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版)JTT 681.2-2024 内河船舶导航雷达第2部分实船性能试验方法_第1页
(正式版)JTT 681.2-2024 内河船舶导航雷达第2部分实船性能试验方法_第2页
(正式版)JTT 681.2-2024 内河船舶导航雷达第2部分实船性能试验方法_第3页
(正式版)JTT 681.2-2024 内河船舶导航雷达第2部分实船性能试验方法_第4页
(正式版)JTT 681.2-2024 内河船舶导航雷达第2部分实船性能试验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Ⅰ前言 引言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试验条件与试验仪器 5试验方法 6试验数据处理 参考文献 Ⅱ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第1部分:性能要求;—第2部分:实船性能试验方法。2007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内河船舶导航雷达产品在实船性能试验前的试验条件(见4.1);—更改了卫星定位接收装置的要求(见4.2.2,2007年版的2.2);—更改了雷达反射器的要求(见4.2.3,2007年版的2.3);—将“罗经”更改为“艏向传感器”,并更改了其校验规则,增加了艏向传感器信息发送的要求。—更改了雷达天线安装位置的要求(见5.1.1,2007年版的3.1.1);—增加了测距精度中测试目标的种类(见5.2.1);—更改了试验方法中试验船目标寻找的要求(见5.2.3.1,2007年版的3.2.3.1)—更改了距离分辨力试验时雷达量程值的要求(见5.4.3.1,2007年版的3.4.3.1);—增加了距离分辨力试验时目标船1停泊距离的要求(见5.4.3.2);—更改了方位分辨力试验中测试目标波段、航速及航道、雷达量程值的要求(见5.5.1、5.5.2、—更改了最小作用距离试验中雷达增益及海浪抑制范围和最小作用距离获取方式的要求(见—增加了对岸吸现象测试的要求(见5.9.2)。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交通运输信息通信及导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中国交通通信信息中心、武汉理工大学、交通运输通信信息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武汉工程大学。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分:实船性能试验方法》代替;—本次为第二次修订。Ⅲ导航雷达主要用于船舶航行时观测目标和测量观测物的距离,是船舶安全航行、狭水道引航、进出港口及夜间航行时不可或缺的设备。JT/T681《内河船舶导航雷达》旨在确定内河船舶导航雷达性能及其试验方法,由两个部分构成。—第1部分:性能要求。目的在于规定内河船舶导航雷达在性能方面的要求。—第2部分:实船性能试验方法。目的在于确立内河船舶导航雷达实船使用性能试验方法及要求。1内河船舶导航雷达第2部分:实船性能试验方法本文件规定了内河船舶导航雷达实船性能试验的试验条件与试验仪器、试验方法和试验数据处理。本文件适用于内河船舶导航雷达使用性能的检测。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JT/T681.1—2024内河船舶导航雷达第1部分:性能要求3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4试验条件与试验仪器导航雷达产品在实船性能试验前,应按JT/T681.1—2024中第4章的要求完成整机的性能试验与环境试验。4.2试验仪器4.2.1.1测距仪应经第三方计量校检机构校检合格,并在校检有效期内。4.2.1.3测距仪应安装在雷达天线下方,前方无遮挡物。4.2.2卫星定位接收装置4.2.2.1卫星定位接收装置应经第三方校验合格,并在校检有效期内。4.2.2.2卫星定位接收装置位置精度应优于0.01″。4.2.2.3卫星定位接收装置宜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4.2.2.4卫星定位接收装置应安装在距雷达天线3m处,上方无遮挡物。雷达反射器应安装在非金属小船上,在X波段雷达上,其雷达波有效反射面积应小于10m2。24.2.4.1艏向传感器应经第三方计量校检机构校检合格,并在校检有效期内。4.2.4.2艏向传感器指向误差不应大于0.5°。4.2.4.3艏向传感器应遵循NMEA0183的协议要求,并将艏向信息发送给被测导航雷达。4.2.4.4艏向传感器应安装在试验船驾驶室。5试验方法5.1雷达安装和试验项目5.1.1雷达天线应安装在试验船或水边固定地点,距水面高度应低于15m。5.1.2导航雷达实船性能试验应包括:测距精度、方位精度、距试验船航速应小于10km/h,在水流较平缓,航道较宽阔和平坦的航段,能见度不应小于1km。5.2.3.1试验船在航行中,被测雷达的量程设置3km(或1.5nmile)以上,在雷达显示屏上寻找目标船。5.2.3.2用测距仪及被测雷达同时测量目标距离,以测距仪读数为基准值,被测雷达的读数为测量值。5.2.3.3灯标或其他小目标等测试目标布设在试验船船头时,测量值的读取以活动距标圈与目标回波前沿相切时为准。5.2.3.4在连续测量时,应保持测距仪和被测雷达位置不动。5.2.3.5测试目标数不应少于两个,对每个测试目标连续测量10次~20次,总测量次数应大于5.2.3.6距离精度用均方根法计算。测试目标应包括浮筒、灯标船或其他小目标。在试验船和目标处应放置卫星定位接收装置。5.3.2航速及航道要求试验船航行速度应小于10km/h,在水流缓慢,航道宽度不小于1km的航段,能见度不应小于5.3.3.1试验船在航行中,被测雷达量程设置3km(或1.5nmile),在雷达显示屏上寻找试验船左舷3或右舷前方测试目标。测试目标与试验船之间距离应在500m以上。5.3.3.2用卫星定位接收装置和雷达同时测量目标方位,以试验船和测试目标的卫星定位接收装置经纬度读数为基准值,以方位线压目标回波中间为准的雷达读数为测量值。5.3.3.3分别测量左舷或右舷前方测试目标,对每个测试目标测量次数为10次~20次,总测量次数5.3.3.4测量时,应保持卫星定位接收装置位置不变,将试验船和测试目标的经纬度读数换算两者的相对角度。5.3.3.5方位精度用均方根法计算。5.4距离分辨力以两艘非金属小船即目标船1和目标船2为测试目标,雷达反射器装在目标船的中间位置,在试验船上放置测距仪,用测距仪测量目标距离。5.4.2航速及航道要求试验船停泊在水流较缓、江面较宽阔的水域,能见度不应小于1km。5.4.3.1被测雷达量程设置3km(或1.5nmile),适当调整海浪抑制、雷达增益,不调整雨雪抑制,在保证发现概率大于80%的情况下,雷达增益越小越好。5.4.3.2目标船1停泊在雷达前方距天线约500m处,目标船2停泊在与目标船1同一方位但不同距离处,目标船2沿该方位慢慢驶向目标船1,每隔约0.5m报告一次目标测距仪读数。将目标船1停泊在雷达前方距天线约3km处,重复上述试验过程。5.4.3.3当雷达显示器上两个目标的回波在同一方位上相切时,两目标船之间的距离为距离分辨力测量值。用相同方法测试,总次数不应小于10次。5.4.3.4距离分辨力用算术平均法计算。5.5方位分辨力以两艘非金属小船即目标船1和目标船2为测试目标,在X波段其有效反射面积应小于10m2。雷达反射器装在目标船的中间位置,在试验船和目标船放置卫星定位接收装置,用卫星定位接收装置测量目标方位。5.5.2航速及航道要求目标船停泊在水流较缓、江面较宽阔的航段,能见度不应小于1km。5.5.3.2目标船1和目标船2停泊在距雷达天线同一距离的不同方位上,目标船2驶向目标船1。当雷达显示器上两个目标回波在同一距离上相切时,先用卫星定位接收装置测出动目标方位,再测静目标方位。将试验船和目标经纬度读数换算相对角度,两个目标的方位之差为方位分辨力的测量值。用相同方法测试,次数不应少于10次。45.5.3.3方位分辨力用算术平均法计算。5.6最小作用距离以机动艇或其他长度小于10m的非金属小船为测试目标,雷达反射器放在目标船内前方位置。在试验船放置测距仪,用测距仪测量目标船距离。5.6.2航速及航道要求试验船停泊在水流较缓、江面较宽阔水域或锚地。5.6.3.1测试之前适当调整被测雷达增益及海浪抑制,保证在3km范围内小目标(如小船)不丢失并清晰可辨。测试过程中保持增益不变。5.6.3.2目标船慢慢靠向试验船,同时报告目标船测距仪读数。当目标回波与雷达显示器的中心亮区相切时,相对距离为目标船到试验船的距离。5.6.3.3最小作用距离通过卫星定位装置获取。应用相同方法测试5次以上。5.6.3.4最小作用距离用算数平均法计算。5.7艏方位校正以2km处的灯标船为目标,以艏向传感器方位读数为基准值,被测雷达方位读数为测量值,所得到的方位之差进行校正,校正误差不应大于0.5°。测试目标为2km以外的灯标船。5.8.2航速及航道要求试验船在正常航行中,水流较平缓、江面宽阔。5.8.3.1被测雷达量程设置为3km5.8.3.2观测雷达显示器,以观测目标回波亮一次为发现一次,发现次数与天线连续扫描次数比的百分数为发现概率φ,天线连续扫描次数不少于100次。用相同方法测试5次再取平均值。发现概率按公式(1)计算。……………………式中:φ—发现概率;n—发现次数;N—连续扫描次数。5.9.1船舶沿较直河岸行驶时,距岸边30m~40m处,观察河岸图像与雷达显示器中心亮区是否有5岸吸现象及岸吸程度。5.9.2观察河岸图像在雷达显示器中心区域是否消失或者不可分辨。雷达量程置最小挡,调整海浪抑制旋钮,在保证不丢失近距离目标情况下,观察显示器上海浪杂波被抑制程度。雷达置任意量程,开启抗同频干扰开关,观察显示器上轮辐状干扰是否消失,被观测目标不应消失。6试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规律的被测参数,如测距精度,测方位精度等,用均方根误差(m)计算误差。用此方法时,数据采样应大于20次。均方根误差(m)按公式(2)计算。…………(2)式中:m—均方根误差;Di—基准值;DEQ\*jc3\*hps20\o\al(\s\up0(′),i)—测量值;i—1,2,3,…,n;n—测量次数。按试验条件和试验方法所取得的数据,均为有效数据。按公式(2)计算均方根误差m1,然后剔除测量值中大于3m1的数值。重新按公式(2)计算均方根误差m2,第二次计算出的m2为所测误差参数。6.2算术平均法最小作用距离、方位分辨力、距离分辨力用算术平均法计算。用此法时,数据采样应大于5次。算术平均值(P)按公式(3)计算。…………(3)式中:P—被测参数平均值;n—第n次测量值;n—测量次数。66.3计算方位精度时数据归一化处理当卫星定位接收装置与雷达的艏线未经过校对时,卫星定位接收装置所示方位与雷达所示方位相差一个固定值。在计算方位精度时,卫星定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