、勘查点、岩土体和水样采样点等)的分布位置及4、第二层次反映图面内容应表达调查所采用的无人机航拍、三维倾斜摄影3、第一层次反映斜坡结构类型。采用普染色按照土质斜坡、岩质斜坡、岩土复滑堆积体斜坡等反映斜坡结构类型,岩质斜坡可根据岩层面的倾向与地形坡向组合进一步划分为4、第二层次反映地质灾害及隐患发育分布特征。表达地质灾害及隐患的4、第二层次反映解译出的地质灾害及隐患发育分布特征。表达地质灾害面图元勾绘,对道路等基础设施采用线图元勾绘,6、无人机正射影像图应以无人机测量影像为底图,进行地1、根据地质灾害调查成果资料,基于定量为量、证据权等统计模型或无限斜坡模型等物理力学模型方法评价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将调查区划分为地质灾害高、中、低三级易发区,为部署防治工作提供决策依3、第一层次:以基于地表高程模型生成的地形阴影图或遥感影像图为底图;上图地采用我国标准地理信息数据,包括重要水系、村庄及以上级别地名、乡镇及以上级别道路、重要点高程值、县乡镇界线;重要水利工程、公路、铁路与城乡建设等地4、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