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象野外种群监测技术规范_第1页
亚洲象野外种群监测技术规范_第2页
亚洲象野外种群监测技术规范_第3页
亚洲象野外种群监测技术规范_第4页
亚洲象野外种群监测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DB53/TXXX—2021亚洲象野生种群监测技术规程本文件规定了亚洲象(ElephasmaximusLinnaeus)野生种群监测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工作、个体及群体特征识别监测、数量和群体结构监测、活动范围监测、主要行为监测和人象冲突情况监测。本文件适用于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实施的亚洲象野外种群监测工作,其他组织开展的野生亚洲象相关监测工作也可参照本文件。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人象冲突Human-elephantconflict(HEC)指人类和亚洲象为了满足各自生存空间和资源的需要而发生的冲突。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人对亚洲象的伤害,主要表现在人类生产活动对亚洲象产生的干扰;二是亚洲象活动对人身安全和财产的威胁,主要表现在伤害人畜、盗食和毁坏农作物、破坏房屋及农具等。3.2生境Habitat指生物的个体或种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3.3独象Loneelephant指一般指单独活动的亚成年或成年雄象,雄象会在12岁~15岁之间离开原生群体,除发情期外几乎都是单独活动。3.4象群Elephantherds指由具有血缘关系的雌象个体和幼象组成的群体,通常由一头成年雌象担任首领。少数情况下,也存在具有血缘关系的亚成年雄象组成的临时性联结群体。3.5种群Population指同一时间内生活在一定区域内、能互相交配繁殖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2DB53/TXXX—20214基本工作4.1监测对象监测工作对象为野生亚洲象,包括独象和象群。4.2监测内容监测内容应主要包含以下方面:a)野生亚洲象个体及群体特征识别;b)野生亚洲象数量和群体结构;c)野生亚洲象活动范围;d)野生亚洲象主要行为;e)人象冲突。4.3监测区域监测区域主要涉及到目标亚洲象分布和活动的州(市)、县(区、市)、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及村民小组的具体地点。4.4监测程序监测程序如下:a)确定具体监测对象和内容;b)制定详细监测计划:包括监测因子、指标、方法、区域、时间、实施程序和人员组织等;c)实施野外监测工作;d)整理、分析监测数据及样本,建立数据库;e)编写监测报告;f)监测资料归档保存。4.5监测方式4.5.1按照本文件规定的监测对象、监测内容、监测区域、监测方法、监测时间、监测频次、监测记录、监测成果等实施的定期、定点、定对象监测活动。4.5.2应根据监测对象、监测内容和当地开展实际工作,宜以多种监测方法组合应用的方式科学开展监测工作。5野生亚洲象个体及群体特征识别监测5.1监测因子5.1.1野生亚洲象个体:包括耳、鼻、门齿、背、尾、局部组织变化、面部骨骼以及其他特征。5.1.2野生亚洲象象群:包括年龄、性别、个体数量、亲缘关系。5.2监测指标5.2.1包括亚洲象个体识别、象群特征、个体及群体命名、象群社会关系。5.2.2监测指标的含义参见附录A。3DB53/TXXX—20215.3监测方法5.3.1可采用跟踪调查法、无人机法、红外相机法(参见附录B)进行监测。5.3.2监测记录表格详见附录C中表C.1,亚洲象个体判别方法参见附录D。5.4监测频次每年应至少开展1次系统地监测工作。同时也可结合日常的野生亚洲象监测工作进行数据的更新。6野生亚洲象数量和群体结构监测6.1监测因子包括野生亚洲象实体数量、性别、年龄、粪便、足迹、食痕、其他痕迹、生境类型、立地、人为干扰情况等。6.2监测指标6.2.1包括野生亚洲象的数量动态、性别比例、年龄结构、迁入率和迁出率。6.2.2监测指标的含义参见附录A。6.3监测方法6.3.1可根据监测对象监测的难易程度,可具体采用如下方法:a)针对可直接监测到的独象和象群,可采用跟踪调查法、无人机法进行同步调查,即针对同一区域(没有地理隔离)的亚洲象种群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天)同步开展调查,监测记录表格详见附录C中表C.2;b)对于较难监测到的的独象和象群,可结合样线法、访问调查法、红外相机法、粪球测量法(参见附录B)进行监测,监测记录表格详见附录C中表C.3、C.4、C.5、C.6。6.3.2野生亚洲象数量统计和群体结构数据分析参见附录E。6.4监测频次每年应开展1~2次系统地监测工作,每次工作周期宜为3d。同时也可结合日常的野生亚洲象监测工作进行数据的更新。7野生亚洲象活动范围监测7.1监测因子监测因子包括以下内容:a)活动位点;b)活动时间;c)生境类型,其主要类型包括: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竹林、稀树灌木草丛、茶园、咖啡园、橡胶林、香蕉地、思茅松林、西南桦林、桉树林、果园、河流、村寨、道路、裸地、草丛、水稻、玉米、甘蔗及其他;d)立地。7.2监测指标4DB53/TXXX—20217.2.1包括野生亚洲象的活动范围、移动轨迹、活动节律。7.2.2监测指标的含义参见附录A。7.3监测方法7.3.1可采用跟踪调查法、无人机法、红外相机法、样线法、访问调查法进行监测,对亚洲象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信息进行监测,利用活动位点信息、GPS工具等记录活动轨迹。7.3.2监测记录表格详见附录C中表C.7。7.4监测频次根据亚洲象保护、管理、预警的需求选择监测频次。8野生亚洲象主要行为监测8.1监测因子监测因子包括以下内容:a)监测对象;b)主要行为类型;c)记录时间;d)生境类型;e)人为干扰,主要类型包括:农业生产、基建、工业、道路、开矿、放牧、旅游、狩猎、砍树、砍柴、采集及其它。8.2监测指标8.2.1包括野生亚洲象主要行为的时间节律、空间规律、时间分配。8.2.2监测指标的含义参见附录A。8.3监测方法8.3.1可采用跟踪调查法、无人机法进行监测,监测记录表格见附录C中表C.8。拍摄的行为影像数据需进行备份分类后再进行统计分析,建立数据集,亚洲象主要行为类型和描述参见附录F。8.3.2行为数据的记录可采用全事件记录法和瞬时扫描法,独象的行为监测可采用全事件记录或瞬时扫描法,象群的行为监测采用瞬时扫描法。上述方法描述具体如下:a)全事件记录即在调查时间内记录观察到的全部行为;b)瞬时扫描法即扫描某一时间点群体内每个个体的行为进行记录,扫描的时间间隔固定。8.3.3结合管理或研究的需要,按季节或按不同生境进行开展,按季节进行的行为学观测每年不少于2~4次,分别为3月、6月、9月、12月,每次监测时间不少于5d;按亚洲象生境类型的监测应包含不同的目标生境开展,监测时间可根据某一生境的最小利用时间确定,原则上不少于5d。其他目的的行为监测按照需要设定监测时间及频次。9人象冲突情况监测9.1监测因子野生亚洲象肇事时间、地点、类型、程度、肇事者情况、赔偿情况;野生亚洲象伤亡时间、地点等。5DB53/TXXX—20219.2监测指标9.2.1包括人象冲突的肇事频次、肇事强度、肇事规律、冲突原因。9.2.2监测指标的含义参见附录A。9.3监测方法9.3.1直接调查法根据人象冲突发生时间和地点进行及时监测,若是在日常监测中发现冲突正在进行,应立即开展实时记录。可利用跟踪调查法、无人机法、样线法、访问调查法进行监测,监测记录表见附录C中的表C.9~C.10。9.3.2间接调查法利用二手资料收集法采集保险公司的保险数据和相关保护管理部门的肇事数据,进行相关的数据分10监测成果10.1监测报告10.1.1监测工作组织机构应周期性编制亚洲象野外种群监测报告,宜为季度或年度。10.1.2监测报告正文内容可包括监测工作背景、监测工作概况、监测方法、监测结果与分析、下一步监测计划、面临的威胁及保护对策建议。10.2监测数据库包括如下内容:a)野生亚洲象个体及群体识别特征数据集;b)野生亚洲象数量和群体结构数据集;c)野生亚洲象活动范围数据集;d)野生亚洲象主要行为数据集;e)人象冲突数据集。10.3影像资料监测工作中采集的监测照片、视频。6DB53/TXXX—2021(资料性)野生亚洲象监测指标体系亚洲象野生种群监测指标体系及其含义如表A.1所示。表A.1亚洲象野生种群监测指标体系亚洲象实体数量、性别、其他痕迹、生境、立地、监测对象、主要行为类7DB53/TXXX—2021(资料性)监测方法操作细则B.1跟踪调查法亚洲象监测员根据亚洲象的活动规律确定亚洲象活动的大致区域,按(2~3)人一组分为若干小组,找到目标种群后,保持安全距离对亚洲象进行持续的跟踪调查,按监测要求观察和记录目标亚洲象的情况,拍摄监测照片和视频。B.2无人机调查法调查前利用访问调查初步掌握亚洲象分布区域,再由当地亚洲象监测员对亚洲象大致活动位置与数量进行摸排,然后利用无人机对独象或象群进行仔细搜索,确定目标位置,仔细观察、拍摄及记录。B.3红外相机调查法红外相机的布设方式根据监测目的有所区别,针对某一区域的野生亚洲象进行数量排查或活动范围的监测应采取公里网格的布设方式均匀布设相机,而针对固定对象的个体及群体特征识别等监测应在目标亚洲象经常活动或可能经过的区域布设红外相机。红外相机的布设高度应在4m以上,避免被亚洲象频繁破坏,布设位置相对隐蔽,编号牌不宜采用反光、亮色的材质,布设和维护时按要求填写表B.7。拍摄模式应为视频+照片,每次视频录制不低于30s,每次拍照相片不少于3张,带有照片实时传输功能的红外相机要布设在传输信号稳定区域,要注意定期进行相机维护和数据回收。B.4样线法B.4.1具体操作方法监测人员应根据野生亚洲象的活动习性和分布范围预设监测样线,监测以1km/h~2km/h的行进速度,边走边观察左右两侧各5m内的亚洲象痕迹类型、实体数量(实体数量的观察距离依据实际情况来定,确保在安全距离内)。在沿样线行进过程中,仔细观察样线上两次监测间隔期内的亚洲象活动情况,对所发现的亚洲象实体和各种活动痕迹,按要求记录。行进中用GPS仪或手机记录轨迹信息,生成KML或KMZ轨迹文件。每条样线间隔5d~10d后做一次重复监测。B.4.2样线调整和标记在开展第一次监测工作时,监测人员可根据亚洲象的实际活动区域、监测小区的地形地貌、道路通达性以及植被等情况,对预设监测样线的走向和长度进行适当调整,从而确定出固定监测样线。除采用GPS等手段进行样线和记录点的准确定位外,监测人员还可同时采取绑有色布条、涂红色油漆、其他标记、文字补充描述等方式,对样线起点、重要拐点、终点等关键地点进行标记或描述。8DB53/TXXX—2021B.5粪球测量法亚洲象的年龄可结合粪球的大小来判定。首先在野外采用样线法、无人机调查法等监测亚洲象个体,观察到排便后记录排便个体与时间、排便位点等信息,待亚洲象个体走远后迅速进行粪球的测量,这期间需要(2~3)人配合以保证安全。若要采集粪便样品,需带上一次性无菌乳胶手套,剥取亚洲象新鲜表层粪便,置于采样管中,倒入75~95%的乙醇直至没过粪便样品,贴上标签,常温保存,采样中注意避免样品的交叉污染。采样过程中通过资料查询及访问法对亚洲象名称、年龄、性别等特征进行收集,并按要求进行记录。B.6访问调查法在其他手段难以观测到该区域的亚洲象时,采用访问调查法进行监测。制作相应的访问调查表,对该地区的林业和草原主管部门、乡镇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保护区管护所与管护站工作人员、亚洲象监测员、护林员和村民等进行访问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活动于该区域的亚洲象种群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分布范围、健康状况等,按要求进行记录。9DB53/TXXX—2021(规范性)野生亚洲象监测记录表格表C.1至表C.10具体给出了野生亚洲象监测工作中需要使用的表格样式。表C.1野生亚洲象个体及群体特征识别记录表数码/单反相机;无人机;红外相机;手机;其他:独象象群注1:个体/群体名称:独象通常以当地习惯称谓或某一形态命名;象注3:亲缘关系:可观察到的或通过访查的亲缘关系,母子/兄/弟/姐/妹,填写关系DB53/TXXX—2021表C.2野生亚洲象数量同步调查表坡位:山脊,上部,中部,下部,沟谷,平地坡向东,东北,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农业生产,区基建,工业,道路,开矿,放牧,旅游,狩猎,砍树,砍柴,采集,其它:表C.3样线调查表出发位置州/市市/县)乡(镇、林场)村结束位置州/市市/县)乡(镇、林场)村小组调查人:填表人:监测样DB53/TXXX—2021性注1:实体包括活体和尸体,如见到尸体,应在备注中注明。发现实体则DB53/TXXX—2021表C.4野生亚洲象访问调查表区域位置州/市市/县)乡(镇、林场)村小 DB53/TXXX—2021表C.5红外相机安装护记录表 安装位置:乔木,树种:其他:安装生境特点:小路,兽道,山坡,山脊,垭口,林间开阔地,溪边,水塘,石洞旁,倒木,其它:坡位:山脊,上部,中部,下部,沟谷,平地北DB53/TXXX—2021表C.6亚洲象粪便测量记录表位置州/市市/县)乡(镇)村小组小地名:粪球长条形粪堆其它无微弱明显有无新鲜相对新鲜轻度腐败足迹食痕卧迹滑痕玩耍痕迹其它,注:应采集距离≤1m且具有完整粪球的粪堆,测量3个最大最完整粪球的直径、高和周长。若粪堆中只有1或2个DB53/TXXX—2021表C.7野生亚洲象活动范围监测记录表监测对象独象/象群名称)年龄及性别(头):成年雄象成年雌性开始记录位置州/市市/县)乡(镇、林场)村小组小地名: 结束记录位置州/市市/县)乡(镇、林场)村小组小地名: ::度DB53/TXXX—2021表C.8野生亚洲象行为监测记录表区域位置州/市市/县)乡(镇、林场)村注:人为干扰情况包括干扰类型及强度:农业生产、基建、工业、道路、开矿、放牧、旅游、狩猎、DB53/TXXX—2021表C.9野生亚洲象肇事记录表位置州/市市/县)乡(镇)村小组小地名:坡位:山脊,上部,中部,下部,沟谷,平地破坏农作物,农作物名称:损坏数量/面积:损坏类型:采食,破坏破坏经济作物,作物名称:损坏数量/面积:损坏类型:采食,破坏破坏房屋设施,设施名称:损坏数量/面积:损坏程度:轻微,严重伤害家畜,家畜名称:数量:伤害程度:轻伤,重伤,死亡伤人,伤人数:原因:伤害程度:轻伤,重伤,死亡其它,DB53/TXXX—2021表C.10野生亚洲象非意外伤亡记录表位置州/市市/县)乡(镇)村小组小地名:坡位:山脊,上部,中部,下部,沟谷,平地亚洲象伤亡数DB53/TXXX—2021(资料性)亚洲象个体识别方法应针对亚洲象个体的全貌及识别特征、象群的全部个体进行拍摄,并对照片视频资料反复鉴别,基于耳朵、门齿、背、尾、鼻、局部组织变化、面部骨骼等具体突出特征等进行个体识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