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现场检验技术规范》_第1页
《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现场检验技术规范》_第2页
《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现场检验技术规范》_第3页
《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现场检验技术规范》_第4页
《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现场检验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N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NB/TXXXXX—XXXX

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现场检验技术规范

Fieldinnspectionspecificationsforelectricvehiclechargingequipment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征求意见稿

-XX-XX发布XXXX-XX-XX实施

国家能源局发布

NB/TXXXXX—XXXX

I

NB/TXXXXX—XXXX

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现场检验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充电设备现场检验的试验条件、检验规则、检验项目、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传导式充电方式的电动汽车用非车载充电机和交流充电桩的现场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487.1-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系统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20234.1-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连接装置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20234.2-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连接装置第2部分:交流充电接口

GB/T20234.3-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

GB/T27930-2015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讯协议

GB/T29317-2012电动汽车充换电设备术语

GB/T34657.1-2017电动汽车传导充电互操作性测试规范第1部分:供电设备

GB/T34657.2-2017电动汽车传导充电互操作性测试规范第2部分:车辆

GB/T34658-2017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之间的通信协议一致性测试

NB/T33001电动汽车非车载传导式充电机技术条件

NB/T33002电动汽车交流充电桩技术条件

NB/T33008.1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检验试验规范第1部分:非车载充电机

NB/T33008.2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检验试验规范第1部分:交流充电桩

3术语和定义

GB/T18487.1—2015、GB/T20234.1—2015和GB/T29317—201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

本文件。

3.1

现场检验fieldinspection

对已安装在现场的充电设备进行的检测和验证。

3.2

首次检验initialinspection

1

NB/TXXXXX—XXXX

充电设备在安装调试完成后、投入使用前进行的检验称为首次检验。

3.3

后续检验follow-upinspection

充电设备在正常运营期间,依据本技术规范的要求对充电设备进行的检验称为后续检验。

3.4

接地体earthelectrode

埋入土壤中或混凝土基础中作散流作用的导体。

4检验规则

4.1检验分类

1)检验分为首次检验和后续检验两类。

2)充电设备安装调试完成后、投入使用前,需进行首次检验。

3)充电设备需按要求以适当的周期进行后续检验。对于连续运行的充电设备,现场检验周期不宜

超过3年。

4)充电设备在进行软硬件升级改造后应进行检验,根据实际改动情况选择首次检验或后续检验。

4.2检验项目

表1交流充电桩现场检验项目表

序号检验项目对应章节首次检验后续检验

1.技术资料核查6.1.1√√

2.外观检查6.1.2√√

3.内部检查6.1.3√√

一般检查

4.充电模式和连接方式检查6.1.4√√

5.电缆管理及贮存检查6.1.5√√

6.标志标识检查6.1.6√√

7.绝缘电阻测试6.2.1√√

8.安全性防护检验接地测试6.2.2√√

9.直接接触防护试验6.2.3√

10.显示功能6.3.1√√

11.输入功能6.3.2√√

功能检验

12.充电功能6.3.3√√

13.与监控管理系统通信功能6.3.4√*√*

14.急停功能试验6.5.1√√

安全要求检验

15.锁止功能试验6.5.2√√

2

NB/TXXXXX—XXXX

16.开门保护试验6.5.3√√

17.充电控制信号检查6.6.1√

交流充电桩互操

18.充电控制时序检查6.6.2√

作性检验

19.充电异常状态检查6.6.3√

注:“√”为必检项目,“√*”为可根据实际需要检验项目

表2非车载充电机现场检验项目表

序号检验项目对应章节首次检验后续检验

1.技术资料核查6.1.1√√

2.外观检查6.1.2√√

3.内部检查6.1.3√√

一般检验

4.充电模式和连接方式检查6.1.4√√

5.电缆管理及贮存检查6.1.5√√

6.标志标识检查6.1.6√√

7.绝缘电阻测试6.2.1√√

8.安全防护检验接地测试6.2.2√√

9.直接接触防护试验6.2.3√

10.显示功能6.3.1√√

11.输入功能6.3.2√√

功能检验

12.充电功能6.3.3√√

13.与监控管理系统通信功能6.3.4√*√*

14.低压辅助电源试验6.4.3√√*

15.输出电压误差试验6.4.4√√*

16.输出电压测量误差试验6.4.5√√*

直流充电输出性

17.输出电流误差试验6.4.6√√*

能检验

18.输出电流测量误差试验6.4.7√√*

19.限压特性试验6.4.8√√*

20.限流特性试验6.4.9√√*

21.急停功能试验6.5.1√√

22.安全要求检验锁止功能试验6.5.2√√

23.开门保护试验6.5.3√√

24.充电控制信号检查6.7.1√

直流充电互操作

25.充电控制时序检查6.7.2√

性检验

26.充电异常状态试验6.7.3√

通信协议一致性低压辅助上电及充电握手阶段检√

27.6.8.1

检验查

3

NB/TXXXXX—XXXX

28.充电参数配置阶段检查6.8.2√

29.充电阶段检查6.8.3√

30.充电结束阶段检查6.8.4√

注:“√”为必检项目,“√*”为可根据实际需要检验项目

5测试条件

5.1测试环境条件

现场检验温度、湿度、海拔应在充电设备的正常工作允许范围内。

5.2测试仪器要求

除另有规定外,测试中所使用的仪器仪表精度应满足下列要求:

a)一般使用的仪表精度应根据被测量的误差等级按表3进行选择;

b)测量温度仪表的误差不超过±1℃;

c)测量时间用仪表:当测量时间大于1s,相对误差不大于0.5%;测量时间小于1s,相对误差不

大于0.1%;

d)所有测试仪器、仪表应在计量的有效期内。

表3测试仪表精度的选择

误差<0.5%0.5%~1.5%1.5%~5%7.5%

仪表精度0.1级0.2级0.5级1.0级

5.3充电互操作性检测装置

a)对直流充电设备进行互操作性测试,模拟装置应符合GB/T34657.1-2017中6.3.1的规定。

b)对交流充电设备进行互操作性测试,模拟装置应符合GB/T34657.1-2017中6.4.1的规定。

c)可采用具有交/直流充电接口的电动汽车进行互操作性复核,复核用电动汽车应符合GB/T

34657.2中5.4的规定。

5.4测试负载

推荐使用电阻负载,或者具备模拟电池电压和负载功能的电池模拟装置。

6测试项目

6.1一般检验

6.1.1技术资料核查

检查充电设备制造商(或生产商)等提供的相关产品质量证明文件、维修调试记录文件等资料,并

对充电设备实物进行一致性检查,包含但不限于关键组部件、文件基本信息与铭牌标识符合性等。

6.1.2外观检查

检查充电设备外观,应符合以下要求:

4

NB/TXXXXX—XXXX

a)无明显凹凸痕、变形等缺陷;

b)表面涂镀层均匀,不应脱落;

c)门锁、密封条以及外部配件完好;

d)无锈蚀、毛刺、裂纹等缺陷和损伤,零部件紧固可靠;

e)充电设备与底座或挂架可靠固定,无松动。

6.1.3内部检查

a)检查充电设备进出线孔封堵情况,所有不借助专用工具可拆卸的门盖或外壳的进出线孔应良好

封堵,无肉眼可见明显缝隙;

b)检查线缆安装状况,充电设备内部电源进线、出线应布置整齐,并可靠固定,无表皮破损;

c)充电设备输入输出线缆绝缘无老化、腐蚀和损伤痕迹,端子无过热痕迹,无火花放电痕迹;

d)检查桩内应无异物。

6.1.4充电模式和连接方式检查

a)检查充电设备的充电模式和连接方式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5.1的规定。

b)检查充电设备用连接装置的第三方检测报告,交流充电桩的供电插座或车辆插头的尺寸应符合

GB/T20234.1—2015、GB/T20234.2—2015的规定,非车载充电机的车辆插头应符合GB/T

20234.1—2015、GB/T20234.3—2015的规定。

6.1.5电缆管理及贮存检查

对于连接方式C的供电设备,检查充电设备的车辆枪头贮存设备及电缆管理装置,应符合GB/T

18487-2015中10.6的要求。

6.1.6标志标识检查

检查充电设备所有铭牌、标志均安装端正牢固,标识应清晰可辨。标识内容应符合GB/T18487.1-

2015中第16章的规定。

6.2安全性防护检验

6.2.1绝缘电阻测试

在充电设备非电气连接的输出回路与地之间按GB/T18487.1—2015中表2的规定施加直流电压,绝

缘电阻不小于10MΩ。

6.2.2接地测试

检查充电设备的接地部件应符合以下规定:

a)采用仪器测量充电设备内任意应该接地的点至主接地点之间的电阻,测量结果不应大于0.1Ω,

测量点不应少于3个,如果测量点涂敷防腐漆,需将防腐漆刮去,露出非绝缘材料后再进行试验,接地

端子应有明显的标志;

b)采用仪器测量充电设备主接地点与接地体之间电气连接性能,过渡电阻不应大于0.2Ω。

6.2.3直接接触防护试验

通过IPXXC试验试具进行试验,将试具推向充电设备外壳的任何开口,试具可以进入其全部长度但

挡盘不得通过开口,且不应触及到危险带电部件。

5

NB/TXXXXX—XXXX

6.3功能检验

6.3.1显示功能

检查充电设备的显示功能。充电设备应能显示相关信息,显示字符清晰、完整,没有缺损。

非车载充电机的显示功能应符合NB/T33001的规定,交流充电桩的显示功能NB/T33002的规定。

6.3.2输入功能

按照充电设备的操作说明手动设置参数,检查充电设备应能正确响应。

6.3.3充电功能

充电设备连接模拟负载或实际车辆,按照充电设备的操作说明进行充电操作,能够实现正常充电。

充电过程中无异响、无异味、无异常发热。

6.3.4与监控管理系统通信功能

对于具备与监控管理系统通信功能的充电设备,按照功能说明书检查检查充电设备与监控管理系统

通讯,充电设备应即时上传设备实时状态和充电数据,并按要求响应上级监控系统数据召唤和远程控制。

6.4非车载充电机输出性能检验

6.4.1电源要求

a)输入电压允许波动范围为额定电压±15%。

b)输入电源频率为50Hz±1Hz。

6.4.2试验点的选择

直流充电设备输出试验应在表5给出的试验点进行(该试验点是指输入电压、输出电压和输出电流

点的组合)。根据需要,试验时可增加其它试验点。

表4推荐直流充电设备试验点

试验项目输入电压输出电压输出电流试验点数

输出电压误差UinUmen(50%±5%)In1

输出电流误差Uin(1±10%)Umen50%In1

输出电压测量误差UinUmen(50%±5%)In1

输出电流测量误差Uin(1±10%)Umen50%In1

Uin为现场实际输入电压值、Umen为允许输出电压中值、In为额定输出电流值;

6.4.3低压辅助电源试验

启动充电,检查充电机的辅助电源输出,对普通公众开放的充电机,辅助电源正负极性应正确,电

压应为12V±5%。

6.4.4输出电压误差试验

充电机连接负载,并设置在恒压状态下运行,设定输出电压整定值为Umen,调节负载电流为(50%±5%)

In,测量充电机的输出电压UZ,输出电压误差不应超过±0.5%。

测得的输出电压误差按公式(1)计算:

6

NB/TXXXXX—XXXX

UU

zZ0………………()

ΔU100%1

UZo

式中:

U——输出电压误差;

UZ——输出电压实际测量值。

UZ0——设定的输出电压整定值。

6.4.5输出电压测量误差试验

充电机连接负载,并设置在恒压状态下运行,设定输出电压整定值为Umen,调节负载电流为(50%±5%)

In,测量充电机的实际输出电压UM,并记录充电机显示的输出电压值或充电机充电状态报文中的输出电

压值。输出电压测量误差不超过±5V。

出电流测量误差按公式(2)计算:

ΔU=UM-UCM………………(2)

式中:

U——输出电压测量误差;

UM——充电机实际输出电压测量值;

UCM——充电机上显示或充电机充电状态报文中输出电压值。

6.4.6输出电流误差试验

充电机连接负载,并设置在恒流状态下运行,设定输出电流整定值在50%In,调整输出电压为(1±10%)

Umen,测量充电机的输出电流IZ,在充电机设定的输出电流整定值大于等于30A时,输出电流误差不应

超过±1%;在充电机设定的输出电流整定值小于30A时,输出电流误差不应超过±0.3A。

测得的输出电流误差按公式(3)计算:

II

zZ0()

ΔI100%………………3

IZo

式中:

I——输出电流误差;

IZ——交流输入电压为额定值且输出电压在上、下限范围内的中间值时,输出电流的测量值;

IZ0——设定的输出电流整定值。

6.4.7输出电流测量误差试验

充电机连接负载,并设置在恒流状态下运行,设定输出电流整定值在50%In,调整输出电压为(1

±10%)Umen,测量充电机的实际输出电流IM,并记录充电机显示的输出电流值或充电机充电状态报

文中的电流输出值。输出电流测量误差不超过±(1.5%*IM+1)A。

输出电流测量误差按公式(4)计算:

ΔI=IM-ICM………………(4)

式中:

I——输出电流测量误差;

IM——充电机实际输出电流测量值;

ICM——充电机上显示或充电机充电状态报文中输出电流值。

7

NB/TXXXXX—XXXX

6.4.8限压特性试验

充电机连接负载,并设置在恒流状态下运行,调整负载使输出电压增加,当输出电压超过整定值时,

检查充电机应自动降低输出电流值,从而限制输出直流电压的增加;当输出电压回调到整定值以下时,

检查充电机应恢复恒流状态运行。

6.4.9限流特性试验

充电机连接负载,并设置在恒压状态下运行,调整负载使输出电流增加,当输出电流超过整定值时,

检查充电机应自动降低输出电压值,从而限制输出直流电流的增加;当输出电流回调到整定值以下时,

检查充电机应恢复恒压状态运行。

6.5安全要求检验

6.5.1急停功能试验

对于非车载充电机和安装急停开关的交流充电桩,启动急停装置时,检查充电桩应切断充电桩的动

力电源输入。

6.5.2锁止功能试验

对于交流充电桩按以下步骤进行检验:

a)对于采用连接方式B的交流充电桩,当充电桩额定电流大于16A时,检查供电插座应安装电子锁

止装置。

b)当电子锁未可靠锁止时,检查充电桩应不允许充电。

c)在整个充电过程中,检查充电桩电子锁止应可靠锁止,不允许带电解锁且不应由人手直接操作

解锁。

d)充电结束交流供电回路切断后,检查充电桩可以解除电子锁。

对于非车载充电机按以下步骤进行检验:

a)当电子锁未可靠锁止时,检查充电机应不允许充电。

b)在整个充电过程中(包括绝缘自检),检查充电机电子锁止应可靠锁止,不允许带电解锁且不

应由人手直接操作解锁。

c)充电结束充电接口电压降至60VDC以下时,检查充电机可以解除电子锁。

6.5.3开门保护试验

检查充电设备应有门禁开关等开门保护装置。充电设备门打开等活动造成带电部位露出时,应切断

对电动汽车的供电,但控制导引电路可以保持通电。

6.6交流充电桩互操作性检验

对于交流充电桩,按照GB/T34657.1-2017中6.4.2、6.4.3、6.4.5规定的测试项目和测试步骤,对充

电桩进行控制导引测试,测试结果应符合GB/T18487.1—2015的规定。对于多充电口的充电桩,应对每

个充电接口分别进行控制导引测试,各接口的控制导引功能应该独立运行完全隔离。

6.6.1充电控制信号检查

当交流充电桩与交流充电模拟装置确认连接后,对检测点1及检测点4(连接方式B)应进行以下检

查:

a)检测点1的电压、频率、占空比及上升下降时间误差应满足表A.5的规定;

8

NB/TXXXXX—XXXX

b)对连接方式B的交流充电桩,检测点4电压应由断开连接时的非0V变为确认连接后的0V。

6.6.2充电控制时序检查

利用交流充电模拟装置分别模拟有S2开关、无S2开关的车辆进行正常充电时序的检查,正常条件

下的充电结束条件,包括充电桩主动中止充电以及车辆主动中止充电。

a)模拟有S2开关的车辆,在正常充电过程中,模拟充电桩达到设定的充电终止条件,并分别模

拟在3s内和超过3s(含)断开开关S2,检查整个充电过程的检测点1的电压值、PWM信号、

充电机的输出电压、充电电流以及电子锁状态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A.3.9和图A.6的规

定;

b)模拟无S2开关的车辆,在正常充电过程中,模拟充电桩达到设定的充电终止条件,检查整个

充电过程的检测点1的电压值、PWM信号、充电机的输出电压、充电电流以及电子锁状态应符

合GB/T18487.1—2015中图A.7的规定;

c)在正常充电过程中,模拟将充电电流减小至最低(<1A)然后断开开关S2,电动汽车电池满充

或达到车辆设定充电结束条件的状态,实现车辆主动中止充电,检查整个充电过程的检测点1

的电压值、PWM信号、输出电压、输出电流以及电子锁状态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图

A.6的规定。

6.6.3充电异常状态检查

利用交流充电模拟装置模拟以下故障,检查交流充电桩在异常状态下的动作响应:

a)在正常充电过程中,按照GB/T34657.1-2017中6.4.4.2规定的方法模拟车辆接口断开,交流充电

桩充电结束或中止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A.3.10.4的规定。

b)在正常充电过程中,按照GB/T34657.1-2017中6.4.4.4规定的方法模拟保护接地连续性丢失,交

流充电桩充电结束或中止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5.2.1.2的规定。

c)在正常充电过程中,按照GB/T34657.1-2017中6.4.4.6规定的方法模拟车辆S2断开,交流充电桩

充电结束或中止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A.3.10.8的规定。

6.7非车载充电机互操作性检验

对于直流充电机,按照GB/T34657.1-2017中6.3.2、6.3.3、6.3.5规定的测试项目和测试步骤,对充

电机进行控制导引测试,测试结果应符合GB/T18487.1—2015的规定。对于多充电口的充电机,应对每

个充电接口分别进行控制导引测试,各接口的控制导引功能应该独立运行完全隔离。

6.7.1充电控制信号检查

当非车载充电机与直流充电模拟装置确认连接后,对检测点1、应进行以下检查:

a)充电机控制导引检测点1电压误差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表B.1的规定;

6.7.2充电控制时序检查

利用直流充电模拟装置进行正常充电时序的检查,以及正常条件下的充电结束,包括充电机主动中

止充电和车辆主动中止充电。

a)模拟充电机达到设定的充电终止条件,检查整个充电过程的控制信号、充电机的输出电压和

电流以及电子锁状态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B.3.6、B.4及B.5的规定;

b)利用车辆BMS模拟软件发送车辆主动中止充电指令,检查整个充电过程的控制信号、充电机

的输出电压和电流以及电子锁状态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B.3.6、B.4及B.5的规定。

9

NB/TXXXXX—XXXX

6.7.3充电异常状态试验

利用直流充电模拟装置模拟以下故障,检查充电机在异常状态下的动作响应:

a)在充电前,按照GB/T34657.1—2017中6.3.4.5规定的方法模拟绝缘故障,检查充电设备的绝缘

检测功能和泄放过程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B.4.1和B.4.2的规定;

b)在正常充电过程中,按照GB/T34657.1—2017中6.3.4.1规定的方法模拟通信中断,检查充电设

备充电结束或中止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B.3.7.3的规定;

c)在正常充电过程中,按照GB/T34657.1—2017中6.3.4.3规定的方法模拟车辆接口断开,检查充

电设备充电结束或中止应符合GB/T18487.1—2015中B.3.7.5和GB/T34657.1-2017中6.3.4.3的

规定。

6.8非车载充电机通信协议一致性检验

搭建充电机与电池管理系统的通信环境,在充电过程中,检查充电机应能根据BMS发送的电池充

电需求参数动态调整实际充电,执行响应动作,完成充电过程。

按照GB/T34658-2017规定的测试项目和测试步骤,对充电机进行协议一致性测试,测试结果应符

合GB/T27930—2015的规定。对于多充电口的充电机,应对每个充电接口分别进行协议一致性测试;声

明具有同时充电功能的一机多充充电机,应同时对每一个充电接口进行协议一致性测试;声明具有排序

功能的一机多充充电机,应排序对每一个充电接口进行协议一致性测试。

6.8.1低压辅助上电及充电握手阶段检查

充电机和测试系统的CAN通信速率设置为250kbps;充电机和测试系统物理连接完成并保证锁止;

低压辅助供电回路接触器K3,K4闭合;接触器外测电压正常。分别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测试:

a)测试系统启动。

检查充电机应按250ms的周期发送CHM报文,SPN2601为充电机通信协议版本号,报文格式、内容

和周期符合GB/T27930—2015中9.1和10.1.1的要求,报文长度为3个字节。

b)测试系统接收到CHM报文,测试系统按250ms的周期发送BHM报文,报文格式、内容和周期

符合GB/T27930—2015中9.1和10.1.2的要求。

检查充电机在检测K1K2外侧电压正常后,应按GB/T18487.1—2015中B.3.3的要求进行绝缘监测且

在30s以内完成;在绝缘监测过程中,充电机应按250ms的周期发送CHM报文,报文格式、内容和周期

符合GB/T27930—2015中9.1和10.1.1的要求,报文长度为3个字节;绝缘监测结束后,充电机应停止发

送CHM报文,且按250ms的周期发送SPN2560=0x00的CRM报文,报文格式、内容和周期符合GB/T

27930—2015中9.1和10.1.3的要求,报文长度为8个字节。

c)充电机和测试系统进入握手辨识阶段;测试系统接收到SPN2560=0x00的CRM报文。测试系统

使用传输协议功能,按250ms的周期发送BRM报文,报文格式、内容和周期符合GB/T

27930—2015中9.1和10.1.4的要求。

检查充电机应使用传输协议功能接收完成BRM报文;充电机停止发送SPN2560=0x00的CRM报文;

充电机按250ms的周期发送SPN2560=0xAA的CRM报文,报文格式、内容和周期符合GB/T27930—2015

中9.1和10.1.3的要求,报文长度为8个字节。

6.8.2充电参数配置阶段检查

分别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测试:

a)充电机和测试系统进入充电参数配置阶段。测试系统使用传输协议功能,按500ms的周期发送

BCP报文,报文格式、内容和周期符合GB/T27930—2015中9.2和10.2.1的要求。

10

NB/TXXXXX—XXXX

检查充电机应使用传输协议功能接收完成BCP报文;充电机停止发送SPN2560=0xAA的CRM报文;

充电机按250ms的周期发送CML报文,500ms的周期发送CTS报文(可选),报文格式、内容和周期符

合GB/T27930—2015中9.2和10.2.2、10.2.3的要求,CML报文长度为8个字节,CTS报文长度为7个字节。

b)测试系统接收到CML报文和CTS报文(可选),准备未就绪。测试系统按250ms的周期发送

SPN2829=0x00的BRO报文,报文格式、内容和周期符合GB/T27930—2015中9.2和10.2.4的要

求。

检查充电机按250ms的周期发送CML报文,500ms的周期发送CTS报文(可选),报文格式、内容

和周期符合GB/T27930—2015中9.2和10.2.2、10.2.3的要求,CML报文长度为8个字节,CTS报文长度为

7个字节。

c)测试系统接收到CML报文和CTS报文(可选),准备就绪。测试系统按250ms的周期发送

SPN2829=0xAA的BRO报文,报文格式、内容和周期符合GB/T27930—2015中9.2和10.2.4的要

求。

检查充电机在接收到SPN2829=0xAA的BRO报文后,停止发送CML报文和CTS报文(可选);充电

机按250ms的周期发送SPN2830=0x00的CRO报文,判断直流继电器外侧电压正常、预充完成、闭合K1K2

后按250ms的周期发送SPN2830=0xAA的CRO报文,报文格式、内容和周期符合GB/T27930—2015中9.2

和10.2.5的要求,报文长度为1个字节。

6.8.3充电阶段检查

分别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测试:

a)测试系统接收到SPN2830=0xAA的CRO报文。测试系统使用传输协议功能,按250ms的周期发

送BCS报文,50ms的周期发送BCL报文,报文格式、内容和周期符合GB/T27930—2015中9.3

和10.3.1、10.3.2的要求。

检查充电机使用传输协议功能接收BCS报文;充电机停止发送SPN2830=0xAA的CRO报文;充电机

按10ms的周期发送CCS报文,报文格式、内容和周期符合GB/T27930—2015中9.3和10.3.3的要求,报

文长度为7个字节。

b)充电机和测试系统充电阶段中;充电机和测试系统正常充电。测试系统按10s的周期发送BMV

报文、BMT报文、BSP报文,报文格式、内容和周期符合GB/T27930—2015中9.3和10.3.5、10.3.6、

10.3.7的要求。

检查充电机应使用传输协议功能接收BMV报文、BMT报文、BSP报文或放弃连接。

c)充电机和测试系统充电阶段中;测试系统模拟动力蓄电池出现异常。测试系统根据异常原因,

发送BSM报文,报文格式、内容和周期符合GB/T27930—2015中9.3和10.3.4的要求,可能情况

及报文定义包括:

单体动力蓄电池电压异常:SPN3090=01或SPN3090=10;

整车动力蓄电池荷电状态SOC异常:SPN3091=01或SPN3091=10;

动力蓄电池充电电流异常:SPN3092=01;

动力蓄电池温度异常:SPN3093=01;

动力蓄电池绝缘状态异常:SPN3094=01;

动力蓄电池输出连接器连接状态异常:SPN3095=01。

检查充电机停止发送CCS报文,同时停止电力输出,并按10ms的周期发送CST报文,报文格式、

内容和周期符合GB/T27930—2015中9.3和10.3.9的要求,报文长度为4个字节。

d)充电机和测试系统充电阶段中;测试系统模拟动力蓄电池不可信状态。测试系统发送BSM报

文,报文格式、内容和周期符合GB/T27930—2015中9.3和10.3.4的要求,可能情况及报文定义

包括:

11

NB/TXXXXX—XXXX

动力蓄电池充电电流不可信状态:SPN3092=10;

动力蓄电池温度不可信状态:SPN3093=10;

动力蓄电池绝缘状态不可信状态:SPN3094=10;

动力蓄电池输出连接器连接状态不可信状态:SPN3095=10。

检查充电机保持上一状态,对不可信状态数据包不作处理,按BMS需求输出,同时按50ms的周期

发送CCS报文,报文格式、内容和周期符合GB/T27930—2015中9.3和10.3.3的要求,报文长度为7个字

节。

e)充电机和测试系统充电过程中;测试系统模拟检测到故障,在BSM报文中提供异常信息。测

试系统发送BSM报文,报文格式、内容和周期符合GB/T27930—2015中9.3和10.3.4的要求,其

中SPN3090-SPN3095均置为00(电池状态正常),且SPN3096置为00(禁止充电)。

检查充电机暂停输出电流,测试系统和充电机按充电流程正常通信;等待时间10min内,接收到测

试系统中报文SPN3090—SPN3095均为00(电池状态正常),且SPN3096为01(允许充电)时,充电机

恢复充电且冲击电流应满足GB/T18487.1—2015中9.7要求;等待时间超过10min,充电机中止充电,按

10ms的周期发送CST报文,报文格式、内容和周期符合GB/T27930—2015中9.3和10.3.9的要求,报文长

度为4个字节,同时停止电力输出。

f)充电机和测试系统充电阶段中;测试系统主动中止充电。测试系统中止充电,按10ms的周期

发送BST报文,报文格式、内容和周期符合GB/T27930—2015中9.3和10.3.8的要求,中止原因

可能为:

达到所需要的SOC目标值;达到总电压的设定值;达到单体电压设定值;

故障中止:绝缘故障;输出连接器过温故障;BMS元件输出连接器过温;充电连接器故障;

电池组温度过高故障;电流过大;电压异常;其他。

检查充电机接收到BST报文,停止发送CCS报文,按10ms的周期发送CST报文,报文格式、内容

和周期符合GB/T27930—2015中9.3和10.3.9的要求,报文长度为4个字节,同时停止电力输出。

g)充电机和测试系统充电过程中;充电机主动中止充电。

检查充电机按照可模拟的方式停止充电。充电机按10ms的周期发送CST报文,报文格式、内容和

周期符合GB/T27930—20159.3和10.3.9的要求,报文长度为4个字节,同时停止电力输出。

6.8.4充电结束阶段检查

分别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测试:

a)测试系统主动中止充电,发送BST报文且接收到CST报文。测试系统停止发送BST报文,并以

250ms的周期发送BSD报文,报文格式、内容和周期符合GB/T27930—2015中9.4和10.4.1的要

求。

检查充电机以250ms的周期发送CSD报文,报文格式、内容和周期符合GB/T27930—2015中9.4和

10.4.2的要求,报文长度为8个字节;充电机停止发送CSD报文,关闭辅助电源,充电结束。

b)充电机因故障中止充电,已结束当前充电流程。使用刷卡、App等方式重新开始充电。

检查充电机无法响应充电,需重新插拔充电电缆后才能继续充电。

12

NB/TXXXXX—XXXX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充电设备现场检测不合格项分类

A.1分类原则

根据检验项目缺陷导致后果进行分类,各项目不合格类别分类原则:

A类不合格项缺陷:影响设备基本功能、危及人身安全或会引起严重后果的设备质量异常现象。

B类项目缺陷:长期运行存在安全隐患或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设备质量异常现象。

C类项目缺陷:外观或轻微故障的设备质量异常现象。

表A.1充电设备现场检验试验表

序号检验项目不合格类别

1.技术资料核查B

2.外观检查C

3.内部检查B

一般检验

4.充电模式和连接方式检查C

5.电缆管理及贮存检查C

6.标志标识检查C

7.绝缘电阻测试A

8.安全防护检验接地测试A

9.直接接触防护试验A

10.显示功能B

11.输入功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