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 论文_第1页
一石激起千层浪 论文_第2页
一石激起千层浪 论文_第3页
一石激起千层浪 论文_第4页
一石激起千层浪 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个星期天》教学中的几点反思【摘要】:本文从一节课上产生的辩论展开了思考,思考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是什么?那就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乐于参与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应有的能力。【关键词】:学生主体,体验,合作,价值取向,引导正文六年级有一篇名为《那个星期天》的课文,作者史铁生。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把人物的期待、焦急、失望、委屈、绝望等感情表达地淋漓尽致。让读者有种感同身受的体验。对于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是没有多少困难的。教学这节课时,我以小男孩的感情变化为脉络,然后抓住一些关键性的句子来展开教学的。尤其是心理活动描写,环境描写都是非常精彩的。这些,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刻的地方写下批注,写下读到此处的心理感受。教学中,忽然有位同学说:“我感觉这位妈妈是不合格的!”“为什么?”“因为她是一个不守承诺的人。”我正准备纠正这个学生的看法时,可忽然我又一想,阅读本是个性化的体验,我为什么非要限制孩子的理解呢?这个学生似乎说的有点道理。于是,我先做了个调查,问一下学生,是否有小男孩类似的经历,结果多部分学生说有过。然后,我说,你认为这位母亲该受到批评的请举手。结果,班里还真有十来个学生举手的。紧跟其后,我又统计,认为这位母亲是可以理解的不应该受到批评的。结果又有一部分举手的。看来还有一部分同学是不知道该如何评价的。突然,我产生了让学生展开辩论的想法。我把有鲜明观点的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南北两个阵地,中间留有空。其他学生观战。我负责组织好辩论秩序和纪律。认为母亲该受到批评的以刘启胆为代表;认为母亲不该受到批评的,以姚宁宁为代表。这真是一次难得的唇枪舌战,这两位同学都辩出了火药味。“这位妈妈不守信用,说话不算话,应该受到批评”她这一天很忙啊,她也想满足孩子的愿望。”明知自己满足不了,为什么还答应呢?”她妈妈是很久之前就答应的啊。”那还不是没有兑现承诺吗?你听过曾子杀猪的故事吗?”谁没听说过,可你没看到他母亲从早晨忙到中午又忙到天黑还没忙完吗?”““那为什么不先花半天的时间陪孩子玩,把活推迟到明天再做呢?”你没发现他家里很穷吗?说不定他妈妈是帮人家洗衣服挣钱呢,再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她妈妈明天还有许多的事要做呢?怎么推迟到明日”姚宁宁这一段机枪似的话语引来一阵热烈的掌声。”你没看到小男孩子是多么的悲伤吗?他是多么的想和妈妈出去玩吗?人最伤心的就是无声地流泪,何况小男孩才七八岁啊”刘启胆不甘示弱地说道。”丁铃铃铃......”下课铃响了,该做课间操了,没办法,辩论不能进行了。于是,大家快步走到操场,准备做课间操。没想到的是,由于,刘启胆和姚宁宁的站位相距不远,他们居然又开始辩论起来了。在那短暂的等待广播的时间,我没有立即制止他们,他们虽然言辞激烈,但没有过激的语言。广播一响,我就示意他们暂停。下一节课,我没有让他们再继续辩论下去。我让同学们仔细想一想,这位母亲该不该收到批评,要求每一位同学都要有自己的想法,然后开始让学生小练笔,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紧接着,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你想知道作者史铁生对他的母亲是抱怨还是理解呢?请同学回家后通过各种途径来阅读《务虚笔记》,从文章中找找答案。那天,我欣喜地发现,赞同批评那位母亲的人数越来越少,尽管还有几位同学依然坚持观点。也许,这几位同学有小男孩非常相似的生活体验,那种失望委屈的感受让他们刻骨铭心。谁敢说我们大人做得都是对的呢?我们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道德绑架呢?教育的至高境界在于引导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生活的真谛。相信我们的孩子都是善良的。至于我对《那个星期天》里面情感的理解,那就是,我既深深地同情那位母亲的艰辛和不容易,也深深地同情小男孩的那种崩溃式的绝望。谁能说,这不会在孩子心目中留下不可抹去的痕迹呢?让孩子们尽情地去追问吧,也许,他们在执着己见之后,蓦然回首,会有另一种不同的发现和感受呢?真理不辨不明。学习亦如此。“多角度地理解文中母亲的形象,加深对责任与爱的理解”是本课的教学难点。对于母亲的形象,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会有争议。但是,正是有思想的交锋、思维的碰撞,我们的课堂才是有活力的课堂。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引导学生根据文意思考。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也是漫无目的的,思维碰撞并非信囗开河,回答要从文本中找依据;顺势引导学生解读文本要结合作家风格、时代背景。《那个星期天》选自史铁生的《务虚笔记》,而《务虚笔记》是史铁生带有个人自传体色彩的小说。这篇文章中母亲的形象也自然带有作家母亲本人的影子。学生自身有解读文本的能力。在品读文章语句,体验“我”在那个星期天的情感变化后,学生能理解母亲在那个星期天的行为给“我”的心灵带来深重的伤害。在读到母亲没有带“我”出去的原因是从早忙碌到晚,忙着做家务时,开始有学生表示对母亲的行为理解。关注到母亲最后发现“我”在无声的哭泣时,她的一系列描写中,学生又读出了母亲发自内心的对“我”的爱。上完这节课,领略到学生课堂中不同于往日的情感体验,让我产生了许多的思考。一、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著名教育家王崧舟在《诗意的语文》中如是说:中国的语言文字是有温度的。细心品读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你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何况那些优美的入选教材的文章呢?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正如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既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的作用,更应该尊重学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我”心理活动的词语:“盼(激动)——焦急兴奋——失望”,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我想,无论是哪一种学科,教师们都要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也是我们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机。对于文中的母亲,为什么有好多同学持有批评的态度?他们除了不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之外,更多地关注了自己的内心体验。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和那些平时被娇惯的学生,他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往往最先考虑的是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一旦得不到满足,便不高兴,甚至发脾气,怨天尤人。这个时候,老师们借助教材,适时积极有效地进行价值取向的引导便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常常告诉学生说,一个儿童的成长、懂事,往往从开始为他人着想开始。举个例子吧,一个婴儿要是饿了,渴了,不舒服了,他便会哭。每天想的都是自己的感官需求。随着这个婴儿的成长,到了儿童时期,他会偶尔考虑妈妈的感受;再后来,他开始从周围人的角度来思考对一件的感受。再后来,他可能从更多人的角度去思考,甚至从广大的人民群众去考虑。周恩来年少的时候,不是发出“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铿锵誓言吗?我常常告诉学生,一个人的心胸有多宽,愿意肩负的责任有多大,他的能力也会有多强。三、积极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学习本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很容易让学生参与其中。但是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这一点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精心备课才行,需要宽容的心胸,需要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教育机智。教学中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人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