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_第1页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_第2页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_第3页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表格式)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初中语文年级九年级学期秋季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科书书名:部编版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的论证方式。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及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了解驳论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1.学习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的论证方式。

2.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师: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然而,就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伸向中国,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有人到处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此时,鲁迅站在时代的最前列,针锋相对地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取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二、检查预习,了解背景现在请同学们分享一下在课前预习过程中所查阅到的背景资料。(课件出示)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进逼,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哀叹:“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针对上述情况,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在他53岁寿辰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杂文。师:听完同学的分享,现在请你们来说一说: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生自由回答)明确:当人们陷入迷茫和悲观的时刻,激发人民的自信心和抗日斗志,指引方向,给人们精神力量。(课件出示)鲁迅,新文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他那优美的散文、精湛的小说,尤其是冷峻辛辣的杂文,一直吸引着我们。难怪文学评论家赞誉鲁迅先生的杂文“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学的奇葩,而且是世界文学中的奇葩”。作者唐弢在《琐忆》一文的开头就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这一伟大的人格精神也充分体现在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师:现在请同学根据自己之前学过的鲁迅的文章和自己的积累以及课件上出示的人物介绍,请你们来说一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请同学来朗读一下课件上的内容)(生自由回答)明确:爱憎分明,对人民任劳任怨,对敌人绝不屈服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议论文和我们之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生回答,师补充)明确: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师:本文就是一篇驳论文。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下面的问题。(课件出示)(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错误观点是根据什么得出的?(2)作者为什么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4)作者最后得出了什么结论?(生小组讨论、交流明确)(1)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谬论论据:①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②不久:只寄希望国联。③现在: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2)直接反驳:失掉的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间接反驳: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3)正面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作者论据: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今有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斗士。(4)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师:刚刚我们梳理过了本文的论证过程,现在请同学们自主完成学习单上的思维导图,完成后小组内分享交流。(课件出示)师小结:用驳论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的谬论。五、理解含义,把握主旨师:鲁迅在文章中提到了很多不一样的“中国人”,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不同的“中国人”,并想一想不同句子中的“中国人"有什么不一样的含义?试着完成任务单上的表格。(课件出示)文中提到的“中国人”含义示例: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指所有的中国人

(生小组交流,派代表上台分享)明确①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指国民党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②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指国民党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③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指广大人民)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师追问:作者为什么要变换“中国人”一词的内涵呢?(生自由回答、师补充)明确:这样写,让人家认识到“中国人"有各种不一样的群体,不仅有力地反驳了对方错误的论点,更揭露了反动当局昏庸无能、自欺欺人的形象。师:文章中除了有不一样的中国人,还有中国的脊梁,让我们齐声朗读第7自然段,请你们谈一谈“中国的脊梁”有什么含义?(课件出示)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生回答)明确:“脊梁”本义指人的脊柱,有坚硬、竖直的特点。这里指脚踏实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中华儿女们。这个比喻形象地揭示出了有自信力的中华儿女身上坚定正直、顽强的精神,他们使中国挺立起来,他们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六、体会本文艺术特色师:文本细读之后,相信大家对鲁迅先生杂文的语言有了一些感悟和理解,我们现在再来整体回顾梳理本篇文章,你认为它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哪里?(生回答、师补充)明确:①主题明确。从文章的主题表达来看,并不玄奥,是一篇驳论文。它通过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论点的驳斥,揭示了中国人并没有失掉自信力的深刻原因,从而颂扬了“民族脊梁"们坚忍不拔的意志。②结构明细,由破到立,论证严密有序。先驳论,对所谓“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悲观论点产生的原因及背景进行分析。后立论,阐述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民族脊梁。有破有立,环环相扣,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破题分析,到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的揭示,转而到对于“并不失掉自信力"的民族脊梁的赞颂,一气呵成,浑然有序。③语言辛辣有力、刀刀见血。把中国当时“社会名流”面对列强侵略和欺骗表现出来的丑陋嘴脸当中撕破,形象议理,分析透辟。“自信力"自欺力”信手拈来,“脊梁"筋骨”入木三分,论据使用形象而又贴切。总体而言,这篇文章的语言凝练锐利、冷峻含蓄、词锋犀利,充满批判性和战斗力。课堂小结:八十多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