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6 课时54 赏析语言之炼字炼句-“法”“情”合一,尽得风流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6 课时54 赏析语言之炼字炼句-“法”“情”合一,尽得风流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6 课时54 赏析语言之炼字炼句-“法”“情”合一,尽得风流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6 课时54 赏析语言之炼字炼句-“法”“情”合一,尽得风流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6 课时54 赏析语言之炼字炼句-“法”“情”合一,尽得风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54

赏析语言之炼字炼句——“法”“情”合一,尽得风流复习任务

1.掌握赏析炼字尤其是诗眼的角度和答题规范,学会欣赏炼字艺术。2.掌握赏析炼句的角度和答题规范,尤其是律诗首联、尾联的表达效果。考情微观年份202120202019

卷别全国乙卷天津卷全国Ⅲ卷

篇名《鹊桥仙·赠鹭鸶》《纪村事》《插田歌(节选)》

提问方式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6分)“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分)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设题角度语言风格炼字艺术语言风格

命题特点①语言赏析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热点,且重点考查语言风格和炼句艺术。②从考查趋势看,炼字题有本诗的第四句“下笔

可能出现。2017

全国Ⅰ卷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

炼句艺术的精妙之处。(6分)知识图要活动一

赏析炼字艺术(一)熟悉炼字类型及其表达效果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结合学过的课文,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动词具有“以最小的面积,表达最大的思想”(巴尔扎克)的特点,同时动词在勾勒人物形象、传情达意、摹写物态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动词,尤其是一些多义和活用的动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词是表现人或物的特点、性质、状态等的词语,起修饰作用。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事物的特点,还能传达出诗人的感情。形容词作为“炼字”的对象时,要注意其语义双关现象及活用情况。..............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叠字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音乐美,加强加深感情。有时,它可以摹拟各种声音,使诗歌生动、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虚词主要指副词、连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唐朝诗人善于运用虚词,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若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方”“始”两个虚词表现出的是生命尽头透出的一股执着与坚韧的精神力量。从上面所引的诗句中,我们不难领略到诗词中炼虚词的美的效果。(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1)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4)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二)掌握炼字的赏析角度和答题规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从军行李

白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①。笛奏梅花曲②,刀开明月环③。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④。注

①金微山:古山名,即今阿尔泰山。②梅花曲:古乐府曲《梅花落》。③明月环:古代大刀的圆形刀柄。④铁关:铁门关。故址在今新疆焉耆西库尔勒附近。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律诗描写出大唐将士开赴战场、杀敌报国的豪迈情怀和英雄气概。B.颔联不言军旅艰辛,却以吹起梅花曲、高举明月环渲染,想象奇特,意象唯美。C.尾联“愿斩”直抒胸臆,“长驱”“单于”分别照应“逐”“虏”,结构严谨。D.诗人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卫边疆,这体现出诗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2.联系全诗,赏析“拥”“愿”“静”三个动词的运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类题延练“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原诗《纪村事》见课时53“活动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赏析五角度①看表意是否丰富凝练。诗歌语言,贵在字约意丰,以少胜多。不少字词之所以用得好,就在于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出最丰富的意蕴。有的字词有表面义、暗指义、双关义等,赏析时,要赏出其丰富意蕴,读出其弦外之音。②看传情是否准确精妙。诗歌语言不但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是借助字词来表情达意。赏析时,要善于结合全诗揣摩字词,看它们准确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意愿。③看是否能造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字词的妙用就是能给全诗营造美好的意境。④看表达上是否有特别之处。如是否活用词性,是否为叠字,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有无使用比喻、比拟、借代、双关等修辞手法。这一角度极为重要,因为高考不选平常语言,它总是选富有表达特色的字词来考查。⑤看结构上是否有特别作用。如照应、过渡、对比、点出题旨等。(2)答题步骤及其要点步骤一:解释该字在语境中的含义。步骤二: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理解,阐释其内容,指出其表现手法。步骤三:分析该字在表情达意及造境等方面的表达效果。(三)重点赏析诗眼所谓“诗眼”是指诗词中最关键或最精彩的字句,是读者洞察诗词旨趣的窗口。诗眼分为两种类型:“句中眼”和“篇中眼”。(1)句中眼。即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一般是动词、形容词。(2)篇中眼。一般是指全诗中最为传神、最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关键性词语或句子。篇中眼是作者感情的喷发口,它能更好地显示诗歌的意境,它往往熔铸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情和景或者景和理的有机统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望蓟门祖

咏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②。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注

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1.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2.边塞诗(见本课时“活动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用“心惊”二字,表现诗人对国事的担忧。“燕台一去”实际上是“一去燕台”的倒装,“汉将营”用了以汉代唐的写法。B.中间两联以蓟门为立脚点,写的是蓟门远望之景。入目的万里寒光、三边曙色、沙场烽火、海畔云山,景色异常壮阔雄浑。C.尾联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效仿班超从军的愿望。这一愿望在“客心惊”的铺垫下自然脱出,有水到渠成之妙。D.全诗意境辽阔雄壮,充满阳刚之美,带有浓郁的盛唐时期的慷慨之气,寄寓着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和为国立功的壮志。2.诗歌开篇写客心之“惊”,这个“惊”字是贯穿全诗的吗?请谈谈你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找准诗眼五角度角度一:情感。最能揭示作者情感的字(词),如“愁”“思”“忆”“惊”(这类字是直接揭示)和“凉”“冷”“孤”(这类字常常语意双关,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的凉、冷、孤,另一方面指诗人或主人公的内心感受)。角度二:词性。这类字(词)以动词和形容词为主,其中具有“多重含义”,以最少词汇表达最多思想内容的词往往是“诗眼”;临时改变词性的形容词往往是“诗眼”。角度三:结构。最能统领全篇的字(词),全诗都是或明或暗地围绕该字(词)来写,只是各有侧重,此类字(词)以形容词或动词为主。角度四:技巧。看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且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角度五:位置。五言诗中,诗眼一般是句子的第三个字;七言诗中,诗眼一般是句子的第五个字。(2)赏析诗眼多要素、多层级①多要素:a.最生动,最具活力。b.最能营造意境。c.最易统摄全篇。d.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和主旨。抓住这些要素分析诗眼(关键词),是最有效的。②多层级:从诗眼在句中乃至局部范围,看诗眼对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所起到的作用,或者看它是如何增强诗歌的形象性、精确性的。诗眼在全诗中的作用,一看诗眼对揭示主旨所起到的作用或是如何揭示出主旨的;二看诗眼是如何连缀全诗内容的。活动二

赏析炼句艺术(一)掌握赏句的方法技巧古人云:“炼字不如炼句。”所谓炼句,就是根据表情达意或结构的需要,在句中运用恰当的表达技巧或对句子做语法方面的调整。所炼句子,多是能奠定全诗感情基调,表现全诗主旨的关键句,或是在结构中起重要作用,在表达上极具表现力的关键句。炼句题一般考的都是能使全诗生动飞扬的句子,熔铸了作者强烈感情的句子。这种句子赏析题是一种综合性、自由度大的赏析题型,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题型。它主要从表达技巧出发,有的句子运用修辞手法,有的句子运用表现手法。一般而言,高考所选句子,都是在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鉴赏就是要看出其在表达上的特别之处。(2017·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任务。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1.(改编题)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赏句要注意以下角度:(1)理解句意及情感弄懂所给句子的基本意思,把握其内容、情感的内涵。这既是赏句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赏句的一个角度。(2)关注句子的语言特点①句子倒装——具有错位之美。②句子对仗——具有整饬之美。③适当省略——诗句韵味悠长。④意象叠加——创造意境。⑤长于炼字——具有凝练之美。(3)分析表达技巧在赏析关键诗句时,要注重诗句所使用的表达技巧,从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角度进行鉴赏。比如修辞手法方面,使用比喻会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使用拟人会使诗句更加富有情趣,使用典故能使诗句意蕴更加丰富等。(4)结合句子位置①首句作用——或开篇点题、统领全诗,领起下文对什么的描写;或渲染某种气氛,为诗歌奠定某种基调;或首句设问,引出后面的内容。②中间句作用——或承前什么内容,引出后面什么内容;或借景抒情,表达作者什么感情。③尾句作用——或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或卒章显志,表现作者什么情感;或以景衬情,用什么景衬托什么情。尤其是以景结情句,有含蓄隽永之妙。(二)赏析律诗首联、尾联的表达效果高考所选诗体以律诗为主,而赏析律诗,多选首联与尾联两个重点部位。下面就重点谈谈如何赏析这两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任务。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注]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

《论语·微子》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找不到渡口,使子路问津。遇到两个隐者长沮、桀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下面是本诗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1.结合全诗,赏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两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赏析首联:(1)写出了什么内容。如“首联描写了树叶凋落的肃杀之景”。(2)内容承载的作用。如“突出了生活处境的艰难”“交代了人物所处的环境”,尤其是写景句,往往起着奠定全诗感情基调或渲染某种氛围的作用。(3)结构作用:点题或照应题目,或总领全文;为下文作反衬;为下文议论、抒情做铺垫。当然,还要扣住技巧本身说效果。2.请赏析本诗尾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