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导则》_第1页
《TCEC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导则》_第2页
《TCEC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导则》_第3页
《TCEC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导则》_第4页
《TCEC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导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CCS×××

备案号:×××

T/CECXXXXX—201

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导则

Theguideforsupplycapabilitycalculationofdistributionsystem

2018-××-××发布2018×-××-××实施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

T/CECXXXXX—201X

1

T/CECXXXXX—201X

1范围

本导则规定了110(66)kV及以下各电压等级配电网(简称“配电网”)供电能力的定义、计算方法

和分析指标。

本导则适用于指导供电企业规划、设计、建设及生产运行中的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和分析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2325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

GB156标准电压

GB50052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613城市配电网规划设计规范

DL/T1234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计算技术规范

DL/T5729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配电网distributionnetwork

从电源侧(输电网、发电设施、分布式电源等)接受电能,并通过配电设施就地或逐级分配给各类

用户的电力网络。其中,110kV~35kV电网为高压配电网,10(20、6)kV电网为中压配电网,220/380V

电网为低压配电网。

3.2供电能力supplycapability

一定供电区域内的电网在考虑N-1安全约束以及各种实际运行约束下的最大负荷供应能力。

3.3N-1停运firstcircuitoutage

a)110~35kV电网中一台变压器或一条线路故障或计划退出运行;

b)中压配电网线路中一个分段(包括架空线路的一个分段,电缆线路的一个环网单元或一段电缆

进线本体)故障或计划退出运行。

3.4转供能力transfercapability

某一供电区域内,当电网元件或变电站发生停运时电网转移负荷的能力,一般量化为可转移的负荷

占该区域总负荷的比例。

3.5低压主干线LVtrunkline

配电变压器的220/380V出线,并承担主要电力传输的线段为低压主干线。

1

T/CECXXXXX—201X

3.6有向图orientedgraph

由顶点集合和顶点间的有向边构成的图。

3.7入度indegree

有向图中以指定顶点为末端的边的数量。

3.8出度out-degree

有向图中以指定顶点为始端的边的数量。

4总则

4.1为安全、可靠、经济地向用户供电,配电网应具备充足的供电能力,包括必备的容量裕度、适当

的负荷转移能力和合理的上下级电网协调供电能力。

4.2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涉及高压、中压和低压三个电压等级,以及配电网供电能力的协调计算和分

析。

4.3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分析目的是通过定量的计算,分析制约配电网供电能力提升薄弱环节,评价

配电网供电能力对负荷适应性,为配电网规划、设计、建设及生产运行提供指导,促进配电网运行效率

提升。

4.4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分析前应明确区域范围,并假定上级电网供电能力充足,根据计算分析需要,

可对实际配电网拓扑关系进行合理简化。

4.5对于区域较大、负荷发展水平极度不平衡、负荷特性差异较大、分区最大负荷出现在不同季节的

地区,可分区进行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和分析。

4.6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分析可考虑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以及储能装置等新型负荷接入的影响。

4.7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分析除应符合本技术导则外,还应符合国家及行业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高压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

5.1一般要求

5.1.1高压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仅考虑本电压等级电网的转供能力,包括高压变电站、典型电网结构

和区域高压配电网供电能力计。

5.1.2高压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中不考虑站内母线、联络开关等设备的限制。

5.1.3高压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中不考虑特殊工况或运行年限对主变容量的影响。

5.2变电站站内供电能力计算

5.2.1变电站内供电能力计算仅考虑站内主变间的负荷一次转供,并允许变压器短时间过载,过载水

平应限制在变压器可承受能力范围内。

2

T/CECXXXXX—201X

5.2.2变电站内供电能力计算涉及主变容量、台数及过载能力等参数,当变电站内主变台数不少于2

台时,可按下式计算:

NjNj

SCj,inminRj,l,kRj,lRj,max(1)

l1l1

式中:

SCj,in——变电站j的供电能力(MVA);

Rj,l——变电站j的第l台主变容量(MVA);

Rj,max——变电站j内最大容量主变的容量(MVA);

k——变压器允许过负荷倍数;

Nj——变电站j内主变总台数(台)。

5.2.3若变电站内只有一台主变,则不考虑N-1停运情况,变电站供电能力为主变容量。

5.3高压典型电网结构供电能力计算

5.3.1高压典型电网结构主要有单辐射、双辐射、环网和链式结构(见DL/5729附录A)。

5.3.2典型电网结构供电能力计算应分别考虑线路N-1停运和主变N-1停运,取在各种情况下的供电

能力最小值作为典型结构的供电能力计算结果。

5.3.3典型电网结构供电能力计算涉及电网结构类型、线路持续极限输送容量和变电站供电能力等参

数,其中变电站供电能力可按式(1)进行计算,线路持续极限输送容量可按下式计算:

SL3UI(2)

式中:

SL——线路的持续极限输送容量(MVA);

U——线路的额定电压(kV);

I——线路的长期容许电流(kA)。

5.3.4单辐射结构供电能力计算不考虑线路N-1停运,仅考虑主变N-1停运,可按下式计算:

图5.3.4单辐射结构示意图

SCHVnwmin(SL,SC甲,in)(3)

式中:

SCHV-nw——单辐射结构的供电能力(MVA);

SL——线路的持续极限输送容量(MVA);

3

T/CECXXXXX—201X

SC甲,in——变电站甲的站内供电能力(MVA)。

5.3.5单变电站双辐射结构供电能力可按下式计算:

图5.3.5单变电站双辐射结构示意图

SCHVnwminSL1,SL2,SC甲,in(4)

式中:

SCHV-nw——单变电站双辐射结构的供电能力(MVA);

SL1、SL2——#1、#2线路的持续极限输送容量(MVA);

SC甲,in——变电站甲的站内供电能力(MVA)。

5.3.6两变电站T接双辐射结构供电能力可按下式计算:

5.3.6两变电站T接双辐射结构示意图

SCHVnwminSL1,SL2,min(SL3,SL4,SC甲,in)SC乙,in(5)

式中:

SCHV-nw——两变电站T接双辐射结构的供电能力(MVA);

SL1、SL2、SL3、SL4——#1、#2、#3、#4线路的持续极限输送容量(MVA);

SC甲,in,SC乙,in——变电站甲、乙的站内供电能力(MVA)。

5.3.7两变电站链接双辐射结构供电能力可按下式计算:

图5.3.7两变电站链接双辐射结构示意图

SCHVnwminSL1,SL2,SC甲,inmin(SL3,SL4,SC乙,in)(6)

式中:

SCHV-nw——两变电站链接双辐射结构的供电能力(MVA);

4

T/CECXXXXX—201X

SL1、SL2、SL3、SL4——#1、#2、#3、#4线路的持续极限输送容量(MVA);

SC甲,in,SC乙,in——变电站甲、乙的站内供电能力(MVA)。

5.3.8单环网和单链结构在变电站任意电源进线N-1时,均变成相同的单辐射结构,供电能力均可按

下式计算:

5.3.8(a)单环网结构示意图

5.3.8(b)单链结构示意图

SCHVnwminSL1,SL2,SC甲,inmin(SL3,SC乙,in),SC乙,inmin(SL3,SC甲,in)(7)

式中:

SCHV-nw——单环网、单链结构的供电能力(MVA);

SL1、SL2、SL3——#1、#2、#3线路的持续极限输送容量(MVA);

SC甲,in,SC乙,in——变电站甲、乙的站内供电能力(MVA)。

5.3.9双环网和双链π接结构在变电站任一电源进线N-1时,每座变电站仍可保持至少2回线路供电,

且可简化为相同的拓扑结构,此时两座变电站间的站间联络线一般不会成为供电瓶颈,典型结构的供电

能力均可按下式计算:

图5.3.9(a)双环网结构示意图

5

T/CECXXXXX—201X

图5.3.9(b)双链π接结构示意图

n

()

SCHVnwminSL,iSL,max,SC甲,inSC乙,in8

i1

式中:

SCHV-nw——双环网、双链π接结构的供电能力(MVA);

SLi——#i线路的持续极限输送容量(MVA);

SLmax——#1~#4线路中持续极限输送容量的最大值(MVA);

SC甲,in,SC乙,in——变电站甲、乙的站内供电能力(MVA)。

5.3.10双链T接结构供电能力可按下式计算:

5.3.10双链T结构示意图

SCHVnwminSL1,SL2,min(SL3,SC甲,in)min(SL5,SC乙,in),min(SL4,SC甲,in)min(SL6,SC乙,in)

(9)

式中:

SCHV-nw——双链T接结构的供电能力(MVA);

SL1、SL2、SL3、SL4、SL5、SL6——#1、#2、#3、#4、#5、#6线路的持续极限输送容量(MVA);

SC甲,in,SC乙,in——变电站甲、乙的站内供电能力(MVA)。

5.3.11双链T、π混合结构供电能力可按下式计算:

图5.3.11双链T、π混合结构示意图

4

()

SCHVnwminSL,iSL,max,SC甲,inSC乙,in10

i1

式中:

SCHV-nw——双链T、π混合结构的供电能力(MVA);

SLi——#i线路的持续极限输送容量(MVA);

6

T/CECXXXXX—201X

SLmax——#1~#4线路中持续极限输送容量的最大值(MVA);

SC甲,in,SC乙,in——变电站甲、乙的站内供电能力(MVA)。

5.3.12三链T接结构供电能力均可按下式计算:

5.3.12三链T接结构示意图

3

,,,()

SCHVnwminSL,iSLmaxS1S2S311

i1

S1min(SL5SL6,SC甲,in)min(SL8SL9,SC乙,in)min(SL11SL12,SC丙,in)(12)

S2min(SL4SL6,SC甲,in)min(SL7SL9,SC乙,in)min(SL10SL12,SC丙i,n)(13)

S3min(SL4SL5,SC甲,in)min(SL7SL8,SC乙,in)min(SL10SL11,SC丙,in)(14)

式中:

SCHV-nw——三链T接结构的供电能力(MVA);

SLi——#i线路的持续极限输送容量(MVA);

SLmax——#1~#3线路中持续极限输送容量的最大值(MVA);

SC甲,in,SC乙,in,SC丙,in——变电站甲、乙、丙的站内供电能力(MVA)。

5.3.13三链π接结构供电能力可按下式计算:

5.3.13三链π接结构

6

()

SCHVnwminSL,iSL,max,SC甲,inSC乙,inSC丙,in15

i1

式中:

SCHV-nw——三链π接结构的供电能力(MVA);

SLi——#i线路的持续极限输送容量(MVA);

SLmax——#1~#6线路中持续极限输送容量的最大值(MVA);

SC甲,in,SC乙,in,SC丙,in——变电站甲、乙、丙的站内供电能力(MVA)。

7

T/CECXXXXX—201X

5.4高压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以典型电网结构为单元进行,可按下式计算:

N

SCHVSCHVnwi

i1(16)

式中:

SCHV——高压配电网的供电能力(MVA);

SCHV-nwi——第i个典型电网结构的供电能力(MVA);

N——区域内典型电网结构数量(个)。

6中压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

6.1中压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一般仅涉及中压主干线,包括中压主干线、典型电网结构和区域中压配

电网供电能力计算。特殊情况下,需要计算分支线供电能力时,可参照中压主干线计算方法进行。

6.2中压主干线供电能力计算涉及线路持续极限输送容量和线路所属电网结构类型等参数,可按下式

计算:

SCLSL(17)

式中:

SCL——中压主干线的供电能力(MVA);

SL——线路的持续极限输送容量(MVA),按式(2)计算;

——网架结构系数,辐射接线取1,架空单联络或电缆单环网取50%,架空两联络取66.7%,架空

三联络及以上或电缆双环网取75%,两个独立式单环网形成的电缆双环网取50%,两个单环网之间有联络

的电缆双环网取75%(如开关站内设有母联开关),电缆n供一备接线取min(S备/SL,1)。

6.3中压典型电网结构供电能力计算

6.3.1中压典型电网结构主要有架空网辐射式和多分段适度联络结构,电缆网单环式、双环式和n供

一备(2≤n≤4)结构(见DL/5729附录B)。

6.3.2中压典型电网结构供电能力计算基于每回中压主干线均满足N-1要求开展,结合中压主干线供

电能力计算结果和典型结构内相互联络线路的可承受转供能力来求取。

6.3.3架空网辐射式结构仅涉及1回线路,供电能力即为中压主干线供电能力:

()

SCMV辐射式SL18

式中:

SCMV-辐射式——架空网辐射式结构的供电能力(MVA);

SL——线路的持续极限输送容量(MVA)。

6.3.4架空网多分段适度联络结构供电能力受联络线路条数影响,供电能力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8

T/CECXXXXX—201X

图6.3.4架空多分段适度联络结构示意图

()

SCMV架空联络n×minSLi19

式中:

SCMV-架空联络——架空网多分段适度联络结构的供电能力(MVA);

SLi——典型结构中第i条线路的持续极限输送容量(MVA);

n——典型结构中线路条数(条),单联络结构n=2,两联络结构n=3,三联络结构n=4。

6.3.5电缆网单环式结构仅涉及2回线路相互联络,供电能力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图6.3.5电缆网单环式结构示意图

()

SCMV单环式min(SL1,SL2)20

式中:

SCMV-单环式——电缆网单环式结构的供电能力(MVA);

SL1,SL2——分别为典型结构中两条线路的持续极限输送容量(MVA)。

6.3.6电缆网双环式结构分为独立双环式和环间联络双环式两种。独立双环式即两个互不联络的单环

网组成的双环网,供电能力可分别按两个单环网单独计算后再求和,如式(21);环间联络双环式即两

个单环网间仍有联络,供电能力计算需要视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如式(22):

9

T/CECXXXXX—201X

图6.3.6电缆网双环式结构示意图

()

SCMV独立双环式min(SL1,SL3)+min(SL2,SL4)21

4

()

SCMV环间联络双环式SLimax(SLi)22

i1

式中:

SCMV-独立双环式——电缆网独立双环式结构的供电能力(MVA);

SCMV-环间联络双环式——电缆网环间联络双环式结构的供电能力(MVA);

SL1,SL2,SL3,SL4——分别为典型结构中四条线路的持续极限输送容量(MVA)。

6.3.7电缆网n供一备(2≤n≤4)结构供电能力受备用线路供电能力制约,可按下式计算:

图6.3.6电缆网n供一备结构示意图

10

T/CECXXXXX—201X

n

,()

SCMVn供一备min(SL主,iSL备)23

i1

式中:

SCMV-n供一备——电缆网n供一备(2≤n≤4)结构的供电能力(MVA);

SL主i——典型结构中第i条主供线路的持续极限输送容量(MVA);

n——典型结构中主供线路条数(条),两供一备结构n=2,三供一备结构n=3,四供一备结构n=4;

SL备——典型结构中备用线路的持续极限输送容量(MVA)。

6.4中压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以典型电网结构为单元进行,可按下式计算:

N

()

SCMVSCMVnwi24

i1

式中:

SCMV——中压配电网的供电能力(MVA);

SCMV-nwi——第i个典型电网结构的供电能力(MVA);

N——区域内典型电网结构数量(个)。

7低压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

7.1低压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以三相平衡为基础,不考虑低压线路间的转供能力,不考虑配变以及分

布式电源的过载运行。

7.2低压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包括配变、低压主干线和配电台区供电能力计算。

7.3配变的供电能力等于配电变压器的额定容量。

7.4低压主干线供电能力计算基于低压辐射状网络进行,其供电能力取决于线路的持续极限输送容量

和主干线出口断路器的整定电流,可按下式计算:

()

SLimin3UNINi,3UNISCi25

式中:

SLi——第i回低压主干线的供电能力(kVA);

UN——低压主干线的额定电压(kV);

INi——第i回低压主干线的长期容许电流(A);

ISCi——第i回低压主干线出口断路器整定电流(A)。

7.5配电台区供电能力计算应综合考虑配变和低压主干线供电能力,可按下式计算:

N

STQmin(ST,SLi)(26)

i1

式中:

11

T/CECXXXXX—201X

STQ——配电台区的供电能力(kVA);

ST——配变的供电能力(kVA);

SLi——配电台区第i回低压主干线的供电能力(kVA);

N——低压主干线的总条数(条)。

7.6若配电台区内接有较大容量的分布式电源,对台区供电能力有较大影响时,则台区供电能力可按

下式计算:

Nk

STQmin(ST,SLi)SDGj(27)

i1j1

式中:

STQ——配电台区的供电能力(kVA);

ST——配变的供电能力(kVA);

SLi——配电台区第i回低压主干线的供电能力(kVA);

N——低压主干线的总条数(条);

SDGj——第j个分布式电源的供电能力(kVA);

k——分布式电源的个数(个)。

8配电网整体供电能力计算

8.1配电网整体供电能力计算是在分电压等级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考虑下级电网互联

转供对上级电网供电能力的提升作用,得到配电网的整体供电能力。

8.2配电网整体供电能力计算需要综合考虑变电站的站内供电能力和站间转供能力,其中站内供电能

力计算方法在“高压配电网供电能力计算”部分已给出,站间转供能力计算主要考虑正常运行时的变压

器容量裕度、中压主干线联络情况及转供能力等。

8.3配电网整体供电能力计算步骤:

1)初始化:计算区域内各变电站站内供电能力,作为变电站初始供电能力,并将变电站N-1

备用容量初始化为主变短时允许载流量之和减去长期允许载流量之和。

2)结构单元分解:对配电网结构单元进行分析,确定结构单元最大供电能力状态下任意变电

站故障时可转移至相邻变电站的最大负荷,并将其等值为理想一供一备联络线,从而将配

电网结构单元分解为站间的一供一备联络线。

3)联络线合并:对供电侧变电站及备用侧变电站均相同的理想一供一备联络线进行合并,其

容量线性相加。

4)联络线最大功率分配顺序:按以下顺序对联络线依次进行最大功率分配,移除相应联络线,

更新变电站供电能力及相邻变电站的N-1备用容量,直至剩余变电站的入度均大于等于2。

联络线分配条件1:变电站有且仅有一座相邻变电站,联络线作为该变电站的供电侧(即

联络线为该变电站的出线)。

联络线分配条件2:变电站入度为1,出度为0,且联络线对侧变电站的入度小于等于1,

对该变电站进线进行最大功率分配。

12

T/CECXXXXX—201X

联络线分配条件3:变电站入度为1,联络线作为该变电站的供电侧(即联络线为该变电

站的出线),当有多条出线时,按对侧变电站的相邻变电站数由小到大排序。

联络线分配条件4:变电站入度为1,出度为0,对该变电站进线进行最大功率分配。

5)利用变电站的既有N-1备用能力对各进线进行最大功率分配。若瓶颈为联络线容量,最大

功率分配后移除该联络线。若瓶颈为对侧变电站供电能力,则最大功率分配后移除对侧变

电站的所有出线。最大功率分配后,更新联络线剩余容量(即扣除已分配负荷功率)。若

移除了联络线,转4),否则转6)。

6)在入度大于等于2且入度最小的变电站中,选择变电站短时通流能力与供电能力之差最小

(即N-1事故备用能力最小)的变电站,并选择该变电站的出线进行最大功率分配。若有

多回出线时,各出线最大功率分配的原则是使得对侧变电站的剩余可用供电能力尽可能均

衡(即对侧变电站剩余可用供电能力的最大值最小)。最大负荷分配后移除相应联络线,

更新变电站供电能力及相邻变电站的N-1备用容量。

7)重复4)~6)的过程,直至联络线为空。

8)对各变电站供电能力求和,得到区域配电网整体供电能力。

8.4典型结构单元分解方法如下:

8.4.1架空单联络和电缆单环式结构分解

架空单联络和电缆单环式结构中,每条线路最大可带线路容量50%的负荷,一侧变电站故障

时可全部转供到对侧变电站,故单联络结构可以分解为2条理想一供一备联络线路,其容量均为最

小线路容量的50%。

8.4.2电缆双环式结构分解

电缆双环式结构可以按2个电缆单环式结构进行分解。

8.4.3N供一备结构分解

典型n供一备结构可分解为n个理想一供一备结构,每路理想一供一备联络线的容量为备用线路和相

应供电线路容量求较小值。若主供线路和备用线路来自同一座变电站,则忽略该主供线路。

8.4.4其它典型结构分解

其它配电网典型结构中,每路备用电源的备用容量为1SL,故变电站i可转移到变电站j的最大

容量为:

RCN1S

i,ji,jL(28)

式中:

RCi,j——变电站i故障时,变电站j可提供的转供能力(MVA);

Ni,j——典型结构中,变电站i故障时,变电站j提供的备用电源路数。

8.5一供一备联络线最大供电负荷按下式计算:

13

T/CECXXXXX—201X

n

Li,jmin(Li,j,kiSi-Ri-SCi,kjSj-SCj)(29)

i1

式中:

i——一供一备联络线的供电侧变电站编号;

j——一供一备联络线的备用侧变电站编号;

Li,j——一供一备联络线的供电能力;

Li,j——一供一备联络线的容量;

Si,Sj——变电站i和j各自的主变容量之和;

kj,kj——变电站i和j的主变短时过载倍数;

Ri——变电站i提供的N-1备用容量。

8.6基于既有N-1备用的一供一备联络线最大供电负荷按下式计算:

n

Li,jmin(Li,j,kiSi-Ri-SCi,kjSj-SCj,Rj)(30)

i1

式中:

i——一供一备联络线的供电侧变电站编号;

j——一供一备联络线的备用侧变电站编号;

Li,j——一供一备联络线的供电能力;

Li,j——一供一备联络线的容量;

Si,Sj——变电站i和j各自的主变容量之和;

kj,kj——变电站i和j的主变短时过载倍数;

Ri——变电站i提供的N-1备用容量。

8.7一供一备联络线供电负荷分配后变电站i供电能力更新按下式计算:

SCSCL

iii,j(31)

式中:

SCi——变电站i的供电能力;

Li,j——一供一备联络线的供电能力。

14

T/CECXXXXX—201X

8.8一供一备联络线供电负荷分配后变电站j提供的N-1备用容量更新按下式计算:

RmaxR,L

jji,j(32)

式中:

Rj——变电站j提供的N-1备用容量。

L

i,j——一供一备联络线的供电能力。

9配电网供电能力分析

9.1配电网供电能力分析应以系统正常运行方式下的最大负荷为基础进行,不考虑特殊运行方式。

9.2配电网供电能力分析包括各级电网供电能力协调性分析、供电能力与负荷适应性分析和其他相关

指标分析,其中各级电网供电能力协调性分析主要是为了发现制约电网整体供电能力提升的瓶颈环节,

供电能力与负荷适应性分析主要是为了评价电网供电能力对负荷的满足程度、发现电网供电能力的薄弱

环节。

9.3各级电网供电能力协调性分析

9.3.1中压配电网支撑能力

反映区域内中压配电网通过站间互联转供对配电网整体供电能力的提升水平,记作SAMV。配

电网规划中应充分发挥中压配电网站间互联转供能力,提升中压配电网支撑能力。当中压配电网具

有较强支撑能力时,高压配电网规划可适当降低容载比取值。

SCallSCHV

SAMV(33)

SCall

式中:

SCall——配电网整体供电能力(MVA);

SCHV——高压配电网供电能力(MVA)。

9.3.2变电站间转供能力均衡度

反映区域内变电站间10kV联络线路的可转供容量与变电站N-1情况下最大转供容量需求的匹

配程度,记作BDS-l。

N

1TCiSTi()

BDSl34

Ni1TCi

式中:

TCi——区域内第i座变电站N-1情况下最大转供容量需求,一般取为该变电站内最大主变容量

(MVA);

STi——区域内第i座变电站通过10kV站间联络线可转供的容量(MVA);

N——区域内变电站座数(座)。

9.3.3高中压配电网供电能力协调度

15

T/CECXXXXX—201X

反映区域内高、中压配电网供电能力的匹配程度,记作CDHV-MV。

SCMVSC220kV-10kV

CDHVMV(35)

SCall

式中:

SCMV——中压配电网供电能力(MVA);

SC220kV-10kV——220kV变电站10kV出线的供电能力(MVA);

SCall——配电网整体供电能力(MVA)。

9.3.4中低压配电网供电能力协调度

反映区域内中压主干线供电能力与所挂接配变容量的匹配程度,记作BDMV-LV。

N

1SLTi()

BDMVLV36

Ni1SCi

式中:

SLTi——区域内第i条线路主干线供电能力(MVA);

SCi——第i条线路上挂接配变容量之和(MVA);

N——区域内中压线路条数(条)。

9.4供电能力与负荷适应性分析

9.4.1配电网供电能力裕度

M

反映区域内配电网整体供电能力对网供负荷供电的满足程度和适应度,记作SCall。

SCLoad

Mall100%(37)

SCall

SCall

式中:

SCall——配电网整体供电能力(MVA);

Load——区域内高压配电网的网供负荷(MW)。

9.4.2变电站平均可扩展供电能力裕度

反映区域内变电站全站供电能力对10kV出线负荷供电的满足程度和适应度,记作BDTS。

NSCLoad

1i,alli10kV()

BDTSmax(,0)38

Ni1SCi,all

式中:

SCi,all——区域内第i座变电站全站供电能力(MVA);

Loadi-10kV——第i座变电站10kV出线负荷(MW),按变电站最大负荷时刻取值;

16

T/CECXXXXX—201X

N——区域内变电站座数(座)。

9.4.3中压配电网平均可扩展供电能力裕度

反映区域内中压配电网中典型结构供电能力对供电负荷的满足程度和适应度,记作BDMVnw。

NSCLoad

1i,MVnwi,MVnw()

BDMVnwmax(,0)39

Ni1SCi,MVnw

式中:

SCi,MV-nw——区域内第i个中压典型电网结构的供电能力(MVA);

Loadi-10kV——第i座中压典型电网结构最大负荷(MW);

N——区域内中压典型电网结构数量(个)。

9.4.4低压配电网平均可扩展供电能力裕度

反映区域内配变供电能力对供电负荷的满足程度和适应度,记作BDLV。

N

1SCTiLoadTi()

BDLVmax(,0)40

Ni1SCTi

式中:

SCTi——区域内第i个配变的供电能力(MVA);

LoadTi——第i个配变的最大负荷(MW);

N——区域内配变数量(个)。

9.4.5中压馈线组供电能力不足占比

反映区域内中压馈线组最大负荷超供电能力的情况,记作D。中压馈线组以典型电网结构

SCMV

为单位统计。

NSC<0

DSC100%(41)

MVN

式中:

NSC<0——区域内中压馈线组最大负荷超供电能力的组数(组);

N——区域内中压馈线组总数(组)。

9.5其他相关指标分析

根据分析需求,可另可选取其他相关指标进行电网供电能力分析,附录A给出了部分与供电能

力相关的分析指标。

17

T/CECXXXXX—201X

18

T/CECXXXXX—201X

AA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配电网供电能力分析其他相关指标

序电压

指标名称定义计算公式

号等级

110(66)kV电网反映110(66)kV变电设备与11066kV变电设备总容量MVA

1

容载比总负荷的匹配关系。11066kV电网年网供最大负荷MW

反映最大负载率大于80%

110(66)kV重载11066kV重载主变台数台

2且单次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100%

主变占比(%)11066kV主变总台数台

的110(66)kV主变情况。

110(66)kV轻载反映最大负载率小于20%11066kV轻载主变台数台

3100%

主变占比(%)的110(66)kV主变情况。11066kV主变总台数台

110(66)kV线路

反映110(66)kV线路整体运11066kV所有线路最大负载率之和%

4最大负载率平均

行水平。11066kV线路总条数条

值(%)

110(66)kV重载反映最大负载率大于80%11066kV重载线路条数条

5100%

线路占比(%)的110(66)kV线路情况。11066kV线路总条数条

高压

配电

110(66)kV轻载反映最大负载率小于20%11066kV轻载线路条数条

6网100%

线路占比(%)的110(66)kV线路情况。11066kV线路总条数条

35kV电网容载反映35kV变电设备与总负35kV变电设备总容量MVA

7

比荷的匹配关系。35kV电网年网供最大负荷MW

反映最大负载率大于80%

35kV重载主变35kV重载主变台数台

8且单次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100%

占比(%)35kV主变总台数台

的35kV主变情况。

35kV轻载主变反映最大负载率小于20%35kV轻载主变台数台

9100%

占比(%)的35kV主变情况。35kV主变总台数台

35kV线路最大

反映35kV线路整体运行水35kV所有线路最大负载率之和%

10负载率平均值

平。35kV线路总条数条

(%)

19

T/CECXXXXX—201X

序电压

指标名称定义计算公式

号等级

35kV重载线路反映最大负载率大于80%35kV重载线路条数条

11100%

占比(%)的35kV线路情况。35kV线路总条数条

35kV轻载线路反映最大负载率小于20%35kV轻载线路条数条

12100%

占比(%)的35kV线路情况。35kV线路总条数条

10kV线路最大

反映10kV线路整体运行水10kV所有线路最大负载率之和%

13负载率平均值

平。10kV线路总条数条

(%)

10kV重载线路反映最大负载率大于80%10kV重载线路条数条

14100%

中压占比(%)的10kV线路情况。10kV线路总条数条

配电

网10kV轻载线路反映最大负载率小于20%10kV轻载线路条数条

15100%

占比(%)的10kV线路情况。10kV线路总条数条

10kV配变最大

10kV所有配变最大负载率之和%

16负载率平均值反映配变整体运行水平。

10kV配变总台数台

(%)

户均配变容量反映低压用户配变容量整公用配变总容量kVA

17

(kVA/户)体水平。低压用户总户数户

低压反映最大负载率大于80%

10kV重载配变10kV重载配变台数台

18配电且单次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100%

占比(%)10kV配变总台数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