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的体裁和题材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1页
古代诗歌的体裁和题材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2页
古代诗歌的体裁和题材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3页
古代诗歌的体裁和题材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4页
古代诗歌的体裁和题材课件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微课金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的基本常识古代诗歌体裁和题材课件第1页1/21(一)从诗歌形式来分1、古体诗古代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字数不定,不对仗,押韵自由。分为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诗歌体裁古代诗歌体裁和题材课件第2页2/212、近体诗包含律诗和绝句。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绝句(4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8句)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古代诗歌体裁和题材课件第3页3/213、古体诗和近体诗区分二者主要区分是:

近体诗是指唐初形成,在字数、声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格律诗。

古体诗则不讲格律,唐代以前诗歌都是古体诗。

古代诗歌体裁和题材课件第4页4/214、律诗和绝句区分律诗和绝句区分主要在句数上。(1)绝句只有四句,能够对仗,也能够不对仗。(2)律诗共八句,1、2两句为首联,3、4两句为颔联,5、6两句为颈联,7、8两句为尾联;首联和尾联可对仗,可不对仗,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3)押韵:绝句(1、2、4)律诗(2、4、6、8)不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声要求。八句以上律诗为排律。古代诗歌体裁和题材课件第5页5/215、乐府和新乐府区分(1)乐府,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官署名称,以后成为诗体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乐歌,简称为乐府。(唐代以前)

(2)新乐府创于初唐。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已与原声韵不一样,故称新乐府,到白居易确定了新乐府名称。古代诗歌体裁和题材课件第6页6/21(二)词(1)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2)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3)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单调只有一段。(4)词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阙”是乐曲终了意思)。1、分类古代诗歌体裁和题材课件第7页7/212、题目和词牌区分词标题是词内容表示,词牌是一首词曲调名称。

《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分成两段词上段称为“上阙”(或“上片”),下段称为“下阙”(或“下片”。古代诗歌体裁和题材课件第8页8/21(三)曲(1)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2)特点:体式和词相近而比词自由,能够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3)小令只含一支曲子,如《越调·天净沙·秋思》只有“天净沙”一曲。

套数是合一个曲调中多支曲子为一套,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曲子,一套中曲子数不定,少则两曲,多则不限;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须同一宫调,有首有尾,一韵到底;结尾处多用“煞”,用多少遍没有要求。如《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它含有属于“般涉调”这一宫调八支曲子,而其中“哨遍”是这套曲第一支曲曲牌名,又是全套曲曲牌。1、分类古代诗歌体裁和题材课件第9页9/212、宫调和曲牌区分

曲牌和词牌一样,是曲音乐谱式。不一样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一样,《长亭送别》中《滚绣球》《叨叨令》《快活三》《四边静》《朝天子》《满庭芳》《五煞》等都是曲牌。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须属于一个宫调;一个宫调下有有若干个曲牌;宫调是音乐术语,表示声音高低等,如《长亭送别》中《正宫》就是一个宫调。古代诗歌体裁和题材课件第10页10/21古典诗歌题材分类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及安逸恬淡隐居生活,多用白描手法。感情:1、热爱大自然美好情趣。2、对恬淡闲适生活向往。3、对现实不满,寄情山水。4、流露隐逸避世之情。5、寄寓诗人生活感悟。代表作家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一)山水田园诗

古代诗歌体裁和题材课件第11页11/21(二)边塞军旅诗

反应唐朝边疆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在创作格调上多以雄浑豪放而见长。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焕等。感情:1、反应边塞山川景物、风土人情。2、表现建功立业、杀敌报国意志和豪情。3、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深沉情感及其不幸遭遇。4、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统治者,表示对战争厌恶,对和平向往。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借孤寂艰辛悲壮战争生活描写表现戍边将土壮志豪情。古代诗歌体裁和题材课件第12页12/21(三)咏物言志诗

不直接表露自己思想、感情,而是把自己某种理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详细事物中,抵达言志目标。、(即借所咏之物表示自己情操志趣,或托物显示自己高洁品质,或托物抒发怀才不遇伤感。)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鉴赏方法:1、抓住物特点(有哪些品质、精神)2、体味作者情感。(物就是作者理想、旨趣、节操,也是主旨和形象载体)3、分析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拟人、比喻)古代诗歌体裁和题材课件第13页13/21(四)咏史怀古诗

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共鸣,借所吟咏古人、往事来表示自己感受,抒发自己情感。感情:1、借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2、经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事迹,表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心情。3、写怀才不遇,委婉地对现实进行批评。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表示是面对古赤壁战场所产生对古代英雄赞美和自己壮志未酬感叹。杜甫《蜀相》抒发了对时事兴衰感叹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景仰之情

古代诗歌体裁和题材课件第14页14/21

(五)羁旅行役诗

客居异乡游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由此触发对遥远故乡眺望,对温馨家庭憧憬。或写游子漂泊羁旅愁苦,表示对故乡思念,或由所见所闻所感触发思乡之愁,表示对亲人牵挂。

也称为思乡怀人诗,其特点多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望月难过,见花落泪,听雨思亲,因而这类诗中常将伤感、凄苦、寂寞、孤寂、惆怅、忧郁情怀及种种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很婉约、含蓄。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写哪些“眼中景”,抒发怎样“心中情”?意象:归雁、圆月、客船、孤灯、晚钟、凄风、苦雨、慈母、异乡、天涯古代诗歌体裁和题材课件第15页15/21六、赠友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借对送别情景描写,表示达依依不舍离情别绪,或留恋、或抚慰、或嘱咐、或祝福;有难过、有惆怅、有期望等。古代交通不发达,人们“相见时难别亦难”,诗人们抒写了大量这类诗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其中不乏脍炙人口名篇佳作。“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无尽友情熔铸在诗情画意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深挚情谊包含在殷勤祝福中;“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诗人相思之情充塞在天地春色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诗人质朴与豪爽寄托在朴素无华语言中;“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晶莹透明冰壶装下了了解和信任……古代诗歌体裁和题材课件第16页16/21(七)借景抒情诗

也称写景抒情诗,主要是借景表示自己美好志向,或表示作者对所写景物喜爱之情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或借景表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品质,或借景抒发对人生世事感叹。借景抒情诗往往是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情丰意密,深切感人。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三》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著人。

古代诗歌体裁和题材课件第17页17/21(八)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怨”是这类诗基调。有浓重感伤色调,细腻心理描写。从创作特色上说,展现出一个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有没有尽之味。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诗、商妇怨诗四类。古代上流社会女子常因寂闷孤独而面临美好春光想到自己韶华将逝,愈加思念离家宦游丈夫或天各一方情人,所以人们就有了“女子伤春”之说(当然这个“春”能够不指季节,而指恋情)。伤春伤别诗往往借对春光消逝记叙描写或表示对戍边丈夫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感伤,或表示对战争厌恶。

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古代诗歌体裁和题材课件第18页18/21

(九)闲适隐逸诗

一些诗人看惯了官场勾心斗角、世俗社会浑浊不堪,于是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反应这些生活诗歌,或表示清闲恬淡心情,或表示对隐居生活向往,有不少令人拍案之作。这类诗所表现思想内容与山水田园诗相近或相同,在分析时可结合起来。

辛弃疾《清平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古代诗歌体裁和题材课件第19页19/21(十)谈禅说理诗

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顿悟或事理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与咏物言志诗有共同特点,分析时要注意把握。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一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诗中“庐山”便含有比喻义,后两句议论隐含许多哲理,既蕴含对待任何事物和问题都应一分为二意思,又隐含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各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