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禽病流行现状及几个焦点问题课件_第1页
当前禽病流行现状及几个焦点问题课件_第2页
当前禽病流行现状及几个焦点问题课件_第3页
当前禽病流行现状及几个焦点问题课件_第4页
当前禽病流行现状及几个焦点问题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1当前禽病流行现状及几个焦点问题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2目前禽的传染病发生的几大特点

疾病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越来越不典型。很多疾病都有免疫失败的报道并有日益增多的趋势。免疫抑制性疾病增多,而且较普遍。混合感染,继发感染十分普遍。持续性、隐性感染增多,有些疾病的宿主谱增多。(病原携带)很多病原发生抗原漂移、抗原变异。新病不断出现、或老病新面孔出现

人兽共患病增多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3混合感染和持续感染现象十分普遍

有些传染病的病原单独可能并不致病,但宿主感染这些微生物质抵抗力下降,使宿主对其他传染病原更易感。并会造成更严重损失。如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有些微生物平时存在于动物体内和周围环境中,不会引起动物患病,但自然应激会造成严重损失。又如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鸡可继发支原体病,受寒或断水的雏鸡容易感染沙门氏菌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4混合感染

1.禽流感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十分普遍,结果使禽流感流行造成的损失更为严重;

2.ALV-J株和IBV的混合感染使鸡群发病率可高达45%以上,而单独用ALV-J或IBV感染则损失轻微;

3.禽痘苗污染禽流感曾造成禽流感的大流行;4.禽痘苗污染MDV曾造成马立克氏病的爆发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5我国新近出现和比较关注的家禽传染病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

鹅红眼病:

鹅副粘病毒病鸭传染性法氏囊

番鸭细小病毒病

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腺胃炎)家禽肾病综合症(流行性水泻)家禽免疫抑制性疾病家禽输卵管囊肿(鸡类传染性支气管炎)家禽呼吸道综合症(呼吸与生殖综合症)禽流感贫血综合症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6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7鹅副粘病毒病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8鹅红眼病

病原疑似禽流感病毒,任何日龄均易发,发病率一般20~65%,雏鹅则更高。死亡率一般10~30%,雏鹅达80%,1~3月多发。主要症状为眼红流泪,繁殖母鹅则产蛋减少,种蛋孵化率下降。目前暂无疫苗预防,发病时可用抗病毒药与抗生素药并用,另添加维生素A、D、E,以减轻症状,减少死亡。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9鸭传染性法氏囊

病原为鸭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其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与鸡传染性法氏囊相似。此病毒鸡鸭之间可交互感染。死亡鸭可见胸、腿肌点状出血,法氏囊肿大2~3倍,呈紫红色,肾肿大,防制可用鸡法氏囊高免卵黄液应急免疫,保护率90%。

表明重大疫病的宿主范围在扩大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10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生现状

从2000年以后,法氏囊发病日趋严重;

发病日龄拓宽,小龄化;3~140天都有报道。

免疫失败现象严重;目前几乎所有国产苗都不能有效控制IBD发生。

免疫抑制现象普遍存在,新城疫、大肠杆菌继发感染严重。

IBD疫苗与鸡痘等疫苗毒力协同作用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11病死率比过去增加了,过去一般在10%以下,现在一般在13%~50%,雏鸡甚至可高达60%以上病例不典型而且混合感染或者IBD综合征增多IBD流行多在使用本病弱毒疫苗4~7天发病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12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生原因

IBD野毒污染严重,在我国超强毒占主要流行毒株;

我国普遍使用毒力偏强IBD冻干苗,同时IBD的免疫越来越早,疫苗造成的免疫抑制现象比较严重;

母源抗体不整齐,难以确定合理的首免时间;

IBD突变株出现,不同亚型之间的交叉保护为10-70%;

应激等其他因素母源抗体水平、疫苗种类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13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14法氏囊病的危害IBD的流行不仅抑制或降低了雏鸡对多种疫苗(尤其是新城疫疫苗)的免疫应答,而且提高了病鸡对某些微生物的易感性。研究表明,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的感染可能使新城疫苗效力下降30%~40%左右。使新城疫全身性体液免疫应答和局部性免疫应答以及细胞免疫应答受到显著抑制,同样,可使马立克氏苗的免疫效力降低20%左右。并发现IBDV变异株对新城疫疫苗、传染性鼻炎二联苗的免疫应答有抑制作用。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提高了病鸡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细菌和新城疫病毒、腺病毒、呼肠孤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等以及其他微生物的易感性和被侵害程度。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15最佳免疫时间与免疫效果的关系

母源抗体的半衰期

鸡:3-3.5天,肉用型种鸡:4.5天

鸡:5.5天

出壳后4天内不变(母源抗体可以保护21天内不发病)免疫抑制副作用大:对其他疫苗有不良影响鸡群免疫抑制

、突破母源抗体能力强:可早用疫苗,早形成抵抗力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16防

1.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鸡法氏囊病病毒对各种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患病鸡舍病毒可较长时间存在,因此必须做好彻底地消毒,保证鸡场各环节的卫生。消毒卫生工作,必须贯穿种蛋、孵化全过程和育雏等阶段中。所用消毒药以次氯酸钠、福尔马林和含碘制剂效果较好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172.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控制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主要方法,特别是种鸡群的免疫,将其母源抗体传给子代使雏鸡免受法氏囊病病毒的早期感染。

疫苗分活苗和灭活苗两类

活苗常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温和型或低毒型的活苗如D78、PBG98、LKT、LZD228等,这类活苗对法氏囊没有任何损害,但接种雏鸡后抗体产生较迟,抗体效价也较低,免疫保护效果不高,中和母源抗体的能力差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18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193、免疫程序的制订: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20治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21对IBDV研究发现

1.张曼夫教授从全国24省市收集的IBDV分离物和毒株,经序列分析发现我国存在IBDV超强毒,但未发现IBDV变异株

2.经对46株IBDV的VP2高变区分析发现VVIBDV与细胞适应毒之间只有20~50个核苷酸差异,同源性只有88.3~94%,氨基酸差异仅为15-32个,同源性为88.3-91.4%;

3.VVIBDV毒株间只有2-18个核苷酸差异,同源性93.3~99.3%,0~9个氨基酸差异,同源性95.2~100%;

4.据报道,欧洲只发现IBDV超强毒,未发现变异株。而美国只发现IBDV变异株,未发现超强毒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22目前的研究证明,I型分离株与标准毒株在抗原性上有差别,国外已报道多株I型IBDV的变异亚型,我国的IBDV分离毒株与疫苗株也发现在抗原性上有差别变异IBDV的产生是由于关键性基因位点的缺失或者突变引起的。以上表明重要疫病的致病宿主范围扩大毒力突变的基础上有可能导致法氏囊新的血清型的出现。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23水禽:鸭、鹅等历来是新城疫和禽流感的贮主,正常水禽中分离到禽流感和新城疫很容易,水禽普遍带毒不发病。以前曾有从水禽中分离筛选新城疫病毒作为鸡的弱毒苗。但近几年禽流感、新城疫造成水禽的传染流行,并损失严重。尤其禽流感染造成人的感染和死亡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24番鸭细小病毒病

病原为番鸭细小病毒,雏鸭3周龄多发,发病率27~62%,死亡率22~85%。四季均易发病。症状主要为腹泻、呼吸困难、软脚。解剖则见胰脏充血肿大,有坏死点;肾呈花斑样轻度肿胀,有尿酸盐沉积,小肠充气,粘膜增厚,有假膜。预防可用高免卵黄抗体对发病鸭早期治疗。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25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腺胃炎)

病毒为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株,各品种种鸡均易感,20~80日龄多发,30~50日龄为高发日龄。发病率80%以上,死亡率50%以上。症状表现为精神沉郁、采食减少、白绿色下痢、眼肿流泪、咳嗽喷嚏、呼吸困难。解剖见腺胃较正常肿大2~5倍,胃壁增厚,乳头水肿、破溃,后期出血。预防:传统的呼吸型和肾型传支疫苗不能预防本病。以分离毒株制备灭活苗可防本病。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26REV病因MD液氮苗(REV)

鸡痘野毒嵌入REV

污染REV的冻干苗+CAA、IBD、MD、J-ALV

吸血昆虫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27REV病毒抵抗力较弱,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的力度比较低,单独感染的可能性不大,主要的传播途径是污染的疫苗,尤其是液氮苗和嵌入完整REV的鸡痘

另外冻干苗对REV病毒的传播力度也较弱,但有CAA、IBD、MD、J-ALV等免疫抑制因素作用时,会增强其传播力度并延长其病毒血症。

3、据报道吸血昆虫可传播REV,引起腺胃炎,这在流行病学上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28防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29鸡类传染性支气管炎(输卵管囊肿)近年来,在产蛋鸡群出现一种以产蛋率低下,输卵管发育不良或积水为特征的疾病,该病多发生在150-200日龄之间,且发病后无药可治,只能淘汰,损失巨大。病因不明,一般认为由冠状病毒或衣原体引起。但是国内部分专家通过大量临床试验表明,该病不是由衣原体所致,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即鸡群在早期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造成输卵管终生损伤,影响产蛋。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30流行病学

1、各品种的鸡群都可发生,2000年以前多发于父母代种鸡群。近年来,商品鸡群发病率明显增高。仅发于产蛋鸡,无季节性、无品种差异,任何日龄产蛋鸡易感。病原污染场多以170~210日龄的产蛋高峰期暴发流行,但同场未产蛋雏鸡、育成鸡则不发,进口、国产各类传支疫苗免疫无效。2、症状主要为产蛋下降,蛋型异常,初期有呼吸道症状出现,产异常蛋达25%左右。解剖此病无特征性肉眼变化,初期气管有粘液,卵泡充血,输卵管水肿。鸡群开产后陆续出现输卵管内积水的病鸡,病鸡出现的比例越大,产蛋率越低,一般高峰产蛋率为30-80%不等。个别鸡群淘汰病鸡后,产蛋率可达90%。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313、发病的鸡群多是在寒泠季节育雏(一般在1-3月份)。连续多批育雏的鸡场易发生此病。4、本病不发生垂直传播,即来自同一种鸡场的鸡群有的发病,有的不发病。

5、大量临床调查表明,鸡群在育雏期间感染,但多不表现严重的临床症状。产蛋期的症状是IB后遗症的表现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32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1、鸡群外观一切正常,但产蛋无高峰,一般为30-80%。

2、病鸡冠厚、鲜红(看上去有时比正常鸡的冠还红),腹部下陲。

3、解剖可见输卵管内有大小不等水泡,大的有600多毫升,小的有几毫升。积水是清亮、无色、透明、无味的液体。有些鸡输卵管无积水,但有盲端或输卵管峡笮或无输卵管口。

4、大多病鸡卵泡发育正常。有的鸡腹腔内有6-7个成熟的卵子,但没有完整功能的输卵管,无法产蛋。其他器官无异常。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33治疗与预防

1、通过大量临床试验表明,该病不是由衣原体所致,是由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即鸡群在早期感染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造成输卵管终生损伤,影响产蛋。2、本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只能淘汰病鸡。如鸡群产蛋率过低,应全群淘汰。a)保证育雏期间的育雏温度的相对稳定,24小时内温差不能超过3-5℃。b)育雏早期温度应尽量高,一般在1-3天可达35-38℃(只要在鸡群分布均匀情况下,温度高一点好)。然后每3天降2-3℃。

c)已污染的育雏舍要严格消毒,且至少空舍1个月以上,才能进鸡育雏。d)1-3日龄用传支冻干苗滴鼻点眼免疫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34家禽肾病综合症(流行性水泻)

病原病因不明:鸡多发,一般认为由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因素导致。可由传支肾变型、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禽肾炎病毒而发(成年鸡不发病),鸡球虫、黑头病、禽霍乱、败血性鸡白痢等均可引起,此外营养代谢、药物、毒素等非传染性因素均可造成这一病变发生。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35对IBV研究发现1.我国IBV流行毒株仍以麻省型基因型为主;

2.IBV毒株基因变异,插入和重组现象比较普遍,但未明显

出现与地域和时间相关的基因型在质的方面的突变;

3.嗜腺胃型的IBV与国内外标准参考毒株的亲缘关系较远;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364.不同组织嗜性的IBV是集约化饲养环境造成的结果;5.IBV是典型的多因素疾病,环境条件在该病发生与流行中起重要作用:大量使用抗生素、高钙饲料、高蛋白饲料、寒冷应激等都会使该病的临床表现和危害程度产生显著影响;

6.国内常用的IBV疫苗株(H120,H52,D41,MA5,C+M等)均属于麻省型基因型。IBV虽多血清型,但这些疫苗对呼吸型和肾病变型毒株攻击均能产生良好保护;

7.采用多血清型毒株制备多价弱毒苗应慎重。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37免疫抑制性疾病原因:母胎垂直传播的病原、非SPF的活毒疫苗、饲料激素(类激素)水平偏高、不合理的使用对免疫系统造成损害的强度疫苗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38免疫抑制性疾病和多重量感染

(崔治中)

1.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感染率血清学检查:40%~80%血清样品中对CIAV呈抗体阳性反应,表明曾感染过CIAV。用病毒核酸探针作斑点杂交试验,40%~60%的胸腺或骨髓样品呈阳性反应,说明鸡群正在感染CIAV。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392.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感染率检测:临床表现免疫抑制鸡群血清学方法检测48.5%的血清样品对REV呈抗体阳性反应,说明鸡群曾感染过REV.而临床表现健康鸡群,阳性率为13%,表明曾感染REV.用核酸探针做斑点杂交试验,则20~23%胸腺和法氏囊组织中检出REV前病毒DNA,表明正在感染REV。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40新城疫病毒的基因型

I型:主要从水禽和一部分从鸡分离的缓发型毒株。

Ⅱ型:六十年代以前从北美分离的缓发型和中发型疫苗株。

Ⅲ型:两个早期从远东分离的速发型毒株。

Ⅳ型:第一次ND大流行从欧洲分离的速发型毒株及其后代变异株

Ⅴ型:七十年代早期从进口鹦鹉和感染鸡群中分离的强毒株。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41Ⅵ型:六十年代后期从中东分离的毒株及后从亚洲和欧洲分离的速发型毒株。第二次ND大流行的毒株归于第V、Ⅵ型中,引起第三次ND大流行的鸽副粘病毒I型毒株被归于第Ⅵ型的一个亚型。

Ⅶ型:起源于远东,已引起了东亚和西欧多次ND爆发,是正在发生的第四次ND大流行的起源。

Ⅷ型:主要流行于南非.

NDV研究发现,NDV有9个基因型

2024/5/6中大科技创造无限42对NDV研究表明

1.我国80年代主要以基因Ⅵ型为主,90年代以基因Ⅶ型(d,e亚型如F48E9)为主,鹅源NDV也是基因Ⅶ型;

2.常规的新城疫弱毒苗,LaSota,V4可以完全保护鸡群抵抗NDV强毒攻击;

3.目前来看选择新的NDV弱毒疫苗应慎重。NDV毒株毒力变化明显,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