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1页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2页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3页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4页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1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高尔基指出:“文学的第三要素是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情节由四个部分组成,即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不能分为四个等份,发展是重场戏,高潮是次重场戏,开端和结局又次。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节奏,才能有美的价值,这是作家们所共同遵守的创作原则。正如福斯特所说:“美感是小说家无心以求却必须臻及的东西。”结构是大于情节的,叙述性文学的结构包括情节与非情节两个因素,它们一道构成了叙述性文学的节奏,决定着故事的向前发展和发展的速度。我们可以将中国古典小说的情节分为对话型(包括旁白,心理活动)、行动型、抒情型、叙述型,非情节分为静态型(环境描写,肖像描写)、评论型(有诗为证,有诗赞曰)等。对话型,即依靠人物间的对话推进情节的发展,一般是依据人物言语节奏的快慢来区分的。比如诸葛亮舌战群儒,虽无刀光剑影,却也有弓张弩发之势。旁白与心理描写,则可说是对话的补充形式。中国古典小说的心理描写受戏曲的旁白影响较深。蒋干盗书,周瑜故作不知,故意旁白数语,用笔简练,既强调了情节的发展,又丰富了人物的性格。而行动型的情节因素往往是把动作行为和言语的描写掺杂在一起。抒情型的情节因素既不是指景物的描写,也不是指借助万物抒发壮志,而是指作品中抒情气息浓厚的场面穿插。它们是情节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对调节情节、加强人物间的联系、丰富复杂的人物性格,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赤壁之战中的抒情场面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有着独到之处,群英会周瑜醉里舞剑,高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孔明草船借箭,性命系于一旦,却拉着鲁肃谈笑,只顾饮酒取乐。凡此种种,它们把情节拉长了,同时又把情节丰富了;既使情节舒缓了,同时又使情节更有韵味了。叙述型的情节因素是情节发展的最基本模式,也是赤壁之战发展的最基本模式。再来看非情节因素。中国古典小说,人物肖像的描写一般是漫画性勾勒,通常是用画脸谱的方法以突出人物性格;环境的描写没有大段的景物描写,却长于抒情,对环境作简洁的交代。评论型是用前人的诗词,或作者假托一人,大都用韵文的形式。《三国演义》赤壁之战描写的成功,就在于情节内部的节奏严谨和非情节因素对内部节奏的补充,所有这些造就了赤壁之战独特的节奏。(摘编自张强《论〈三国演义〉赤壁之战的叙事节奏》)材料二:如果叙事人在叙述历史人事时有意变换叙事时间和历史时间之间的比例尺度,那么叙述就会出现疏密张弛,呈现出某种带有规律性的叙事节奏。明清时的演义评点家们则常爱用急与缓、浓与淡等方面的对比效应来形容演义小说的叙事节奏。如毛宗岗即借用绘画色彩的浓淡来作譬喻:“《三国》一书,有近山浓抹,远树轻描之妙。”(《读三国志法》)可以说,绝大多数演义小说的叙事节奏基本上都是由轻描淡写的概述和浓墨重彩的场景反复交替构成的。与概述相对,场景在演义中一般多用于一些能见出作者叙事旨趣的戏剧性情节关目,但是就现存演义对“热闹处”敷演的效果来看,却多半令人生厌。其所以如此,盖因叙事者为了突出其心目中的英雄,或为了以戏剧性取悦读者,过于频繁地描写了一个又一个的战争场面,诸如攻城劫寨、出奇设伏、争锋厮杀、布阵斗法等,但都大同小异。所以毛宗岗说:“每见他书所记劫寨之事,不过‘杀入寨中,并无一人,情知中计,望后便走’等语耳。层层叠叠,数见不鲜。”(《三国演义》第九十三回总评)因此,高明一点的作家就比较注意省俭笔墨,将之留供一些重要场合使用。如《三国演义》所写大小战争约有四百场,但真正浓墨重彩、肆笔渲染的却只有官渡、赤壁、彝陵等几个大战役和一些相对次要的战役,于是全书便显得跌宕起伏、节奏分明。当然,如果叙事人仅将浓墨重彩涂染在一些重要的战争场面之上,而不追求内容、节奏的变换,那么这样的节奏有时也仍然会让人觉得单调和腻烦。所以,精明的叙事人在龙争虎斗、雷轰电激的战争场景之间又别出心裁地穿插了一些花明草媚、温柔旖旎的场景,以“舒其气而杀其势”。毛宗岗说:“《三国》一书,有笙箫夹鼓、琴瑟间钟之妙。如正叙黄巾扰乱,忽有何后、董后两宫争论一段文字……令人于干戈队里时见红裙、旌旗影中常睹粉黛,殆以豪士传与美人传合为一书矣。”(《读三国志法》)不过,从根本上讲,叙述事件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制于叙事人的主观因素。以《三国》中的“当阳之战”为例:历史记载,这场战斗的胜利者是曹操。作为演义小说的叙事人,是不能随意变更或掩盖其真相的,但是又不愿正视、实叙之。于是,叙事人便在叙事的时间节奏上巧做文章:一方面只是匆匆勾勒刘备败走新野等大败,另一方面则描绘了“赵子龙单骑救主”“张翼德大闹长坂桥”等大败中的“小胜”;他以高度同情的笔调虚写了大败,同时又以热烈兴奋的心情实写了“小胜”。(摘编自纪德君、洪哲雄《明清历史演义小说的时间处理艺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情节中发展是重场戏、高潮是次重场戏,而开端和结局在小说节奏方面的作用比发展和高潮小,小说家往往通过把握节奏来表现小说美的价值。B.毛宗岗评论《三国》“有近山浓抹,远树轻描之妙”,是通过绘画艺术中近处景色浓、远处景色淡产生的对比效应来论述小说《三国》的叙事特点。C.如果场面描写只为了突出叙事者心目中的英雄形象或使情节具有戏剧性等,就会出现概述的特征,描写出诸如攻城劫寨、出奇设伏等大同小异的战争场面。D.材料列举《三国》“当阳之战”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叙事者叙述的事件隐藏有叙事者的主观因素,即演义小说的叙事者会根据自己的看法改写史实。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结构大于情节,小说叙述情节能够完善小说结构。高尔基认为情节是文学的第三要素,体现的是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B.中国古典小说中,对话型和行动型情节中的人物语言描写有差异,前者除了人物对话,还包括人物的旁白和心理活动,而后者会把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结合起来进行描写。C.叙述型的情节因素是情节发展的最基本模式,《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情节就是叙述型情节,具体特点是景物描写具有抒情性、情节概述和丰富场景反复交替。D.小说在描写战争场景时为了避免让人觉得单调、腻烦,有时会注重内容、节奏的变化,如《三国演义》在叙述赤壁鏖战时,加入了曹操欲取二乔的内容。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A.诸葛亮舌战东吴主降派,一口气驳倒七名文士,为孙权、刘备联合抗击曹操奠定了基础。B.孙刘和曹操双方积极准备战事,战争即将爆发,但庞统挑灯夜读、曹操宴长江横槊赋诗。C.曹操率领八十三万大军进攻江东,把战船连锁,以求渡过长江天险与孙刘联军决一死战。D.周瑜接到曹操的挑战信后毁书斩使,以表白抵抗的决心,引发曹操与东吴在三江口交战。4.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三国演义》采用了什么方式来控制小说的叙事节奏。5.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使用了哪些具体的手法来推动情节发展。(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长明灯鲁迅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熄掉它罢!”“还是这样么?”三角脸的拿起茶碗,问。“听说,还是这样,”方头说,“还是尽说‘熄掉它熄掉它’。眼光也越加发闪了。见鬼!这是一个大害,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我们上县去,送他忤逆!”阔亭捏了拳头,在桌上一击,慷慨地说。“不成。要送忤逆,须是他的父母,母舅……”方头说。“可惜他只有一个伯父……”阔亭立刻颓唐了。“老年人不都说么:这灯还是梁武帝点起的,一直传下来,没有熄过。他这么胡闹,什么意思?……”胖脸的庄七光放开喉咙嚷起来。“我想还不如用老法子骗他一骗。”灰五婶说,她是本店的主人兼工人。“什么老法子?”庄七光诧异地问。“他不是先就发过一回疯么,和现在一模一样。他那时也还年青哩;他的老子也就有些疯的。听说:有一天他的祖父带他进社庙去,教他拜社老爷,瘟将军,王灵官老爷,他硬不拜,跑了出来。从此便有些怪,一见人总和他们商量吹熄正殿上的长明灯,后来他自己要去吹。幸亏我家死鬼那时还在,想了一个法:将长明灯用厚棉被一围,漆漆黑黑地,领他去看,说是已经吹熄了。”阔亭愤愤地说:“这样的东西,打死了就完了!”“那怎么行?”她吃惊地看着他,连忙摇手道,“他的祖父不是捏过印靶子①的么?”阔亭们立刻面面相觑。灰五婶接着说:“后来就好了的!不知道怎么又疯了起来。午后他就走过这里,一定又上庙里去了。那灯不是梁五弟点起来的么?不是说,那灯一灭,这里就要变海,我们就都要变泥鳅么?你们快去和四爷②商量商量罢,要不……”几个人决定还是先到庙前去看一看。他也还如平常一样,黄的方脸和蓝布破大衫,只在浓眉底下的大而且长的眼睛中,略带些异样的光闪,看人就许多工夫不眨眼,并且总含着悲愤疑惧的神情。短的头发上粘着两片稻草叶,那该是孩子暗暗地从背后给他放上去的。“你干什么?”三角脸终于走上一步,诘问了。“我叫老黑开门,”他低声,温和地说,“就因为那一盏灯必须吹熄。你看,三头六臂的蓝脸,三只眼睛,长帽,牛头和猪牙齿,都应该吹熄……吹熄。”一个赤膊孩子擎起玩弄着的苇子,对他瞄准着,将樱桃似的小口一张,道:“吧!”“你还是回去罢!倘不,你的伯伯会打断你的骨头!灯么,我替你吹。你过几天来看就知道。”阔亭大声说。他两眼更发出闪闪的光来,钉一般看定阔亭的眼,使阔亭的眼光赶紧辟易了。“你吹?”他嘲笑似的微笑,但接着就坚定地说,“不能!不要你们。我自己去熄,此刻去熄!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先来这么办,容易些。”他说着,一面就转过身去竭力地推庙门。“不成!你没法开!”“那么,就用别的法子来。”他转脸向他们一瞥,沉静地说。“哼,看你有什么别的法。”“我放火。”他闪烁着狂热的眼光,在地上,在空中,在人身上,迅速地搜查,仿佛想要寻火。方头和阔亭在几家的大门里穿梭一通之后,吉光屯全局顿然扰动了。许多人的耳朵里,心里,都有了一个可怕的声音:“放火!”全屯的空气紧张起来,凡有感得这紧张的人们,都很不安,仿佛自己就要变成泥鳅,天下从此毁灭。这事件的中枢,不久就凑在四爷的客厅上了。坐在首座上的是年高德韶的郭老娃,脸上已经皱得如风干的香橙,捋着白胡须。“是么,”四爷也捋着上唇的花白的鲇鱼须,却悠悠然,仿佛全不在意模样,说,“这也是他父亲的报应呵。他自己在世的时候,不就是不相信菩萨么?我那时就和他不合,可是一点也奈何他不得。现在,叫我还有什么法?”“如果真是烧将起来……”方头抢着说。“真是拖累煞人!”四爷将手在桌上轻轻一拍,“这种子孙,真该死呵!唉!”方头说,“我们得赶紧想法子。我想……”“我想:倒不如姑且将他关起来。”“我是天天盼望他好起来,”四爷缓缓地说,“可是他这疯病总不好。也不是不好,是他自己不要好。无法可想,就照这一位所说似的关起来,免得害人。”“那自然,”阔亭感动的说,“可是,房子……”“庙里就没有闲房?……”四爷慢腾腾地问道。“有!”阔亭恍然道,“有!进大门的西边那一间就空着,又只有一个小方窗,粗木直栅的,决计挖不开。好极了!”未到黄昏时分,天下已经泰平,或者竟是全都忘却了,人们的脸上不特已不紧张,并且早褪尽了先前的喜悦的痕迹。在庙前,人们的足迹自然比平日多,但不久也就稀少了。吃过了晚饭,还有几个孩子跑到庙里去游戏。“我放火!”孩子们都吃惊,立时记起他来,一齐注视西厢房,又看见一只手扳着木栅,一只手撕着木皮,其间有两只眼睛闪闪地发亮。沉默只一瞬间,癞头疮忽而发一声喊,拔步就跑;其余的也都笑着嚷着跑出去了。赤膊的还将苇子向后一指,从喘吁吁的樱桃似的小嘴唇里吐出清脆的一声道:“吧!”从此完全静寂了,暮色下来,绿莹莹的长明灯更其分明地照出神殿,神龛,而且照到院子,照到木栅里的昏暗。孩子们跑出庙外也就立定,牵着手,慢慢地向自己的家走去,都笑吟吟地,合唱着随口编派的歌:“白篷船,对岸歇一歇。此刻熄,自己熄。戏文唱一出。我放火!哈哈哈!”(有删改)[注]①捏过印靶子,即过去做过朝廷正式任命的官。②四爷,“疯子”的伯父。文本二:“矛盾冲突”一词在现实中是指面对同一事件,人与人之间出现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同时又对对方的看法持反对意见。高尔基曾表示:“在有着鲜明人物的那些地方,必定存在着矛盾冲突。”在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则是用来展现人物自身、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复杂关系的特殊艺术形式。“矛盾冲突”是形成人物个性的基础,能够塑造具有冲击力的人物性格,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选自李宗刚《文本的张力与历史的合力》)6.下列对文本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第二段交代屯上的居民出门前必须查黄历、走喜神方,寥寥几句,却反映出吉光屯人思想的落后与迷信。B.作者以将“梁武帝”误说成为“梁五弟”的灰五婶,来影射那些不明真相却人云亦云的人,具有讽刺意味。C.社庙里发光的“长明灯”,却由名为“老黑”的人看守,微妙的讽刺之中已隐约可见它名实相悖的本质。D.小说中,吉光屯的小孩多次出现,捉弄疯子,给他头上放稻草叶,拿苇子瞄准他,甚至随口编歌取笑他,其主要作用是表现孩子们的好奇和任性。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标题“长明灯”具有象征意义,既象征着吉光屯的人们愚昧保守的思想,同时也是文章的行文线索。B.作者运用外貌、语言、神态、心理、细节等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手法去刻画主人公“疯子”,使其形象突出,饱满鲜明。C.本文的吉光屯,与《阿Q正传》中的未庄相似,都是鲁迅笔下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D.小说以第三视角讲述吉光屯所发生的一切,整体叙述凝练单纯。从小说的情节设置来看,主要情节场面扣人心弦,如茶馆的紧张,庙门前的紧张等。8.请简要概括《祝福》中的“我”与本文主人公“疯子”形象的异同。9.请结合文本二的观点,分析文本一中体现出哪些矛盾冲突,并结合文本分析其作用二、古诗文阅读(3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节选自《答司马谏议书》)文本二壬申,以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固辞不拜。初,光素与王安石厚,及行新法,贻书开陈再三,又与吕惠卿辩论于经筵,安石不乐。帝欲大用光,访之安石,安石曰:“光外托劘①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光才岂能害政?但在高位,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韩信立汉赤帜,赵卒气夺。今用光,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及安石称疾不出,帝乃以光为枢密副使,光辞曰:“陛下所以用臣,盖察其狂直,庶有补于国家。若徒以禄位荣之,而不取其言,是以天官私非其人也。臣徒以禄位自荣,而不能救生民之患,是盗窃名器以私其身也。陛下诚能罢制置条例司,追还提举官,不行青苗、助役法,虽不用臣,臣受赐多矣。青苗之散,使者恐其逋负,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十年之外,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常平又废,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民之羸者必委死沟壑,壮者必聚而为盗贼,此事之必至者也。”疏凡九上,帝使谓之曰:“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光对曰:“臣未受命则犹侍从也,于事无不可言者。”会安石复起视事,乃下诏允光辞,收还敕诰。(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注释:①劘(mò):规劝,直言劝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B.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C.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D.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昨日蒙教”中的“蒙”,敬辞,承蒙。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与此含义相同。B.“举先王之政”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C.“初,光素与王安石厚”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D.“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一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C.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2)枢密,兵事也,官各有职,不当以他事为辞。14.文本二中司马光分析了青苗法给国家带来的危害,请简要概括。(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鹧鸪天·博山寺作①辛弃疾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宁作我②,岂其卿③,人间走遍却归耕。一松一竹真朋友④,山鸟山花好弟兄。【注】①该词作于词人40岁左右遭谗落职之时。②语出《世说新语·品藻》,表达坚守自我的志向。③语出扬雄《法言·问神》,表达不依权贵之意。④语出《丐论》:“古人乡无君子,则与云山为友;里无君子,则与松竹为友;座无君子,则与琴酒为友。”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词开篇不凡,以抒情、议论起,“厌”字显示出词人流连周围的山水时间之多。B.词人用《庄子》里的典故,表达要安于平淡的生活,做不材之材以终其年,怨辞反说。C.下片表明自己不改变本性去迁就别人,人生历尽世事,还要归于田园,躬耕田亩。D.本词含蓄抒情,借典抒怀,风格超然闲逸表明归隐之由、归隐之乐。16.本词最后两句有什么含意?请结合全词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17.根据提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而从曾皙的一个动作细节“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2)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___________,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3)《念奴娇·过洞庭》的“___________”是说皎洁的月亮照在湖上,湖水的反光十分明亮,好像素月把自己的光辉分了一些给湖水。“___________________”是说天上的银河投影到湖中,十分清晰,上下两道银河同样的明亮。(4)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描写了金陵的秋景,其中“_________,_________”以两个比喻句描写出水的澄澈、山的林立。(5)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以水和舟作喻来比百姓和君主之间的关系后,以反诘语气强调百姓之于君主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鲁迅认为:“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我们知道:封建社会把人不当人,尤其把女人不当人。《三国演义》是男人的世界,女人是附属品;《西游记》中女子无非是些点缀;而《水浒传》中女人或淫荡如潘金莲或粗暴如母夜叉孙二娘。唯有《红楼梦》让我们真正看到女人的精彩,领略什么叫作“水做的骨肉”。豪迈如史湘云,(①);稳重如薛宝钗,(②);敏感如林黛玉,(③);而薄命如香菱,跟着黛玉学诗,竟取得突飞猛进的成绩,令人悲欣交织;即使风趣诙谐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势利狠毒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红楼梦》与其他的作品相比绝对是_______的。这部不朽的文学巨作,曹雪芹________,“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完成了前80回。我们在拜读时要认真研究,多方探讨,还要多读读红学家的言论,多看看其中对诗词歌赋的解读,多想一想才能明白其中的主旨,对的就接受,不对的就抛弃,________是要不得的。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令人喜欢,甚至值得欣赏。B.即使精明强干如王熙凤,她的势利狠毒、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C.即使势利狠毒如王熙凤,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值得欣赏,甚至令人喜欢。D.王熙凤势利狠毒,即使她的精明强干、处变不惊、风趣诙谐都令人喜欢,甚至值得欣赏。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②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③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B.①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②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③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C.①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②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③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D.①才有掩埋落花的幽情②也有醉卧芍药的娇憨③也有花间扑蝶的稚气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出类拔萃呕心沥血囫囵吞枣 B.与众不同处心积虑生吞活剥C.鹤立鸡群呕心沥血囫囵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