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_第1页
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_第2页
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_第3页
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_第4页
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细菌的耐药性抗菌药物种类及作用机制抗菌药物敏感实验细菌耐药机制及耐药性检测从哪里来?到哪里去?√1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

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AntimicrobialSusceptibilityTest):

测定抗菌药物在体外对病原微生物有无抑菌或杀菌作用的方法,简称药敏试验(AntimicrobialSusceptibilityTest,AST)1.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意义2.药物敏感性试验常规抗菌药物选择3.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方法肉汤稀释法琼脂稀释法纸片琼脂扩散法

E试验

4.联合药物敏感试验

2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1.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意义1、指导抗菌药物临床应用2、预测抗菌治疗效果3、提示细菌耐药机制存在4、监测细菌耐药性5、根据一些细菌对某类药物表现出固有耐药性(或敏感性)进行细菌鉴定。

标本:胸水诊断:肺炎检验:肺炎克雷伯菌MIC阿米卡星>32R头孢匹肟=<0.25S头孢曲松0.5S环丙沙星>4R庆大霉素>16R亚胺培南1S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S妥布霉素8I复方黄胺>4/76R诊断治疗3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2.药物敏感性试验常规抗菌药物选择CLSI-临床微生物检验的“圣经”CLSI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andLaboratoryStandardsInstitute前身NCCLSNationalcommitteeforclinicallaboratory美国CLSI的抗微生物药物敏感性试验操作方法和判断标准,是国内临床细菌检验遵循的主要标准。由于制订该项标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所以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都还没有能力建立自己的标准而依赖CLSI的方法和标准。CLSI标准每年更新!!!4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2.药物敏感性试验常规抗菌药物选择A组:常规报告组,常规试验并常规报告的药物;B组:选择性报告组,临床上重要,针对院内感染控制,可用于常规试验,选择性报告药物;C组:补充报告组,替代性的补充性的药物,在A/B组过敏或耐药时选用;U组:仅用于治疗泌尿道感染的药物5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S:敏感,SusceptibleI:中介,Intermediate

对SIR的内涵与外延药物名称MIC(ug/ml)解释阿米卡星>32R头孢匹肟=<0.25S头孢曲松0.5S环丙沙星>4R庆大霉素>16R亚胺培南1S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S妥布霉素8I复方黄胺>4/76RR:耐药,Resistant体外药敏试验只能预测体内治疗效果,一般规律,耐药=治疗无效;敏感≠治疗有效。6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抗菌药物的临床实践剂量方案血药浓度/时间其他组织或体液药物浓度/时间感染部位药物浓度/时间药理学或毒副作用抗菌作用/时间药代动力学PK药效动力学PDPK:反应体内药物浓度变化与时间关系PD:反应抗菌药物在体外抗菌活性变化过程+MICMBCPAEMPC7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T>MIC:时间依赖性Cmax/MICAUC/MIC:浓度依赖性T>MIC: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红霉素克林霉素四环素万古霉素;Cmax/MICAUC/MIC: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T>MIC即两次给药时间间隔中血清抗菌药物浓度大于病原菌对该药物MIC值的时间。AUC/MIC指抗菌药物血清浓度曲线下面积与病原菌对该药物MIC值之比值。8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3.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方法

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K-B法,Kirby-Bauer法)稀释法药敏试验(MIC法)

浓度梯度法(E-Test)药敏试验肉汤稀释法琼脂稀释法9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该法是将含有定量抗菌药物的滤纸片贴在已接种了测试菌的琼脂表面上,纸片中的药物在琼脂中扩散,随着扩散距离的增加,抗菌药物的浓度呈对数减少,在纸片的周围形成透明的抑菌圈。抑菌圈直径大小受药物在琼脂中扩散速度和测试菌本身的耐药性影响,反映了测试菌对药物的敏感程度。微生物人员测量每种药物的抑菌圈直径,再根据CLSI最新抑菌圈直径解释标准折点,判定为S、I、R。3.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方法

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K-B法,Kirby-Bauer法)报告模式“药物名称+药敏方法+抑菌圈直径+药敏解释”金黄色葡萄球菌“利奈唑胺30ugKB28S”。10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操作方法:1.将56℃左右恒温的无菌M-H琼脂倾注直径为90mm

的平板,其厚度4mm。11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2.无菌挑取孵育16-24h的血平板上4-5个菌落。3.置于无菌生理盐水中,校正其浊度于McFarland0.5管。12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4.用无菌棉签浸入细菌悬液中,将拭子在试管上壁轻轻挤压以挤去过多的菌液。棉签在三个方向均匀涂抹琼脂表面(每次转60℃)使菌液均匀分布,最后沿平板内缘涂抹一周。13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5.盖上平板的盖子,放置培养箱内孵育,放置3-10分钟后贴上标准抗生素纸片。6.根据选择的菌株挑选相应的抗菌纸片14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7.用无菌镊子或纸片分配器将抗菌纸片粘贴于M-H琼脂的表面,一旦纸片贴上,不能移动;各抗菌纸片中心距离应大于24mm,纸片距平板内缘应大于15mm。8.经过35℃16-24h孵育。15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9.量取抑菌环直径,根据CLSI标准,报告细菌对该抗生素敏感(S)、耐药(R)、中介(I)。16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KB法影响因素

1.抗菌药物纸片:纸片含药量是影响抑菌圈大小的重要因素2.培养基:M-H培养基的质量对结果的准确性有直接影响,如培养基pH改变、琼脂的厚度和硬度也可影响抑菌圈的大小。3.接种菌量:加大菌量可使抑菌圈减小,相反可使抑菌圈扩大。4.试验操作质量

(1)试验过程菌液层涂布应厚薄均匀;接种细菌后,平板应在室温放置3-5min,待菌液被培养基吸收后,再贴纸片;孵育温度、孵育时间应严格按照要求;堆放试验平板不超过两块,以使其受热均匀。

(2)结果观察测量抑菌圈应仔细、精确。5.质控菌株本身的药敏特性是否合格,有无变异。17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质量控制

采用参考菌株与待测菌株同批测试是药敏试验质控的主要措施。常用的质控菌株是: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铜绿假单胞杆菌ATCC27853等。每次实验时应根据待测菌的不同而分别选用。当更换药物和培养基时,也应用参考菌株进行检测。18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3.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方法

稀释法药敏试验(MIC法)

肉汤稀释法琼脂稀释法稀释法是将抗菌药物作不同浓度的稀释(通常为对倍稀释),接种一定浓度的待测菌,35℃孵育18-24小时后,定量测定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肉汤稀释法使用的稀释物质为溶剂,使用待检菌悬液检测药物MIC,而琼脂稀释法使用的稀释物为琼脂,待测菌株点种在琼脂表面进行检测。无论是哪种稀释法均通过测量某菌种大量菌株的MICs来评价该菌是敏感还是耐药,然后根据药物的临界浓度和其他相关因素来制定MIC界值。当待测菌对同种药物检测出MIC值时,就可以用检测值与界值比较,小于界值为S,高于界值为I或R。报告模式药物名称+药敏方法+MIC值+药敏解释金黄色葡萄球菌“利奈唑胺MIC0.5S19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肉汤稀释法4 8 16 3264128256ug/ml混

混清抗生素倍比稀释,种菌105CFU/ml,孵育35℃,16~20h,判读。体外药敏试验中使用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是指用稀释法所测得的某抗菌药物抑制检测菌生长的最低浓度,用µg/ml表示。20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3.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方法

在微量聚乙烯微板孔中加入各种不同浓度的抗生素100μl,从低浓度往高浓度加样,不需要更换吸管。挑选18~24小时的菌落置M-H肉汤增菌4~6小时。制备0.5麦氏比浊管,然后1:200稀释,使之最终浓度105CFU/ml。用微量加样器接种100μl菌液到96孔中,盖上盖板。同时作阳性、阴性对照。手工看浊度或仪器自动判读。按照CLSI标准报告细菌对某抗菌药物为敏感、耐药和中介。21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琼脂稀释法

浓度16 32 64128256ug/ml制备含对倍抗生素浓度梯度的平板,制备菌悬液,点种菌,104/每个点,孵育,判读结果优点:金标准,精确可靠,多用于研究。稀释法药敏试验(MIC法)

肉汤稀释法琼脂稀释法缺点:劳动强度大22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

浓度0.5 124ug/ml大肠埃希菌头孢噻肟23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3.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方法

浓度梯度法(E-Test)药敏试验E-Test即浓度梯度(多点药物浓度法)琼脂扩散试验。E试纸条背面含有干化、浓度由高至低连续梯度分布的抗菌药,药物浓度按log2梯度递减。抗菌药物从具有浓度刻度的塑料试纸条中向琼脂中扩散,在试纸条周围抑菌浓度范围内受试菌的生长被抑制,从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抑菌圈与试纸条的横向相交处的读数刻度为MIC值。该方法结合了稀释法和扩散法的原理和特点,操作简便,可得到微生物对抗菌药物敏感度的定量结果,但价格较高。24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1.挑取16~20h的菌落2.用无菌生理盐水制备成0.5麦氏比浊管浊度的菌液。操作方法:3.用无菌棉签浸入细菌悬液中,将拭子在试管上壁轻轻挤压以挤去过多的菌液。棉签在三个方向平均涂抹琼脂表面(每次转60℃)使菌液均匀分布,最后沿平板内缘涂抹一周。25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4.用镊子将E-TEST试条的抗菌药物的一面贴向琼脂表面,有刻度的一面向外,直径140mm的平板可放置

6条,90mm平板只能放置1~2试条。5.孵育,置平板于35℃孵育16~24h。6.孵育后形成一椭圆形抑菌圈,抑菌圈和试条的相交处的刻度即为抗菌药物对该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26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联合药物敏感试验

临床上常因下列情况需联合使用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①用于病原菌尚不确定的急、重症感染的经验治疗,如急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②治疗多种细菌所引起的混合感染;③对于某些多耐药菌株感染,可取得协同抗菌作用;④减少或推迟治疗过程中细菌耐药性的产生;⑤减少某些抗菌药物的用量从而减轻其毒副作用。27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联合药敏试验的结果判断

联合药敏试验可以出现四种结果:①协同作用:两种抗菌药物联合作用时,药效显著大于其单药抗菌活性的总和;②相加作用:两种抗菌药物联合作用时,药效等于两药单独抗菌活性的总和;③无关作用:两种抗菌药物联合作用时,药效等于活性最大的抗菌药物的药效;④拮抗作用:两种抗菌药物联合作用时,药效显著低于其单独抗菌活性,即一种抗菌药物的活性被另一种抗菌药物所削弱。28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

联合药敏试验的方法

棋盘稀释法原理先测定两药单药时各自的MIC值,再将各种稀释度的两药混合,测定两药联合时各药的MIC值,比较两药联合时MIC值与其单独MIC值,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ractionalinhibitoryconcectration,FIC),作为协同、相加、无关和拮抗的判断。结果判读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判断标准:FIC指数<0.5协同作用

0.5~1相加作用

1~2无关作用>2拮抗作用29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向临床医师报告的药敏结果1.检测报告必须包括抗菌药:不要用商品名;结果:要解释成S、I、R2.可选择的,但有用的内容如果分离菌株属于某一重要的耐药表型,写上其治疗意义;抗菌药物的费用;标准剂量最后,一般只给出一线用药的结果,其他结果保存在微生物室,需要时提供。30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也许是临床医生最关心的问题,因为药敏结果直接影响到临床医生对药物的选择。病原菌对某种药物无论敏感(S)、中介(I),还是耐药(R)(有些抗菌药物无I这个类别),都是通过微生物实验室使用特定的方法检测出的结果。这些方法包括:纸片扩散法(K-B法)、E-Test法、琼脂稀释法和肉汤稀释法。一般来说,稀释法能够测定几乎所有药物的MIC,且最为准确,是药物敏感实验中的“金标准”方法;K-B法能够测定的药物有限,且有与稀释法不符合的现象,一些新药是否能使用K-B法还存在争议;E-Test法的准确性介于稀释法和K-B法之间,临床常规检测较少使用此法。在稀释法中,手工的肉汤稀释法是最经典的药敏方法,但无论哪种稀释法,其操作都非常复杂,微生物实验室难以常规使用。目前,自动化微生物鉴定药敏仪可以同时对待测微生物进行鉴定和药敏检测,药敏所使用方法即是根据肉汤稀释法改良的方法。由于自动化鉴定药敏仪使用的是金标准的药敏方法,因此在对自动化仪器结果有怀疑时,微生物专家只能依靠其他药敏方法进行验证,如K-B法或E-Test法。临床医生获得的报告中不同药物可能会出现两种或多种方法的结果,因此临床医生需要仔细阅读报告,以明确药敏结果使用的方法。小结31细菌耐药性原理抗菌药物敏感试验kej5/9/2024体外药敏试验的局限性(1)CLSI制定药敏界值时固有的局限性,如所有药物都是按血药浓度为基础制定标准,然而局部感染中相应部位的药物浓度高低无法考量,其他体液或组织药物浓度可能高于或低于血药浓度,因此造成临床疗效和药敏检测结果不符的现象;(2)体外药敏试验不能反映病原菌和药物在体内复杂环境下的动态变化。不同的患者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和数量不同、药物与个体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药物代谢产物的抗菌活性与原药可能不同等,这些因素都会改变药物的临床疗效。(3)体外药敏判断标准无法覆盖到药代学因素,目前制定的折点和剂量的关系中某些药物并不能达到折点、剂量和疗效的统一。我国使用的判断标准是依据CLSI(美国)制定的标准,因此近年来很多微生物专家呼吁建立自己国家的标准,目的就是达到折点、剂量和疗效的统一。(4)未找到真正的感染原因。有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