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T 1023-2011 1:5 000 1:10 000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地形图质量检验技术规程_第1页
CHT 1023-2011 1:5 000 1:10 000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地形图质量检验技术规程_第2页
CHT 1023-2011 1:5 000 1:10 000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地形图质量检验技术规程_第3页
CHT 1023-2011 1:5 000 1:10 000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地形图质量检验技术规程_第4页
CHT 1023-2011 1:5 000 1:10 000 1:25 000 1:50 000 1:100 000地形图质量检验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11-15发布2012-01-01实施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布I Ⅱ Ⅲ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基本要求 14工作流程 15抽样程序 26检验内容及方法 37质量评定 98编制报告 99资料整理 9附录A(资料性附录)检查意见记录表格式 附录B(资料性附录)精度检测记录表格式 附录C(资料性附录)样本质量统计表格式 附录D(资料性附录)测绘成果检验抽样单格式 附录E(资料性附录)样品清单格式 Ⅱ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提出并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四川省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东辉、曾衍伟、黄献智、王珊、陈华、李倩、张胜书、汤权、唐翼德、李见阳、彭华沙。Ⅲ为保障1:5000~1:100000地形图成果质量检验工作的规范性和可靠性,提高测绘成果质量水平,在GB/T24356—2009的基础上,对检查内容、方法等进行细化,制订本标准。11:100000地形图质量检验技术规程本标准规定了1:5000~1:100000地形图质量检验及质量评定的基本要求、检验工作流程、检验方法和质量评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按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生产的1:5000~1:100000地形图的质量检验。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18316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CH/T1001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1018测绘成果质量监督抽查与数据认定规定3基本要求3.11:5000~1:100000地形图成果质量检验的质量元素、质量子元素、权重划分、错漏分类应按GB/T24356的规定执行。3.21:5000~1:100000地形图质量检验应按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技术设计书及相关文件的规定执行。3.3批成果应由在相同技术要求下生产的同一测区、同一等级单位成果集合组成。同一检验批中,包含不同比例尺地形图成果时,应对不同比例尺成果分别进行质量检验和质量评定。当检验批批量划分为多个批次检验时,各批次分别进行质量检验和质量判定。3.4检验使用的仪器应符合计量检定要求,精度指标应不低于规范及设计对仪器设备精度指标的要求。3.5检验分详查和概查。详查内容包括样本单位成果的数学精度、数据及其结构正确性、地理精度、整饰质量,以及批成果资料的附件质量。概查根据需要进行,概查内容包括使用仪器的符合性,成图范围、区域的符合性,基本等高距的符合性,图幅分幅、编号的符合性,详查以外图幅的重要(或特别关注)的质量要求(或指标)和系统性的偏差、错误。3.6质量问题应记载在《检查意见记录表》上,检验记录应整洁、清晰,质量问题应描述完整、指标明确,质量问题所属错漏类别应明确,记录表格式参见附录A。3.7精度检测记录表应规范且信息记载详尽,其格式参见附录B。《样本质量统计表》内容应完整,其格式参见附录C。4工作流程检验工作流程包括检验前准备、抽样、成果质量检验(包括概查与详查)、质量评定、报告编制和资料2整理,参见图1。具体内容如下:a)检验前应收集项目设计、相关技术资料及标准,核查上一级检查完成情况,明确检验内容和方法,准备检验物资,制定工作计划。必要时,应根据需要编制检验方案;b)抽样按GB/T24356—2009第6章的规定执行;c)对批成果质量实施检验;d)对单位成果及样本进行质量评定,对批成果进行质量评定及批成果质量判定;e)按相关要求编制检验报告;f)汇总、整理和完善检验记录、数据和资料,按档案管理要求存档。图1检验工作流程5抽样程序5.1单位成果总数确定单位成果以“幅”为单位。依据项目相关技术文档和成果资料等确定单位成果总数。5.2.1按照图幅数确定总成果批量。5.2.2当检验成果总数大于等于201时,应划分检验批次。划分批次时,可根据生产单位、生产方式、生产时间和地形类别等情况划分,应使批次数最小,各批次批量均匀。5.2.3批次确定宜与前期检验批次顺延。5.3样本量确定根据批量,样本量的确定按GB/T24356—2009,6.1的规定执行。5.4抽样5.4.1抽样一般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式,也可根据生产单位、生产方式、生产时间、地形类别和困难类别等因素,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式。35.4.2样本应分布均匀。考虑到图幅接边等因素,可以上下两幅或左右两幅相连进行抽取。5.4.3核实检验样本资料完整性。当检验样本资料不完整,对检验工作的实施存在影响时,停止抽样。样本资料应与上交的成果类型和数量一致。5.4.4样本资料包括:——项目技术设计书及专业技术设计书;——生产技术总结(或技术小结);——仪器检定及检校资料;——成果质量检查报告及相应检查记录;——地形图成果资料,主要包括样本图幅的纸质图和电子版图,图幅接合表、接边图幅;——加密平差计算资料、成果表和统计表等项目要求提交的文档资料;——其他相关资料。5.4.5抽样应填写《测绘成果检验抽样单》和《样品清单》,其格式参见附录D和附录E。5.4.6当检验批划分为多个批次时,对各批次成果可同时进行抽样,填写同一《测绘成果检验抽样单》。6检验内容及方法6.1详查6.1.1详查的检验内容及方法地形图质量详查的检验内容及方法见表1。表1地形图质量详查的检验内容及方法图廓点坐标的正确性比对分析高程精度比对分析4表1(续)图面要素的协调性图面整饰的完整性图廓整饰的正确性附件质量6.1.2数学精度6.1.2.1数学基础数学基础检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a)核实相关计算资料,并利用其成果对照图幅分幅要求,核查分析元数据、图历簿等成果资料,检查图廓角点大地坐标和平面坐标的正确性。b)核对相关资料数据,核查地形图上三北方向线的完整性和正确性。c)数字地形图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量取内图廓及格网尺寸,与理论值进行比对,检测图廓、格网尺寸误差,比对图廓格网尺寸的准确性。模拟地形图使用一级线纹米尺量测图廓及格网尺寸,检测图廓、格网尺寸误差,比对图廓格网尺寸准确性。d)按照地形图分幅要求,对照图廓坐标,核查格网公里数注记值的正确性。6.1.2.2平面精度与高程精度6.1.2.2.1检测点采集检测点采集包括外业实测法、空三加密法、摄影测量法和已有成果比对法四种方法:a)外业实测法:采用极坐标法或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测量法采集获取地物、地貌特征点的平面坐标和高程,作为检测点。b)空三加密法:收集利用高于加密点精度的已知点作为控制点,采用空三加密方法,建立立体模型,按加密点的精度要求选取、观测采集、平差计算出检测点坐标。c)摄影测量法:利用被检项目加密成果,在摄影测量系统中恢复或重建立体模型,在立体模型上采集检测点坐标。d)已有成果比对法:与同精度或高精度的已有地形图、数字正射影像(仅用于检查平面精度)或数字高程模型(仅用于检查高程精度)等成果套合,读取检测点坐标。6.1.2.2.2检测控制要求检测时,控制点的使用应符合以下要求:5a)利用已有控制点检测时,应对所需的已有控制点进行分析、检测,方法如下所述:1)依照规范、技术设计,分析已有控制点成果来源的符合性;2)利用GNSS测量或全站仪导线测量方法通过高等级控制进行重合检测,检测的平面较差值、高程较差值应符合相关的技术规定;3)测量已有控制点点间距离,与已有控制点坐标反算值进行比对值,其平面较差值、高差较差值应符合相关的技术指标。施测精度等级应不低于原测精度等级。b)当已有控制点不能满足检测需要时,应在等级控制点上布设检测控制点,并符合规范和技术设计的相关规定和技术指标。c)当采用摄影测量检测法时,应对其加密成果进行核查分析,若认定符合可直接利用,否则应重新进行布控。6.1.2.2.3数据采集要求检测数据采集时,方式、检测点数量及分布应符合以下要求:a)采用外业实测法时,以不低于所检项目像片控制测量精度的技术要求和技术方法,外业实地对抽查的单位成果进行检测。b)当样本图幅为平坦地区,应主要采集图上特征点的高程注记点。山区、丘陵地区高程注记点不易判断时,以检查等高线插求点的高程中误差。c)平面绝对位置检测点应主要选取较为明显的独立地物点,如线状地物交点、拐角点,面状地物角点等明显地物点。d)同名高程注记点采集位置应避免采集难以准确判读的高程注记点。应着重选取山顶、鞍部、山e)等高线内插高程检测点应尽量选取地貌特征点,避免选取高程急剧变化处。f)平面、高程检测点位置应分布均匀,要素覆盖全面。检测点的数量视地物复杂程度等具体情况确定,每幅图20~50个。g)检测点的采集应尽量准确对应地形图上的同名点。6.1.2.2.4精度统计要求精度统计过程中,统计及计算应符合以下要求:a)按单位成果进行精度统计,困难时可以适当扩大统计范围。b)将采集的检测点与地形图上的同名点进行坐标比对,计算坐标差,按单位成果统计地形图平面绝对位置中误差。将采集的检测点高程值与图上同名高程注记点高程值进行比对,计算高程较差,按单位成果统计地形图高程注记点高程中误差。d)将采集的检测点高程值与采用量取至最近距离相邻等高线进行内插推算的方式得出的高程值进行比对,计算高程较差,统计地形图等高线插求点高程中误差。e)当检测点数量小于20时,以误差的算术平均值代替中误差;当数量大于等于20时,按中误差统计。f)高精度检测时,在允许中误差2倍以内(含2倍)的误差值均应参与数学精度统计,超过允许中误差2倍的误差视为粗差。g)同精度检测时,在允许中误差2√2倍以内(含2√2倍)的误差值均应参与数学精度统计,超过允许中误差2√2倍的误差视为粗差。h)当粗差率大于5%时,判定精度不合格;当粗差率小于或等于5%时,将每个粗差按其要素的重要性按地理精度扣分。6i)中误差的计算按GB/T24356—2009,4.3.5或4.3.6的规定执行。j)采用已有成果比对法时,精度比对统计按照GB/T24356—2009表1的规定执行,其中,m₂为已有成果精度标准差值。6.1.2.3接边精度接边精度检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a)拼接图幅,对各要素平面较差进行核查,对照相关要求对限差值进行符合性比对;b)拼接图幅,量取等高线间平面较差,推算等高线间高程较差,对照相关要求对限差值进行符合性6.1.3数据及结构的正确性数据及结构的正确性检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a)对照技术设计及相关技术文件,核对检查文件命名的方式、内容,以及成果数据的文件组织形式,核查文件命名、数据组织的正确性。b)对照技术设计及相关技术文件,利用人机交互的方式核查成果数据格式的正确性。c)要素分层的正确性、完备性的检查方法如下:1)对照技术设计及相关技术文件、引用规范内容,利用人机交互的方式核查要素分层类型的正确性、各数据层放置顺序的正确性,以及是否有漏或多余层、块;2)利用人机交互的方式逐层核查要素分类的正确性。d)对照技术设计及相关技术文件、引用规范内容,利用人机交互的方式逐要素核查要素代码字段长度以及要素属性代码的正确性。e)属性接边的正确性:对照技术设计及相关引用规范内容,拼接相邻图幅,核对接边要素属性一致性。6.1.4地理精度地理精度质量采用实地检查或核查分析方法进行。6.1.4.1实地检查实地检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a)居民地及设施:实地巡视检查居民地、工矿及其设施、农业及其设施、公共服务及其设施、名胜古迹、宗教设施和科学观测站等居民地及设施要素表示的正确性,分布及形态特征表示的准确性,综合取舍的合理性。b)水系:实地巡视检查河流、沟渠、湖泊、水库、海洋要素和水利及附属设施等水系要素表示的正确性,分布及形态特征表示的准确性,综合取舍的合理性。c)交通:实地巡视检查道路及其附属设施交通要素属性值的正确性、分布特征和综合取舍表示的合理性。d)管线:实地巡视检查输电线、通信线和油(气、水)输送管道等管线要素表示的正确性,综合取舍的合理性。e)境界:实地核查境界与地物间关系表示、境界走向的正确性。f)地貌:实地巡视检查自然地貌和人工地貌等地貌要素的表示的完整性,属性和注记表示的正确性,以及综合取舍的合理性、地貌特征表示的准确性。g)植被与土质:实地巡视检查植被与土质要素类、范围表示的正确性和分布特征表示的符合性,以及综合取舍的合理性。h)注记:实地巡视核查自然和人文地理名称表示的正确性、合理性,地名接边的正确性。6.1.4.2核查分析核查分析采用以下方法进行:a)测量控制点:对照控制点资料核查分析各类控制点类型、等级等属性值的正确性。b)居民地及设施:对照调绘片、地名、行政区划、水系和道路等资料核查分析居民地、工矿及其设施、农业及其设施、公共服务及其设施、名胜古迹、宗教设施和科学观测站等居民地及设施要素的表示的完整性、正确性。c)水系:对照水系资料和调绘片等资料,核查分析河流、沟渠、湖泊、水库、海洋要素和水利及附属设施等水系要素表示的完整性、正确性,以及名称、水库库属性注记的准确性。d)交通:对照道路及其附属设施资料、调绘片等资料核查分析铁路、各级道路及附属设施、水运设施、航道、空运设施等交通要素的表示的完整性、正确性,以及属性表示的正确性。e)管线:对照调绘片、电力和通信等资料核查分析输电线、通信线、油(气、水)输送管道和城市管线等管线要素表示的正确性。f)境界:对照境界资料、调绘片等资料,核查分析国界、未定国界、国内各级行政区划界、特殊地区界和自然保护区界等境界走向与地物地貌间关系的正确性。g)地貌:对照调绘片等资料核查分析等高线、高程注记点、水域等值线、水下注记点、自然地貌和人工地貌等地貌要素表示的完整性,地貌特征表示的符合性,比高等注记的准确性,以及与地物要素间关系处理的符合性。h)植被与土质:对照调绘片、植被与土质等资料,比对分析植被与土质要素表示的正确性,综合取舍的合理性。i)注记:对照调绘片、地名录和行政区划等有关资料,核查自然和人文地理名称表示的正确性、合理性。j)接边:拼接图幅,检查地物、地貌和注记等各要素接边的符合性。6.1.5整饰质量整饰质量检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a)对照图式要求,核查地形图符号使用、配置的正确性;b)对照图式要求,核查注记位置指向的合理性;c)对照图式要求,核查注记字体的正确性;d)对照图式要求,核查各要素符号间位置关系和主次关系处理的正确性、协调性;e)对照图式要求,量取相关尺寸,核查线划、符号规格的规范性;f)对照图式要求,核查各要素用色的正确性;g)对照图式要求,量取相关尺寸,核查注记字体规格正确性;h)对照图式要求、技术设计要求,量取相关尺寸,核查图廓整饰位置的准确性,内容的完整性、正确性。6.1.6附件质量附件质量检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a)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对照技术设计要求,核查元数据、图历簿文件的完整性,内容的正确性。b)对照GB/T18316的规定,核查检查报告内容的全面性,抽样方式、比例的正确性,质量评定依据及方式的正确性。c)对照CH/T1001的规定,核查分析技术总结内容项是否齐全,技术问题处理是否符合相关的技8术标准、规范及技术设计要求,总结内容是否真实客观反映整个生产的技术过程,以及结果分析的真实性、可靠性。d)对照技术设计要求,核查分析各项上交成果资料的齐全性。e)对照技术设计要求,核查各项上交成果资料的整洁性、装订的规整性。f)对照技术设计要求,核查技术总结和检查报告等文档资料的字体、排版等是否规范。g)对照相关要求,核查各项上交成果资料封面、格式和编号等是否符合技术设计要求。h)检查数据处理资料、成果表、图幅接合图、图历簿、技术总结和检查报告等资料的文字、表述和图表等方面的正确性。6.2.1概查的检验内容及方法地形图质量概查的主要检验内容及方法见表2。表2地形图质量概查的主要检验内容及方法图幅分幅、编号重要(或特别关注)的质量要求(或指标)6.2.2使用仪器6.2.2.1对照相关检定证书、检校记录资料,核查仪器的标称精度的符合性。6.2.2.2对照生产日期、使用仪器编号,核查使用仪器检定内容的符合性。6.2.2.3核查仪器检定证书的签章是否为授权的检定机构。6.2.3成图范围、区域6.2.3.1依照生产合同、技术设计和图幅接合表等资料,核查分析成图范围、区域的符合性,测图区域有无漏测。6.2.3.2依照生产合同、技术设计和图幅接合表等资料,核查分析自由图边测绘的符合性。6.2.4基本等高距依照规范、技术设计及相关资料,核查分析基本等高距选用的符合性。6.2.5图幅分幅、编号依照生产合同、技术设计和图幅接合表等资料,核查分析图幅分幅的符合性。96.2.6非样本图幅依照规范、技术设计,针对生产项目中重要或特别关注的质量要求、指标或样本图幅检查过程中发现的系统性偏差、错误,根据需要对非样本图幅进行核查。核查比例依实际情况确定。6.2.7概查的错漏分类6.2.7.1A类错漏包括以下内容:a)使用仪器的标称精度不能满足施测精度要求;b)使用仪器未经计量检定或计量检定不合格,以及计量检定超过有效期范围;c)测图范围存在漏测;d)基本等高距错误;e)GB/T24356—2009表36中规定的A类错漏。6.2.7.2B类错漏:按GB/T24356—2009表36中规定的B类错漏归类执行。7质量评定7.1单位成果质量评定7.1.1数学精度评分按GB/T24356—2009,5.4的规定执行。7.1.2单位成果质量评定按GB/T24356—2009,5.5的规定执行。7.2样本质量评定按GB/T24356—2009,6.4的规定执行。7.3批成果质量判定按GB/T24356—2009,6.5的规定执行。8编制报告8.1委托检验报告的内容、格式按GB/T18316的规定执行。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