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大坝红火蚁防治防治实施方案_第1页
水库大坝红火蚁防治防治实施方案_第2页
水库大坝红火蚁防治防治实施方案_第3页
水库大坝红火蚁防治防治实施方案_第4页
水库大坝红火蚁防治防治实施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监测方案 2一、鉴别特征 2二、监测准备 4二、监测方式 4四、信息上报 8第二节红火蚁防控方案 10一、水库堤坝红火蚁产生的原因 10二、红火蚁生活习性 11三、堤坝红火蚁的活动规律 17四、水库堤坝红火蚁的预防方法 20五、堤坝红火蚁的灭治方法 23第三节红火蚁防治措施 31一、灭防措施 32二、治理措施 36三、组织措施 38四、技术措施 40按照红火蚁防治必须“先治后防,标本兼治”的原则,彻底杀灭现存坝体的红火蚁群体,杀灭主巢后的补充型繁殖蚁,最大限度地灭杀坝表面层众多的幼龄巢群,大范围地灭杀周围山坡红火蚁群体。对大坝采取全面预防处理;使坝体达到长期抗蚁、防蚁能力。第一节监测方案一、鉴别特征(一)形态特征红火蚁小型工蚁(工蚁)体长2.5~4.0mm。头、胸、触角及各足均棕红色,腹部常棕褐色,腹节间色略淡,腹部第2、3节腹背面中央常具有近圆形的淡色斑纹。头部略成方形,复眼细小,黑色,位于头部两侧上方,触角共10节,柄节(第2节)最长,但不达至头顶,鞭节端部2节膨大成棒状,常称锤节。额下方连接的唇基明显,两侧各有齿1个,唇基内缘中央具三角形小齿,齿端常着生刚毛1根。上唇退化。上颚发达,内缘有数个小齿。前胸背板前端隆起,前、中胸背板的节间缝不明显;中、后胸背板的节间缝则明显,胸腹连接处有两个结节,第1结节呈扁锥状,第2结节呈圆锥状。腹部卵圆形,可见4节,腹部末端有螯刺伸出。大型工蚁(兵蚁)体长6~7mm。形态与小型工蚁相似,体桔红色,腹部背板色略深,上颚发达,黑褐色,体表略有光泽,体毛较短小,螯刺常不外露。(二)蚁巢特征及生活习性红火蚁为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是以土壤堆成的高10~30cm,直径30~50cm的蚁丘。新形成的蚁巢则在4~9个月后出现明显小土丘状的蚁丘。当蚁巢受到干扰时,红火蚁会迅速出巢攻击入侵者。红火蚁喜欢温暖潮湿、有阳光的开阔环境。属于向阳物种,蚁丘几乎可在任何土质上建筑,尤其在充满阳光的地方如草坪、公园、牧草地及田地等空旷暖和地区。蚁巢也常出现在腐木下,残干与树干周围,建筑物内或建筑物下方形成。(三)危害特征红火蚁主要以螯针叮刺和口器咬伤危害植物、动物、人体。人体被其叮蜇后会有火灼伤般疼痛感,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8~24小时后叮蜇处化脓形成脓疱。(四)红火蚁可能入侵的途径从广东、广西、湖南、包括福建上杭等地疫区进入的受蚁巢污染的带土种苗、花卉、盆景、草皮、垃圾(特别是废塑、废革等可再生产原料)、堆肥、运输工具、包装物,及其他可能传播红火蚁的物品。(五)红火蚁入侵后的扩散途径1.主动扩散(自然扩散):自然迁飞、洪水冲散。2.被动扩散(人为扩散):园艺植栽污染、草皮污染、土壤废土移动、堆肥、园艺农耕机具设备、空货柜污染、车辆污染等。(六)红火蚁易发生区域1.农业环境:水稻田、蔬菜园、园艺场、花卉植栽栽培区、休耕田、农舍、竹林、养鸡场等。2.城镇环境:公园绿地、行道树边、绿化带、学校操场绿地、草坪、荒地、重划区空地、变电箱等。二、监测准备(一)监测人员调查监测人员为专职植物检疫员,或经过培训的植保技术人员,熟练掌握红火蚁调查监测方法和调查注意事项,熟悉红火蚁形态特征、蚁丘特征和生活习性。(二)监测工具基本工具箱配备:标本采集:小铁铲、铁丝、细木杆、塑料采样瓶、放大镜、镊子、凡士林(或滑石粉)、70%酒精。记录:蚁丘标识物、标签纸、调查表格、记号笔、签字笔、尺子GPS仪,详细纸质地图或计算机打印出来的数字地图。诱饵诱集:已穿好孔的塑料管、火腿肠片(或午餐肉)。二、监测方式(一)访问调查向当地居民或者经常在易发生区域劳作的人员询问是否有被蚂蚁叮咬后出现脓包等红火蚁危害症状,或者是否看见隆起高于地面呈金字塔状的蚂蚁丘等问题,每个社区或行政村询问调查30人以上。对询问过程发现的可疑存在地区,则进一步深入重点调查其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危害情况,分析红火蚁传播扩散情况及其来源。(二)实地调查1.调查地域重点调查水库大坝附近150米的荒地、农田田埂、靠近水源的地方、堤坝、路边、村道、草坪、绿地以及房屋墙角、庭院附近的垃圾堆、公园、学校等场所。2.调查方法采用步行目视法。以社区、行政村为单位选定调查区域,每行政村或社区每类型调查地块不少于10个,每点调查面积大于50平方米,调查点要有代表性,覆盖整个村或社区。计划的行走路线要覆盖整个调查区域,步行观察有无蚁丘或沙堆状的蚁巢、成堆蚂蚁死尸等现象。发现可疑蚁丘须仔细检查,测量蚁丘长、宽、高(以地面为基准),记录蚁丘或蚁巢的发生区域、发生范围、发生密度,并用蚁丘标识物插于其旁,标定位置。如果一块区域蚁丘数量多,且呈连片状态则不必每个蚁丘插标识物,标识整个地块即可。拨开蚁巢表面,观察蚂蚁大小、体色,是否迅速出巢和表现出很强的攻击行为;采蚂蚁标本,采集的标本带回实验室在体视镜下观察。(三)诱饵诱集监测1.诱饵制作及诱饵投放将火腿肠或午餐肉穿于带旗子的铁丝上,再将铁丝插于地面,让火腿肠或午餐肉块接触地面。按方格式设置诱饵,每个村庄或社区各类型地块诱饵放置点不少于10个,间距10米。将诱饵放在蚂蚁适生区域的隐蔽处,最好放置在有蚂蚁活动的地方。诱集时间应在没有下雨天的上午8-11点、下午3-5点红火蚁活动密集时段,一般放置30-60分钟收回。2.观察每天观察1次,并更换诱饵,连续观察3天(雨天除外)。对诱集的蚂蚁进行形态观察是否为红棕色,如发现可疑蚂蚁则结合对周围蚁巢以及蚂蚁行为特征等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如发现蚁巢即采集巢内蚂蚁样本。(四)诱饵投放1.每个村庄或社区各类型地块诱饵放置点不少于5个。将诱饵放在蚂蚁适生区域的隐蔽处,最好放置在有蚂蚁活动的地方。按方格式设置诱饵,放置时优先考虑放在红火蚁喜欢活动的生境点,然后尽量保持两诱饵间距10米,并利用标示旗标定诱饵位置。根据调查面积大小调整诱饵数量,但要多于10个,应尽量覆盖所有的调查区域。注意:装有诱饵容器的边沿贴于地面,方便红火蚁爬上;2.诱饵放置时间应在没有下雨天的上午8时至下午5时红火蚁活动较密集的时段。气温在18—32℃(红火蚁的取食温度)范围内诱集效果才好。一般放置后30—60分钟左右收回,每次放置约1个小时。四、信息上报(一)蚁丘标识在调查监测中如发现可疑红火蚁蚁丘就在距蚁丘边缘30cm处插上可疑蚁丘标识物(蚁丘标识物按编号使用),并采集蚂蚁标本。(二)注意事项不要破坏蚁丘和扰动蚁巢,防止红火蚁搬家、扩散,影响后期防治。(三)信息上报调查监测中,一旦发现红火蚁,严格实行报告制度,必须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并将采集标本送省植保植检站指定专家鉴定确诊。每15天逐级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有关调查监测情况。(四)单位面积活动蚁丘数量分级标准随机选择3个以上100m2大小的区域,记录活动蚁丘数量。活动蚁丘指的是受到扰动后60秒内有3头以上红火蚁爬出活动蚁丘。分级标准:1级:无害区,平均每100m2活动蚁丘数为0个。2级:轻度危害区,平均每100m2活动蚁丘数为0.1—5个。3级:中度危害区,平均每100m2活动蚁丘数为5—10个。4级:中偏重危害区,平均每100m2活动蚁丘数为10.1-15个。5级:严重危害区,平均每100m2活动蚁丘数大于15个。第二节红火蚁防控方案一、水库堤坝红火蚁产生的原因水库堤坝红火蚁的产生,主要有下列四个方面的原因:1.建造水库堤坝前,未清除水库、堤坝基础内的红火蚁巢,给水库堤坝留下了蚁患,因此产生的水库堤坝红火蚁危害早且严重,往往水库堤坝开始蓄水就出现渗漏。2.山坡上枯萎的树木、竹根和杂草经常滋生红火蚁,而土坝背水坡和水库堤坝内外一般都有草皮护坡,正是红火蚁的食物,水库堤坝内地土壤温度和湿度,更适宜红火蚁生活.因此,山坡上的红火蚁容易蔓延滋生到水库堤坝上来。3.在红火蚁纷飞季节,由于水库堤坝周围夜间有灯火,容易将附近山坡和田野中红火蚁有翅成虫吸引到堤坝上来,在水库堤坝内创造新群体,营巢繁殖.4.有些水库堤坝管理不严而招引红火蚁。例如,经常在堤坝上晒柴草、堆放木材等,事后又不及时清理;有的水库在堤坝的两端种植红火蚁喜食的树木;这些容易人为地导致红火蚁危害。总之,水库堤坝红火蚁来源广泛,堤坝本身又具备适宜红火蚁生活条件,红火蚁一经滋生,就迅速蔓延,对项目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二、红火蚁生活习性(一)食源红火蚁食性杂,觅食能力强,食物包括149种野生花草的种子,57种农作物,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植物和腐肉等,他们有植物上“放牧”蚜虫、介壳虫的行为。红火蚁群体生存、发展需要大量的糖分,蜜汁、糖、蛋白质、脂肪等食物也在红火蚁的食谱上。红火蚁幼虫在某龄以前只吃液质食物,而后能够消化固体食物。工蚁带来富含蛋白质的固体食物放置在幼虫的嘴前。幼虫分泌消化酶分解固体食物并反刍给工蚁。蚁后靠取食一些消化过的蛋白质来维持产卵的需要。只要有足够的食物,蚁后就能够发挥其最大产卵效率。通常在凉爽季节的白天或炎热时期的傍晚和夜间工蚁觅食活动最积极。觅食蚁通过地表下的水平蚁道离巢去觅食,一个大型蚁巢的觅食蚁道可从蚁丘负外延伸几十米远,沿路有通向地面的开口。(二)抚育行为红火蚁地护卵行为是十分突出地。初建群体时,蚁后、蚁王对卵的照顾非常细致,常把卵含在口中反复舐吮,然后吐出,并且不时地搬动卵地位置.等到巢群壮大之后,蚁后、蚁王地护卵行为便被工蚁所代替。蚁后在“王室”内产卵,很快就被工蚁搬到主巢和菌圃内以及主巢和菌圃地顶面上堆放起来。工蚁对卵也时常搬动,并不时含在口中舐吮,以消除霉菌,促进胚胎发育.搬动可以保证供应新鲜空气,调节适应温度。至今,红火蚁地卵脱离了红火蚁的照顾后,在人工孵化方面,还未有成功的先例。红火蚁对幼蚁照顾比蚁卵更加复杂。新建群体的蚁后,蚁王以及后来的工蚁,经常用口舐洗幼蚁的体表,喂食幼蚁,甚至帮助不能自行脱皮地1─2龄幼蚁脱皮。蚁王和蚁后极少离开“王室”,均由工蚁喂养以维持生活。除非受到干扰和刺激,一般不会轻易走动.蚁后对工蚁、兵蚁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蚁后的身旁经常围绕着一定数量的工蚁和兵蚁、工蚁除搬动卵外,还集聚舐吮蚁后的腹部,这是由于蚁后的腹壁能分泌出一种工蚁喜好的物质地缘故。(三)群体内地联系及异群关系在红火蚁的群体中,个体数目可多到二百万个以上。在这样庞大的群体内,各个体之间有着非常密切地配合,各项活动进行得十分协调一致,存在着特殊内部联系的生理机制。红火蚁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和不同地方式传递信息;开始时工蚁触角相互接触,身体前部做迅速而剧烈地上下振动,上颚连续地撞击基地而发出声音,以作警报。在进行采食、筑巢、抚育幼蚁的活动中,同一和而不同群体的工蚁兵蚁偶尔遇见时,是互不相容地,经常互相战斗直至死亡。但是,对于异群的蚁王和蚁后则和睦相处,甚至可以将它引进自己的群体内作为一个新成员。(四)移植飞翔1.分群孔(移植孔)地形成—羽化成熟地繁殖蚁群飞出巢,称为移植飞翔,或称分群、群飞。分群前,大多数繁殖蚁都慢慢集聚到堤坝表面上方工蚁修建地移植室前,进行一段生理成熟,待机移植飞翔,所以移植室也叫候飞室。在成虫羽化后,工蚁一般在巢的上方3—5米通风向阳、不易积水的陡坡和土包上面,筑成露出地面圆锥状地移殖孔。移殖孔在移殖室上部,有蚁道相通,有翅成虫就是通过这里出巢群飞地,所以也叫分群孔。每天傍晚(6—8时)天气适宜时,工蚁卸土粒建造分群孔,每天工作约半个多小时,停止工作时就把孔口封闭,第二天继续增建时再度打开。因而分群孔逐日扩大,且突出于堤坝表面,外表呈不规则地圆锥状,用刀切开可见里面有上拱下平地孔道,孔道地泥被厚而结实,不易触破。分群孔地直径,一般为45厘米,最大815厘米,乃至更大。2.分群孔地数量—个群体地分群孔,一般少则3—5个,多则13—15个,分布1—3片,最多地百个以上,分布为无数片,在每片分群孔中,有一个分群孔每天先行打开并最后不完全封闭,留着小孔,并有工蚁的触角不时向外伸出,可能起着嘹望的作用,故称嘹望孔。分群孔地大小和厚薄与天气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天晴少雨时移殖孔小而薄,阴雨连绵时移殖孔则大而厚。3.象征性分群孔—红火蚁在地面活动时常筑有泥线或泥被,有些泥被密度大而厚实,外表潮润,泥被中的工蚁和兵蚁活动十分频繁。这样地泥被很有可能转化为分群孔。这种分群孔称为象征性分群孔。4.分群次数—分群时,工蚁在当日下午较往常提前开始工作,表现出极度兴奋得繁忙,并把全部分群孔打开,孔口比平日扩张很多,等各孔口完全蔽开后,兵蚁向外窥伺,当外界环境条件适宜而又无天敌时,有翅成虫随之出现,先是三三两两探索而出,时而又复退回孔内,最后终于离巢而去,以后每孔都有成批地有翅成虫涌出,一批涌出后,稍等片刻又涌出一批,整个繁殖蚁离孔的时间约为三分钟。一个群体地繁殖蚁有时一次飞完,有时因受外界条件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分几次分飞完.连续几次(不在一天内)地分群孔后一次分群时都比前一次的增大和加厚;分群未完和分群完地分群孔地孔口,封闭形状有所不同,前者孔口呈突起状,后者为平顶形式下陷状,或者外观无封闭。5.分群孔与移殖飞翔的关系—通常分群孔是红火蚁飞翔地道口,建筑得比较精细,分群孔和移殖室的多少,取决于巢群的大小和旺盛程度。一般群体大、繁殖蚁多时则分群孔多而高大。但是,有时由于人畜践踏或其他因素破坏,分群孔失去分群的作用,繁殖蚁就由有泥被、泥线地方飞出,或者偶尔也从被切断地蚁道中飞出。6.分群地条件—当巢龄达到5—6年时,巢内就出现繁殖蚁。一般每巢可产生繁殖蚁2000--3000只,最多产生17000只以上,繁殖蚁每年春季发育成熟后,暂留在巢内,候待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时分群。分群的时间一般在每年四月中旬至五月中旬,有些年份甚至可延续到六月底,但分群旺盛时期还是在五月中旬。当气温达到19℃以上,地温(深100cm地地层)达到16—17℃以上,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大气压在746—753毫米汞柱时,多在雷雨后的傍晚分群。极少数群体也在阴暗中午、空气相对温度接近饱和(98%)时发生分群。不同地区分群时间也有差异。7.飞翅与配偶—离群后地有翅繁殖蚁,沿着草茎攀缘而上,兴奋异常,极力振动四翅,有时其声可闻,待爬到草茎末端,就随风扬翅而去。有时部分繁殖蚁,因受雨水影响,未能及时攀登草茎,在地面上爬行,若其中有不少因雨水侵袭而死亡。繁殖蚁本身飞翔的能力很弱,往往是随风飘扬,飞翔的距离和方向,取决于风力和风向。一般飞高30—50米,远100—500米,甚至有地达千米以上。也有落地后又起飞的现象。繁殖蚁经过飞翔降落地面后,用力频频振翅,雄虫追逐雌虫。待一度接触后,四翅立刻脱离或以翅摩擦其他物体地方式使四翅脱落。在配偶时雌虫常翘起尾巴引诱雄虫,雄虫则经过各方面的探索寻找雌虫.雄虫在追逐雌虫时,常以触角和下唇须触动雌虫的腹部,一旦追上,雌虫立即停止前进,并翘起腹部,频频颤动,以引诱雄虫.雌雄相遇稳定后,即开始寻觅隐身场所,建筑新巢。据我们观察,红火蚁即使不经过群飞,也能脱翅配对。但有些种地红火蚁,其有翅成虫不经过群飞,就不能脱翅配对。8.雌雄(蚁后、蚁王)比一般一巢只有蚁王、蚁后一对,但在南方个别地区曾出现多配现象。9移殖飞翅时的天敌活动—有翅成虫将要出分群孔时,附近的青蛙、蟾蜍很快来到分群口周围,捕食繁殖蚁.蜻蜓、鸟类也常在分群孔附近地区上空捕食有翅繁殖蚁。因此,尽管一个群体内有数以千计的繁殖蚁飞出,但实际上存活下来的个体极少,大约只有千分之几到百分之几。(五)初建群体有翅成虫雌雄脱翅配对后,即打洞入土,将洞内地泥土搬到洞口,堆成颗粒状小山丘,这是幼龄巢地外露特征。入洞后约七天左右开始产卵,第一批产卵30--40粒。卵呈椭圆形,一个月内产卵70--77粒,卵期约40--45天。原始蚁后的生殖能力,在一生中并非始终一致。最初产卵速度较低,产卵粒数极少,以后随着群体的成长,产卵速度逐渐增大,数量逐渐增多,直到衰老时又降低减少。在红火蚁巢内,一年四季都发现有卵粒,很可能红火蚁产卵是不间断地.由成虫发育成工蚁要经过三个龄期,历时4个月许,发育成兵蚁要经过五个龄期,发育成有翅成虫要经过七个龄期,并经过一个羽化期,历时7—8个月。初建群体入土深度,在头100天内一般只有15--30厘米,或再深点。巢体结构也很简单,就是底平上拱的一个小空腔,并有细小蚁道通向地面。关于蚁王、蚁后的年龄问题,目前还不易识别,不过有时也根据蚁后的颜色差异,体躯大小,身体饱满程度和王室菌圃的大小进行比较,以及考虑蚁王、蚁后在幼年时期和老年时期生长地快慢不同,来进行推测和估计。三、堤坝红火蚁的活动规律(一)红火蚁的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每年从春季起,红火蚁的活动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这与季节性地气候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其中温度的变化是主要因素。当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时,红火蚁一般只在地面隐蔽物下进行取食活动;平均气温大15摄氏度以上、最高气温在20摄氏度时,活动量增加;而最高气温在25摄氏度时,红火蚁地地面活动量出现大幅度地跃增现象,活动点地分布面也随着增加和扩散而逐渐扩大。红火蚁在堤坝表面的活动,不是终年都可以看到地表象征地4月下旬,红火蚁开始在地表活动,5月上旬开始大量活动,建筑泥线、泥被和分群孔,取食活动极为旺盛。也是造成危害的最盛时期。7月和8月又复转为地下活动,直至9—11月气温下降而大气湿度有所增加时,又在堤坝表面活动,筑出大量地泥被、泥线,活动十分猖獗。在同一季节里,红火蚁的活动也可能由于堤坝具体条件的不同差异,在同一天地早、中、晚,活动也不尽一致。在炎热的夏季里,红火蚁在松林上活动.由工蚁建筑包裹树干地泥被,多在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日落前或日出前进行。而在气温高、日照足、湿度小地中午,红火蚁即停止外出活动。红火蚁出地面觅食活动时,一定要修筑泥线、泥被,这是因为它的畏光,喜欢阴暗潮湿,以及个体红火蚁脱离群体后对天敌的对抗能力减弱地缘故。工蚁用自己的唾液将土粒沾合形成如隧道状地通道.在觅食地方,工蚁用泥土粘成片状地薄室,称为“泥被”,以隐蔽自己的觅食活动。红火蚁的活动强度和活动量,在同一时期中往往与取食处食料的体积、取食的红火蚁和数量、喜食程度和群体的大小有关.红火蚁的活动点有大有小,泥被泥线有粗有细,有薄有厚,长短不一,这是活动大小不同的反映。(二)红火蚁活动地地表象征与蚁巢分布的关系1.地表象征—泥被、泥线是红火蚁活动地地表象征。在红火蚁活动点数量增加的同时,其分布逐渐扩展,泥线、泥被也逐渐增加。但是,在堤坝坡上,红火蚁活动点在各个部位的分布是不均衡地,地表象征的数量、密度、与季节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堤坝坡上,泥线泥被数量多和密度大地位置,春季是依次在背水坡地堤肩,迎水坡地肩部和背水坡地肩部;秋季是在迎水坡过水部分地堤脚和背水坡地堤脚。在坝上泥线和泥被数量多和密度大地位置,多在坝的两端(接近山坡处)和背水坡地中下部,尤其是迎水坡正常水位线以上地坝两端和石砌面地石缝里.因为石缝里有干枯植物供红火蚁取食,同时湿度温度等也较坝面适宜。迎水坡内红火蚁活动的密度大,给处理红火蚁隐患带来了困难。因此,要尽可能地设法避免石砌坡面有缝存在,以消除红火蚁滋生的良好条件。红火蚁的活动方式分裸露和隐蔽两种,裸露方式就是通过泥线、泥被和分群孔活动。隐蔽方式就是在土块(草蔸)、草堆、干牛粪等隐蔽下取食。总之,红火蚁地地面活动数量、活动强度、活动方式、活动点数量和分布范围,均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不同的季节,红火蚁活动地地表象征数量也不同.红火蚁在堤坝上地地表象征,一般是秋季多于春季。2.与蚁巢分布的关系—红火蚁的蚁巢分布,在堤坝上一般是背水坡多,迎水坡少,靠近丘陵山坡地堤段多,靠近平原湖泊区地堤段少,粘质土壤的堤段多,沙质土壤的堤段少,酸性土壤多,碱性土壤少,高于水位的部位多,低于水位的部位少,荒野堤段多,居民集中地堤段少。主巢和菌圃筑在堤坝的侵润线以上.主巢多筑在堤坝肩部和背水坡中部附近,尤其多在坝两端的肩部附近。红火蚁地主巢入土较深,一般在1.5米左右,最深可达2—3米,特殊情况下更深。分飞孔一般在主巢的上方,距离2—3米。泥被泥线距主巢地远近,与季节的变化有关,春季发现地,常相距10—25米,秋季发现的通常相距10—30米,但也有相距百米之远地。据观察,在蚁巢上方或蚁巢附近地面,通常具有一块直径3米的活动区域,这是红火蚁群体地面活动频繁最大地区域,称为“常见区”。“常见区”与蚁巢地位置十分临近。掌握红火蚁地表象征的分布与主巢巢位的关系,可以有效地确定主巢位置,对于防治红火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四、水库堤坝红火蚁的预防方法红火蚁对水库堤坝的危害十分隐蔽,往往在造成严重损害之前,不易被人发现,一旦发现,水库堤坝已经遭受到不同程度地破坏,轻者漏水、滑坡,重者溃堤跨坝,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对水库堤坝红火蚁,应当采取“防重于治、防治结合”四季防治地方针,积极采取经常的措施。无论大小水库,都应将红火蚁防治工作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加强领导,抓紧抓好。(一)堤坝基础地处理无论是新建堤坝项目,还是旧堤坝加高陪厚项目,在服务前对堤坝基础都要认真进行检查和灭治红火蚁的工作,并清除山坡和取土场上的红火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防治。首先,清除河道正常水位以上的老土,做好清基工作。特别要注意对利用小山包做堤坝地清基工作,填土是严禁带入杂草、树根。对附近山坡上的红火蚁隐患,必须先用挖蚁巢法把蚁巢摧毁.在堤坝上,有条件的还要铺设毒土防蚁层,以防外来红火蚁侵入,对于加高、培厚的堤坝,必须先清除旧堤坝表土层的杂草,然后认真检查堤坝内有无红火蚁隐患.以防将蚁巢埋入更深的坝体内。对堤坝水利项目地基础处理,一定要严格认真,千万不能麻痹大意,如果处理不好,将红火蚁隐患留在堤坝基础内,事后处理就更加费工。(二)堤坝表层土壤地处理处理堤坝表层土壤,毒杀红火蚁有翅成虫和初建群体,可用毒杀效果较好的化学药剂。毒土灭蚁分为表土毒土灭蚁和深层灭蚁两种:1.表土毒土灭蚁—红火蚁在堤坝上活动,大致形成核心分布,这样在有红火蚁活动的周围表面上喷洒15%西维因药液,药液渗入泥土5—10厘米左右,可将表土层活动的红火蚁和幼龄巢地红火蚁毒死。2.深土毒土灭蚁—这里的深土指深在30—50厘米处用铲打一个洞,交错成品字形或梅花形,洞深30—50厘米,把药液注入洞中,然后封闭洞口。以上两种方法,选用毒性残留较长的砷铜合剂药液。因深层灭蚁不易溶于水,对土壤和水源无污染,在小范围使用毒土灭红火蚁效果比较好,最好在每年5—6月红火蚁分群以后,晴天土壤比较干燥些时进行。(三)改变堤坝红火蚁的生态环境条件堤坝土壤地化学性质和土壤结构的改变,对红火蚁地有翅成虫入土建巢影响很大,用10%石灰土壤或30%食盐土壤,或将这两种土壤的浓度降低一半混合起来,配对地脱翅成虫落下后,则繁殖蚁全部死于土表,不能入土建巢。另外,在堤坝上铺设10厘米厚地炉渣,也能防止脱翅繁殖蚁入土建巢,还可以研究改变堤坝植被地方法,如:铲除红火蚁喜食的植物,培植对红火蚁有毒有驱逐性的植物来防治红火蚁。(四)消灭堤坝红火蚁的有翅成虫为了防治红火蚁群体的建立,在有翅成虫分飞季节(一般是每年地4—5月间)利用有翅成虫的趋光性,设置灯光(尤其是黑光灯)进行诱杀,可以消灭大量地有翅繁殖蚁。黑光灯的光度辐射为3600埃(A),灯管功率是20W,黑光灯安置在距离堤坝15—30米处,灯距50—100米.如果在迎水坡安置黑光灯,可以根据地形地貌,安置1—2排黑光灯,排距为50—100米。黑光灯的密度,视红火蚁地密度而定,成排安置地黑光灯应设统一开关。应用黑光灯诱杀红火蚁有翅成虫,是简单易行效果较好地灭治红火蚁地方法,可以防治红火蚁新群体地产生。有些水库和堤段没有电源,可以安装干电池黑光灯或用汽灯、煤油灯等诱杀。此外,可在红火蚁有翅成虫分飞以前,发动群众在堤坝附近的山坡、坟地等处查找红火蚁地分群孔,查出后采用薰烟和挖巢毁蚁地方法消灭有翅成虫。总之,凡有红火蚁隐患的堤坝,每年都要坚持安装黑光灯诱杀分飞有翅成虫,并在堤坝上和附近地区挖掉或薰杀有分群孔的红火蚁成年群体,这样做既能消除老的红火蚁隐患,又有防止新地红火蚁的隐患产生。“搞好春防、红火蚁无王”,如此数年,堤坝上的红火蚁隐患可以被抑制到最小的危害程度。(五)堤坝红火蚁大量有翅成虫的生物防治有堤坝红火蚁大量分飞地繁殖季节,特别是有翅成虫开始分飞期间,可在坝面放养鸡群,让鸡啄食刚落在坝面上的红火蚁有翅成虫。青蛙、蟾蜍和蚂蚁、蜻蜓、鸟类等都是红火蚁有翅成虫的天敌,当红火蚁有翅成虫将要离开分群孔时,有的天敌直接守候在孔旁等待“加餐”,有的飞翔在上空,伺机取食,堤坝红火蚁的生物防治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起到制约堤坝红火蚁建立新群体数量的作用。尽管一个群体有数以千计繁殖蚁飞出,但实际上存活下来的只有千分之几。对红火蚁有翅成虫的天敌,要积极保护并加以利用。五、堤坝红火蚁的灭治方法灭治堤坝红火蚁,调查研究工作相当重要。首先要弄清楚是属于何种蚁患,分布情况,危害程度和防治历史等,才能相应地采取有效对策和措施。(一)地表象征地寻找1.普查法根据堤坝红火蚁的生活习性,工蚁外出取食时要修筑泥线、泥被和繁殖蚁出飞时要筑分群孔等地表象征,于每年春秋两季,即4—6月和8—11月红火蚁活动盛期,组织专业灭蚁技术人员或经过短期训练的人员,沿堤坝上下多次进行反复地普查。普查工作要认真细致,参加普查的人员要注意观察,查看前方和左右方地面有无泥线、泥被和分群孔;注意翻铲枯萎植物的根部、腐蚀地树头、牛粪、木材、乱堆等。如发现红火蚁活动的迹象,要做好标记,以便处理。2.引诱法在堤坝上,有时由于人畜的踩踏,或者经过多年的防治,红火蚁数量显著减少,嗜好的食物被铲除或者由于堤坝加高陪厚等,影响红火蚁地表象征地出现.这些情况给普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可采用引诱法来发现红火蚁。具体方法是把红火蚁喜食的食料,如干枯地野艾蒿、茅草、甘蔗渣、松树等,捆成小束,放在红火蚁出没地坡位上,最好是放在顺堤坝的中线上下位置,经过一段时间,定期地翻看有无红火蚁活动。(二)蚁道的寻找查到红火蚁地地表象征后,必须找到的通往蚁巢地大蚁道(又叫主蚁道),才能有效地采取药杀、熏、灌、挖的综合措施。1.从泥坡、泥线地方寻找—铲去一米见方的草皮,然后耐心细致地用小刀不断削泥皮,找到半月形小蚁道,先用喷粉器将白色滑石粉喷进去,或用细草茎插进小蚁道内,再沿白粉或细草茎追挖出拱形地主蚁道,只要做到耐心细致,一般有红火蚁活动地地方,均可挖出主蚁道。2.从分群孔找蚁道—红火蚁在分飞前,由工蚁筑成突出地面地圆锥形状分群孔,一般为两三片,有的分布为无数片.黄翅大红火蚁地分群孔呈半月形凹下地面,或形如小碟子,它地土粒较大。每年4—6月,在红火蚁地分飞季节里,挖开分群孔,便可找到宽扁的半月形薄室,即移殖室,一般从移植室下面追挖30—50厘米,就能发现主蚁道.根据分群孔追查主蚁道是一种多快好省的办法,但受到季节的限制,只有在分群前后才能办到。3.从铲杂草枯蔸找蚁道—在铲草时,如发现红火蚁,可跟踪找出小蚁道,再顺着小蚁道找出主蚁道。4.开沟截蚁道—有两种方法。较常用的一种是在泥被、泥线的上方开挖一条深1米,宽0.5米地顺堤坝沟;一般能截出蚁道,粗蚁多的一端是主道方向,可据此追踪。另一种方法是在迎水坡地正常水位附近和背水坡地漏水线附近开一条贯通坝身地深2米的顺坝沟,也可截出不少大蚁道。为了便于开沟和起隔水墙,沟应呈梯形,面宽1.2米,底宽0.5米.此法因项目量大和考虑新旧土层结合度地问题故少用,在堤坝上开沟,要特别注意安全,必须回填夯实。5.从引诱坑(或引诱桩、引诱堆)找蚁道—在红火蚁活动的季节里,于常现区内挖长40厘米、宽30厘米的坑,坑距5—15米,将红火蚁喜食的茅草根、艾蒿枯枝、甘蔗渣、松树段等引诱物,用铁丝或竹篾捆扎后,埋入坑内.为避免蚂蚁等天敌入侵,坑面要盖上土,同时,再在引诱坑上方设排水沟,或者使坑顶突出坡面,以防雨水进入坑内,在堤坝内打短松树桩,也可引诱红火蚁。无论是挖坑或打桩,设堆,当诱出大量红火蚁时,便可在坑下破土坑壁上打出蚁道,然后再追踪找出主蚁道。以上五种寻找蚁道地方法,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灵活采用。找到主蚁道后,还有判断巢向的问题。通常蚁道口径大地一端就是巢向,纵切主蚁道,道形高而底宽并继续下扎的是近巢方向。道形低而宽的则是远巢方向。判断巢向的情况是:工、兵蚁活动频繁,酸腥味浓;蚁道封闭严密或有“重兵”把守;蚁道分叉的锐角方向。有这些情况的一端,可能是近巢方向。此外,根据蚁道内有无红火蚁活动,可分为有蚁道或无蚁道。有蚁道又有取食道、取水道和隧道,无蚁即废道和封闭道。在废道内长有白、黄、黑色地象头发毫地菌丝,或者见有棉絮状,形如蜘蛛网,或者干燥光滑,有细小裂口,或者道底面有类似鸡皮疙瘩样地小颗粒。封闭道路内则有红火蚁用泥土堵塞的一道或几道土墙,往往追挖有蚁道容易获得主道,但追挖无蚁道也有可能获得主道。在寻找蚁道的过程中,如果迷失了方向,可采用两种补救方法:一是停止追挖冷静分析周围环境条件,凡是有怀疑地方都可补挖,找出主道;二是停止追挖把周围的浮土消干净,等候半天,甚至1—2天,等待发现新地地表象征后再重新追挖,仍然可以找到主蚁道。有时出现无数条错综复杂地蚁道,难以准确地判决巢向就要结合堤坝红火蚁分布规律和近主巢方向蚁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研究。否则,主巢方向判决错误,熏灌既无效果,翻挖又浪费劳力。(三)蚁巢的寻找找到主巢是灭治红火蚁的重要环节,目前采用地方法虽然有效,但很费工,有时也无把握。现将常用的几种方法介绍如下;1.从主蚁道追挖蚁巢,找到主蚁道后,继续追挖,如果发现以下象征,说明离主巢不远:蚁道由小渐大,并向下扎;多数蚁道朝向一个方向,或有大量菌圃颜色渐深,由小到大;工蚁封闭道口甚急,有白色客虫爬出;蚁道中地草杆、竹篾,上面有浓厚地酸腥味并有许多兵蚁咬着;锄头触土有空荡的回声,顺着这些近巢象征追挖下去,就可挖到主巢。2.用4—5米长的优质钢锥,间距0.5米,排成梅花形几个人同时用力往堤坝内锰压打眼,如遇巢穴或空洞,就会有吊锥地感觉.多打几个洞,以便定巢穴或空洞范围,从锥上的气味可以区分是蚁巢还是空洞。此法有一定效果,但劳力繁重,盲目性很大,一般只在堤防上采用。(四)堤坝红火蚁地处理方法找到主蚁道,确定或探到巢位后,注意不要使蚁王、蚁后及工兵蚁逃窜,而应及时用熏烟剂或灌药水毒杀红火蚁,然后翻挖,填土或灌浆填穴,有时也灌入拌药地泥浆,既杀红火蚁又填巢穴。1.化学毒法向主蚁道内熏蒸毒剂杀死红火蚁,是一种简单、方便、经济的办法,如果处理得当,效果比较理想。其熏烟方法是:将药剂装入烟雾发生器内再用两根炮线缠成一小把,插入药剂中(药剂用白砒5%,锯木屑65%,氯酸钾22%,香粉8%配制),让其一端通过烟雾发生器盒旁的小眼,伸出发生器外,然后发生器的盖子合拢,点燃引炮线,发生器的药物立即燃烧,烟雾从射咀中喷出,这时要将烟雾器地射咀插入已经挖出地底径2厘米以上地主蚁道内,并用湿土密封射咀周围以免漏烟,使烟雾灌入巢内。熏烟注意事项:熏烟要及时,蚁道畅通;操作人员必须戴口罩和手套,装药和熏烟时必须站在上风位,以免中毒;熏烟时,如发现地表有冒烟现象,应立即用土封住冒烟处,只留1—2个最远地冒烟孔,作为对流孔;保持药物和炮引地干燥;熏烟后,对熏烟器要注意保养。2.敌敌畏水剂熏杀用一个略加改装的圆筒喷雾器,先把喷气管插入蚁道内,随后在筒内放进0.5公斤电石,倒进0.5%地敌敌畏水剂2公斤,迅速紧闭喷雾器地盖口,使筒内胀起来的毒气直接射进蚁道,通向主巢.每次喷射的时间约30分钟,如喷射时气量较少,可鼓一点气或摇动一下圆筒,用这种方法熏杀红火蚁,效果较好,凡是毒气所到之处,红火蚁迅速死亡。但是在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防火。3.“灭蚁灵”毒片诱杀“灭蚁灵”毒片系用“灭蚁灵”为主要原料,拌以一定比例的配料,如糖液、草根粉末、面粉等,混合后焙干,制成长约50毫米,宽10毫米,厚约5毫米的条状棒.该药诱杀具有经济、安全、使用简便,灭蚁效果好等优点.通过对一些堤坝的实际应用,剖巢检查灭蚁达95%以上。其用法是:首先了解观察红火蚁在堤坝上活动范围和破坏程度后,便在红火蚁频繁活动地蚁路上揭开泥被、泥线少许,将“灭蚁灵”毒片置于蚁道中,每条蚁道放一两条,注意:不要将蚁道全部堵塞,留出空隙,让红火蚁来回通过,一般十天至半个月,红火蚁会将毒片吃光,四十天后解剖蚁巢,全巢红火蚁死亡,巢内死亡变质菌圃上长出黑色地炭菌。“灭蚁灵”是一种慢性胃毒剂,在红火蚁取食后,利用红火蚁互相舐吮的习性,使毒性互相转展传递,扩大中毒范围,直至全巢覆灭.利用“灭蚁灵”毒片是目前较理想的一种灭蚁药物。4.挖巢灭蚁挖巢灭蚁,就是沿着主蚁道追踪挖出红火蚁地菌圃、主巢,活捉蚁王后,消灭工蚁、兵蚁。一般取出成年群体地主巢后,就会看到有3—5条或6—7条大型蚁道由主巢内通向堤坝内各个方向,要向完全暴露出来的各条蚁道中灌注毒药水或熏烟,杀死残存在蚁道内地和未挖获菌圃内地红火蚁,还要及时灌泥浆堵塞各条蚁道,并回填夯实挖穴,在不影响堤坝安全的前提下,采用挖巢灭蚁地方法,效果最好,只要操作迅速,就能捉到蚁王、蚁后,消灭大量工蚁、兵蚁、基本消灭整巢红火蚁群体,即使有个别红火蚁逃出,问题也不大,因为红火蚁没有补充型蚁王、蚁后产生。这种方法可堵塞大型蚁道,彻底消除蚁患,挖巢灭蚁比较费工,但从长远的观点看,它对蚁患地处理较彻底,比其他方法更为优越,挖巢灭蚁虽然是灭治堤坝红火蚁的常用方法,但是在汛期高水位翻挖蚁穴,要特别注意堤坝的安全,必须回填夯实。5.灌注药剂泥浆灭蚁填穴堵塞堤坝内部的蚁巢、蚁路等空洞,可在挖巢灭蚁后灌入药剂泥浆,也可不经挖巢灭蚁直接挖探地孔道灌入药剂泥浆.常用药剂泥浆中地灭蚁药剂有乐果和五万分之一敌敌畏。泥浆水土地重量比大致为2:3,黄泥浆的比重以1.25—1.3为适宜。一般采用电动和手摇灌浆机灌浆.灌浆机地压力,在一段时间内应保持在2.9牛顿/平方厘米,随后逐渐加大,最大灌浆压力不宜超过5.8牛顿/平方厘米,直至蚁道或堤坝出现冒浆现象,稍息片刻,用泥土填压冒浆地方,然后重新慢灌至饱和为止。在蚁道内灌入药剂泥浆毒杀全巢红火蚁的关键是选择主蚁道地位置,一般在半坡以下找到主蚁道,主巢在其上方的居多。这样地蚁道灌注药剂泥浆比较困难,因为是从下面向上灌地,压力大了会使灌浆孔口、附近的堤坝和红火蚁道喷浆、冒水土层破裂现象,压力小了则泥浆灌不到主巢,效果不好。因此,应尽量在堤坝地上半部或靠近堤坝顶处寻找合适蚁道,由上向下灌浆,观察冒烟情况,然后根据经验判断冒烟点是否在主蚁巢的上方,然后在主蚁巢上方的冒烟点追挖下去,找到主蚁道再进行灌注药剂和泥浆,这样效果最好。上述找、杀、挖、熏、灌等方法是目前灭治堤坝红火蚁地主要方法。这些方法,一般来说均有效,但各有优缺点,综合应用可以取长补短.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才能最有效地消灭红火蚁。堤坝红火蚁的防治技术在不断发展,目前最理想的防治药物是“灭蚁灵诱饵剂”,但任何单位的防治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地,对近年来出现的每一项新技术,应积极实践,反复比较,因地制宜加以选择,逐步形成一套切合当的实际地防治堤坝红火蚁合理方案,望大家同心协力,不断钻研,互通信息,互相学习,共同努力,为水利项目的安全运行贡献力量。第三节红火蚁防治措施XX水库红火蚁治理面积(草皮护坡)应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顺河坝导渗沟至大坝坝脚沟台地,该部分的治理面积XX万平方米;第二部分:顺河坝背水坡,该部分的治理面积为XX万平方米;第三部分:顺河坝迎水坡,该部分的治理面积为XX万平方米。三部分的总治理面积为XX万平方米。XX水库红火蚁防治有三个屏障可以利用:第一个屏障是导渗降压沟;第二个屏障是坝下混凝土防汛道路;第三个屏障是坝脚块石贴坡排水带。这三个屏障都能够有效地阻止红火蚁进入坝坡。根据以上的具体情况,特提出以下的防治措施。一、灭防措施(一)钻孔灌药:由于红火蚁生物学特性所决定,年复一年地分飞出现是有季节和周期性的特点,它的出现受地理、环境、气象诸因素的影响,如同其他生物一样,除自身的发育进程以外,都有对外因的各种需求,根据物候学动物、植物与环境变化的周期关系,用物候方法预测红火蚁的分飞期。从表一、表二的关系可以得出,在每年红火蚁分飞前(4月21日)用20~25mm粗,1.5~2m长的钢锥在堤坝背水坡、迎水坡及坝脚台地部分钻孔灌掺入适量的五氯酚钠、氯丹等药剂,搅拌均匀后,灌入钻孔内,封闭孔口,在一定时间内能防治红火蚁有翅成虫入土营巢。移殖飞翔与气象因子关系表表一移殖飞翔与物候因子关系表二(二)喷洒药剂主要在大坝的背水坡和迎水坡的草皮护坡部位,喷洒药剂,使之渗入草中,并渗入泥土5~10cm,可将堤坝表层幼龄蚁巢的红火蚁毒杀致死。毒杀效果比较好的化学剂有1%~2%五氯酚钠水溶液、1%氯丹乳剂、狄氏剂、艾氏剂等,也可以采用敌敌畏水溶液进行喷洒。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喷洒药剂之前要充分做好舆论宣传工作,同时喷洒后要有专人负责看管所喷洒药物的坝段。由于XX水库属于平原水库,沿库村庄较多,牛羊等上坝比较普遍,灭蚁药物又具有较强的毒性,一旦牛羊啃了坝坡上喷洒灭蚁药物的草皮,极有可能中毒身亡,因此,在喷洒前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时间最少一个礼拜,喷洒之后还要派专人负责看管。(三)保持屏障的完整性上面已经提到XX水库红火蚁防治有三个屏障应当充分利用:一是导渗降压沟;二是坝下混凝土防汛道路;三是坝脚沟及相连的块石贴坡排水带。之所以说这是三个屏障,是因为他们都可以有效阻止红火蚁进入坝坡上。根据XX水库的实际情况,前两个屏障现在都能起到相应的作用,只有第三个屏障还不能起作用,而这一屏障却是最重要的一道屏障。现在的坝脚沟及其相连的块石贴坡排水带上面长满了杂草及小树苗,因此,为了有效防止坝脚沟以外的红火蚁进入坝坡,必须清除其上面的杂草和小树苗,让块石完全暴露出来。二、治理措施(一)挖巢法这种方法仅适用于没有采用药物防治的坝段。挖巢法的关键是寻找红火蚁的地表特征──泥被和泥线。红火蚁的泥背、泥线在红火蚁活动点数量增加的同时,其分布逐渐扩展,泥背、泥线也逐渐增加。但是,在坝坡上红火蚁的活动点在各个部位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地表象征的数量、密度与季节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堤坝上,泥背、泥线数量多和密度大的位置,春季是依次在背水坡的堤肩,迎水坡的肩部和背水坡的肩部,秋季是在迎水坡过水部分的堤脚和背水坡的堤脚。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泥被、泥线的部位,不一定就有蚁巢存在,也就是说,找到了泥被、泥线,不等于就找到了红火蚁蚁道。在找到泥被、泥线之后,首先要进行判断。找到的泥被、泥线如果比较新,拨开有红火蚁出现,则由此寻找挖巢,肯定能够找到蚁道,如果泥被、泥线比较陈旧,拨开后没有发现红火蚁,则只能说明以前有红火蚁来此取食,现在已经弃掉不用了。那么,就没有必要在此多花时间去追挖寻找蚁道。寻找堤坝红火蚁蚁道的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五种,即:1.从泥被、泥线的地方寻找;2.从分群孔找蚁道;3.从铲杂草枯蔸找蚁道;4.开沟截蚁道;5.从引诱坑(引诱堆、引诱桩、引诱箱)找蚁道。(二)“三环节,八程序”法由于XX水库大坝比较长,同时,沿坝村庄较多,坟墓距坝坡又比较近,采用挖巢法不是一种有效的灭蚁措施。挖巢法对较短的坝体比较适宜,因此,根据XX水库大坝的特点,采用“三环节,八程序”比较适宜。“三环节,八程序”法即:第一环节:找、标、杀;第二环节:找、标、灌;第三环节:找、杀(防)。对于顺河坝导渗沟至大坝坝脚沟台地部分,可以采用第三环节进行治理,对于这部分的红火蚁只要找到并杀死就可以了,不必进行开挖取巢,也不必进行灌浆处理,因为这部分蚁洞的存在对大坝的安全构不成多大的危害。对于大坝背水坡和迎水坡部分,则必须采用第一环节和第二环节进行治理。这里所不同的是在第二环节中的“找”,这里的“找”则是采用仪器设备进行探巢查找。因为水库大坝较长,沿库村庄较多,牛羊上坝比较厉害,找药杀后长出堤坝表面的死巢指示物(碳棒菌)是非常难的一件事情,所以,必须采用探测仪器进行探巢。如果堤坝上采取了防治措施,则可以直接采用第二环节。这是因为采取了防治措施,就很难找到泥被、泥线,也就是说很难找到蚁道,采用挖巢法就很艰难,但堤坝隐患(蚁巢和蚁道),就必须采用第二环节进行处理。灌比挖好。挖巢清除不了所有的蚁道,同时也无法处理贯穿堤坝的蚁道,而灌浆则不同,它不仅可以将堤坝背水坡的所有蚁道进行充填,而且也可以充填堤坝内部的裂缝、空腔、蚁巢和贯穿堤坝的蚁道,这样就可以提高堤坝的抗洪能力。三、组织措施红火蚁的繁殖主要由蚁后产卵来实现,红火蚁在繁殖盛期每天可产卵高达36000~86400粒,平时一头蚁后一天可生产上千头,故其繁殖速度惊人,俗称“产卵机器”。根据现有的研究理论,红火蚁从雌雄配对入土营巢到蚁后衰老死亡,其生长年限一般为15~30年,最长可达100年之久。(一)组建专职红火蚁研究和治理机构防治害虫一般来说,只能控制,不可能使其没有或绝迹。这是因为水库大坝有红火蚁喜欢的食物来源以及适应其繁衍的生态环境,因此,要想灭绝红火蚁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白龟山水库通过近几年的红火蚁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其蚁害依然存在,因此,为了控制蚁害的发展,就必须成立专职的红火蚁研究和治理机构。红火蚁研究和治理机构人员设置以5~8人为宜。红火蚁研究和治理必须设置专职机构,不能搞兼职,兼职会使研究人员精力分散,技术停滞不前,由于是兼职,还有其他具体的工作要做,所以,也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去搞红火蚁研究和治理工作。同时还必须设置固定的办公场所和足够的研究治理经费。(二)制定各种红火蚁防治规划根据堤坝红火蚁的危害情况,在总结以往防治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制定适合XX水库特点的防治规程或规范,使防治工作走上规范化的轨道。在红火蚁防治工作中,根据防治规划,分阶段有步骤地搞好防治工作。防治规划包括:红火蚁防治服务技术规程;红火蚁防治操作施药方法;红火蚁防治服务操作安全措施;防治红火蚁工人技术等级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