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新风系统工程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陕西_第1页
民用建筑新风系统工程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陕西_第2页
民用建筑新风系统工程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陕西_第3页
民用建筑新风系统工程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陕西_第4页
民用建筑新风系统工程应用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陕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

民用建筑新风系统工程应用技术规程

Technicalstandardforapplicationofcivilbuildingoutdoorairsystem

(征求意见稿)

1

前言

根据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下达2021年度工程建设标准制定计划的通知》

(陕建标发[2021]3号)的要求,编制组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

标准、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暖通空调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和规

范中对新风系统的要求,在认真总结我省实践经验并借鉴国内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

上,经过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编制本规程。

本规程的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设计;5设备材料;6施工

安装;7检验、调试及验收;8运行维护等。

本规程由陕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归口管理,由陕西省建设标准设计站负责出版,

由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条文的解释。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和建

议,请反馈给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西安市文景路中段98号,邮编

710018,电邮箱1543840662@),以供今后修编时参考。

本标准主编单位: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青岛海信日立空调营销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创达热管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暖通空调专业委员会

西安市绿色建筑科学技术研究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季伟陈晓辉黄惠冯璐崔敏徐博荣

刘溦季超然王坤王超楠刘默斐刘雯

何晓东江鑫江用文

本标准主要审查人:

2

目次

1总则................................................................................................................................................................1

2术语................................................................................................................................................................3

3基本规定........................................................................................................................................................6

4设计.............................................................................................................................................................9

4.1一般规定...............................................................................................................................................9

4.2新风量计算.........................................................................................................................................11

4.3系统形式选择.....................................................................................................................................14

4.4气流组织.............................................................................................................................................19

4.5风管系统.............................................................................................................................................23

4.6净化处理.............................................................................................................................................26

4.7监测、控制与配电.............................................................................................................................29

5设备材料......................................................................................................................................................33

5.1一般规定.............................................................................................................................................33

5.2通风器...............................................................................................................................................33

5.3过滤设备.............................................................................................................................................37

5.4风管.....................................................................................................................................................39

5.5风阀.....................................................................................................................................................41

5.6风口.....................................................................................................................................................42

6施工安装......................................................................................................................................................44

6.1一般规定.............................................................................................................................................44

6.2通风器安装.........................................................................................................................................45

6.3风管及部件的安装.............................................................................................................................48

6.4过滤设备安装.....................................................................................................................................50

7检验、调试及验收......................................................................................................................................52

7.1一般规定.............................................................................................................................................52

7.2调试与试运行.....................................................................................................................................52

7.3验收....................................................................................................................................................54

8运行维护......................................................................................................................................................58

附录A具有净化功能通风器的PM2.5一次通过净化效率测试方法..........................................................60

附录B检查验收记录..............................................................................................................................62

本标准用词说明..............................................................................................................................................67

引用标准名录..................................................................................................................................................68

条文说明..........................................................................................................................................................69

3

1总则

1.0.1为统一住宅分户式新风系统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保证

工程质量,改善住宅室内的空气品质,制定本规程。

【条文说明】

住宅建筑室内空气质量面临着建筑装修装饰和家具污染、室外大

气污染以及更高的居住建筑节能标准要求等多重压力,传统的开窗通

风已不是室内获得新风换气最好的选择方式,已经不符合建筑节能、

健康建筑和低碳生活的理念。新鲜空气是人们健康生活的必备条件,

因此新风系统在住宅建筑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目前住宅建筑新风系统设计依据的是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供

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2012和《住宅新风系统技术

标准》JGJ/T440-2018。但这两部标准并没有区分集中式新风系统和分

户式新风系统,实际上住宅建筑由于入住率和使用习惯的差异,为了

便于后期的运行管理,最好采用分户式新风系统。为了保证我省住宅

建筑分户式新风系统在设计、施工及验收中具有可参考的标准,保证

施工质量和新风系统的效果,促进新风系统的应用和技术发展,制定

本规程。

1.0.2本规程适用于陕西省新建和改建住宅分户式新风系统的设计、

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等。既有住宅增加新风系统以及各类公寓等建

筑内部设置独立的新风系统时,也可参照执行。

【条文说明】

除了新建住宅建筑的新风系统需求,还有大量的既有住宅建筑在

1

改建时也有新风系统的需求,本规程也适用于改建的住宅建筑以及居

住式公寓建筑。

1.0.3住宅分户式新风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和运行维护等,除应

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条文说明】

本规程对住宅建筑分户式新风系统的设计、施工、验收及运行维

护等内容及要求进行了规定。在执行本规程的同时,还应注意满足国

家和地方其他相关标准、规范等要求。

2

2术语

2.0.1新风outdoorair

引入室内的室外空气。

2.0.2排风exhaustair

室内排至室外的空气。

2.0.3通风器ventilator

利用风机驱动的通风换气装置。

【条文说明】

本规程所指的通风器均为动力型通风器,不包含利用热压或风压

驱动的无动力型通风器。

2.0.4通风器的净化能效purificationefficiencyofventilator

通风器单位耗功率所能提供的洁净空气量。即净化能效

[m³/(W·h)],等于通风器的额定风量(m³/h)与耗功率(W)之比。

2.0.5新风系统outdoorairsystem

由风机、净化等处理设备、风管、送风口及其配件组成,将室外

新鲜空气送入室内的通风系统。

2.0.6排风系统exhaustairsystem

由风机、风管、排风口及其配件组成,将室内空气排至室外的通

风系统。

【条文说明】

排风系统还包括不需要采用风管与通风器连接的室内侧排风口、

直接将室内空气排至室外的无管道排风系统。

3

2.0.7无管道新风系统ductlessoutdoorairsystem

与通风器相连接的室内侧送风口不需要连接风管、直接向室内送

风的新风系统。

【条文说明】

无管道新风系统的通风器室内侧送(排)风口不需要连接管道,

直接通过通风器室内侧的送(排)风口向室内送(排)风。而对于通

风器室外侧送(排)风口会通过风管穿过建筑围护结构与室外相连。

此处的通风器是指行业标准《通风器》JG/T391-2012中定义的动力

型通风器,是利用风机驱动的通风换气装置。

2.0.8分户式新风系统householdoutdoorairsystem

每户住宅户内单独设置的新风系统。

【条文说明】

分户式新风系统是以居住建筑中的每个住户为单元单独设置的新

风系统,满足每个住户的个性化需求。

2.0.9单向流新风系统uniflowoutdoorairsystem

仅新风经送风机送入室内或仅排风经排风机排至室外的单一流向

的新风系统。

【条文说明】

单向流新风系统仅具有单一的送风或排风功能。当新风经送风机

送入室内时,使室内形成正压,室内污浊空气通过门窗缝隙等排出室

外,即为正压单向流新风系统。当排风经排风机排出室外,使室内形

成负压,室外新风通过门窗缝隙等进入室内,即为负压单向流新风系

统。

4

2.0.10双向流新风系统bidirectionalflowoutdoorairsystem

新风经送风机送入室内的同时,排风经排风机排至室外的新风系

统。

2.0.11带热回收装置的新风系统outdoorairsystemwithheatrecovery

新风和排风同时经过热交换芯体或新风和排风通过蓄热体实现热

回收的新风系统。

2.0.12居住面积habitablearea

除厨房和卫生间之外的其他功能房间的使用面积的总和。

【条文说明】

除厨房和卫生间之外的其他功能房间,包括卧室、起居室

(厅)、餐厅、储藏室等。

5

3基本规定

3.0.1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住宅应设置新风系统:

1自然通风无法满足通风换气要求或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

2室外空气质量不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无法直接进入户内;

3节能标准对建筑室内气密性要求较高时。

【条文说明】

1.随着建筑节能标准的提高,住宅建筑的密闭性越来越好,夏季

供冷和冬季供暖时,无法满足室内通风换气要求,需要设置新风系

统。

2.室外空气污染严重(如雾霾、沙尘天气)时,开窗自然通风会

加剧室内环境的污染。有研究表明,对于没有明显室内污染源的住

宅,75%的PM2.5来自室外;对于有明显室内污染源(吸烟、烹饪)

的住宅,室内PM2.5中仍然有55%-60%来自室外。住宅设置新风系统

可以将新风净化处理后送入室内。

3.当住宅的建筑形式、室内布局等不易实现自然通风时,也应设

置新风系统对室内进行通风换气。

3.0.2新风系统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节能要求、建筑设计、户型及

用户需求、设备价格、后期的运行维护等要求选择系统类型。

【条文说明】

国家现行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2012规定:“自然通风不能满足室内卫生要求的住宅,应设

置机械通风系统或自然通风与机械通风结合的复合通风系统”。

6

新风系统形式有“机械送风、机械排风”、“自然送风、机械排风”

和“机械送风、自然排风”三种形式,据此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住宅新风

系统。按气流组织分为单向流新风系统、双向流新风系统;按室内压

力可分为正压新风系统、负压新风系统;按热回收形式可分为全热回

收新风系统、显热回收新风系统等;按有无管道可分为有管道新风系

统和无管道新风系统(壁挂式、墙式和窗式等)。

每种类型的新风系统都有其适用范围,应根据住宅的具体情况进

行合理选择。对于寒冷地区,宜选择有加热措施的新风系统或带热回

收的新风系统;建筑层高不足时,宜选用单向流新风系统或无管道新

风系统。

3.0.3新风系统应根据室外空气质量对新风进行过滤处理,宜根据室

内空气质量的要求对新风进行加热、杀菌等处理。

【条文说明】

国家现行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22对室内的

新风量、CO₂、甲醛、苯、TVOC、氮、颗粒物、臭氧、菌落总数、

氡等作了规定。住宅新风系统首先要满足新风量的卫生需求,在此基

础上,通过稀释的方式来控制室内的污染物浓度水平。因此,新风系

统可以增设各种功能装置,对进入室内的新风采取过滤、杀菌等净化

处理措施。此外,在寒冷地区,为了防止送风温度过低影响室内舒适

度或避免新风热回收系统排风侧的结露,可以采取增加加热器等预热

措施。

对于对室内空气质量有特殊要求的住宅,宜根据室内空气质量设

计方案对新风进行相应的处理。

7

3.0.4新风系统的设计及采用的设备、材料等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

GB50222和《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的有关规定。

【条文说明】

住宅新风系统应采取相应的防火措施,应按国家现行防火规范的

相关规定进行系统设计、设备材料选型和施工安装。

3.0.5当技术经济合理时,应采用带热回收装置的新风系统。

【条文说明】

采用带热回收装置的新风系统可以回收住宅室内的热量和冷量,

降低新风的热、冷负荷,有利于建筑节能。对新风进行预热和预冷,

可提高新风系统的热舒适性。但热回收新风系统会增加初投资,运行

维护费用也会增加,在采用时应进行经济性分析。在技术经济合理的

情况下,应采用带热回收装置的新风系统。

8

4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新风系统设计应包括新风量计算、系统形式选择、净化处理方式

选择、气流组织及风管系统设计和监测与控制系统的设计等。

【条文说明】

新风系统是由通风器、送风口、排风口、风管、阀门等组成的通风

系统。设计时首先要计算所需新风量,然后选择系统形式,进行系统布

置(包括送、排风口位置、管道布置),进而进行气流组织优化设计和管道

水力计算,确定送、排风口的类型、尺寸,风管的管径和阀门管件等,

最后根据系统阻力和新风量选择通风器。

4.1.2新风系统宜结合住宅的空调供暖系统进行设计,避免新风口与空

调送、回风口距离过近,同时应考虑新风对建筑热、冷负荷和热舒适性

的影响。

【条文说明】

住宅的空调供暖系统不应影响新风系统的功能和效果。因此当住

宅设置有空调供暖系统时,新风系统设计时应结合室内空调供暖系统

管道的布置、空调送/回风口位置以及空调供暖系统的形式等进行布置。

比如采用地板辐射供暖系统时,新风系统可以考虑地板送风的形式。

新风系统的送风口布置时,避免与空调送、回风口距离过近。在夏季供

冷和冬季供暖时新风进入室内会产生较大的新风负荷,并导致室内的

温湿度波动而影响室内热舒适性。因此新风系统应进行负荷计算并校

核空调采暖设备能否满足新风负荷的要求,同时应计算新风对室内温

升和温降的影响。

9

4.1.3经过处理的室外新风宜直接送入卧室、起居室等人员主要活动区,

同时应将室内空气排至室外,新风系统的送风口与排风口之间的气流

不应短路。

【条文说明】

良好的气流组织是达到新风系统效果的关键,应对新风系统的气

流组织进行优化设计。通过有组织的气流运动,保证人员活动区域的

空气质量。新风宜直接送入卧室、起居室等人员主要活动区;根据风量

平衡的要求,应将室内空气同时排出室外。如果送、排风口距离过近,

新风还未与室内空气充分混合就会被排出室外。应避免送、排风口距

离过近,送风口与排风口之间的气流不应短路。

4.1.4新风系统设计送风量宜大于排风量,并宜对厨房、卫生间等局部

排风系统进行就地自然补风或机械补风。

【条文说明】

新风系统设计送风量宜大于排风量,推荐排风量为送风量的

80~90%,使室内形成微正压。厨房、卫生间等局部排风时,其室内会

形成负压,在窗户密闭时,气流会从住宅其他房间流向厨房或卫生间,

破坏新风系统的气流组织,影响新风系统的效果。因此,新风系统设计

宜考虑住宅送风量和排风量平衡,宜对厨房、卫生间等局部排风系统

进行就地自然补风或机械补风,尽量减少对新风系统的影响。

4.1.5应考虑通风器噪音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并满足《建筑环境通用规

范》GB55016的要求。

【条文说明】

通风器噪音对室内环境影响很大,且住宅户内通常没有专门的设

备用房,噪音很难消除,应重视设备噪音的问题。国家现行标准《建筑

10

环境通用规范》GB55016-2021对建筑设备的振动和噪声传播至主要功

能房间的室内噪声限值有强制性规定。规范要求是对住宅室内、外噪

声源在住宅卧室、起居室(厅)产生噪声的总体控制要求。对于分户式新

风系统,应优先选用低噪声型通风器,并采取消声、隔振等措施以达到

降噪的目的。

4.1.6通风器布置宜满足下列要求:

1通风器宜设置在噪音要求低的区域,并具有检修空间;

2通风器的进风口应直接从室外进风,不应通过其他房间间接进

风。

【条文说明】

通风设备通常设置在厨房、卫生间等对噪音要求低的区域。新风

应直接取自室外的新鲜空气,不应取自室内(如通过楼梯间、走廊等

进风)。

4.2新风量计算

4.2.1新风系统的设计新风量应取按换气次数计算的最小设计新风量和

满足室内CO2浓度限值所需新风量两者中的最大值。

【条文说明】

新风系统的设计新风量既要满足最小新风量的要求,又要满足室

内人员呼吸的生理需求。最小新风量及满足室内人员呼吸生理需求的

新风量具体计算见本规程4.2.2条和4.2.3条。

4.2.2住宅最小设计新风量宜按换气次数法确定,最小换气次数宜符

合表4.2.2规定。

11

表4.2.2最小设计新风量换气次数

人均居住面积Fp换气次数n

Fp≤10m²0.70次/h

10m²<Fp≤20m²0.60次/h

20m²<Fp≤50m²0.50次/h

Fp>50m²0.45次/h

注:1.人均居住面积为居住面积除以设计人数或实际使用人数;

2.近零能耗居住建筑主要房间的新风量不应小于30m3/(h.人)。

【条文说明】

室内污染物来源于室外和室内两部分。室外污染因为空气渗透、通

风等引入室内,主要以粉尘和无机污染物为主;而导致室内污染物与

大气污染不同的污染物则主要来源于室内,可分为室内装饰装修产生

的污染、室内人员使用的有机物品散发的污染物、室内人员的行为、人

员自身代谢产物等产生的污染物、以及霉菌等生物污染等。

住宅建筑的室内装饰装修污染比重一般要高于人员污染部分,按人员

新风量指标所确定的新风量仅能体现人员活动产生的污染,不能保证

始终完全满足室内卫生要求。因此,综合考虑住宅室内装饰装修污染

与人员污染的影响,以换气次数确定住宅新风系统的最小新风量。表

4.2.2是根据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2012作出的规定。

表4.2.2中人均居住面积的计算:对于新建住宅,明确设计人数时

按设计室内人数计算,没有明确设计人数时,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城

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的规定计算;对于既有住宅,按实

12

际居住人数计算。

近零能耗及超低能耗居住建筑主要房间的新风量应按《近零能耗建

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19及《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61/T189-2021的要求确定。

4.2.3新风量设计应能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8883规定的CO2浓度限值要求。满足室内CO2浓度限值所需的

新风量应按下式计算。

푄=0.1×푐(4.2.3)

푦푐2−푦푐0

3

式中:Q——满足室内CO2浓度限值所需的新风量(m/h);

xC——室内CO2散发量(L/h),按室内人数和每人呼出的CO2

量进行计算;

yC2——室内CO2浓度限值(%),按设计要求或取0.1%;

yC0——室外CO2浓度(%),取0.04%。

【条文说明】

居住建筑新风系统的新风量设计时,除满足最小新风量要求外,

还应校核最小新风量是否满足国家现行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T18883-2022规定的室内CO2浓度限值0.1%(日平均值)的要

求。标准要求在人员不同活动状态下,应按照最小新风量计算室内

CO2浓度,如表1所示(建筑室内净高按2.8m计)。可见,在人均

2

居住面积小于10m时,即使人在睡觉状态下,室内的CO2也会超过

限值0.1%,说明最小新风量有可能不满足要求,还需按CO2浓度校

核新风量是否满足要求。

表1不同人员活动状态下按最小新风量计算的室内CO2浓度

13

人员不同活动状态下的CO2浓度

人员居住每小时换人均新风量

(%)

3

面积Fp气次数(m/h)

睡觉极轻轻中等重

2

Fp≤10m0.70--19.60.11350.12830.15730.24920.4216

0.08290.09150.10850.16200.2626

10m2<

0.6016.833.6-----

2

Fp≤20m

0.12570.14300.17690.28400.4852

0.06060.06470.07290.09860.1469

20m2<

0.502870-----

2

Fp≤50m

0.09140.10180.12210.18460.3071

2

Fp>50m0.45--630.06290.06750.07650.10510.1587

根据人员的活动状态和CO2浓度标准要求,在极轻活动状态下,

人均新风量达到28.84m3/h(每人居住面积10m2),即换气次数达到

1.03次/时,才能使室内的CO2浓度控制在0.1%。

卧室可以按人员在睡觉状态下满足CO2限值的新风量进行校核。

起居室可以按轻度活动状态校核室内CO2限值。

4.3系统形式选择

4.3.1当符合下列情况之一时,住宅宜采用分户式新风系统:

1住户对室内空气质量要求不同;

2住户需要独立控制系统的运行模式;

3住户使用时间不同;

4既有住宅改造设置新风系统。

14

【条文说明】

分户式新风系统安装在每户居室内,不占用住宅的公共区域,可

以灵活设置。用户可以独立控制系统的启停、新风量的大小等;可以根

据室内空气质量要求,采用相应的新风处理措施。

对于既有住宅,一般不具有通风器等设备集中设置的机房和公共

空间。为了避免对住宅建筑结构布局的破坏,宜采用分户式新风系统。

4.3.2分户式新风系统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双向流新风系统;

2当无法采用双向流新风系统时,可采用单向流或无管道新风系

统;

3采用热回收新风系统;

4采用下抽式检修设计。

【条文说明】

1.双向流新风系统的新风与排风的气流组织和风口布置可以根据

特殊要求和实际情况布置,新风在进入室内前可以按要求选择过滤净

化等处理。此外,双向流新风系统对建筑外立面的影响最小,一般一

套系统仅需在外墙上开两个孔洞,宜优先选用。

2.双向流新风系统的通风器设备需要占据室内的吊顶空间或室内

空间,在室内安装风管也要占据室内吊顶空间或地面空间,且会影响

室内的装修。如果无法安装双向流新风系统时,可以采用壁挂式、墙式

等无管道新风系统或单向流新风系统。

无管道新风系统室内侧不需要安装管道,通风器可以安装在墙上,

不占用建筑空间,且装修前后都适合安装。

单向流新风系统可分为负压和正压两种系统形式。负压单向流新

15

风系统采用自然送风、机械排风,正压单向流新风系统采用机械送风、

自然排风。

3.《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2018第5.4.5

条规定:“当采用双向换气的新风系统时,宜设置新风热回收装置,并

应具备旁通功能。”《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

2010第6.0.10条规定:“居住建筑通风设计应处理好室内气流组织、提

高通风效率。厨房、卫生间应安装局部机械排风装置。对采用采暖、空

调设备的居住建筑,宜采用带热回收的机械换气装置。”陕西包含寒冷

及夏热冬冷两种气候地区,均宜采用热回收新风系统。

4.分户式新风系统通常安装于户内,空间较小,采用下抽式检修

设计可有效节省检修空间。

4.3.3双向流新风系统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

1应根据室内布局选用分室送风分室排风或分室送风集中排风的

系统形式;

2当采用分室送风集中排风系统时,各个房间宜设置过流口,并

与集中排风区域相连;对不能设置过流口的房间,其房门与地面间宜

留出20mm~25mm的缝隙;

3新风系统的排风系统应满足新风量的要求。当采用机械排风、

机械送风的系统形式时,排风量宜为新风量的80%~90%。

【条文说明】

1.原则上双向流新风系统每个房间均应设置送风口和排风口,即

分室送风分室排风的系统形式。但有的建筑布局或结构等原因不允许

时,也可只在每个房间设置送风口,而在起居室等公共活动区域设置

排风口,整体户内集中排风,即分室送风集中排风的系统形式。

16

2.当采用分室送风集中排风系统时,为了使只设送风口的房间达

到有效通风换气,整体户内形成良好的气流组织,房间宜设置过流口

与集中排风区域相连;对不能设置过流口的房间,其房门与地面间净

空应留20mm~25mm的缝隙。

3.排风系统的设计关系到住宅室内的通风效果,采用机械送风、机

械排风系统形式时,为了避免室外环境中没有处理的空气进入室内,

影响室内空气质量,要求室内应保持一定的正压。根据相关的设计规

定,保证房间正压的条件是排风量为送风量的80%~90%。

4.3.4采用单向流新风系统时宜采用正压新风系统,房间应设置过流

口或房门与地面间留出20mm~25mm的缝隙。

【条文说明】

单向流新风系统可分为负压和正压两种系统形式。负压单向流新

风系统是由排风机排风产生室内负压,新风通过安装在外墙或窗户上

的风口进入室内,新风只经过简单的过滤。考虑到陕西的大气环境情

况,在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地区采用负压单向流新风系统不能完全保

证新风的空气质量。正压单向流新风系统可以实现对新风的净化处

理,因此规定采用单向流新风系统时宜采用正压新风系统。

为保证房间与排风区域连通保证气流组织,要求设置过流口或房

门与地面净空应留20mm~25mm的缝隙。

4.3.5对室内不适宜安装风管的居住建筑,可采用壁挂式、立柜式或

墙式等无管道新风系统,并应保证气流组织合理和避免噪声。

【条文说明】

双向流新风系统的通风器需要占据室内的吊顶空间或室内空间,

17

在室内铺装风管也要占据室内吊顶空间或地面空间,且会影响室内的

装修。如果无法安装双向流新风系统时,可以采用壁挂式、立柜式或

墙式等无管道新风系统。采用壁挂式、立柜式或墙式新风系统虽然安

装位置灵活,但也不能随意安装,也要保证室内的气流组织,应保证

送入室内的新风与室内空气充分混合交换,避免送风口与排风口短路

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此外由于壁挂式、立柜式或通风器直接安装在人

的活动空间内,要特别注意噪声对人的影响。

4.3.6热回收新风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热回收通风设备的类型应根据处理风量、新排风中显热量和潜

热量的构成以及排风中污染物种类等选择;

2寒冷地区应对冬季防结霜或防结露进行校核计算,并宜采取新

风预热等防霜冻措施和冷凝水、化霜水排放措施;

3热回收新风系统的能量回收效率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热回收

新风机组》GB/T21087-2020的规定;

4新风系统应设置旁通管,当室外温湿度适宜时,新风可不经过

热回收装置,直接进入室内。

【条文说明】

1.新风、排风中显热和潜热能量的构成比例是选择显热或全热回

收通风器的关键因素。夏季室外空气比焓低于室内空气设计比焓而室

外空气温度又高于室内空气设计温度的地区,宜选用显热回收通风

器;否则,宜选用全热回收通风器。

2.寒冷地区冬季室外温度较低,随着进入热回收通风器的新风温

度降低,通风器排风侧的温度也在降低,产生冷凝水;当温度进一步

降低时,有可能产生霜冻甚至霜堵现象,影响系统正常运行。因此,

18

设计时应考虑热回收通风器冷凝水的排放,校核热回收通风器排风侧

的霜冻点温度。关于防霜冻措施,可以在新风入口侧设置空气预热

器;或者在新风系统运行控制上设计防冻措施,如温度过低时停止引

入新风、降低新风量或采用内循环模式。

3.热回收新风机组的能量回收效率应符合《热回收新风机组》

GB/T201087-2020的规定。

4.只有当减少的新风处理能耗低于自身运行能耗时,新风热回收

装置才经济节能。设置旁通管,可以根据最小经济温差(焓差)控制

新风热回收装置的开启,降低能耗。《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

设计标准》JGJ26-2018第5.4.5条规定:“当采用双向换气的新风系

统时,宜设置新风热回收装置,并应具备旁通功能。”因此规定热回

收新风系统应设置旁通管。

4.4气流组织

4.4.1新风系统室外新风口、排风口的选型和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每个住户的室外新风口、排风口不应影响相邻住户;

2室外新风口水平或垂直方向距燃气热水器排烟口、厨房油烟排

放口和卫生间排风口等污染物排放口、空调室外机等热排放设备的距

离不应小于1.5m;当垂直布置时,新风口应设置在污染物排放口及

热排放设备的下方;

3当分户式新风系统的新风口和排风口布置在同一高度时,宜设

置在不同方向;当设置在同一方向时,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

4当分户式新风系统的新风口和排风口不在同一高度时,新风口

宜布置在排风口的下方,新风口和排风口的垂直距离不宜小于

19

1.0m。

【条文说明】

1.住户室外新风口和排风口的设置应远离相邻住户的外窗、室外

新风口和排风口,避免影响相邻住户的室内空气质量。

2.新风系统的室外新风口应远离外墙上的燃气热水器排烟口及厨

房油烟机排放口,防止吸入烟气及油烟带来的安全隐患。为避免卫生

间排风通过新风口进入室内造成的气味污染,室外新风口应远离卫生

间的排风口。

3.为避免室外的热排放设备(如空调室外机等)影响新风的送风温

度,室外新风口也应远离这些热排放设备。《家用燃气燃烧器具安装

及验收规程》CJJ12-2013第4.6.10条规定:“穿外墙的烟道终端排

气出口距门窗洞口的最小净距见表2。距地面的垂直净距不得小于

0.3m,烟道终端排气口应设置在烟气容易扩散的部位。”因此,规定室

外新风口应远离燃气热水器排烟口、厨房油烟排放口和卫生间排风口

等污染物排放口及空调室外机等热排放设备,水平或垂直方向的距离

不应小于1.5m。

表2烟道终端排气出口距门窗洞口的最小净距(m)

密闭式燃具半密闭式燃具

门窗洞口位置

自然排烟强制排烟自然排烟强制排烟

非居住房间0.60.3不允许0.3

居住房间1.51.2不允许1.2

下部机械进风口1.20.9不允许0.9

注:下部机械进风口与上部燃具排气口水平净距大于或等于3m时,其垂直距离不限。

20

4.室外新风口的气流流动近似于流体力学中所述的汇流,根据汇

流的特点,随着离开汇点距离的增大,流速呈二次方衰减。因此,室

外新风口速度的影响范围是以风口几何中心为原点、半径为风口直径

的半球面,新风口的影响范围较小。

5.室外排风口的气流流动类似于自由射流,冬夏季时,由于排风

口温度与室外温度不同,形成热射流和冷射流。冷射流时,射流发

生变形向下弯曲。根据模拟计算分析,垂直方向上,排风口至少高于

进风口1.0m以上,排风口的气流才不会影响进风口气流。如果新风

口、排风口在同一高度,为了避免相互影响,新风口和排风口宜在不

同方向设置;在相同方向设置时,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

调研中发现有些室外新风口、排风口设置了防虫网,而二层以上

的防虫网很难清理,容易造成风口堵塞甚至导致机组因阻力过大无法

开机。目前新风机组普遍设置的初效过滤器实际可以起到防虫网的作

用,故室外新风口、排风口不要求设置防虫网。

4.4.2新风系统室内送风口、排风口的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

1送风口的面积应满足设计新风量的需要,且应带有风量调节功

能,宜设置导流装置;

2在夏季空调和冬季供暖的室内设计热湿环境条件下,室内送风

口所有外露部分不应出现结露现象。

【条文说明】

1.住宅户内每个区域需要的新风量是不同的,与其面积大小、污

染源情况、人员情况和空气质量要求有关,因此需要调节风量以满足

需求,调整风向以使气流组织合理。

21

2.夏季空调和冬季供暖季节,室内风口表面及接缝处可能会产生

结露。因此在进行设计时,在风口处应采取保温、选用非金属风口等

措施,防止风口外露部分结露,影响室内环境。

4.4.3新风系统室内气流组织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室内送风方式宜根据房屋结构、房间功能、家具布置与家装需

要合理选择送风方式;

2室内送风口和排风口间距不宜小于1.0m,应避免出现气流短

路,同时排风口不应设置在送风射流区域和人员长期停留的区域;

3送风口和排风口的风速不宜大于3m/s。

【条文说明】

1.气流组织设计的目的在于确定气流分布的形式,确定送风口的

形式、数量和尺寸,使住宅室内的风速和温、湿度满足设计要求。

新风系统不能造成人员的吹风感和产生噪声。送、排风口的选型

和布置时应与住宅室内装修相协调,注意对装修美观的影响。

目前经常使用的一种送排风方式采用分室送风集中排风方式,在

起居室、卧室、儿童房和工作室等房间设置送风口,在厨房、卫生间

及过道等房间设置排风口。

2.住宅房间的面积一般较小,房间内布置送风口和排风口时应分

析气流是否会发生短路;送风口和排风口不应相对布置,避免送风直

接被排风口吸入。经计算分析,为避免送风口气流和排风口气流的

相互影响,室内送风口和排风口距离不应小于1m。

3.送风口的出口风速应根据送风方式、送风类型、安装高度、室

内允许风速和噪声等确定;排风口不应设在送风射流区内和人员长期

22

停留的地点,送、排风口风速不宜大于3m/s。

4.5风管系统

4.5.1新风系统风管宜采用圆形或长短边之比不大于4的矩形风管。

圆形和矩形风管的截面尺寸宜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

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相关规定。

【条文说明】

规定本条是为了使设计中选用的风管截面尺寸标准化,为施工、

安装和运行维护管理提供方便,为风管及零部件加工工厂化创造条

件。金属风管的尺寸应按外径或外边长设计,非金属风管应按内径或

内边长设计。

4.5.2新风系统风管内的空气流速,宜按下列原则确定:

1风管风速范围可根据表4.5.2-1确定:

表4.5.2-1风管风速推荐表

从支管上接出的风管

主管风速m/s支管支管风速m/s

风速m/s

推荐最大推荐最大推荐最大

3.5~4.56352.54

2对于消声要求较高的住宅,风管内的风速可根据表4.5.2-2确

定:

表4.5.2-2有消声要求的风管风速推荐表

室内允许噪音等级dB(A)主管风速m/s支管风速m/s

25~353~4≤2

23

【条文说明】

新风系统风管风速按照《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

范》GB50736-2012的相关条文确定。

4.5.3新风系统各环路的压力损失应进行水力平衡计算。各并联环路

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不宜超过15%。当通过调整管径无法达到要求

时,应设置调节装置。

【条文说明】

把新风系统各并联管段间的压力损失差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是

保障系统运行效果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设计计算时,应采用调整管径

的办法使系统各并联管段间的压力损失达到所要求的平衡状态,不仅

能保证各并联支管的风量要求,而且可不装设调节阀门,对减少漏风

量和降低系统造价也较为有利。根据国内的习惯做法,本条规定各并

联管段的压力损失相对差额不大于15%。这样既能保证通风效果,

设计上也是能做到的。如在设计时难以利用调整管径达到平衡要求

时,则以装设风量调节阀为宜。

4.5.4与室外连接的进风管和排风管应进行保温设计,并应在穿外墙

处设套管同时采取密封措施。

【条文说明】

新风管在冬季新风由室外进入时易产生结露。如果采用热回收通

风,

新风管和排风管的热损失会影响热交换的效果,因此应进行保温设

计。由于节能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由围护结构传热导致的能耗已较

小,因此外墙的密闭性更为重要。风管穿外墙处不仅容易产生热桥,

也容易产生空气渗透,应采取密封措施。

24

4.5.5新风系统应设置风管测定孔、检查孔和清洗孔。

【条文说明】

新风系统施工完成后应进行总风量和各风口风量的调试,应在主

管上设置测定孔进行总风量的调试。风管检查孔设置在新风系统经常

需要检修的地方,如风管内的电加热器、过滤器等部位。对于风管设

置在地板下的新风系统,风管的尺寸较小,直接清洗有困难,因此有

必要设置清洗孔。

4.5.6在与室外连接的进风管和排风管上应设置密闭保温风阀,风阀

位置距外墙内壁不宜大于250mm;密闭风阀宜选用自动控制风阀,

当通风系统处于关闭状态时,应确保进风和排风管路密闭风阀处于关

闭状态。

【条文说明】

由于室内外温湿度相差较大,空气受压力作用流入或流出室内,

都将造成热损失,新风系统通风设备未开启时,与室外连通的风管上

应设置密闭保温电动风阀并与通风设备联动,漏风量不得大于

0.5%。风阀宜靠外墙设置,尽量减少通过风管的散热。

4.5.7新风系统产生的噪声,当自然衰减不能达到允许的噪声标准

时,应采取消声措施。

【条文说明】

新风系统产生的噪声应尽量用风管、弯头和三通等部件以及房间

的自然衰减来降低或消除。当不能满足消声要求时,应设置消声装置

或采取其他消声措施。消声装置所需的消声量,应根据室内允许的噪

声标准和系统的噪声功率级分频带通过计算确定。

25

4.6净化处理

4.6.1新风系统宜设置低阻高效的空气净化装置。

【条文说明】

随着人们对细颗粒物(PM2.5)影响人体健康认识的逐渐深入,

室内细颗粒物(PM2.5)浓度已经成为室内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

一。在室外空气质量不理想时,新风系统设置低阻高效的空气净化装

置,不仅能有效降低室外污染天气对室内空气品质的影响,同时也可

以减缓热回收装置因积尘造成的换热效率下降。

4.6.2新风系统净化处理设计时,过滤设备的效率应根据当地室外空

气质量选择。PM2.5的综合净化效率宜按下式计算:

E2.5=(1-Cin/Cout)×100%(4.6.2)

式中:E2.5——过滤设备对PM2.5的综合净化效率(%);

Cin——设计室内PM2.5浓度(μg/m³);

Cout——设计室外PM2.5浓度(μg/m³),取历年平均不保证5d的

日平均浓度。

【条文说明】

过滤设备的过滤效率越高,会造成阻力增加、制造成本增加等不

利因素。过滤器阻力增加会导致整个新风系统阻力增加,引起风机功

率增加、噪声增加等。因此,过滤设备效率等级不是越高越好,需要

针对当地的室外空气质量进行选择。

进行过滤设备选型时,PM2.5净化效率可根据设计室内外PM2.5浓

度计算确定。对于设计室外PM2.5浓度的取值,可统计至少近三年的

室外PM2.5日平均浓度,将每年不保证5d的日平均浓度取平均值即得

26

历年平均不保证5d的日平均浓度。

关于室内PM2.5浓度限值,现行标准《建筑通风效果测评与评价

标准》JGJ/T309-2013中规定室内PM2.5的日平均浓度宜小于

75μg/m³。《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22中规定室内PM2.5

的日平均浓度宜小于50μg/m³。

居住建筑新风系统的净化一般至少设置两级净化设备,净化设备

对PM2.5综合净化效率是指所选用的各级净化设备组合的综合净化效

率。

根据我国环境PM2.5的浓度水平,将室外空气质量分为6个等

级,如表3所示。

表3室外空气质量等级划分

PM2.5浓度水平

序号等级划分备注

(μg/m3)

1优0~35

2良35~7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