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第8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第8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第8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第8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第8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北京市西城区第8中学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朱云字游,鲁人也,徙平陵。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好倜傥大节,当世以是高之。元帝时,华阴守丞嘉上封事,言:“治道在于得贤。平陵朱云,兼资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试守御史大夫,以尽其能。”上乃下其事问公卿。太子少傅匡衡对,以为:“大臣者,明王所慎择也。而嘉猥称云,欲令为御史大夫,妄相称举,疑有奸心,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嘉竞坐之。成帝时,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云上书求见,曰:“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臣敢以死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云自是之后不复仕,常居酃田,教授诸生。时出乘牛车从诸生,所过皆敬事焉。薛宣为丞相,云往见之。宣备宾主礼,因留云宿,从容谓云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东阁,可以观四方奇士。”云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复言。云年七十余,终于家。病不呼医饮药。遗言以身服敛,棺周于身,土周于椁,为丈五坟,葬平陵东郭外。(节选自《汉书·卷六十七》,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上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B.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C.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D.少时通轻侠/借客报仇/长八尺余/容貌甚壮/以勇力闻/年四十/乃变节从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军萧望之受《论语>/皆能传其业/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易》,“五经”之一,深富哲理,是传播儒家思想的著作中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B.封事,指密封的奏章,古时臣下上书陈奏秘密事项时,用皂囊封缄,以防泄密。C.御史大夫,官职名,西汉时相当于副丞相,以协助丞相综理大政,偏重于监察执法。D.东阁,在这里并非“开我东阁门”中的“东阁”,而是指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朱云才兼文武,得到世人尊重。华阴守丞因为朱云忠正而有智谋,向朝廷请求任命他为御史大夫;朱云带领学生乘牛车出行时,探访的人都对他很敬重。B.朱云直言谏净,留下槛折佳话。朱云弹劾张禹,汉成帝很生气,御史拉他下殿,他攀住栏杆不走,直至栏杆被拉断;经大臣辛庆忌劝解,他才被饶恕。C.朱云特立独行,好倜傥有大节。致仕后的朱云远离官场,居住在乡野,教授学生;与宰相薛宣交往,薛宣邀他留在丞相府中,朱云谢绝了对方的好意。D.朱云恬淡无欲,要求死后薄葬。朱云病重时未请医喝药,临终嘱咐用便服入殓,棺木只需容身,墓穴只需容棺即可,家人遵其嘱造了一丈五尺的小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l)妄相称举,疑有奸心,宜下有司案验以明好恶。(2)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傅斯年评传》中有钱穆批评胡适的一段文字:“适之晩年在台湾出席夏威夷召开之世界学会议,会中请中、日、印三国学人各介绍其本国之哲学。日、印两国出席人,皆分别介绍。独适之宣讲杜威哲学,于中国方面一字不提。”此中是非我们姑且不论,但它让人追问和思考起一个课题:文化何以自信与他信。谈起文化何以自信与他信,首先应该回答文化为什么要自信与他信。“如果不发展文化,我们的经济、政治、军事都要受到阻碍”,毛泽东在抗战胜利前夕的论述穿越时空,至今依然振聋发聩。总书记更是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今天,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不仅要具备雄厚的经济实力,更要拥有不可战胜的精神伟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他信是辨证统一的。文化自信是文化他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他信才有明确的方向,才有坚定正确的立场。文化他信是文化自信的追求和目标,只有努力赢得文化他信,文化自信才会不断增强,才会更加坚定。坚定文化自信,赢得文化他信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一蹴而就,必须善作善成、久久为功。从坚定文化自信到贏得文化他信,应大致遵循文化呈现、文化认知、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他信的发展脉络。有的单位在増强文化自信上不会或不愿遵循其发展脉络,仍存在“后知后觉”,甚至“不知不觉”的问题。某中学教室竟然挂着“二十四孝”的图画,其中的卧冰求鲤、埋儿奉母,或脱离常识,或不近人情,或与现代文明脱节。诸如此类的文化呈现,让人如何认知认同?文化自觉、自信、自强从何而来?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増强文化自信,必须坚定扬弃的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仅凭一时热情甚至“跟风”,这是无法真正建立起文化自信的。增强文化自信不能“过热”,更不能“过冷”,犯“时热时冷、时冷时热”病也不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是被历史验证过的,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但文化自信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突出的是中国特色,彰显的是社会主义本质。如果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不愿呈现、难以认知认同,文化自觉、自信、自强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又岂敢奢求在文化上赢得他信。我们必须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題中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赢得世人的文化他信。文化自信不仅在于文化自强,而且在于有没有他信。可以说文化他信是文化自信的发展结晶。近年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成效显著,赢得了国际友好人士的广泛他信,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但仍有一些认识上的差异需要统一,如中华文化既属于中华民族也属于全人类,深刻认识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就会更好推动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摘编自欧阳辉《文化何以自信与他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胡适在夏威夷世界哲学会议上只谈杜威哲学,不提中国哲学,钱穆批评他对本国文化的无知。B.当前,人民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增强,得益于我国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C.将中华文化的精华与糟粕不加选择地继承,这不能使人产生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更无从谈起。D.海外对中华文化的世界价值的认识存在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由钱穆批评胡适在世界哲学会议上不提中国哲学的做法,很自然地引出中心话题。B.围绕文化自信和他信,文章先后深入地论述了其必要性、两者间的辩证关系,以及正确做法。C.文章第四段列举了某中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知不觉”的问题,强调了文化呈现的基础性。D.文章第五段批评了在增强文化自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表现,重点批判了“过热”的现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久发展的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B.没有文化自信,文化他信自然也就无从谈起,而如果无法赢得文化他信,文化自信也不会产生。C.当前,一部分国人对于文化自信的内涵缺失正确全面的认识,这是本文分析论述的一个现实背景。D.在文化建设中,如何让中华文化赢得更广泛的他信,这比单纯的文化自强更为重要,更为迫切。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诗经》为例提出了“发愤著书”的观点。(2)从苏轼的《石钟山记》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治学做事要有严谨的态度,“_________,_________”的态度是不可取的。(3)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描写女子盛装观灯情态的两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照许慎的解释,“器”字四个“口”代表围栏四角的木桩,彼此之间系以藤条葛(gě)蔓,中间的“犬”字说明围栏内的驯化、豢(huàn)养已使狼变狗。B.太阳在衰老膨涨,将吞噬(shì)整个太阳系,为了自救,人类提出“流浪地球”计划,刘培强毅然前往国际空间站,跟国际同侪(chái)肩负起领航重任。C.父亲点了一支烟,用抹布擦了擦挡风玻璃,再次启动引擎,挂好驱动挡,揣(chuāi)着无限憧憬与些许惶惑,一头扎(zhā)进了驶往北方的茫茫白雾中。D.瑞士库尔小镇位于阿尔卑斯山东麓,其历史可追溯(sù)到1.1万年前,堪与中东耶律哥城相媲美,徜徉在蜿(wǎn)蜒盘桓的鹅卵石小径,惬意悠然。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①沈佺期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②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注)①作者和杜审言都于神龙初年(705)流放岭南,杜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沈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②洛浦: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1.赏析诗歌第二联的表达效果。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概括说明。6、(1)_______________,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2)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3)郴江幸自绕郴山,______________。(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4)无求生以害仁,_____________。(《<论语>七则》)(5)__________,燕尾绣蝥弧。(卢纶《塞下曲》)(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7)博观而约取,____________。(苏轼《送张琥》)(8)_____________,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7、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非常散步老土成熟住在城边上,离他家不远,有一条僻静的乡间小路。茶余饭后,他常去那儿散散步,品味着湖光山色、鸟语花香。按他的体会,每每去溜上一趟,就仿佛做了次心理按摩,那平日里因事务繁忙、竞争激烈而导致的神疲心累的感觉便可得到些排解。然而,事情往往会有例外。某日,他溜达了一阵后从另一条小路踅回,当穿过一片松林来到湖畔时,猛地看到三个十多岁的小孩在一艘小船上玩耍,其中俩小家伙各执一根竹杆在随意划动,船儿像个醉汉似的歪歪扭扭地向前。而当时岸边和周围又没有一个人。顿时,成熟不由自主地顺路一溜小跑起来——咋搞的?他有点莫名其妙。很快,他刹住了步履。哦,原来是我在担心那些小孩掉水里呐,想尽快回避……这也太多虑了,咋可能恰好这会儿出事喏?他摇了摇头,为自己刚才的举动感到好笑。继而,他想劝小孩不要在水里嬉闹,可刚刚将口张开,心里忽地说不行不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要一喊,万一有小孩吃了一惊而掉水里了或恰好这会儿他自己掉下去了,那不是没事找事吗?于是,他抬腿便走,走得比先前快了许多,全然没了散步的韵味,倒像是匆匆忙忙赶路。他并不想走得这么快,然而似乎后面有人在不停地推他一般。少顷,湖面骤然传来叭啦啦的水声,成熟扭头一瞅,见划船的俩小孩没再划动,而是用身子在故意地摇晃着小船,船儿像个摇篮似的不停地晃荡,吓得另一小孩哎哎直叫。成熟不禁又跑了起来,心想这里一个行人也没有,船要弄翻了咋办?救吧,自己水性又不好,有危险;不救吧,良心又过不去,弄不好还有道德责任……唉——今日是咋回事噢?弄得这么狼狈,像鬼追来一样,这也太过分了!你不制止小孩也就算了,可也用不着这么紧张呀!就算这时船万一翻了,你不下去,也可以帮忙呼救啊。成熟想再次刹住步子,改为平常散步一样从从容容地离开,然而却没能做到,两腿像被人遥控了似的,又如同装了弹簧一般,近乎本能地迈着。陡然,后面传来扑咚一声,一个小孩跳进了水里游泳。成熟回头一望,以为出事呐,耳畔随即响起了压根儿不存在的虚幻的呼救声,当即他下意识地使出浑身劲头,如同百米赛跑一般朝前冲去,他要尽快冲出这个是非之地,那样子简直像是逃命。当他一口气跑到一座石拱桥时,因速度太快,一个趔趄,只觉嗡地一下,就啥也不清楚了。当成熟苏醒过来,发现自己躺在医院里。医生告诉他,你这次可摔得不轻,幸亏被湖边几个小孩看到,赶紧叫人把你送来……(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4年第1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标题“非常散步”中的“非常”,既意味着成熟此次散步不同往常那样从容;还意味着此次散步遇到了非同寻常的情况,从而引发了非同寻常的情节。B.成熟在散步时,看到孩子们在湖面一艘小船上玩耍,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立刻逃命似的奔跑,想尽快冲出这个可能惹事上身的是非之地。C.小说情节简单,语言质朴,但作者运用丰富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塑造了性格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揭示了有现实针砭力的深刻主题。D.“耳畔随即响起了压根儿不存在的虚幻的呼救声”一句以虚写实,写出成熟内心的惶恐,为下文写他“速度太快”、“摔得不轻”做铺垫,推动情节发展。2.请简要概括成熟的形象特征。3.请分析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瓦下听风彭家河瓦是乡村的外衣。在川北延绵而舒缓的群山中,村落就像灌木丛,一簇一簇地分布其间。远远望去,几面灰白的墙壁和青黑的瓦顶在墨绿的草木间若隐若现,仿佛被弯曲山路串起的葫芦挂在重峦之中。早年经常在深山中负重前行,窄窄的山路总不见头,有时要找一块歇脚的石头都非常难。我上初中时隔几周的周末,都要与父亲一道从周边剑阁或阆中的乡场上背小百货回村代销,有次父亲特地称了我背的货物,居然有一百八十斤。在山路上走得精疲力竭快要倒下时,转过一个山湾,突现一片竹林,便心头暗喜。川北农家都喜欢在屋后栽慈竹,可就地取材编背篼、席子等。果然,浓密的竹叶间透出一行行落满竹叶的青瓦,看到瓦缝间飘散着绺绺灰白的炊烟,顿时就有了到家的感觉。不管主人熟不熟识,暑天都可以到人家檐下歇凉,雨天可过去躲雨,如果正好赶上吃饭时间,主人家也不会在乎一碗酸菜稀饭。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在乡下时,盯着瓦顶发呆的时候也不少。早年乡下没有通电,也没有多少书看,特别是感冒生病后,能做的事就只有躺在床上数檩子、椽子和亮瓦。川北多柏树,檩子都是去皮粗略打整的小柏树,椽子则是柏木板,年份一久,灰尘和油烟就把檩子、椽子染成与老瓦一样的黑色。在漆黑的房顶上,只有几片亮瓦可以透些光亮进来,不过瓦上的落叶和瓦下的蛛网已让光线更加昏暗。亮瓦是玻璃制成的,能透光,但看不到瓦外的天空以及树木,要凭借瓦上的声响,才知道房顶上的过客。如果声音是一路“咵、咵、咵”地传过来,那一定是一只无聊的猫;如果是急促的沙沙声,肯定是心慌的老鼠在顺着瓦沟跑。更多的时候,只是听听瓦上难以理喻的风,听风在房顶与瓦说些悄悄话。瓦与风总有说不完的话,一般都是轻轻絮语。我想,他们谈论的,无非是坎上庄稼的长势啊,西河里的鱼啊,二帽岭上的花啊,因为每年春节前,我爹都要上房扫瓦,扫下的就是麦子、鱼骨头、小树枝这些。瓦仿佛是从不喜欢外出的主妇,风就是一年四季在外面闯荡的男人,一回来就带些外面的小玩意,讲讲外面的小故事,把瓦哄得服服帖帖。当然,有时候瓦与风也会吵嘴甚至打架,夜里总有些瓦从瓦楞间翻起来,与风纠缠,有的还从房顶上落下,摔得粉身碎骨。听到“啪”的一声刺耳脆响,瓦下的主人都会心头一紧,然后不问青红皂白,对着房顶就大骂风,肯定是风的不对,瓦成天默默不语任劳任怨,风过来一会儿,房顶就不得安宁,瓦还要跳楼寻短,难道不是风的错吗?这些,风能说得清吗?风可能受了委屈,一路呜呜着跑了。落下房顶的瓦摔得四分五裂,抛弃在路边。别的瓦仍然低眉信首,与属于自己的那一绺风继续私语,或许他们对风对瓦的性格早已习惯,总有几片瓦会与风一起私奔,也总有几片瓦会宁如玉碎。乡下的故事,不就是这样的吗?瓦只要上了房,盖在檩椽上,往往就是一辈子。要么是仰瓦,要么是扣瓦,仰瓦要上大下小,扣瓦要上小下大。有时,房脊梁上还会垒一排立瓦。每一片仰瓦的大头都要压在上一片仰瓦的小头下,每一片扣瓦的小头都要压在上一片扣瓦的大头下,而且所有的扣瓦都要压住仰瓦的边沿,这样严严实实,一丝不苟,才能遮风挡雨,营造一个温暖的家。瓦有瓦的命运,瓦也有瓦的规矩,乡下人肯定早就读懂了这些。一年当中,乡下人待在瓦屋里最长的季节就是秋冬两季。庄稼都收种完毕,梅雨时节或者霜雪天气,无所事事的大人小孩子就团聚在一起烤火做些家务。但更多的时候,我则喜欢钻进温暖的被窝,垫着枕头靠着墙壁看小说,这样身心都温暖如春。我在乡下教书时,有一年在南充人民中路一旧书摊上买回了所有的《十月》等文学期刊。有一天,我合上杂志,听着瓦上风声,突然明白,每一个人都在羡慕别人的人生,其实每一个人只能经历一种人生,通过小说,可以品味别人的酸甜苦辣,可以经历各种人生。一个人过好自己的人生,此生才有意义,重复或者模仿别人的人生既不可能也毫无意义。从此,无论是出入瓦屋豪庭、身居陋巷还是穿行都市,我都内心恬淡自信,对世间奢华,心如止水。瓦下的孩子都一辈一辈长大,离开了瓦屋,走出了大山。估计都没有多少闲暇回一次老家,更没有多少机会再在瓦下静坐。我相信,每一片青瓦下,都沉睡着一粒怀乡的种子,总有一天,他们会在风中醒来,听听风中的故事。我相信,每一条都市大街上,都有来自乡下的孩子,总有一天,他们会怀念瓦下听风的日子。1.理解文中划横线句子的深刻含义。(1)瓦有瓦的命运,瓦也有瓦的规矩。(2)每一片青瓦下,都沉睡着一粒怀乡的种子。2.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3.说说文章倒数第二段在文中作用。4.文中的“瓦”意蕴丰富,你能解读出哪些意蕴?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当代诗歌有过一个划时代的发展,它以囊括了当代生活的胜利和挫折的全部丰富性而宣告这一发展的极致。这一诗的时代因历史原因而消隐。之后,迎来的是全面更新诗歌的新的诗潮的兴起。新诗变革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诗的朦胧性的呈现,是触发诗坛情绪激动的动因之一。这原是现代艺术潮流中并不新鲜的话题,许多现代艺术大师对此都有过精彩的论述。他们确认准确的描绘并不等于真实,描绘可见的东西并不说明艺术家的独创;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往往说明才能。至于诗的主题的模糊性和多重性,更得到现代科学的有力佐证。科学的发展启示我们,对象的复杂性与模糊性有难解之缘。系统科学承认,凡与人有关联的各种系统,均存在模糊性。当代诗歌既然把人的复杂存在作为表现的基本对象,诗作为人的复杂精神的对象化,当然就具有朦胧的特性。封闭的时代业已结束。随着时代的开放而来的,必然是艺术的开放。陌生的、让人惊诧的“古怪”诗风的出现,使许多诗失去传统的明朗色调,而蒙上了一层朦胧的氛围。诗变得费解或不可解了。它意蕴甚深却不求显露;它适应当代人的复杂意识而摒弃单纯;它改变诗的单一层次的情感内涵而为立体的和多层的建构。模糊性使诗歌的错综复杂的内涵的展现成为可能。急速的节奏,断续的跳跃,以及贯通艺术诸门类手法的引用与融汇如电影蒙太奇的剪接与叠加,雕塑的立体感,音乐的抽象,绘画的线条与色彩。这些“引进”,都使新诗艺术有一个突进的扩展。这更加重了这些新诗潮对于已有新诗的挑战性。原有的艺术经验显得不够用了,或不很重要了,于是便出现忽视乃至“蔑视”传统的现象。但正如罗丹说的,“真正的艺术家总是冒着危险去推倒一切既存的偏见,而表现他自已所想到的东西”。要是说,新诗潮在它初起之时,有感于因袭力量的羁束所造成的诗的困窘与衰竭,从而表现出对于传统的某种程度的批判意向,应当认为是合理的。每一代人都在否定和批判传统,每一代人也都在创造和丰富传统。被称为“朦胧诗”的这一变革新诗的现象一经发生,诗坛旋即掀起一场广泛的、时间跨度很长的论战。由于艺术偏见的深刻和积习的沉重,加上种种复杂的非艺术因素的干扰,这一新的探求所遇到的艰难是难以想象的——前一时期甚至表现为人为的窒息。毋庸讳言,这些诗确像初潮的涌现,是幼稚的和探索性的。它们有不可回避的缺憾和不足,正如培根在《论变更》中所述:“一切生物的幼儿在最初的时候都不好看,一切变更也是如此,变更者时间之幼儿也……时间是转动不停的,所以固执旧习,其足以致乱与革新之举无异;而过于尊崇古昔将为今世所贻笑也。”时间最终将证明,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中国出现的诗的变革运动,其意义是深远的。(摘编自谢冕《<朦胧诗选)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达到极致而因历史原因消隐了的中国当代诗歌,囊括了当代生活的胜利和挫折的全部丰富性。B.“朦胧诗”使诗坛情绪激动,掀起了长期论争,而现代科学为新诗朦胧性出现的合理性提供了支持。C.时代的开放带来艺术开放,推动新诗艺术突进式更新,也促成“朦胧诗”对已有新诗的批判与创新。D.偏见、积习、非艺术因素使“朦胧诗”步腹维艰,与之伴生的诗的变革运动正走在艰难的跋涉之中。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朦胧诗”深刻的评论,是以时代的巨大变迁为背景的,历史将证明诗歌在新时期崛起的价值。B.文章引用《论变更》时提及“幼儿在最初的时候都不好看”,说明作者不回避“朦胧诗”的缺憾和不足。C.书序先从《朦胧诗选》时代背景说起,多次引名家名言,逐层论证了新诗变革运动的历史与时代意义。D.文章在论证过程中列举音乐、绘画、雕塑、电影等具体的例子,证明新诗艺术有了一个突进式的扩展。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当代诗歌发展到极致而被毁灭,而今又兴起,印证新兴诗潮的发展规律:有否定方能发展,有批判方能更新。B.对原有的艺术经验乃至传统猛烈批判,是诗歌新潮前行途中的主要动力,否则就无法打破因袭力量的羁束。C.从系统科学看,与人有关联的系统都存在模糊性,诗歌的新潮要表现复杂的事物,它当然就具有朦胧的特性。D.“朦胧诗”兴起以来,强大的因袭力量拒绝和排斥它,但是诗歌艺术的新生却使人们感受到时代跃动的活力。1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借竹楼记徐渭①①龙山子既结楼于宅东北,稍并其邻之竹,以著书乐道,而自题曰“借竹楼”。方蝉子往问之,龙山子曰:“始吾先大夫之卜居于此也,则买邻之地而宅之;今吾不能也,则借邻之竹而楼之。如是而已。”②方蝉子起而四顾,指以问曰:“如吾子之所为借者,特是邻之竹乎?非欤?”曰:“然。”“然则是邻之竹之外何物乎?”曰:“他邻之竹也。”“他邻之竹之外又何物乎?”曰:“会稽之山,远出于南,而迤于东也。”“山之外又何物乎?”曰:“云天之所覆也。”方蝉子默然良久。龙山子固启之,方蝉子曰:“子见是邻之竹,而乐欲有之而不得也,故以借乎?非欤?”曰:“然。”③“然则见他邻之竹而乐,亦借也;见莫非邻之竹而乐,亦借也;又远见会稽之山与云天之所覆而乐,亦莫非借也,而独于是邻之竹。使吾子见云天而乐,弗借也;山而乐,弗借也;则近而见莫非邻之竹而乐,宜亦弗借也,而又胡独于是邻之竹?”④龙山子矍然曰:“吾知之矣。吾能忘情于远,而不能忘情于近,非真忘情也,物远近也。请子易吾之题,以广吾之志,何如?”方蝉子曰:“胡以易为?乃所谓借者,固亦有之也。其心虚以直,其行清以逸,其文章铿然而有节,则子之所借于竹也,而子固不知也!其本错以固,其势昂以耸,其流风潇然而不冗,则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而何不可之有?”龙山子仰而思,俯而释,使方蝉子书其题,而记是语焉。(选自《徐渭集》,有删减)(注)①徐渭: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有青藤老人等别号。1.第①段“方蝉子往问之”的“之”是指。(用自己的话回答)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的表达效果。3.第④段龙山子“请子易吾之题”的原因是什么?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龙山子执意请求方蝉子说说对借竹的看法。B.龙山子建书楼渐渐兼并了一些邻居的竹林。C.方蝉子认为竹与人是互赏互鉴,互相学习。D.本文借事说理,通过对话的形式揭示主题。5.根据文意,概括龙山子最终“使方蝉子书其题,而记是语”的意图。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①,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②。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及汉武帝元朔二年,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③,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余万。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解兄子断杨掾头。由此杨氏与郭氏为仇。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驩④解。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已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久之,乃得解。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声其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惜哉!(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注)①阴贼:内心残忍。②嚼:把酒喝尽。③中訾:谓资产达到豪富的数额。④驩:喜悦欢欣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B.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C.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D.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人名和字有区别,名主要用于自称,字是古人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有关系的名字。卑对尊写信或称呼时,不能称其名,只能称字。B.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C.践更,是秦汉时的一种徭役,轮到的可以出钱雇人代替。清朝杨揆《病兵吟》“朝不得食,荷戈拓戟;暮不得息,践更行汲”与此意同。D.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后来代指朝廷、皇宫、都城。文中指皇宫。“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指帝都长安。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人杀了郭解姐姐的儿子,他查明真相后,放走了贼人,归罪于姐姐的儿子,收尸安葬。因此,获得了人们的称赞。B.朝廷要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贫,却被杨季主当县掾的儿子,推举迁徙,为此郭解哥哥的儿子砍掉了杨县掾的头,从此两家结了仇。C.轵县一个儒生批判郭解,郭解的门客就杀了儒生并割断他的舌头,郭解不知情。杀人的人最终没查出来是谁。官吏向皇上报告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表示反对。D.太史公认为:郭解状貌赶不上中等人材,也没什么豪言壮语留给世人,既然能留下美名,就值得肯定。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2)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5.郭解深受人们肯定体现在哪些事上?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流浪地球》“我一直认为,在这座城市里,我是个局外人,跟你们没有任何关系。可是现在,我亲眼看到了,就知道不管我愿意不愿意,我属于这里了。这场疫灾关系到我们所有人。”——阿尔贝·加缪(鼠疫》“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能在大海里独居……无论是谁死了,都是我的一部分在死去,因为我是人类一员。”——英国著名诗人约翰·堂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1.D2.A3.A4.(1)虚妄地称頌举荐他恐怕怀有奸邪的想法。应该交给有关部门查验来了解他的好坏。(2)后来要修治栏杆成谐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正直的臣子。”【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年轻时结交轻捷豪健的侠客,依靠侠客帮人报仇。他身高八尺多,容貌壮伟,凭借勇力闻名。四十岁时,才改变节操跟随博士白子友学习《周易》,又跟随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都能够传承《周易》和《论语》。”“借客报仇”的主语是朱云,之前断开,排除AB两项;“年四十”强调年龄,引领后文,之前断开,排除C项。故选D。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A项,“是传播儒家思想的著作中……”错误,道家和儒家学派成型之前,《周易》已经成书,后为道家和儒家所信奉。故选A。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A项,“忠正而有智谋”错误,只是华阴守丞认为的,而且“试守”的意思是试任,并不是直接任命。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相”,动作偏指一方,他;“举”,举荐;“有司”,有关部门;“案”,查验;(2)中“治”,修治;“易”,换;“旌”,表彰。【点睛】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参考译文:朱云,字游,鲁国人,后迁居平陵。年轻时结交轻捷豪健的侠客,依靠侠客帮人报仇。他身高八尺多,容貌壮伟,凭借勇力闻名。四十岁时,才改变节操跟随博士白子友学习《周易》,又跟随前将军萧望之学习《论语》,都能够传承《周易》和《论语》。喜欢倜傥洒脱的大节,当时社会上的人因此而很看重他。汉元帝时,华阴县守丞嘉向皇帝上呈密封的奏章,说:“治理的办法在于得到贤才。平陵人朱云,文武兼备,忠正而有智谋,可以让他以六百石的官秩试任御史大夫,以尽显他的才能。”元帝于是把这建议交付公卿研究,征询意见。太子少傅匡衡在对策中认为:“大臣是圣明的君王谨慎地选择的。可是嘉却曲意称颂朱云,想让他担任御史大夫,虚妄地称颂举荐他,恐怕怀有奸邪的想法,应该交给有关部门查验来了解他的好坏。”嘉竟因此获罪。成帝时,安昌侯张禹凭借皇帝老师的身份得到破格提拔,(皇上)极为尊敬推崇他。朱云上书求见成帝,说:“请求陛下赐一口尚方斩马剑,斩一个佞臣,以此来劝勉其他人。”成帝问:“你要斩的是谁呀?”朱云答道:“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道:“你一个小官居于下位而毁谤上级,在朝廷上侮辱我的老师,罪死不赦!”御史拉朱云下朝堂,朱云攀住殿上的栏杆,栏杆被他拉断。朱云大呼道:“微臣我得以和龙逄(夏桀时忠臣,因谏被杀)、比干(商纣时忠臣,因谏被杀)在九泉之下交往,也就满足了!只是不知圣朝将要怎样?”御史便把朱云拉了下去。这时左将军辛庆忌摘掉官帽,解下宫印和绶带,在大殿之上叩头,说:“朱云一向以狂傲直率之名著称于世。假如他说的有理,就不可诛杀;他说的不对,也应该宽容。臣斗胆以死相争!”辛庆忌叩头流血。(这样)成帝的怒气才消解,然后才饶了朱云。后来要修治栏杆,成帝说:“不要换了!就把旧栏杆修修,用它来表彰正直的臣子。”朱云从此后就不再做官,常居住在鄠县乡间,教授学生。有时带领着学生们乘牛车出行,探访的人都对他很敬重。薛宣为丞相,朱云前往拜见。薛宣以宾主之礼相待,并趁机挽留朱云住宿,很随便地对朱云说:“您在田野间也没有事,暂且留在我的东阁中,可以看看天下的奇士。”朱云说:“你以为我想当你的属吏吗?”薛宣就不敢再提这事。朱云七十多岁的时候,在家中去世。他病重时不请医不喝药。临终嘱咐用身上的便服入殓,棺木只需容身,墓穴只需容棺即可。(家人)只造个一丈五尺的小坟,(把他)埋葬在平陵东郭之外。2、1.A2.D3.C【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A项,“钱穆批评他对本国文化的无知”错误,钱穆只是批评了胡适不谈中国哲学,但并未批评胡适对中国文化的无知。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文章第五段……点批判了‘过热’的现象”错误,文章第五段开头列举了几种错误的表现,从本段第二句开始,重点批判的内容并不是“过热”的现象,而是缺少自信,这是属于“过冷”的现象。故选D。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A项,“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久发展的结果”错误,依据原文“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可知其逻辑关系应该是文化自信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提供更持久的力量,而非“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持久发展的结果”。同时,依据全文相关论述内容,文化自信并非是一个国家、民族持久发展就必然会产生的结果。B项,“而如果无法赢得文化他信,文化自信也不会产生”错误,依据原文“只有努力赢得文化他信,文化自信才会不断增强,才会更加坚定”所体现的逻辑关系,体现的是赢得文化他信,会让文化自信不断增加增强、更加坚定。但无法得出“如果无法赢得文化他信,文化自信也不会产生”的推断,因为依据文意,文化自信并非是依赖文化他信而产生,文化他信只是促进了文化自信的发展。D项,“如何让中华文化赢得更广泛的他信,这比单纯的文化自强更为重要,更为迫切”错误,“文化自强”属于文化自信的范畴,就全文来看,文中并未强调文化他信要比文化自信更为重要,更为迫切。同时依据原文“可以说文化他信是文化自信的发展结晶”,也就是说只有实现文化自信,才有文化他信的可能,所以也不能得出文化他信比文化自强更为重要,更为迫切。故选C。【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的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3、《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愤、臆、蛾、缕、盈。4、A【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字音字形的能力。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B项,“膨涨”应改为“膨胀”;C项,“驱动挡”应改为“驱动档”;D项,“蜿(wǎn)”应改为“蜿(wān)”故选A。5、1.对比手法,将洛浦美丽的风光与岭南崇山恶劣的瘴疠之气对比。突出现在被流放的凄苦,抒发了思国怀乡的感情。2.①“天长地阔岭头分”表达了与朋友同僚的惜别与思念家乡之情。②颔联表达了对流放之地的野僻荒蛮的失落之感。③颈联表达了流落天涯的飘零、孤独与对家乡故地的思念。④尾联表达了对重新得到皇帝起用、为朝廷效力的渴盼之情。【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句的表达效果以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样的手法,点明作用和效果。“洛浦风光何所似”的意思是“洛水两岸风光何其美丽”,诗人回忆自己家乡美丽的风光,“崇山瘴疠不堪闻”的意思是“这里的重山雾瘴难以忍受”,想象崇山可怕的湿热蒸郁之气,两相对比,倍觉凄苦,第二联写景,以对比的镜头,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首联即切题“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是描写过大庾岭的情景,过了岭就是“蛮荒”之地风土人情大不一样了,诗人以自然之景表现游子浓郁的深情,联系注释,“杜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沈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可概括出“表达了与朋友同僚的惜别与思念家乡之情”;颔联写景,以对比的镜头,回忆自己家乡美丽的风光,想象崇山可怕的湿热蒸郁之气,行将踏上瘴气弥漫的南国之地,两相对比,倍觉凄苦,联系注释“作者和杜审言都于神龙初年(705)流放岭南”,可概括出“表达了对流放之地的野僻荒蛮的失落之感”;颈联转为怀友,“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上句中的人指杜审言,意思是“南海风高浪急,你可平安地渡过去了吗?是否已到达了峰州呢?”下句“北望”似说自己,又似与朋友谈心,看那鸿雁到了衡阳就不用再向南飞了,待春暖花开就可返回故里,言外之意是“我们还不如雁,只能继续行役向南,归期无望”,可概括出“表达了流落天涯的飘零、孤独与对家乡故地的思念”;尾联回应首联,婉转地表达了盼赦的愿望,“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是写京都长安与岭南流放地之间虽然山重水复相距万里,但隔山隔水,隔不住思念君王的心,诗人所日夜盼望的是再拜见贤明君王的那一天,可概括出“表达了对重新得到皇帝起用、为朝廷效力的渴盼之情”。【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6、吴宫花草埋幽径君子生非异也为谁流下潇湘去有杀身以成仁鹫翎金仆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厚积而薄发登山则情满于山【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注意以下词语的书写:幽、生(通假字)、潇湘、鹫、翎、仆姑、属、薄。7、1.B2.①事务繁忙,心理疲惫;②良心未泯,有一定的道德观念;③胆小怯懦,明哲保身,老于世故。3.①出人意料,情理之中:成熟因害怕受到孩子们的牵连而狂奔逃离,而后却被孩子们相救,出人意料;成熟越害怕惹事上身越狂奔得厉害,导致最后摔得不省人事,合情合理。②对比鲜明:成熟之前的“不顾孩子们”与摔昏迷后“被孩子们救助”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凸显人物形象特征。③突出主题:批判成人世界的复杂功利,赞美孩童世界的质朴纯真。④戛然而止,含蓄隽永,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本题B项,“立刻逃命似的奔跑”错误,原文是“于是,他抬腿便走,走得比先前快了许多,全然没了散步的韵味,倒像是匆匆忙忙赶路”,并非“立刻逃跑”。故选B。2.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把握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根据“那平日里因事务繁忙、竞争激烈而导致的神疲心累的感觉便可得到些排解”,可以看出成熟平时事务繁忙,心理疲惫;根据“他想劝小孩不要在水里嬉闹,可刚刚将口张开”“心想这里一个行人也没有,船要弄翻了咋办?救吧,自己水性又不好,有危险;不救吧,良心又过不去,弄不好还有道德责任”,可以看出成熟良心未泯;根据“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要一喊,万一有小孩吃了一惊而掉水里了或恰好这会儿他自己掉下去了,那不是没事找事吗”“成熟回头一望,以为出事呐,耳畔随即响起了压根儿不存在的虚幻的呼救声,当即他下意识地使出浑身劲头,如同百米赛跑一般朝前冲去,他要尽快冲出这个是非之地,那样子简直像是逃命”,可以看出成熟胆小怯懦,明哲保身。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作用和表现手法的能力。本题探究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节的角度分析思考,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二,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一般情节在开头,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或者埋下伏笔;在中间,承上启下;情在结尾处,情节上照应前文。三,情节与小说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四,情节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者揭示主旨。小说前文一直在写成熟的心理矛盾,怕孩子们出事,又怕就孩子们时自己出事,既良心未泯,又明哲保身,所以当看到孩子们的船不停摇晃时就逃命似的跑,结果却由于跑得太快而摔倒,结尾却是孩子们把他送到了医院,使小说收到了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成熟想逃离是非之地与孩子们立刻把他送到医院,形成了鲜明对比,衬托出孩子们的善良和成熟的功利事故;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批判成人世界的复杂功利,赞美孩童世界的质朴纯真。同时,小说并没有写成熟住院之时和出院之后的事,结尾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比如成熟是不是心灵受到了震撼,以后会不会变得更加善良等。8、1.(1)人人都有各自的命运,但是都应当懂得像瓦一样尽责坚守,彼此团结,和谐相处。(2)每一个在瓦下成长最后又离开瓦屋的孩子,最终都会深深怀念自己的故乡。2.①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瓦与风一静一动、一坚守一闯荡的特点。②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风和瓦以乡村夫妻的情感和动作,饶有趣味。③以风和瓦缠绵又纠缠的物事含蓄地写出了乡村夫妻的情事,富有乡村生活普遍、平凡而有趣的气息。3.①呼应文章第一段,再次突出瓦(屋)给乡下人以温暖;②表达我对温暖如春的乡村瓦屋生活的怀念;③呼应标题(点题),揭示“瓦下听风”听出的人生哲理/启迪。4.①瓦象征乡村与家,让人温暖踏实;②瓦是“我”早年乡村生活的温暖记忆,渐渐烙下了“我”对乡村的深情;③瓦象征默默不语,任劳任怨的村妇;④瓦意味着坚守职责和遵守规矩;⑤瓦意味着恬淡自信,过好自己的人生;⑥瓦象征着离乡游子深沉的乡土情结。【解析】

1.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瓦有瓦的命运,瓦也有瓦的规矩”,句前是“每一片仰瓦的大头都要压在上一片仰瓦的小头下,每一片扣瓦的小头都要压在上一片扣瓦的大头下,而且所有的扣瓦都要压住仰瓦的边沿,这样严严实实,一丝不苟,才能遮风挡雨,营造一个温暖的家”,瓦的命运就是为主人遮风挡雨,瓦需要按照规矩排列的房屋之上,否则做不到遮风挡雨,人要学习的就是瓦的尽责坚守,彼此团结,和谐相处。“每一片青瓦下,都沉睡着一粒怀乡的种子”,重点词语是“怀乡”,即怀念家乡,一辈一辈的孩子长大后走出大山、没有多少闲暇回老家,但相信他们终会怀念瓦下听风的日子,揭示了主题。2.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把“瓦”比作“从不喜欢外出的主妇”,把“风”比作“一年四季在外面闯荡的男人”,生动形象地突出了瓦与风一静一动、一坚守一闯荡的特点;“瓦仿佛是从不喜欢外出的主妇,风就是一年四季在外面闯荡的男人,一回来就带些外面的小玩意,讲讲外面的小故事,把瓦哄得服服帖帖”,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风和瓦以乡村夫妻的情感和动作,饶有趣味;“当然,有时候瓦与风也会吵嘴甚至打架,夜里总有些瓦从瓦楞间翻起来,与风纠缠,有的还从房顶上落下,摔得粉身碎骨”,以风和瓦缠绵又纠缠的物事含蓄地写出了乡村夫妻的情事,富有乡村生活普遍、平凡而有趣的气息。3.此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通读文章,理解文意,从内容和结构分析作用。(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庄稼都收种完毕,梅雨时节或者霜雪天气,无所事事的大人小孩子就团聚在一起烤火做些家务”,呼应“瓦是乡村的外衣”,再次突出瓦(屋)给乡下人以温暖;“但更多的时候,我则喜欢钻进温暖的被窝,垫着枕头靠着墙壁看小说,这样身心都温暖如春”,表达我对温暖如春的乡村瓦屋生活的怀念;“有一天,我合上杂志,听着瓦上风声,突然明白,每一个人都在羡慕别人的人生,其实每一个人只能经历一种人生,通过小说,可以品味别人的酸甜苦辣,可以经历各种人生”,呼应标题“瓦下听风”,揭示“瓦下听风”听出的人生哲理,听出了一个人只能依据自己的特点,经历一种人生并过好自己的人生的道理,不重复或者模仿别人的人生。这也是是文章的主旨。4.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2)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看到了瓦,也就看到了家,心里就踏实了”,可知瓦象征乡村与家,让人温暖踏实;“每一片仰瓦的大头都要压在上一片仰瓦的小头下,每一片扣瓦的小头都要压在上一片扣瓦的大头下,而且所有的扣瓦都要压住仰瓦的边沿,这样严严实实,一丝不苟,才能遮风挡雨,营造一个温暖的家”,可知瓦是“我”早年乡村生活的温暖记忆,渐渐烙下了“我”对乡村的深情;“瓦仿佛是从不喜欢外出的主妇”,可知瓦象征默默不语,任劳任怨的村妇;“瓦有瓦的命运,瓦也有瓦的规矩,乡下人肯定早就读懂了这些”,可知瓦意味着坚守职责和遵守规矩;“有一天,我合上杂志,听着瓦上风声,突然明白,每一个人都在羡慕别人的人生,其实每一个人只能经历一种人生,通过小说,可以品味别人的酸甜苦辣,可以经历各种人生。一个人过好自己的人生,此生才有意义,重复或者模仿别人的人生既不可能也毫无意义”,可知瓦意味着恬淡自信,过好自己的人生;“我相信,每一片青瓦下,都沉睡着一粒怀乡的种子,总有一天,他们会在风中醒来,听听风中的故事。我相信,每一条都市大街上,都有来自乡下的孩子,总有一天,他们会怀念瓦下听风的日子”,可知瓦象征着离乡游子深沉的乡土情结。【点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较为浅显,不难理解,深层含义要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注意是对某事物的赞美,或是对某种人的鞭挞等。9、1.A2.D3.D【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曲解文意,“消隐了的中国当代诗歌”说法有误,消隐的不是中国当代诗歌,而是中国当代诗歌中“有过一个划时代的发展阶段”。故选A。2.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列举……例子,证明……”是举例论证的表述,D项涉及的“电影蒙太奇的剪接与叠加,雕塑的立体感、音乐的抽象、绘画的线条与色彩”是对“贯通艺术诸门类手法的引用与融汇”的具体说明,是从理论上论述朦胧诗的“古怪”诗风。因此,D项对论证方法及其目的的理解都是错误的。故选D。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A项,理解有误,依据第一段“中国当代诗歌有过一个划时代的发展,它以囊括了当代生活的胜利和挫折的全部丰富性而宣告这一发展的极致。这一诗的时代因历史原因而消隐。之后,迎来的是全面更新诗歌的新的诗潮的兴起。”可知,“当代诗歌发展到极致被毁灭”这一说法不准确,诗歌不是被毁灭,而是那个极致发展的时代消隐了,而新诗潮的兴起其实就是代表着诗歌的再次兴起。B项,说法不全面,诗歌新潮前行途中的主要动力,不只是批判传统,还要创造和丰富传统。C项,逻辑推理过程有错误,原文是“当代诗歌既然把人的复杂存在作为表现的基本对象,诗作为人的复杂精神的对象化,当然就具有朦胧的特性”,前提应该是要表现人的复杂存在,不是复杂的事物。故选D。10、1.龙山子问他筑楼以及题名为“借竹楼”的原因。2.用反复及反问的修辞,多次反复“亦借”“弗借”,以“而又胡独于是邻之竹”的反问,强调龙山子对待外物缺少统一的标准,受到自身位置、眼界的束缚。3.认识到自己“借竹”源于不能忘情外物,易名以期开阔心胸。4.B5.记录下自己的检讨、反省;表达了对“借竹”的深刻理解: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必得到、占有,而应体其意,用其神,来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品格。【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语(代词)含义的理解能力。理解词语的方法主要有:(1)联系上下文。如果是一个句子中的词语(比如代词),应该遵循“词不离句”的原则来理解,联系上下文字找出其正确解释。(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有些词语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借助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3)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一些词语的理解,即通过具体可感的词语进行换词,可以大体明白词语的含义。(4)拆分法。词语一般是由几个字组合而成的,我们可以先把词先拆开理解,再把意思合起来就可以组合出词语的含义。(5)看修辞义。比如比喻象征义、双关义等等。此题可结合上下文来判断“之”的指代意义,上文有“龙山子既结楼于宅东北,稍并其邻之竹,以著书乐道,而自题曰“借竹楼””,意思是“龙山子在自己的宅第东北方盖好了一座书楼,位置略微靠近邻居的竹林,不管是写书、读书或者朋友聚集谈笑,都在这座书楼上。并且自己题写了‘借竹楼’楼名”,意思是“龙山子在自己的宅第东北方盖好了一座书楼,位置略微靠近邻居的竹林,不管是写书、读书或者朋友聚集谈笑,都在这座书楼上。并且自己题写了“借竹楼”楼名”,可以提炼出“龙山子筑楼并为书楼命名为‘借竹楼’”;再看下文方龙子的回答“始吾先大夫之卜居于此也,则买邻之地而宅之;今吾不能也,则借邻之竹而楼之。如是而已”,意思是“如果一开始先父就选择在这里定居的话,一定会买现在邻居家的这块土地来建造房屋;如今我没有能力买地,只好借邻居家的竹林为景致而在它旁边盖楼。只是这样罢了!”“如是而已”意味着前面便是对“之”字的回答,即“筑楼的原因”。再根据行文脉络思考,第②段往后依然属于“之”的内容,一人连续发问,一人逐一回答,层层铺垫直到④,“胡以易为?”(为什么要改动它呢?)“而何不可之有?”(有什么不可以的呢?)再联系第③可以看到中心话题为“借”,据以上分析得出“之”的第二层内容“题名为‘借竹楼’的原因”。综上所述确定答案为:“之”字是指龙山子问他筑楼以及题名为“借竹楼”的原因。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要做好此题,一定要熟悉常见的修辞手法及答题模式,比如,反问修辞,答题模式为:这个句子使用了反问修辞手法,意思是说……鲜明强烈地写出了(什么观点态度、情感、价值观),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并巧妙地点明题意(升华主题)。反复修辞答题模式:突出了……强调了……的感情,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排比修辞的答题模式为:这个句子使用了排比修辞手法,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气势更强烈,强调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本题题干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意味着首先明确手法(反复和反问);其次根据题干中“第③段”获悉答题区间;最后结合相关文句分析内容,以及对于情感的效果。多次用“借”字,可见修辞有间隔“反复”;,“而又胡独于是邻之竹?”意思是“又何必唯独要‘借’邻居家的竹林呢?”可见也用到了反问修辞;整体上本段句式整齐,结构对称,朗朗上口,也用到了排比修辞。三种手法共同点都在于突出强调内容(浅层)和情感(深层),由借竹引出“山云天”等不同的对象,要说明的道理便是虽然内容不同但都是借,从而“强调龙山子对待外物缺少统一的标准,受到自身位置、眼界的束缚”。深层情感的把握可以借助下一段“龙山子矍然曰:‘吾知之矣。吾能忘情于远,而不能忘情于近,非真忘情也,物远近也。’“大意是“龙山子很吃惊地说:‘我知道了。我能对远的东西忘情,却不能对近的东西忘情,这不是真忘情,只是物有远近罢了。’”答题模式可以概括为:明手法+析内容+点效果。3.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具体而言属于原因分析题,这是一道很典型的问题,应该积累答题技巧。答案一般在上下文,注意抓关键词语。首先要仔细解读题干“第④段龙山子‘请子易吾之题’的原因是什么?”明确答题区域具体到相关句子。首先准确理解句子,“请子易吾之题”的意思是“请您改一改我题写的楼名”,然后把相关句子放到原文中,进一步扩展语境为“龙山子矍然曰:‘吾知之矣。吾能忘情于远,而不能忘情于近,非真忘情也,物远近也。请子易吾之题,以广吾之志,何如?’”从前语境看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为“借竹”源于不能忘情外物,从后语境看感觉“易名”(改名字)“以期开阔心胸”,可以开阔心胸。最后根据以上分析整理本题答案。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题首先要提取信息,然后加以筛选整合。对照选项内容,判明信息的指向,灵活理解、智慧辨析,一定要耐心细致逐字逐句推敲充分借助语境,即上下文。A项,“龙山子执意请求方蝉子说说对借竹的看法”,正确;文中提到“方蝉子默然良久。龙山子固启之”,这里“执意请求”的内容是关于借竹的看法。B项,“龙山子建书楼渐渐兼并了一些邻居的竹林”,理解错误;原文说“稍并其邻之竹”,大意是位置略微靠近邻居的竹林,“并”,是靠近挨近的意思,而非兼并;根据后文“借竹楼”也可以判断,不是兼并,而是借用。C项,“方蝉子认为竹与人是互赏互鉴,互相学习”,正确;从问答间可以见出就是在讲这个道理。D项,“本文借事说理,通过对话的形式揭示主题”,正确;本文借筑楼和“借竹楼”这个命名说事,可见“借事说理”是正确的,行文脉络也是通过方山子和方蝉子的对话来结构成篇。故选B。5.本题考查对写作意图的理解概括能力。所谓写作意图,也就是写作目的,即作者的主旨思想所在。这类题是语文阅读里面常考的题型,变式问法主要有主旨题、表达方式题、某句话作用等等,这些题型主要考查的就是同学们是否对文章有了深入透彻的理解,从各个角度出题,让同学们能够自圆其说。答题时尽量从原文中找依据,不要偏题,以作者写作意图为中心,不要进行主观臆断。如果是主旨题目,可从首尾段和各段首尾句筛选答案,如果是某句话某个字的好处,就要围绕上下文去说,在第一段就起到的是统领全文的作用,在最后一段起到的是就是总结全文的作用,而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就要具体结合句子去展开说。总之需要灵活应变。本题信息源在最后一段“龙山子仰而思,俯而释,使方蝉子书其题,而记是语焉”,意思是“龙山子俯仰思索了一番,终于感到释怀,就让方蝉子写下了题目,记下了这些话”,而思索的内容就是方蝉子借竹给方龙山的启示,再结合“其心虚以直,其行清以逸,其文章铿然而有节,则子之所借于竹也,而子固不知也!其本错以固,其势昂以耸,其流风潇然而不冗,则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而何不可之有?”“则近而见莫非邻之竹而乐,宜亦弗借也,而又胡独于是邻之竹?”确定答案为:记录下自己的检讨、反省;表达了对“借竹”的深刻理解: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必得到、占有,而应体其意,用其神,来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品格。【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龙山子在自己的宅第东北方盖好了一座书楼,位置略微靠近邻居的竹林,不管是写书、读书或者朋友聚集谈笑,都在这座书楼上。并且自己题写了“借竹楼”楼名。龙山子的朋友方蝉子问他筑楼以及命名的原因,龙山子说:“如果一开始先父就选择在这里定居的话,一定会买现在邻居家的这块土地来建造房屋;如今我没有能力买地,只好借邻居家的竹林为景致而在它旁边盖楼。只是这样罢了!”方蝉子站起来,朝四周看了看,用手指着说:“如此说来,你想要借的,只不过是邻居的竹林吧?不是这样吗?”龙山子回答说:“不错。”方蝉子又问:“那么邻居的竹林之外,又是什么呢?”“是其他邻居家的竹林。”“其他邻居家的竹林以后,又是什么呢?”“是会稽山绵延在南方,并逶迤向东边伸展的地方。”“会稽山之外,又是什么呢?”“是云天覆盖的地方。”方蝉子沉默了许久。龙山子坚持着请求他开口说话,方蝉子说:“你是看到邻居的这片竹林,希望拥有它却无法做到,所以才说‘借邻居的竹林’吧?不是这样吗?”“是的。”“既然这样,那么看到其他邻居家的竹林而快乐,也应该把它说成是‘借’的;看到不是邻居家的竹林而快乐,也应该把它说成是‘借’的;又远远看到会稽山和云天覆盖的地方而快乐,也莫不应该说成是‘借’的,但你却唯独想‘借’这邻家的竹林。如果你快乐地看到云天,你也不认为它是借来的;快乐地看到会稽山,你也不认为它是借来的;那么快乐地看到近处属于自己的竹林,也应该不必看成是借来的,又何必唯独要‘借’邻居家的竹林呢?龙山子很吃惊地说:“我知道了。我能对远的东西忘情,却不能对近的东西忘情,这不是真忘情,只是物有远近罢了。请您改一改我题写的楼名,来开阔我的心胸,怎么样?”方蝉子说:“为什么要改动它呢?那些所说的要‘借’的东西,在竹子里本来就有。那心胸的谦虚与正直,那行为的清廉与飘逸,那文章的铿然有声而坚持气节,就是你从竹子那里借来的,而你竟不知道!那根系的盘错和牢固,那拔地而起的昂然气势与高耸,那风格的洒脱而不累赘,就是你从竹子那里借来的,而你竟不知道!题为‘借竹楼’,有什么不可以的呢?”龙山子俯仰思索了一番,终于感到释怀,就让方蝉子写下了题目,记下了这些话。11、1.C2.C3.D4.(1)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2)但是天下的人们,无论是贤人还是不肖之人,无论是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都仰慕他的名声,谈论游侠的都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5.①有人对郭解态度不尊重,门客就难以忍受。②有很多人半夜上门拜访,请求把他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③贵为将军的人主动替他求情。④有人得罪郭解,别人主动为他复仇。【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之”是“到,去”的意思,后面的宾语是“旁郡国”,二者之间不能断开,这就排除A和D;后半句意思是“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两个“事”一个做宾语,一个做主语,中间要断开,排除B。故选C。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清朝杨揆《病兵吟》‘朝不得食,荷戈拓戟;暮不得息,践更行汲’与此意同”错误,诗句里是“轮流,替换”的意思,与前面的意思不同。故选C。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