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诗经二首知识点总结(关雎、蒹葭)_第1页
第12课 诗经二首知识点总结(关雎、蒹葭)_第2页
第12课 诗经二首知识点总结(关雎、蒹葭)_第3页
第12课 诗经二首知识点总结(关雎、蒹葭)_第4页
第12课 诗经二首知识点总结(关雎、蒹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点总结(关雎、蒹葭)

部编版:诗经二首-知识点总结(含诗经六义等文体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按照音乐的特点,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三大基本内容】

“风”又叫“国风”,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最有成就的部分。计有“周南”“召南"等十五国风,共160篇,其中大部分为周代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

“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共105篇,又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宾宴享。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

“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其中“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与子成说(shuō):和你立下誓言。此处“说"并不通“悦”字。

“比":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

“兴":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礼》《春秋》

①关雎

【诗经内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关,拟声词。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传说它们雌雄形影不离。〔洲〕水中的陆地(古今异义:一块大陆和附近岛屿的总称)。〔窈窕(yǎo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善良美好的女子。〔好逑(hǎoqiú)〕好的配偶。逑,配偶。

翻译:雎鸠鸟不停地鸣叫,栖息在水中的陆地上。文静美好善良的女子,是小伙子的好配偶。

赏析:以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比兴,引出了男子对“窈窕淑女”的爱慕和殷切期望。这两句统摄全诗内容。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荇菜〕一种可食的水草。〔流〕求取(古今异义:流动)。〔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思服〕思念。服,思念(古今异义:衣服)。〔悠哉悠哉〕形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悠,忧思的样子。

翻译:水中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取它。文静美好的女子,我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追求的愿望不能实现,我日日夜夜都在思念她。思念之情绵绵不尽,翻来覆去难以入眠。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采摘〔琴瑟友之〕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琴瑟:名词作动词,弹琴鼓瑟。友:名词作动词。对.....表示亲近。〔芼(mào)〕挑选。右:名词,与左相对。〔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快乐。钟鼓:名词作动词。敲钟击鼓。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翻译:长短不齐的荇菜,或左或右忙采摘。文静美好的女子,我弹琴鼓瑟对她表示亲近。长短不齐的荇菜,或左或右挑选它。文静美好的女子,我敲钟击鼓使她快乐。

《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https://baike./item/%E8%AF%97%E7%BB%8F/168138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5%91%A8%E5%8D%97%C2%B7%E5%85%B3%E9%9B%8E/_blank)》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https://baike./item/%E6%83%85%E6%AD%8C/13424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5%91%A8%E5%8D%97%C2%B7%E5%85%B3%E9%9B%8E/_blank)。此诗首章以关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的相思与追求。全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章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创作背景】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https://baike./item/%E3%80%8A%E8%AF%97%E7%BB%8F%E3%80%8B/168138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5%91%A8%E5%8D%97%C2%B7%E5%85%B3%E9%9B%8E/_blank),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周南指周以南之地,是周公旦的封地,即今河南西南部及湖北西北部一带。《周南》(https://baike./item/%E3%80%8A%E5%91%A8%E5%8D%97%E3%80%8B/22942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5%91%A8%E5%8D%97%C2%B7%E5%85%B3%E9%9B%8E/_blank)大多数诗是西周末年、东周初年的作品。其中第一篇《关雎》是有关爱情的诗篇,是男子追求女子的情诗。

【全文赏析】

《周南·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它是《诗经》的第一篇,而《诗经》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典籍。虽然从性质上判断,一些神话故事产生的年代应该还要早些,但作为书面记载,却是较迟的事情。所以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

当初编纂《诗经》的人,在诗篇的排列上是否有某种用意,这已不得而知。但至少后人的理解,并不认为《关雎》是随便排列在首位的。《论语(https://baike./item/%E8%AE%BA%E8%AF%AD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5%91%A8%E5%8D%97%C2%B7%E5%85%B3%E9%9B%8E/_blank)》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孔子(https://baike./item/%E5%AD%94%E5%AD%90/1584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5%91%A8%E5%8D%97%C2%B7%E5%85%B3%E9%9B%8E/_blank)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而汉儒的《毛诗序》又说:“《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这里牵涉到中国古代的一种伦理思想:在古人看来,夫妇为人伦之始,天下一切道德的完善,都必须以夫妇之德为基础。《毛诗序》的作者认为,《关雎》在这方面具有典范意义,所以才被列为“《风》之始"。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用于“乡人”即普通百姓,也适用于“邦国"(即统治阶层)。

《周南·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https://baike./item/%E6%B7%91%E5%A5%B3/84046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5%91%A8%E5%8D%97%C2%B7%E5%85%B3%E9%9B%8E/_blank)"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作品中人物的身份十分清楚:“君子"在《诗经》的时代是对贵族的泛称,而且这位“君子”家备琴瑟钟鼓之乐,那是要有相当的地位的。以前常把这诗解释为“民间情歌”,恐怕不对头,它所描绘的应该是贵族阶层的生活。另外,说它是情爱诗当然不错,但恐怕也不是一般的爱情诗。这原来是一首婚礼上的歌曲,是男方家庭赞美新娘、祝颂婚姻美好的。《诗经·国风》(https://baike./item/%E3%80%8A%E8%AF%97%E7%BB%8F%C2%B7%E5%9B%BD%E9%A3%8E%E3%80%8B/10287994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5%91%A8%E5%8D%97%C2%B7%E5%85%B3%E9%9B%8E/_blank)中的很多歌谣,都是既具有一般的抒情意味、娱乐功能,又兼有礼仪上的实用性,只是有些诗原来派什么用处后人不清楚了,就仅当作普通的歌曲来看待。把《关雎》当作婚礼上的歌来看,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唱到“琴瑟友之"钟鼓乐之”,也是喜气洋洋的,很合适的,

当然这首诗本身,还是以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的形态出现的。之所以如此,大抵与在一般婚姻关系中男方是主动的一方有关。就是在现代,一个姑娘看上个小伙,也总要等他先开口,古人更是如此。娶个新娘回来,夸她是个美丽又贤淑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说自己曾经想她想得害了相思病,必定很讨新娘的欢喜。然后在一片琴瑟钟鼓之乐中,彼此的感情相互靠近,美满的婚姻就从这里开了头。即使单从诗的情绪结构来说,从见关雎而思淑女,到结成琴瑟之好,中间一番周折也是必要的:得来不易的东西,才特别可贵,特别让人高兴。

这首诗可以被当作表现夫妇之德的典范,主要是由于有这些特点:首先,它所写的爱情(https://baike./item/%E7%88%B1%E6%83%85/57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5%91%A8%E5%8D%97%C2%B7%E5%85%B3%E9%9B%8E/_blank),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不是青年男女之间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这种明确指向婚姻、表示负责任的爱情,更为社会所赞同。其次,它所写的男女双方,乃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的,而“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这里“君子"与“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再次,是诗歌所写恋爱行为的节制性。细读可以注意到,这诗虽是写男方对女方的追求,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固然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之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这对情诗而言是很重要的),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以上种种特点,恐怕确实同此诗原来是贵族婚礼上的歌曲有关,那种场合,要求有一种与主人的身份地位相称的有节制的欢乐气氛。而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毛诗序》则把它推许为可以“风天下而正夫妇”的道德教材。这两者视角有些不同,但在根本上仍有一致之处。

古之儒者重视夫妇之德,有其很深的道理。在第一层意义上说,家庭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在古代,这一基本单元的和谐稳定对于整个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意义至为重大。在第二层意义上,所谓“夫妇之德”,实际兼指有关男女问题的一切方面。“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https://baike./item/%E7%A4%BC%E8%AE%B0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5%91%A8%E5%8D%97%C2%B7%E5%85%B3%E9%9B%8E/_blank)·礼运》),孔子也知道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饮食之欲比较简单(当然首先要有饭吃),而男女之欲引起的情绪活动要复杂、活跃、强烈得多,它对生活规范、社会秩序的潜在危险也大得多,孔子也曾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论语》)所以一切克制、一切修养,都首先要从男女之欲开始。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克制到什么程度为合适,却是复杂的问题,这里牵涉到社会物质生产水平、政治结构、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也牵涉到时代条件的变化。当一个社会试图对个人权利采取彻底否定态度时,在这方面首先会出现严厉禁制。相反,当一个社会处于变动时期、旧有道德规范遭到破坏时,也首先在这方面出现恣肆放流的情形。回到《关雎》,它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所以儒者觉得这是很好的典范,是“正夫妇”并由此引导广泛的德行的教材。

由于《周南·关雎》既承认男女之爱是自然而正常的感情,又要求对这种感情加以克制,使其符合于社会的美德,后世之人往往各取所需的一端,加以引申发挥,而反抗封建礼教的非人性压迫的人们,也常打着《关雎》的权威旗帜,来伸张满足个人情感的权利。所谓“诗无达诂”,于《关雎》则可见一斑。

这首诗采用兴而有比的手法,以关雎的鸣声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一主题,然后用赋的手法铺叙开来,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青年男子在追求自己心上人是焦虑急迫以及昼夜思念难以入睡的相思情景。

②蒹葭

《秦风·蒹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https://baike./item/%E8%AF%97%E7%BB%8F/168138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7%A7%A6%E9%A3%8E%C2%B7%E8%92%B9%E8%91%AD/_blank)》中的一首诗。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https://baike./item/%E7%A7%A6%E8%A5%84%E5%85%AC/2668638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7%A7%A6%E9%A3%8E%C2%B7%E8%92%B9%E8%91%AD/_blank)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现代学者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及的惆怅与苦闷,营造了一种秋水伊人的美妙境界。全诗三章,重章叠唱,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创作背景】

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毛诗序(https://baike./item/%E6%AF%9B%E8%AF%97%E5%BA%8F/10970271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7%A7%A6%E9%A3%8E%C2%B7%E8%92%B9%E8%91%AD/_blank)》《郑笺(https://baike./item/%E9%83%91%E7%AC%BA/4489451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7%A7%A6%E9%A3%8E%C2%B7%E8%92%B9%E8%91%AD/_blank)》),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的(姚际恒(https://baike./item/%E5%A7%9A%E9%99%85%E6%81%92/2274117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7%A7%A6%E9%A3%8E%C2%B7%E8%92%B9%E8%91%AD/_blank)《诗经通论(https://baike./item/%E8%AF%97%E7%BB%8F%E9%80%9A%E8%AE%BA/232694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7%A7%A6%E9%A3%8E%C2%B7%E8%92%B9%E8%91%AD/_blank)》、方玉润(https://baike./item/%E6%96%B9%E7%8E%89%E6%B6%A6/4118409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7%A7%A6%E9%A3%8E%C2%B7%E8%92%B9%E8%91%AD/_blank)《诗经原始(https://baike./item/%E8%AF%97%E7%BB%8F%E5%8E%9F%E5%A7%8B/2318009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7%A7%A6%E9%A3%8E%C2%B7%E8%92%B9%E8%91%AD/_blank)》)。但跟《诗经》中多数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在不同,此诗并没有具体的事件与场景,甚至连“伊人"的性别都难以确指。上述两种理解也许当初是有根据的,但这些根据或者没有留存下来,或者不足以服人,因而他们的结论也就让人怀疑了。现代大多数学者都把它看作是一首情诗,当是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陈子展(https://baike./item/%E9%99%88%E5%AD%90%E5%B1%95/5601191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7%A7%A6%E9%A3%8E%C2%B7%E8%92%B9%E8%91%AD/_blank)《诗三百解题(https://baike./item/%E8%AF%97%E4%B8%89%E7%99%BE%E8%A7%A3%E9%A2%98/12296608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7%A7%A6%E9%A3%8E%C2%B7%E8%92%B9%E8%91%AD/_blank)》说:“《蒹葭》一诗,无疑地是诗人想见一个人而竟不得见之作。这一个人是谁呢?他是知周礼的故都遗老呢,还是思宗周、念故主的西周旧臣呢?是秦国的贤人隐士呢,还是诗人的一个朋友呢?或者诗人自己是贤人隐士一流、作诗明志呢?抑或是我们把它简单化、庸俗化,硬指是爱情诗,说成诗人思念自己的爱人呢?解说纷歧,难以判定。”

【诗文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苍苍〕茂盛的样子(古今异义:头发灰白)。〔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溯洄(sùhuí)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阻〕艰险(古今异义:阻碍)。〔溯游〕顺流而下。〔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翻译:大片的芦苇青苍苍,清晨的露水变成霜。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对岸河边上。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就站在水的中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萋萋〕茂盛的样子。〔晞(xī)〕干。〔湄(méi)〕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跻(jī)〕(路)高而陡。

翻译: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露水没有干。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的岸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难攀登。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高地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涘(sì)〕水边。

〔右〕向右迂曲(名此做动词)。〔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翻译:芦苇长得非常茂盛,清晨的露水还没有完。我所怀念的心上人啊,她就站在河那边。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弯曲。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站在水中的陆地上。

【全文赏析】

《秦风》中的一些篇章往往激荡着一种西北边鄙的慷慨悲壮的声音,“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成为它的典型音调。而《秦风·蒹葭》这首表现男女恋情的诗歌,却脱尽黄土高原的粗犷沉雄气息,将人们带到充满水乡泽国情调的渺远空灵、柔婉缠绵境界之中。它是《秦风》中引人注目的别调,也是古代爱情诗的绝唱。

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而天才破晓,因为芦苇叶片上还存留着夜间露水凝成的霜花。就在这样一个深秋的凌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出现在眼前的是弥望的茫茫芦苇丛,呈出冷寂与落寞,诗人只知道所苦苦期盼的人儿在河水的另外一边。从下文看,这不是一个确定性的存在,诗人根本就不明伊人的居处,还是伊人像“东游江北岸,夕宿潇湘沚”的“南国佳人"(曹植(https://baike./item/%E6%9B%B9%E6%A4%8D/17364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7%A7%A6%E9%A3%8E%C2%B7%E8%92%B9%E8%91%AD/_blank)《杂诗七首》之四)一样迁徙无定,也无从知晓。这种也许是毫无希望但却充满诱惑的追寻在诗人脚下和笔下展开。把“溯洄”、“溯游"理解成逆流而上和顺流而下或者沿着弯曲的水道和沿着直流的水道,都不会影响到对诗意的理解。在白居易(https://baike./item/%E7%99%BD%E5%B1%85%E6%98%93/174330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7%A7%A6%E9%A3%8E%C2%B7%E8%92%B9%E8%91%AD/_blank)《长恨歌(https://baike./item/%E9%95%BF%E6%81%A8%E6%AD%8C/22524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7%A7%A6%E9%A3%8E%C2%B7%E8%92%B9%E8%91%AD/_blank)》中,杨贵妃消殒马嵬坡后,玄宗孤灯独守,寒衾难眠,通过道士鸿都客“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寻找,仍是“两处茫茫皆不见”,但终究在“虚无缥缈”的海外仙山上找到了已成仙的杨贵妃,相约重逢于七夕。而《蒹葭》中,诗人一番艰劳的上下追寻后,伊人仿佛在河水中央,周围流淌着波光,依旧无法接近。《周南·汉广(https://baike./item/%E5%91%A8%E5%8D%97%C2%B7%E6%B1%89%E5%B9%BF/19673205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7%A7%A6%E9%A3%8E%C2%B7%E8%92%B9%E8%91%AD/_blank)》中诗人也因为汉水太宽无法横渡而不能求得“游女”,陈启源(https://baike./item/%E9%99%88%E5%90%AF%E6%BA%90/14901357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7%A7%A6%E9%A3%8E%C2%B7%E8%92%B9%E8%91%AD/_blank)说:“夫说(悦)之必求之,然惟可见而不可求,则慕说益至。”(《毛诗稽古编(https://baike./item/%E6%AF%9B%E8%AF%97%E7%A8%BD%E5%8F%A4%E7%BC%96/10609916fromModule=lemma_inlink"\t"https://baike./item/%E7%A7%A6%E9%A3%8E%C2%B7%E8%92%B9%E8%91%AD/_blank)·附录》)“可见而不可求”,可望而不可即,加深着渴慕的程度。诗中“宛”字表明伊人的身影是隐约缥缈的,或许根本上就是诗人痴迷心境下生出的幻觉。

以下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到此诗,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首章“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次章“萋、晞、湄、跻、坻”属脂微合韵,三章“采、已、涘、右、浊"属之部韵——如此而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和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涵了稳定。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跟《诗经》中多数情诗内容往往比较具体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