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_第1页
浅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_第2页
浅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_第3页
浅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_第4页
浅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顾炎武的政治思想摘要:顾炎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之一,他素称清代经学之祖,他大力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主张屏弃宋明理学的空谈,提出了“兴实学、经世致用”、“引古筹今”等思想观点。他的进步思想在于在当时高度集权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他提出了“分权众治”的政治主张,并对腐朽的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有这样的思想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面对当时社会道德的下滑,他主张“以名为治”,即“行教化、正人心、厚风俗”,试图从社会道德入手解决社会政治问题。他终身不易的反抗精神,强烈关注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积极思想以及广博宏富的学识,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倍受世人赞誉。关键词:实学

经世致用

君主专制

分权

风俗

一、生平与著作简介

顾炎武,初名继绅,后更名绛,字宁人,生于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卒于1862年,江苏昆山人。1645年清军占领南京以后,由于他敬仰南京爱国志士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故更名炎武。他的家乡有个亭林湖,他的故居在此,所以后人又称他为“亭林先生”。顾炎武出生于“江东望族”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曾祖曾在明朝政府中担任过南京兵部右侍郎,但他的父亲并未取得什么科举功名,从此他的家业便开始渐趋衰落,在政治上也受到豪强的欺凌。

他的嗣祖顾绍芾从小就对顾炎武进行启蒙教育并且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在他的指导下,顾炎武在少年时代就阅读了许多重要历史著作,如《左传》、《史记》、《战国策》、《资治通鉴》等,也读过《孙子》等兵法书籍①。他不仅从书本上学“实学”,他还在实践中学习“实学”。他于1626年参加了“复社”的活动。复社是一个富有政治性的学术组织,议论朝政,反对宦官专权,呼吁改良朝政。

明朝灭亡以后,他投身到了抗清斗争的洪流之中。顾炎武在苏州、昆山等地进行一系列的抗清斗争,也从这时起,他过起了他终其一生的漫长的亡命生活。抗清斗争失败以后避免于江南,晚年定居于华山脚下,致力于学,至死不仕清,表现了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顾炎武一生著述不辍,硕果累累,他在经、史、地理、音韵、诗文等多方面等有精深的造诣。他的政治学术甚多,主要有《日知录》、《音学五书》、《天下郡国利病书》、还有《肇域志》等经世致用书籍。其中《日知录》是他的的代表作,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是一部重要的政治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根据张穆的《顾亭林先生年谱》统计,他一生著述多达50多种,400余卷。这些书籍“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风、土俗、原原本本,无不洞悉。”可见他在学术方面的成就就是多方面的。二、主要政治思想

(一)、批判宋明理学、主张“经世致用”的“实学”。

与同时代的黄宗羲相近,他们都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但不同的是黄宗羲推崇王学,主要批判程朱理学,而顾炎武对宋明以来的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均持批判的态度。宋明理学有两个流派,即程朱的唯心主义理学,和陆王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对宋明理学的批判,成为他经世致用主张的思想基础。

对于程朱理学,顾炎武进行了反思。理学家们认为“理”就是“天命”,他们宣扬要用所谓“天理”去克服“人欲”,即有“存天理灭人欲”之说,要以“道心”主宰“人心”,而这就暗含着广大被压迫的人民要放弃所有的反抗和斗争,甘心地接受和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压迫。在顾炎武看来,理学家所空谈的性、命、天道都是孔子及其门人所不讲的,而孔子孟子所重视的东西又被理学家们所丢弃殆尽。他在《与友人论学书》中写道:“今之君子则不然,聚宾客门人之学者数十百人,譬如草木,区以别矣;而一皆与之言心、言性,舍多学而识,以求一贯之道,置四海困不言,而终日讲名微精一之说,是故性也、命也、天也,夫子只所罕言,而今君子之所恒言也;出处、这是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认识到这是弊端,并主张将这些权力分割给地方郡县,提高郡县官吏的自主权,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权力下放。分权的基本构思是从中央到地方层层分权,由郡县分割中央政府的权力,由宗族分割郡县的权力。

顾炎武虽认识到了专制的弊端,并试图通过分权限制君主的权力来矫正过度集权之弊。但可悲的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他每能够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只好把希望寄托于恢复古制上,带有浓厚的复古色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而这一思想局限性也是长期封建统治的结果。

(四)、确立“行己有耻”之道德底线、主张“正人心、厚风俗”

顾炎武针对明末的腐败政治,提出过改革方案。其最主要观点就是他所说:“治乱之关必在人心之俗。”又用宋朝罗从彦的话说:“风俗者天下之大事”。他认为风俗浅薄、人心不正是导致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社会政治腐败也是由于风俗浅薄造成的⑤。因此,他主张行教化,而行教化的目的在于“正人心、厚风俗”。在顾炎武看来,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人才,地人才则治、不地人才则乱。而人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化,离开教化则不可以言治。在这里他认为风俗教化是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固然是错的,但对封建政治的腐败本质的揭露则是深刻的。

顾炎武认为正人心、厚风俗的基本内容就是张四维。他身有感于《管子》所说的:“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的观点,悲凉地发出了“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的谴责之声。为了重建道德文明,顾炎武从现实的人性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了一条“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因为在他看来,礼仪廉耻四维之中,耻最为重要,“礼仪,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⑥。廉耻是所有行为道德的行为基础。为了重建良好的道德文明,顾炎武对于行教化、正人心、厚风俗寄予了厚望。他非常重视“清议”的作用,顾炎武批判专制政治的严刑峻法,指出专制政治下“君臣上下、怀利以相接”等,都是十分深刻的。但他试图从社会道德人手来解决社会政治问题,这是不现实的,只能流于空想。三、评价

顾炎武无疑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进步思想家,一个杰出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个具有崇高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他以他充实致用的学风,契而不舍的学术实践以及自强不息的人生品质,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顾炎武一生勤奋好学,,即使长期过着流亡的生活,也那样因此而终止过艰苦的学术研究工作,所以他的著作颇丰,内容则“综贯百家,上下千载,原原本本,无不洞悉”。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学术研究成果。他同时也是一位反清斗士和爱国志士,积极投身于抗清斗争而流亡一生,至死不仕清。他怒斥明代达官贵人随波逐流的庸俗人生观,响亮地提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这句话后来成为激励后世爱国主义的千古格言。

他严厉批判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统治和严刑峻法,提出了“分权众治”的分权思想,来矫正封建主义政治体制的弊端,这点是十分可贵的,这种思想也成为清初的民主思想的萌芽。可是由于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他们不可能对传统作出彻底的科学的批判,也不能完全突破旧的束缚,他们的革新和创造也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偏见和理论缺陷。虽然顾炎武对于梦末现实社会的黑暗碎有所揭发,但终究找不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案,而只能提出一些较弱的改良主张或甚至是不切实际的空想或寄托在复古的思想之上。

但从总体来说,顾炎武还是一位杰出的大思想家,虽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他的进步思想至尽还是闪耀着光芒,他的名字也永远被后人所铭记,他也永垂青史!参考文献:

1、

张岂之著《顾炎武》[M]

中华书局

1982年。

2、

顾炎武

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