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监察、谏议制度发展演变总结不清楚的快收藏_第1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监察、谏议制度发展演变总结不清楚的快收藏_第2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监察、谏议制度发展演变总结不清楚的快收藏_第3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监察、谏议制度发展演变总结不清楚的快收藏_第4页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监察、谏议制度发展演变总结不清楚的快收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夏商周时期继承制度:禅让制转为王位世袭制等级制度:宗法制、礼乐制地方制度:分封制选官制度:世卿世禄制2、秦汉时期中央制度:皇帝制度(秦)、三公九卿制(秦)、内外朝(西汉)地方制度:郡县制(秦)、郡国并行制(西汉初)选官制度:军功爵制(秦)、察举制(汉)3、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制度:三省初步形成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4、隋唐时期中央制度:三省六部制地方制度:节度使、都护府制度选官制度:科举制5、两宋时期中央制度(或机构):二府三司地方制度(或机构):文臣知州、通判监督、转运使主财政、军事上强干弱枝6、元朝时期中央制度(或机构):中书省地方制度:行省制7、明朝时期中央制度:内阁制、厂卫制8、清朝时期中央制度(或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南书房(康熙帝)、军机处(雍正帝以后)二、古代中国监察、谏议制度的发展1、战国时期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下属组成人员:御史职责:掌管文献记载、纠察地方机构:组成人员:阶段:萌芽2、秦朝时期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大夫(中央监察长官)下属组成人员:御史中丞、侍御史职责:掌管文献记载、监察、弹劾地方机构:郡县组成人员:郡守,县长阶段:初步形成3、汉朝时期【注1】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府(宪台)下属组成人员:监察御史、御史中丞(御史府长官)职责:监察御史负责监察、弹劾;御史中丞负责文献记载地方机构:州组成人员:州刺史、司隶校尉(负责京畿地区监察)阶段:发展4、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机构或人员):门下省、御史台下属组成人员:御史大夫、侍御史、治书侍御史、监察御史职责:弹劾、纠察、文献记载、封驳地方机构:司隶台组成人员:司隶大夫阶段:发展5、唐朝时期【注2】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台(内分台院、殿院、察院)、谏议大夫下属组成人员:侍御史(台院)、殿中侍御史(殿院)、监察御史(察院)职责:文献记载、监察、弹劾、规谏地方机构:道组成人员:监司官阶段:发展6、宋朝时期【注3】中央(机构或人员):中书门下下属组成人员:左谏议大夫、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职责:监察、弹劾、谏议、审查诏令地方机构:组成人员:通判阶段:发展7、元朝时期【注4】中央(机构或人员):御史台下属组成人员:御史大夫职责:监察、文献记载地方机构: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组成人员:行御史、肃政廉访使阶段:发展8、明清时期【注5】中央(机构或人员):都察院下属组成人员:给事中御史、监察御史职责:规谏、科抄、廷议、廷推地方机构:按察司(明代)组成人员:按察使(明代)阶段:完备本节注释及部分名词解释禅让制:我国古代传说中的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由部落联盟会议推举继承人,经长期考察后由老首领让位于新首领。这种首领更替方式称为“禅让”。禹死后,启打败了原继承人继位为王,规定王位世袭,废止了禅让制。宗法制:以氏族社会父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套维护等级秩序的制度。以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分封者为受封者的大宗。受封者对于分封者为小宗,大宗需要服从小宗。在权力传授的问题上规定嫡长子、嫡子、庶子的继承顺序(嫡长子继承制)。借此巩固统治,维护等级制度。分封制:分封制的雏形始于夏商时期臣服于中央的“方国”(地方部落)。周初将王族、功臣、先代帝王后裔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领地内可拥有军队、征税、任免官吏和再分封的权力,但必须向周王朝觐述职、缴纳贡赋、镇守领土、派兵随征。按国力大小和与周王室的关系远近,诸侯内又分别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等级称谓。分封制早期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扩大疆域的积极作用,后期则严重破坏国家统一。秦朝建立以后被郡县制所取代。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掌握全国军事力量)、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奏章)九卿:奉常【汉代改称太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汉代改称光禄勋】(掌管皇帝侍从)、卫尉(负责宫廷警卫)、太仆(掌管皇帝车马仪仗)、廷尉(负责司法)、典客【汉代改称大鸿胪】(掌管民族事务)、宗正(掌管皇家宗族事务)、少府(掌管皇室财政)、治粟内史【汉代改称大司农】(负责国家财政)郡县制/郡国并行制:秦统一全国以后,在全国普遍设立郡县,郡守、县令(县长)一律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袭。西汉初,郡县与封国并存,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历经七国之乱后,武帝推行“推恩令”:分王国为侯国,以郡统国(侯王受郡守辖制,只享用封邑税收)。此后统称郡国。汉武帝以后国数渐少,州刺史权力扩大。于是形成了以州统郡、以郡统县,成为后来地方三级制度的雏形【唐代三级:道—府(州)—县;宋代三级:路—府(州)—县;元明清三级:省—府(州、道)—县】。郡县制完全确立。行省制: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处理全国政务。地方设行中书省,各省设丞相一人掌握全省军政大权。省以下设府(州、路)、县,由达鲁花赤(总督)管理行政。元朝后期中书省权力膨胀,可以左右皇帝废立。厂卫制度:“厂”指明成祖时期设立的东厂、西厂(明宪宗时期废除)。东厂、西厂由皇帝亲信太监担任提督,负责侦查臣僚言行,直接对皇帝负责。“卫”指锦衣卫,设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主要负责保卫皇宫、掌管皇帝出入仪仗。为加强统治,锦衣卫此后兼管刑狱。锦衣卫长官称指挥使,由外戚、功臣担任。锦衣卫下设北镇抚司,专理“诏狱”,有巡查、缉捕的权力。【注1】汉代,御史大夫(又称司空)的监察权分离,御史中丞开始组建独立的监察机构。地方设州作为监察机构,后来州刺史权力扩大,兼管行政和军事,州实际上变成了地方行政机构。魏晋时期,州刺史带有军职,府作为一种军事组织形式(府兵制:兵农合一,闲时耕种操练、战时从军)也开始形成和发展。后来府成为和州平级的行政区划,称为“府州”。司隶校尉负责都城地区监察,皇帝朝会百官时,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尚书令(行政长官)三者专席独坐,表明汉代以后开始重视监察作用。【注2】唐代开始出现了专门的谏官(谏议大夫)负责规谏皇帝决策,门下省也有封驳权力。地方设监司官负责监察,监司官名称变化很多(按察使、巡按使、按察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黜陟使)。时日一久,监司官也开始把持地方行政,形成唐代地方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注3】宋代开始出现“台谏合一”的趋势,谏官言事、台(御史台)官弹劾。【注4】元代恢复了御史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