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文知识点梳理_第1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文知识点梳理_第2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文知识点梳理_第3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文知识点梳理_第4页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文知识点梳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二、背景介绍1.文学常识词,又名曲子词、长短句或诗余,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地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沁园春”“菩萨蛮”“念奴娇”等,它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但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还在它的下面另立标题,表明作品的主题;有的词还有小序,用来说明作品的写作缘由,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下有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词从字数上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字至90字为中调,90字以上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以两片居多,称“上片(阕)”“下片(阕)”。2.写作背景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革命运动正蓬勃开展,群众运动风起云涌。作为当时湖南的农运领导人,毛泽东奉命从韶山经长沙到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停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早年求学期间和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联系当时的社会焦点问题:谁将主宰中国未来发展方向,写下了这首充满革命的豪情壮志的豪放词。三、重点字词浪遏(è)飞舟2寥廓:(天空)高远空旷。如:寥廓江天万里霜。辽阔:(土地海洋等)辽远广阔。如:我来到了辽阔无边的内蒙古大草原。意气: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如:意气昂扬;意气相投。义气:由于私人关系而敢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不要再耍什么哥们义气了。遏制:阻止。如:在我军将士的艰苦努力下,敌人的猛烈攻势终于被遏制了。1.主题思想作品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2.文章结构3独立寒秋图独立寒秋图→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动挥斥方遒激扬文字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中流击水远眺3.诗歌鉴赏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全词在片语之间,融情入理,情景交融。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提供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这一问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下半阕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自然地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将无形的不平凡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这首词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线,景为纬4全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2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熏陶了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情怀。1960年入新式学堂,其间,他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弃医从文。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一同建立“创造社”,同年,第一息,充分反映了“五四”时代的精神。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2月被迫流亡日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对我国现代文学和科学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作品:诗歌《天狗》《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天上的街市》1.文学常识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它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要求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形式自由,意蕴丰富,多用修辞;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2.写作背景1919年,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勃勃的生机。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内容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推崇。倡导科学与民主,争取独立与自由,张扬个性意识,追求个性解放,要求改造旧的社会、建设新社会,成为时代的强音。5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受到五四爱国运动及美国诗人惠特曼的影响,进入诗歌找出了喷火的方式,我在那时差不多是狂了。”(《序我的诗》)1919年九、十月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当轮船行驶在日本横滨海面时,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他胸中激情奔涌,写下了这首《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三、重点字词律吕:古代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后来用“律吕”作为音律的统称。四、课文理解1.主题思想诗人借助雄奇的想象,展现宏大、壮观的景象,呼唤大破坏、大创造。所谓“大破坏”就是反帝反封建,所谓“大创造”就是建设民主与科学的新中国,这2.艺术特色这首诗气魄宏大,境界开阔,然而却是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即被歌德称之为“趁时机”“来自现实生活”的“应景即兴诗”。它从眼前北冰洋的情景、太平洋的伟力抒写开去,唱出了不断毁坏和创造的力的赞歌。这首诗很少用陈述句,大多用感叹句。陈述句也是像“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这样笔力千钧的句子,感叹句则多用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全诗诗行尽管参差不一,各行字数不等,又不押韵,然而却乱中有法,具有一种内在的节奏和韵律。一、作者简介闻一多,是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提倡新诗要有三美:音乐现代诗坛经典之作,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情感。二、背景介绍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6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三、重点字词四、课文理解1.主题思想红烛象征了一种奉献的精神,对此精神的赞美,表现自己愿意为祖国、人民贡献自己的一切的崇高理想和壮丽情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现身祖国的伟大抱负,红烛也象征了诗人的爱国者的形象。2.艺术特色(1)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2)重幻想、想象(3)情感的渲染(大量感叹词的使用)(4)重形式美和节奏美(长短句错落有致,重复句的使用)*峨日朵雪山之侧一、作者简介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诗人,湖南桃源人。代表作有《划呀,划呀,二、背景介绍本诗初稿写于1962年。早期的昌耀已经提前进入冷寂和苦闷,所以此时的他在写作诗歌时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关照和揣摩这一时期的冷寂和苦闷,这就是他创作《峨日朵雪峰之侧》的直接意图。三、重点字词石砾(lì)嚣鸣(xiāo)铆钉(mǎo)锲入(xiē)罅隙(xià)四、课文理解1.主题思想诗人因为一首短诗而被定为“右派”,在距离峨堡不远的青海省八宝农场接受劳动改造。虽然他自身受挫、处境困难,但仍然清醒地意识到在“大跃进”思潮影响下整个国家所呈现出的一种狂热、激进、喧嚣的精神风貌。面对“自上而下的一派喧嚣”与“无穷引力的山海”,他并没有与这个时代一起“滑坡”或是7迷失方向,而是抗住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撕裂之苦,保持内心的公平理智与坚定追求,在反思与坚守中验证生命个体的力量、奏响理智与清醒的独家“绝唱”。2.艺术特色①视听合一:视觉——“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听觉形象—②强烈的对比:两组意象形成鲜明而浓烈的对比:强大和弱小、光明与幽暗、热闹与沉寂、高拔与低矮。滑坡和落日都是下坠的,和登山者的行动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在读者的生理也上引发紧一、作者简介珀西·比希·雪莱(PercyByssheShelley)是是英国文学史上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与乔治·戈登·拜伦并称为英国浪漫主雪莱是英国卓越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其一生见识广泛,不仅是柏拉图主义者,更是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创作的诗歌节奏明快,积极向上。二、背景介绍个人层面:这首诗作于1820年夏季一个黄昏,雪莱在莱杭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呜叫有感而作,诗歌内容即是雪莱的所见、所闻、所感。时代层面: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81.主题思想云雀代表了光明、欢乐、自由、对生活充满的热爱。在赞叹云雀美妙歌声的同时,雪莱深切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渴望能像云雀那样放飞云间,在艺术殿堂里毫无顾虑地挥笔创作,让情感随意倾洒笔端,达到云雀般天籁之音的效果。2.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2节):赞美云雀不事雕琢的天籁之音,描写云雀不断向上、边飞边唱的飒爽神姿,为全诗定下诚挚热切的抒情基调。第二部分(3~7节):极力赞美云雀丰沛四溢的歌声。第三部分(8~12节):对云雀歌声的优美品质作出判断,抒发自己对真善美世界第四部分(13~16节):探讨云雀歌声美的根源。第五部分(17~19节):歌颂自然,以反衬人类社会的丑恶和人的不幸。第六部分(第20节):对云雀歌声的美妙作进一步的概括。第七部分(第21节):抒发诗人的希冀,渴望学会云雀的欢欣,向全世界泼洒欢乐、希望与爱!3.艺术特色①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②诗人运用比喻、类比、通感、对比、设问的手法,对云雀加以描绘。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霖洒落的声息、赞婚的合唱、凯旋的欢歌相比,突出云雀歌声诗歌最后将凡人和云雀对比,我们渴求虚无之物,被现实束缚,但是云雀已超越一、作者简介9茹志鹃,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王安忆也是当代著名女作家。茹志鹃写这篇小说时,正是反右斗争后不久,她的家庭成员是这场扩大化运动的受害者。冷峻的现实生活使她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那时的同志关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一刹那里,便能胆肝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往事的产物。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包扎(zā)撂下(liào)着恼(zháo)讷讷(nè)踌躇(choúchú)讪讪(shàn)性怩(niǔní)1.主题思想小说撷取了革命战争时期人民斗争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画了有着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高尚的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表现了纯洁深厚的军民之情和战友之情,传达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2.文章结构通讯员带“我”去包扎所(带路)新媳妇借给我们被子新媳妇和“我”在包扎所救护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牺牲)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子3.艺术特色第一,小说选材讲究。作品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设为背景,将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通过担架员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碰壁的冲突也没有作正面描写,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作者取材是非常讲究的。第二,构思巧妙。作品以新媳妇“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百合花的被子”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第三,心理刻画细腻。作者通过细致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例如小说就是通过“我”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第四,细节描写生动。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如通讯员枪筒中插的树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以及那条百合花被子等细节都在作品中重复出现,前后呼应,这些描写不仅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而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作品极富感染力。4.人物形象(1)新媳妇:这是一个年轻俏皮、善良质朴的普通农妇,是一个有着纯洁心灵的活泼女性。在人物出场时,作者直白使用“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一肚子的笑料没笑玩”等青涩而富蕴女性气息的神态,侧面烘托这个青年新媳妇捉弄小通讯员的玩味心态,突出了她性格中的纯美天真。在描述妇女支援包扎所的剧情安排中,又通过她“东张西望”着关怀小同志弟和她将自己无私借出的新被褥“铺在外面屋檐下”等动作,进一步表明新媳妇善解人意的高洁品质。善良的新媳妇也是一个对部队心怀热情的普通农村妇女,始终对部队抱有亲切而又炽热的心。新媳妇是一个娴静、淳朴、善良、高洁的女人。无论是她借被帮助部队渡过难关的行为,还是当她在文章结尾义无反顾用嫁妆“新被褥”为通讯员送葬的真情举止,都可以看出农村人的真善朴质。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渡河,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3)“我”:年轻的女文工团员,大战前夕,被派到前线包扎所帮忙。热情开朗,善于做群众工作。在与通讯员同行和借被子的过程中,对这个憨厚质朴的小同乡产生了一种比同志、比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在包扎所帮助照顾伤员时,她心中还时不时想到通讯员,担心他在战场上会不会受伤,受了伤会不会被落下。对通讯员和新媳妇充满圣洁崇敬之情。*哦,香雪一、作者简介铁凝,本姓屈,1957年生河北赵县,当代著名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散文《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二、背景介绍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唯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唯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道主义才又在中国兴盛起来。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三、重点字词皱褶(zhě)吮吸(shǔn)怂恿(sǒngyǒng)辗轧(niǎnyà)隧道(suì)搅乱(jiǎo)笨拙(zhuō)凛冽(lǐnliè)四、课文理解这篇小说写的是一群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开进深山的火车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以此折射出受现代文明冲击的农村蹒跚前进的身影。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构思巧妙,表述独特,语言精美。2.文章结构开端:姑娘们欢乐的时刻(向往文明)发展:香雪渴望有铅笔盒(渴望知识)高潮:香雪换回铅笔盒(自尊自爱)结局:香雪深夜归3.艺术特色纯净的“诗体小说”(1)人物纯美(2)环境优美(3)心理描写细腻逼真(4)语言清新4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作者简介沈英甲,吉林辉南人。1983年至2003年先后在外交部《世界知识》杂志和《世曾先后任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现为高级记者。代表作品有《走进神农二、背景介绍1.文体知识人物通讯是指反映新闻人物为对象的通讯,他是以人物为中心报道对象,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人物通讯的特点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一“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来的主题——中心思想,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2.写作背景(1)袁隆平(1930-2021),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袁隆平“共和国勋章”。(2)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淤泥(yū)籼稻(xiān)分蘖(niè)稻菽(shū)饥(2)饥镗:灾荒;指因为粮食歉收等引起的食物严重缺乏的状况。(3)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仪表或才能在周围一群人里显得很突出。(4)义无反顾:义:道义;反顾:向后看。从道义上只有勇往直前,不能犹豫(5)屏气静神:亦写作“屏气凝神”,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6)亦步亦趋: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7)不敢越雷池一步:越:跨过;雷池:湖名,在安徽省望江县南。原指不要越过雷池,后比喻不敢超越一定的范围和界限。(8)雷厉风行:像雷那样猛烈,像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9)跌宕起伏:跌宕: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10)力排众议:敢于排除别人的异议,有力坚持自己的观点。四、课文理解1.主题思想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及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2.文章结构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方法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品格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准则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3.艺术特色(1)使用小标题,条理清晰,结构严谨。(2)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的品质,体现了典型性。(3)生动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神兼备,体现了人物通讯的真实性。(4)准确的运用数据,体现了人物通讯的准确性。(5)灵活的表达方式,体现人物通讯的文学性。*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一、作者简介林为民,1942年出生在台湾,是台湾著名的第一家族“雾峰林家”第九代传人。父亲为爱国烈士林正亨。18岁进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工作,直至退休。二、背景介绍张秉贵是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他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兢兢业业,树起我国商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在他生前,许多外地顾客刘广和、邸(dǐ)彩霄、林为民、刘红等同志集体采写了卖糖“一抓准”的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的事迹。他们采访了无数次,研究了无数次,最终挖掘出呼吁像火一样温暖人心的新型人际关系,张秉贵也成为我国商业、服务业学习的1.主题思想抓准”和“一口清”的过硬本领的服务热情周到的售货员的形象。张秉贵二十多年如一日的满腔热情的服务精神正如一团火焰,燃烧着自己,温暖着众人,这就2.文章结构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表现(1-14)——业务能力强、服务态度好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成长(15-17)——心路历程张秉贵的“一团火”品格的影响(18-20)——人们喜爱他3.艺术特色(1)选用典型细节细节描写要能抓住典型细节,这样才更具有广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从而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如课文中“只见张秉贵从货柜里拿起一块糖,放到孩子手里,孩子顿时止住了哭声”这一细节,体现了张秉贵典型的职业特色和细心周到的服务态度。抓住了这一典型细节,就能更好地突出主人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精神。(2)细致观察事物要使得描写生动形象,在观察事物过程中,我们要调动自己的各种感官,对霞光映照了天空,云儿也穿上了一层层彩色之装来装点着蓝蓝的天空。”这句话从触觉角度写“凉风”,从视觉角度写“七彩”“霞光”和“彩云”,观察细致(3)精心锤炼词语地刻画出一个山村姑娘腼腆羞涩而又有点胆怯的可爱情态。(4)巧妙运用修辞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变抽象为具体,肢发热,在不知不觉中调皮捣蛋的小汗珠又从皮肤的缝隙间偷偷地窜出来。”描*“探界者”钟扬一、作者简介叶雨婷:中青在线记者,活跃在教育、科研等领域。2019年首次参与两会报道,一件冲锋衣、一个双肩包、一套摄像设备,用眼睛记录瞬间,用镜头讲述故事。两会让她的思维和见识得到了拓展,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她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问,获得大家关注。1.人物介绍钟扬(1964—2017),湖南邵阳人,1979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1984年毕业于该校无线电电子学系;留学日本国立综合研究大学院大学,获生物系统科学博士。1984~1999年在中科院武汉植物所工作;1992~1998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和密西根州立大学合作研究4年。2000年起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并担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兼任北京大学理论生物学中心教授、西藏大学教授等;是中组部第六、七、八批援藏干部,曾任西藏大学校长助理。、钟扬生前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他艰苦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止工作。多年来,他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赴内蒙古为民族干部授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2018年3月29日,中宣部追授钟扬“时代楷模”的称号2.写作背景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发表于2018年3月26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叶雨婷。2019年2月18日“《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公布,钟扬爱岗敬业的在今天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需要这样的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需要这样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我们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自己,去伪存真,摒弃浮躁,踏踏实实做事,追求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就像钟扬那样,在自己生命的广度和宽度的边界不断探索、延伸,让人生过得有价值、有意义。“《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事迹及颁奖辞“立心天地厚”是对钟扬的赞颂,他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不幸逝世。2018年3月29日,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钟扬的颁奖辞: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1.主题思想这篇人物通讯主要报道了植物学家钟扬援藏16年,备尝艰辛,为国家种质库收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的事迹,突出他心系科学、情系祖国、胸怀人类,在科学和科研岗位上不懈追求的奉献精神。2.文章结构第二部分:种子达人——主要介绍了钟扬不畏艰险,坚持追求植物种子的研究与第三部分:科学队长——主要介绍了钟扬在科学普及领域的奉献与成就。第五部分:生命延续——主要介绍了钟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表现了他对工作的3.艺术特色(1)选材典型通讯选取其少年事迹,工作后的多种身份(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最后对时间的争夺、生命的延续等写作角度,不仅突出钟扬追寻生命的价值、彰显生命的价值、延续生命的价值这一主线,而且从他进行科研、带领团队、培养学生等多个维度立体凸显了钟扬的精神品格和人格魅力。(2)正侧结合刻画人物a.刻画人物语言。直接引用钟扬的话,或是钟扬与别人对话,或是钟扬的演讲内b.刻画人物行为、事迹。如不挑剔住房,赴西藏采集种子,热心科普事业等。a.通过他人之口讲述钟扬的事迹。b.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如写钟扬不在意生活品质与致力于种子收集的对比,藏族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作者简介李斌:国家一级编剧,山西省艺术创作中心特约编剧,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会等。代表作品有《浴血平型关》《布衣知府》《常家戏楼》等。李斌认为要想做一个优秀的剧作家,首先必须是一个好的政治家,必须有敏锐的政治头脑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讴歌或呼唤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与二、背景介绍(1)新闻评论是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阐述观点、发表议论、表达立场的评论性文章,它针对的往往是新近发生的具有意义的新闻事件、迫切需要解决的往往具有强烈的舆论导向作用。①新闻性。首先要有时效性,其次要有针对性。(与一般议论文的重要区②倾向性。要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③公众性。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④论理性。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首先必须观点正确、全面、新鲜。其次,要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论述精当,文采斐然。(主要特征)(2)中国最早的文字学著作是《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时期的许慎。该书形声、会意、转注、假借。2.写作背景“工匠精神”一词,最早出自著名企业家、教育家聂圣哲。他曾呼吁:“中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鼓励企业开展个流行开来,成为制造行业的热词。“工匠精神”入选《咬文嚼字》公布2016年十大流行语。随后,不仅制造行业,各行各业都提倡“工匠精神”。于是,使用范围扩展,任何行业、任何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可称为“工匠精神”。本文就是2016年4月30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一篇新闻评论。(1)厚植:深厚地培育,多用于比喻加强、加深积累,出自王夫之的《读通鉴论》:仁动于天,厚植于心。(6)格物致知: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7)技进乎道:当某项技艺达到巅峰后,再进一步前进便接触到了“道”,即这篇新闻评论结合时代特点深入阐述了工匠精神的内涵,点明其当代价值,2.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段):引出工匠精神的话题琢“匠”的含义及工匠精神的意义琢“匠”的含义及工匠精神的意义匠时第二部分)微方神品工匠精神的内涵精代(2—4段)神品工匠精神的内涵质第三部分(5段):从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总结全文,分静争本文善于运用排比句,如“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的笃实”,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强化了语言气势,增强了表达一、文化常识《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即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①《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②《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与社会有很大价值。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苯莒(fúyǐ)掇(duō)(1)苯苜:野生植物名,一说即车前子,其叶和种子都可入药,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2)采采:茂盛的样子。(3)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7)襪: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三、诗歌主旨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描写了人们集体采摘苯苜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开始是泛言采摘,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也从这一过程表现出来。诗歌反复地描写劳动的过程,形象地表现了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地点、环境、结果,没有刻意创作的意识,直接吟唱劳动的主题,就事唱事。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本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字交替变动,其余全是“薄言×之”反复咏唱,产生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韵律感,有音乐之美。这种回环往复的节奏又与反复的劳动动作和劳动效果谐和一致,形成融合无间、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③丰富的想象空间。这首诗只写了采摘苯莒的过程,却没有交代采摘的背景、人物及行为动机主体的模糊性使这些空白留给读者丰富的审美空间和解读空间。于是,细节中的蛛丝马迹就激发读者进行揣摩并加以想象,然后创造出更具体形象的美。读罢诗歌,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三三两两、三五成群的女子,在平原旷野上你追我赶、群歌互答,同时又不忘采摘苯苜的欢快劳动场景。《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苯苜》这篇重叠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苯苜,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祜、襪——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苯莒(一说即车前草,一说为薏苡)时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苯莒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清人方玉润在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话虽说想像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一、作者简介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自号诚斋野客。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三、基础知识兜鍪: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莳未匝: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莳,移栽。匝,布满、遍及。诗人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五、诗歌鉴赏由于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开篇便动手“插”了“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五、六两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后句是个无主连动句,按诗意,主语应是“大儿”,还极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职活茬的田夫、田妇和小儿。一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结句“秧根未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一、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其诗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他的创作一方面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一方面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被称为“建安风骨”。他与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为三曹。曹操的诗歌现存20余首,大致分两类:①反映当时社会动乱,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②抒发个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表现统一天下的雄心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如《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又二、文学常识(1)古体诗:又称古风。唐代以前不合近体格律的诗,均被称为古体诗;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2)歌行体:“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的歌、行、吟、引等形式。(3)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场、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文言知识(1)通假字契阔谈谯“谯”通“宴”,相聚叙谈。(2)古今异义《短歌行》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他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了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巧妙地运用了比兴、用典等手法,来达到寓情于理,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以貌似颓废的意态来表达及时进取的的精神,以放纵歌酒的行为来表现对人生哲理的严肃思考,以觥筹交错之景来抒发渴慕人才和一统天下之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这首《短歌行》的主题非常明确,就是作者求贤若渴,希望人才都来投靠自己。曹操在其政治活动中,为了扩大他在庶族地主中的统治基础,打击反动的世袭豪强势力,曾大力强调“唯才是举”,为此而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而《短歌行》实际上就是一曲“求贤歌”,又正因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含有丰富的抒情成分,所以就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有力地宣传了他所坚持的主张,配合了他所颁发的政令。酒在魏晋时期,多受到魏晋诗人的喜好。无论心情愉悦,或是悲伤,感慨时都不第一节最后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其中“杜康”相传发明酿酒的人,这里也是指代酒的意思。其中我们如何去理解诗人这种人生苦短的忧叹呢?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肝肠寸断,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改变乱世局面,因而发出人生苦短的忧叹。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的心灵。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曹操在这里引用这首诗,而且还说自己一直低低地吟诵它,这实在是太巧妙了。他说“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固然是直接比喻了对“贤才”的思念;但更重要的是他所省掉的两句话:主动来投奔我呢?”由这一层含而不露的意思可以看出,他那“求才”的用心实在是太周到了,的确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他这种深细婉转的用心,在《求贤令》之类的文件中当然无法尽情表达;而《短歌行》作为一首诗,就能抒发政治文件所不能抒发的感情,起到政治文件所不能起的作用。紧接着他又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这八句仍然没有明确地说出“求才”二字,因为曹操所写的是诗,所以用了典故来作比喻,这就是“婉而多讽”本来在《诗经》中,这“君”只是指一个具体的人;而在这里则具有了广泛的意衿》一诗的思念对象。正因为这样,此诗流传开去,才会起到巨大的社会作用。第三节是对以上十六句的强调和照应。以上十六句主要讲了两个意思,即为求贤而愁,又表示要待贤以礼。倘若借用音乐来作比,这可以说是全诗中的两个“主题旋律”,而“明明如月”八句就是这两个“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前四句又在讲忧愁,是照应第一个八句;后四句讲“贤才”到来,是照应第二个八句。表面看来,意思上是与前十六句重复的,但实际上由于“主题旋律”的复现和变奏,因此使全诗更有抑扬低昂、反复咏叹之致,加强了抒情的浓度。再从表达诗的文学主题来看,这八句也不是简单重复,而是含有深意的。那就是说“贤才”已经来了不少,我们也合作得很融洽;然而我并不满足,我仍在为求贤而发“晋乐所奏”的《短歌行》正作“辍”,即停止的意思;高中课本中“掇”的解释为:拾取,采取。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同样,我的求贤之思也是不会断绝的。说这种话又是用心周到的表现,因为曹操不断在延揽人才,那么后来者会不会顾虑“人满为患”呢?所以曹操在这里进一步表示,他的求贤之心就象明月常行那样不会终止,人们也就不必要有什么顾虑,早来晚来都一样会受到优待。关于这一点作者在下文还要有更加明确的表示,这里不过是承上启下,起到过渡与衬垫的作用。第四节求贤如渴的思想感情进一步加深。“月明”四句既是准确而形象的写子无所依托。”实际上是说那些犹豫不决的人才,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一时无所希望人才都来归顺我曹操,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关于“周公吐哺”的典故,据说寒行》等一样,是政治性很强的诗作,主要是为曹操当时所实行的政治路线和政治策略服务的;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以情感人的目的。在曹操的时代,他就已经能够按照抒情诗的特殊规律来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这一创作经验显然是值得借鉴的。同时因为曹操在当时强调“唯才是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所以他对“求贤”这一主题所作的高度艺术化的表现,也应得到历史的肯定。*归园田居(其一)一、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427),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东晋田园诗人,自称“五柳先生”。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只做过几任小官。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二、文学常识《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公元406年)。分别从辞陶渊明少年时大有“大济苍生”之壮志。但是反动门阀制度却对他不利。陶曾祖是高官,尚被当时之人讥骂为“小人”“溪狗”。到了陶渊明时,家世没落,自然更得不到社会的重视。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在41岁时,为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逢郡里督邮来县,属吏告诉他应从此,他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向归田的道路。羁鸟(jī)守拙(zhuō)检柳(yú)樊笼(fán)荫(yìn)暖六、诗歌鉴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场后,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三年”,他从开始作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县令,前后一共十三年。所以“一去十三年。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同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两句表现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背自己的本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被束缚的鸟。池鱼:水池里养的鱼。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际:间。拙:笨拙。自谦之词,与世俗的机巧相对而言。这两句是说,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这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前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的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就显得自然妥帖,丝毫不着痕迹了。“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暖暖,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将这幅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没有喧嚣和烦躁之感。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这八句是写归隐之后的生活,好像诗人带着我们在他的田园里参观一番,他指东道西地向我们一一介绍:田亩、草屋、榆柳、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这首诗最突出的是写景——描写园田风光运用白描手法远近景相交,有声有色;其次,诗中多处运用对偶句,如:“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将“尘网”“樊笼”与“园田居”对比,从而突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自然的热爱;再有语言明白清新,几如白话,质朴无华。这首诗呈现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8梦游天姥吟留别一、作者简介李白(701年一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帝城》等多首。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年),李白的朋友道士吴筠向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会稽(绍兴)。这首诗就是他行前写的。诗歌词曲套数杂剧新诗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生活思想的诗抒情诗格律诗(1)按表达方式(2)按有无格律、自由诗(3)按来源哲理诗散文诗现代诗歌天姥山(mǔ)瀛洲(yíng)天台山(tāi)剡溪(shàn)渌水(1(1)通假字:列缺霹雳“列”通“裂”,分裂。(2)古今异义:1.全诗运用对比手法,从现实(浑浊、冷酷)到梦境(美妙、欢乐),又回到现实,以虚写实,虚实结合。2.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像。3.语言精炼清新,长短句式参差多变,四言、五言、六言、九言交错运用、节奏有缓有急,富有音乐美,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七、诗歌鉴赏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其时李白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鲶,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一、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因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结束了安稳生活,离开成都顺流东下,病魔缠身而滞留夔州。此时安史之乱已经过去四年,但又有了藩镇割据,国家仍然动荡不安。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重阳节,杜甫55岁,身在夔州,登高临眺,写下此诗。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全诗写登高成为杜甫晚期最重要的代表作。三、诗歌主旨全诗包含着诗人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之情。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密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到:万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若从字面义来理解,“万里悲秋”时常常客居他乡,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与下一句“独登台”产生矛如作难、作废、作别,而“做”连接的都是能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的具体事物,诗人在这里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细细想来,是诗人用词巧妙之处。“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不是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达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强烈浓重,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琵琶行并序一、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一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邦(guī),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贞元年间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后任忠州刺史。唐穆宗长庆二年(822)任杭州刺史,曾积极兴修水利,筑堤防洪,泄引湖水,灌溉田亩千顷,政绩卓著。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会昌六年(846)去世,赠尚书右仆射,谥号为“文”。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与之齐名,世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白居易在文学上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社会黑暗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白居易一生诗作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其诗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形二、写作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拥兵自重的藩镇军阀李师道派遣刺客刺杀了主张用武力平息叛乱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上书,请求朝廷缉捕凶犯,以雪国耻。没想到却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白居易当时是太子左赞善大夫,这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他已经离开了谏官的位置。那些人说他不该越职言事,并诬称白居易写过“新井”和“赏花”的诗,不顾忌他母亲是因看花坠井而死的,大逆不道。白居易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当时是“蛮瘴之地”,加之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州刺史的副职,但实际上是一个闲散职务。这一次政治打击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为沉重的。从此,他虽然也不失关心国计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预政治的热情却大大减退。元和十一年(816年),即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秋天,白居易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离别在即,惆怅萦怀。偶遇一位年少因技艺红极一时,年老被人抛弃三、文化常识“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②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把记人物、记言谈、发议论、抒感慨融为一体,内③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平仄不拘,可以换韵。“歌行”体诗歌在格律、音韵方面冲破了格律诗的束缚。歌行体的形式比较自由,是由内容所决定的。四、基础知识(1)通假字: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划拨。(2)古今异义:明年秋,送客滥浦口老大嫁作商人妇因为长句暮去朝来颜色故凄凄不似向前声今义:朝向前方(面)。五、诗歌主旨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一)情节曲折将情节推向另一个境界。第一次琵琶演奏已毕,“东船西舫悄无言”,似乎可以结束了,忽然又“沉吟”“敛容”,琵琶女要诉说自己的身世了。琵琶女诉说一完,诗人便抒发自己的感慨,将自己的遭遇与琵琶女的遭遇联系起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奏一曲,乐声进入了高潮,但诗人不再作正面描写,只说其声“凄凄”,并“不似向前”,写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二)以情动人这首诗以情动人,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全都充满抒情色彩。送客一节即以“秋瑟瑟”“惨将别”“茫茫江浸月”,给环境制造了伤感的气氛。琵琶女第一次演奏,诗人在描写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调时,让情思幽恨贯穿始终。自叙身诗人自叹经历,处处以环境衬托自身的感慨,充分描写了漂沦流落的悲切之情。末段,凄凄的弦声与哭泣声相互照映,更是写尽了诗人的悲痛之情。(三)音乐描写精妙终收拨当心画”几句,将抽象的、难以感知的乐曲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模拟出来,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读过后让人感到余音袅袅,余味无穷。其中“大帛”等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匠心独运,无与伦比。(四)情景交融本诗所叙之事(秋夜江头送客、琵琶女的悲剧命运、作者的贬谪生活)饱含的感情成分;景物的描写,气氛的烘托;人物的动作,心理的细致描写;人物以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初为《霓裳》后《六幺》”“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等等,对于塑造琵琶女的形象,有画龙点睛之妙,也是不容忽视的。(五)精于人物塑造《琵琶行》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在中唐商业经济发达、城市畸形繁荣的生活环境里,在当时互相倾轧、仕途险恶的政治背景里,琵琶女的形象和诗人的形象,都具有其现实的典型意义。此诗用形象类比法把两人之间的悲愤情感、不幸遭遇等方面进行类比,最后融合为一,从而推出两个艺术形象都有怀才不遇、沦落天涯的感慨的结论。形象类比,抒情言志,富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六)结构谨严诗从“送客”起笔,继而写了“寻声”,“邀弹”“询问”“诉衷”“感慨”等一系列互相关联,层层推进的情节。这些情节分则各为一个场面,合则是一篇全诗主题鲜明,脉络清晰,情感真挚,文辞优美。(七)语言生动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诸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七、诗歌鉴赏本诗的诗眼(主旨)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社会的动荡,世态的炎凉,对不幸者命运的同情,对自身失意的感慨,这些本来积蓄在心中的沉痛感受,都一起倾于诗中。它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的、有音乐感的语言,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萧瑟秋风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使作品更加感诗人在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通过它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情。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然后歌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这种回荡曲折的描写,就为“天涯沦落”的主题奠定了基石。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然后进而写琵琶女自诉身世:当年技艺曾教“善才服”,容貌“妆成每被秋娘妒”,京都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然而,时光流种如怨如慕、妇”。这唱互为补充,完成了琵琶女这一形象的塑造。最后写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刀枪鸣”“珠落玉盘”“莺语花底”。这些读来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诗的小序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述了琵琶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本诗动机,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琵琶行》全诗共分四段,从“浔阳江头夜送客”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共十四句,为第一段,写琵琶女的出场。其中的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下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也就是今天的九江市;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滥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不快,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更加显得寂寞难耐了。这里面“主人下马客在船”一句句法稍怪,其意思实际是主人陪着客人这里的景色和气氛描写都很好,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与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构成一种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的突然出现转机作不发”。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是来自船上,这声音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他们走的不想走、回的不想回了,他们一定要探寻探寻这种美妙声音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的描写非常细致。由于这时是夜间,又由于他们听到的只是一种声音,他们不知道这声音究竟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究竟是什么人,所以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与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她已经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唯见江心秋月白”共二十二句为第二段,写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